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Translation History in China and the West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Translation History in China and the Wes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Translation History in China and the West
中西方翻译简史

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西方基本翻译理论。 2.让学生了解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现状。 3.讲评翻译作业、做翻译课堂练习。

3 教学重点、难点 1.中国翻译家的翻译理论与翻译观点。 2.西方翻译家的翻译理论与翻译观点。

4 教学内容: 一、翻译作业讲评 二、中国翻译简史 三、西方翻译简史 四、中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现状

5 Pre-class activity: What have you learned about translation last week?
(a word, a phrase, a sentence, a translator, a novel, a webpage,etc) Group 1: Group 2:

6 What is a good learning habit?
一、翻译作业讲评 What is a good learning habit? Diligence Practice Persistence Right methods Thinking Self-examination

7 VOA常速英语: Some 770 million people do not have clean water and 2.5 billion more lack basic sanitation. If the status quo continues, by the year 2025, half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around 3 billion people will be living under water-stressed conditions, causing an increase in hunger, disease, preventable death and strife.

8 全世界约有7.7亿人口没有清洁用水,25亿人口缺少基本的卫生条件。如果这一现状继续下去,截止2025年,全世界近一半的人口,即30亿人将生活在水资源紧张状态,导致饥饿、疾病、可预防的死亡及战事的增加。

9 二、 中国翻译简史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历史。不同学者对我国的翻译史有不同的划分。 陈福康( 2005)---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古代、晚清、民国、1949年以后四个时期。 马祖毅(2004):五四运动(1919年)前有三次翻译高潮:从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的西学翻译。

10 根据历史上出现的翻译高潮和翻译的不同内容,将中国翻译史分为五个时期:
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五四以后的文学与社会科学翻译; 建国以后的翻译。

11 1. 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 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时有了进一步发展,到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经式微,元代以后则是尾声了(马祖毅,2004:19)。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 唐代(全盛时期) 北宋(结束时期)

12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 (公元 年)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最早的翻译家有两人:安清(即安世高)和娄迦谶(又名:支娄迦谶,简名:支谶)。 支谦所作《法句经序》,一般认为是现存最早带有佛经翻译理论性质的文章。

13 但在当时,以上译者的译作都没有产生大的影响。原因:
汉代的佛教始终被视为当时社会上所盛行的神仙方术迷信的一种。汉代人对佛教的理解,可以说就是道术,他们总是把“浮屠”和“老子”并称。

14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 从东晋到隋朝,是佛经翻译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翻译家有:(释)道安、鸠摩罗什、真谛、彦琮。
道安是中国翻译史上总结翻译经验的第一人。 “五失本,三不易”之说。 五失本(five deviations from the original), 指佛经从梵文译成汉语时,在五种情况下允许译文与原文不一致;

15 三不易(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使译文失去原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
佛经翻译须合乎原文本意,主张“尽从实录,按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明确提出了“敬顺圣言,了不加饰”的直译原则,主张严格的直译。

16 鸠摩罗什VS真谛VS彦琮 提倡意译,主张在存真的原则指导下,不妨“依实出华”,讲究译文的流畅华美,因此他所译的佛经都富于文学趣味,一直受到中国佛教徒和文学爱好者的广泛传诵。他虽然倾向意译,但在实践上基本仍然是折中而非偏激的。 真谛三藏到中国后20余年适逢兵乱,于颠沛流离中仍能译出一百多部重要经论,是鸠摩罗什以后玄奘以前贡献最大的译师。

17 彦琮在《辩正论 》中批评了历代译经之得失,提出“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也是坚持忠实第一和倾向直译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八备”(eight qualifications),即一个合格的佛经翻译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八项条件.

18 我国佛经翻译的四大译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有两名都出现在唐代(四人中最突出的是罗什和玄奘)。
唐代(全盛时期)的佛经翻译 我国佛经翻译的四大译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有两名都出现在唐代(四人中最突出的是罗什和玄奘)。 玄奘 在译经的数量和译论贡献方面皆无人出其左右。也是我国历史上促进中印友好和文化交流的首屈一指的人物。

19 “秘密故、含义多故、此无故、顺古故、生善故”
玄奘针对佛教术语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意义失真情况,提出了著名的“五不翻”原则。 “五不翻” (transliteration in five cases): 所谓不翻,就是用音译,音译即不翻之翻。 “五不翻”:用音译的五种情况。在翻译过程中有五种情况不宜译为汉语,只可用音译的办法来处理。

20 玄奘:六种翻译技巧 补充法 省略法 变位法 分合法 译名假借法 代词还原法

21 北宋(结束时期)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五代十国时期,随后宋元,佛经翻译逐渐走向衰退,像唐朝时期的大型译场已早已不见。
宋代虽设译经院,但对佛教的贡献无法与唐代相比。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导致我国的佛经翻译活动从11世纪开始迅速衰落,译场时代也随之结束。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翻译高潮结束了。

22 佛经翻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 促进了汉语构词方式 丰富了汉语的音韵、语法和文体和句法 以无法预想的各种方式丰富着中国的文学题材

23 2.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学,主要内容是基督教义、古希腊哲学以及17世纪自然科学的若干新发现。
2.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学,主要内容是基督教义、古希腊哲学以及17世纪自然科学的若干新发现。 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徐光启和(意)利玛窦。他们二人合作翻译了著名的《几何原本》前六卷。 徐光启“会通超胜” 李之藻“真实、奥义”

24 —梁启超《论译书》 3. 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马建忠“善译” 严复“信、达、雅” 梁启超“通学、通文”
请言译才:凡译书者,于华文西文及其所译 书中所言专门之学,三者具通,斯为上才;通 二者次之,仅通一则不能以才称矣。 —梁启超《论译书》

25 4. 五四以后的文学与社会科学翻译 茅盾“意境说” 傅雷“重神似不重形论” 钱钟书“化境论” 焦菊隐“整体论” 王佐良”新时期翻译观“ 许渊冲”新译论” 叶君健“精品论” 鲁迅、胡适、林语堂、茅盾、郭沫若、瞿秋白、朱生豪、朱光潜等。

26 林纾 我国最早翻译西方文艺作品的人 依靠别人口译,用文言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70余种 《巴黎茶花女遗事》 《鲁滨逊飘流记》 《黑奴吁天录》

27 5. 建国以后的翻译 董秋斯—1951年《论翻译的理论建设》,倡导建立中国翻译学
谭载喜—1987、1988年《必须建立翻译学》和《试论翻译学》

28 传统派 罗新璋—自成体系说 刘宓庆—“中国特色”翻译学 共性派 谭载喜—“科学不分国界,不分民族” 张南峰—“以建立世界翻译学作为中国 译界的努力方向” 谢天振—“中外翻译理论的共通性”

29 三、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最早译作 广义上:约公元前3C,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利山大城翻译《旧约》,《七十二子希腊文本》; 严格意义上:约公元前3C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西方翻译历史上六次高潮(六个大的阶段)

30 翻译活动:第一次高潮 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一的安德罗尼柯于公元前3世纪翻译的拉丁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作,其后的一些大文学家们也都开始尝试用拉丁语翻译或改写希腊戏剧作品,从而掀起了西方历史上。这一阶段的翻译活动将古希腊文学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罗马文学三大鼻祖: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 恩尼乌斯

31 西赛罗(Cicero) 公元前 106-前43 主要观点: 译者应该像演说家一样,使用符合古罗马语言习惯的语言来表达外来作品的内容。
直译是缺乏技巧的表现。翻译应保留词语最内层的东西,即意思。 翻译也是文学创作。 各种语言的修辞手段彼此相通,因此翻译可以做到风格对等。 提出“解释员”式翻译和“演说家”式翻译,即直译与意译。

32 第二次高潮 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宗教性质)
哲罗姆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成为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同样重要的地位。

33 哲罗姆(St.Jerome) (347--420) 翻译不能始终字当句对,而必须采取灵活的原则。 应当区别对待文学翻译与宗教翻译。
( “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 ) 正确的翻译必须依靠正确的理解。

34 第三次高潮 出现在11-12世纪。 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35 第四次高潮 14-16C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场思想和文学革命大运动。
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采用民众语言,与 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 法国文学家阿米欧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不锈文学译作。 英诺斯译出《名人传》,查普曼译《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里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英国最伟大译著”。

36 路德(Luther)(1483-1546) 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
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译者不能与语法背道而驰,但更应该注意意思的理解和表达。 翻译必须遵循意译七原则。 翻译必须集思广益。

37 但丁:“文学不可译”论; 多雷:“翻译五原则”,即译者必须理解原作内容,必须通晓两种语言,避免逐字对译,采取通俗形式和讲究译作风格。 文艺复兴时期,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地位巩固。

38 第五次高潮 17-20世纪。 这一时期的翻译比文艺复兴时期稍为逊色,但仍有大批西方文学名著被翻译出来,此时东方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也开始被译成各国文字。

39 德莱顿(Dryden)(1631--1700) 翻译是艺术 翻译必须掌握原作特征 翻译必须考虑读者
译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的意思,在译文的措词上可以有自由,意义上却毫无自由。 翻译可以借用外来词 翻译三分法:“词译、释译、拟译”

40 翻译三原则:“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作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泰特勒(Tytler) 《论翻译的原则》 优秀译作标准 翻译三原则:“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作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41 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 (1768--1834)
翻译分笔译和口译 翻译分真正的翻译(文学作品和科学作品的翻译,笔译)和机械的翻译(实用性的翻译,口译) 翻译必须正确理解语言思维的辩证关系。 翻译可以有两种途径。采用任何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

42 洪堡:语言决定世界观和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理论;
阿诺德:所谓“评判译作的优劣要看专家的反应”; 纽曼:“评判标准在于一般读者而非学者”的观点。

43 第六次高潮 二战以来的翻译活动: 特点是:翻译范围扩大;翻译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 主要体现在:
兴办高等翻译教育;成立翻译组织以聚集翻译力量;打破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成为新时期翻译发展一个重要的标志。

44 费道罗夫 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方面研究”, (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
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概要》一书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了分析研究,其核心内容就是“等值论”。

45 他认为“实践本身已经证明可译性原则是现实的”,但同时他又指出了两种使可译性原则受到挑战的情况:“在原文相当明显地违背某一民族全民语言准则而具有该语言的地方特色或狭隘的游民集团用语时,可译性的原则就受到一定的限制。”所谓“确切性”,其核心就是“确切”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并且在不违背原文的基础上可以在必要时对译文进行必要的调整。

46 尤金 ·奈达(1914---) 奈达:“翻译即科学”、“翻译即交际”和“读者反映对等”论;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翻译科学探索》)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翻译理论与实践》) Translating Meaning(《译义》)

47 奈达(Nida) 理论原则: 语言的共性---可译性; 差别在于对语言的需求 翻译的性质 翻译的功能 语义分析

48 Nida: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所谓翻译,就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译文没有绝对的对等。

49 reproducing the message; equivalence rather than identity; a natural equivalent; the closest equivalent; the style; the priority of contextual consistency over verbal consistency; the priority of dynamic equivalence over formal correspondence; 翻译的四个标准:达意、传神、措辞通顺自然、读者反应相似 翻译是一种“再创造”,而不是“再生产”

50 翻译的功能 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读者为中心
灵活再现原文:语言交际的内容,交际的参与者,说话写作的过程,交际使用的具体语言,传递内容的方式。

51 表达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
认识功能(cognitive function) 人际关系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 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 祈使功能(imperative function) 司事功能(performative function) 表感功能(emotive function) 美学功能(aesthetic function)

52 语义分析 语法意义、所指意义、内涵意义 内涵意义 与特定的语言使用者联系在一起 (不同阶层) 与使用的场合联系在一起
与语言环境有关(green with envy, green worker )

53 90年代至今,西方翻译理论界主要有六大流派:
“多元系统”学派 “描写”或“常规”学派 文化学派 “综合”学派 “解构”学派或译者中心学派 “后殖民主义”学派或政治学派。

54 雅各布森:“语内翻译”“语际翻译”“符际翻译” ;
列维:“翻译应当使读者产生错觉”,“翻译是一个抉择过程”; 加切奇拉泽:“翻译永远是原作艺术现实的反应”、“文艺翻译是一种艺术创工作”的文学翻译理论; 弗斯、卡特福德:翻译在于“语境对等”的语言学翻译理论; 穆南:关于翻译理论问题的现代语言学观;

55 霍姆斯的“翻译研究学科论”; 勒弗维尔、巴斯内特的“翻译受制于社会文化因素”的观点; 斯内尔霍恩比“翻译研究即跨学科研究”观点; 弗米尔、赖斯、诺德“翻译须为目的服务”的主张; 纽伯特“翻译须以文本为中心”的思想; 塞莱斯柯维奇、勒代雷把翻译视为一种解释过程的释意观;

56 图里“翻译规范”与“翻译描写”观; 韦努狄“译者在译文中必须有形可见”的“异化翻译”主张; 哈蒂姆的“翻译必须重话语、语篇分析”的观点; 赫曼斯的“文本由译者操纵”和鲁滨逊“轮到译者‘主事’的译者中心论; 低地国家的“出声思维记录”等各式各样的翻译实证研究方法等等。

57 四、中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现状 国外译学的四个共性: 体系上的完整性,阐述上的理论性,目的上的针对性和内容上的创建性。 国外译学研究的四个弱点:
忽视基础理论研究;倾向于纯理论研究;译学研究者搞“学术保密”,互无往来;缺乏“宏观调控”,无法就一些重大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 —桂干元在《普及指导我为本――论中国译学特色》

58 我国译学研究与国外相比存在的四大差距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译学研究仍处于“零敲碎打”的阶段,尚未形成权威的、为我国译界乃至全球译界所公认的系统译学。 第二个差距就是相比之下我国的译学研究大广度和深度上还不够,还应进一步探讨翻译实践之外的问题,并加强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59 第三个差距即我国尚未形成一译论研究骨干队伍。
第四是指导思想有偏差,过分强调“大而全”、“高而深”。我国目前“大而全”、“高而深”的东西虽然还不够多,但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这种要求过高。我们现在应该强调的是基础研究,为将来大规模的系统研究铺平道路。

60 六、 翻译练习 1.Their argument ended when she slammed the door and left without a word. 2. The guests at the dinner party were slightly surprised at the commanding tone of the American. 3. Johnny has outgrown the fear of staying at home alone . 4.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likeliest time to find him at home? 5. It is very likely that he will be rejected by the army because of his bad eyesight.

61 6. It is very likely that he will be rejected by the army because of his bad eyesight.
7. The committee members have conflicting opinions as to the best location of the new airport. 8. Henry's works of art are superior in many respects to those of his brother's better. 9. It is obvious that his young assistant is running the bookstore. 10. Being short of funds, they are trying to attract foreign capital.

62 1. 她砰的关上门,一声不吭地走了,他们之间那场争执就此结束。
2. 出席晚宴的客人对那个美国人威严的语气感到有点儿意外。 3. 约翰尼已长大成熟,不再害怕独自呆在家里了。 4. 你觉得什么时候最有可能在家里找到他? 5. 很可能会因为实力不好而被拒收入伍。

63 6.他很可能会因为实力不好而被拒收入伍。 7.委员会成员在新机场最佳选址这一问题上持有不同意见。 8.亨利创作的艺术品在许多方面比他兄弟的要好。 9.很明显是他的年轻助手在经营这家书店。 10.由于缺乏资金,他们正在设法吸引外资。

64 Bus fire kills at least 47 in Xiamen, China 中国厦门公交车起火爆炸事件造成至少47人遇难
An unemployed man intent on killing himself set off an explosion that engulfed a bus in flames and killed people in the southeastern city of Xiamen on Friday, according to reports on Saturday by state-run news organizations.

65 周六,据中国官方媒体报道:周五,中国东南部的厦门市发生一起由一名失业男子因意图自杀,遂引爆炸弹而致使公交车火,并最终造成47人死亡的惨剧。

66 The reports identified the man as Chen Shuizong, who was about 60 and impoverished. He had written a suicide note in which he expressed deep frustration, said the reports, which were based on details of in the investigation released by officials in Xiamen. Mr. Chen was believed to have died in the explosion.

67 报道中确定此男子为60岁穷困潦倒的陈水总。根据厦门官方发布的调查细节报告,
事发前他曾写过一份"自杀笔记",其, 中透露出他深深的挫败感; 。陈某自己也死于此次爆炸中。 THE END


Download ppt "Translation History in China and the West"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