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金匮要略方论》 汉 · 张仲景.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金匮要略方论》 汉 · 张仲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金匮要略方论》 汉 · 张仲景

2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3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本篇为全书的提纲,从病因、诊断、治则三方面展开,举例说明,对杂病证治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篇名提示:脏腑经络发病有先后,脏腑经络病情有轻重,脏腑经络传变有规律。因此,脏腑经络学说是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4 一、发病、病因病机及预防 (一)发病与预防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5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二)

6 论述疾病发生的原因,强调预防,重视早治 l病因强调外邪: 1.风气生害万物、水能浮舟覆舟 2.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3.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7 l发病途径三条: 1.外邪由经络入脏腑 2.外邪留皮肤四肢九窍 3.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l内养正气、外慎风寒、有病早治

8 (二)病因 1.反常气候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八)

9 l气候反常为病因之一 冬至(12月22日)之后,甲子(60日以后,为雨水节气)夜半少阳(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l未至而至—未得甲子—天因温和 l至而不至—以得甲子—天未温和 l至而不去—以得甲子—天大寒不解 l至而太过—以得甲子—天温如盛夏五六月

10 2.疾病分类与病邪性质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秽、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gu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十三)

11 l论述病证的分类、五邪中人的规律 l病证的分类: 1.阳病18(营、卫、营卫) 6×3=18 2.阴病18(虚、实) 9×2=18
3.五脏病18(六淫在气、血、气血) 6×3×5=90 4.六腑病18(气、血、气血) 6×3×6=108

12 l五邪中人的规律: 1.清邪(雾)伤于上——雾伤皮腠 2.浊邪(湿)伤于下——湿流关节 3.大邪(风)中于前——风令脉浮
4.小邪(寒)中于暮——寒令脉急 5.谷饪之邪从口入——食伤脾胃

13 (三)病机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十) l厥阳的病机 阳逆于上,阴亏于下,阴虚阳亢,阴阳失调。

14 二、诊断举例 (一)望诊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若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若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三)

15 l面部望诊 鼻头色青——木克土(肝气犯脾)腹痛 苦冷——阳衰 微黑——水侮土(脾肾两败)浮肿 面色黄——胸上有寒(黄为脾色,寒为
停饮,胸膈或腹) 白——亡血 面色微赤非时——死(面色与四时不符) 青——痛(血脉凝滞) 黑——劳(肾虚色泛) 黄——便难(热蕴气滞) 鲜明——留饮(水泛于上,面目浮肿)

16 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六)

17 l 观呼吸以定病位、断预后 吸而微数——病在中焦(实者下之即愈,虚者不治) 吸促——病在上焦(难治) 吸短呼长(呼出困难?心肺)
吸远——病在下焦(难治) 吸长呼短(吸入困难?肝肾) 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18 (二)闻诊 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一作痛。(四)

19 l 闻诊举例 骨节间病——因体位变动而突然惊呼 心膈间病——因邪阻气道而发音不彻 头中病痛——怕声音高扬而振动头部

20 l脉象主病随出现部位而异 (三)切诊 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九 )
浮者在前——病在表(恶寒发热身痛) 后—— 里(腰痛背强不能行, 短气而极)

21 (四)四诊合参 l观察呼吸形态 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五) 息摇肩——心中坚(实邪壅塞)
l观察呼吸形态 息摇肩——心中坚(实邪壅塞) 引胸中上气——咳(肺失肃降) 张口短气——肺痿唾沫(肺虚痰多)

22 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王时而动。假令肝王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实色脉,皆当病。(七)
l诊脉象与四时五色相合 色脉随四时而变动——肝旺色青脉弦 (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23 (五)预后 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人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日: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十一)

24 l卒厥的病机及一般疾病的预后 卒厥(沉为血实,滑为气实,血气相壅,逆行于上。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突发病
入脏——唇口青,身冷(死)阳气虚衰,血脉凝滞。 入腑——身和,汗自出(愈)气血运行正常,营卫调和。

25 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十二)
l浸淫疮:慢性病 从口起流向四肢(向外) 从四肢流来入口(入里)

26 三、论治 (一)已病防传、虚实异治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27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一)

28 l治未病和虚实异治 治未病——肝病传脾,当先实脾 脾旺不受,即勿补之 临床如先见胁痛,胸闷,脉弦,以后出现纳呆,便溏,苔腻等。
(据五行相克规律传变) 上工与中工

29 虚实异治 肝实当泻肝顾脾(如逍遥散法,白术、甘草等) 肝虚当补肝顾脾(补用酸,助用焦苦,调以甘味,如四物汤加五味子、山萸肉、酸枣仁、炙甘草、淮小麦、大枣等)

30 (二)表里同病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十四)

31 表里同病,宜分缓急 表证误下,里虚下利,表证仍在——急当救里,后治其表 表里治则:先表后里 先里后表 表里双解

32 (三)痼疾加卒病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十五) l新病痼疾,治有先后 急则治标 缓则治本 标本同治

33 (四)审因论治 l治病当随其所得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十七)
l治病当随其所得 所得——所合之邪(无形与有形,水、血、痰、食) 渴者与猪苓汤:口渴——热——水(水热互结)——清热育阴利水 他如热与食结、热与血结等

34 (五)饮食与调护 师曰:五脏病各有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十六)
  l审五脏喜恶而进行治疗、护理 五脏病各有所得(与五脏特点相合) 所恶(与五脏特点相反) 所不喜(与五脏病情不合 的饮食居处)

35 l素不应食(不想吃或不想吃某物),而 反暴思之,必发热(病情加重)
脾为湿困则恶肥甘而喜辛开 胃阴不足则恶苦燥而喜凉润 心病血热禁热衣热食 肺病气虚禁寒衣寒食 l素不应食(不想吃或不想吃某物),而 反暴思之,必发热(病情加重)

36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37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痉病主证:颈项强急、口噤不开、甚者角弓反张 病机:外感风寒,邪阻经脉;素体津亏, 筋脉失养。
病机:外感风寒,邪阻经脉;素体津亏, 筋脉失养。 治法:发汗散邪,兼顾津液。急下存阴。 湿病主证:发热身重、关节疼烦。 病机:感受湿邪,兼风挟寒。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微汗 顾护阳气) 暍病主证:发热自汗、烦渴溺赤、少气脉虚。 病机:外感暑热、兼寒挟湿。 治法:清暑益气养阴

38 一、痉病 (一)病因病机 l误治成痉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四) 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五)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六) l误治成痉 发汗太多 下之复汗 疮家发汗

39 (二)主要脉症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九) l痉病的主脉 脉按之紧如(而)弦,直上下行

40 l痉病热化之证 身热足寒 头热面赤目赤 恶寒 颈项强急,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 ——邪郁化热化燥,伤筋动风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一云其脉hanhan(七) l痉病热化之证 身热足寒 头热面赤目赤 恶寒 颈项强急,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 ——邪郁化热化燥,伤筋动风

41 l痉病有刚柔之分 (三)刚痉与柔痉的鉴别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一)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二)
l痉病有刚柔之分 发热无汗(反)恶寒(太阳病)——刚痉 发热汗出(不)恶寒(太阳病)——柔痉 太阳病:风寒束表,发热恶寒,发汗散邪。

42 (四)证治 1.柔痉 l柔痉证治 栝蒌桂枝汤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萎桂枝汤主之。(十一) 栝蒌桂枝汤方:
栝蒌根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l柔痉证治 栝蒌桂枝汤 太阳病,其证备。 身体强,几几然。 脉反沉迟——津亏失养,营卫不利 桂枝汤发汗解肌和营卫,瓜蒌根生津养脉。

43 l刚痉证治 葛根汤 2.欲作刚痉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十二)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上七味,fu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需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l刚痉证治 葛根汤 太阳病,无汗(邪不得外达) 小便反少,气上冲胸(津液已伤,邪逆上冲) 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 葛根汤——发汗散邪,滋养津液,舒缓筋脉

44 3.阳明痉病 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介齿,可与大承气汤。(十三)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渣;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渣;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l痉病属阳明里热的证治 大承气汤 胸满 口噤,介齿 卧不着席 ——里热壅盛,灼津伤筋 大承气汤——急下存阴(通腑泄热)

45 (五)预后 l痉病的预后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三) 痉病有灸疮,难治。(十)
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八) l痉病的预后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邪盛正衰,太阳病见少阴脉。),名曰痉(痉证省略),为难治。 痉病有灸疮(血枯津伤,转增风燥),难治。 发其汗已,其脉如蛇(柔和状),暴腹胀大者(背反张已缓解),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筋脉强急未趋缓和),痉。

46 (一)临床表现 二 湿病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一云疼烦。发热,身色如熏黄也。(十五) l湿郁发黄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
l湿郁发黄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 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湿郁化热,湿热熏蒸,湿重于热)

47 (二)基本治法 1.发汗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十八) l治湿当以微汗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愈。 汗大出,但风气去,湿气在,故汗之不愈 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48 2.利小便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十四) l湿痹证治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细(缓),此名湿痹(中湿)——湿邪留着肌表关节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湿滞于内 但当利其小便——内外合邪之时,当先除内湿,里阳通达振奋,外湿亦易散。(五苓散)

49 (三)证治 1.头中寒湿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塞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脉经》云:病人喘。而无“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一字。(十九) l寒湿在上的证治 湿家身疼发热, 面黄而喘,头痛鼻塞(病在头中寒湿)而烦,脉大 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 纳药鼻中则愈(《证治准绳》辛夷散:辛夷、细辛、藁本、白芷、川芎、升麻、防风、甘草、木通、苍耳子)

50 2.寒湿在表 l寒湿犯表的证治及治禁 麻黄加术汤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二十)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渣,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 l寒湿犯表的证治及治禁 麻黄加术汤 湿家身烦疼 慎不可以火攻之(防大汗) 麻黄加术汤——发汗散邪,祛风除湿 麻黄得术,汗而不致太过 术得麻黄,并行表里之湿

51 3.风湿在表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二十一)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半两(去节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上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渣,温服,有微汗,避风。 l风湿袭表的证治 麻杏薏甘汤 一身尽疼 发热,日晡所剧(化热倾向) 汗出当风,久伤取冷(病因) 麻杏薏甘汤——清轻宣化,解表祛湿

52 4.风湿兼气虚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二十二) 防已黄芪汤方: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成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上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渣,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缠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l风湿兼表气虚的证治 防己黄芪汤 脉浮身重(风湿滞于肌表) 汗出恶风(表虚卫气不固) 防己黄芪汤——益气除湿

53 5.风湿兼阳虚 (1)风湿兼表阳虚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自术汤主之。(二十三)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 大枣六枚(劈)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54 l风湿兼表阳虚的证治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
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脉浮虚而涩(虚为阳衰,涩为湿滞) 不呕不渴(无阳明少阳证,无里证) 大便坚,小便自利(里气调和,湿仅留表) 桂枝附子汤——温经助阳,祛风化湿 白术附子汤——祛湿温经

55 (2)风湿兼表里阳虚 l风湿兼表里阳气俱虚的证治 甘草附子汤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二十四)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尤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J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l风湿兼表里阳气俱虚的证治 甘草附子汤 骨节疼烦掣痛,不得曲伸,近之痛剧 汗出,恶风不欲去衣 短气,小便不利,身微肿 甘草附子汤——助阳祛风化湿

56 (四)误下变证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十六)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十七)

57 三、暍病 (一)脉证 l暍病的主证及误治变证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前开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二十五) l暍病的主证及误治变证 发热恶寒,身重而痛,脉弦细芤迟 小便已毛耸 小有劳身热 口开前板齿燥 ——中受暑邪,气阴两伤 禁发汗、温针、攻下

58 清暑益气汤: 李东垣:升阳益气除湿(针对暑湿) 黄芪、苍术、升麻、人参、白术、陈皮、神曲、泽泻、麦冬、当归、炙甘草、黄柏、葛根、青皮、五味子(本方偏温燥,宜于元气本虚,又伤于暑湿耗伤阳气者:平素气虚,感受暑湿,脾湿不化,身热头痛,口渴自汗,四肢困倦,不思饮食,胸满身重,便溏,小便短赤,苔腻脉虚。“虚者宜,实者禁。”) 王孟英:养阴生津(针对暑热) 西洋参、西瓜翠衣、莲梗、黄连、石斛、麦冬、竹叶、知母、甘草、粳米(本方偏凉润,宜于暑热耗伤气饮,未兼挟湿邪者:身热汗多,口渴心烦,体倦少气,脉虚数。王氏认为李氏之方,“有清暑之名,无清暑之药”。) 《局方》大顺散:甘草、干姜、杏仁、肉桂 《局方》香薷饮:扁豆、厚朴

59 (二)证治 1.伤暑热盛 l暍病的典型证治 白虎加人参汤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二十六)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l暍病的典型证治 白虎加人参汤 身热而渴 汗出恶寒 ——暑热熏蒸,伤津而口渴,汗多腠理空疏恶寒 (心烦,溺赤,口舌干燥,倦怠少气,脉虚等也常见。) 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祛暑,益气生津。

60 2.伤暑湿盛 l暍病偏于湿盛的证治 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二十七)
一物瓜蒂汤方: 瓜蒂二十个 上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渣,顿服。 l暍病偏于湿盛的证治 瓜蒂汤:去湿散水

61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62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百合病主证:神志恍惚不定,口苦,小便赤,脉 微数。 病机: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情志不遂,郁而化 火, 心肺阴虚内热
治法:清热养阴 狐惑病主证:咽喉、二阴溃烂,目赤。 病机:湿热内蕴,虫毒内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杀虫。 阴阳毒主证:发斑、咽痛。 病机:感受疫毒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63 一、百合病 (一)脉证与病机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 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一)

64 l百合病的病因病机、证候、预后 百脉一宗,悉致其病(心主血脉,肺朝百脉,心肺俱病) 欲食不能食 欲卧不能卧 欲行不能行 如寒无寒,如热无热
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表现多端,外观尚可) 口苦,小便赤,脉微数(阴虚内热) 诸药不能治,得药剧吐利(易误治,当配合心理治疗)

65 l治疗原则: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 (二)治疗原则
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九) l治疗原则: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 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

66 l正治法——百合地黄汤 (三)证治 1.百合病正治法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五) 百合地黄汤方:
百合七枚(劈) 生地黄汁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渣,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 l正治法——百合地黄汤 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 百合:润肺清心,益气安神 地黄:清热凉血养阴 泉水:下热气,利小便 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

67 l救误法:发汗后——百合知母汤 2.百合病救治法 (1)误汗后的救治法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二) 百合知母汤方:
百合七枚(劈) 知母三两(切)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升,煎取一升,去渣;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渣,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l救误法:发汗后——百合知母汤 心烦,口燥, 补虚清热养阴润燥

68 l下之后——滑石代赭汤 (2)误下后的救治法 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三) 滑石代赭汤方:
百合七枚(劈) 滑石三两(碎、绵裹) 代赭石如弹丸大—枚(碎、绵裹) 上三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渣;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渣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服。 l下之后——滑石代赭汤 小便赤涩,呕吐 逆 养阴清热利尿,和胃降逆

69 l吐之后——百合鸡子汤 (3)误吐后的救治法 百合病,吐之后者,用后方主之。(四) 百合鸡子汤方: 百合七枚(劈) 鸡子黄—枚
上二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渣,内鸡子黄搅匀,煎五分,温服。 l吐之后——百合鸡子汤 虚烦不安,胃中不和 养阴润燥滋阴和胃

70 l变渴者——百合洗方 3.百合病变治法 (1)百合病变渴 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六) 百合洗方:
上以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盐也。 l变渴者——百合洗方 食煮饼

71 l渴不差——栝蒌牡蛎散 百合病,渴不差者,用后方主之。(七) 栝蒌牡蛎散方: 栝萎根 牡蛎(熬)等分 上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栝萎根 牡蛎(熬)等分 上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l渴不差——栝蒌牡蛎散 牡蛎咸寒引热下行

72 (2)百合病变发热 l变发热——百合滑石散 百合病变发热一作发寒热者,百合滑石散主之。(八) 百合滑石散方 百合一两(炙) 滑石三两
上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 l变发热——百合滑石散 滑石清热利小便

73 二、狐惑病 (一)临床表现及内服方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十)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劈) 半夏半斤 上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74 l狐惑病的主证及治法 甘草泻心汤 状如伤寒(可有发热) 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 不欲饮食,恶闻食臭 面目乍赤、乍黑、乍白(眼部变化)
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互文) 甘草泻心汤——清热化湿、安中解毒

75 l蚀于前阴——化湿解毒——苦参汤(外洗)
(二)外治法 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十一) 苦参汤方: 苦参一升,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渣,熏洗,日三服。 蚀于肛者,雄黄熏之。(十二) 雄黄熏方: 雄黄 上一味,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烧向肛熏之(脉经云:病人或从呼吸上蚀其咽,或从下焦蚀其肛阴,蚀上为惑,蚀下为狐,狐惑病者,猪苓散主之)。 l蚀于前阴——化湿解毒——苦参汤(外洗) 蚀于肛门——燥湿解毒——雄黄(熏)

76 l狐惑酿脓的证治 当归赤小豆散 (三)狐惑酿脓证治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一本此有黄字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十三) 赤豆当归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 当归十两 上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l狐惑酿脓的证治 当归赤小豆散 脉数,无热 微烦,汗出 默默但欲卧 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 七、八日,目四眦黑 若能食者脓已成 当归赤小豆散:活血化瘀,清热渗湿,解毒排脓

77 三、阴阳毒病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十四)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十五) 升麻鳖甲汤方: 升麻二两 当归一两 雄黄半两(研) 蜀椒一两(炒、去汗) 甘草二两 鳖甲手指大一片(炙)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肘后》《千金方》阳毒用升麻汤,无鳖甲,有桂;阴毒用甘草汤,无雄黄。

78 l阴阳毒的证治 升麻鳖甲汤 阳毒——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 感受疫毒,血分热盛,肉腐成脓 升麻鳖甲汤:清热、解毒、
升麻、甘草清热解毒, 鳖甲、当归滋阴散瘀,雄黄、蜀椒解毒。 阴毒——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 疫毒内侵,瘀血凝滞,经脉阻塞 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

79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80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疟病主证:寒热往来,休作有时。 病因病机:感受疟邪,邪在少阳。 证治特点:根据寒热多少分型(瘅疟、 温疟、牝疟,疟母为转
归。) 治法有:汗、吐、下、温、清等

81 l疟病的病机和治则 一、脉象及基本治法 疟脉自弦(邪在少阳) 弦小紧——下 弦迟——温 弦紧——汗、针灸 浮大——吐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一) l疟病的病机和治则 疟脉自弦(邪在少阳) 弦小紧——下 弦迟——温 弦紧——汗、针灸 浮大——吐 弦数(风发)——以饮食消息止之

82 二、证治 (一)疟母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日: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九。(二) 鳖甲煎丸方: 鳖甲十二分(炙) 乌扇三分(烧) 黄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妇三分(熬) 干姜三分 大黄三分 乌药五分 桂枝三分 葶苈一分(熬) 石苇三分(去毛) 厚朴三分 牡丹五分(去心) 瞿麦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一分 人参一分 蔗?虫五分(熬) 阿胶三分(炙) 蜂房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 蜣螂六分(熬) 桃仁二分 上二十三味,为末,取锻灶下灰一斗,清酒一解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滥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千金方》用鳖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三分,大戟一分,无鼠妇、赤硝二昧,以鳖甲煎和诸药为丸。

83 l疟母的形成和治则 鳖甲煎丸 病疟不差,结为癥瘕,名曰疟母 (疟邪假血依痰,结于胁下) 鳖甲煎丸: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行气化瘀,除痰消癥 。

84 (二)瘅疟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三) l瘅疟的病机和证状 阴气(津液)孤绝(不足),阳气(热邪)独发(亢盛) 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 但热不寒,令人消烁脱肉 ——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

85 l温疟的证治 白虎加桂枝汤 (三)温疟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四) 白虎加桂枝汤方: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炙) 石膏一斤 粳米二合 桂枝三两(去皮) 上剉,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 l温疟的证治 白虎加桂枝汤 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 ——表邪未解,内热转盛 白虎加桂枝汤:清热生津,止呕,解表。

86 (四)牝疟 l牝疟的证治 蜀漆散 疟多寒者,名日牝疟,蜀漆散主之。(五) 蜀漆散方: 蜀漆(洗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等分
蜀漆(洗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等分 上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七。一方云母作云实。 l牝疟的证治 蜀漆散 多寒者 ——素体阳虚(或有痰饮)邪留阴分者多 蜀漆散:祛痰止疟 蜀漆祛痰截疟,云母、龙骨助阳扶正,镇逆安神 

87 附《外台秘要》方: 牡蛎汤:治牝疟 牡蛎四两(熬) 麻黄四两(去节)甘草二两 蜀漆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六升,
牡蛎四两(熬) 麻黄四两(去节)甘草二两 蜀漆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六升, 内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升,若吐,则勿更服。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外台秘要》):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 柴胡八两 人参 黄芩 甘草各三两 栝蒌根四两 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二服。 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括萎根四两黄芩三两 牡蛎三两(熬)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服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88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89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主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甚者跌仆昏到。 病机:正虚邪中(气血亏虚,外邪入中) 辨证: 据脏腑经络分浅深轻重。
辨证: 据脏腑经络分浅深轻重。 历节主证:关节疼痛,肿大变形,难以曲伸。 病机:肝肾(气血阴阳)不足,感受风寒湿邪 治法: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90 l中风的脉证、中风与痹证的鉴别 一、中风病 (一)脉证与鉴别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一)
半身不遂(主证) 但臂不遂(与痹证鉴别) 此为痹(或指病机) 脉微而数(与正虚邪中相应)

91 (二)成因与辨证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蜗?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盛;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二)

92 l中风的病机及浅深轻重的不同表现 浮——虚(血)——络脉空虚 紧——寒(皮肤)——贼邪不泻
邪气(患侧)反缓,正气(健侧)即急,正气引邪,歪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感觉障碍) 邪在于经,即重不胜(运动障碍) 邪入于腑,即不识人(意识障碍) 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辨别中脏腑、中经络的依据

93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隐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三)
l中风与瘾疹的发病机制 迟——寒 缓——虚(亡血、中风) 邪气中经——瘾疹(身痒) 邪气入中——胸满而短气

94 l肝肾不足、寒湿内侵 二、历节病 (一)病因病机 1.肝肾不足,水湿内侵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日历节。(四) l肝肾不足、寒湿内侵 沉——骨——肾 弱——筋——肝 汗出入水中,而水伤心

95 2.阴血不足,风邪外袭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博,则疼痛如掣。(六) l阴血亏虚、风邪外袭 少阴脉(肾)浮(风)而弱(血不足)——疼痛如掣

96 l阳气衰弱、风湿相合 3.气虚湿盛,汗出当风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七)
——外强中干,外形有余,元气不足。 历节痛,不可曲伸 饮酒汗出当风

97 l过食酸咸、内伤肝肾 4.过食酸咸,内伤肝肾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日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九) l过食酸咸、内伤肝肾

98 5.胃有蕴热,复感风寒 跌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五) l胃有郁热,复感风寒

99 (二)证治 1.风湿历节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八)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100 l风湿历节 桂枝芍药知母汤 诸肢节疼痛,身体尢羸(变形),脚肿如脱 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
桂枝、麻黄——祛风通阳 白术、防风——祛风除湿 附子——温经散寒止痛 知母、芍药——清热养阴

101 2.寒湿历节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十) 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 芍药 黄芪各三两 甘草三两(炙) 川乌五枚 (呋?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 上五味,叹?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102 l寒湿历节 乌头汤 不可曲伸(活动受限),疼痛 乌头汤:温经祛寒,除湿解痛 乌头——散寒止痛 麻黄——发汗宣痹 芍药、甘草——缓急舒筋
黄芪——益气固卫

103 附方: 《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姚云:与大续命同。兼治妇人产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儿。 麻黄 桂枝 当归 人参 石膏 干姜 甘草各三两 川芎一两 杏仁四十枚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复脊,凭兀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104 《千金》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麻黄五分 独活四分 细辛二分 黄芪二分 黄芩三分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二分;腹满加积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渴加栝萎根三分;先有寒加附于一枚。

105 《近效方》术附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上三味,挫?,每五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崔氏八味九: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干地黄八两 山茱萸 薯蓣各四两 泽泻 茯苍 牡丹皮各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为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106 《千金方》越婶加术汤: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白术四两大枣十五枚

107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108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血痹主证:肌肤、肢体麻木不仁,甚者酸痛。 病机:气血不足,感受风邪,阳气痹阻,血行不畅。 治法:通阳行
虚劳是指由五脏虚损而导致的慢性衰弱性疾病。 证治特点: 在病机上重视阴阳两虚 在五脏中重视脾肾两脏 在治法上重视甘温扶阳

109 一、   血痹 (一)成因与轻证证治 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一)

110 l血痹的病因病机、血痹轻证的脉象和治法 尊荣人(骨弱肌肤盛) 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 加被微风(受邪) 脉自微涩在寸口(虚),关上小紧(邪)
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

111 (二)重证证治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二)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参。

112 l血痹重证的脉象、主证和治法 黄芪桂枝五物汤
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与上条对比,病情加重) 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黄芪桂枝五物汤:温阳行痹 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

113 一、虚劳病 (一)脉象总纲 l总论虚劳病的脉象(病机) 脉大为劳(大而无力——阳浮于外) 极虚亦为劳(软弱无力——精气内损)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三) l总论虚劳病的脉象(病机) 男子平人 脉大为劳(大而无力——阳浮于外) 极虚亦为劳(软弱无力——精气内损)

114 病机与辨证 1.阴血亏虚 l阴血不足、阳气外浮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四) 主渴及亡血(亡血为原因)
面色薄(欠润泽,无神) 主渴及亡血(亡血为原因) 卒喘悸,脉浮(里虚) (以上似对大出血病人情况的描述)

115 2.气血不足 l阴阳两虚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自,时目暝,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五) 面色白,时目瞑,兼衄
l阴阳两虚 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少腹满 面色白,时目瞑,兼衄

116 3.虚劳脱气 l脾肾阳虚的虚劳脉证 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泻,食不消化也。(十一) 手足逆寒
l脾肾阳虚的虚劳脉证 脉沉小迟(名脱气),疾行则喘喝, 手足逆寒 腹满,甚则溏泻(食不消化)

117 4.虚劳无子 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一作冷。(七) l虚劳无子证 脉浮弱而涩,精气清冷(精液异常),为无子。

118 5.虚劳盗汗 l虚劳盗汗证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善盗汗也。(九) (据脉象似属阴阳两虚的盗汗,可用桂枝加龙牡汤)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喜盗汗。 (据脉象似属阴阳两虚的盗汗,可用桂枝加龙牡汤)

119 l可见大脉的几种不同情况 6. 虚劳脉大 痹侠背行 肠鸣(腹泻) 马刀侠瘿(腋或颈部淋巴结肿大)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苦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十) l可见大脉的几种不同情况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 痹侠背行 肠鸣(腹泻) 马刀侠瘿(腋或颈部淋巴结肿大)

120 虚劳革脉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十二) l精血亏损的虚劳脉象及机理 弦——减(无力)——寒 大——芤(中空)——虚 虚寒相搏——革——半产漏下(女) 亡血失精(男)

121 l脉浮大,手足烦,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8.虚劳与季节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六) l脉浮大,手足烦,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春夏剧,秋冬差

122 (三)证治 1.虚劳失精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八)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小品》云:虚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龙骨汤。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龙骨牡蛎各三两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天雄散方:天雄三两(炮) 白术八两 桂枝六两 龙骨三两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半钱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

123 阴阳两虚的虚劳失精证治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脉极虚芤迟(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
阴阳两虚的虚劳失精证治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 脉极虚芤迟(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 ——精损太过,阴虚及阳,阴阳不相维系,心肾不交。 桂枝加龙牡汤:调和阴阳,潜镇摄纳。

124 2.虚劳里急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十三)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芍药六两 生姜二两 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125 《千金》疗男女因积冷气滞,或大病后不复常,若四肢沉重,骨肉酸痛,呼吸少气,行动喘乏,胸满气急,腰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唇燥,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胁肋腹胀,头重不举,多卧少起,甚者积年,轻者百日,渐致瘦弱,五脏气竭,则难可复常,六脉俱不足,虚寒乏气,少腹拘急,羸瘠百病,名曰黄蓖建中汤,又有人参二两。

126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一两半,余依上法。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十四)
  l阴阳两虚的腹痛里急证治 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

127 l虚劳里急腹中痛 四肢酸痛。 虚劳里急诸不足 ——阳损及阴,阴虚则热,阳虚则寒,寒热错杂。 小建中汤:(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建中缓急。
悸,衄,梦失精,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四肢酸痛。 虚劳里急诸不足 ——阳损及阴,阴虚则热,阳虚则寒,寒热错杂。 小建中汤:(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建中缓急。 饴糖、大枣、甘草甘温健脾补中,与生姜、桂枝相配能辛甘化阳,与芍药相配酸甘化阴,诸药相合,调阴阳,益气血,止疼痛。

128 3.虚劳腰痛 肾气丸方: 干地黄八两 山茱萸 薯蓣各四面 泽泻牡丹皮 茯苓各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方见脚气中。(十五) 肾气丸方: 干地黄八两 山茱萸 薯蓣各四面 泽泻牡丹皮 茯苓各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上八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酒下十五丸,日三,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l肾气亏虚的证治 肾气丸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 肾气丸:振奋肾气(助阳之弱以化水,滋阴之虚以生气)

129 4.虚劳风气百疾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十六) 薯蓣丸方:
薯蓣三十分 当归 桂枝 曲 干地黄 黄豆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 人参七分 芎穷?芍药 白龙 麦门冬 杏仁各六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胶七分 干姜三分 白蔹二分 防风六分 大枣百枚(为膏) 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为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一剂。

130 l虚劳兼风气的治法 薯蓣丸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 薯蓣丸:健脾益气养血,祛风散邪

131 5.虚烦不寐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十七) 酸枣仁汤方: 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 茯苓各二两 芎穷?二两 (深师有生姜二两)
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 茯苓各二两 芎穷?二两 (深师有生姜二两) 上五味,以水八味,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132 l虚烦失眠的证治 酸枣仁汤 酸枣仁汤:养阴清热,安神宁心 酸枣仁养肝阴,安心神,知母养阴清热除烦, 茯苓安神宁心,川芎疏肝活血, 甘草调和。
虚劳虚烦不得眠(肝阴心血亏虚,阴虚内热) 酸枣仁汤:养阴清热,安神宁心 酸枣仁养肝阴,安心神,知母养阴清热除烦, 茯苓安神宁心,川芎疏肝活血, 甘草调和。

133 6.虚劳干血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蔗?虫丸主之。(十八) 大黄庶?虫丸方: 大黄十分(蒸) 黄芩二两 甘草三两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药四两 干地黄十两 干漆一两 忙?虫半升 水蛭百枚 蛴螬一升 蔗?虫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炼蜜为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

134 l虚劳挟瘀血的证治 大黄蔗虫丸 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食饮饥伤,忧伤,劳伤,房室伤 经络营卫气伤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 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食饮饥伤,忧伤,劳伤,房室伤 经络营卫气伤 缓中补虚(在缓消瘀血之中达到补虚的目的) 大黄蔗虫丸:补虚活血化瘀(峻药缓用)

135 附方: 《千金翼》炙甘草汤方:一云复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甘草四两(炙) 桂枝 生姜各三两 麦门冬半升 麻仁半升 人参 阿胶各二两 大枣三十枚 生地黄一斤 上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肘后》獭肝散:治冷劳,又主鬼?一门相染。 獭肝一具 炙干末之,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136 《金匮要略》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137 概述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的概念 合篇的意义

138 肺痿 主证:咳浊唾涎沫 病机:重亡津液,热在上焦 (虚热) 上焦阳虚,肺中虚冷 (虚寒) 治法:滋阴清热 温肺复气

139 肺痈 主证:咳吐脓血,胸痛,脉滑数 病机:感受风热邪毒,热毒聚肺 血肉 腐溃,蓄结痈脓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排脓

140 咳嗽上气 咳嗽上气以咳喘为主证(肺胀) 病机:外感风寒,内有停饮,内 外合邪 治法:发汗散邪,温肺化饮

141 概述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概念 合篇的意义

142 肺痿 成因、脉症及鉴别 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何从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 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一)

143 肺痿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十) 虚热肺痿的证治 主症:咽喉不利 治法:止逆下气
病因:大逆上气 主症:咽喉不利 治法:止逆下气 方药:麦门冬汤(清热养阴,止逆下气) 麦门冬(清养肺胃)半夏(下气化痰) 人参、大枣、粳米(培土生金)

144 虚寒肺痿的证治 小便数,眩 病机:肺中冷(上虚不能制下) 方药:甘草干姜汤(温肺复气)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五) 主症:吐涎沫,不咳,不渴,遗尿, 小便数,眩 病机:肺中冷(上虚不能制下) 方药:甘草干姜汤(温肺复气)

145 肺痈 肺痈的病因病机、证候和预后 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二)

146 第二条 肺痈三期病理变化 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
1.表证期:寸口脉微(浮)而数——风热——恶寒、 发热、汗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 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 2.酿脓期:风(热)舍于肺——咳喘,胸满,口干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 3.溃(成)脓期: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脓)如米粥

147 肺痈 肺痈的病因病机、证候和预后 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二)

148 第二条 肺痈三期病理变化 1.表证期:寸口脉微(浮)而数——风热——恶寒、 发热、汗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
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 2.酿脓期:风(热)舍于肺——咳喘,胸满,口干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 3.溃(成)脓期: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脓)如米粥

149 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十一)
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上,三日一剂,可至三四剂,此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小青龙汤方见咳嗽门中。 (十五) l肺痈(壅)实证喘甚的证治 葶苈大枣泻肺汤 喘不得卧(浊唾涎沫壅滞于肺,气机被阻) 胸满胀,咳逆上气,喘鸣迫塞,一身面目浮肿 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 葶苈大枣泻肺汤:开肺泻痰利水(强心利尿)

150 肺痈脓成证治 桔梗汤:排脓解毒(《外台》加地黄、当归、白术、败酱草、桑白皮、薏苡仁)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十二)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溃脓期) 桔梗汤:排脓解毒(《外台》加地黄、当归、白术、败酱草、桑白皮、薏苡仁)

151 肺痈附方 《千金》苇茎汤: 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 苇茎二升 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 瓜瓣半升 苇茎汤:清肺化痰,活血排脓
苇茎二升 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 瓜瓣半升 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 苇茎汤:清肺化痰,活血排脓 苇茎清肺热 薏苡仁、瓜瓣下气排脓消痈 桃仁活血祛瘀

152 肺痈分期证治 临床特征 治法 方药 表证期 发热,恶寒,汗出 解表(辛凉) (银翘散) 酿脓期 振寒脉数 清热泻肺 千金苇茎汤 溃(成)脓期
咳吐脓痰腥臭 解毒排脓 桔梗汤

153 咳嗽上气 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四) l辨上气的虚实 面浮肿,肩息,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下利,尤甚。(三) 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四) l辨上气的虚实 面浮肿,肩息,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阳脱于上,阴竭于下,阴阳离决 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风寒外束,水饮内停,肺失宣肃,邪气内闭

154 咳嗽上气 l寒饮郁肺的证治 射干麻黄汤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 射干麻黄汤:散寒宣肺,降逆化痰 麻黄、细辛、生姜、半夏:宣肺散寒 化痰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六) l寒饮郁肺的证治 射干麻黄汤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 射干麻黄汤:散寒宣肺,降逆化痰 麻黄、细辛、生姜、半夏:宣肺散寒 化痰 射干:消痰开结 款冬、紫苑:止咳化痰

155 咳嗽上气 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七) l痰浊壅肺的证治 皂荚丸 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 浊痰壅塞,气道不利
皂荚丸:宣壅导滞,利窍涤痰 酥炙蜜丸枣膏

156 咳嗽上气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八) 脉沉者,泽漆汤主之。(九) l饮邪迫肺与饮停身肿的不同证治 病近于表,邪盛于上
咳而脉浮,(胸满,烦躁,痰鸣倚息不能平卧) 病近于表,邪盛于上 厚朴麻黄汤:散饮降逆,止咳平喘(厚朴、麻黄、石膏、杏仁、半夏、细辛、小麦、干姜、五味子) 咳而脉沉,(咳喘身肿,小便不利,脉沉) 水饮内停,上迫于肺,肺失通调, 脾虚不运 泽漆汤:逐水通阳,止咳平喘(半夏、泽漆、紫参、生姜、白前、甘草、黄芩、人参、桂枝)

157 咳嗽上气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十三) l饮热郁肺的证治 越婢加半夏汤
喘而目如脱状,脉浮大 越婢加半夏汤:宣肺泄热,降逆平喘

158 咳嗽上气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十四) 主症:咳喘,烦躁,脉浮 L寒饮挟热的证治
病机:外寒内饮挟有郁热 方药:小青龙加石膏汤(解表化饮,清热除烦) 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五味子、半夏、石膏

159 咳嗽上气的辨证论治 虚 证 肺胃津伤,虚火上炎 麦门冬汤 肾不纳气 (参附龙牡救逆汤) 实证 痰 痰浊上壅 皂荚丸 饮 内饮外寒 射干麻黄汤
内饮郁热 厚朴麻黄汤 外寒内饮郁热 小青龙加石膏汤 饮热郁肺热重 越婢加半夏汤 虚实夹杂 饮停身肿正虚 泽漆汤

160 小结 肺痿主证:咳浊唾涎沫 病机:重亡津液,热在上焦(虚热) 上焦阳虚,肺中虚冷(虚寒) 治法:滋阴清热 温肺复气

161 《金匮要略》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162 概述 奔豚气的命名 奔豚气的概念:奔豚气病由气机逆乱上冲所致,以发作时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痛苦欲死,气平后复如常人为特征的病证。
《灵枢》、《素问》、《难经》中所论的奔豚 ①《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肾脉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 ②《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此病从小腹上冲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 ③《难经·五十六难》:“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

163 奔豚气病的病因与症状 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一) 【分析】 1.病因:从惊发之 2.症状:从少腹起,上冲咽喉, 发作欲死,复还止

164 肝郁奔豚 l肝郁奔豚的证治 奔豚汤 奔豚汤:养血平肝,和胃降逆 甘李根白皮:专治奔豚(大寒,止心烦逆,奔豚气《别录》)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二) l肝郁奔豚的证治 奔豚汤 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 奔豚汤:养血平肝,和胃降逆 甘李根白皮:专治奔豚(大寒,止心烦逆,奔豚气《别录》) 葛根、黄芩:清火平肝 当归、川芎:养血调肝 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半夏、生姜:和胃降逆

165 误汗伤阳,复感寒邪而发奔豚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三)
【分析】 汗后烧针,核起而赤(针处被寒) 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 桂枝加桂汤:调和阴阳,平冲降逆

166 内有水饮,误汗伤阳而发奔豚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四) 【分析】 欲作奔豚 苓桂草枣汤:通阳降逆,培土制水
汗后脐下悸 欲作奔豚 苓桂草枣汤:通阳降逆,培土制水

167 小结 奔豚气病特点:发作欲死,复还止。 主证:气从少腹起,上冲胸咽。 病机:感受惊恐,气机逆乱。 误汗伤阳,停饮上逆。
治法:降逆平冲,或养血疏肝, 或助阳散寒,健脾利水。

168 小结 肺痈主证:咳吐脓血,胸痛,脉滑数 病机:感受风热邪毒,热毒聚肺, 血肉腐溃,蓄结痈脓。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排脓。
咳嗽上气以咳喘为主证(肺胀) 病机:外感风寒,内有停饮,内外合 治法: 发汗散邪,温肺化饮

169 《金匮要略》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 治第九

170 胸痹 主证:胸膺部痞闷疼痛(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 病机:胸阳不振,阴邪上乘 治法:宣痹通阳
胸痹病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等大体在胸痹病的范围中。

171 心痛 《内经》:“卒心痛”“厥心痛” “真心痛” 《金匮》:指广涉心胸与胃脘这一区域的疼痛性病证 心痛与胸痹的关系:
1.临床上不乏胃心综合征,也不乏由胃痛而及心痛者。 2.变异性心绞痛也可表现为胃脘痛。 3.本篇所论心痛仅限于与胸痹同一病机所致者,其病机、治法与胸痹相通。

172 短气 指呼吸迫促,在本篇仅作为胸痹、心痛病的兼见症状来叙述。 在临床上确实可见一些心绞痛患者出现短气的表现。

173 胸痹心痛的病机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一)
平人①无寒热② ,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二)

174 关于“阳微阴弦” 以“阳微阴弦”辨病位、定病性 脉象 病位 病性 阳微 关前 主上焦 不及脉 阳气不足(胸阳不振) 阴弦 关后 主下焦
太过脉 阴寒内盛(痰饮内停)

175 以“阳微阴弦”阐发病机 胸中(上焦)阳气不足 阳微 上焦阳虚,以致阴寒之邪上乘而胸阳痹塞——胸痹、心痛 病机 下焦阴寒内盛 阴弦

176 胸痹心痛的病机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一)
平人①无寒热②,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二)

177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提要】这一条论述因邪实所致胸痹短气的病机。 【讨论】 1.平人无寒热 2.实证致短气
3.胸痹发作强调其实

178 胸痹的典型证治 【分析】 主证: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 主脉:寸口脉沉迟,关上小紧数 病机:胸阳不足,阴邪停聚 治则:通阳散结,豁痰下气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 之。(三) 【分析】 主证: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 主脉:寸口脉沉迟,关上小紧数 病机:胸阳不足,阴邪停聚 治则:通阳散结,豁痰下气 方药:栝蒌薤白白酒汤 栝蒌:开胸涤痰 薤白:疏滞散结 白酒:通阳宣痹

179 胸痹重证证治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四) 【分析】 主证:喘息咳唾,短气,胸背痛, 心痛彻 背,不 得卧
病机:过多痰涎壅塞胸中,痹阻胸阳 治法:通阳散结,除痰降逆 方药:栝蒌薤白半夏汤 栝蒌薤白白酒汤+一味半夏

180 胸痹虚实异治 胸痹,心中痞①,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②,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五)

181 枳实薤白桂枝汤 人参汤 病机 痰阻气滞,结于胸中 心脾阳虚,阴寒内乘 症状(同)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胸胃同病) 症状(异) 腹满,便不畅,苔厚腻,脉弦紧 便溏,舌淡,脉弦而迟 治则 通阳散结,泄满降逆 温中助阳

182 栝蒌薤白剂 基本方 加减方 症状 治法 方剂 典型证治 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 宣痹通阳 栝蒌薤白白酒汤(宣痹通阳基础方) 重证证治
不得卧,心痛彻背 兼化痰湿 栝蒌薤白半夏汤(加用了化痰降逆力量较强的半夏) 加减方 虚实异治 心中痞,胸满,胁下逆抢心 理气泄满 枳实薤白桂枝汤(宽胸下气之力较强) 胸胃同治

183 胸痹汤(焦树德教授经验方) 栝蒌30-40g 薤白10-15g 半夏10g 桂枝3-12g 檀香6-9g 茯神木30g

184 胸痹轻证异治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六)

185 茯苓杏仁甘草汤 橘枳姜汤 症 状 同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 偏于呼吸短促 偏于心下痞 病 机 饮邪上逆乘及肺 饮邪内停阻于胃 治 法 宣肺化饮 和胃降逆 方 解 茯苓化饮,杏仁宣肺,甘草和中 橘皮理气,枳实除满,生姜和胃

186 胸痹急证的证治 症状:痛剧筋挛,脉沉伏细迟,舌淡苔白滑 病机:寒湿为甚,胸阳痹阻 方药:薏苡附子散(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胸痹缓急①者,薏苡附子散主之。(七) 【分析】 症状:痛剧筋挛,脉沉伏细迟,舌淡苔白滑 病机:寒湿为甚,胸阳痹阻 方药:薏苡附子散(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附子温阳散寒止痛,薏苡仁除湿宣痹

187 心痛轻证证治 l饮阻气逆 桂枝生姜枳实汤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 寒饮内停,阳气被阻 桂枝生姜枳实汤:通阳散寒,化饮降逆
心中痞,诸逆①,心悬痛②,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八) l饮阻气逆 桂枝生姜枳实汤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 寒饮内停,阳气被阻 桂枝生姜枳实汤:通阳散寒,化饮降逆

188 心痛重证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九) l阴寒痼结 乌头赤石脂丸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伴肢冷脉沉) ——阴寒痼结,寒气攻冲
乌头赤石脂丸:乌附椒姜,峻逐寒邪, 温阳散寒止痛

189 《金匮要略》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190 寒疝专指发作性的、阴寒性的腹部疼痛证,由阴寒内结,阳气虚衰所致,治疗以散寒止痛为主。
腹满以腹部胀满疼痛为主证,病机以“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概括。即实热腹满多与阳明胃肠有关,一般用泄热攻下法治疗,虚寒腹满多与太阴脾(胃)有关,一般用温中散寒法治疗。如属寒实内结则有温下法治之。 寒疝专指发作性的、阴寒性的腹部疼痛证,由阴寒内结,阳气虚衰所致,治疗以散寒止痛为主。 宿食由饮食不节,脾运失健,胃肠气机紊乱所致,主证为腹满胀痛,泛恶呕吐,肠鸣下利等,治疗以吐下为主因势利导,排除积滞。

191 腹满 趺阳脉微弦(虚寒从下上) ——腹满 便难 胠痛 当服温药(温补或温下) l虚寒腹满的病机与治法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一) l虚寒腹满的病机与治法 趺阳脉微弦(虚寒从下上) ——腹满 便难 胠痛 当服温药(温补或温下)

192 腹满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三) l虚寒腹满的辨证与治法 腹满时减,复如故 当与温药

193 腹满 腹满触痛为实可下 舌黄未下者下之愈 下之黄不去——病重药轻 湿温病未化燥 热结津枯,燥屎不行 实证转虚 l实热腹满的辨证与治法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二) l实热腹满的辨证与治法 腹满触痛为实可下 舌黄未下者下之愈 下之黄不去——病重药轻 湿温病未化燥 热结津枯,燥屎不行 实证转虚

194 腹满痛的辨证 按诊 舌诊 问诊 虚寒证 按之不痛 腹满时减 实热证 按之痛 苔黄燥 腹满时不减

195 腹满 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五) l表里皆寒的腹满痛证 寸口脉弦 其人啬啬恶寒 胁下拘急而痛

196 腹满 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七) l中寒下利的腹满证 中寒(受寒见表证)清涕出,发热色和,喜欠善嚏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六) 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七) l中寒下利的腹满证 中寒(受寒见表证)清涕出,发热色和,喜欠善嚏 中寒(受寒见里证)下利,肚中寒(里虚),欲嚏不能

197 腹满 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二十) l腹满寒实可下证的脉象和治法

198 腹满 病者痿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四) l腹满寒实内结伴里阳衰竭危证的症状和预后

199 腹满证治 l邪在太阳阳明的证治 厚朴七物汤 发热十日,脉浮数(太阳之表仍在) 腹满,饮食如故(阳明之里已见)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九) l邪在太阳阳明的证治 厚朴七物汤 发热十日,脉浮数(太阳之表仍在) 腹满,饮食如故(阳明之里已见) 桂枝汤解表和营卫(去芍药),厚朴三 物 汤行气除满

200 腹满证治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十二) l少阳阳明合病的证治 大柴胡汤
按之心下满痛(此为实)(痛在胸腹,旁及两胁,心 下痞满,另伴有郁郁微烦,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苔 黄脉弦等。) 治法:当下之 方药:大柴胡汤(和表攻里) 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和解少阳之邪 大黄、枳实、芍药泻阳明之实

201 腹满证治 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十一) l胀重于积 厚朴三物汤 痛而闭(腹部胀满、疼痛,便秘) 实热内结,气滞不行,胀重于积
厚朴三物汤:行气攻下 承气意在荡实,故君大黄 三物意在行气,故君厚朴

202 厚朴三物汤与小承气汤比较 厚朴三物汤 小承气汤 组成 朴八两 军四两 枳实五枚 军四两 朴二两 枳实三枚 行气之力 (从剂量) 强 较强
朴八两 军四两 枳实五枚 军四两 朴二两 枳实三枚 行气之力 (从剂量) 较强 攻下之力 (从煎法) 症状特点 以胀为主,胀重于积 阳明腑实轻证 煮服法 先枳实,朴,后纳军 诸药同煎

203 腹满证治 大承气汤方:见前痉病中。 l胀积俱重 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 ——绕脐满痛,胀积俱重 当须下之 大承气汤:攻下里实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十三) 大承气汤方:见前痉病中。 l胀积俱重 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 ——绕脐满痛,胀积俱重 当须下之 大承气汤:攻下里实

204 腹满证治 l寒实内结 大黄附子汤 胁下偏痛(胁腹疼痛),发热(阳气郁滞,营卫失调),脉弦紧(伴大便不通,恶寒肢冷,舌苔粘腻等)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十五) l寒实内结 大黄附子汤 胁下偏痛(胁腹疼痛),发热(阳气郁滞,营卫失调),脉弦紧(伴大便不通,恶寒肢冷,舌苔粘腻等) ——此寒也(寒实内结) 以温药下之(温下寒实) 大黄附子汤:非温不足以散其寒 非下不足以祛其实

205 腹满证治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 (肢冷脉细迟苔白滑) ——脾胃虚寒水湿内停,寒气上逆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十) l脾胃虚寒、水湿内停 附子粳米汤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 (肢冷脉细迟苔白滑) ——脾胃虚寒水湿内停,寒气上逆 附子粳米汤:温中止痛,散寒降逆 附子:温中散寒止痛 半夏:化湿降逆止呕 粳米草枣:甘缓补中

206 腹满证治 心胸中大寒痛(上下痛不可触近),呕不能 饮食,腹中寒 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似腹部隆起之肠形) (当兼有手足逆冷,脉象沉伏)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十四) l脾胃虚寒、寒甚虚重 大建中汤 心胸中大寒痛(上下痛不可触近),呕不能 饮食,腹中寒 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似腹部隆起之肠形) (当兼有手足逆冷,脉象沉伏) 大建中汤:温中补虚散寒,缓急止痛

207 附子粳米汤与大建中汤比较 附子粳米汤 大建中汤 脾胃虚寒,腹痛,呕吐 症状 以雷鸣切痛为主,腹痛呕吐较轻 腹中攻冲作痛较甚,腹痛呕吐较甚
病机 偏于水湿内停 偏于寒甚虚重 范围 较局限 较广 治则 温中健脾止痛,化饮降逆止呕 温中健脾补虚,大建中气

208 腹满证治 寒气厥逆,赤丸主之。(十六) l阳虚饮逆 赤丸 寒气厥逆(腹痛肢冷呕逆或悸动) ——脾肾阳虚,水饮内盛,寒气挟水饮上 逆
赤丸:散寒止痛,化饮降逆 乌头、细辛 茯苓、半夏 真珠(朱砂)

209 寒疝 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十七) l寒疝的病机和典型证治 大乌头煎
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博,则为寒疝。 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十七) l寒疝的病机和典型证治 大乌头煎 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于外)——恶寒 紧则(寒盛于内)——不欲食 ——邪正相搏,即为寒疝 腹痛绕脐,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脉沉紧 大乌头煎:破积散寒止痛

210 寒疝 l血虚内寒 当归生姜羊肉汤 腹痛及胁痛里急(痛势轻缓,喜温喜按, 脉弦带涩或微紧无力) 当归生姜羊肉汤:养血散寒补虚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十八) l血虚内寒 当归生姜羊肉汤 腹痛及胁痛里急(痛势轻缓,喜温喜按, 脉弦带涩或微紧无力) 当归生姜羊肉汤:养血散寒补虚

211 寒疝 l内外皆寒 乌头桂枝汤 腹痛,手足逆冷,手足不仁 身痛 灸刺诸药不能治 乌头桂枝汤:散寒止痛,调和营卫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十九) l内外皆寒 乌头桂枝汤 腹痛,手足逆冷,手足不仁 身痛 灸刺诸药不能治 乌头桂枝汤:散寒止痛,调和营卫

212 寒疝 瘦人绕脐痛,谷气不行(必有风冷) 下之必气冲 不冲者则痞 l里寒腹满误下的变证
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八) l里寒腹满误下的变证 瘦人绕脐痛,谷气不行(必有风冷) 下之必气冲 不冲者则痞

213 宿食 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二十五) 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一云寸口脉紧(二十六)

214 宿食 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二十二)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二十三)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二十一) 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二十二)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二十三) l可用下法的证治 大承气汤

215 宿食 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二十四) l可用吐法的证治 瓜蒂散 瓜蒂散:酸苦涌泄胸中实邪

216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217 一、 五脏风寒 (一)五脏中风 肝中风者,头目?,两胁痛,行常怄,令人嗜甘。(四) 心中风者,淅?淅?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八)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一) 肝中风者,头目?,两胁痛,行常怄,令人嗜甘。(四) 心中风者,淅?淅?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八) 脾中风者,xixi?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shunshun?而短气。(十三)

218 (二)五脏中寒 肺中寒,吐浊涕。(二)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脉经、千金云:时盗汗,咳,食已吐其汗。(五)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盅?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九)

219 二、五脏病证治举例 (一)肝着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臣亿等校诸本旋覆花汤方,皆同。(七) 旋覆花汤方:
旋覆花三两 葱十四茎 新绛少许 右三法,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220 l肝着 旋覆花汤 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 肝脏受邪而疏泄失司,其经脉气血郁滞,着而不行 旋覆花汤:行气活血,通阳散结

221 (二)脾约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博,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十五)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积实一斤 大黄二斤(去皮) 厚朴一尺(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上六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饮服十九,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222 l脾约 麻子仁丸 趺阳脉浮而数,小便数,大便坚 胃强脾弱,胃热气盛,脾阴不足 麻子仁丸:泄热润燥,缓通大便

223 (三)肾着 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草干姜苓术汤主之。(十六)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 白术各二两 干姜 茯苓各四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一本作“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224 l肾着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腰以下冷痛重 寒湿痹着于腰部,阳气运行受阻 甘姜苓术汤:温中散寒

225 (四)心伤 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十)

226 (五)癫狂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十二)

227 三 三焦病证举例 (一)三焦竭部 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十八) (二)热在三焦与大小肠寒热 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十九)

228 四、积、聚、谷气 间曰:病有积、有聚、有谷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谷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谷气。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二十)

229 五、五脏死脉 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三) 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六)
心死脏,浮之实如丸豆,按之益躁急者死。(十一) 脾死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臣亿等祥五脏中各有中风中寒,今脾只载中风,肾中风中寒俱不记载,以古文简乱极多,去古既远,无它可以补缀也。(十四) 肾死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十七)

230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231 痰饮病由体内水液代谢紊乱,水液停留于局部所致,与阳气虚弱、肺脾肾三焦气化失司有关,根据水停部位的不同,又有四饮之分类,治疗以温药为治本之图,汗吐下为治标之法。

232 一、成因、脉证与分类

233 (一)成因与脉证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十二)
脉浮而细滑,伤饮。(十九) 痰饮的脉象 脉偏弦者饮也 脉双弦者寒也(大下后善虚)

234 (二)四饮与主症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一)
间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二)

235 l痰饮的分类和主证 痰饮: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脾失健运,饮滞胃肠 悬饮:咳唾引痛,饮后水留在胁下
——饮留胁下,肺失肃降,肝络不和 溢饮: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饮水流行, 归于四肢 ——肺失通调,水溢四肢 支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饮停胸膈) ——饮停胸膈,凌心射肺

236 (二)五脏水饮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三) 水在心(痰饮),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四)
水在肺(支饮),吐涎沫,欲饮水 水在脾,少气身重。(五) 水在脾(溢饮),少气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六) 水在肝(悬饮),胁下支满,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七) 水在肾(痰饮),心下悸

237 (四)留饮与伏饮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八)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一作转甚。(九)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十)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shun?剧,必有伏饮。(十一)

238 l痰饮留伏的种种表现痰饮: 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悬饮: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则已(转甚) 支饮: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 溢饮:四肢历节痛 脉沉者有留饮

239 (四)留饮与伏饮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八)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一作转甚。(九)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十)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shun?剧,必有伏饮。(十一)

240 l痰饮留伏的种种表现痰饮: 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悬饮: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则已(转甚) 支饮: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 溢饮:四肢历节痛 脉沉者有留饮

241 二、治疗原则

242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十五) 痰饮的治则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温——饮为阴邪,得阳则消 温以助阳,治本之举
(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 和——温不可过,滋不可腻 行消开导 ——以温行治本,消除痰饮 ——以开泄治标,导邪外出

243 三、 四饮证治

244 (一)痰饮 1.饮停心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十六) 苓桂术甘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 白术各三两 甘草二两
茯苓四两 桂枝 白术各三两 甘草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痰饮的一般证治: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短气,小便不利 通阳利水,健脾化饮

245 2.饮及脾肾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脚气中。(十七) 痰饮的一般证治 苓桂术甘汤 肾气丸
痰饮的一般证治 苓桂术甘汤 肾气丸 苓桂术甘汤: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短气,小便不利 ——中阳不运 健脾利水 肾气丸:小便不利,少腹拘急不仁,畏寒足冷 ——下焦阳虚 温肾化水

246 3.下焦饮逆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三十一) 五苓散方:
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三分(去皮) 茯苓等三分 白术三分 桂枝二分(去皮) 上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痰饮脐下悸 五苓散 瘦人脐下悸,吐涎沫而颠眩(此水也) 水停下焦,逆而上行,当从小便去之 五苓散通阳化气利水

247 4.饮逆致呕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方见上。(四十一) 痰饮呕吐 小半夏加茯苓汤
痰饮呕吐 小半夏加茯苓汤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属饮家) 行水止呕

248 5.留饮欲去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十八)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药五枚 甘草如 指大一枚(炙),一本作无。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249 l痰饮下利 甘遂半夏汤 脉伏,下利,心下坚满 利后反快(留饮欲去) 甘遂半夏汤(攻逐痰饮) 甘遂攻逐,半夏除痰,芍药、甘草、 白蜜酸收甘

250 6.肠间饮聚成实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二十九) 己椒苈黄丸方: 防已 椒目 葶苈(熬) 大黄各一两
防已 椒目 葶苈(熬) 大黄各一两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九,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

251 l痰饮腹满 己椒苈黄丸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 己椒苈黄丸:通利二便,分消水饮 药后口中有津液 渴者加芒硝

252 (二)悬饮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二十一)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二十二) 十枣汤方: 芜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芜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下后,糜粥自养。 悬饮证治 十枣汤 悬饮内痛,脉沉而弦 破积逐水

253 (三) 溢饮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二十三)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杏 仁四十个(去皮尖)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

254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三两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255 l溢饮证治 大、小青龙汤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 大青龙汤:发热恶寒身痛,脉浮紧,无 汗而喘,烦躁,发汗兼清郁热,
小青龙汤:发热恶寒,胸痞,干呕,咳喘,发汗兼温化里饮,

256 (四)支饮 1.膈间支饮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二十四) 木防己汤方: 木防己三两 石膏十二枚,如鸡子大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257 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 木防已二两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芒硝三台 茯苓四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258 l痰饮合并支饮 木防己汤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 心下痞坚,面色黧黑 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 木防己汤:通阳利水补虚镇逆(清热)
防己利水,桂枝通阳(苦以降泄,辛以散结)人参补虚,石膏镇逆清热

259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人参) 痞坚之处,必有伏阳(石膏) 虚者(柔软)即愈 实者(坚硬)三日复发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

260 2.支饮眩冒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二十五) 泽泻汤方: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痰饮眩冒 泽泻汤 心下有支饮 其人苦冒眩(水停心下,清阳不升,浊阴上冒) 泽泻汤(利水健脾)

261 3.支饮腹满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二十六) 厚朴大黄汤方: 厚朴一尺 大黄六两 积实四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厚朴一尺 大黄六两 积实四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痰饮兼胃家实 厚朴大黄汤 支饮胸满(痰饮腹满) 厚朴大黄汤:行气泄满通便

262 4.支饮不得息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肺痈中。(二十七) 支饮证治 葶苈大枣泻肺汤 支饮不得息
支饮证治 葶苈大枣泻肺汤 支饮不得息 葶苈大枣泻肺汤:开肺泻闭,利水逐水

263 5.支饮呕吐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汤。(二十八)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痰饮呕吐 小半夏汤 呕家本渴(为欲解) 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

264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三十)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一法四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痰饮呕吐 小半夏加茯苓汤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

265 6.支饮咳嗽 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方见上。(三十二)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方见上(三十三) 悬饮证治 十枣汤 咳家脉弦(为有水) 支饮家咳烦胸中痛,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

266 7.随证施治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方见上。(三十五) 外寒内饮 小青龙汤
外寒内饮 小青龙汤 青龙汤下己,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治其气冲。(三十六)

267 冲气上逆 桂苓五味甘草汤 桂苓五味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炙)三两 五味子半升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268 支饮复作 苓甘五味姜辛汤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似治其咳满。(三十七)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269 饮气上逆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逐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三十八)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 细辛 干姜各二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270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三十九)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水去形肿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271 水饮挟热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四十)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水饮挟热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四十)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大黄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272 四、预后 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二十)
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三十四)

273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 第十三

274 消渴作为症指口渴引饮,作为病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主要表现。 本篇论病为主,强调胃热气盛、肾虚的病因病机。 小便不利主要指小便量少,或指排出困难,若伴有疼痛,则与淋病相涉。 淋病以小便淋沥涩痛为主证,其病机由肾虚膀胱热。 以上三者本篇论述均不完善。

275 一、消渴 (一)病机与脉证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营气竭。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而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二) 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八)

276 l消渴的病机 寸口脉浮(为虚,卫气不足) 迟(为劳,营气竭) 趺阳脉浮(气盛,溲数) 数(消谷,大坚) 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趺阳脉数,胃中有热(消谷引食,大便坚,小便数)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一本无“蛔”),下之不肯止。(一) 厥阴之为病,消渴

277 (二)证治 1.肺胃热盛、津气两伤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入参汤主之。方见中暍中。(十二) 热盛伤津 白虎加人参汤
热盛伤津 白虎加人参汤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肺胃热盛,津气两伤,热耗津液,气虚不能化津) 白虎加人参汤:益气生津,清热止渴

278 2、肾气亏虚 l肾虚下消 肾气丸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 肾气丸主之。(方见脚气中)。(三) 男子消渴
——肾阳虚衰,不能蒸津以上润, 不能化气 以摄水 肾气丸

279 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六)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l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

280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方见上。(四)
二、小便不利 (一)膀胱气化不行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方见上。(四) 渴欲饮水,水人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见上。(五) l气不化津 五苓散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欲饮水,水入则吐(水逆) ——表邪未解,膀胱气化受阻,水停下焦或胃中 五苓散(利小便发汗)

281 (二)上燥下寒水停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苦”,一本作“若”),栝蒌瞿麦丸主之。(十) 栝蒌瞿麦丸方:
栝蒌根二两 茯苓 薯蓣各三两 附子一枚(炮) 瞿麦一两 上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282 l下寒上燥 栝蒌瞿麦丸 小便不利,其人苦渴(有水气) 下焦阳虚,气不化水,津不上承 栝蒌瞿麦丸:温阳化气,利水润燥
下积之阴,非暖不消(附子) 上浮之焰,非滋不息(栝蒌)

283 (三)湿热夹瘀,脾肾亏虚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十一) 蒲灰散方:蒲灰七分 滑石三分
蒲灰散方:蒲灰七分 滑石三分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鱼散方:滑石二分 乱发二分(烧) 白鱼二分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方寸,一本作“半钱”),日三服。 茯苓戎盐汤方:茯苓半斤 白术二两 戎盐弹丸大一枚上三味,先将茯苓、白术煎成,入戎盐再煎,分温三服。

284 L 其他治法 蒲灰散、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
蒲灰散:清热化瘀利窍(湿热引起的小 便不利,小腹急痛,排尿疼痛等) 滑石白鱼散:清热化瘀利水(同上,相当于热淋、血淋) 茯苓戎盐汤:健脾益肾利湿

285 (四)水热互结伤阴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十三)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获苓 阿胶 滑石 泽泻各一两
猪苓(去皮) 获苓 阿胶 滑石 泽泻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286 水热互结、郁热伤阴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猪苓汤:利水清热育阴。

287 三 淋病 (一)主证: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 引脐中。(七) 淋病主证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288 (二)治禁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九) l淋病治禁 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

289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290 一、水气病分类 (一) 四水与黄汗 (二) 五脏水 (三) 血分水分

291 (一)四水与黄汗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附?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一)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三)

292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则愈,此为风水。 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 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 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 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则愈。 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四)

293 水气病的分类和主证 l风水:脉浮,恶风,骨节疼痛(脉浮而紧,身重而酸)(寸口脉沉滑,有水气,有热)面目肿大,目窠上微佣,如蚕新卧起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 风寒袭肺,肺失通调,水泛肌表 l皮水:脉浮,浮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故),不渴(渴而不恶寒,身肿而冷,状如周痹) 肺失通调,脾失健运,水湿泛滥

294 正水:脉沉迟,腹满自喘 肾阳虚衰,水湿内停 石水:脉沉,腹满不喘 肝肾虚衰,水寒凝聚

295 (二)五脏水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十三)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十四) 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十五)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十六)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十七)

296 心水:身重,少气,不得卧,烦躁,阴肿 肺水:身重,小便难,时时鸭溏 肝水: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 液微生,小便续通 脾水: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肾水: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足冷,面瘦 心肺两脏属阳位上在表,以身肿重为主 肝脾肾三脏属阴位下在里,均有腹大

297 (三)血分水分 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二十)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跌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营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三十)

298 水分、血分和气分 水分:先病水,后经水断(易治) 血分:经水前断,后病水(难治) 气分:有手足逆冷,腹满肠鸣,身冷骨疼,恶寒不仁

299 二、发病机理

300 (一)感受外邪,水为风激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博,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二)

301 (二)肺失通调与肾虚水泛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九)

302 (三)脾肾阳虚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因肿者,何也?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十二)

303 (四)肺脾肾三焦功能失施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女子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十九)

304 水气病的病机 寸口脉沉迟,寒水相搏 趺阳脉伏,脾胃气衰,水谷不化,骛溏身重 少阳脉卑 少阴脉细,小便不利,经水不通 血不利则为水

305 (五)其他 跌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六)
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七)

306 l从趺阳脉的变化论述水气病的产生机理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八) l以脉论病,论述水气病的产生机理

307 三、治法

308 (一)利小便、发汗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上肿,当利小便;腰以下肿,当发汗乃愈。(十八) 腰以上肿,当发其汗 腰以下肿,当利小便
l水气病的治则 腰以上肿,当发其汗 腰以下肿,当利小便

309 (二)攻下逐水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十一) 水气病的治则
腹大,小便不利,脉沉绝,有水,可下之

310 四、证治

311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二十二)
(一)风水 1.表虚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二十二) 防己黄芪汤方:方见湿病中。 风水表虚 防己黄芪汤 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风湿,风水 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利水除湿

312 2.夹热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二十三) 越婢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 五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 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风水加术四两。 风水挟热 越婢汤 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汗出无大热 越婢汤:发越阳气,散水清热

313 3.正水与风水的汗法异治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二十六) 麻黄附子汤方: 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 杏子汤方:未见,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314 风水与正水的不同治法 : 杏子汤、麻黄附子汤
风水与正水的不同治法 : 杏子汤、麻黄附子汤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 ,无水虚胀者为气, 水,发其汗即已 麻黄附子汤(脉沉) 杏子汤(脉浮)

315 (二)皮水 1.夹热 皮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方见下)(五)
皮水郁热 越婢加术汤 一身面目黄(洪)肿,脉沉,小便不利 越婢加术汤:发汗行水,兼清内热

316 2.表实 皮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二十五) 越婢加术汤方:见上于内加白术四两,又见脚气中。 甘草麻黄汤方:
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复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皮水的两种不同治法 越婢加术汤、麻黄甘草汤 越婢加术汤 麻黄甘草汤

317 3.气虚阳郁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二十四) 防己茯苓汤方:
防己三两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 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皮水肿甚 防己茯苓 四肢肿,聂聂动(水气在皮肤中) 防己茯苓汤:通阳化气,表里分消

318 4.湿盛阳郁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方见消渴中。(二十七) 皮水兼厥 蒲灰散 厥而皮水(内有郁热,外有水肿,阳 气被郁,不达四肢)
皮水兼厥 蒲灰散 厥而皮水(内有郁热,外有水肿,阳 气被郁,不达四肢) 蒲灰散:清湿热,利小便

319 (三)黄汗 1.营卫郁滞,湿热阻遏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人,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二十八)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 黄芪五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 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酒醇代苦酒。

320 l黄汗证治 芪芍桂酒汤 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 身肿,发热,汗出,口渴,(状如风水) 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 芪芍桂酒汤:调和营卫,祛水散湿

321 2.气虚湿热阳郁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厉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 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shun?,shun?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二十九) 桂枝加黄芪汤方: 桂枝 芍式各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 枚 黄芪二两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 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以微汗;若不汗,更服。

322 桂枝加黄芪汤方: 桂枝 芍式各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二两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以微汗;若不汗,更服。

323 黄汗证治 桂枝加黄芪汤 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 皮中状,两胫自冷 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
黄汗证治 桂枝加黄芪汤 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 皮中状,两胫自冷 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 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 必致痈脓 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 桂枝加黄芪汤:调和营卫,益气除湿

324 (四)气分 1.阳虚阴凝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三十一)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 细辛各二两 附子一枚(炮)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325 气分病证治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盘)(水饮所作) (或有手足逆冷,腹满肠鸣,身冷骨疼,恶寒不仁)
气分病证治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盘)(水饮所作) (或有手足逆冷,腹满肠鸣,身冷骨疼,恶寒不仁) 阳虚阴凝,表里同病 温阳散寒,通利气机

326 2.脾虚气滞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三十二) 枳术汤方: 积实七枚 白术二两
积实七枚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 即当散也。 l气分病的证治 枳术汤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或脘腹痞满而胀) 脾弱气滞,水饮痞结于下 行气散结,水饮所作

327 五 治验举例与预后

328 (一)治验举例 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尚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营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二十一)

329 举例讨论水气病的证治 先有积水,继发冲气,误治以后,浮肿咳喘,气平冲气,再治其咳,最后治水气

330 (二)预后 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十) l水气病的脉证与预后 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 水病脉出者死

331 附方: 《外台》防已黄芪汤: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方见风湿中。

332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333 黄疸病以目黄、身黄、小便黄赤为主证。 本篇所论有谷疸、酒疸、女劳疸之分,以湿热内蕴为主要病机,治疗以清利为主。 另外有女劳发黄、火劫发黄、燥结发黄、寒湿发黄、虚黄之说。 治疗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法。 黑疸为诸疸之转归。

334 一、病因病机、分类与辨证

335 (一)湿热发黄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一) l (湿热)黄疸的病机
寸口脉浮(为风)缓(为痹)——外感风邪, 内有湿邪 痹非中风(非桂枝汤证) 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湿郁化热,熏蒸于外,脾失运化) 一个瘀字,便见黄皆发于血分,凡气分之热不得称瘀。

336 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 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八)
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 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八) 黄疸误用火劫变证 发热烦喘,胸满口燥,一身尽发热而黄, 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337 (二)寒湿发黄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疽。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三)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 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338 (三)分类与主症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跌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肮,身体尽黄,名曰谷疽。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疽;腹如水状不治。 心中懊?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二)

339 黄疸的分类和主证(兼论病机) 紧则为寒,食即为满 趺阳脉紧为伤脾(尺脉浮为伤肾)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 紧则为寒,食即为满 趺阳脉紧为伤脾(尺脉浮为伤肾) 谷疸:食即为满,食谷即眩,小便不利,身体尽黄。(风寒相搏,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阴被其寒,热流膀胱) 女劳疸: 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腹如水状不治。

340 酒疸:心中懊侬而热,不能食,时欲吐。 夫病酒黄疽,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四) 酒疸:心中热,必小便不利,足下热。

341 (四)辨湿热与寒湿发黄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九) 腹满,舌痿黄,躁不得睡,属黄家。(十)
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脉沉(皆发黄) 腹满,舌痿黄,躁不得睡(属黄家)

342 二、证治

343 (一)谷疸 谷疽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疽。茵陈蒿汤主之。(十三)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344 湿热俱盛 茵陈蒿汤 谷疸: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 茵陈蒿汤:清泄湿热 药后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345 (二)酒疸 1.治法 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五) 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六)
酒疸的主证和治法 酒疸:心中热,必小便不利,足下热。 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 脉浮欲呕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346 2.证治 酒黄疸,心中懊恢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十五) 栀子大黄汤方:
栀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酒疸,心中懊侬而热痛(病位偏上,心中或心下) 栀子大黄汤:泄热除烦 栀子、大黄、枳实、豆豉。

347 (三)女劳疸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疽。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十四) 硝石矾石散方: 硝石 矾石(烧)等分 上二味,为散,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候也。

348 女劳疸挟瘀血的证治 硝石矾石散 黄家日甫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 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 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
女劳疸挟瘀血的证治 硝石矾石散 黄家日甫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 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 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 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 硝石矾石散:消瘀化湿

349 (四) 黄疸 1.热盛里实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十九) 大黄硝石汤方,
大黄 黄柏 硝石各四两 桅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 内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350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
大黄硝石汤:清热通便,利湿除黄 大黄、栀子、黄柏、硝石。

351 2.湿重于热 黄疸病,菌陈五苓散主之。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十八) 茵陈五苓散方: 茵陈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 方见痰饮中。
茵陈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 方见痰饮中。 上二物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 湿偏盛 茵陈五苓散 黄疸病(当有形寒发热,食欲减退,小便短少不利) 茵陈五苓散:利湿退黄,化气利水

352 (五)黄疸兼症、变证 1.兼表虚证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方见水气病中。(十六)
兼表虚 桂枝加黄芪汤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 桂枝加黄芪汤

353 2.兼少阳证 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必小柴胡汤,方见呕吐中。(二十一) 兼少阳证 柴胡汤 诸黄,腹痛,呕吐,(发热)
兼少阳证 柴胡汤 诸黄,腹痛,呕吐,(发热) 柴胡汤(大柴胡汤或小柴胡汤,前者以 腹痛为主,后者以发热为主。)

354 3.兼燥结血瘀证 诸黄,猪膏发煎主之。(十七) 猪膏发煎方: 猪膏半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
猪膏半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 兼胃肠燥结 膏发煎 诸黄 膏发煎

355 4.误治成呃 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除热必?。?者,小半夏汤主之。方见痰饮中。(二十) 误治变证
黄疸,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用小半夏汤

356 (六)虚黄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方见虚劳中。(二十二) 虚黄的证治 小建中汤 男子黄,小便自利 小建中汤

357 三、转归与预后

358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七) l酒疸误下变为黑疸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 目青面黑(虽黑微黄),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脉浮弱。

359 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者为难治。(十一) 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十二)

360 黄疸的预后 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 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 疸而渴者,其疸难治 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 发于阴部,其人必呕
发于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361 附方: 瓜蒂散:治诸黄。方见?病中。 《千金》麻黄醇酒汤:治黄疽。 麻黄三两
上一味,以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 顿服尽。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362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 第十六

363 惊由外受惊恐而神志不宁, 悸乃阴血不足,心失所养而悸动不安。 吐衄下血指各种出血证,病机大体分为实热和虚寒两端,治疗主以温清两法。 瘀血的表现以(胸)满、(口)燥、(舌)青、(脉)涩为特点,具体治法方药散见于其他各篇。

364 一、惊悸 (一)成因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一) L 病因病机 寸口脉动(为惊)而弱(为悸)

365 (二)证治 1.火劫致惊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十二) 桂枝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 牡蛎 五两(熬)龙骨四两 大枣十二枚 蜀漆三两(洗去腥) 上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66 火劫致惊 桂枝去芍加蜀漆龙牡救逆汤 火邪者(因火劫发汗伤阳,见心悸、惊狂、卧起不安等) 救逆汤:通阳、镇惊、安神
火劫致惊 桂枝去芍加蜀漆龙牡救逆汤 火邪者(因火劫发汗伤阳,见心悸、惊狂、卧起不安等) 救逆汤:通阳、镇惊、安神

367 2.水饮致悸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十三) 半夏麻黄丸方: 半夏麻黄等分 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水饮致悸 半夏麻黄丸 心下悸(水饮内停,上凌于心,心阳被 半夏蠲饮降逆,麻黄宣发阳气

368 二、吐衄下血 (一)成因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七) 酒客吐血的病因病机

369 (二) 脉证及辨证 病人面无色,无寒热。脉沉弦者,miu?;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五) 衄血、下血、吐血的不同脉证

370 (三)预后及治禁 师曰:夫脉浮,目睛晕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今止。(二)

371 从望诊切脉判断衄血预后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不得眠。(四)
衄血禁汗及误汗的辨证 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六) 吐血的预后 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即寒栗而振。(九) 亡血禁用汗法及误汗伤阳的辨证

372 (四)证治 1.虚寒吐血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十四) 柏叶汤方: 柏叶 干姜各三两 艾三把
柏叶 干姜各三两 艾三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虚寒吐血 柏叶汤 吐血不止(面白无华或萎黄,舌淡,脉微弱或虚数无力)——中气虚寒,血不归经 柏叶汤:温中止血

373 2.热盛吐衄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十七)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上三味,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上三味, 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374 热盛吐衄 泻心汤 心气不足(定),吐血衄血(面赤舌红,烦渴便秘,脉数有力等)——心火亢盛,迫血妄行 泻心汤: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375 3.虚寒便血证治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十五) 黄土汤方:亦主吐血谬?血。
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炮)阿胶 黄苹各三两 灶中黄土半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376 远血:下血,先便后血(下血暗紫稀薄,便溏腹痛,面色无华,神疲懒言,手足不温,舌淡脉细)——脾气虚寒,统摄无权
虚寒便血 黄土汤 远血:下血,先便后血(下血暗紫稀薄,便溏腹痛,面色无华,神疲懒言,手足不温,舌淡脉细)——脾气虚寒,统摄无权 黄土汤:温脾摄血

377 4.湿热便血证治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方见狐惑中。(十六) 湿热便血 赤小豆当归散
湿热便血 赤小豆当归散 近血:下血,先血后便(下血鲜红或兼脓血,大便不畅,苔黄腻脉数)——湿热下注,迫血下行 赤小豆当归散:清利湿热,活血化瘀

378 三、瘀血 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十)
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十一)

379 瘀血的脉证与治法 胸满,腹不满,其人言我满(满) 唇痿舌青(青) 口燥,但欲漱水不欲燕(渴) 脉微大来迟(涩)
无寒热(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 而渴, 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 血也。 当下之

380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381 呕吐哕下利三者均为胃肠道疾患,其病机、治法也可用“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加以概括。为了较全面地进行论述,本篇对《伤寒论》的条文也多有引用。

382 l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呕吐 (一)成因与脉证 1.饮邪致呕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 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二) l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383 2. 误治致呕 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脯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 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令(今)脉反弦,故名曰虚。(三) l论述误治导致虚寒胃反的病机

384 l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朝食暮吐,变为胃反)
2.   胃反病机与脉证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五) l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朝食暮吐,变为胃反)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营虚,营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四) l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营虚、血不足、胸中冷

385 (二)治则与禁忌 l呕吐的一般治则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六)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一)
l呕吐的一般治则 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386 (一)证治 1.寒证 (1)肝胃虚寒 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八) 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方见上。(九)

387 l胃虚肝寒 吴茱萸汤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 (心下痞满,嘈杂吞酸,肢冷,脉弦苔白腻) ——胃阳虚乏,寒饮内停,肝气犯胃
呕而胸满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 (心下痞满,嘈杂吞酸,肢冷,脉弦苔白腻) ——胃阳虚乏,寒饮内停,肝气犯胃 吴茱萸汤:温阳散寒,降逆止呕

388 (2)阴盛格阳 l阴盛格阳 四逆汤 四逆汤方: 附子(生用)一枚 干姜一两半 甘草二两(炙)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十四) 四逆汤方: 附子(生用)一枚 干姜一两半 甘草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l阴盛格阳 四逆汤 呕吐 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 难治 四逆汤:回阳救逆

389 (3)虚寒胃反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人即吐。”《外台》云:“治呕食,心下痞额?者。”(十六) 大半夏汤方:
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l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 补脾和胃,降逆止呕(半夏止呕,人参补虚,白蜜润燥)

390 l半夏干姜散:(干呕,吐逆,吐涎沫)温中散寒, 降逆止呕
(4)阳虚饮逆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二十) 半夏干姜散方: 半夏 干姜各等分 上二味,柞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服之。 l半夏干姜散:(干呕,吐逆,吐涎沫)温中散寒, 降逆止呕

391 2.热证 (1)热郁少阳 l少阳邪热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半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十五)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半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l少阳邪热 小柴胡汤 呕而发热(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少阳邪热迫胃,胃气上逆 小柴胡汤:疏解清热,和胃降逆

392 (2)胃肠实热 l胃肠实热 大黄甘草汤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外台》方又治吐水。(十七) 大黄甘草汤方: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l胃肠实热 大黄甘草汤 食已即吐——实热壅阻于肠,腑气不通 大黄甘草汤:泄热去实

393 (3)热结饮阻 l热结饮阻 文蛤散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十九) 文蛤汤方:
文蛤五两 麻黄 甘草 生姜各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枚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l热结饮阻 文蛤散 吐后贪饮——吐而阴伤,热郁于内,饮热互结 文蛤散:发散祛邪,清热止渴

394 (4)热利兼呕 l胃肠湿热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十一)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一本作二十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l胃肠湿热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干呕而利(腹痛,利下热臭或垢积)——热迫于肠则利,邪扰于胃则呕 黄芩汤清热止利,半夏生姜和胃降逆

395 l寒热错杂的呕吐 半夏泻心汤 3.寒热错杂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十)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三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l寒热错杂的呕吐 半夏泻心汤 呕吐(上)——胃气上逆 心下痞(中) 肠鸣(下利)(下)——脾失健运 ——病邪乘虚内陷,寒热互结于中,中焦痞阻,升降失司 半夏泻心汤:开结除痞,和胃降逆

396 4.寒饮 (1)寒饮呕吐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方见痰饮中。(十二) l诸呕吐,谷不得下者 小半夏汤:散寒化饮,和胃降逆止呕

397 l茯苓泽泻汤:(胃反,吐而渴欲饮水,或兼有头眩,心下悸)利水化饮
(2)饮阻气逆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获苓泽泻汤主之。(十八) 茯苓泽泻汤方:《外台》云治消渴脉绝,胃反吐食之,有小麦一升。 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 甘草二两 桂枝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l茯苓泽泻汤:(胃反,吐而渴欲饮水,或兼有头眩,心下悸)利水化饮

398 l生姜半夏汤:(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辛散寒饮,舒展阳气。
(3)寒饮搏结肠胃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秽?不哆?,彻心中馈惯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二十一) 生姜半夏汤方: 半夏半升 生姜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眼。止,停后服。 l生姜半夏汤:(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辛散寒饮,舒展阳气。

399 l猪苓散:(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健脾利水
(4)呕后调治 呕吐而病在脯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十三) 猪苓散方: 猪苓 获苓 白术各等分 上三味,杆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l猪苓散:(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健脾利水

400 二、哕 (一)哕而腹满的治则 l实证哕逆的一般证治 哆?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七) 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 利之即愈
l实证哕逆的一般证治 哕而腹满 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 利之即愈

401 (二) 证治 1.胃寒气逆 l胃寒气逆 橘皮汤 干呕哆?,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二十二) 橘皮汤方: 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
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l胃寒气逆 橘皮汤 干呕,哕,手足厥 ——寒邪袭胃,胃阳被 ,阳气不达四肢 橘皮汤:通阳和胃

402 2.胃虚有热 l胃虚有热 橘皮竹茹汤 哆?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二十三) 橘皮竹茹汤方:
橘皮二斤 竹茹二斤 大枣三十枚 人参一两 生姜半斤 甘草五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l胃虚有热 橘皮竹茹汤 哕逆者(虚烦不安,少气,口干,手足心热,脉虚数)——胃中虚热,气逆上冲 橘皮竹茹汤:补虚清热,和胃降逆

403 三、下利 (一)病机、脉证及预后 l呕吐哕下利的总病机 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夫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二十四) l呕吐哕下利的总病机 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 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二十五)

404 (二)治法与治禁 1.湿滞气利治法 l下利气的治法 l虚寒下利的治禁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三十一) 2.虚寒泄泻证治
(二)治法与治禁 1.湿滞气利治法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三十一) l下利气的治法 2.虚寒泄泻证治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三十三) l虚寒下利的治禁

405 l以脉象辨别下利病情的进退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炙之不温;著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二十六)

406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二十七)
l辨下利危候的顺逆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二十七)

407 l下利渐愈之脉证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脉紧为未解。(二十八)

408 l下利自愈与未解脉证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二十九)

409 l下利发热的两种病情变化 l虚寒下利自愈的病机与变化 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三十)
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三十) l虚寒下利自愈的病机与变化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三十二)

410 l脉象论述热利脓血的病机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热。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三十四)

411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啐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着死。(三十五)
l阴寒下利而虚阳浮越的病机变化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啐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着死。(三十五) l虚寒下利而阳微欲绝的转归

412 (二)治法与治禁 1.湿滞气利治法 l下利气的治法 2.虚寒泄泻证治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三十三) l虚寒下利的治禁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三十一) l下利气的治法 2.虚寒泄泻证治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三十三) l虚寒下利的治禁

413 (三)证治 1.寒证 (1)虚寒下利兼表证 四逆汤方:方见上。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三十六) 四逆汤方:方见上。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呋?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舆,啜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聚?策?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

414 l虚寒下利兼表证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表里同病,里虚寒急 先救里——四逆汤 后治表——桂枝汤

415 (2)寒厥下利 通脉四逆汤方: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四十五) 通脉四逆汤方: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416 l寒厥下利 通脉四逆汤 下利清谷,汗出而厥——脾肾阳虚,阴寒内盛,阴盛格阳 通脉四逆汤——回阳救逆

417 (3)虚寒肠滑下利 气利,呵?梨勒散主之。(四十七) ?梨勒散方: 河?梨勒十枚(煨) 右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疑非仲景方。

418 l虚寒气利 诃梨勒散 下利泄泻,滑脱不禁,大便随矢气而出—— 中气下陷,气虚不固 诃梨勒散——敛肺涩肠,止利固脱

419 (4)虚寒下利脓血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四十二)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纳?,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赤石脂一斤(一半纳?,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420 l虚寒下利便脓血 桃花汤 l中阳大伤,气血虚陷(病程长) 桃花汤——温中涩肠固脱
下利久不愈,便脓血,色紫暗,滑脱不禁,神疲乏力,腹隐痛,喜痛喜按,口不渴,舌淡,脉细弱。 l中阳大伤,气血虚陷(病程长) 桃花汤——温中涩肠固脱

421 2.热证 (1)实热下利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三十七)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三十八) 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疡。(三十九) 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 宜大承气汤。(四十) 大承气汤方:见痉病中。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四十一)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 厚朴三两(炙) 枳实大者三枚(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得利则止。

422 l实热下利 大、小承气汤 下利不畅,下利臭秽清水,心腹坚满,谵语,下利不 实积中阻,宿食停滞,胃肠热结 大、小承气汤——通因通用

423 (2)热利下重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 黄连 黄柏 秦皮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升;不愈更服。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四十三)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 黄连 黄柏 秦皮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升;不愈更服。

424 l热利下重 白头翁汤 湿热胶结于肠,灼伤肠道,脉络气机阻滞(病程短) 白头翁汤——清热燥湿
热利下重,便脓血,血色鲜明,腹痛身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湿热胶结于肠,灼伤肠道,脉络气机阻滞(病程短) 白头翁汤——清热燥湿

425 (3)下利肺痛 l下利肺痛 紫参汤 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四十六) 紫参汤方: 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
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疑非仲景方。 l下利肺痛 紫参汤 清热缓急止痛

426 (4)下利虚烦 桅子鼓汤方: 桅子十四枚 香鼓四合(绵裹)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桅子豉汤主之。(四十四) 桅子鼓汤方: 桅子十四枚 香鼓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桅子,得二升半,内鼓,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则止。

427 l下利虚烦 栀子豉汤 下利后虚烦,按之心下濡——邪热内扰 栀子豉汤——透邪泄热,解郁除烦

428 附方: 《千金翼》小承气汤:治大便不通,口岁?,数谵语。方见上。 《外台》黄芩汤:治干呕下利。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桂枝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

429 疮痈肠痈浸淫病肠证并治第十八

430 一、疮痈 (一)疮痈初起的脉证 l痈肿初起的脉证和病机 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一)
l痈肿初起的脉证和病机 诸浮数脉,应当发热 而反 淅恶寒,若有痛处(红肿热痛),当发其痈 ——热毒壅塞,营卫阻滞

431 (二)痈肿辨脓法 l痈肿辨脓的方法 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二)
l痈肿辨脓的方法 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 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灵枢·痈疽篇》:“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 当结合软硬、凹凸、疼痛、色泽等进行辩别。

432 二、肠痈 (一)脓成证治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五分 上三味,杆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眼,小便当下。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三)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五分 上三味,杆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眼,小便当下。

433 l肠痈脓已成的证治 薏苡附子败酱散 ——肌肤失养,痈脓结于肠, 气血郁于里,阳气不足,正不胜邪。 薏苡附子败酱散:排脓消痈,振奋阳气
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 ——肌肤失养,痈脓结于肠, 气血郁于里,阳气不足,正不胜邪。 薏苡附子败酱散:排脓消痈,振奋阳气 薏苡仁排脓开壅利肠胃(重用) 附子振奋阳气,辛热散结(轻用) 败酱破瘀排脓 (顿服,小便当下。恐有错简)

434 (二)脓未成证治 大黄牡丹汤方: 大黄四两 牡丹一两 桃仁五十个 瓜子半斤 芒硝三台
肠痈者,小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四) 大黄牡丹汤方: 大黄四两 牡丹一两 桃仁五十个 瓜子半斤 芒硝三台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435 l肠痈脓未成的证治 大黄牡丹汤 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 其脉沉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 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
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 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 其脉沉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 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 大黄牡丹汤:清热解毒,消痈排脓,逐瘀攻下 大黄、芒硝荡涤实热,宣通壅滞,丹皮、桃仁凉血逐瘀,瓜子排脓散痈。

436 三、金疮 (一)金疮出血的脉证 问曰:寸口脉浮微而涩,然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者云何?答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五)

437 (二)金疮的治法 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六) 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 葫?蓖?细叶十分(七月七日采) 桑东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来) 甘草十八分 川椒三分(除目及闭口,去汗) 黄芩二分 干姜二分 厚朴二分 芍药二分 上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烧灰存性,勿令灰过,各别杵筛,合治之为散,服方寸匕,小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如风寒,桑东根勿取之。前三物皆阴干百日。

438 排脓散方: 枫实十六枚 芍药六分 桔梗二分 上三味,柞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排脓汤方: 甘草二两 桔梗三两 生姜一两 大枣十枚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五合,日再服。

439 四、浸淫疮 (一)浸淫疮的预后 (二)浸淫疮的治法 浸淫疮,黄连粉主之。方未见。(八)
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人口者,不可治。(七) (二)浸淫疮的治法 浸淫疮,黄连粉主之。方未见。(八)

440 跌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第十九

441 一、跌蹶 l趺蹶的病因和证治 刺 入二寸 此太阳经伤也 师曰:病跌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却,刺踹入二寸,此太阳经伤也。(一)
l趺蹶的病因和证治 其人但能前,不能却 刺 入二寸 此太阳经伤也

442 二、手指臂肿 l手指臂肿的证治 藜芦甘草汤 藜芦甘草汤方方未见 藜芦甘草汤:(未见)涌吐风痰
病人常以手指臂肿动,此人身体瞩?瞩?者,藜芦甘草汤主之。(二) 藜芦甘草汤方方未见 l手指臂肿的证治 藜芦甘草汤 病人常以手指臂肿动,身体 者 藜芦甘草汤:(未见)涌吐风痰 参考:导痰汤(胆星、枳实、半夏、陈皮、茯苓、生姜、大枣) 指迷茯苓丸(半夏、茯苓、枳壳、风化硝、姜汁)

443 三、转筋 l转筋的证治 鸡屎白散 转筋之为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转筋入腹者,鸡屎白散主之。(三) 鸡屎白散方: 鸡屎白
上一味,为散,取方寸匕,以水六合,和,温服。 l转筋的证治 鸡屎白散 转筋之为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 转筋入腹者,鸡屎白散主之(性寒下气,通利大小便)

444 四、阴狐疝 l阴狐疝的证治 蜘蛛散 蜘蛛散方: 蜘蛛十四枚(熬焦) 桂枝半两 上二味,为散,取八分一匕,饮和服,日再服。蜜丸亦可。
阴狐疝气者,偏有小大,时时上下,蜘蛛散主之。(四) 蜘蛛散方: 蜘蛛十四枚(熬焦) 桂枝半两 上二味,为散,取八分一匕,饮和服,日再服。蜜丸亦可。 l阴狐疝的证治 蜘蛛散 偏有大小,时时上下 蜘蛛散:辛温通利 蜘蛛破结通利,桂枝辛温通利 后世常用疏肝理气药(川楝、延胡、木香、茴香、香附、乌药等)

445 五、蛔虫病 l蛔虫病的证治 甘草粉蜜汤 蚘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六) 甘草粉蜜汤方:
问曰:病腹痛有虫,其脉何以别之?师曰: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蚘虫。(五) 蚘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六) 甘草粉蜜汤方: 甘草二两 粉一两 蜜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内粉、蜜,搅令和,煎如薄粥。温服一升,差即止。 l蛔虫病的证治 甘草粉蜜汤 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 甘草粉蜜汤:安蛔缓痛

446 蚘厥者,当吐蚘,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膈,故烦,须央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七)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八)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个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一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 川椒四两(去汗) 桂枝六两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日中,与蜜柞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九,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等食。

447 l蛔厥的证治 乌梅丸 ——脏寒,蛔上入膈,蛔闻食臭出 乌梅丸:寒温并用,安蛔温胃补虚
吐蛔,病者静而复时烦,得食而呕(腹痛剧烈,手足逆冷) ——脏寒,蛔上入膈,蛔闻食臭出 乌梅丸:寒温并用,安蛔温胃补虚 乌梅酸以伏之,连柏苦以安之,桂附姜椒温阳散寒,参桂补气养血

448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449 一、胎与癥的鉴别及癥病的治疗 桂枝茯苓丸方: 桂枝 茯苓 牡丹(去心)芍药 桃仁(去皮尖,熬)各等分
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末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二) 桂枝茯苓丸方: 桂枝 茯苓 牡丹(去心)芍药 桃仁(去皮尖,熬)各等分 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九。不知,加至三丸。

450 l妊娠与癥病的鉴别和症病的治疗 桂枝茯苓丸
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害。 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 也。 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 桂枝茯苓丸:消瘀化症 桂枝、芍药通调血脉,丹皮、桃仁化瘀消症,茯苓健脾渗湿 蜜丸,少量递增,以防伤胎。

451 二、恶阻 (一)恶阻轻证 l妊娠诊断和恶阻的证治 桂枝汤
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方见下利中。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一) l妊娠诊断和恶阻的证治 桂枝汤 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或呕),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 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绝止医药或中止妊娠) 桂枝汤:化气调阴阳(适于虚寒者)

452 (二)恶阻重证 l胃虚寒饮的恶阻证治 半夏干姜人参丸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 干姜 人参各一两 半夏二两
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六)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 干姜 人参各一两 半夏二两 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 l胃虚寒饮的恶阻证治 半夏干姜人参丸 呕吐不止(见口干不渴,或渴喜热饮,头眩心悸,舌淡苔白滑,脉弦或细滑。) 半夏干姜人参丸:温中补虚,散寒化饮止呕

453 l阳虚寒甚 附子汤 三、腹痛 (一)阳虚寒盛 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温其脏。 附子汤:温阳散寒,暖宫安胎。
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厨,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方未见。(三) l阳虚寒甚 附子汤 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 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温其脏。 附子汤:温阳散寒,暖宫安胎。 方未见(《伤寒》附子汤:附子、茯苓、芍药、白术、人参。)

454 (二)肝脾失调 l肝脾不和 当归芍药散 当归芍药散方: 当归三两 芍药一斤 川芎半斤一作三两 茯苓四两 泽泻半斤 自术四两
妇人怀娠,腹中疗痛,当归芍药散主之。(五) 当归芍药散方: 当归三两 芍药一斤 川芎半斤一作三两 茯苓四两 泽泻半斤 自术四两 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l肝脾不和 当归芍药散 怀妊,腹中 痛(腹中拘急,绵绵作痛,小便不利,足跗浮肿等) ——肝脾失调,气血郁滞 当归芍药散:养血疏肝,健脾利湿

455 四、胞阻 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四)
芎归胶艾汤方:一方加干姜一两。胡氏治妇人胞动,无干姜。 芎穷? 阿胶 甘草各二两 艾叶 当归各三两 芍药四两 干地黄四两 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作。

456 l冲任虚寒的胞阻证治 胶艾汤 假令妊娠腹中痛(下血),为胞阻 ——冲任失调,阴血下漏,不能入胞养胎 胶艾汤:和血止血,暖宫调经
漏下,半产后下血不止,妊娠下血 假令妊娠腹中痛(下血),为胞阻 ——冲任失调,阴血下漏,不能入胞养胎 胶艾汤:和血止血,暖宫调经

457 五、小便难 l小便难 当归贝母苦参丸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男子加滑石半两。 当归 贝母 苦参各四两
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七)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男子加滑石半两。 当归 贝母 苦参各四两 上三味,末之,炼蜜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加至十丸。 l小便难 当归贝母苦参丸 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 当归贝母苦参丸:清热利湿,理气解郁,活血润燥

458 六、水肿 l有水气 葵子茯苓散 葵子茯苓散方: 葵子一斤 茯苓三两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则愈。
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浙恶寒,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八) 葵子茯苓散方: 葵子一斤 茯苓三两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则愈。 l有水气 葵子茯苓散 身重,小便不利, 淅恶寒,起即头眩 葵子茯苓散:滑利通窍利水

459 七、胎动不安 (一)血虚湿热 l血虚湿热 当归散 当归散方: 当归 黄芩 芍药 川芎各一斤 白术半斤
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九) 当归散方: 当归 黄芩 芍药 川芎各一斤 白术半斤 上五味,柠为散,酒饮服方寸匕,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产,胎无疾苦。产后百病悉主之。 l血虚湿热 当归散 养血健脾,清化湿热

460 (二)脾虚寒湿 l脾虚寒湿 白术汤 健脾温中,祛除寒湿 白术散方:见《外台》。 白术四分 川芎四分 蜀椒三分(去汗) 牡蛎二分
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十) 白术散方:见《外台》。 白术四分 川芎四分 蜀椒三分(去汗) 牡蛎二分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一钱匕,日三服,夜一服。但苦痛,加芍药;心下毒痛.,倍加川草;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一两,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后,更以醋浆水服之,若p区,以醋浆水服之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病虽愈,服之勿置。 l脾虚寒湿 白术汤 健脾温中,祛除寒湿

461 八、伤胎 妇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微利则愈。见《玉函》。(十一) l妊娠伤胎的证治

462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463 一、产后三病 (一)成因 l产后三大证的病机 郁冒:亡血复汗,寒多 大便难:亡津液,胃燥 ——病机均为亡血伤津,治疗都应照顾津液
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一作“痘”),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放大便难。(一) l产后三大证的病机 痉: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 郁冒:亡血复汗,寒多 大便难:亡津液,胃燥 ——病机均为亡血伤津,治疗都应照顾津液

464 (二)证治 l郁冒的病机与治法 小柴胡汤 头汗出——血虚下厥,孤阳上出。亡阴血虚,阳气独盛 治疗:冒家欲解,必大汗出。故当汗出,阴阳乃复。
产妇郁冒,其脉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原,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方见呕吐中。(二) l郁冒的病机与治法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主之:郁冒,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伴有发热) 头汗出——血虚下厥,孤阳上出。亡阴血虚,阳气独盛 治疗:冒家欲解,必大汗出。故当汗出,阴阳乃复。

465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方见痉中。(三)
l郁冒解后转为胃实的证治 大承气汤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伴有腹满痛,大便秘结,脉沉实,苔黄厚等) “无粮之师,贵在速战”

466 二、产后腹痛 (一)血虚里寒 l血虚内寒 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见寒疝中。 当归生姜羊肉汤:补虚养血,散寒止痛
产后腹中疗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四)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见寒疝中。 l血虚内寒 当归生姜羊肉汤 产后腹中 痛(腹痛绵绵,喜温喜按) 当归生姜羊肉汤:补虚养血,散寒止痛

467 (二)气血郁滞 l气血郁滞 枳实芍药散 枳实芍药散方: 枳实(烧令黑,勿太过) 芍药等分
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五) 枳实芍药散方: 枳实(烧令黑,勿太过) 芍药等分 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并主痈脓,以麦粥下之。 l气血郁滞 枳实芍药散 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 ——气血郁滞,气机痹阻 枳实芍药散:破气散结,和血止痛

468 (三)瘀血内结 下瘀血汤方: 大黄三两 桃仁二十枚 蔗?虫二十校(熬,去足)
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积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六) 下瘀血汤方: 大黄三两 桃仁二十枚 蔗?虫二十校(熬,去足) 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杯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469 l瘀血新停 下瘀血汤 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著脐下 下瘀血汤:破血逐瘀 大黄荡逐瘀血,桃仁活血化瘀,蔗虫逐瘀破结
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 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著脐下 下瘀血汤:破血逐瘀 大黄荡逐瘀血,桃仁活血化瘀,蔗虫逐瘀破结

470 (四)瘀血内结兼阳明里实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方见痉病中。(七)

471 l阳明里实兼瘀血 大承气汤 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 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甫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 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 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甫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 ——热在里(阳明之腑),结在膀胱(血室) 大承气汤:泄热通便(瘀血或可随热而下)

472 三、产后中风 (一)太阳中风 l产后风持续不愈 阳旦汤 ——风邪袭表,营卫不和 阳旦汤:(即桂枝汤,另有桂枝汤加黄芩或附子之说)
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即桂枝汤,方见下利中。(八) l产后风持续不愈 阳旦汤 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 ——风邪袭表,营卫不和 阳旦汤:(即桂枝汤,另有桂枝汤加黄芩或附子之说)

473 (二)阳虚中风 竹叶汤方: 竹叶一把 葛根三两 防风 桔梗 桂枝 人参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大枣十五枚 生姜五两
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九) 竹叶汤方: 竹叶一把 葛根三两 防风 桔梗 桂枝 人参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大枣十五枚 生姜五两 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温覆使汗出。颈 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煎药扬去沫。呕者,加半夏半升洗。

474 l产后中风发热 竹叶汤 ——体虚受风,正虚邪实 竹叶汤:疏风清热散邪扶正
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 ——体虚受风,正虚邪实 竹叶汤:疏风清热散邪扶正 竹叶、葛根、桂枝、防风、桔梗解表清热,疏散外邪,人参、附子益气助阳,姜、草和营卫。

475 四、虚热烦呕 竹皮大丸方: 生竹茹二分 石膏二分 桂枝一分 首草七分 白薇一分
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十) 竹皮大丸方: 生竹茹二分 石膏二分 桂枝一分 首草七分 白薇一分 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以饮服一九,日三夜二服。有热者,倍自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

476 l产后虚热烦呕的证治 竹皮大丸 烦乱呕逆 安中益气 竹皮大丸:清热降逆,安中益气
妇人乳(产也),中虚 烦乱呕逆 安中益气 竹皮大丸:清热降逆,安中益气 竹茹、石膏清热,降逆,止呕,白薇清虚热,桂枝、甘草辛甘化气,大枣补中。

477 五、热利伤阴 l产后热利伤阴的治法 白头翁加甘草胶汤 白头翁加首草阿骸汤方:白头翁 甘草 阿胶各二两 秦皮 黄连 柏皮各三两
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十一) 白头翁加首草阿骸汤方:白头翁 甘草 阿胶各二两 秦皮 黄连 柏皮各三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内胶令消尽,分温三服。 l产后热利伤阴的治法 白头翁加甘草胶汤 下利(痢疾,当见发热,腹满,里急后重,大便脓血。)虚极(产后气血本虚,更兼下利伤阴) 白头翁汤清热止利,阿胶、甘草养血缓中。

478 附方: 《千金》三物黄芩汤,治妇人在草薄?,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
黄芩一两 苦参二两 干地黄四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多吐下虫。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食饮,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 当归四两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一日令尽。若大虚,加馅糖六两,汤成内之,于火上缓令饴消。若去血过多,崩伤内miu?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八味,汤成内阿胶。若无当归,以芎穷?代之。若无生姜,以干姜代之。

479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480 一、成因、证候与治则 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
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脏相连 P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经候不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腔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 久则羸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子当辨记,勿谓不然。(八)

481 l妇人杂病的病因、证候和治则 在上(焦)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
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 在上(焦)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 在中(焦)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 时着男子,非止女身 在下(焦)未多,经候不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 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忧惨,悲伤多嗔, 此皆带下,非有鬼神

482 二、 证治 (一)热入血室 l热入血室的一般证治 小柴胡汤
二、 证治 (一)热入血室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方见呕吐中。(一)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谓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人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二) l热入血室的一般证治 小柴胡汤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 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483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谚语者,此为热人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三)
l热入血室表热已罢的证治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 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484 l阳明病热入血室的证治 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戢然汗出者愈)
阳明病,下血谚语者,此为热冬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四) l阳明病热入血室的证治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 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戢然汗出者愈)

485 (二)梅核气证治 l咽中痰凝气滞 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汤方:千斤作腹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妇人咽中如有炙窗,半夏厚朴汤主之。(五) 半夏厚朴汤方:千斤作腹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半夏一升 厚朴三两 茯苓四两 生姜五两 干苏叶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l咽中痰凝气滞 半夏厚朴汤 咽中如有炙脔 ——气机郁结,津液凝聚,痰气搏结于喉 半夏厚朴汤:开结化痰,顺气降逆 半夏、生姜辛以散结,厚朴苦以降逆,茯苓化痰饮,苏叶宣气解郁。

486 (三)脏躁证治 l脏躁证治 甘麦大枣汤 甘麦大枣汤方: 甘草三两 小麦一升 大枣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六) 甘麦大枣汤方: 甘草三两 小麦一升 大枣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l脏躁证治 甘麦大枣汤 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心烦,易怒,失眠,便秘) ——情志不遂,思虑过度,肝郁化火,伤阴耗液,心脾两虚 甘麦大枣汤:补脾养心,缓急止躁

487 (四)月经病 1.冲任虚寒夹瘀 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九) 温经汤方: 吴茱萸三两 当归 川芎 芍药 人参 桂枝 阿胶 牡丹皮(去心)生姜 甘草各二两 半夏半升 麦门冬一升(去心)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488 l冲任虚寒兼瘀血的崩漏 温经汤 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 温经汤:温补冲任,养血行瘀
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 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 温经汤:温补冲任,养血行瘀

489 2.冲任虚寒 l冲任虚寒致漏下 胶姜汤 ——冲任虚寒,气不摄血 胶姜汤:和血止血,暖宫散寒
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臣亿等校诸本无胶艾汤方,想是前妊娠中胶艾汤。(十二) l冲任虚寒致漏下 胶姜汤 陷经,漏下黑不解(下血色黯不泽,清稀无臭,小腹不痛或隐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脉微弱) ——冲任虚寒,气不摄血 胶姜汤:和血止血,暖宫散寒

490 3.瘀血内阻 l瘀血所致经水不利 土瓜根散 土瓜根散方:阴?肿亦主之。 士瓜根 芍药 桂枝 爸虫各三两(本作“各三分”)
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十) 土瓜根散方:阴?肿亦主之。 士瓜根 芍药 桂枝 爸虫各三两(本作“各三分”) 上四味,柞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l瘀血所致经水不利 土瓜根散 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 土瓜根散:化气行滞,活血通瘀

491 4.瘀结成实 抵当汤方: 水蛭三十个(熬) 忙?虫三十枚(熬,去翅足)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浸)
妇人经水不利下,抵当汤主之。亦男子膀胱满急治有瘀血者。(十四) 抵当汤方: 水蛭三十个(熬) 忙?虫三十枚(熬,去翅足)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浸) 上四味,为未,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492 l瘀血内结致经闭 抵当汤 当有少腹硬满结痛,或腹不满,病人自诉腹满,大便色黑易解,小便自利,脉象沉涩等。 抵当汤:攻瘀破血
经水不利下(瘀血内结成实所致) 当有少腹硬满结痛,或腹不满,病人自诉腹满,大便色黑易解,小便自利,脉象沉涩等。 抵当汤:攻瘀破血 大黄、桃仁下其瘀,水蛭、芒虫攻其瘀。

493 5.水血并结血室 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徽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十三) 大黄甘遂汤方:
大黄四两 甘遂二两 阿胶二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其血当下。

494 l水与血俱结在血室 大黄甘遂汤 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 大黄甘遂汤:破血逐水 大黄攻瘀,甘遂逐瘀,阿胶养血扶正

495 (五)带下病 1.湿热带下 l干血湿热带下 矾石丸 矾石丸方: 矾石三分(烧) 杏仁一分 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枣核大,内脏中,剧者再内之。
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十五) 矾石丸方: 矾石三分(烧) 杏仁一分 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枣核大,内脏中,剧者再内之。 l干血湿热带下 矾石丸 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 ——经行不畅,干血内着,郁为湿热,久而腐化。 矾石丸:外用(坐药)除湿热止带

496 2.寒湿带下 l阴冷寒湿带下 蛇床子散 蛇床子散方: 蛇床子仁 上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许,和令相得,如枣大,绵裹内之,自然温。
蛇床子散方,温阴中坐药。(二十) 蛇床子散方: 蛇床子仁 上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许,和令相得,如枣大,绵裹内之,自然温。 l阴冷寒湿带下 蛇床子散 (带下,腰酸,阴痒,阴冷) 蛇床子散:(温阴中坐药)暖宫除湿,杀虫止痒。

497 (六)腹痛 1.风血相搏 l血气刺痛 红蓝花酒 红蓝花酒方:疑非仲景方。 红蓝花一两 上一味,以酒一大升,煎减半,顿服一半,未止,再服。
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十六) 红蓝花酒方:疑非仲景方。 红蓝花一两 上一味,以酒一大升,煎减半,顿服一半,未止,再服。 l血气刺痛 红蓝花酒 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 ——产后风邪乘虚侵入,与血气相搏,血行涩滞,故腹痛 红蓝花酒:活血行瘀,理气止痛

498 2.肝脾失调 l气滞血凝 当归芍药散 当归芍药散方:见前妊娠中。 ——气滞血凝,兼有水湿 当归芍药散:调肝脾,理气血,利水湿
妇人腹中诸疾病,当归芍药散主之。(十七) 当归芍药散方:见前妊娠中。 l气滞血凝 当归芍药散 妇人腹中诸疾痛(腹微胀满,小便不利,四肢头面微肿) ——气滞血凝,兼有水湿 当归芍药散:调肝脾,理气血,利水湿

499 3.脾胃虚寒 l虚寒里急 小建中汤 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十八) 小建中汤方:见前虚劳中。 ——脾胃虚寒
l虚寒里急 小建中汤 妇人腹中痛(腹痛喜按,心悸虚烦,面色无华,神疲纳少,便溏,舌淡脉细涩等。) ——脾胃虚寒 小建中汤:建中培土,补气生血,使气血旺盛、流畅。

500 (七)转胞 肾气丸方: 干地黄八两 薯蓣四两 山荣英四两 泽泻三两 茯苓三两 牡丹皮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十九) 肾气丸方: 干地黄八两 薯蓣四两 山荣英四两 泽泻三两 茯苓三两 牡丹皮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501 l转胞 肾气丸 烦热不得卧,倚息不得溺 饮食如故 ——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 但利小便则愈 肾气丸:振奋肾阳,化气利水

502 (八)前阴诸疾 1.阴疮 狼牙汤方: 狼牙三两 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缠筋如茧,浸汤沥阴中,日四遍。
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二十一) 狼牙汤方: 狼牙三两 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缠筋如茧,浸汤沥阴中,日四遍。

503 l下焦湿热、阴中生疮 狼牙汤 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 阴中蚀疮烂者 ——湿热蕴结下焦 狼牙汤:清热燥湿,杀虫止痒

504 2.阴吹 l阴吹 膏发煎 膏发煎方:见黄疸中。 胃气下泄 ——此谷气之实也(胃肠燥结,腑行不畅,浊气下行,干及前阴)
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二十二) 膏发煎方:见黄疸中。 l阴吹 膏发煎 阴吹而正喧(大便燥结,小便欠利) 胃气下泄 ——此谷气之实也(胃肠燥结,腑行不畅,浊气下行,干及前阴) 膏发煎:化瘀通便润肠(导之)


Download ppt "《金匮要略方论》 汉 · 张仲景."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