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Some ideas from Payment & SES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Some ideas from Payment & SE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Some ideas from Payment & SES

2 The Functions of Pay

3 Key Market Ideas Reservation wage Compensating differentials
Meaning of equilibrium Elasticity of demand curve

4 Why Market Model is Incomplete
Adjustment is long and slow imperfect information barriers to mobility social / institutional rigidity Role of Power monopoly rents unions licensing Discrimination

5 Elements of Pay System Level relative to market
Basis for pay(your HR process) Composition of pay package(impact)

6 Level of Pay

7 THE IMPACT OF PAY DISPERSION, BASEBALL

8 The problems

9 BENEFITS

10 Pay for Performance

11 Decisions about Compensation Systems

12 The SAS Institute

13

14

15 Some ideas from Performance Appraisal & Morgan Stanley

16 Objectives Apply and integrate the course material in an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Morgan Stanley case today. Consider what and how John Mack should proceed in implementing his new strategy and vision for Morgan…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alignment and consistency of HR levers.

17 Morgan Stanley Mission Statement
Our goal is to be the world’s best investment bank and the firm of choice for our clients, our people, and our shareholders. We will succeed by meeting the global needs of our clients – both providers and users of capital -- at a level of performance which is exceptional. This commitment to add maximum value will be characterized by extraordinary effort and innovation, and by conducting ourselves with absolute integrity. Morgan Stanley’s people are the source of our competitive advantage. We will distinguish ourselves by creating an environment that fosters teamwork and innovation, by veloping and utilizing our employees’ abilities to the fullest, and by treating each other with respect and dignity.

18 Goals for the new performance system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all Achieve greater objectivity and fairness, and base employees.performance evaluation on explicit performance criteria that broadly define desired behavior. Increase real-time feedback. Recognize superior, long-term professional performance. Provide the primary basis for annual compensation and promotion decisions. Provide more substantive annual performance appraisals. Encourage teamwork. Increase cross-departmental and cross- divisional feedback. Increase the consistency and confidentiality of the process.

19 Deming on Performance Ratings
Performance evaluations leave “people bitter, despondent, dejected, some even depressed, all unfit for work for weeks after rating, unable to comprehend why they are inferior. It is unfair, as it ascribes to the people in a group differences that may be caused totally by the system that they work in... People ask how I grade my students. I give them all an ‘A.’ How do I know who will be great? How do I know what they will do in future years?” Do you agree with him?

20 Evaluating Rating Formats

21 360 degree feedback

22 Companies Using 360º Systems

23 Benefits of 360 degree appraisal

24 Our Goal for SHRM: To understand the strategic issues in using
Human Resources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how to implement the changes necessary to achieve this. This requires that we be able to: Think systematically and strategically about managing human assets Understand what really needs to be done to implement these policies.

25 HR Creating Value

26 Two Mysteries How have these companies achieved
extraordinary performance with people who are no different from those employed by the competition? If what they are doing is so understandable, why haven’t their competitors simply replicated them and achieved similar competitive advantages?

27 Organizational Alignment

28 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的关系研究

29 总体思路和基本观点 2003年比1978年增加了3.4亿就业人口,其中农业部门增加了八千多万,第二产业增加九千多万,第三产业增加一亿六千九百多万。 总的就业人口从78年的四亿多增加到2003年的7.4亿多,增加了3.4亿。 我国登记的失业人口有八百多万,如果考虑到下岗和其他的没有就业的人口,失业率远远不止我们现在公布的4.3%。 专家估计现在农村有1.5亿的富裕劳动力,转移1.5亿农民并不影响农业的产出,

30 城市登记失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太低,第二产业比重过高,所以造成了产业结构失衡。
要发展第三产业,首先需要调整我们国家的需求结构,因为就业结构是由需求结构决定的。 当前我们国家需求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的比重严重失调,消费比重太低,去年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已经超过了42%,接近43%,而消费比重去年也就只有55%多一点,不到56%,所以消费需求增长缓慢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因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只有提高收入水平,居民的消费才能上去。

31 总体思路是: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着力点应该是逐步调整我国的收入分配政策,而不仅仅是调整产业结构,这还不够,核心在消费政策。

32 产业结构失衡是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而就业压力不减的基本原因
过去的25年,GDP年平均增长速度是9.4%,第一产业年平均增长4.5%,第二产业增长11.3%,第三产业增长10%。 第一产业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大幅度上升,第三产业自由缓慢的上升的格局。 产业结构表现出来的特点是第二产业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比重太低。 世界产业结构的平均水平是第三产业占大概GDP的64%左右,我们国家按现价来算,第三产业占的比重是33.1%,比世界平均水平要低31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我们国家比世界平均水平要高10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1个百分点。

33 原因 我国经济高增长,而就业压力一直缓解不下来。在较长时间内,特别是最近十多年,我们国家一直以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为主要手段来启动国内需求,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下降。第二产业继续逐年上升,而1989年以后我们的第三产业的比重占GDP比重逐年下降。因此,最近十几年我们国家产业结构失衡状况是在恶化。

34 国际比较研究可以看到,第三产业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部门,达到64%,第三产业是劳动力密集行业,对劳动力的边际需求比第二产业大很多,但是因为规模太小,所以吸纳的劳动力太少。
按2003年的现价来计算,我们第二产业的一元产值需要的劳动力是2630人,第三产业一元产值所需要的劳动力是五千多人,第三产业需要的劳动力一元产值是第二产业的两倍多。 边际产值对劳动力的需求 :第二产业的一元边际产值对劳动力需求在2003年是391人,而第三产业高达两千多人,第三产业是第二产业的5倍。 如果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二产业的增长,它对劳动力的吸纳是比较低的,如果更多的依靠第三产业的增长,就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可以大幅度缓解就业压力。

35 产业结构失衡必然导致就业结构失衡 第一产业由78年的70%下降到现在不到50%,下降21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人口比重上升,第二产业上升了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17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结构上升的幅度非常大,但是它吸纳的劳动力上升的幅度非常低,而第三产业的产值上升6个百分点,但是吸收就业的比重上升了17个百分点,由12点几上升到29。 当前矛盾的核心在于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失衡导致了就业结构的失衡。 美国的第三产业占了70%,法国也是70%以上,英国占了不到70%,由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大量的人口都在第三产业工作,这是一个经济发达的标志,要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就必然要把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到第三产业。

36 两组数字 2003年我国总的就业人数是七亿四千四百三十二万,比78年增加了三亿四千二百多万人。
第一产业增加了八千多万,占整个就业总量的24%。 第二产业增加九千一百多万人口,大概占整个增量的26.6%。 第三产业增加一亿六千九百多万人口,占过去25年新增就业岗位的近50%。 94年到2003年,我国就业人口总共增加了七千六百二十四万人,第一产业减少了一千一百三十四万,第二产业增加了一千一百一十二万,而第三产业增加了七千六百四十六万人,占二、三产业增加就业总合的87.3%。

37 弹性角度 1994年到2003年,第一产业劳动力平均需求弹性(劳动力需求弹性就是劳动增长率除以产值的增长率)是负的,尽管第一产业保持 %的增长,但是它对劳动力的需求是在下降的。 第二产业劳动力的需求弹性非常低,只有0.06%,也就是说,GDP增长1%,劳动力只增长0.06%。 因为科技进步、信息化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如果第二产业保持10%的增长,它的劳动力需要等于零,如果高于10%,劳动力就要增加,如果低于10%,劳动力就要减少。第三产业的平均弹性是第二产业的九倍。

38 产业结构失衡导致就业结构的失衡 产业结构失衡的原因是需求结构失衡,这里的需求指的是最终需求,包括投资、消费、进出口、库存的增长等。消费需求太弱制约了第三产业,或者服务业的发展,导致了产业结构失衡。 我们一直把拉动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固定资产投资。 2005年我国最终消费率只有55.4%,资本的形成率是42.9%,其中固定资产形成率是42.8%。按世界银行统计,世界平均消费率是77%,我们国家低20多个百分点,而固定资本形成率的世界平均水平是23%,我们国家是42.8%,所以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0多个百分点。这样最终需求结构必然导致产业结构的失衡,使第二产业发展的太快,而第三产业发展的太慢,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39 最终需求结构,世界平均消费占60%以上,低收入国家占到接近70%,加上政府消费达到77%,居民消费一般在55%以上,而我们国家的消费占45%,不到50%。所以我们国家整个的消费率相当低。
最近两年我们国家固定资产投资是超高速增长,消费低速增长趋势在持续。 2002、2003年我国的消费年增长率仅为6.2%和6.3%,不到6.5%,2002年经济增长8%,2003年增长9.1%,也就是说,消费在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低,而同时我们的固定资产投资按不变价计算,2002年增长了16.7%,2003年增长了24%左右,增长速度非常快,消费和投资比例的失调一直在持续。

40 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消费比例是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着力点
降低失业率是政府的责任,如果失业率太高,社会保障体系又不健全,必然带来整个社会的不稳定,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 应当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政策和分配关系,提高消费率,降低积累率,逐渐使消费的增长快于GDP的增长。 收入水平差距直接导致了消费水平的差距,收入水平低,消费就上不去。

41 从过去六年来看,城市人均实际消费水平增长6.7%,而农村增长4.2%,城市每人消费八千二百六十块钱,农村只有2200多块钱。
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购买力,逐步使我国投资消费比例趋于协调,促进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 要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最终来调整我们的需求结构,同时改变我国的二元结构,给农民一个平等的公民待遇,这些问题都要逐步落实。当然在中央一号文件里,也涉及到这个问题,如果在这方面逐步的推动,我认为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我们在经济保持7-8%的增长速度的前提下,适当调整产业结构,就业压力就会逐步的得到缓解,可能到2010年就有明显的缓解!

42 通过就业实现经济增长

43 我们面临的就业形势 中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下岗职工面临出中心、失业率继续提高、农村劳动力剩余压力加大、劳动力总量每年增加、出现特殊困难群体等等。严峻的就业形势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个挑战。这对中国经济是一个挑战。

44 “三碰头”:下岗职工、城市流动劳动力、新增劳动力。
1、大量的下岗职工:从98年到现在累计2700万人下岗,其中60%-70%的人实现了再就业,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下岗人员没有实现再就业。同时,实现再就业的人也会面临再下岗、再失业。 2、城市流动劳动力: 我们知道,现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有大约5亿人,处于严重的就业不足状态。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陆续来到城镇寻找工作机会,这部分人是当前城乡就业压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新增劳动力:最典型的新增劳动力是大学生,今年应届毕业大学生有200多万,这构成了劳动力市场的又一个巨大压力。 如果一个处于正常劳动年龄的人没有就业或就业不足,他就会出现收入的问题,这就导致城市贫困的增加。

45 从80年代开始,我们就对农村贫困问题给予极大的关注,曾经实行“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当时,李鹏总理向世界保证,中国到20世纪末一定要消灭赤贫,主要是指农村的贫困人口。但是,现在又出现了城市的贫困人口,其中有一部分是相对贫困,也有一部分是绝对贫困,也就是所谓的“赤贫”,连温饱问题还都没有解决。

46 下岗:特殊的失业形式 据官方的定义,下岗通常是指一个职工离开了岗位,没有工作了,但是他没有走向劳动力市场,而是进入企业的再就业服务中心接受培训,在此期间,他可以得到基本的生活补贴(由企业、政府、社会各补贴1/3,来自于社会的这部分补贴主要是失业救济金)。符合以上条件的失业人员才被叫做下岗工人。

47 横轴代表国有经济在当地工业经济结构中的比重,纵轴代表重工业在全部经济中的比重。从图上可以看到,国有经济比重越高,重工业的比例越高。

48 国有经济有很深的计划经济色彩,和其他的非国有经济相比,国有经济缺乏竞争力,缺乏平等的竞争条件,因此吸收就业的渠道很单一。
重工业的资本密集程度非常高,投资大,回收周期长。中国是一个资本相对稀缺,而劳动力资源丰富甚至过剩的国家,重工业比重过高不符合中国的比较优势,会对就业产生排斥作用。 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一方面国有经济吸收就业的渠道是排斥就业,一个是吸收就业的渠道单一,机制比较僵硬,因此在这些地区,其实主要还是中西部地区更多一些,下岗问题也就更严重。

49 再就业率下降,下岗人员边缘化

50 下岗是一种特殊的制度安排,也就是说,不让你到市场成为公开的失业者,用下岗这种特殊的形式把你保护起来,帮助你过关。但是我们从上图可以看到,从98年开始大规模下岗,当年的再就业率是50%,下岗人员中有一半实现了再就业。但是到2001年再就业率只有30%,2002年是15%左右,再就业率逐年降低。

51 是什么原因造成再就业率下降呢? 下岗不是针对个人的行为,下岗是结构性、体制性的问题,企业经营遇到问题,可能要破产或者不能再开工了,这时候企业被迫让一批工人或者全部工人下岗。 第一批大规模下岗以后,年龄稍大一些、受教育程度稍高一些、很快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那批下岗工人就比较容易地实现了再就业。比如在第一批下岗工人中,有50%的人素质比较高,剩下50%的人劳动力素质就相对弱一些,累计到第二年、第三年的时候,这批人就越来越被边缘化,总体素质越来越低,实现再就业就更加困难。这个过程可以无限延伸下去,如果中国最后还剩下10个下岗工人,没有实现再就业,那么这10个人肯定是“最差”的,这并不是说他们个人能力最差,而是说他们最不符合劳动力市场的要求。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外国学者的研究多侧重于文革对中国的GDP的影响,我们认为,与物质财富相比,文革对人力资本的破坏更加严重。天天读“老三篇”,而这些对我们今天实现就业或再就业没有什么帮助。学制的缩短就使当时的人力资本损失了14%-15%左右,这批人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四零、五零人员”,女的在40岁以上,男的在50岁以上,这批人就被边缘化了,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不利状态。

52 登记失业率的变化 在对登记失业率的统计中,下岗的这批人是不被计算在内的,所以除了下岗之外,还有一部分人处在公开的失业状态中,即城镇登记失业率。

53 登记失业率逐年提高的原因 1、多年以进入再就业中心领取下岗补贴的形式压低公开失业率
登记失业率和下岗率之间是互补的关系。凡是被列在下岗名单里的,就不被计入登记失业。这些年,政府对下岗工人做了一种特殊的安排,给他们补贴,让他们到再就业中心接受培训,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再就业。因此,登记失业率一直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上,从上图也可以看到,从98年到2001年登记失业率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三年过去了,这批没有实现再就业的下岗工人已经到了出(再就业)中心的时候了,出了中心以后如果还不能再就业,他们就变成了公开失业者。

54 下岗职工出中心,登记失业率看上去可能会低一些,但是公开的失业增加了。
2、下岗职工再就业率逐年降低 3、2001年开始试点,下岗不再进中心 在社会保障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我们要逐渐地实现并轨,要逐渐消除下岗这种转轨时期的特殊失业形式,不再设立再就业中心,下岗人员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从2001年开始以辽宁省作为试点推进这项改革。 4、下岗职工开始出中心,过渡为公开失业 下岗职工出中心,登记失业率看上去可能会低一些,但是公开的失业增加了。

55 登记失业率不反映真实失业状况 登记失业率不是真正的失业率,根据失业登记统计中的失业定义,具备以下几方面条件的人员才被计入失业登记。
1、户口——具有当地非农业户口 不管你有没有工作,你必须有户口,如果没有当地的非农业户口,你就是30年不工作也不叫失业。 2、年龄——男在16-50岁,女在16-45岁 比如我51岁的时候没有工作了,我就不是失业,这个规定就把很多失业人口排斥在外了。 3、状况——已在就业登记机构进行了失业登记 4、范围——减去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和聘用的港澳台及外方人员,加上不在岗职工和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

56 调查失业率 调查失业率的定义有三个要点: 第一,在过去一周内工作过1小时以上不能计入失业人口,这是国际通用的标准,但是这一点对中国的情况不太适用,因为在中国,一个普通劳动者在一周内仅工作1小时是无法填饱肚子的。 第二,如果你能够应聘也不能算是失业,但是有的人虽然可以应聘又暂时不想工作,比如可刚生了孩子,需要休息,可能一年以后再去工作,这些人也不算做失业者。 第三,你要采取的办法积极地寻找工作,比如我虽然想找工作,但是我没有积极的寻找,谁给我工作我就干,虽然我没有找到工作,也不算做失业者。不能马上应聘的和没有积极寻找工作的人通常被叫做“退出劳动力市场”。

57 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我 可以推算出当年的城镇真实失业率是8
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我 可以推算出当年的城镇真实失业率是8.2%。 在福州、上海、沈阳、西安、武汉五个城市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和宏观统计数据是一致的,五城市在2000年的失业率都超过了8%。之后, 逐月推算,到十月份,这五个城市的平均失业率已经超过了14%,处于高失业率的状态。 通常,发展中国家的失业率都比较高,超过两位数的也很多。还有一类国家是转轨中国家,像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很多企业倒闭,失业人口剧增,严重的时候会达到20-30%,通常也是两位数。 市场经济国家的情况有所不同,像日本、韩国,即使在金融危机之后也只有4-5%的失业率,美国目前的失业率是 %,欧盟的失业率比较高,经常达到两位数。 但是我们和发达国家的情况不一样,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大量失业,问题就非常严峻了。

58 劳动参与率变化 全部人口中可以分成三部分:少儿、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劳动年龄人口是潜在的劳动力,但是在潜在劳动力中有很多人不想工作,比如配偶一方工资高,另一方就在家当家庭妇女,或者因为有病不能进入劳动力市场,这部分人叫做“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处在劳动年龄阶段,愿意工作的人叫劳动参与人口,劳动参与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叫做劳动参与率。

59 在计划经济时期,“高就业、低工资”,家里只要有一个人不工作就没法活了,所以那个时候大家都工作,当时的劳动参与率是非常高的,妇女的劳动参与率也非常高。改革开放以后,有很多人挣高工资,就算其他家庭成员不工作,也可以保证家庭的支出,这样就降低了劳动参与率。 因为还有一部分人对劳动力市场丧失了信心,退出劳动力市场造成的,劳动参与率的下降同样也是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方面。

60

61 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剩余程度越来越严重,有1/3以上的农村人口是剩余劳动力的,这部分人就转移到城市。
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迁移人口达到1.3亿,其中跨省27%。农村到城市的迁移,省内占52%,跨省占78%,农村到城市的流动劳动力总数为7600万,占城市劳动力的1/3强。 农业部在 2000年对农村到城市的劳动力人口进行了调查,得到的数字是7550万,和“五普”的数字不谋而合。所以,农村进城打工的人的大概是7600万左右。

62 职业分割阻碍劳动力市场发育 这个图反映在每一个行业中,外地流动人口的分布,“农民工行业领先系数”大于1,表示流动人口在该行业所占的比重较高,小于1表示所占比重较低。

63 大于1的行业是批发、零售、餐饮业、建筑业、制造业、社会服务业,而在其他的行业,这个系数值比较低。由此可见,城里人和外地人在职业上被分化了,分化的标准是户籍。
北京、上海曾经出台规定,限制农民工进入部分行业,北京最多的一次规定103个行业限制农民工进入。说穿了,稍微体面一点的工作都不许外地人干,城里人实在不愿意做的才让农民工去做。 由此可见,职业分割阻碍劳动力市场发育。

64 新增就业劳动力 目前我国每年新增近1000万的劳动力,其中新增大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现在大家经常谈到大学生就业困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大学生就业有三个特点,了解大学生就业的特点有助于我们认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第一个特点,大学生就业不受经济周期影响。经济的周期性规律表明,经济形势较好的年份就业会增加,经济衰退的时候就业会减少。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就业不受这个规律的影响,这一点和下面将要谈到的特点有关。 第二个特点,大学生不是劳动力市场上的困难群体。大学生无论在年龄、受教育程度方面,还是在政策待遇上都不是困难群体。在现有的政策体系中,大学生不是困难群体,而是受惠者。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要用在最应该受到关注的群体上。 第三个特点,大学生就业出现困难,原因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在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中,大学生所占的比例只有3%,低于其他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因此,大学生就业困难不是总量的问题,是结构问题,是因为大学生学到的知识和具备的人力资本不符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我们要做的是改革教育体制,把劳动力市场和教育市场衔接起来,而不是为大学生提供特殊待遇。

65 造成“三碰头”的原因 红线表示城镇人口的增加趋势,绿线表示享受低保人口的增长趋势,它们都反映了中国出现了城市贫困这个新现象 。

66 就业的至关重要性 第一,就业是最有效和最根本的保障。欧洲国家的社会保障非常发达,
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叫做“从摇篮到坟墓都被保障网给网住了”。在美国, 社会保障的条件苛刻一些,容纳的人群少一些,但是劳动力市场非常发 达,积极的劳动就业弥补了社会保障的不足。而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转 轨的过程中,在这个特定的时期内,不可能马上建立起完善的保障体 系,政府也没有足够的资源把每个人的保障都做得很好,因此我们在一 开始就确立了“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通过充分的就业来缓解社会保障不足的压力。 第二,就业是脱贫,特别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政府对三农问题 很重视,也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但是效果不甚明显,城乡差距还在继续扩大。很多学者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减少农民的数量。 换句话说,按照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我们的农村人口比重太高,较多的 人占用了较少的资源,因此也只能创造出比较少的财富份额。因此,增加 农民收入的唯一方法是让他们就业,是非农就业而不是农业就业,农村剩余 劳动力要从农业中转移出来。

67 第三,人力资源(和比较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利用。我们知道,在经济发展中有三个基本要素是不可缺少的——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其中,劳动可以划分成劳动的质量和劳动的数量,劳动质量这部分被称为人力资本。在我们目前的发展阶段,资本是相对稀缺的,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获得国际竞争力。改革开放以后,在西方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上,中国的商品占了很大的份额,这反映了我国的沿海地区充分利用中国劳动力丰富、低廉的优势,打入了国际市场,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了就业空间。 第四,就业是人的尊严的体现(人文发展)。调查显示,长期处于失业状态对人的损害不仅是收入的减少,更主要是人的尊严的减少,精神面貌的恶化,这就会成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68 对就业政策的一些建议 第一,   充分发育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而且是唯一可能的出路。有了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就可以流动起来,而劳动力的流动直接创造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国在今后几十年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什么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我认为引擎之一就是中国丰富的劳动力。那么,如何把现实的劳动力变为真实的经济增长速度?要靠劳动力从低生产率部门转向高生产率部门,也就是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 第二,   转换二元结构,调整劳动力结构。按照我国的人均GDP水平,我们的城市化水平太低了,劳动力的非农化水平也太低了,因此我们需要把劳动力转移出来,因为现代化就意味着非农产业化和城市化。如果这两个目标达不到,我们就只能是基本小康而不是全面小康。另外,中国加入WTO之后,要按国际规则办事,我们要利用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把国际上的就业机会吸引到我们这里来。

69 第三,   创造就业和创业条件。就业是把自己看作生产要素得到了利用,创业是说不仅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生产要素,更重要的是把自己当作生产要素的组合者,因此,创业意味着在给自己创造了就业岗位的同时,也给别人创造了就业岗位。创业的核心是为了创造就业岗位,也是为了就业。 第四,   确立就业优先的原则。就业是不是应该放在第一位?很多人都在争论这个问题。有人认为,经济增长是首位的,因为经济增长会带来就业,这是对的,但是不能说有了经济增长就必然有就业增长,因为不同的国家实行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

70 在我国的《中央银行法》中,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中没有“就业”这个概念,但是在西方的货币政策中,就业是在第一位的,经济增长是第二位。这一点值得我们讨论,要明确就业在宏观经济政策中所处的重要位置。
另外,还有一个“政策就业”的概念。因为我们处在特殊的转轨时期,有一代人现在没有工作是由于特殊的政策造成的,最典型的就是“四零、五零人员”,既然是政策造成的失业,保障他们平稳地过渡也是政府的责任,因此在利用市场机制的同时也应该有积极的就业政策,其中就包括对这批人的特殊扶持。


Download ppt "Some ideas from Payment & SES"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