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三、古墓葬 (一)西汉帝陵与陪葬墓.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三、古墓葬 (一)西汉帝陵与陪葬墓."—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三、古墓葬 (一)西汉帝陵与陪葬墓

2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诗仙李白的豪放词句给我们描绘了渭水北岸咸阳原上汉代帝陵的恢宏景象,也道出了那一派雄浑的大汉气魄。

3 汉家陵阙 西汉王朝共经历了11位皇帝,除文帝刘恒霸陵和宣帝刘询杜陵在渭河以南外,其余9个皇帝的陵墓都分布在咸阳原上,绵延约50公里,排成“一”字长蛇阵。它们以汉高祖刘邦的长陵为中心,自西向东依次为:武帝刘彻茂陵 昭帝刘弗陵平陵 成帝刘骜延陵 平帝刘珩康陵 元帝刘 渭陵 哀帝刘欣义陵 惠帝刘盈安陵 高祖刘邦长陵 景帝刘启阳陵。

4 西汉帝陵的形制比较规整。据《汉旧仪》及《皇览》等书记载,西汉帝陵一般占地7顷,墓冢修筑于陵园中心,高12丈。地下墓室深13丈,墓室为方形,通向地面有四门,四门设置联剑、伏弩等暗器,以防盗掘。死者口含蝉形玉石,身着金缕玉衣(用金丝连缀玉片而成的葬服),纳于贵重的梓木棺(称为梓宫)中。梓宫外随葬车、马、丝绸、金银、玉石、珠宝、米谷、兵器、货泉、器皿等。然后四周堆垒层层上好的柏木,木头皆向梓宫,即所谓“黄肠题凑”。

5 西汉帝陵的基本模式为:地下墓室为方形,墓宫四方中央开门(称羡门),由此四门通往地面四条道路(称羡道),四条羡道又向墓冢四周延伸出四条道路,四条笔直的道路直通四周围墙正中的司马门,门外有巍峨的双阙。整个陵园布局的构思简洁明快,线条洗练。位于陵园中心的墓冢呈复斗形,上小下大,沉稳注重,一派肃穆景象。

6 西汉帝陵规模巨大,除霸陵的以山为陵外,其余均用黄土夯筑成高大的坟丘,形如方锥截去上部,称为“方上”。陵园平面呈方形,四周有夯土筑造的围墙,每边各有一门,门道两侧各有一土阙。陵园之旁建寝殿和宗庙。

7 后妃宠臣 汉代帝后合葬同茔而不同陵,后陵一般在帝陵之东,坟丘也较帝陵为小。西汉诸陵的陪葬墓都在帝陵之东,依死者身份级别大小作有规则排列,拱卫生前的君王。其中长陵的陪葬墓最多,规模最大,现今地面上仍有60余个坟丘,纵横整齐排列。

8 厚葬重祭 相传汉代帝王陵的墓室都规模很大,每个墓道都能通过六匹马驾的大车。四门埋设暗剑 伏弩等机关,以防备盗墓。墓穴方一百步,把六马大车 虎豹禽兽 金银珠宝 丝绸衣物 粮食和日常用品等,都放在里边。死去的皇帝口中含着蝉形玉片,身上穿着衣。 衣是用金线联缀玉片而成的象铠甲一般的衣服,因而又叫作“金缕玉衣”,有的亲王和贵族墓中也有使用。

9 陵园有供祭祀用的寝殿、便殿、庙宇等建筑和供陵令 、园长、 门吏、守陵人 、浇树人、 清扫人等数千人居住的房屋。当时规定要“日祭于寝,月祭于庙,时祭于便殿”,可见气势之盛。

10 陵邑兴盛 为了保护陵墓,从西汉初年开始,就把功臣贵戚和各地富豪人家,迁到汉高祖刘邦的长陵,在陵北设置了长陵县。后来几代相沿,都这样按陵设置县邑,多则万户,少则五千,因而在长安附近形成了一个个繁华的新城市。当时以高祖的长陵县 惠帝的安陵县 景帝的阳陵县 武帝的茂陵县和昭帝的平陵县最为着名,因而又把这五个陵墓所在的咸阳原称为“五陵原”。

11 这些陵邑中的豪富人家和他们的子弟,斗鸡走马,为非作乐,“富人则商贾为利,豪杰则游侠通奸”,所以后来“五陵少年”就成了此类子弟的同义语。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五陵年少争缠头”,杜甫《秋兴八首》中的“五陵裘马自轻肥”,都有这个意思。

12 如汉武帝在开始营建茂陵的同时,改陵墓所在地茂乡为茂陵县,迁各地富豪二十七万多人到这里。着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就是这时由夏阳搬来居住的,足见陵邑之盛。

13 1、汉景帝刘启阳陵 景帝刘启(前188—前141年),孝文帝子,母窦皇后。公元前157年即皇帝位,时年32岁。在位16年(前156—前141年),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崩于未央宫,葬阳陵。 汉景帝阳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肖家村乡东张家湾北,渭水与泾水会合处,西距汉高祖长陵约6公里,是咸阳原上西汉帝陵中最东边的一座。因修陵时,该地属弋阳县,故名阳陵。

14 阳陵的陵冢为夯土筑成,呈覆斗形。“山方百二十步,高十丈” 。阳陵东北450米处,有个高25米的墓冢,那就是景帝王皇后陵,王皇后为槐里(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南)人,幼年丧父,随母迁居长陵。初嫁金王孙为妻,生一女,后被景帝(当时为太子)纳入宫中,生三女一男,立为夫人。景帝六年(公元前157年)封为皇后,立其子刘彻为太子。汉武帝刘彻即位,尊其为皇太后。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卒,合葬阳陵。

15 汉景帝与王皇后陵园,占地总面积达350亩,在陵园范围内,分布大量绳纹板瓦、筒瓦、花纹砖和“与天无极”、”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瓦当,可见当年陵园内有许多豪华的建筑。   

16 汉景帝庙称“德阳宫”,位于阳陵南约400米处。该地现存一建筑遗址,东西长120米,南北宽约80米。遗址中心部分最高处,发现一石板,当地群众称为“罗盘石”,圆盘中心有“十”字形凹槽,经测定为正南北向,估计此物是宗庙祭祀的用物。

17 目前已经发掘出陶俑2000余件,其总数有可能达万件。阳陵陶俑皆红陶烧制,陶质坚硬,一般高度60厘米,相当于真人1/3。阳陵陶俑皆红陶烧制,陶质坚硬,一般高度60厘米,相当于真人1/3。陶俑无臂,原本装木臂,头缠红色“陌额”,覆以兜鍪,穿长袍,披铠甲。女佣头梳盘髻,乘马,披朱红铠甲。阳陵陶俑最突出的特征是人物表情丰富,形体简洁概括,比例适合。

18 “面形有如满月者,丰腴而不显臃肿;颧骨突兀德方脸型,棱角分明,略显刚毅。还有的清瘦而俊逸,有的年少气盛,有的稚气十足;或恬淡闲适,或笑容可掬,处处都显示出年龄与性格的差别来。不论眉棱突起、咬肌微鼓、黑点双眸、一抹胡髭,都赋予活脱脱的神采,真可说是‘形’、‘神’兼备”。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汉阳陵地下陶俑

35

36

37

38

39 西汉早期的陶俑的特点之二,是陶俑多以军队的面貌出现,为其仪仗之象征。西汉早期的陶俑,以军队形象出现,显然是受了秦俑的影响。汉随秦制,在许多方面都继承了秦朝的传统,在陵墓制度上,自然也要效法之。它更多的具有仪仗性质,是皇帝皇后、王公贵族地位、权势的象征,更多的具备享乐的成分。如安陵、霸陵随葬墓中大量女侍俑、乐舞俑、动物俑的出现,都能说明这一问题,从俑的表情来看,这里没有临战前紧张的状态,而是轻松愉快,好似陪同墓主人出行游玩。

40 西汉早期陶俑特点之三,是塑造技艺高超,风格多彩多姿。汉出陶俑的塑造,在继承秦俑传统的同时,又吸收了战国以来楚地木俑的制作方法。前者如杨家湾兵马俑,身体与头部先用模合制,然后对身体衣饰、面部进行细部加工。2548件陶俑,除极少数侍俑、乐舞俑外,基本分成骑马俑和步兵俑两种,姿势保持统一。姿势、形体的一致,是为了突出军队整齐、威严之气氛,每个俑的面貌不同,又摆脱了呆板之感,统一中有变化,变化又始终寓于统一中。后者如阳陵陶俑,吸收了楚俑风格,一部分陶俑双肩处安装木臂,木臂可以自由活动,俑外著衣,宛若真人再现,只是由于埋于地下时间太长,衣服已腐烂,现皆成为“裸体陶俑”。

41 西汉早期陶俑的特点之四,是陶俑随葬有一定的制度。从目前文献记载,有关随葬物品多少的严格规定,始于唐代,唐以前,包括两汉时期,都曾提倡过节俭,如汉文帝与窦太后,都曾主张“薄葬”、“不起坟”,但并没有正式文字记载。从考古发掘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一是陶俑大多为人体高度的1/3左右,如阳陵陶俑高60厘米,杨家湾骑马俑大者高68厘米,小者高44.5厘米,霸陵立俑高53-57厘米,安陵陶俑高44-46厘米。

42 显然,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依照某种规定制作的。
一是埋藏方式,大多在墓室周围,以随葬坑的方式出现,阳陵、杨家湾、安陵、霸陵陶俑都采用这种方法,而在一些墓内,却不见大规模的陶俑出现。这些随葬坑的分布,有两种类型:一是在墓室周围修建俑坑,而是在墓室外围,挖一环形俑坑带。这与西汉中期以后陶俑多出土于墓室之内有明显区别,它很有可能是一种等级、身份的标志。

43 汉阳陵考古陈列馆 为半地下式两层建筑,建筑面积3750平方米,陈列面积1400平方米,展线350米,主要陈列展出历年来汉阳陵帝陵外藏坑、南区从葬坑、陪葬墓园、礼制建筑遗址以及阳陵邑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各类文物,共计1800余件。其陈列方式具有鲜明的考古学特点。

44 帝陵南阙门遗址 于1997年和2000年先后两次发掘,该遗址由一组两座三出阙相连接构成,三出阙的平面由三个长方形组成,是目前发掘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好、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帝陵陵园阙门遗址。南阙门遗址处建有保护展示厅,它是一座仿古形式的建筑,既再现了汉代皇帝专用三出阙高台建筑的宏伟高大,又完整地将阙门遗址的全貌展示给游客;同时,在近3000平方米的展厅内,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历代阙楼建筑发展演变的历史

45 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 这是一座全新的遗址类博物馆,也是世界上第一座现代化的地下遗址博物馆。首先,它全埋于地下,建筑顶部则覆土植草种树,恢复陵园原有的历史环境风貌和自然景观,真可谓地上一无所有,地下气象万千。其次,在选址可以说是万岁脚下动土。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太岁头上动土”。将这句成语稍作改动用来形容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在选址问题上的重大抉择,可谓是“万岁脚下动土”。

46 这座博物馆修建在帝陵园内,紧贴封土堆,距离皇帝的地下冥宫近在咫尺,有些外藏坑的西端有通向封土的斜坡道。这一大胆的选址决定缘于外藏坑的重要性,它们对于西汉帝王陵寝制度以及西汉中央官署机构的设置与职掌研究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而保持并展现遗址的原真状态又避免发掘现场的暴露现状,不仅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遗址的保护问题,而且也有利于专家长期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工作。

47 此外,直逼两千多年前西汉王朝中枢机构和宫廷生活的现场感受也必将大大增强它的观赏效果。于是,经过国家文物局多次组织的权威专家论证,决定在DK12-21的10个外藏坑原址上建设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

48 第三,全封闭式的文物保护方式是现代科技与古代文明的完美结合。在长期科学实验和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大面积推广应用了封闭式保护技术的成果。整个保护大厅覆罩在10座外藏坑上,用于封闭结构的玻璃达到1900余平方米。

49 其中8座坑被这种特殊的玻璃合围起来,立面玻璃通过金属结构与建筑的底部和顶部相连,使得遗址区域与外界环境隔绝,为人为有效地按照设定的技术参数创造最适宜文物遗址保存的环境提供了空间条件。

50 而对于长度最大,从葬品最为丰富的13号坑,倒L型的玻璃封闭结构直接敷设在汉代土遗址之上,仅在封闭俑坑的端头,设置有供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者出入的双重门道。如此,则完全杜绝了外界不良环境气候对遗址的侵袭和干扰,让文物遗址重新回到发掘前的存储环境,达到了其它保护方式难以达到的效果。

51 2、武帝刘彻茂陵 与霍去病墓

52 刘彻(前156—前87年),父刘启,母王皇后。刘启死后继位,时年17岁,在位54年(前140—前87年),病死。葬茂陵。
汉武帝茂陵,位于陕西省兴平县东北15公里的咸阳原西端。北隔险峻挺拔的九嵕山,南眺巍峨绵延的秦岭山脉。陵上苍松翠柏,密密层层,陵前立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汉武帝茂陵”石碑一通。碑文隶书,苍劲有力,端庄深厚,与宏伟高大的陵墓风格协调一致,浑然一体。

53 汉武帝从16岁当皇帝,到71岁死,在位54年,营建茂陵就长达53年,到他下葬时,墓边开始建陵时栽的树木已可以合抱了。由于累年装进的金银珍玩太多,墓中已很难再塞进去随葬品了。在汉代帝陵中,无论是建筑的雄伟,还是墓室中物品的丰富,都是首屈一指的。

54 茂陵建筑宏伟,墓内殉葬品极为豪华丰厚,史称“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悉藏之”。

55 茂陵是咸阳原上西汉帝陵中最西边的一座。陵园为方形,由内外两城组成,占地178020平方米,边长430米,城墙四周都建有门阙,内城东、西、北三个门阙遗迹,今仍然清晰可见。陵园正中,是武帝的墓冢,封土堆高高隆起。西汉帝陵封土一般底部边长170米、顶部边长50米、封土高30米左右。

56 而茂陵的封土堆底部边长230米,封土堆高达46. 5米。陵园茂陵封土为陵,陵冢为覆斗形,位于陵园正中,今高46. 5米,封顶平处东西39
而茂陵的封土堆底部边长230米,封土堆高达46.5米。陵园茂陵封土为陵,陵冢为覆斗形,位于陵园正中,今高46.5米,封顶平处东西39.5米,南北35.5米,底边东西231米,南北234米。在陵冢周围,原有富丽堂皇的寝殿、便殿等。

57 武帝厚葬金玉,幻想在死后仍象在人间一样挥金如土,守卫茂陵的茂陵邑达6万余户,27万多人。 在茂陵东南350米处还有白鹤馆遗址。白鹤馆是寝殿的附属建筑,以供墓主游乐,今传为白鹤冢,是一个不规整的长方形土台,东西约为53米,南北40米,高5米,附近遍布汉代砖瓦残块以及红烧土,据史记载,茂陵周围还建有供墓主游乐的“驰逐走马馆”和“西园”,今地面已无遗迹可寻。

58 陵园东面是武帝的原庙,称”龙渊宫”。寝殿与原庙间有一条规整的通道,称为“衣冠所出之道”。每当祭祀时,把武帝的衣冠由寝殿迎出,经此道送进庙中,接受百官谒拜,祭奠后又经此道将衣冠送回寝殿安放。

59 封土堆下的地宫是陵园的主要建筑。《汉旧仪》载:地宫占地一顷,深十三丈,墓室高一丈七,每边长二丈,墓室4面各设有能通过6匹马驾之车的墓道。各墓道门还埋设暗剑、伏驽等机关以防盗。墓室内置梓棺,“柏黄肠题凑”,四周充沙,以防潮。地宫内还充满了大量稀世珍宝。武帝去世后4年,墓室中的玉箱,玉杖就被人盗出,在长安街上出售。

60 西汉末年,赤眉军入长安,茂陵被掘开,数以千万计的义军搬运连日,但“陵中物不能减半”。到西晋时,“犹有朽帛委积,珠玉未尽”。唐末黄巢起义入长安,茂陵的大量珍宝再次散落四方。今茂陵周围出土的“铜漏壶”、“犀牛樽”、“鎏金马”等珍贵文物,很可能是当年地宫所藏。所以,茂陵富丽堂皇的地下玄宫,大概只剩下一具腐骨了!

61 陵园东南是茂陵邑遗址,始建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为了繁华茂陵附近的经济,汉武帝不断迁徙“郡国豪杰,及资三百万以上”者于邑中,由于人口逐年增加,后改邑为县,户数多达六万零八十六,人口有二十六万。近年在茂陵县基址发现建筑遗存和五角形水道、石子路面等设施,可见当时茂陵县相当繁荣。

62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死于长安五祚宫,入殡未央宫前殿。史载,梓棺内武帝口含蝉玉、身着金缕玉匣,“匣上皆镂以蛟龙鸾凤龟麟之象,世谓之蛟龙玉匣”。

63 “武帝遗寝峙荒墟,名将佳人左右扶”,茂陵陪葬墓现发现13座,除武帝宠爱的李夫人墓在茂陵西北外,其余陪葬墓均在茂陵以东。文献记载,陪葬茂陵的有公孙弘、上官安、上官桀、敬夫人、李延年等,其中能确定名位时有:卫青墓、霍去病墓、金日磾墓和霍光墓李夫人墓俗称英陵,又名“习仙台”,当地百姓称为“磨子陵”。

64 霍去病墓的封土上还堆放着巨石,墓前陈列着石人、石马、石虎、石象、石牛,石鱼等。现冢前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霍去病墓”石碑一通。封土上还堆放着巨石,墓前陈列着石人、石马、石虎、石象、石牛,石鱼等16件。

65 “马踏匈奴”石雕通高168厘米,长190厘米,是霍去病墓石刻群的主像。它以一人一马的形象,概括了霍去病抗击匈奴的伟绩。石马昂首站立,马腹下边仰卧一人,手持武器,拼命挣扎。造型简洁,寓意无穷。

66

67

68 卧 猪

69 卧 牛

70

71

72 刁 羊

73 卧 虎

74 奔 马

75 (二)唐代帝陵与陪葬墓 1、昭陵与李勣墓

76 1、昭陵与李勣墓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今礼泉县东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公元617年,李世民劝说并协助其父李渊于太原起兵反隋,西取长安,建立了李唐王朝。李渊称帝后,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任尚书令。他先后镇压了窦建德、刘黑闼等农民起义并消灭了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为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立下了功勋。

77 李世民于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其兄李建成和其弟李元吉,李渊禅位,李世民遂即帝位,是为唐太宗。唐太宗统治时期,唐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在位23年,公元649年病死,葬于九嵕山之昭陵。九嵕山“九峰俱峻”、“山峦起伏,气势雄伟”,为“关内道之名山”。

78 唐王朝统一大业完成以后,李世民曾多次在这一带游猎,不仅熟悉这里的地形,还深爱着这块“风水宝地”,他曾说:“我看九山孤耸回绝,因而旁凿,可置山陵处,朕实有终焉之理,乃诏营山陵”。李世民的陵墓即凿山为洞,在山峰底部建地下宫殿,连同陪葬墓在内,绵亘数十里,气势宏大,蔚为壮观。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帝王“因山为陵”的先例。

79 昭陵是由唐代著名的建筑家闫立德设汁并监造的。它的建筑从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到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前后用了13年时间,如果加上唐高宗时的续建,如雕刻14国君长像,修祭圣宫等,时间就更长了。据史籍记载,建昭陵时,从九椤山南面的山腰深凿75丈为元宫。墓道前后有5座石门。地宫之内富丽堂皇,豪华至极,不比人间的帝王宫殿差。缘山傍岩,加梁为栈道,绕山二百三十步始达宫门。

80  昭陵陵园(唐称“柏城”),以唐太宗陵寝为轴心呈折扇形分布在陵山东、南、西三面,周长60公里,占地30万亩,陪葬墓187 座,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园。陪葬昭陵者,当时受“国葬荣典”。陪葬人员除皇亲国戚外,更多的是初唐文武大臣,许多人属戏曲或小说中人物,为人们所熟知,如魏征、房玄龄、秦琼、尉迟敬德、程咬金、郑仁泰、徐懋功(李勣)、李靖等等。陪葬人数达200人以上。

81 昭陵的特点有三: 其一,昭陵的陪葬墓多且有严格的等级。昭陵以太宗的陵寝为中心,陵前有庞大的陪葬墓群,是历代帝王陵墓中是仅见的。在认定的188座陪葬墓中,李世民的妃子和公主的墓多在寝宫附近的山口,如长乐公主、新城公主、赵国太妃燕氏等墓。

82 其封土或作乳峰,或为覆斗,不但与大臣墓不同,而且与埋在山下的王子、公主墓相比在制度和规模上也特殊得多。这显然是亲疏之分。在陪葬的臣僚中,由于生前的功劳大小,墓的形制也有很大的差别。

83 昭陵陪葬制度从贞观十一年起一直延续到开元 29 年,历时106年。因此,昭陵陵园地上地下大量的历史文物不仅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而且是研究唐代前期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最珍贵的史料。

84 其二,高超的石刻艺术和现实主义的高度统一。 “秦王铁骑取天下,六骏功高画亦优”的“昭陵六骏”及“肖其形”的十四国君长石像,以其纪实、写实性的手法成为“纪念碑式”艺术范本,闻名中外。

85 而重要的陪葬者的碑碣,如唐太宗撰书的魏征碑,高宗李治撰书的徐懋功(李勣)碑,王知敬书李靖碑,欧阳询书温彦博碑,褚遂良书房玄龄碑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初唐书法各大家的风韵特点,它们不仅构成了陵园的雄伟气势,和谐美感,而且为后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艺术真迹。

86 昭陵六骏 在众多的石刻艺术品中,举世闻名的“昭陵六骏”浮雕最具代表性。六骏采用高浮雕手法,以简洁的线条,准确的造型,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战马的体态、性格和战阵中身冒箭矢、驰骋疆场的情景。每幅画面都告诉人们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

87 六骏是唐太宗在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埋葬文德皇后,诏令雕刻而陈列于昭陵的。唐太宗将他在战争时期所乘克敌的六匹骏马刻石,以集中反映他在大唐开国时的武功。据《金石录》记载:李世民在六骏刻成后,亲为当年驰骋疆场,立下汗马功劳的这六匹坐骑撰写赞词,并由唐初著名法家欧阳询将其书于石马头上角的空处。

88 特勤骠 六骏中的特勤骠为平宋金刚时所乘。此马毛色黄里透白,白喙微黑,故称“骠”,“特勤”是突厥族的官职名称,可能是突厥族某特勤所赠。李世民在公元619年乘此马与宋金刚作战。特勤骠在这一战役中载着李世民勇猛冲入敌阵,一昼夜接战数十回合,连打了八个硬仗,建立了功绩。赞曰:“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入危催敌,乘危济难。”

89 青 骓 青骓为平窦建德时所乘。石刻中的青骓作奔驰状,马身中了五箭,均在冲锋时被迎面射中,但多射在马身后部,由此可见骏马飞奔的速度之快。赞曰:“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

90 什伐赤 什伐赤为平王世充时所乘。“什伐”是波斯语“马”的音译,这是一匹来自波斯的红马,石刻上的骏马凌空飞奔,身上中了五箭,都在马的臀部,其中一箭从后面射来,可以看出是在冲锋陷阵中受伤的。赞曰:“ 涧未静,汗钺中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

91 飒露紫 飒露紫为洛阳邙山之战所乘。马色紫燕,前胸中一箭。牵着战马正在拨箭的人叫丘行恭。为李世民平定东都击败王世充时所乘。六骏中惟这件作品附刻人物。赞曰:“紫燕超越,骨腾神骏;气誉三川,威凌八阵。”

92 拳毛騧 拳毛騧为平刘黑闼所乘。石刻上的拳毛騧身中9箭,说明这场战斗之激烈。赞曰:“月精按辔,天驷横行;孤矢载戟,氛埃廓清。”

93 白蹄乌 白蹄乌为平薛仁杲时乘。它是有四只白蹄的纯黑色战马。石刻“白蹄乌”昂首怒目,四蹄腾空,鬃鬣迎风,俨然当年在黄土高原上逐风奔驰之状。赞曰:“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拔,回鞍定蜀。”

94 其三,昭陵现存碑石,是唐初书法的汇萃。唐太宗爱好书法,留心翰墨,精研书道。他学书先以虞世南为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有一次,他先写了“戬”字的半边“晋”字,让虞世南添上右边的“戈”,然后去让魏征鉴赏。魏征看后说:“我看陛下所写的戬字,唯“戈”字笔法逼真。太宗大为惊讶,既佩服魏征的眼力,又惭愧自己的功力不济。

95 虞世南死后,他又经魏征推荐,拜褚遂良为师。从此,更加勤奋,书法大有长进,成为一代名家。晚年所书《晋祠铭》为稀世珍品。太宗很爱王羲之书法,王的墨宝收存不少,但最宝贵的《兰亭序》未能得到。《兰亭序》是王羲之墨宝中的珍品,王羲之本人也很珍视,当作传家宝留给子孙。传至七代孙智永,智永死时传给弟子辨才。

96 太宗派御史萧翼扮作书生,带了几幅王羲之的一般真迹到辨才处,用计将《兰亭序》赚来。太宗得《兰亭序》非常高兴,重赏萧翼和辨才。真本于太宗临终时遗诏随葬昭陵。由于最高统治者爱好和倡导,唐代书法名家辈出。昭陵陪葬墓中,现留下墓碑40余通,墓志10多合,大多出自名家之手。

97 王知敬书写的“李靖碑”笔力韶秀,工整有力;欧阳询书写的“虞恭公温彦博碑”开朗谨严,笔力遒劲;褚遂良书“房玄龄碑”秀逸柔婉,笔力丰满;王行满书的“周护碑”、李玄植书的“李孟常碑”、高宗李治撰写的“李勣碑”等,字迹秀丽,自然大方。这些碑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初唐书法家的风格特点。这些碑石及众多的墓志铭现都珍藏于昭陵博物馆内,称为“昭陵碑林”。

98 李勣墓 李勣墓位于九嵕山南的平原上,现为“昭陵博物馆”所在地。李勣,原姓徐,名世勋,字茂恭。17岁时,参加隋末瓦岗农民起义军,后随李密投降李渊,奉事李渊、李世民、李治三世,在平定窦建德、王世允,北击突厥,东征高丽等战役中建有大功,深得太宗赏识,不但给他赐予“李”姓,而且在他生病时,唐太宗亲自为其剪须和药。

99 李勣死后,唐高宗为其起冢像阴山、铁山、乌德犍山。三个高6丈的锥形土堆下部合在一起,上部分开,形成倒“品”字形的3个山头。表彰他生前破突厥之战功。墓前有一通石碑,高5.6米,碑座为1.2米巨龟,碑首雕刻六螭,碑文由高宗李治亲自撰书。武则天称帝,其孙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削其爵位,平其墓冢。中宗复位后,复其官爵,下令“起坟”,即现存的李勋墓。墓前有石人一对,左侧石羊,右侧石虎各三对。

100 2、乾陵与永泰公主墓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的合葬墓。因处于长安西北方、八卦的乾位而称乾陵。
唐高宗李治系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共母为长孙皇后,生于公元628年。因得其母舅长孙无忌的帮助。被选为太子,公元49年太宗死后即位。他因体弱多病,实权操在皇后武则天手中。高宗在位34年,公元683年死于洛阳观贞殿,葬于乾陵。

101 武则天,名曌,山西文水人,其父武士耯是个木材商,因随李渊起兵反隋,被任命为工部尚书。武则天从小就跟随父母四处奔走,增长了许多见识。她12岁那年,父亲去世,从此在外受人歧视,在家受两个哥哥的欺辱,坎坷的生活养成了她坚韧不拔的性格。14岁时,由于她才貌出众,被选人宫中做了李世民的“才人”(正五品妃子)。

102 李世民临终前问武则天,我死之后,你怎么办
李世民临终前问武则天,我死之后,你怎么办?武则天机警地回答:君王升天后,我将到感业寺削发为尼。她觉察到李世民不愿她留在宫中,又不愿她殉死。就抓住李世民祟尚佛教的心理,作出如此巧妙的回答,免却了杀身之祸。李世民死后,她果然到感业寺做起了尼姑,年仅26岁。

103 武则天和皇太子李治早有接触。李治即位后,从感业寺迎回武则天,封为“昭仪”(正二品妃子)。武则天再次入宫,便使用手段,害死了萧淑妃和王皇后,被封为皇后。武则天一当上皇后就参与朝政。从公元660年起,朝廷大事几乎全由武则天裁决。朝臣称高宗和武则天为“二圣”,实际上掌握最高权力的则是武则天。

104 公元690年,武则天干脆废掉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在位21年,公元705年,传位于中宗李显,尊号“则天大圣皇后”,不久死于洛阳上阳宫,后与高宗合葬于乾陵。这是我国惟一两个皇帝的合葬墓。

105 乾陵位于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西安市约80公里。它是唐代第三个皇帝高宗李治和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墓。二者既是夫妻,又先后称帝,甚至一度更换国号。这种情况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即使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106 乾陵因何得名?  乾陵之名在营建初期就已确定。称之“乾”的原因有二:其一,陵在长安的西北方向,而西北方位在八卦的“乾”位上;其二,《易经·说卦传》称,“乾,天也,……,为君,为父也。”唐高宗生前尊号为“天皇大圣皇帝”,谥号“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基于这两点,专家们认定乾陵之名是武则天亲定的。就连乾县也是因为乾陵而得名的。

107 民间传说 武则天为什么要把高宗李治的陵址选择在梁山上呢?在乾县的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神奇故事:高宗病逝后,武则天诏令当时闻名朝野的大术士袁天罡和李淳风让他们为高宗选择风水宝地。二人游遍九州,半年后回来交差,都说把陵址选在了梁山上。武则天便派使臣去察看。

108 到了那里后,二人不约而同地走到了主峰的半山腰,说这里就是选好的风水宝地。
使臣问有何凭证,袁天罡说我在这里埋下了一枚铜钱,李淳风说我在这里钉下了一颗铁钉。使臣剖开土一看,铁钉正好钉在铜钱的方孔中。在场的人无不感到惊奇。使臣回去后,将所见所闻如实汇报给了武则天,武则天听后大喜,重赏了袁李二人,并决定将陵址选择在这里。

109 登上梁山之巅,南可望太白、终南,东有九宗山,北有五峰山,西接翠屏山。在梁山的顶峰,八百里秦川一览无遗。当您在远处眺望乾陵时,又会发现,乾陵犹如一个悠闲肃穆的睡美人,以至于人们认为乾陵是武则天仰面而卧的绝妙象征。

110 乾陵建于公元684年,仿唐长安城设计。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乾陵因山为陵。说起唐代的因山为陵,与唐朝的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贤内助长孙皇后是分不开的。长孙皇后一生深明事理,非常贤德。她深得李世民的喜爱,在逝世前留下遗嘱:要求事从简,不占耕地,因山为陵。以后唐代将这一作法沿袭了下来。梁山海拔1047.9米,为石灰岩质的圆锥形山体。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即为乾陵。南面两峰东西对峙,上面各有一个土阙,是乾陵的天然门户。

111 布 局 乾陵陵园的地面建筑是仿唐长安城的格局营造的,以地宫、内城、外城象征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其中,外城的周长有4万米,面积约230万平方米,里面建筑宏伟华丽、布局严谨、抑扬开合,于肃穆庄严的陵园气氛中创造出人间构思的意境。

112 柏 城 乾陵陵园又被称为柏城,是因山上遍植柏树之故。《资治通鉴》云:“山陵松柏成行,以遮陵寝,故谓之柏城。”民间传说,有一种专门“食亡者肝脑”的动物,叫“罔象”,最害怕的东西就是柏树,故自汉代以来,人们已开始在陵墓周围广植柏树。

113 登陵石阶 乾陵正南陵前的登陵石阶衬托了帝陵的宏伟气势,匠心独具的设计赋予了平台与台阶种种深刻的含义。十八座平台象征唐朝皇帝在关中的十八座陵墓;第一层34级台阶象征唐高宗在位34年;第二层的21级台阶象征武则天执政21年;第九层的108级台阶象征佛教的108颗念珠。每月的初9为吉祥日,12个月的9相加起来正好108,象征每岁会将生下108个吉祥;第17层的21个台阶象征唐朝历任21个皇帝;最后一个平台8级台阶象征八卦。八卦以乾为首、为上,因而乾陵也意味着天陵。

114 司马道 在古代,帝王生前专供其使用的道路叫“御道”。死后特意为帝王修的道路称为“神道”,即“司马道”。司马道两旁的这些石刻作品以其独特的造型,形成了从陵园外城进入了内城的头道门户。陵园内现存有精美绝伦的大型石刻124件,从南乳峰之间沿司马道主轴线往北,依次对称排列。

115 计有华表1对、翼马(天马)1对,高浮雕鸵鸟1对,仗马及驭手5对,戴冠着袍拄剑的中郎将石像(又称翁仲)10对,石碑2通(无字碑和述圣纪碑),蕃臣像61尊(东群29尊,西群32尊),内城四门外各置石狮2尊,北门外另有石马6匹,号称“六龙”。

116 华 表 这两根华表形体之高,居所有石雕之首。各自一块天衣无缝的巨石雕凿而成,浑然一体,给陵园平添了一份庄严神圣的气氛。华表又称“神道石柱”,这种建筑起源于远古。最初是在木柱上端穿置横木,成为路标。并且允许国人在上面题写意见,多以又称为“诽谤柱”。这里的“诽谤”是中性词,意思是“提醒”。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奴隶制度、封建制度相继建立,人们已经不允许在诽谤柱上提意见,而延边为刻上飞龙纹的华表,竖立于皇宫或帝王陵园之前,将其作为皇家建筑的特殊标志。

117 乾陵华表也不例外。乾陵华表是由五部分组成的:双层方形基座,覆盆莲柱座,八棱形柱身,莲瓣形花纹以及桃形顶部。柱身各面采用石刻画中的简笔笔法。莲瓣形海石榴蔓草花纹,方形基座,象征着吉祥。

118

119 翼 马 翼马高大的身躯造型优美,强悍雄健,特别是马翼舒展和谐,表现出神奇浪漫的想象。大家可能注意到这两匹马同一般马的不同之处,即多处了一对翅膀。这是什么原因呢?据说,这两匹马是千里驹,“日行千里,夜行八百”。雕刻家们便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给马刻了一对卷云翅膀,使得这两匹马如同腾云驾雾一般。“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也正应验了那句古语:“天马行空,独来独往”。

120 这两匹翼马的品种均属于波斯马,外形随同,风格却各有区别。西边那匹轮廓爽朗,棱角分明;东边这匹手法柔和,性情温顺。翼马的底座有飞龙。为什么要将翼马设置在这里呢?马是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当时的富商大贾,达官贵人都以拥有良种马为自豪。帝王陵前天马的设置,无疑是为了现实皇家的富有。

121

122

123 鸵 鸟 鸵鸟石雕。值得注意的是,它造型特殊,为镂空浮雕。由于鸵鸟腿长颈细,如果刻成圆雕肯定不牢固,如果刻成一般浮雕,又缺乏立体感。这种立体笼空浮雕解决了上述两种缺陷。中国不出产鸵鸟,到汉代才传入我国。先传入的是鸵鸟蛋,《后汉书》中记载为大雀卵。后来中亚各国曾多次赠送鸵鸟。物以稀为贵,它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也称朱雀或鸾鸟。乾陵开创了以鸵鸟石刻奉陵的先例,以后历代唐陵沿袭了这一做法。

124

125 石马及牵马人、瓮仲 唐王朝为了夸耀功业,陵前均有石马和牵马石人陈列。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十对石人为执戈将军,是象征参加葬礼的文武百官。他们脚蹬皮靴,腰束宽带,表情温和,看上去大致相似,但却都有细小的差别。石人又叫“石瓮仲”,传说是秦始皇时期的一名大将,姓阮明籍,与匈奴作战时阵亡,被封为咸阳城的守护者。后代帝王则延续了这种陈列传统。

126

127

128

129

130 述圣记碑 这块碑石是安葬高宗时,武则天为他树立的歌功颂德碑。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他的母亲是长孙皇后,因为得到母舅长孙无忌的帮助,所以被封为i太子。公元649年即位。高宗本人体弱多病,朝廷大事,全由武则天裁决。高宗在位34年,于公元683年死于洛阳的贞观殿,葬于乾陵。这通石碑高7.5米,宽1.86米,重达89.6吨,又七块巨石组成,碑顶部雕刻成庑殿形的屋顶结构,显然是皇权的象征。屋顶上雕龙画栋,形象逼真,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131 基座雕有海石榴的花纹,该碑共有七节组成,即古人所说的“七曜”也就是古代人们所理解的构成世界的七种基本物质:日、月、金、木、水、火、土。所以《述圣记碑》也叫“七节碑”,象征高宗的功德将永存人世。碑文由武则天亲自撰写,中宗李显楷书,共8000余字。内容大致是歌颂高宗李治的文治武功,现仅存1700余字。该碑沥粉贴金,异常的华贵,虽经几千年的风雨剥蚀,上面的金粉仍依稀可辨。

132

133

134 《无字碑》 它雄伟高大,闻名于世。通碑用一块整石雕刻而成,高7.53米,宽2.1米,侧厚1.49米,重98.8吨。碑首有8条蛟龙缠绕,非常华贵。有趣的是,无字碑在立碑的时候没有刻一个字,这也是得名为无字碑的原因。

135 为什么无字呢?后人的说法异常繁多: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女性,登上了皇位,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先例。如此巨大的功德小小的碑石岂能容下?第二种说法认为,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位女性,竟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而她的统治是否清明?功过是非还是由后人去评说吧。

136 第三种说法认为,中宗李显无法称呼武则天,到底该叫母后还是皇帝,一时拿不准,于是没有刻字,给后人留下一个难解之谜。不管怎么说,作为封建社会的女政治家,武则天对促进唐代社会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个功劳是不可磨灭的。无字碑在唐代空无一字,却留有后人所刻的许多题词。其中最珍贵的是大金天会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134年,用契丹文字所刻的《郎君行记》。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契丹文字也早已绝迹。这段文字对研究女真族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六十一藩臣石像 现存60尊,是武则天为纪念参加高宗葬礼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臣下令雕刻的。石像身穿锦绣衣,腰束宽带,足蹬皮靴,身背刻有国名、官职及姓名。这些石像的头部,解放前就已被毁掉,身背后的文字也磨灭不清,只有两尊石像背后字迹比较清晰。从字迹分析,一个人了来自今天的阿富汗,另一个来自今天的伊朗。上述石刻体型魁伟,恭敬侍立,真实反映了大唐盛大的外交活动。

145

146

147 乾陵创了中国帝王陵墓建造史上的几个第一?
首先,它是中国帝陵中惟一的一座既是一对夫妻,又是两个皇帝的合葬墓。 其次,乾陵开创了陵前树碑的先例。乾陵司马道上有两通分别纪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功德碑,一为《述圣纪碑》,一为《无字碑》。此后历代诸王陵前均设此类型的功德碑。

148 第三,乾陵是中国帝陵中惟一有《无字碑》的陵墓。
第四,它开创了帝王陵前司马道石刻组合制度,并为后世所仿效。 陵园四门列置石狮,起于乾陵,后世将它制度化。 第六,它是中国帝陵中蕃王像最多的一座帝陵,共有蕃王像61尊,是“盛唐气象”的具体表现。

149 (1)永泰公主墓 永泰公主名仙蕙,字秾辉,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中宗李显的第七女,嫁于武则天的侄孙附马都尉武延基。公元701年,死于洛阳,年仅17岁。根据墓志铭记载:永泰公主因难产而死。但据史传载:她因议沦武则天与其面首张易之、张昌宗的丑事而被武则天下令“杖杀”。中宗李显即位,追封为“永泰公主”,并于706年与武延基合葬于乾县北原,陪葬乾陵。

150 1960年8月至1962年4月,国家对该墓进行发掘清理。这是解放以来发掘的唐墓中最大的一座。墓的四周有围墙,围墙南北长275米,东西长220米。墓区总面积为6050平方米。南门外排列着石狮一对、石人两对、华表一对,具有陵的规模。墓冢封土为覆斗形,高14米,每边长56米。

151 墓为斜坡土洞砖室墓。全墓由墓道、5个过洞、6个天井、俑道、8个便房和前后墓室组成。象征永泰公主生前居住的多重院落。墓道长87.5米,宽3.7米。墓道两侧画有巨大的青龙、白虎和身穿紫、红、绿战袍,头戴幞巾、腰佩贴金宝剑的武士,最后两个牵着彩色马。他们排列在阙楼和六戟兵器架前,组成威严的仪仗队。中间为男女各半的侍从。

152 墓前室以侍女为主,他们体态丰盈,表情各异,栩栩如生,是唐墓壁画中的杰作。天井两侧的8个便房内放着各种三彩俑群和陶、瓷器等随葬品。

153 墓门石楣上刻有飞鸟、花草线刻画,线条流畅雄劲。后墓室顶部画有天象图,东边是象征太阳的三足金鸟,西边是象征月亮的玉兔,中间是银河,满天星斗,颗颗都有固定的位置,充分反映了唐代高度发达的天文学。室内停放着永泰公主与其丈夫合葬的庑殿式石椁。中间有门,两边各站一守门侍女,石椁内外均刻有线刻人物和十二生肖,姿态生动,线条明朗。

154 永泰公主墓虽已被盗,仍出土了众多文物。除壁画、陶俑、三彩俑外,尚有金、玉、鎏金饰品计1353件。边些文物,不仅反映了唐代宫廷生活的概况,也反映了唐代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是研究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宝贵资料。 现已在永泰公主墓地建了乾陵博物馆,修了陈列馆,将乾陵附近出土的文物陈列展览,并开放永泰公主墓供中外旅游者参观。

155 (2)章怀太子墓 章怀太子墓位于乾陵东南约3公里处。
章怀太子名贤,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次子,在高宗的子女中是较有才华的一个。曾召集全国著名学者注《后汉书》,为高宗所喜爱,先后被封为潞王、雍王。上元二年(公元675年)被立为太子。

156 因在他主持注的《后汉书》中,谈到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大量起用吕氏家族的人,排挤朝廷大臣,篡夺刘汉天下,武则天认为这是在含沙射影地指责她,便怀恨在心,千方百计加害李贤。

157 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8月,太子李贤听到宫中有人私下议论他是则天皇后的姐姐韩国夫人所生,因而内心疑惧。为保护自己,李贤不得已在居住的东宫马厩里暗藏武器,以防万一。后被查处,高宗将李贤废为庶人,流放四川巴州(今四川巴中县)。

158 高宗死后,武则天恐李贤东山再起,于次年(公元684年)派金吾将军丘神勣,以“险校故太子贤宅,以备外虞”为名,逼令他自杀。死时年仅31岁。公元706年,中宗李显将李贤遗骨迁回乾陵陪葬。公元711年,唐睿宗追封李贤为“章怀太子”。

159 1971年至1972年2月对章太子墓进行了发掘。其墓的结构形制与永泰公主墓基本相似,只是规模小些。墓冢为覆斗形。墓由长斜坡形墓道、4个天井、4个过洞、3个便房、砖砌墓道和前后墓室组成。墓道全长71米,宽3.3米,墓室深7米。墓中壁画共50多幅,约400平方米,保存基本完好。其中“打马球图”、“狩猎出行图”、“迎宾图”、“观鸟捕蝉图”等都很精彩。

160 打马球图 “打马球图”在墓道西壁,画面上有骑士20个,前面有人手执球杖在驱马抢球,其中一人为反身击球状,姿态矫健。其他骑手姿态各异,场面激烈,活泼生动。这幅壁画形象地再现了唐代马球比赛惊险紧张的拼搏场面。

161

162 马球运动源于波斯,唐代时传人我国,风行于宫廷。上自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连妇女都喜爱此项运动。唐代宫廷和禁苑里都筑有马球场,有的贵族官僚还有自己的马球场。唐以后,马球运动流行全国,直到明朝末年才逐渐衰败失传。

163 迎宾图 “迎宾图”在墓道东壁。画面上前面2人是热情的朝廷官员,后面3人是外国和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使臣。经考证,2人中第一个足印度人,第二个是朝鲜人,第三个是突厥人。这幅壁画形象地再现了唐朝官员接待外国使臣的场面,反映了唐王朝活跃的外交活动以及同外国和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友好往来的实况。

164

165 观鸟捕蝉图 “观鸟捕蝉图”在前墓室西壁。画面上3个宫女,年长的似乎饱受宫廷生活煎熬,正若有所思,望天长叹;另两个则以观鸟和捕蝉来排遣心中的烦闷。 这些壁画不但色彩鲜艳,而且所绘人物、动物、花草等比例匀称,和谐准确,自然生动,技巧娴熟,显示了唐代绘画艺术的高超水平。

166

167

168 鸡鸟捕蝉图

169 墓曾被盗,出土文物除壁画外,尚有600多件。其中绝大部分是陶器,有陶立俑、各种动物俑、文臣俑、武士俑、镇墓兽、三彩马、绿釉花盆和彩绘塔式罐等。这些陶器制作精美,造型生动,各具特色。石门和石椁分别刻有朱雀、飞鸟、蔓草纹线刻画。特别是男、女侍线刻,线条流畅,体态丰盈,气韵生动,形象逼真,实为唐代线刻画之精品。

170 (2)懿德太子墓 乾陵共有陪葬墓17座,其中以懿德太子墓政治色彩最浓厚,地位也最高。 懿德太子,姓李名重润。唐中宗李显的长子,韦皇后所生。永淳二年 (683年),他被唐高宗李治封为皇太孙。中宗失败后,李重润被废为庶人。大足元年 (701年),因被告窃议宫中之事而被武则天所杀,时年仅19岁。  

171 神龙元年 (705年),中宗复位,将其封为“懿德太子”。1971年7月至1972年5月,此墓被打开。专家们发现此墓的结构是一典型的“号墓为陵”形制。

172 所谓“号墓为陵”,是盛唐时期皇室一种极为特殊的埋葬制度。始于唐中宗初期。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把陪葬墓称为陵,而不称墓;二是墓葬和随葬品实际上按帝王等级对待。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懿德太子墓的墓室结构非常复杂,由斜坡墓道、过道、天井、便房、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等8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象征墓主生前所居住过的宫殿名称。

179 1971年7月至1972年5月对该墓进行了发掘,其墓有封土堆和围墙,围墙南有石狮l对,石人2对(1件只残留底座)石华表1对(已残,倒塌后埋入地下)。墓由墓道、3个过洞、7个天井、8个小龛、前后甬道、前后墓室等8个部分组成,全长100.8米。

180 天井

181 墓道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此墓规模宏大,随葬品十分丰富。墓内壁画比较完整,有40幅,分别绘在墓道、过洞、天井、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墙壁上。题材有仪仗队、青龙、白虎、城墙阙楼、伎乐、男仆、宫女等,显示出李重润的显赫地位和特殊身份。如仪仗队中,永泰公主戟12,章怀太子戟14,而李重润则有48戟,属帝王一级。仪仗队有196人,有步队、骑队、车队3部分,阵容庞大,气势不凡。

191 还有“架鹰图”、“侍女图”、“鹰犬猎图”、“列戟图”等。“侍女图”在墓前室,南北对称,各有宫女7人。色彩绚丽,姿态各异,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宫廷的日常生活。这批壁画技巧娴熟,琳琅满目,犹如一座唐代地下绘画展览室,是陕西唐墓壁画的一次重要发现。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懿德太子墓出土的文物有1000多件、有陶俑、三彩俑、陶器和金、铜、铁器等。其中欧体阴刻玉质填金表册残片,虽然残缺,仍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石椁内外的线刻画很细致,具有唐代线刻画线条流畅、刚劲、明快的特点。 懿德太子墓出土的文物有1000多件、有陶俑、三彩俑、陶器和金、铜、铁器等。其中欧体阴刻玉质填金表册残片,虽然残缺,仍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98 人们常说的“乾陵文物三绝”,指的是石雕、壁画、唐三彩,意思是说这三种文物都是世所罕见的绝活。

199

200 (三)苏武墓 苏武墓位于武功旧城北1.5公里的武功乡龙门村。
苏武,字子卿,西汉杜陵(今长安县)人。汉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武帝为了回报匈奴单于“尽归汉使之不降者路充国等”的善意,派封为中郎将的苏武、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送留汉的匈奴使归匈奴,还赠送单于大批财物。

201 但单于错误地认为汉朝软弱,于是“益骄”,将苏武扣留匈奴,并千方百计诱降。但苏武始终坚贞不屈,后被流放北海牧羊。 苏武在北海,单于不给粮食,就挖鼠洞取洞中草籽充饥。苏武持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毛尽落。投降匈奴的李陵到北海劝苏武投降,同样被拒绝。

202 汉昭帝即位数年后,匈奴与汉和亲。汉要求放还苏武,匈奴谎称苏武已死。后来,汉使又到匈奴,常惠夜见汉使,告以以往一切,并让使者对匈奴说,汉天子在上林苑射中一只大雁,雁足上有书信,信中说苏武在某泽中。使者以常惠的话质问单于,单于感到惊奇。无奈,把苏武等9人一起放归汉。

203 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春天,苏武等回到长安,昭帝让他拜汉武帝陵园、宗庙,并任命他为典属国(移民总监)。苏武在匈奴呆了19年,当年出使时还在壮年,待他回来时须发全都白了。神爵二年(公元60年)苏武80余岁,因病而终。”

204 公元前51年,汉宣帝将苏武的像画于麒麟阁,以表彰他的节操。苏武出使匈奴19年,受尽磨难,持节不屈,千百年来被人们当作坚持民族气节的光辉典范。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赞曰:“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205 苏武墓为一圆锥形夯土堆,墓冢南北长30米,东西宽20米,高4米。墓前有清代康熙、乾隆和道光时“汉典属国墓碑”、“重修苏武墓门碑”等。

206

207 (四)杨贵妃墓 杨贵妃墓,位于兴平县西12.5公里的马嵬坡。杨贵妃,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后迁至蒲州永乐县(今山西芮城)。小名玉环。玉环早年丧母,叔父将其养大。她通晓音律,能歌善舞,原为唐玄宗李隆基十八子寿王李瑁妃。公元736年,武惠妃死,唐玄宗将其召入宫中,为女官。在初次见玄宗时穿道士服,故号太真。

208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封为贵妃,受到玄宗宠爱。父、兄、姐妹皆因之显贵。堂兄杨国忠被封为宰相,操纵朝政,势倾天下,使唐政府政治腐败,国势渐微。天宝十五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陷洛阳,破潼关,京师震动。玄宗带杨贵妃逃往四川,途经马嵬坡,以右彪武军大将军陈玄礼为首的随军将士,以杨贵妃和杨国忠倡乱误国,愤而杀死杨国忠,逼玄宗将杨贵妃缢死。

209 长恨歌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对这一事件有生动细致的描写:“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死后即葬于马嵬坡。

210 据文献记载,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王朝军队收复长安,玄宗回来,曾密令人将杨贵妃迁葬。因此该墓究竟是原来的墓还是迁葬后的墓,或者是杨贵妃的衣冠冢,尚无确证。
现在的贵妃墓为一半坡上的小陵园,大门顶额横书“唐杨氏贵妃之墓”。园内正面一座三间的仿古式献殿,过献殿即是墓冢,高3米,封土四周砌以青砖。邵力之1937年任陕西省政府主席时所砌。

211 传说妇女用贵妃墓上的土搽脸,可去掉脸上的黑斑,使面部肌肉细腻白嫩。因此,其墓土被称为“贵妃粉”,远近妇女争相以土搽脸,连外地游人也要带包墓土回去,于是墓堆越来越小,守墓人不断给墓堆添土,但不久又被人取光。为了保护坟墓,只好用青砖将其包砌。这样,人们就再也无法从墓上取土了。墓前一碑,上刻“唐玄宗贵妃杨氏墓”。游人至此读咏周围回廊上的古人诗作,可以明史,可以抒怀,别有一番情趣。

212 现在,在贵妃墓后的半坡上,修了一亭,亭边用洁白的汉白雕了一尊高近3米的贵妃站像。她表情凝重,日光向着坡下,似乎在想着什么。

213 四 博物馆 (一)咸阳市博物馆

214 (一)咸阳市博物馆 咸阳市博物馆是在明代孔庙的基础上扩建的,于1962年正式开放。
咸阳市博物馆以展出秦汉文物为重点,共有6个陈列室,陈列面积800多平方米。

215 第一陈列室 主要展出秦代的生产工具、兵器、度量衡和一些生活用品。展出的铁铧、铁锄和铁铲等,说明当时冶铁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这里陈列的铜戈、矛、剑、箭簇等兵器是秦进行统一战争,并对匈奴的骚扰和侵略进行反击的物证。

216 这里还陈列有一块秦始皇下令统一全国度量衡的铜诏版,长10公分,宽6公分,上面刻着“ 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兼疑者,皆明壹”40个字。这个诏谕原来被刻在青铜板附于器物上。

217 第一陈列室还展出有1966年4月在咸阳塔儿坡出土的铜器,其中“安邑下官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安邑是“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的首都。此钟为魏国所造,口沿刻有“十三斗一升”5个字,颈部刻有“至此”2个字,并刻有一横划,是此器传入秦国以后,按全国统一量制校刻的,对研究魏国和秦国的量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218 展出的陶制瓮、罐、盘、鸭蛋壶等都是生活上必需的用品。
秦代陶器注重结实耐用,一般没有华丽的装饰。

219 第二、第三陈列室 主要展出秦都咸阳一号宫殿遗址模型及出土文物。秦咸阳古城遗址在今咸阳东约15公里的窑店镇一带,因年代久远,现在地面上仅能看到两处残存的宫殿建筑遗址,相距约5公里。
1973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对一号宫殿遗址进行了部分试掘,发掘结果表明,这是一座高台建筑。宫殿分为3层,由殿堂、过厅、居室、浴室、回廊、仓库和窖穴等部分组成。高下错落,参差有致,相互联系为整体。

220 宫殿还建有用木炭燃烧取暖的壁炉。排水设施采用陶漏斗、陶制圆水道及弯头构成,分设于宫殿四周。此外,在冷藏设备方面有7个窖穴,由大型陶井圈和窖底大陶盆构成,采用沉井法一节节下沉掏挖构成。这种宫殿在我国建筑史上还是首次发现,它充分显示了秦代建筑工匠们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221 宫殿出土的砖、瓦、瓦当等建筑材料种类繁多,质地坚硬,多系青灰色。空心砖用来铺设台阶踏步,大多是长方形,砖面有龙风纹、云纹等7类。瓦有板瓦、筒瓦、瓦当等,是出土最多的文化遗物。瓦当纹饰丰富多彩,其中以云纹为最多,约占总数的90%以上。

222 遗址出土的还有壁画残块。这些壁画用红、黄、蓝、黑等矿物颜料绘制成直线纹、曲线纹和几何纹,是我国考古中发现的最早壁画。
另外,在遗址上发现的铁钉、活页、铁环、铜铺首等,工艺精美,光洁度高,装配标准,是研究秦代的金属冶炼和机械的重要资料。

223 展室还有印字陶器,上面一般刻着地名,如“咸里”、“咸亨”及人名等。据此推测,当时已有制作陶器的作坊和专门从事陶器生产的工匠。这些陶器可能是各地方为朝廷制作的,如质量不合标准,朝廷可以很容易地找到烧制者并加以惩处,反映了秦“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制度,开创了后世造器镌名之风。秦代陶器上的文字,对研究当时的文字演变,手工业管瑚制度和历史地理变迁等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224 第四陈列室 集中展出西汉文物。展出的铁制农具、装有粟的陶粮仓,说明了汉代使用铁器,推广牛耕,使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汉初为了发展农业生产,适应军事需要,促进畜牧业发展和牲畜繁殖,政府鼓励养马,同时对杀牛、盗牛、盗马者要处以重刑。展室里陈列的陶制牛、马、猪、羊等都是在咸阳狼家沟出土的,是汉代畜牧业兴旺的实证。

225 展室里的彩绘陶器和釉陶器是采用通体轮制方法制作的。釉陶多用黄釉彩,质地光润,彩绘精致,在汉代非常盛行。
汉代瓦当在纹饰上不同于秦代,前期盛行用吉祥语句如“长乐未央”、“千秋万岁”等组成图案的瓦当,后期流行“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瓦当。

226 第五、第六陈列室 这两个陈列室展出杨家湾汉墓出土的彩绘陶兵马俑。
杨家湾汉墓是汉高祖刘邦长陵陪葬墓之一,根据《水经注》记载的方位,应当为周勃或其子周亚夫之墓。1965年在距此墓南70余米处发现了大批彩绘陶俑。经过清理,在10个陪葬坑中有4个立俑坑,6个骑兵俑坑。立俑分乐舞俑和武士俑。乐舞俑中有扛旗奏乐的,有翩翩起舞的,服饰有红、绿、黄、白等各种颜色。

227 武士俑皆手持长矛和盾牌,背负剑囊,身着铠甲。铠甲有大型甲片编成的和小型甲片编成的两种形制。看来当时正处于由大型甲片向小型甲片过渡的阶段。小型即片编成的铠甲更加密致,也更加灵便,这是汉初发展坚甲利刃的结果。10个俑坑中就有6个骑兵俑坑,说明骑兵在军队组成中已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一个重要的兵种。

228 战马分大、小两种,有黑、红、紫、黄等色,形象逼真,有的静立,有的昂首嘶呜。骑兵胸宽体阔,威武生动。马的臀部、尾部和骑俑背部都刻有各种记号。这些汉兵马俑为研究西汉军事编制、雕塑艺术、人物服饰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29 (二)咸阳中医医史博物馆 中医医史博物馆坐落在古都咸阳渭水之阳的陕西中医学院内。该馆珍藏了许多宝贵的医史文物与文献,成为我国有影响的医史博物馆之一。 中国医学是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晶,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发现了数千种药物,留下了万余部专著,丰富了世界医学宝库。

230 博物馆分为4个陈列室: 第一陈列室 陈列有新石器时代的砭石、战国时做手术用的铜针、两汉药臼、宋代黑釉瓷药葫芦以及明、清时期盛药用的双龙罐、白菜蝴蝶罐等1400件。 第二陈列室 陈列了自秦到清各个时期熬药用的铁锅、铁盆。大的上千斤,小的200多斤。盆上有铁耳环、周围雕刻有中草药图案。

231 第三陈列室 展出了各种雕塑人物,有匾鹊、孙思邈、李时珍等10多位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特别是“药王坐虎针龙”塑像,通过药王给龙王针灸的场画,把孙思邈高超的针灸医术表现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232 第四陈列室根据《清明上河图》复原了北宋时我国著名诊所赵太承家。室内家什古色古香,各种医药用具及处方、笔等摆放得有条不紊,使人有仿佛回到宋代到赵家问病抓药之感。馆内通过文字、文物、照片等详细地介绍了我国中医的发展史,同时还存有各个朝不同版本的中医药书籍。

233 五 现代建设、科技成就景观 中国大地原点

234 中国大地原点 中国大地原点 大地原点”亦称“大地基准点”,即国家水平控制网中推算大地坐标的起标点。建国初期,我国使用的大地测量坐标系统是从前苏联测过来的,其坐标原点是前苏联玻尔可夫天文台,这种状况与我国的建设和发展极不相称。为此,国家有关方面决定建立我国独立的大地坐标系统。

235 从1975年开始组织人力,搜集分析了大量资料,并根据“原点”的要求,对郑州、武汉、西安、兰州等地的地形、地质、大地构造、天文、重力和大地测量等因素实地考察、综合分析,最后将我国的大地原点,确定在泾阳县永乐镇石际寺村境内。

236 1978年新建成的中国大地原点为一组建筑群,主体建筑为一塔楼,高27米,塔体外部呈八棱柱形,顶部出檐,呈圆形,屋顶为半圆形,可自动启闭,便于天文测量。下部为两层递收式八角裙楼。进入底楼,在塔体,中心圆柱上固定着一瓦形铜板,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11个大字。

237 周围是8根方柱。从楼梯向上可到达顶部,向下可达原点标行所在的地下室。大地原点的整个设施由中心标志、仪器台、主体建筑、投影台等四大部分组成。

238 高出地面25米多的立体建筑共七层,顶层为观察室,内设仪器台;建筑的顶部是玻璃钢制成的整体半园形屋顶,可用电控翻开以便观测天体;中心标志埋设于主题建筑的地下室中央。建成后不久,“大地原点”还增设并施测了国家基本重力点和天文基本点。

239 原点标石用整块花岗岩凿成,重7吨。原点在正中央一块边长约0。5米的正方体红色大理石上方巾心部位。这里嵌装有一块直径10厘米的红色玛瑙石,石正中有一半球突起,半球上刻一“十”字,十字的中心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 目前,亚洲多数国家在测绘工作中都使用着我国的大地原点。


Download ppt "三、古墓葬 (一)西汉帝陵与陪葬墓."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