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七章 艾青的诗歌.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七章 艾青的诗歌."—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章 艾青的诗歌

2

3 艾青简介 加、克阿等。浙江省金华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 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1928年考进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绘画系。翌
艾青(1910~1996) 原名蒋海澄,笔名莪 加、克阿等。浙江省金华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 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1928年考进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绘画系。翌 年赴法国勤工俭学,自学绘画兼习法文 ,并大 量阅读哲学和文学著作、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 的诗作 ,给他后来的创作留下深刻的影响。

4 1932年回国,途中写了《那边》等忧国忧民的诗作。同年5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囚徒生活促使他从绘画转到诗歌创作,在狱中写下《芦笛》、《透明的夜》、《巴黎》、《马赛》等诗作,其中《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使艾青一举成名。作品赞美养育自己的农妇,为其凄苦的命运抒发悲愤与不平,表达了对中国广大农民遭际的深刻同情。

5 1935年出狱,曾到常州武进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半年 ,继又流浪到上海。1936年自费出版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从上海到武汉、临汾、西安、桂林等地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翌年去延安,被选为陕甘宁边区参议员、延安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39 年出版诗集《北方》,至1945年共有《向太阳》、《火把》、《献给乡村的诗》等诗集12部。

6 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这是 我国诗人得到的第一个国外文学艺术的最高级 大奖。其诗作《我爱这土地》被选入人教版中 学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北方》被选入 苏教版必修三语文书。《我的思念是圆的》被 入选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大堰河—— 我的保姆》被选入人教版必修二语文书。 另 外,他的诗作《太阳的话》也被选入小学六上 语文教材。

7 艾青著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等诗篇。
沉郁、悲壮的爱国诗人艾青 艾青著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等诗篇。 艾青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1941年诗人来到延安,从此诗风转向悲壮高昂。艾青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智利诗人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

8 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 讲究哲理,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 艾青的作品一般是描写太阳、火把、 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
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 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 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是继郭沫 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诗人。

9 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 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 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 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 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 术更为圆熟。建国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 《宝石的红星 》《春天》《归来的歌》《彩色 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 《鱼 化石》等。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 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 诗歌美学主张。

10

11 我爱这土地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2 写作背景 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 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 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
这首诗写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 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 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 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 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 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 昂的诗。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 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13 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 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 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 愤怒。
整体赏析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 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 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 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 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 愤怒。   

14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 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 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 里面”,小鸟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 歌唱,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 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

15 点出土地情结 先欣赏起始两句:“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爱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形容词“嘶哑”,已不能再唱出美丽悦耳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著。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16 ■倾吐土地情结 诗的第一节可分四层。    第一层:隐喻人民苦难。“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暴风雨”、“悲愤的河流”这些意象告诉我们,艾青魂牵梦绕地爱着的土地,是布满痛苦、躯体上有太多凝结成块的流不动的悲愤的土地。当时日寇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等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    

17 怒的风”一句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神州土地养育了中华民族,也养育了一种坚韧不屈的
第二层,隐喻人民反抗。“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 怒的风”一句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神州土地养育了中华民族,也养育了一种坚韧不屈的 民族精神。“无止息”暗寓反抗精神的传承,“刮”、 “激怒”表示力量的强大,由悲土地之苦难转入赞土地的 抗争,诗人的土地情结深了一层。     第三层,“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一句可 以看作是斗争前景的象征,也可以更“实”一点,看作 是充满生机的解放区的象征,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象 征。总之,诗人的情思已由悲愤、称颂进入憧憬,表现 出坚定的必胜信念,构思又进一层。    

18 第四层,“—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 土地里面。”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 “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 地,他作出了上述郑重庄严的抉择。这种献身 精神可以作这样的诠释:我来自土地而最终归于 土地,这样,爱才得以升华,得以永恒。这是 一种多么超凡脱俗、悲壮高尚的土地情结啊!

19 升华土地情结 第二节的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升华土地情结 第二节的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之爱,已使诗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六个沉重的省略,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全诗在这问答中达到高潮,那炽热、真挚的爱国情怀,留下不尽的余韵。

20 艾青诗歌艺术特征 艾青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包括: 1、 对现实主义传统的坚持和发展。 艾青的诗始终坚持“忠于现实,用自己的全部智能去和现实结合,随着发展和变化”,而同时他也注意到了诗的主体性和艺术性,从而把诗歌现实主义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1 2、 吞吐容纳中外古今的气度。  艾青的诗歌表现出诗人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继承,同时也明显的留有西方象征主义、印象派诗歌艺术的影响痕迹;

22 3、 对形象、形式和语言方式的重建。 在诗 歌形象上,艾青避免了当时存在的概念化公 式化的倾向,保证了诗的整体质量;艾青创 造了别具一格的“艾青体叙事长诗”,他的长 诗代表了当时长诗所达到的艺术高度,特点 是:通过人物特写揭示人物灵魂,突出人物 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始终保持着抒情性、 诗意化的特征,在总体上有着雍容的风度和 浩荡的气势;语言上,艾青的诗歌是具有散 文美的自由体诗,他的诗朴素、严谨、语言 深入浅出,具有生活实感

23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 1、雪与雾: 这组意象是作为黑暗社会与险恶环境的象征物出现在艾青的作品中。雪,寒气逼人;雾,压抑窒息。在反映旧中国内有黑暗势力的压迫,外有强敌的入侵的水深火热的作品中,这一意象体现得特别明显。《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愿春天早点来》、《秋》、《旷野》和《雾》等作品,以雪境、雾境喻人境,富有诗意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始终回荡着这样的声音:“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24 在《旷野》中,“薄雾在迷蒙着旷野啊”;“没有什么声音,/一切都好像被雾窒息了;/只有那边/看不清的灌木丛里,/传出了一片/威慑于严寒的/抖索着毛羽的/鸟雀的聒噪……”频繁出现在艾青作品中与此组相近的意象还有黑夜、严寒、风霜等。这组意象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雪终会融化,雾终会被驱散。中国人民所面临的艰难险阻只是暂时的,中国人民经过斗争,一定会迎来雪化雾散后的晴空万里。这组意象与作品中出现最多的太阳、光明意象是相映成趣而存在的。

25 2、土地和旷野: 艾青的许多诗是以土地、乡村、旷野、道路和河流为中心意象或者贯穿着土地、乡村、旷野、道路和河流意象,这组意象有多层含义。首先,这组意象饱含着诗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及其对他们命运的关切。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献给中国大地上善良而不幸的普通农民的赞歌。其次,这组意象还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的最深沉的爱。

26 在《北方》中,诗人道出自己的心声:“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在《旷野》中又写道:“我始终是旷野的儿子”。把这种刻骨铭心的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之情表现得最动人的则是《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即使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再次,这组意象还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沉的忧患意识。

27 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艾青四处漂泊,看到贫穷的祖国,他心里极为悲愤和不安。他在流浪生活中不仅深深理解了中国农民的现实苦难,而且与这古老国土所养育的感时愤世、忧国忧民的传统心灵产生了契合。他在《北方》、《手推车》、《秋晨》(又一章)、《我们的田地》、《旷野》(两首)、《农夫》、《土地》、《灌木林》、《吊楼》、《水牛》、《冬天的池沼》、《矮小的松树林》、《老人》、《夜》、《农家》、《村庄》、《献给乡村的诗》等诗中,

28 怀着说不尽的忧郁和悲愤,不断地发出令人震颤的呼喊:“广大而瘦瘠的土地”、“悲哀的国土”、“被践踏的祖国的土地”、“被凌辱的土地”、“荒凉的土地”、“饥荒的大地”、“储满了阴郁与困厄的乡村”、“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等等,这些荡气回肠的诗句浸透着诗人对国土沦丧、主权旁落的悲痛情感,“真实地写出了中国农村现实的灵魂”。

29 3、黎明和太阳: 在黑暗的现实中艾青始终坚信苦难是暂时的,光明一定会战胜黑暗,他的作品中出现的最多的意象便是黎明和太阳,他始终如一地热情讴歌太阳、朝霞、黎明、曙光、春天、火把、火焰、生命、红旗与胜利。这组意象有多层含义。首先,寄托着诗人对光明、理想热切追求的信念:“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太阳》)。这种信念,既是诗人人生旅途的出发点,又是诗人人生旅途的归宿。

30 其次,饱含着诗人对革命者英勇战斗精神的无比崇敬之情。在《向太阳》中,我们看到了“在太阳下”真心实意为抗战献身的人们:“一个伤兵”尽管支撑拐杖走着,他在“太阳下的真实的姿态”,确实要“比拿破仑的铜像更漂亮”。在《吹号者》中,吹号者“以对于丰美的黎明的倾慕/吹起了起身号”,我们看到了战斗者从容不迫的战斗英姿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太阳给那道路镀上黄金了,/而我们的吹号者/在阳光照着的长长的队伍的最前面,/以行进号/给前进着的步伐/做了优美的拍节”。再次,它是中国光明前途的象征,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念的象征。

31 《太阳》、《春》、《黎明》、《向太阳》、《火把》、《篝火》、《给太阳》、《太阳的话》、《黎明的通知》、《野火》等都是对光明的讴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向太阳》和《给太阳》。诗人赞美“比一切都美丽”的永生的太阳,赞美“从遮掩着无限痛苦的迷雾里刺醒了我们的城市和村庄”的太阳;并且深信,“假如没有你,太阳,/一切生命将匍匐在阴暗里,/即使有翅膀,也只能像蝙蝠/在永恒的黑夜里飞翔。”这些意象,为挣扎在艰难困苦中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坚定了胜利的信念。对于生活在艰难环境中的中国人民来说,没有什么比坚定自己对于祖国、民族的光明未来的信念更为重要的了。

32 太阳的话   打开你们的窗子吧    打开你们的板门吧    让我进去,让我进去    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    我带着林间的香气    我带着亮光和温暖    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33 快起来,快起来    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    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    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    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    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    把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34 《太阳的话》这首诗写于1942年1月14日,是艾青到延安以后写的一首诗,富有浪漫气息,是诗人的一首代言诗。艾青的一生是追求光明的一生,他的一些优秀的诗篇不是写太阳就是写火把或黎明。从我国的诗歌史来看,我国古代诗人更钟情歌咏月亮,歌咏它的柔和而明媚,纯洁而恬静。我们要感激艾青,他填补了诗歌创作的空白,他为我们歌咏了太阳的美、太阳的善和太阳的真,让我们认识到了太阳的重要。

35 诗人写太阳是一种象征,一种代言,他代言的是民主政治,是能够给人类带来解放的民主政体。当年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府为人民谋幸福,所以诗人用太阳来比喻它,来代言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府的亲民思想。这首诗从表面看,难以理解的词句并不多,但含义深刻,不易读懂。教学中不要要求过高,学生只要能熟读,读出节奏和韵味,知道作者借太阳,象征光明、进步,表达了作者对进步、民主的新生活的向往。

36 艾青的历史地位 1.艾青的诗在起点上是与我们民族多灾多难的土地与人民有着深刻联系的,并且明显地受到西方近代诗人凡尔哈伦、波特莱尔的影响,被称为“吹芦笛的诗人”,他的诗一开始就汇入了世界现代诗歌的潮流之中。1939年,第二本诗集《北方》和《向太阳》出版后,其历史地位被大家一致确认,成为新诗第三个十年最有影响的代表诗人,是最早走向世界的新诗人之一。艾青的诗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所完成的是历史的“综合”的任务,同时也典型地表现了中国新诗是20世纪世界诗歌的一个组成部分; 2.是继郭沫若、闻一多后自由体诗的新高峰。

37 第八章 三首咏煤诗的鉴赏

38 郭沫若的《炉中煤》诗人用拟物法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烧的“炉中煤”,又用拟人法把祖国比作“我心爱的”“年青的女郎”,全诗就构筑在这一组核心意象之上。
   诗歌第一节第一句就饱含深情地呼唤“啊,我年青的女郎!”,一声呼唤表现出“我”内心无法抑制的情感,诗人以“年青”形容“我的女郎”,隐喻祖国在蓬勃发展的五四运动中充满生机与朝气。接着诗人写了“我”对祖国的誓言与期待,“我不辜负你的殷情,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39 一方面表现出诗人的郑重承诺,另一方面流露出“我”对祖国怀有的“思量”不仅是思念,更多的是希望。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通红的煤火,“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使“炉中煤”具有了人的感情,“我”为祖国献身的激情也由内在的情感变为外在的表现,“燃到了这般模样”是“炉中煤”心甘情愿燃烧自我的真实表白,诗人没有形容“炉中煤”燃成了什么样子,这也正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40 第二节突出“炉中煤”黑色的外表和火一样的内心,“黑奴”说明了“我”卑微的身份,以此衬托“我”的“火一样的心肠”,“黑”与“火”、卑微地位与高尚情感的对比,在冲突中蕴含一致,使第二节的抒情显得真挚感人。诗人谦虚地问到“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仿佛热恋中的人互诉衷肠,诗人在这里其实是无疑而问,“我”坦白自己“黑奴卤莽”,而“女郎”“不嫌弃我”,更深一层表现了“我”与“女郎”彼此包容的深厚感情。

41 第三节“炉中煤”交待了自己的前身——“我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暗示了诗人一直以来都怀有远大的人生理想,“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象征着“炉中煤”的巨大能量将要释放出来,诗人把借喻的喻体写得十分形象,将积于自己心中的强烈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生动地表达了出来。

42 第四节“自从重见天光后,我常常思念自己的故乡”一句中,诗人把“故乡”和“女郎”并立而论,间接告诉读者“女郎”、“故乡”是一体的——诗人心中的祖国,最后两句“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这般模样!”与第一节末尾前后呼应,但基于前三节的抒情,此句也更具深意,诗人以“炉中煤”自比的形象在四节的反复呼唤与情感抒发中逐渐丰满,这一意象,最终熔物的特性、“我”的气质和时代的精神于一炉,写“煤”之燃烧,即抒“我”之激情,亦表现人民之情和时代的新气象。

43 这首诗的艺术形式与所抒情思十分和谐。从章法看,首节总述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第二节侧重抒爱国之情,第三节侧重述报国之志,末节与首节是复叠形式,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从格式、韵律看,全诗每节5行,每行音节大体均齐;一、三、五行押韵,一韵到底;而各节均以“啊,我年青的女郎”一声亲切温柔而又深情的呼唤起唱,造成回环往复的旋律美。诗情随诗律跌宕起伏,韵味深长。

44 朱自清的《煤》写于1920年1月,在写作《羊群》之后不到一个月。在朱自清思想和创作发展的历程中,这是一篇重要的作品。经过对人生、社会、道路的探索、思考,他有了新的发现:那被深压着地下底层的煤,拥有巨大的能量。 煤,在这里是一个象征的形象。诗的第一节写煤在黑暗的地下睡着,看到它的人都讨厌和怕它的腌臜,不愿靠近它。第二节写煤在火团中燃烧,黑裸的身材发射出赤和热,使世界美丽而光明。第三节写人们改变了认识,以歌声赞美煤,并随同它的节拍跳

45 舞。全诗的象征意义浅显易解:伟大的创造力潜藏在被压迫在底层的劳动人民之中,虽然它们的身体是乌黑的、赤裸的,但它将会发出光和热来照耀光明的世界。诗中所写的原先人们讨厌煤的“腌臜”而不肯靠近,指的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轻视工农群众的劣根性。当时是有这样的一些知识分子嫌工农的手“脏”脸黑,不肯接近,但一旦认识到工农的伟大力量,他们的观点和行动就会改变,而而与工农相结合。

46 郭沫若的《炉中煤》是“五四”时期的名篇,引人兴趣的是,它和朱自清的这首煤,都写于1920年1月,这两首同时却分别写作的作品,都以煤为咏吟对象,都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二者内容又有所不同。郭沫若咏的是炉中煤,朱自清咏的是地下煤;郭沫若仍是托物言志,以炉中煤的形象比喻自己炽烈的爱国感情,朱自清则以地下煤的形象象征被压在底层的劳动者及其创造光明世界的巨大能量。比较起来,朱自清的诗涵蕴的思想更深刻一些。

47 艾青的《煤的对话》这首诗看来似乎写得很平静,没有激昂豪迈的措词,没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没有号角般的壮烈情绪,然而这首短诗,却那样耐人寻味,内涵的博大和意境的深远,不亚于一首长的壮怀激烈的进行曲……诗人的情绪浓缩着,浓缩成了煤…… 年10月,诗人走出了孤寂的、黑暗的牢房,来到了苦难重重的大地之上。他回过老家,母亲为他包办了婚姻;他到过常州,在武进女子师范学校教过书,不久又被女校长勒令逐出;又到了上海,在那里过着没有职业没有工作的流浪生活……

48 不管个人的生活多么漂荡不定,多么清苦,诗人的心却始终关怀着民族的兴亡。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作为一个有强烈责任心的诗人,该如何以自己的歌唱来唤醒民众,让民众认识到自己的力量而奋起抗争呢?
《煤的对话》这首诗诞生了。 可以想象得到,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内心的情绪已经积压得很厚很重了,现实的沉闷、冷滞已经使诗人再也难以忍耐了,这种情绪有可能喷泻而出,那会形成涛天巨浪;也有可能婉转而出,以更沉实的力量去撼动民族的心灵。《煤的对话》正是诗人选择了后一种方式的结果……

49 这首诗采用了对话的方式,一问一答,极其平易,这构成了这首诗的外部形态,诗人之所以采用这种朴实的对话方式,可能是出自这样的考虑:因为所描写的对象——煤,是朴实的。诗人还可能出自这样的思考:外部形态越是朴实平易,其内涵就越显得深沉,形成强烈的反差,其诗味也就更强烈了。这种欲扬先抑的创作手段,在这首诗中取得了精妙效果,这也是构成艺术效果的一种美学原则,诗人很好地掌握了这个原则。

50 诗句的朴实平易,形成了这首诗的重要特色。我们看: “你住在哪里?//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你的年纪——//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 这诗句简直是平凡的口语,没有任何雕琢和修饰。然而,诗味正是在这朴实平易之中流溢而出。雕琢归朴,贵在自然,这首诗的诗句正是这种高层次的艺术表现。

51 言简而意深,是诗歌创作的一种追求,也是一种原则。《煤的对话》这首诗,真可以说是惜墨如金了。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对“煤”的品格,“煤”的情绪,诗人本来是有许多话要说的,然而,诗人只是写了这么几句,留下了广大的空间让读者去想象。这种“挂一漏万”的选择,正是这首诗寓博大深邃于朴实平易之中的一种艺术手段,收到了以一当十的效果。

52 “煤”与苦难的中华民族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是诗人把这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并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种艺术手段,那就是把“煤”拟人化。而且让“煤”自报家门,自报历史。这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而且使人感到煤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它有它的苦难,更有它的祈盼! “煤”与苦难的中华民族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是诗人把这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并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效果。

53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经受了无数次的苦难,他们经受着各种压迫和剥削,默默地在社会的最低层生活。然而,他们并没有“死”,一旦遇到新的契机,遇到新的思想,他们便会揭竿而起,燃烧起涤荡旧世界的冲天大火。中华民族的这种生存状态,这种情绪,这种品格,如何巧妙地表现呢?诗人想到了“煤”,煤长期埋藏在地下,普普通通,默默无闻,然而,它们具有一种优秀的品格——遇着火就会燃烧,就会发光发热。诗人以“煤”来写苦难的中华民族,这真是再贴切不过了。诗的美,诗的意境,诗的力量,也由此产生。

54


Download ppt "第七章 艾青的诗歌."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