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五章 脉诊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五章 脉诊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 脉诊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2 第一节 诊脉概述 概念:手指切按患者动脉,根据脉动应指形象,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3 一、脉诊原理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1、心脏搏动 宗气和心气推动心脏搏动使血液排入脉管形成脉搏。
2、脉管的输缩,是维持血液正常运行的条件。 脉的功能状态能影响脉象。脉能约束,推进血液。 3、心阴心阳的协调 心阳—心搏加强,心率加快,气血加快,精神兴奋。 心阴—心搏减弱,心率减慢,精神宁静、抑制。 心阴、心阳调和,脉象从容和缓,均匀有力。 故脉象过大过小,过强过弱,过速过迟,节律失常,均能反映心的功能状态。

4 (二)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气主推动,固摄,能调节心搏的强弱和节律。 血液运载气行,营养心气,故气血与脉象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如:气血不足——脉象细弱,或虚软无力。 气滞血瘀——脉象细涩不利。 气盛血流薄疾——脉洪大滑数。 故脉象形成与气血盛衰有密切关系。

5 (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1、肺 (1)肺主气,司呼吸:气对血有运行、统藏、调摄作用,肺的呼吸运动是主宰脉动的重要因素。
(呼吸运动与脉率密切有关)。 (2)肺朝百脉,肺气贯心脉,与脉形密切相关。 肺气对脉率、脉形都有影响。 2、脾胃 (1)脾主运化水谷,化生精微,生成气血,与脉气的从容和缓,软滑密切相关。 (2)脾主统血,能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 脉中胃气与脾胃运化功能密切相关。

6 3、肝 (1)肝藏血,能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2)肝主疏泄,能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 肝的生理功能,可影响气血运行,影响脉象的变化。 4、肾 (1)肾藏精,为元气之根,肾气为脉象运行的重要动力,维持脉象有根,尺脉沉取有力。

7 二、诊脉部位 (一)三部九候法(遍诊法) 1、概念:《素问·三部九候论》 三部:上部,头;中部,手;下部,足。 九候:每部分天、地、人。
三部、三候合而为九候。 2、意义: 头 手 足 天 候头角之气 候肺 候肝 人 候耳目之气 候心 候脾胃 地 候口齿之气 候胸中之气 候肾

8 (二)人迎寸口诊法 《灵枢·终始》 1、概念: 寸口——桡动脉(脉口)。 人迎——颈总动脉。 2、意义: 寸口——反映内脏情况。
人迎——反映体表情况。 3、方法: 对比法 人迎大寸口1、2、3、倍为表证,大4为“外格”。 寸口大人迎1、2、3、倍为寒湿在里,或内脏阳伤,大4为“内关”。

9 (三)仲景三部诊法 《伤寒杂病论》 1、概念:寸口、趺阳、太溪, 三部诊脉法。 2、意义:寸口——候脏腑病变。 趺阳——候胃气。 太溪——候肾气。

10 (四)寸口诊法 1、寸口部位 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定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三部九候: 寸、关、尺为三部;
概念: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形象,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的一种诊法。 1、寸口部位 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定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三部九候: 寸、关、尺为三部; 浮、中、沉为三候,合称三部九候。

11 2、原理 (1)寸口为脉之大会。全身脏腑气血皆通过百脉朝会于肺,将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反映于寸口脉象。
(2)寸口脉气明显。寸口是手太阴经经穴和输穴,其经气流注最旺盛之处,脉气搏动显著。 (3)可反映宗气盛衰。寸口亦太阴,肺脾关系密切,脉气相通。脾胃吸收水谷精微上输于肺化生宗气,布散全身,脉气变见于气口。 (4)寸口位置固定,部位表浅,便于诊察。 故通过切寸口脉可了解全身气血盛衰变化。

12 3、脏腑划分 左手 右手 心(膻中)——寸———肺(胸中) 肝(胆)———关———脾(胃) 肾(小腹)——尺———肾(小腹)
左手 右手 心(膻中)——寸———肺(胸中) 肝(胆)———关———脾(胃) 肾(小腹)——尺———肾(小腹) (膀胱小肠) (大肠)

13 4、独异 (1)病性:整体见某一脉象确定病性。 弦主肝,濡主脾,洪散主热,沉紧主寒。 (2)病位:某一部位脉独异,根据脏腑分布,确定发病部位。

14 三、诊脉方法 (一)时间 1、清晨(平息)未起床,未进食为最佳。 脉的变化与气血运行,饮食,运动,情绪有关。
2、选择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片刻。 (二)体位 病人正坐或仰卧。 平臂(与心脏同一水平)直腕,仰掌。 不宜侧卧位,下手臂受压或上手臂扭转;手臂过高过低。

15 (三)指法 1、选指 选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指目。 手指指端平齐,手指略成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度左右,使手指紧贴脉搏。
指目按脊,指目对准脉脊,便于体会脉象。 指目——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处与指甲二角之间的部位。触觉灵敏,便于推移。 诊脉时三指不宜平按或垂直。

16 2、布指 中指定关,食指定寸,无名指定尺。 布指疏密视患者手臂长短,医生手指粗细而定。 臂长,指细,布指宜疏;臂短,指粗,布指宜密。 小儿一指定三关。

17 3、运指 (1)举法:轻按脉搏,又叫浮取。 (2)按法:重按至筋骨,又叫沉取。 用力适中,按至肌肉,叫中取。 (3)寻法:寻找之意。
手指从轻到重,从重到轻。 左右推寻。 寸、关、尺三部指指交替,细细寻找。 (4)总按:三指同时用力诊脉。 体会形态、脉位、脉力。 (5)单按:一个手指诊一部分脉象。 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形态。

18 (四)平息 平息:医生诊脉时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以医生呼息计算病人脉率。 意义: (1)凭医生呼吸计算脉搏次数。
医生每分钟呼吸16—18次,正常人脉搏72—80次/分。 (2)医生思想集中,专一。在诊脉时,最好不参入问诊。

19 (五)五十动 1、概念:诊脉时间不少于50次脉跳时间,每手不少于1分钟,两手3分钟左右。 2、意义:提醒医者态度认真,了解脉搏节律。

20 四、脉象要素 (一)脉位:脉动部位深浅。浅浮、深沉。 (二)脉次:脉搏频率。数脉,迟脉。 (三)脉形:脉搏宽度,大小。
(四)脉力:强弱、流畅。 (五)流利度:滑脉,涩脉。 (六)紧张度:弦脉,紧脉。 (七)长短度:长脉,短脉。 (八)节律度:促,结,代脉。

21 第二节 正常脉象 平脉概念:正常人生理条件下出现的脉象。

22 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4—5至,相当于72—80次/分;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尺脉沉取有力。称为有胃、有神、有根。
一、正常脉象的特点 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4—5至,相当于72—80次/分;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尺脉沉取有力。称为有胃、有神、有根。

23 1、有胃 (1)形态: 不浮不沉,不快不慢,来去从容,节律一致。 (2)特征:从容、和缓、软滑。 (3)意义:反映脾胃运化功能的盛衰和营养状态的优劣。 胃气充足为平脉。 缺少胃气为病脉。 失去胃气为死脉,又名真藏脉。

24 2、有神 (1)形态:节律整齐,柔和有力。 (2)意义:即有神气。 有胃、有神,都是和缓有力。 3、有根 (1)形态: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2)意义:肾气犹存。

25 二、脉象的生理变异 (一)个体因素影响 1、性别:妇人脉象较男子濡细而带数,妊娠脉象多滑数。
2、年龄:儿童脉象多数,青年脉多平滑,老年人脉多弦。 3、体质:肥胖脉多沉细,消瘦脉较浮大,身材高大脉较长,矮小脉较短。 4、脉位变异:斜飞脉:寸口不见脉,由尺部斜向手背。 反关脉:脉出现于寸口背侧。

26 (二)外部因素影响 1、情志:怒脉多弦细;惊则脉动无序。恐惧、兴奋、忧虑、紧张等情绪变动,可引起脉象变化。 2、劳逸:剧烈活动脉洪数,入睡后脉迟缓。 3、饮食:饱餐、酒后脉多稍数有力,饥饿时脉来多缓弱。 4、四季: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5、昼夜:昼日脉浮而有力;夜间脉沉而细缓。 6、地理环境:北方人多强实,南方人多软弱。

27 第三节 病理脉象 概念:疾病时反映的脉象变化,叫病脉。

28 一、常见病脉 《内经》21脉 《伤寒》26脉 《脉经》24脉。 《景岳全书》16脉。 《濒湖脉学》、《三指禅》27脉。 《诊家正眼》28脉。
《诊理求真》30脉。 《辨证录》38脉。

29 (一)浮脉 1、脉象:轻按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脉动部位浅表,如水漂木。 2、意义:
(1)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 风寒浮紧,风热浮数。 (2)主虚阳外越: (里证) 阳气虚衰,虚阳浮越,脉浮无根。 (3)主常人:瘦人脉浮,夏日阳气升浮,可见浮脉。

30 3、相类脉 (1)散脉:浮大无根,节律不齐,脉力不均。 主病:元气离散,精气衰败。 (2)芤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浮大而软,上下或两边实而中间空。 主病:失血过多,或津液大伤。 常见于血崩、大咯血、外伤大出血,严重吐泻。 (3)革脉: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脉管比芤脉紧张度高。 主病:亡血,失精,半产,漏下。

31 (二)沉脉 2、意义: (1)主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2)主常人:肥胖人,冬季脉收藏。 六阴脉:六脉沉细等同而无病象。
1、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2、意义: (1)主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2)主常人:肥胖人,冬季脉收藏。 六阴脉:六脉沉细等同而无病象。

32 3、相类脉 (1)伏脉: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至沉伏不见。 主病:邪闭、厥病、痛极。 危重病人无脉,与血管病变的无脉不同。
(2)牢脉:沉大实弦长,坚牢不移。 主病:阴寒内盛,疝气癥瘕。 失血、阴虚反见牢脉,病情危重。

33 (三)迟脉 1、脉象:脉来缓慢,一息不足4至(不及60次/分)。 2、意义: (1)主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2)主邪热结聚(里实证)。 脉迟而有力,伴腹满便秘,胃肠实热。 (3)主常人:运动员,入睡时。

34 3、相类脉 缓脉: 脉来和缓, 一息4次(60—70次/分)。 脉来缓怠无力,驰纵不鼓。 主病:湿病,脾胃虚弱, 正常人。

35 (四)数脉 1、脉象:脉来急促, 一息5—6至(90—130次/分)。 2、意义: (1)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2)主虚证:脉数无力或细数,主虚热。 (3)气血不足:心气虚,心血虚,推动无力。 (4)阳虚证。脉浮大虚数,数而无力,按之空豁为虚阳外浮。 (5)主常人:儿童一息6次(110次/分)。 婴儿一息7次(120次/分)。

36 3、相类脉 疾脉: 脉象:一息七至以上。 (140—160次/分) 主病:阳极阴竭,元气欲脱。

37 (五)虚脉 1、脉象: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无力脉的总称。浮、中、沉,应指无力。 2、意义: 主虚证:
多为气血两虚:气虚不能收敛——脉道松弛。 血虚不能充盈——脉细无力。 也主阴阳两虚:迟而无力多阳虚, 数而无力多阴虚。

38 (六)实脉 1、脉象:三部脉充实有力,来盛去盛,应指幅幅,举按皆然,为有力脉的总称。浮、中、沉,应指有力。 2、意义:
(1)主实证。正盛邪实,正邪相搏,气血壅盛,脉道充实。 (2)孤阳外脱先兆:久病见实脉。 (3)主正常:两手六脉皆沉实有力,而无病况,叫做六阳脉

39 (七)洪脉 1、脉象:脉形宽大,浮而有力,来盛去衰,状若波涛汹涌。 2、意义: (1)阳明气分热盛。
(2)泄利日久,或呕血、咳血后阴血亏损,元气大伤。 (3)主常人:夏令脉洪。

40 3、相类脉 (1)大脉:脉体宽大,但无脉来汹涌之势。 意义:见于常人;病情加重。 (2)长脉:脉体较长,超过本部。 上逾寸部至鱼际叫溢脉。
下逾尺部称履脉。 意义: 主阳证、实证、热证。 主常人。 长而柔和,为强壮之象。 老年人两尺脉长而滑实,多长寿。

41 (八)细脉 1、脉象: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脉道狭小,细直而软,按之不绝。 2、意义: (1)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 (2)主湿邪为病。
不得概言为虚。

42 3、相类脉 (1)濡脉 脉象:浮而细软。 如絮浮水面,轻手相得。又称软脉。 意义:主诸虚或湿困。 主诸虚:精血阳气亏虚。
崩中下血,虚劳失精。 内伤泄泻,自汗喘息。 湿邪困脾:阻遏阳气。

43 (2)弱脉:沉而细软。 主病:阳气虚衰,气血俱衰。 (3)微脉: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主病: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4)、短脉:首尾俱短,只见关脉,寸尺不显。 主病:主气病,气郁。 短而无力:主气损。 短而有力:主气郁。 气郁、血瘀、痰阻、食积。

44 (九)滑脉 1、脉象: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2、意义: (1)主痰饮病、食积、实热。 (2)见于青壮年:脉滑而和缓。
(3)妇人孕脉:脉滑而停经。

45 3、相类脉 动脉: 脉象:见于关部,滑数有力。 具有短、滑、数的特征。 主病:惊恐、疼痛。

46 (十)涩脉 1、脉象:形细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匀。 应指如轻刀刮竹,脉不流利。 见有细、迟、短、虚、止、散、难等七大要素。
《濒湖脉学》提出“参伍不调”为特征。 2、意义:主气滞血瘀,伤精血少,痰浊,饮食。

47 (十一)弦脉 1、脉象: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切脉有挺直,劲急感。 平人:端直以长。 病轻:如按琴弦。 病重:如张弓弦。
真脏脉:如循刀刃,有锐利,坚劲感。 2、意义: (1)主肝胆病,诸痛证,痰饮。 寒热诸邪,痰饮内停,情志不遂,疼痛,多弦而有力。 虚劳内伤,中气不足,肝气乘脾,脉多弦缓。 (2)见于老年健康者。 春令脉弦。

48 3、相类脉 紧脉: 脉象:绷弹指急,如牵绳转索,按之左右弹指,比弦脉更绷急而有力。 特点:有绞转感,弹指感, 主病:实寒证,疼痛,食积。

49 (十二)结脉 2、意义: 阴盛气结, 气滞、血瘀、寒痰,气血虚弱。 正常人,情绪激动,过劳,酗酒、饮浓茶偶见。
1、脉象:缓而一止,止无定数。 2、意义: 阴盛气结, 气滞、血瘀、寒痰,气血虚弱。 正常人,情绪激动,过劳,酗酒、饮浓茶偶见。

50 3、相类脉 (1)代脉: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 脉来迟缓,脉力较弱,有规则间歇,间隔时间较长。 意义:脏气衰微。
疼痛,惊恐,跌仆损伤。 (2)促脉:数而一止,止无定数。不规则间歇。 意义:阳盛实热。 实邪阻滞(气滞、血瘀、痰饮、食积)。 脏气衰败。

51 二、脉象鉴别

52 (一)比类法 1、归类:归为六纲脉:浮、沉、迟、数、虚、实。 (1)浮脉类:脉位表浅,共六脉。 浮脉、洪脉、濡脉、散脉、芤脉、革脉
(2)沉脉类:脉位深沉,共四脉。 沉脉、伏脉、牢脉、弱脉。 (3)迟脉类 :一息不足4至,共四脉。 迟脉、涩脉、结脉、缓脉

53 (4)数脉类:一息5至以上,共四脉。 数脉、疾脉、促脉、动脉 (5)虚脉类:应指无力,共五脉。 虚脉、微脉、短脉、代脉、细脉。 (6)实脉类:应指有力,共六脉。 实脉、长脉、大脉、弦脉、紧脉、滑脉

54 2、辨异 (1)细、微、濡、弱四脉。 共同点:细小柔软。 不同点: 濡脉——浮而细软。 (浮取) 细脉——应指清晰。 (中取)
微脉——应指模糊。 (中取) 弱脉——沉而细软。 (沉取)

55 (2)促、结、代三脉。 共同点:脉来停顿。 不同点: 促脉——数而一止,止无定数。(无规则间歇) 结脉——缓而一止,止无定数。(无规则间歇) 代脉——脉来一止,止有定数。(有规则间歇)

56 (二)对举法 (1)浮与沉脉。 (2)迟与数脉。 (3)滑与涩脉。 (4)濡与弱脉。 (5)结与代脉。 (6)洪与细脉。

57 三、相兼脉 复合脉:两种或两种以上单因素脉同时出现,叫相兼脉,或复合脉。 28脉中除单因素脉外,亦有复合脉。 弱:沉、细、虚三合脉。
濡:浮、细、虚三合脉。 动:滑、数、短、实四合脉。 牢:沉、大、实、弦、长五合脉。

58 几种脉的组合: 浮数:风热。 浮紧:风寒、痹证。 浮缓:风邪伤卫,太阳中风证。 浮滑:表证挟痰。 沉迟:里寒。
浮数:风热。 浮紧:风寒、痹证。 浮缓:风邪伤卫,太阳中风证。 浮滑:表证挟痰。 沉迟:里寒。 沉弦:肝气郁滞,水饮。 沉涩:血瘀。 沉缓: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沉细数:阴虚内热,血虚。 弦紧:主寒、主痛,肝气郁滞。 弦数:肝郁化火,肝胆湿热,肝阳上亢。 弦滑数:肝火挟痰,肝胆湿热,肝阳上亢,痰火内蕴。 弦细:肝肾阴虚,血虚肝郁,肝郁脾虚。 滑数:痰热,湿热,食积内热。 洪数:气分热盛。

59 四、真脏脉 概念:无胃、无神、无根的脉象,多在疾病重危期出现。 又称败脉、绝脉、死脉、怪脉。 意义:主病邪深重,元气衰竭,胃气已败。 分类:
1、无胃之脉:无冲和之意,应指坚搏。偃刀、转豆、弹石。 意义:邪盛正衰,胃气不从,心肝肾脏气独见。 2、无根之脉:虚大无根,或微弱不应指。釜沸、鱼翔、虾游。 意义:三阴寒极,亡阳于外,虚阳浮越。 3、无神之脉:脉率无序,脉形散乱。雀啄、屋漏、解索。 意义:脾胃、肾阳衰败,神气涣散。

60 五、诊妇人脉与小儿脉 (一)诊妇人脉 1、诊月经脉 月经将至:左关,尺脉忽洪大于右手,口不苦,腹不胀。 月经不利:寸关脉调和而尺脉弱或细涩。
闭经:尺脉虚细涩,多精亏血少。 尺脉弦涩,多气滞血瘀。 脉象弦滑,多痰湿阻胞。

61 2、诊妊娠脉 妊娠:脉来滑数冲和,月经正常,突然停经,偏食。 少阴脉(神门及尺部)脉动加强。 胎元受损:孕妇脉多沉而涩。(精血不足) 死胎或痞块:脉涩而无力。(阳气虚衰) 3、诊临产脉 尺脉急转如切绳转珠《诸病源候论》。 中指两旁脉动明显《医存》。

62 (二)诊小儿脉 1、方法 一指定三关。 十五岁以上按成人诊脉法。 2、小儿正常脉象特点 年龄越小脉搏越快。 3岁以下:一息7—8至为平。
5~10岁:一息6至为平,7至为数,4—5为迟。 3、小儿病脉 浮沉、迟数、强弱,缓紧,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63 第四节 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 一、脉诊的临床运用 (一)独异脉的诊断意义 独异:疾病中某种特殊的脉象变化。
(1)部位之异:某一部位脉独异,确定脏腑。 (2)脏器之独:整体见某一脉象确定相应脏腑的病证。 ( 3)脉体之独:病中突出表现某一脉象,确定病证。 (二)辨脉主病不可拘泥 (三)脉证顺逆从舍

64 二、脉诊的意义 (一)辨别病证的部位 (二)判断病证的性质 (三)分辨邪正的盛衰 有力脉象:实证,正邪交争剧烈。
无力脉象:虚证,气血不足、精亏、阳衰。 (四)推断病证的进退 1、观察脉象动态变化可推测疾病进退和预后, 如外感病由浮转沉,病邪由表入里,反之由里出表。 2、观察脉象与症状的逆顺,反映邪正的消长和病情进退。 如脱血脉反洪。病寒热脉反细弱。


Download ppt "第五章 脉诊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