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性传播疾病 概念:指通过性行为传染而在社会 上有较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的疾病 种类很多,病原体可以是病毒、衣原 体、支原体、真菌、原虫、昆虫等 性 病.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桃園縣中壢市青埔國小 宣導日期:99年12月17日 宣導者:詹德木老師 活動地點:視聽教室 愛滋病 AIDS 愛滋病 (AIDS) 防治宣導.
Advertisements

1 抗击艾滋 从我做起 江苏省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 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 2013 年 11 月 10 日 (健康教育)
第十一章 艾滋病与人类免疫 第十一章 艾滋病与人类免疫 第一节 艾滋病发生由来和机制 第一节 艾滋病发生由来和机制 艾滋病英文全称为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的字头 AIDS 的译称,中文名为获得性免疫缺 陷综合症,是由一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病毒与疾病 生技 10-1 赵桂华. 概念 生物病毒 :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 核酸 ( DNA/RNA ),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 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生物病毒微生物 原指一种动物来源的 毒素。 “virus” 一词源于 拉丁文。 病毒能增殖、遗传和演化,因而 具 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征。
关于艾滋病 —— 从生物学角度看 AIDS. 你所知道的 你已经知道: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 病原体: HIV 病毒 传染源:艾滋病患者和 HIV 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易感人群:由于没有疫苗,差不多所有的 人都属于易感人群.
性传播疾病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第二十六章 流行病学教研组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1 艾滋病防治知识. 2 艾滋患者 3 病毒感染 淋巴细胞 4 一、艾滋病流行概况 5 世界流行概况 艾滋病仍在全世界继续蔓延,每天,全球约有 例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 8000 人因艾 滋病而死亡。 自艾滋病流行以来,全世界已经有超过 6000 万 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其中 2200.
公共课教学部教师 全红霞 性与爱是人类精神的一道 最强烈的光辉, 穿越灵与肉 \ 穿越 神圣与世俗, 荡涤着我们的灵魂. ______ 佚名.
第二节 危及人身安全的主要形式 1 第一节 典型案例 2 3 第三节 危及人身安全的防范对策 2016年7月26日12时58分 2016年7月26日12时58分 2016年7月26日12时58分 2016年7月26日12时58分 2016年7月26日12时58分 2016年7月26日12时58分 2016年7月26日12时58分.
泡泡男孩 —— 大卫 菲利浦 威特 年 9 月 21 日,他出生在美国德克萨斯 州休斯敦市的圣鲁克医院。从出生那一刻 起,他就生活在一个无菌透明的塑料隔离 罩中,因为他患有一种及其罕见的基因缺 陷疾病 ─ “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简称 SCID ) ” 。 他的体内没有任何免疫系统, 没有任何抵御细菌、病毒的能力。
艾滋病专题 艾滋病 艾滋病是英语 “AIDS” 中文名称, AIDS 是获得 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英文缩写。它是由于感染了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 HIV )后引起的一种致 死性传染病。 HIV 主要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 机体 逐渐丧失防卫能力而不能抵抗外界的各种 病原体,因此极易感染一般健康人所不易患的感.
艾滋病,是种人畜共患疾病,由感染 "HIV" 病毒引起。 HIV 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 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 T4 淋巴组织作为攻击目标,大量破坏 T4 淋巴 组织,产生高致命性的内衰竭。这种病毒在 地域内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平衡,使人 体成为各种疾病的载体。 HIV 本身并不会引发.
第三节 身体的防卫 3 、烧伤病人治疗时,一般应尽量用自己的 皮肤进行植皮。你知道原因吗? 皮肤进行植皮。你知道原因吗? 1 、当流感流行时,为什么有的同学容易感冒, 而有的同学一般不感冒? 而有的同学一般不感冒? ? 2 、你知道艾滋病吗?患者可能因小小的感冒 而死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而死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什麼是愛滋病 AIDS ?  Acquired 後天性  Immune 免疫  Deficiency 缺乏  Syndrome 症候群.
二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机体免疫功能失调引起: 机体免疫功能失调引起: 1 )免疫缺陷病 2 )超敏反应(过敏反应) 3 )自身免疫病等.
女性生殖器官 輸卵管 子 宮子 宮 卵巢 子宮頸. 男性生殖器官 陰莖 包皮 陰囊 輸精管 尿道 睪丸.
1 抗击艾滋 从我做起 抗击艾滋 从我做起 江苏省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 南京艺术学院卫生所 (健康教育)
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IDD) 是免疫系统因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因素所致的免疫细胞 的发育、分化、增殖和代谢异常,并导致免疫功能障碍 所出现的临床上以反复感染为主的一组综合征。
血液肿瘤 金娟 在没有有效 的艾滋病疫苗 的情况下, 了解 和掌握预防艾 滋病的知识、 避免有可能导 致艾滋病的行 为是预防艾滋 病的有效方法。
第 2 章 性愛安全護照 第二單元 青春性愛合奏曲. 性是美好的,有時候卻帶來煩惱 …. 性傳染病就是經由性行為所感染的疾病, 症狀大多發生在性器官。 什麼叫做性傳染病? 已存在數十個世紀 簡稱為性病 (或花柳病) 包含非淋病性尿道炎、 淋病、梅毒、菜花、 愛滋病等.
逆转录病毒及其他病毒. 教学目的 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生物学特性 熟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致病性、免疫性。
非细胞结构的生物体-病毒 通河中学 杨 洁. 病毒引起的疾病 1 、禽流感 2 、艾滋病 3 、流感 4 、非典型性肺炎 5 、脊髓灰质炎 ( 俗称小儿麻痹症 )
第十二章 性传播疾病 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强欣.
性傳染病與我有關嗎? 臺北市立性病防治所 臺北市立性病防治所 教育訓練組 性傳染病與我有關嗎 製作單位:臺北市立性病防治所 教育訓練組
问题探讨 神经系统感觉到病原体存在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之后。在病菌或病毒刚进入人体时,靠反射不能对其作出反应。
青少年与艾滋病 学生:陈晓珊、霍萃婷 谭滨滨、徐文罡.
第八章 互换的运用.
愛滋病 1.疾病簡介 2.臺灣愛滋病流行概況 3.臨床症狀 4.什麼是空窗期/潛伏期? 5.愛滋病傳染要件 6.傳染方式
艾滋病及其皮肤表现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 孙建方.
愛滋病 小心愛滋病 是很恐怖的喔.
時間: 、22 學校:美和科技大學 講員:屏東基督教醫院-彭恩美個管師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认识AIDS 远离AIDS 克拉玛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4年8月28日.
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普及.
防禦系統 防禦系統: 由一系列特化的分子、細胞、組織、器官所組成,用以保護人體,免受病原體及有毒物質的入侵
時間:8:40-9:20 地點:文心國民小學 演講者:四民衛生所
1170 第三組 組員: 2號 王奕翔 14號 趙聿訢 20號 鄭廷彥 22號 鄭建澤 23號 鄭凱睿 36號 魏翊庭 37號 羅敏睿
你有否想過 染上性病會帶來嚴重後果? 你如何去預防性病 ?.
艾滋病防治知识政策 及高危行为干预.
第四十二章 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
免疫功能检测的指标解读.
预防艾滋病 关注生命健康 滕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王莉 医学课件.
第十一章 海洋天然药物 主讲:吴方评.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4节 免疫调节.
愛滋病防治暨反毒宣導 梧棲區 衛生所.
財團法人台灣紅絲帶基金會 走向陽光關懷愛滋 Mr. David.
人体的免疫调节 高三生物备课组.
健康与亚健康.
课题:认识艾滋病 班级:高一(1)班 组长:张慧丽 组员:杨伟刚 翟俊 陈文茜 周毅淳 陈旭东 指导老师:方芳.
愛滋病防治教育 愛滋病防制教育 愛滋病防制教育.
愛滋病宣導報告 製作人:劉育瑄.
艾滋病与教育.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创新教材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
愛滋病 病徵重温  (10分鐘).
生活事件教案 愛滋風雲.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艾 滋 病.
社会共同参与 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 克拉玛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王峰 2014年4月15日.
问题探讨 神经系统感觉到病原体存在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之后。在病菌或病毒刚进入人体时,靠反射不能对其作出反应。
湖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O一O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預防愛滋病 六忠 何慧妤 專題研究報告.
主题班会 预防艾滋,共建美好校园 阳泉实验中学.
HIV 與 AIDS.
第五章 三角比 二倍角与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解斜三角形.
第4組 心房中隔缺損 發育約35天的人類胚胎 概念 病態 分類 原因 統計 流行病學 檢查 診斷 治療 組員:
愛滋病防治教育 愛滋病防制教育 愛滋病防制教育.
談愛滋 AID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十二章性传播疾病

概念:指通过性行为传染而在社会 上有较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的疾病 种类很多,病原体可以是病毒、衣原 体、支原体、真菌、原虫、昆虫等 性 病

梅 毒 梅 毒 ( syphilis ) ( syphilis ) 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一、 传染途径:  性交传播(占 95% )  后天性梅毒 后天性梅毒  输血、接吻、职业  后天性梅毒 后天性梅毒  胎盘  先天性梅毒

本病特点是: 全身性 全身性 长期性 长期性 隐匿性 隐匿性

二、基本病变: 1 .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及血管周围 炎 可见于各期梅毒 可见于各期梅毒 2. 树胶样肿(梅毒瘤) 见于第三期梅毒 见于第三期梅毒

1 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及血管周围炎 小动脉内膜内皮细胞及纤维母细胞增 生  管壁厚、腔窄,甚至闭塞;血 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小动脉内膜内皮细胞及纤维母细胞增 生  管壁厚、腔窄,甚至闭塞;血 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梅毒(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及血管周围炎)

2. 树胶样肿(梅毒瘤) 为特异性肉芽肿病变 部位:皮肤、肝、骨、睾丸等 肉眼:结节状,灰白,质韧、 有弹性似树胶 有弹性似树胶 镜下:似结核性肉芽肿

梅毒(树胶样肿)

三、病程分期 ( 后天性梅毒 ) 一、二期为早期梅毒 有传染性 有传染性三期为晚期梅毒(内脏梅毒) 常造成内脏的破坏性病变 常造成内脏的破坏性病变

I 期梅毒: 病变特点:硬下疳 及局部(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及局部(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硬下疳是在螺旋体入侵的局部最 先形成丘疹、水疱,溃破后形成 的浅溃疡(质硬,边隆,底洁, 无痛,直径约 1cm )

Ⅰ期梅毒(硬下疳,面颊) Ⅰ期梅毒(镜下)

梅 毒 (引自希巴图谱)

II 期梅毒: 病变特点:梅毒疹 梅毒疹:全身皮肤(以躯干、 四肢多),斑、丘疹,对称, 红棕色,不痛不痒;在会阴、 肛周形成扁平湿疣 梅毒疹:全身皮肤(以躯干、 四肢多),斑、丘疹,对称, 红棕色,不痛不痒;在会阴、 肛周形成扁平湿疣 结局:反复发作

梅毒疹

III 期梅毒: 病变特点: 以以以以树胶样肿为主 可可可可累及任何内脏 造成破坏性病变

1 . 梅毒性主动脉炎 占 80-85% ,感染后 年发生 部位:升主 A ,主 A 弓、胸主 A 病变:主动脉外膜滋养血管的闭塞性 动脉内膜炎  主动脉中层弹性纤维 和平滑肌缺血、退行性变及瘢痕形 成; 内膜纤维增生  树皮样皱纹 内膜纤维增生  树皮样皱纹

结局: 结局:  主 主 主 主动脉瘤形成  主 主 主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 冠 冠 冠 冠状动脉口狭窄或闭塞

梅毒性主动脉瘤 ( Prof. Orr 提供)

动脉瘤

2. 神经梅毒 : 占 5-10% 占 5-10%  脑膜血管梅毒  脑软化、脑出血; 脑软化、脑出血;  麻痹性痴呆;  脊髓痨 (脊髓后柱与后根变性)

3. 其他脏器: 肝、睾丸等 肝、睾丸等 病变以树胶肿为主 病变以树胶肿为主

未经治疗的I、II期病人: 约 1/3III期 1/3自愈 1/3隐性

四、先天性梅毒(胎传梅毒) 1 .死胎; 1 .死胎; 2 .早期胎传梅毒: 2 .早期胎传梅毒: 在出生两年内发病 在出生两年内发病 3. 晚期胎传梅毒: 3. 晚期胎传梅毒: 在出生两年以后发病 在出生两年以后发病

早期胎传梅毒  皮肤粘膜广泛梅毒疹  口角、肛周病变 留下放射状瘢痕(有诊断意义)  肺、肝、胰等内脏弥漫性间质炎广泛纤 维化  发育、营养障碍。  骨软骨炎  马鞍鼻,马刀胫 ( 胫骨前侧骨 膜的增生使胫骨向前呈弧形弯曲, 形成所 谓马刀胫 (saber shin) 。

先天性梅毒 鼻溃疡性树胶肿鼻骨损毁 ( 引自胡正详,病理学, 1951)

先天性梅毒

晚期胎传梅毒: 三联征: 间间间间质性角膜炎 神神神神经性耳聋 锯锯锯锯齿形门牙

锯齿形门牙

淋 病 淋 病 ( gonorrhea ) ( gonorrhea ) 由淋病双球菌感染引起的 由淋病双球菌感染引起的 急性化脓性炎 急性化脓性炎 主要通过性交传播 主要通过性交传播 少数可间接传染 少数可间接传染

病理变化 局部:主要侵犯泌尿生殖系统粘膜 上皮  急性化脓性炎 上皮  急性化脓性炎 1 .男性淋病 1 .男性淋病 2 .女性淋病 2 .女性淋病 3 .新生儿淋球菌性眼炎:可致盲 3 .新生儿淋球菌性眼炎:可致盲 全身:血道播散  败血症

尖锐湿疣 由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 引起的良性疣状赘生物 大多数通过性接触传播, 少数通过其它方式交叉感染

病变部位: 外阴、阴道、宫颈、尿道、 外阴、阴道、宫颈、尿道、 肛周皮肤 肛周皮肤肉眼: 多发性,小而尖的乳头状新 多发性,小而尖的乳头状新 生物,有蒂或广基,淡红色湿润 生物,有蒂或广基,淡红色湿润

镜下: 鳞状上皮呈乳头状增生,表 面角化不良,棘细胞层明显 增生,可见 “ 挖空细胞 ” 鳞状上皮呈乳头状增生,表 面角化不良,棘细胞层明显 增生,可见 “ 挖空细胞 ”

尖锐湿疣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 病因及发病机理  病原:人免疫缺陷病毒 (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  为单链 RNA 逆转录病毒,分 HIV-1 和 HIV-2 二型。  HIV-1 分 9 个亚型,世界各地流行  HIV-2 主要在西非地区流行。 中国已发现 HIV-1 和 HIV-2 两个病毒类型存在。

HIV 病毒

病因及发病机理 传染源: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的血液、唾液、精液、泪液 阴道分泌物、乳汁中等。 阴道分泌物、乳汁中等。主要传播途径: ①性接触尤其是同性恋者。 ①性接触尤其是同性恋者。 ②污染针头静脉注射。 ②污染针头静脉注射。 ③输血及血制品。 ③输血及血制品。 ④母体 → 胎盘 → 胎儿或通过哺乳、粘膜接触等方式感染婴儿。 ④母体 → 胎盘 → 胎儿或通过哺乳、粘膜接触等方式感染婴儿。 ⑤医务人员职业传播,少见。 ⑤医务人员职业传播,少见。

特点和危险人群 ( 1 )特点: T 细胞介导的免疫缺陷伴机会感染和继发恶 性肿瘤。 ( 2 )危险人群: ①男性同性恋、两性恋、乱交者。 ①男性同性恋、两性恋、乱交者。 ②静脉注射 “ 吸毒 ” 者。 ②静脉注射 “ 吸毒 ” 者。 ③接受血制品者(血友病患者及接受多次输血者) ③接受血制品者(血友病患者及接受多次输血者) ④危险双亲的婴儿及与高危人群有异性性接触者 ④危险双亲的婴儿及与高危人群有异性性接触者

发病机理 HIV → 机体 → CD4+ 细胞 → CD4+ 细胞溶 解丢失 → 外周血 CD4+ 细胞 ↓↓ , CD4+/CD8+ 细胞比值倒置。

发病机理 ① HIVgp120 外膜蛋白与 CD4+ 细胞表面的 CD4 分子结合进入 CD4+ 细胞内, HIV 可整 合人 CD4+ 细胞的基因 DNA → 转到 RNA 及 细胞膜上呈出芽状生长繁殖,形成病毒颗粒, 脱落即成为 HIV → 继续感染并损伤 CD+4 细 胞。

发病机理 ② HIV 可能主要感染 TH1 细胞(主要调节细胞 免疫) → 使细胞免疫功能受损,而对 TH2 细 胞调节的抗体形成影响不明显。 ③ HIV 尚可感染组织中的单核巨噬细胞,在其 内复制、贮藏(胞浆),并作为运载工具将 HIV 运至其它部位,还可穿过血脑屏障,引 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病理改变 ( 1 )免疫学异常:细胞免疫缺陷为主 ①末梢血淋巴细胞减少, CD4+ 细胞减少明显, CD4+/CD8+ 细胞比例倒置( <0.5 为本病特征) ② NK 细胞活性降低 ③血清可检出抗 HIV — Ab 、抗 EB 病毒 Ab 、抗巨细胞 病毒 Ab ( 2 )淋巴组织病变 淋巴组织萎缩,其内淋巴细胞减少,副皮质区 CD4+ 细胞进行性减少,晚期组织空虚,一片荒芜。 淋巴组织萎缩,其内淋巴细胞减少,副皮质区 CD4+ 细胞进行性减少,晚期组织空虚,一片荒芜。 ( 3 )脑病变:脑膜炎、亚急性脑病、痴呆等。

病理改变 ( 4 )继发性感染 ①范围广,脑、肺、消化道常见 ①范围广,脑、肺、消化道常见 脑 : 弓形虫、新型隐球菌、巨细胞病毒和乳多空 病毒感染。 脑 : 弓形虫、新型隐球菌、巨细胞病毒和乳多空 病毒感染。 肺:卡氏肺孢菌感染。 肺:卡氏肺孢菌感染。 ②致病微生物多:病毒、真菌、原虫、细菌等。 ②致病微生物多:病毒、真菌、原虫、细菌等。 ③病灶内炎症反应轻微。 ③病灶内炎症反应轻微。

HIV 感染引起脑巨噬细胞反应

图 HIV 感染的免疫病理机制

图 HIV 感染后 CD4+ T 细胞的多种效应

继发性感染 ①范围广,脑、肺、消化道常见 ①范围广,脑、肺、消化道常见 ②致病微生的多:病毒、真菌、原虫、 细菌等 ②致病微生的多:病毒、真菌、原虫、 细菌等 ③病灶内炎症反应轻微 ③病灶内炎症反应轻微恶性肿瘤: 常伴 kaposi 肉瘤、淋巴瘤 常伴 kaposi 肉瘤、淋巴瘤

4 、临床病理联系 ( 1 )发热、消瘦、腹泻和持续性全身淋巴 结病 ( 1 )发热、消瘦、腹泻和持续性全身淋巴 结病 ( 2 )继发机会性感染 ( 2 )继发机会性感染 ( 3 )伴发少见肿瘤 ( 3 )伴发少见肿瘤 HIV→ 机体 4-7w 抗 HIV→ 健康病毒携带者 → 中间发展 →AIDS HIV→ 机体 4-7w 抗 HIV→ 健康病毒携带者 → 中间发展 →AIDS 预后: 死亡率 100% 预后: 死亡率 100%

引自

爱滋病患者的内脏通常有卡波西肉瘤。这里所见的是肝内多发的不规则块状物。

中倍显微镜下见到的是早期淋巴增生的 HIV 淋巴结病。

AIDS 病人合并疱疹 合并 Kaposi 肉瘤 ( 黄尚文教授提供 )

艾滋病患者

艾滋病患儿

 参考文献  [1] Carlos Thomas. Sandritter Macropathology Textbook and Color Atlas.5th B.C.Decker Inc , P272 Fig13.49 P134 Fig 5.79  [2] Robin A. Cooke, Brian Stewart.Colour Atlasof Anatomical Pathology 2nd 1995 P42 Fig.3.39,3.40, P44 Fig.3.46 , P193Fig10.6  [3]Vinay Kumar, Ramzi S. Cotran, Stanley L. Robbins. Robbins Basic Pathology. 7th ed, Peking University Medical Press,2003, P P314 Fig. 9-5 , P492 Fig  [4]Emanuel Rubin, John L. Farber. Pathology. 3rd ed. Philadelphia.New York Lippincott-Raven, 1998,P , P75 Fig13-40, P775 Fig14-15, P  [5] Ramzi S. Cotran, Vinay Kumar, Tucker Collins,. Robbins Pathologic Basis of Disease. 6th ed, Philadelphia London Toronto Montreal Sydney Tokyo, Saunders, 1999, ) P353 Fig9- 20,P387Fig9-53AB  [6] FRANK H. NETTER.THE CIBA COLLECTION OF MEDICAL ILLUSTRATIONS. CIBA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INC 。 P26 PLATE10 , P29 PLATE13, P30 PLATE14 , P33 PLATE17 , P32 PLATE16,P128 PLATE63,  [7] 沈忠英 杨光华 王宝美 传染病 见:武忠弼主编 病理学 第四版,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 1998.P  [8] 来茂德 传染病 见:杨光华主编 病理学 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年,  [9] 胡正详 秦光煜 刘永 主编 病理学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51 P 339 图 31-3 , P446 图 ,图 。

再见! 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