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理 彭慧琴 浙江大学医学院 现代医学导论 2013 级食品安全与营养专业求是科学班.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生物高考 精讲专题 第 18 讲 免疫调节 乔文军北京特级教师2015. 《考试大纲》 3-3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 4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 5 )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Advertisements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第四章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  感染 (infection) :是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 内持续存在或增殖。  发病 (disease) :表示病原微生物感染之后, 对宿主造成明显的损害。  病原菌 (pathogenic bacteria) :指那些导致 机体发病的细菌。是一群高度特化了的微 生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已适应而且必须.
细菌与宿主的相互关系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一 正常菌群 ( normal flora ) 1 概念:在人体各部位经常寄居而对人 体无害的细菌 2 分布:皮肤、外耳道、眼结膜、鼻咽 腔、口腔、肠道、尿道、阴道 等.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 bacterium ):是具有细胞壁和核质 的单细胞原核型微生物。 广义细菌包括:细菌、衣原体、支原体、 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
概 述 造血系统恶性增殖性疾病。俗称 “ 血癌 ” , 是国内十大高发恶性肿瘤之一。
主要致病性真菌 浅部感染真菌 深部感染真菌. 浅部感染真菌 皮肤癣真菌 皮肤癣真菌 ( Dermatophytes ) 1 、生物学性状 Sabouraud 培养基上形成丝状菌落.
传染病及其预防. 几种常见的病原体 HIV 立体模式图 蛔虫卵和蛔虫 几种常见的病原体 几种常见的疾病 水痘.
逆转录病毒及其他病毒. 教学目的 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生物学特性 熟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致病性、免疫性。
第二十四章 其他病毒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 rabies virus 一、生物学性状 1. 根据表面糖蛋白 G 的不同可分为 4 个血清 型。 2. 抵抗力不强,易被强酸、碱、乙醚灭活。
阴道炎妇女的护理. 学习目标 1 、熟知常见阴道炎的种类。 2 、能准确对阴道炎病人进行护理评估。 3 、能及时正确采取护理措施。 4 、能正确进行阴道炎专科护理操作。 5 、能对阴道炎患者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
上皮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心 成立以来开展的主要合作研究项目 日期 中国科学院 2002 合作单位 项目
预防猪流感.
H7N9禽流感生存手册 不恐惧 不信谣 不大意.
常见致病细菌.
Department of pathogenic Biology of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病毒学概述.
链球菌属.
传染病.
第6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Infection and Immunity of Bacteria
Department of pathogenic Biology of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真菌(Fungus)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典型的细胞核和细胞器) 广泛存在自然界,少数为单细胞,多数为多细胞(霉菌)
医学真菌总论.
第八章 妊娠合并症妇女的护理 急性病毒性肝炎 贫血 肺结核
第四十四章  抗真菌药及抗病毒药 Antifungal and antiviral drugs 制作:田汉文.
肺结核.
我们为什么需要接种不同的疫苗 第十五章 健康的生活 主讲人:郑岑 北京市密云区密云三中.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炎症.
第十四章 动物源性细菌 (zoonotic bacteria) 或人兽(畜)共患病 引起这类疾病的细菌称:动物源性细菌 人兽(畜)共患病原菌
呼吸道感染细菌 结核分枝杆菌 白喉棒状杆菌 嗜肺军团菌 百日咳鲍特菌 流感嗜血杆菌 肺炎克雷伯菌.
第32章 疱疹病毒.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 Immunity 感 染.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五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斗争 细菌 机体免疫力 细菌侵入机体能否引起感染取决于细菌的致病性和机体的防御能力。
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细菌侵入机体后,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的过程,称为细菌的感染或传染
真 菌 神木职教中心 李姣.
1、这个过程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2、这个过程中有哪些细胞参与? 这些细胞分别行使什么样的功能? 3、抗体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病毒感染与免疫.
第 九 章 传染与免疫.
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 麻疹measles.
厌氧性细菌.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第31章 其他病毒 人乳头瘤病毒 Human Pagilloma Virus.
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第十章 感染与免疫 树突状细胞 裸鼠(无胸腺).
FSD-C10 一个极有希望的药物 汇报人:李艳花 生物化学教研室.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曾 蔚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微生物学教研室
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细菌侵入宿主机体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称为细菌的感染(bacterial infection)或传染。能使宿主致病的为致病菌或病原菌(pathogenic bacterium,pathogen),不能造成宿主感染的为非致病菌或非病原菌(nonpathogenic.
医学免疫学 青海大学医学院免疫教研室 第二十章 肿瘤免疫 概述 与免疫关系 肿瘤抗原具有特异性 可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 Back.
移植 Transplantation 戴朝六 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外科.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Newborn and Neonatal Disease
4-7 生物的演化.
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 双股DNA病毒 三种病毒颗粒 小球型和管型颗粒,直径22nm, 由HBsAg组成
免疫分子 (一).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预防医学系 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第二章 基本知识概要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二、细胞概念的一些新思考 1,有机体的组成和结构单位 2,代谢和功能的单位
Pharmacology of Efferent nervous system
第八周 呼吸道病毒、胃肠道病毒.
第三节 构成抗原的条件 一、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抗原因素: 1. 分子量: 一般是分子量越大,免疫 原性越强。
病 原 生 物 学 医 学 微 生 物 学 Medical Microbiology 广州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细菌的感染 林旭瑷 副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欢迎广大师生莅临指导! 论文题目:乳酸链球菌素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研究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理 彭慧琴 浙江大学医学院 现代医学导论 2013 级食品安全与营养专业求是科学班

基本概念 感染( infection ) -- 微生物侵入宿主机体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 性物质等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的过程。

基本概念 致病微生物或病原微生物或病原体( pathogen ) – 致病性 ( 质 ) – 毒力( virulence ):致病性的强弱程度 ( 量 ) 半数致死量( median lethal dose, LD 50 ) 半数感染量( median infective dose,ID 50 )

致病性与三方面有关: 毒力:物质基础 侵入宿主机体的病原微生物量 侵入部位是否合适

一、细菌性感染

侵袭力 毒素 毒力 侵入数量 侵入门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 病原菌 入侵、定居、繁殖、扩散 细菌的致病机制

侵袭力( invasiveness ) -- 致病菌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等免疫防御机制,进入机体 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 过程: 黏附与定植:荚膜、粘附素等粘附结构 微菌落、生物膜形成 侵入:侵袭基因编码的侵袭素等 繁殖与扩散:侵袭性酶等

侵袭力 荚膜 粘附素 – 菌毛 粘附于组织细胞 有组织特异性 – 细胞壁成分 脂磷壁酸( LTA ) 侵袭性物质 透明质酸酶 透明质酸酶 胶原酶 胶原酶 链激酶 链激酶 卵磷脂酶 卵磷脂酶 凝固酶 凝固酶

粘连蛋白 脂磷壁酸 G+G+G+G+ 菌毛 受体(糖类) 细菌 G-G-G-G- 侵袭力

毒素 ( toxin ) 外毒素( exotoxin ) 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 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 内毒素( endotoxin )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 多糖, 菌体死亡崩解时游离出来

外毒素 外毒素特征: – 蛋白质 – 毒性作用强 – 选择性强 – 理化稳定性差 – 抗原性强 外毒素 合成代谢产物 合成代谢产物 G + 菌和部分 G - 菌产生 G + 菌和部分 G - 菌产生 释放到菌体外,或溶 释放到菌体外,或溶 解释放 解释放

外毒素 -- 分子结构: A-B 模式 A :活性亚单位,毒性部分 B :结合亚单位

细菌外毒素疾病作用机制症状和体征 破伤风梭菌痉挛毒素破伤风封闭抑制性神经元骨骼肌强直性痉挛 肉毒梭菌肉毒毒素 肉毒中毒 肉毒中毒阻止乙酰胆碱释放肌肉松驰性麻痹 神经毒素 细菌外毒素疾病 作用机制 症状和体征 白喉棒状杆菌白喉毒素白喉 抑制蛋白质合成 肾上腺出血、心肌损伤、外 周神经麻痹 细胞毒素 细胞毒素 细菌 外毒素 疾病作用机制症状和体征 霍乱弧菌 肠毒素 霍乱激活肠粘膜腺苷环化酶, 增高细胞内 cAMP 水平 腹泻、呕吐 产毒型大肠 埃希菌 肠毒素腹泻呕吐、腹泻 金葡菌肠毒素食物中毒刺激呕吐中枢呕吐、腹泻 肠毒素 肠毒素

类毒素 类毒素(无毒抗原) 外毒素(极毒抗原) 抗毒素(抗毒抗体) 免疫动物 脱毒 % 甲 醛 外毒素抗原性 类毒素( toxoid ): – 受甲醛作用可使其活性蛋白灭活而不影响接 合蛋白的抗原性 抗毒素( antitoxin ): – 外毒素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

内毒素 endotoxin 脂多糖 LPS 寡糖重复单位 核心多糖 脂质 A 外膜 主要毒 性成份 O 抗原决 定簇

脂多糖 LPS lipopolysacharide – 菌体裂解释放 – 化学稳定性 – 不能成为类毒素 – 免疫原性弱 G - 菌崩解和内毒素释放过程演示 内毒素 endotoxin

脂质 A 内毒素毒性作用:由脂质 A 决定 内毒素毒性作用  发热反应  白细胞反应  Shwartzman 现象与 DIC 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 免疫调节作用

内毒素与外毒素的比较 种类外毒素内毒素 来源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革兰阴性菌革兰阴性菌 存在部位活菌分泌或细菌溶解后散出细胞壁成分、细菌裂解后释出 化学成分 蛋白质脂多糖 稳定性 差 、 ℃ 30 分钟破坏 好 、 160 ℃ 2-4 小时破坏 毒性作用 强 强 、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 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较弱 较弱 、各种内毒素作用大致相同, 引起休克,发热, DIC 等 抗原性 强 ,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 经甲醛脱毒后能 形成类毒素 弱 ,能刺激机体形成抗体, 但无中和作用, 甲醛处理后 不能形成类毒素

细菌性感染的传播

感染的来源 外源性感染( exogenous infection ):来源于宿主体外 – 病人 – 带菌者 携带有某些致病菌的健康人,传染病恢复期仍排 菌者(重要传染源) – 病畜和带菌动物 人畜共患病 内源性感染( endogenous infection ):来源于宿主体内或体 表 大多为正常菌群,少数为致病菌

感染途径 途 径 方 式 疾 病 举 例 呼吸道感染气溶胶,飞沫方式吸入肺结核、白喉、百日咳 消化道感染 粪 - 口方式,食入 伤寒、痢疾、食物中毒 泌尿生殖道感染性接触,血液或粘膜损伤淋病、梅毒等 创伤性感染皮肤、粘膜创伤、破损皮肤化脓感染,破伤风 经血感染输血、注射、针刺细菌败血症 媒介昆虫感染密切接触、叮咬鼠疫,沙门菌病 多途径感染经消化、呼吸、创伤等结核及炭疸杆菌感染

感染的类型 ( 结局 ) 隐性感染 inapparent infection :侵入的病菌毒力较弱、数量不多,机体的抗感染免 疫力较强,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 特点:机体获得足够的特异免疫力 传染源 显性感染 apparent infection ( 传染病 ) 宿主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生理功能发生改变,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 征 1 .急性感染( acute infection ) 2 .慢性感染( chronic infection ) 1 .局部感染( local infection ) 2 .全身感染( generalized infection/systemic infection )

– 毒血症( toxemia ) 细菌在局部繁殖,不入血,仅外毒素入血引起 全身中毒症状 – 菌血症( bacteremia ) 病原菌由原发部位侵入血流,但未在血中大量 繁殖,到达其它部位,再繁殖致病。 – 败血症( septicemia ) 细菌侵入血流后并在血中大量繁殖,产生毒性 产物,造成机体严重损伤和全身中毒症状者。 – 脓毒血症( pyemia ) 化脓性细菌入血,在其中繁殖,又播散至其他 许多组织或器官,引起转移性化脓病灶 – 内毒素血症( endotoxemia )

二、病毒性感染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理 -- 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 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杀细胞效应:主要见于裸露病毒 稳定状态感染:主要见于包膜病毒 – 细胞融合 病毒扩散,多核巨细胞或合胞体 – 新抗原(由病毒基因编码) 包涵体( inclusion body )形成 细胞凋亡 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多见于肿瘤病毒 – DNA 病毒:如 HPV 、 HBV 、 EB 病毒等 – 反转录病毒:如 HTLV-1 等

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1 、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 宿主细胞表面的病毒抗原与抗体结合,激活补体(Ⅱ型超敏反应) -- 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的Ⅲ型超敏反应 2 、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Ⅳ型超敏反应) -- 病毒蛋白中与宿主组织蛋白存在共同的抗原决定簇达 4% 3 、免疫抑制作用:如 HIV 感染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 --- 病毒侵入机体的三大重要门户 皮肤、呼吸道、消化道 垂直传播 --- 通过胎盘或产道,病毒由母亲传给胎儿的方式 -- 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 HBV 、 HIV 等 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

呼 吸 道 呼 吸 道呼 吸 道 呼 吸 道 空气、飞沫、痰、唾液 或皮屑 正粘病毒(流感病毒)、副粘病毒, 鼻病毒、水痘病毒和腺病毒 消 化 道 消 化 道 消 化 道 消 化 道污染的水或食物 脊髓灰质炎病毒、其他肠道病毒、 轮状病毒、 HAV 及 HEV 眼及泌尿生 殖道 接触(直接或间接)、 游泳池、性接触 HIV 、 HSV-1 、 HSV-2 、 CMV 、 HPV 、腺病毒及肠道病毒 70 型等 破损皮肤 吸血昆虫、狂犬脑炎病毒、狂犬病病毒等 血 液 输血、注射、器官移植 HIV 、 HBV 、 HCV 、 CMV 感染途径传播方式与媒介病毒种类 经胎盘或产 道 宫内、分娩产道、 哺乳 风疹病毒、 HIV 、 HBV 、 CMV 人类病毒的感染途径

感染的类型 向外播散病毒 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 急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慢性感染: 病程长,病毒可检出 如 HBV 潜伏感染: 经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组织细胞中, 可反复激活,急性发作 病毒只有在急性发作时才被检出 如 HSV 、 VZV 慢发病毒感染: 潜伏期长, 发病后为进行性加重,直至死亡 如 HIV 、 prion 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如麻疹病毒 SSPE 持续性感染持续性感染 持续性病毒感染持续性病毒感染

三、真菌性感染

真菌的致病机制 局部机械刺激和炎性反应 损害免疫细胞 真菌变态反应性 真菌毒素 – 真菌性中毒 – 肿瘤

真菌感染的来源 内源性感染 – 平时寄居在机体上的真菌 外源性感染 – 多为生存于自然界而正常机体内不存在的真菌

真菌性感染类型 浅表真菌感染: 致病性强的外源性真菌,如皮肤癣菌 真菌机会性感染: 内源性真菌感染, 机体免疫力低下 如白假丝酵母菌、曲霉、毛霉等引起 深部真菌感染:如新生隐球菌 真菌毒素:黄曲霉素 超敏反应: 敏感患者吸入孢子或菌丝, 引起超敏反应 如荨麻疹、哮喘、变应性鼻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