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章. 概述 发热: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调定点上移引起 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 0.5 0 C )。 体温的相对稳定是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 实现的。 高级中枢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OAH) 次级中枢 延髓、脊髓,对体温信息有整合作用 调定点学说 (Set Point, Sp )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一、能量代谢( energy metabolism) 概念(图表) 直接测量法(略) 间接测量法(原理、食物的热价、 氧热价、呼吸商及计算原则以及简略 法)
Advertisements

第十一章 能量代谢与 体温调节 1. 能量代谢 2. 体温及调节. 食物 ( 糖、脂肪、蛋白质 ) 生物氧化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一、能量代谢的概念 能量代谢: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时随着的能 量释放,转移和利用。 H 2 O + CO 2 + 含 N 废物 + 能量 机械能 + 热能  化学能、 热能.
第六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 能 量 代 谢 第一节 能 量 代 谢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发 热 fever 体温升高 调节性体温升高 被动性体温升高 中暑、鱼鳞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 体温调节中枢损伤 发热 过热.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energy metabolism and body temperature)
第十四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生命体征: Vital signs 是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总称。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 一 ) 中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曹 颖. 第十四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The vital signs( 生命体征 )are body temperature, pulse, respiration and blood pressure.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Respiratory Regulation 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 一 ) 呼吸中枢 1.基本节律中枢 -延髓 2.呼吸调整中枢 -脑桥上部 3.呼吸随意控制 -高位脑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Respiratory Regulation 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图 1-8 人体体温的昼夜变动(图) 人的体温是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由于身体内部的温度不容易测 量,所以临床上常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代表体温。正常人 的口腔温度为 36.7 ~ 37 ℃ (平均为 37.2 ℃) ,腋窝温度为 36.0 ~ 37.4 ℃ (平均为 36.8 ℃ ),直肠温度为.
第 七 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energy metabolism) 生物体内伴随物质代谢过程而产生的 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的过程,称 为能量代谢。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机体唯一能利用的能量是蕴藏在食物 中的化学能。能量主要来自糖和脂肪,而 蛋白质主要用于细胞自我更新、合成酶和.
常见症状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心血管内科 雷 红. 症状 (symptome) 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异常感 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 症状学 (symptomatology) 是研究症状的病因、发生机制、临 床表现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的一门科学。
第 九 章 营养、代谢和体温调节. 第一节 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生理功能 一、糖类及其生理功能 二、脂肪及其生理功能 三、蛋白质及其生理功能 (一)蛋白质的营养意义 (二)氮平衡 (三)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四)蛋白质的生物热价和互补作用.
掌握:发热的概念 发热的分期及各期热代谢的特点 了解:发热的原因、分类和发生机制 发热时机体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重点:发热的概念 发热的分期及各期热代谢的特点 难点:发热的分期及各期热代谢的特点 发 热.
发 热 第二临床医学院诊断学科. 定 义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 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 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机体在致热 源作用下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 性体温升高,称为发热。
猪病防治 子宫内膜炎的症状. 学习目标 1. 掌握急性子宫内膜炎的症状。 2. 掌握慢性子宫内膜炎的症状。
发 热 fever 广东医学院病生教研室.
第 六 章 发 热 (Fever).
发 热 第六章 (fever) 济宁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发 热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 陈建斌(Tel: ).
讨论 在游乐园乘坐 过山车,头朝下疾驰时,不少 人感到心怦怦直跳,并狂呼乱 叫。如果此时检测血液,发现 能使心跳和呼吸加快的肾上腺
附3 第八章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附2:教案格式样稿 课程名称:护理基本技术 班级:09专科护理1 学时:2
细胞因子.
台中縣立大里高中 理化科實習教師 曹佑民 老師
第七章 能 量 代 谢.
第六章 发热(fever) 第一节 概述 1、高级中枢 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reoptic 一、体温调节中枢:
神经、体液因素及药物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河北大学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第2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热激活物→ 机体 → 激活产内生致热源细胞→ 内生致热源(EP) → 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 中枢发热介质的释放 → 调定点上移 → 体温↑ 外致热原 发热激活物(Ep诱导物) 体内产物.
温升高,并伴有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代谢变化。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 能 量 代 谢 第二节 体 温.
发热 (fever) 正常人体温是相对恒定的,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37℃左右,在一昼夜间体温呈现周期性波动,但上下波动一般不超过1℃。
发 热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病理生理学系.
第四章 发热 (Fever).
人体能量的生成 1.
人体能量的生成.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主讲人:罗官莉 生 理 学教 研 室.
发热与退烧药 第五制作小组.
发 热 (Fever) 成都医学院 临床技能中心 代吕霞.
第一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及营养和免疫.
§3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水盐平衡调节.
发热 Fever.
第10章 发 热 第一节 概 述 发热:是指致热原的作用使机体体温调 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 节性体温升高。
肺结核.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一、体温 (一)表层(体表)体温和深部(体核)体温
五、作用于神经系统的受体拮抗剂 兴奋性氨基酸(EAA)受体拮抗剂 抑制性氨基酸受体受体拮抗剂 神经肽Y受体拮抗剂
炎症.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8章 人体的营养 第1节 人类的食物.
学校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厦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陈雪琳
常见症状.
糖尿病流行病学.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Wen hua
发 热 (Fever).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第三章 常见症状评估.
FSD-C10 一个极有希望的药物 汇报人:李艳花 生物化学教研室.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神经调节 神经元 结构和功能单位:______ 反射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____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Newborn and Neonatal Disease
Fever 发热 山东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 王建丽.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Pharmacology of Efferent nervous system
胸腔积液 pleural effusion 正常人胸腔内有3-15ml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作用,胸膜腔中的积液是保持一个动态(产生和吸收的过程)平衡的状态。若由于全身或局部病变破坏了此种动态平衡,致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慢,临床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液)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机体的内环境及其稳态 中国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 赵书芬.
第四节 妊娠期母体变化 生殖系统的变化 乳房的变化 循环系统的变化 血液的改变 泌尿系统的变化 呼吸系统的变化 消化系统的变化 皮肤的变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 11 章

概述 发热: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调定点上移引起 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 C )。 体温的相对稳定是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 实现的。 高级中枢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OAH) 次级中枢 延髓、脊髓,对体温信息有整合作用 调定点学说 (Set Point, Sp )

月经前期 生理性 剧烈运动 体温升高 应激 发热 :调节性体温升高 --- 调定点上移 病理性 过热: 非调节性体温升高 ---- 调定点未 移动,而是体温调节障碍 中枢损伤 散热减少:中暑、鱼鳞病 产热增多:甲亢

第 1 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热激活物 → 机体 → 激活产内生致热源细胞 → 内生致热源( EP ) → 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 中枢发热介质的释放 → 调定点上移 → 体温 ↑ 外致热原 发热激活物( Ep 诱导物) 体内产物

(一) 外致热原: G + 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 (代谢产物,全菌体) 1 细菌 G - 菌: 大肠杆菌,伤寒杆菌 (全菌体,胞壁 --- 肽聚糖,脂多糖 (LPS) ) 分枝杆菌:结核杆菌 2 病毒: 流感 V 、麻疹 V (全病毒体,血细胞凝集素) 3 真菌:白色念珠菌 ---- 全菌体,荚膜多糖,蛋白质

内毒素( ET )是常见的外致热源,分子量大,不易透过血 脑屏障,耐高温,干热 C 、 2h 才能灭活,一般的方法难以 清除,是血液制品和输液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反复注射可 产生耐受性,连续数日注射相同剂量的内毒素,发热反应逐 渐下降。 体内注射 ET 或 ET 与产 EP 细胞 EP↑ 培养

4 螺旋体:钩端螺旋体 ---- 钩体病 (溶血素、细胞毒因子) 回归热螺旋体 回归热 (代谢裂解产物) 梅毒螺旋体 (外毒素) 5 疟原虫:进入人体红细胞 → 破裂后释放 裂殖子和代谢产物 (疟色素) → 发热 (二)体内产物: 1 抗原抗体复合物 2 类固醇 激活产 Ep 细胞 3. 尿酸盐结晶、硅酸盐结晶

内生致热原( EP ): (一)定义: 由发热激活物激活产 EP 细胞 产生和释放的能引 起体温升高的物质。是一组不耐热的具有致热活性的小分子蛋 白质。 (二)内生致热原的种类: 1 白细胞介素( IL-1 、 IL-6 ) 2 肿瘤坏死因子( TNF ) 3 干扰素:( IFN ) 由白细胞产生的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蛋白质;

第二节 临床经过、热型及热限 一、发热的临床经过 体温上升期 高温持续期 体温下降期

体温上升期: 调定点上移 → 正常体温对中枢为冷刺激 热敏神经元抑制 冷敏神经元激活 放电频率 ↓ 散热中枢抑制 放电频率 ↑ 产热中枢激活 皮肤血管收缩、 皮温降低 → 散热 ↓ 寒战和代谢加强 → 产热 ↑ 热代谢特点:散热 ↓ 产热 ↑ ,产热>散热 T↑ 体温升高到调定点水平

高温持续期: 体温升高到调定点水平,表现为:寒战停止,出现散热, 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保持平衡。 (皮肤血管扩张 → 血液流量 ↑ 、皮温 ↑ 病人自觉酷热) 体温下降期: 由于发热激活物, EP ,发热介质消失 → 调定点下移 散热 ↑ 产热 ↓→ 体温下降 问题:热代谢特点,临床表现怎样?

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 典型的发热过程分为 3 个阶段。 37  C 42  C 体温正常 体温上升期 高热 持续期 体温下降期

体温上升期 皮肤苍白、四肢冷厥 “ 鸡皮 ” 恶寒 寒战 高峰期 自觉酷热 皮肤干燥、发红 退热期 出汗、皮肤血管扩张 各期的特点 产热 > 散热 产热 = 散热,高水平调节 产热  散热 交感神经兴奋,皮肤血管收缩 交感神经兴奋,竖毛肌收缩 皮肤温度  ,兴奋皮肤冷觉感受器 骨骼肌不自主、节律、周期性收 缩 中心体温  上移的 “ 调定点 ” “ 冷反应 ” 冲动停止,血管扩张 “ 调定点 ” 回复至正常,中 心体温 >“ 调定点 ” ,散热反应。

热型 在许多发热性疾病发病过程中,病畜体温升高 的水平常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 将这些病畜的体温按一定时间纪录.并绘成曲 线图(即所谓热型),就可以发现有不同的热 型。 便于鉴别诊断

(一)稽留热: 是指高温持续几天不退,一昼夜间的体温变动 范围不超过 1 ℃. 见于猪瘟、胸膜肺炎、犊牛副伤寒及猪瘟、犬 瘟热等。

(二)驰张热 指体温升高后一昼夜间的波动超过 1 ℃以上,但 体温下降并并不达到正常水平。 见于败血症、卡他性肺炎、化脓性炎等。

(三)间歇热 是指发热期和无热期较有规律地相互交替,间 歇时间较短,并重复出现的一种热型 见于疟疾、马焦虫病、马传染性贫血等。

(四)回归热 发热期和无热期间隔的时间较长,并且发热期 与无热期的出现时间大致相等 见于亚急性和慢性马传染性贫血等。

(五)暂时热 为一种短时发热。体温升高,通常可持续到 1 ~ 2 h 或 l ~ 2 天,体温升高达 1 ~ 1.5 ℃或以上 见于分娩后、牛轻度消化障碍、鼻疽菌素及结 核菌素反应等。

三、热 限 临床上患发热性疾病的动物,体温升高都有一定范 围,即哺乳类动物一般不超过 41 ℃,禽类很少超过 42 ℃ 。 实验证明,致热原静脉注入引起的发热效应,在一 定范围内呈量 - 效依赖性: – 即随着致热原剂量的递增,发热效应相应加强,在量一 效曲线上出现斜坡, – 一定水平后.再增加致热原剂量,发热效应也不增强, 在量一效曲线上出现平坡 — 一体温升高限制. 此现象称为热限。

第三节 代谢和功能的改变 一 物质代谢的改变 体温升高,物质代谢加快,代谢率增高。 原因: ①体温调节中枢对产热进行调节,提高骨骼肌的物质代谢 ,使调节性产热增多; ②体温升高引起的代谢率增高。 1 糖代谢: 发热时产热 ↑→ 糖分解代谢 ↑ 糖原储备 ↓ 乳酸 ↑ 寒战时肌肉活动量大,需氧量大 → 糖酵解 ↑ 乳酸 ↑

2 脂肪分解代谢加强 发热时,糖原储备不足 营养摄入不足 动员脂肪 交感神经兴奋脂解激素分泌 3 蛋白质分解加强 游离氨基酸进入肝用于合成急性期反应蛋白

4 水,盐及维生素代谢 体温上升期:肾血流量 ↓→ 尿量 ↓→Na + Cl - 排泄 ↓ 高温持续期:皮肤,呼吸道水分蒸发 脱水 退热期:尿量恢复、大量出汗 ↑→Na + Cl - 排泄 ↑ 长期发热病人,由于糖、蛋白质、脂肪分解代谢增强, 也可使维生素消耗增多。

二 功能变化 1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变化: 神经系统兴奋性 ↑ :烦躁,谵妄,头痛 小儿高热易出现抽搐 热惊厥 (一般见于 6 月 ~6 岁儿童,可 能与小儿 CNS 发育未成熟有关,兴奋性和抑制性递质不平衡, 使惊厥阈值下降有关。)

2 循环系统的功能变化: ⑴ HR↑ :血温 ↑ 刺激窦房结 HR↑ CO↑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 ) MVO 2 ↑ 对心肌劳损或有潜在性心脏病人应注意可能诱发心衰 另外,对某些特殊发热病人,体温 ↑ 与 HR↑ 并不成比例。 ⑵ Bp : 体温上升期: HR↑ 、外周血管收缩 Bp↑ 高热期、退热期:外周血管舒张 Bp 可轻度 ↓

3 呼吸系统的功能变化: 血温升高 → 刺激呼吸中枢 呼吸加强 代谢加快 CO 2 ↑ (散热作用) 4 消化系统的功能变化: 交感神经兴奋 副交感神经抑制 消化液 ↓→ 食欲差,腹胀,便秘 水分蒸发 因此,发热病人应给予的饮食为:多饮水、高糖、低脂、 适量蛋白质、足量维生素的食物

三防御功能 即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1 抗感染能力: ⑴杀灭,抑制细菌 :热,内生致热原 → 使循环中 Fe 的水平 ↓ ⑵ 免疫细胞功能改变 2 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发热 → 内生致热原 ( IL-1 , TNF , IFN ):可杀灭抑制 肿瘤细胞 发热 → 肿瘤细胞对热的耐受性差

发热对机体防御功能的影响是利弊共存, 中等程度的发热可能有利于提高宿主的防御功能, 但高热就有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第 4 节 防治原则 一 治疗原发病 二 发热的一般处理: 对于不过高的发热( < 40 ℃)又不伴有其它严重 疾病者,可不急于解热。 对于一般发热病例,主要应针对物质代谢的加强 和大汗脱水等情况,予以补充足够的营养物质、维 生素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