噎 膈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韩捷. 一、概 述 一、概 述 1 、定义 1 、定义 噎膈是指吞咽食物梗噎不顺,饮食 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疾患。噎即噎 塞,指吞咽之时梗噎不顺;膈为格 拒,指饮食不下。噎虽可单独出现, 而又每为膈的前驱表现,故临床往 往以噎膈并称。 噎膈是指吞咽食物梗噎不顺,饮食.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 具有消除痰饮作用, 以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 统称为祛痰剂.
Advertisements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病因 上胃肠道疾病 门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上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全身性疾病.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一 病因 1 阑尾管腔阻塞 2 细菌入侵 3 其它 二 病理类型 1 、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2 、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3 、 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 4 、 阑尾周围脓肿.
郁 证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张琳琪. 概 述概 述 【定义】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 致,以心情抑郁、情绪满闷、胁肋 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 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 病证。
中医儿科学 第七章 肾系疾病 第二节 肾病综合征. [概述] ⒈定义: 肾病综合征(简称肾病)是一组由多种 病因引起的临床症候群,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 高脂血症及不同程度水肿为主要特征。 ⒉发病: 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生于 2 ~ 8 岁小 儿,其中以 2 ~ 5 岁为发病高峰,男多于女,部分患儿.
头 痛头 痛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五节 头痛. 一、概述 返回目录 (一)头痛的概念 头痛即指由于外感或内伤,致使脉络绌急 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 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 症状,可以发生在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有时 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 下篇:内科病证第.
消化内科病证  胃痛  呃逆  便秘  泄泻. 胃痛 gastralgia 重点难点  掌握胃痛的辨证、针灸治疗  熟悉胃痛的病因病机  了解胃痛的鉴别、相关西医病证.
噎 膈 肿瘤科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目的要求及重点与难点  1. 了解噎膈的定义、范围、调摄护理, 以及研究进展。  2. 熟悉噎膈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要 点。  3. 掌握噎膈的证候特征,治疗原则以及 证治分类。  重点:辨证论治  难点:如何理气与养阴.
噎 膈. 一、 概述 (一)、定义 噎膈 : 食管干涩、食管狭窄,临 床以吞咽食物梗噎不顺、甚则食 物不能下咽入胃、食入即吐为主 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第十三节 进食梗噎、疼痛、吞咽困难 郑祖平. 一、概述 进食梗噎、疼痛,吞咽困难是一组常见消 化系统临床症状。食物从口腔至胃的运送 过程中,受到阻碍的一种症状,表现为在 进食后即刻或 8 ~ 10 秒钟内,在咽部、胸骨 后或剑突后的黏着、停滞感,吞咽时疼痛, 严重时甚至不能咽下食物。对于口腔、咽 喉部和食管病变的定位诊断有重要意义。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便 秘 三峡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陈良金. 一 · 概述 ( 一 ) 定 义 便秘: 大肠传导失常 , 导致大便秘结不通的病证。  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  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  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 病机:大肠传导失常 病位:大肠.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刘轲 肥 胖肥 胖. 肥胖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诊查要点 四、辨证论治 五、预防调护 六、结语.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生理 病理.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 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 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 统称为理气剂.
浅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治思路 三峡大学医学院 陈良金
内伤发热.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胁 痛.
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诊疗方案 东平县中医院妇产科—闫密桃.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便 秘 主讲:马剑颖 讲师.
妊娠恶阻.
第 十 一 章 理气剂.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进展 民勤县人民医院 赵伯元.
第七章第三节 痿 证.
胃 痛 Stomachache.
便 秘 广州中医药大学内科教研室 熊文生.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内科。脾胃.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第三节 脏腑病机 一、五脏病机 二、六腑病机 三、奇恒之腑病机.
肺结核.
下篇:内科病证 第八节 不寐 第八节 不寐 返回目录.
经行感冒.
月经不调.
食 管 癌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消化内科 宋军民.
便秘.
气血同病辩证.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的作用,以治气滞、气逆病证的方剂,统称理气剂。
汗 证.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王永霞
第二节 不 寐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心脏疾病的外科治疗 厦门长庚医院 心脏外科 主任医师 陈瑜.
乳衄.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呕 吐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郭淑云.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概述: 脾的生理、病理 1、脾主运化,主升清 2、脾主统血 3、主肌肉四肢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概 说 1、生理功能: 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为“水谷之海”。 小肠为受盛之官,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 降气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 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立法依据:
胃阴亏虚.
胁痛 胃脘痛 中医教研室 王明越.
噎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顾耘.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消 渴 返回目录.
注意缺陷多动症 儿科教研室.
慢 性 阻 塞 肺 疾 病.
第八章 第三节 女性生殖系统 六、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一)子宫平滑肌瘤的MRI表现
内伤发热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呃 逆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中 医 内 科 学 第三章 第九节 便秘.
积 滞 儿科教研室.
消 食 剂.
保健按摩 见 , 封面页 常 不适证.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浅表性胃炎什么症状.
2018年流感中医辨证论治方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刘清泉.
第十一章理气剂 【要求】 1 、熟悉理气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噎 膈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韩捷

一、概 述 一、概 述

1 、定义 1 、定义 噎膈是指吞咽食物梗噎不顺,饮食 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疾患。噎即噎 塞,指吞咽之时梗噎不顺;膈为格 拒,指饮食不下。噎虽可单独出现, 而又每为膈的前驱表现,故临床往 往以噎膈并称。 噎膈是指吞咽食物梗噎不顺,饮食 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疾患。噎即噎 塞,指吞咽之时梗噎不顺;膈为格 拒,指饮食不下。噎虽可单独出现, 而又每为膈的前驱表现,故临床往 往以噎膈并称。

2 、历史沿革 2 、历史沿革 《内经》 首见于《内经》,称 “ 隔 ” (古隔同膈)。 《素问 · 阴阳别论》: “ 三阳结,谓之膈 ” 《素 问 · 通评虚实论》: “ 膈 塞闭绝,上下不通,则 暴忧之病也。 ” 指出了 发病脏腑与大肠、小肠、 膀胱有关,精神因素对 本病的影响较大。

《济生方》 首先提出噎膈病名, 后世医家沿用至今。 指出饮食、酒色、年 龄均与本病有关: “ 倘或寒温失宜,食 饮乖度,七情伤感, 气神俱忧 …… 结于胸 膈则成膈,气流于咽 嗌,则成五噎。 ”

朱丹溪《脉 因证治 · 噎 膈》 指出: “ 血液俱耗, 胃脘亦槁 ” 提出 “ 润养津血, 降火散血 ” 的治疗 大法。

景岳全书 注重从脾肾治 疗: “ 凡治噎膈 大法,当以脾 肾为主。 …… 治脾者,宜以 温养,治肾者 宜从滋润,舍 此二法,他无 捷径也。 ” 注重从脾肾治 疗: “ 凡治噎膈 大法,当以脾 肾为主。 …… 治脾者,宜以 温养,治肾者 宜从滋润,舍 此二法,他无 捷径也。 ”

3 、范围 3 、范围 一、食道恶性病变:食道癌、贲门癌、胃 底癌。 一、食道恶性病变:食道癌、贲门癌、胃 底癌。 二、食道良性病变:贲门痉挛、食道贲门 失弛缓症、食道炎、食道狭窄、食管憩室、 食管裂孔疝 二、食道良性病变:贲门痉挛、食道贲门 失弛缓症、食道炎、食道狭窄、食管憩室、 食管裂孔疝 三、食管周围器官病变:纵隔肿瘤、主动 脉瘤、心脏增大等压迫食管。 三、食管周围器官病变:纵隔肿瘤、主动 脉瘤、心脏增大等压迫食管。 四、其它:胃神经官能症。 四、其它:胃神经官能症。

4 、证候特征 4 、证候特征 1 、初起表现为吞咽食物噎塞不顺,食物尚可 咽下。 2 、继之汤水可入,固体食物难以下咽,终致 汤水不入,咽后随即吐出。 3 、晚期表现消瘦,乏力,面容憔悴,精神萎 顿,终致大肉尽脱,形消骨立。 4 、有的患者始终以吞咽梗咽不顺为主要表现, 并无膈的病征。

二、病因病机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一、饮食不节 一、饮食不节嗜酒无度, 过食肥甘 胃肠积热,津液耗伤 过食肥甘 胃肠积热,津液耗伤 辛香燥热之品 痰热内结,阻塞食道 噎膈 噎膈 病 因

一、饮食不节 饮食过热、过快 损伤食道、胃脘 食物过于粗糙 常食发霉之物 痰瘀互结 食道狭窄 噎膈。 食道狭窄 噎膈。 病 因

二、七情内伤 忧思 → 伤脾 → 脾伤气结 → 水湿内生 → 痰浊; 忧思 → 伤脾 → 脾伤气结 → 水湿内生 → 痰浊; 恼怒 → 伤肝 → 气机郁滞 → 血行不畅; 恼怒 → 伤肝 → 气机郁滞 → 血行不畅; 病 因 痰、气、瘀互结于食道 → 噎膈

三、久病年老 胃痛、呕吐日久不愈 → 饮食减少 → 气血化 源不足 → 胃脘枯槁 → 噎膈。 胃痛、呕吐日久不愈 → 饮食减少 → 气血化 源不足 → 胃脘枯槁 → 噎膈。 年老体衰 → 精血亏损 → 气阴渐伤 → 津气失 布 → 痰气瘀阻 → 噎膈。 年老体衰 → 精血亏损 → 气阴渐伤 → 津气失 布 → 痰气瘀阻 → 噎膈。 病 因

一、基本病机 一、基本病机 病 机 痰、气、瘀交阻于食道、胃脘 食管狭窄

二 病位:食道,属胃气所主。 病变脏腑关键在胃, 病变脏腑关键在胃, 与肝、脾、肾密切相关, 与肝、脾、肾密切相关, 三脏之经络皆通过于食道。 三脏之经络皆通过于食道。 足太阴脾经 —— 上 膈挟咽,连舌本, 散舌下; 足少阴肾经 —— 从 肾上贯肝膈,循喉 咙; 足厥阴肝经 —— 络 胆,布胁肋循喉咙。 三脏病变通过经络 影响食道。 病 机

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痰阻或津液干涸失润食管狭窄,胃失通降。 脾:健运失司 → 水 湿内停 → 聚而为痰; 肝:疏泄失职,气 失条达 → 气滞血瘀, 或气郁化火; 肾:肾阴不足 → 不 能滋养咽嗌;肾阳 亏虚 → 脾失濡润; 病 机

三、病理性质 —— 本虚标实 三、病理性质 —— 本虚标实 初期,痰气交阻于食道(哽咽不顺,膈塞难下); 初期,痰气交阻于食道(哽咽不顺,膈塞难下); 继则:瘀血内结 → 痰气瘀交结 → 胃之通降阻塞,上下不通 → 饮食难下,食入则出; 继则:瘀血内结 → 痰气瘀交结 → 胃之通降阻塞,上下不通 → 饮食难下,食入则出; 病久:以正虚为主。 病久:以正虚为主。 气郁化火,或痰瘀生热 → 伤耗津液 → 正虚。 气郁化火,或痰瘀生热 → 伤耗津液 → 正虚。 阴津日益枯槁:胃失濡养。 阴津日益枯槁:胃失濡养。 阴损及阳 → 脾胃阳气衰败 → 不能输布津液痰气瘀结更甚 → 虚实夹杂证。 阴损及阳 → 脾胃阳气衰败 → 不能输布津液痰气瘀结更甚 → 虚实夹杂证。 病 机病 机

三、诊 断 三、诊 断

1 、诊断依据 1 、诊断依据 一、轻症 —— 胸骨后不适,烧灼感或疼痛,食物 通过有停滞感或轻度梗塞感,咽部干燥或有紧缩 感。 一、轻症 —— 胸骨后不适,烧灼感或疼痛,食物 通过有停滞感或轻度梗塞感,咽部干燥或有紧缩 感。 二、重症 —— 持续性、进行性吞咽困难,咽下梗 阻即吐,吐出黏液或白色泡沫粘痰,严重失伴胸 骨后或背部肩胛区持续性钝痛,进行性消瘦。 二、重症 —— 持续性、进行性吞咽困难,咽下梗 阻即吐,吐出黏液或白色泡沫粘痰,严重失伴胸 骨后或背部肩胛区持续性钝痛,进行性消瘦。 三、病史:情志不畅、酒食不节、年老肾虚。 三、病史:情志不畅、酒食不节、年老肾虚。

2 、鉴别诊断 2 、鉴别诊断 1 、共同点:均有咽中梗塞不适的症状。 1 、共同点:均有咽中梗塞不适的症状。 2 、噎膈:有形之痰气瘀阻结于食道,以饮 食咽下梗阻,甚则食不得入。 2 、噎膈:有形之痰气瘀阻结于食道,以饮 食咽下梗阻,甚则食不得入。 3 、梅核气:为无形之痰气阻于咽喉,自觉 咽中如有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 但饮食咽下顺利。 3 、梅核气:为无形之痰气阻于咽喉,自觉 咽中如有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 但饮食咽下顺利。 噎膈与梅核气

3 、相关检查 3 、相关检查 一、胃镜检查:可直视下观察食道、贲门、胃体 的情况,以了解有无肿瘤、溃疡、狭窄等,若有 肿瘤可进行组织活检,以确定病性。 一、胃镜检查:可直视下观察食道、贲门、胃体 的情况,以了解有无肿瘤、溃疡、狭窄等,若有 肿瘤可进行组织活检,以确定病性。 二、 X 线上消化道钡餐透视:可直接观察到食管 的蠕动情况、管壁舒张度、食管黏膜改变、充盈 缺损及梗阻程度等。 二、 X 线上消化道钡餐透视:可直接观察到食管 的蠕动情况、管壁舒张度、食管黏膜改变、充盈 缺损及梗阻程度等。 三、 CT 检查:了解全食管壁的结构情况与周围器 官的关系。 三、 CT 检查:了解全食管壁的结构情况与周围器 官的关系。

四、辨证论治 四、辨证论治

1 、辨证要点 1 、辨证要点 一、辨病期与虚实 早期:吞咽时哽咽不顺,全身症状不明显 —— 多 实,或实多虚少。 早期:吞咽时哽咽不顺,全身症状不明显 —— 多 实,或实多虚少。 后期:吞咽困难呈进行性加重,食常复出,甚则 胸膈疼痛,滴水难入,多虚,或虚中挟实。 后期:吞咽困难呈进行性加重,食常复出,甚则 胸膈疼痛,滴水难入,多虚,或虚中挟实。 二、辨标本主次 二、辨标本主次 标实:辨气滞、血瘀、痰阻之不同及轻重。 标实:辨气滞、血瘀、痰阻之不同及轻重。 本虚:阴津枯槁;后期气虚阳微。 本虚:阴津枯槁;后期气虚阳微。

2 、治疗原则 2 、治疗原则 一、基本原则:开郁理气,滋阴润燥。 一、基本原则:开郁理气,滋阴润燥。 初期:标实 —— 祛邪:理气、化痰、消瘀、降火,少佐滋 阴养血润燥之品。 初期:标实 —— 祛邪:理气、化痰、消瘀、降火,少佐滋 阴养血润燥之品。 后期:正虚 —— 扶正: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少佐理气化 痰消瘀之品。 后期:正虚 —— 扶正: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少佐理气化 痰消瘀之品。 二、注意事项: 二、注意事项: 治标:顾护津液,不可过用辛散香燥之品,存得一分津液。 治标:顾护津液,不可过用辛散香燥之品,存得一分津液。 治本:保护胃气,不可多用甘酸滋腻之品,留得一分胃气。 治本:保护胃气,不可多用甘酸滋腻之品,留得一分胃气。

3 、分证论治 3 、分证论治 噎膈 — 痰气交阻证 噎膈 — 痰气交阻证 主症:吞咽梗阻,胸膈痞满,甚则疼 痛,情绪舒畅时稍可减轻。 兼症:嗳气呃逆,呕吐痰涎,口干咽 燥,大便艰涩。 舌脉: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滑。治法: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方 药:启膈散加减。 常用 药:郁金、砂仁壳、丹参开郁利气;沙参、 贝母润燥化痰;茯苓,健脾和中;杵头糠,治 卒噎(《圣惠方》用此一味,蜜丸,治疗膈气 噎塞);荷叶蒂,和胃降逆。 噎膈 — 痰气交阻证

噎膈 — 瘀血内结 证 主症:饮食难下,或虽下而复吐出,胸 膈疼痛,固着不移。 兼症:甚者吐出物如赤豆汁,肌肤枯燥, 形体消瘦。 舌脉:舌质紫暗, 脉细涩。 治法:滋阴养血,破血行瘀。

噎膈 — 瘀血内结 证 方 药:通幽汤加减。 常用药:生地、熟地、当归滋阴养血;桃 仁、红花、丹参、三七活血化瘀;五灵脂、 乳香、没药、蜣螂虫活血破瘀止痛;

噎膈 — 津亏热结证 主症:食入格拒不下,入而复出,甚则 水饮难进,心烦口干,胃脘灼热,大便 干结如羊矢。 主症:食入格拒不下,入而复出,甚则 水饮难进,心烦口干,胃脘灼热,大便 干结如羊矢。 兼症:形体消瘦,皮肤干枯,小便短赤。舌脉:舌质光红,干裂少津,脉细数治法:滋阴养血,润燥生津。

噎膈 — 津亏热结证 方药:沙参麦冬汤。 常用药: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滋阴养 血;乌梅、芦根、白蜜,生津润肠;竹茹、 生姜汁,化痰止呕;半枝莲,清热解毒散结。

噎膈 — 气虚阳微证 主症:水饮不下,泛吐多量黏液白沫, 面浮足肿,面色白,形寒气短。 兼症:精神疲惫,腹胀。舌脉: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治法:温补脾肾。

噎膈 — 气虚阳微证 方 药:补气运脾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砂仁、茯 苓、甘草温补脾气;陈皮、半夏、生姜、 大枣,降逆祛痰,和中养胃。

4 、预防调护 4 、预防调护 一、改善不良饮食习惯,戒烟酒,避免进食过快、 过烫、咀嚼不足及过食酸菜、泡菜等。避免食用 发霉的食物,如霉花生、霉玉米。管好用水,防 止污染,减少水中亚硝酸盐含量。加强营养,多 食蔬菜、水果。 一、改善不良饮食习惯,戒烟酒,避免进食过快、 过烫、咀嚼不足及过食酸菜、泡菜等。避免食用 发霉的食物,如霉花生、霉玉米。管好用水,防 止污染,减少水中亚硝酸盐含量。加强营养,多 食蔬菜、水果。 二、及时治疗食管慢性疾病:食管炎、食管白斑、 贲门失弛缓症、食管疤痕性狭窄、憩室及食管溃 疡等。 二、及时治疗食管慢性疾病:食管炎、食管白斑、 贲门失弛缓症、食管疤痕性狭窄、憩室及食管溃 疡等。

4 、预防调护 4 、预防调护 三、加强护理,嘱患者每餐进食后,可饮少量的 温开水或淡盐水,以冲淡食管内积存的食物和黏 液,预防食管黏膜损伤和水肿。饮食宜清淡,易 消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做好心理护理工作, 帮助病人克服悲观、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关 心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和勇气,积极配合治疗。 三、加强护理,嘱患者每餐进食后,可饮少量的 温开水或淡盐水,以冲淡食管内积存的食物和黏 液,预防食管黏膜损伤和水肿。饮食宜清淡,易 消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做好心理护理工作, 帮助病人克服悲观、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关 心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和勇气,积极配合治疗。 四、保持心情舒畅,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四、保持心情舒畅,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