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人口成長之因 一、農業勞動需求與人口成長 1 、農耕技術進步與新土地的開發 2 、開墾邊區與荒地 3 、新作物的引進 A 、糧食作物 B 、新經濟作物的種植 二、政府政策的影響
多子多孫多福氣 中國糧食成長與農業關係 1 、中國以農立國,農業成為主要的經濟來源 2 、商鞅變法後,確立小農經濟為主的主要概 念,這使得要有多餘的糧食必須要靠多餘的 生產力 - 人口
一、農耕技術帶動農業長 1 、農耕技術進步 A 、新的農耕技術與田地的開發 a 、農耕技術 龍骨踏車,鞅馬節省人力 b 、田地的開發 湖田圍湖造田長江流域 梯田按照山坡地形開墾東南丘陵 蓰田利用水生植物腐敗之後的淤積層,種植作 物
開墾邊區與荒地 1 、人口的壓力 隨著人口成長,土地不足,人民只好往邊 區開墾,但也帶動邊區的人口成長 2 、政府政策的影響 例如明末張獻忠屠殺四川盆地,使四川盆 地人口為之一空,清政府即鼓勵人民以墾四 川,也帶動人口成長
新作物的引進 1 、糧食作物 原產地傳入時間特色 早熟稻占城 越南南部 南宋 1 、收穫期短,約 90 日 2 、雨量多,土壤黏性高的地方 蕃薯, 馬鈴薯 玉米 美洲明代 1 、適合土地乾旱之地 2 、山坡地也可以種植 3 、口感較佳
經濟作物的栽培 - 棉花 1. 原產地印度,唐代末年隨著海上絲路的興 盛,逐漸傳入中國,最早廣東,福建一帶 種植,並且作為觀賞用 2. 因纖維較細,穿著感覺較舒適,逐漸取代 麻成為人們喜愛的衣服質料 3. 元代初年,黃道婆將棉種植與紡織技術, 傳入長江三角洲一帶,帶動了棉花革命
4. 由蘇常熟天下足到湖廣熟天下足 A. 棉花種植利潤較高,加上長江三角洲一帶土壤為沙 質土壤,適合種植棉花,所以農民紛紛改種棉花 B. 原本宋代的米倉蘇常一帶改種棉花,加上紡棉需要 大量的勞力,此遞糧食漸感不足,商人於是將兩湖 一帶的糧食運往蘇常一帶,這也使得兩湖地區大量 種植糧食作物,形成所謂湖廣熟天下足的情況 5. 棉花與人口成長的關係 棉花的種植與紡織需要大量的勞力,刺激 了人口成長,而兩湖一帶的糧食的供給也 分擔長江下游的人口壓力,帶動了新一波 人口成長
6. 棉花種植的影響 由宋代蘇常熟到明代湖廣熟 人口的需求與成長 手工業與商業的發展 明清手工,商業市鎮的出現
二、政府政策的影響 - 賦稅 1 、中國傳統賦稅制度 A 、種類:丁稅,田租,力役 B 、徵收依據:主要是以『人』,『戶』
2 、賦稅的改變 - 兩稅法 A 、原因: a 、人口成長:使土地不足,租庸調無 法實施 b 、戰亂 : 安史之亂,人口大量遷移, 政府 無法有效掌握賦稅 B 、改變時間與建議者:唐德宗楊炎 C 、措施 a 、分夏、秋兩季徵收,蓋以錢計 b 、以土地,財產作為課稅依據
徵收依據徵收次數徵收方式土地制度特色 租庸調戶口一次實物均田制賦稅固定,有為民置 產精神 兩稅法財產兩次錢土地私有制保護了無田產之人, 但也造成土地兼併嚴 重
3 、清朝盛世的賦稅政策 A 、康熙 50 年永不加年下令,盛世滋生人丁, 永不加賦 a 、康熙 60 年人口統計數大量成長? b 、埋下清中葉後期財政不足的種子
B 、攤丁入畝 a 、背景:清代初期豪紳地主隱瞞戶口, 使地主無須繳納丁銀與徭役,但佃農卻 需負擔大量的徭役與丁銀 b 、康熙晚期取消人頭稅,改以土地稅為 主,此稱為攤丁入畝,無田者不需繳 稅 C 、雍正時期大規模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