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髓鞘疾病
脱髓鞘疾病 是一类病因、临床表现各异,具有共同 的髓鞘脱失病理特征的获得性疾病的统称。 病理特征: (1) 神经纤维髓鞘破坏 (2) 病损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质 (3) 神经细胞和轴突保持相对完整, 无华勒变性或继发传导束变性 分类: (1)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脑病) * 多发性硬化 * 视神经脊髓炎( De Vic 病)
*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 急性出血性白质脑病 * 弥漫性硬化 (2) 周围神经脱髓鞘疾病 * 格林 — 巴利综合征 髓鞘 紧裹在有髓 N 纤维外面的脂质细胞膜。 ( 少突胶质细胞、 Schwann 细胞 ) 作用: 1 加快冲动传导; 2 保护 N 轴突,起绝缘作用。 MBP ---- 髓鞘碱性蛋白
多发性硬化 Multiple Sclerosis, MS
MS :是一种 CNS 白质多部位脱髓鞘、并以 多次发生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病。好发 于青壮年 20 ~ 40 岁)女性高于男性。 临床特点: 病灶多发 ( 空间 ) 次数多发 ( 时间 ) 缓解 – 复发,逐渐进展 病变最常侵犯的部位:脑室周围的白质、视 神经、脊髓的传导束、脑干和小脑等处。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 一 ) 病因 * 病毒感染与自身免疫反应 * 遗传因素 * 环境因素 ( 二 ) 发病机制 某些 遗传 易感 环境 ( 病毒、寒冷 ) 自身免 个体 趋势 疫反应 病毒与 MBP 可能有共同抗原 ---- IL 、 Ab 也与髓鞘交叉反应 ---- 脱髓鞘 ---- 致病
二、病理 CNS 白质多发性脱髓鞘斑块。 特征性病理表现 :病灶位于脑室周围 急性期 : 髓鞘崩解脱失,轴突相对完好,少突 胶质细胞轻度变性和增生;血管周围 炎性细胞浸润;斑块(多为软化坏死 灶)呈暗灰色或深红色、境界欠清; 早期新鲜病灶 - 影斑 慢性期 : 陈旧斑块呈浅灰色,境界清楚 晚 期 : 轴突崩解,神经细胞减少、胶质细 胞增生形成硬化斑或瘢痕
三、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多在 10~50 岁 ( 老年、小儿少见 ) , 女性略多,起病较急。 1. 前驱症状: 数周 ~ 数月前有疲劳、感冒、 肢体酸痛、外伤、手术、精神 紧张、药物过敏、分娩等 2. 起病方式及病程:急性或亚急性 复发和缓解 3. 首发症状: 肢体无力或麻木、视力下降、 复视、共济失调、 Lhermitte 等 4. 常见症状体征: 依病灶不同而异
4.1 脊髓 — 脊髓炎表现 肢体瘫痪 ( 不对称痉挛性轻截瘫常见 ) 肢体感觉障碍 ( 尤其深感觉 ) 束带感 蚁爬感 疼痛 平衡障碍 Lhermitte 征 痛性痉挛 括约肌障碍 ( 二便失禁 ) 4.2 视神经 — 视神经炎 急起单 ( 双 ) 眼视力 ↓ ,视 神经 萎缩 4.3 小脑 — 共济失调 眼震、意向性震颤、吟诗样发音
4.4 脑干 :眼震 ( 水平性、旋转性 ) 核间性眼肌麻痹 一个半综合征 Horner 征、眼肌麻痹 ( 复视 ) 、眩晕、 面瘫、构音不良、呑咽困难 等 4.5 大脑半球 : 精神障碍 ( 暴躁、抑郁、淡漠、 妄想、反应迟钝、智能低下、 重复语言、病理性情绪高涨 ) 痫性发作 复发 - 缓解型 继发进展型
4.6 发作性症状 构音障碍,共济失调,单肢痛性发作, 感觉迟钝,闪光,阵发性瘙痒,手、腕、 肘部屈曲性张力障碍性痉挛伴下肢伸直, 球后视神经炎,横贯性脊髓炎 5. 临床分型 复发 - 缓解型 继发进展型 原发进展型 进展复发型 良性型
Devic 病(视神经脊髓炎) * 病变限于视神经和脊髓 ( 双眼视力障碍和 横贯性脊髓损害 ) 。 * 眼部症状通常为一眼首先受累,然后另一 眼亦发病。视力下降一般发展迅速且严重 ,有中心暗点。 * 脊髓病变部位以胸段最多见,颈段次之; 首发症状多为背痛或肩痛,随后出现部分 性或完全性脊髓横贯性损害的表现。
四、实验室及其它检查 1.CSF : MNC 正常或轻 ↑ , < 50 X10 6 ∕L 分类以激活 L 为主、可见浆细胞 蛋白正常或轻度 ↑ 。 IgG 指数 ↑ (> 0.7) ; 寡克隆 IgG 带 (OB) 阳性; 抗 MBP 抗体 阳性。 2.EP : VEP 、 SEP 、 BAEP 均可异常。 3.MRI :脑室周围、半卵圆中心、桥脑、 小脑、脊髓 T 2 — 高信号斑 T 1 — 低信号斑。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标准
多发性硬化的新诊断标准( 1982 ,华盛顿) 诊断 发作次数 临床病灶数 亚临床证据 脑脊液 OB/IgG 临床确诊 及 1 实验支持确诊 或 及 1 + 临床可能 及 1 实验支持可能 2 + 注: OB/IgG 代表电泳寡克隆区带阳性或 IgG 指数或 24 小时鞘内合成率升高
多发性硬化诊断标准( 1983 , Poser ) 诊断分类 诊断标准(符合其中 1 条) OB/IgG 临床确诊 ①病程中两次发作和两个分离病灶临床证据 ②两次发作, 一处临床和另一处亚临床病变证据 实验支持确诊 ①病程中两次发作,一个临床或亚临床病变证据, CSF OB/IgG ②病程中两次发作,两个分离病灶临床证据, CSF OB/IgG ③病程中一次发作,一处病变临床证据和另一部位 病变亚临床证据, CSF OB/IgG 临床可能 ①病程中两次发作,一处病变的临床证据 ②病程中一次发作,两个不同部位病变临床证据 ③病程中一次发作,一处病变临床证据和另一部位 病变亚临床证据 实验支持可能 病程中两次发作, CSF OB/IgG ,两次发作须累及 CNS 不同部位,间隔至少 1 个月,每次须持续 24h 注: OB/IgG 代表电泳寡克隆区带阳性或 IgG 指数或 24 小时鞘内合成率升高
( 二 ) 鉴别诊断 1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2 脑动脉炎、脑脊髓血管畸形伴出血、 SLE 、 Behcet 病 、 Sjogren 综合征 3 颈椎病 ( 脊髓型 ) 4 热带痉挛性截瘫 5 大脑淋巴瘤
六、治疗 原则:阻止病程进展,减少复发,延长 缓解期,缩短复发期,积极预防 各种并发症,重视生活护理,提 高生存质量。 药物治疗 1. 激素疗法:大剂量冲击 + 少量维持 甲基强的松龙 ACTH
2. 丙球 3. 血浆置换 4. 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 5. β - 干扰素 6. 支持对症 痛性痉挛 — CBZ 7. 防治感染 8. 康复治疗 七、预后 多数较好,少数进展快,有一定死亡率
帕金森病 (Parkinson Disease) 帕金森病 (Parkinson Disease)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以静止震 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 常为主要症状的锥体外系的一种较常 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发生于中老 年期、缓慢进展的。病理特征是黑质 致密带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
锥体外系 主要组成:基底节的纹状体 ( 壳核尾核 ) , 苍白球,丘脑底核,黑质等。 主要功能:调节肌张力;协调运动;维持 动作;保持正常姿势反射。 受损症状: 动作增多 — 张力不全综合征 — 新纹体 — 舞蹈症 动作减少 — 张力强直综合征 — 黑质 — 震颤麻痹 递质问题 神经肽类 γ- 氨基丁酸 多巴胺 乙酰胆碱
一、病因 ( 1 )年龄易感性 ( 2 )环境因素 MPTP ( 3 )遗传因素 ( 4 )其它 二、病理及生理生化 主要病变部位:黑质,苍白球和蓝斑内 显微镜下最明显改变:神经细胞消失, 伴不同程度的神经胶质增生。 Lewy 体
左旋酪氨酸 酪氨酸羟化酶 ↓↓ 黑色素 左旋多巴 脱羧酶 ↓ 黑质纹状体系统 单胺氧化酶 壳核、尾核 多巴胺 高香草酸 儿茶酚胺邻 β- 羟化酶 甲基转移酶 去甲肾上腺素 苦杏仁酸 递质和受体的相互平衡 不平衡
三、临床表现 年龄性别:好发于 50~60 岁之间,男多于女 起病及进展:缓慢,呈 N 字进展,不对称性; 1. 震颤: “ 搓丸样 ” 、姿势性震颤 2. 肌强直:铅管或齿轮样,心理枕,路标现 象,屈曲体态 3. 运动迟缓:随意运动减少,起始困难,运 动迟缓,面具脸,转颈、旋体 动作缓慢困难,小写症 4. 姿势步态异常:屈曲体态,慌张步态, “ 冻结 ” 平衡障碍,跌倒
5.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顽固性便秘,胃肠 运动障碍,大量出汗,皮脂溢出, 唾液增多,体位性低血压; 6. 精神症状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症状 + 进行性病程 鉴别诊断: * 巴金森氏综合征 * 抑郁症 * 特发性震颤 神经变性疾病
五、治疗 (一)多巴胺替代疗法 * 补充神经递质多巴胺的不足,使乙酰胆 碱 - 多巴胺系统重获平衡,而改善症状。 * 小剂量开始,缓慢加量,终身服药,个体化。 1. 左旋多巴 目前最有效药物,副作用大 主要副作用:症状波动、运动障碍(异动 症),精神异常;直立性低血压,消化、心血 管、泌尿道症状。 2. 周围氨基酸脱羧酶抑制剂 DCI 复合多巴:帕金宁、美多巴
3. 多巴胺能受体激动剂 — 溴隐亭 4.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 丙炔苯丙胺 5 儿茶酚 - 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 6. 金刚烷胺 (二)抗胆碱能药物 抑制乙酰胆碱的作用,相应提高另一 种神经递质多巴胺的效应而达到缓解 症状的目的。 安坦(苯海索) 东莨菪碱
(三)手术治疗 微电极技术 目的 : 破坏丘脑核、苍白球或其传出纤维 (四)细胞移植几基因治疗 (五)康复治疗 六、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