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國民所得的概念 第一節 國民所得的概念 第二節 國民所得會計 第二節 國民所得會計 第三節 國民所得在應用上的限制 第三節 國民所得在應用上的限制 第四節 經濟福利概念與社會福利指標 第四節 經濟福利概念與社會福利指標.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四章 銀髮族產業經營 第一節 銀髮族產業的發展 熟年商機  銀髮族發展產業 醫療保健 保健食品市場逼近三百億元 熟年人最擔心自己的健康問題,追求健康 是他們共同的願望,包括保健食品、養生 餐飲、健康器材、運動健身、抗衰老等都 是值得開發的市場。
Advertisements

第十三章 國民所得總體經濟學. 資料來源 李美金著作之 “ 全方位經濟學講義 ” , 由龍騰圖書公司出版 。
第一節 國民所得的概念 第二節 國民所得會計 第三節 名目國民所得與實質國民所得 第四節 國民所得在應用上的限制 第五節 經濟福利概念與社會福利指標 第五節 經濟福利概念與社會福利指標 第十三章 國 民 所 得.
6-1 國民所得的概念 6-2 國民所得的內容 6-3 國民所得在應用上的限制 6-4 「貧窮」與「富裕」-國民所得 分配不均度的測量第六章 國民所得.
經濟學 .方文碩、楊永列、葉志權 合著.前程文化 出版 第 12 章 國民所得的衡量 本章學習目的 瞭解國內生產毛額 瞭解國內生產毛額之衡量 瞭解各種國民所得之間的關係 瞭解物價水準與物價指數 瞭解實質國民生產毛額 瞭解國民所得會計之限制 瞭解家計單位所得分配衡量 瞭解新經濟福利指標 瞭解綠色國民所得帳.
1 第 23 章 國民所得的計算. 2 個體 VS 總體 個體經濟學 (microeconomics) - 研究家計單位和廠商如何做決策以及 他們在市場中如何互動。 總體經濟學 (macroeconomics) - 研究整體經濟的現象,包括經濟成長、 景氣波動、通貨膨脹、失業 … 等.
Chapter 11. 行銷管理 Chapter 11 訂價概 念 11-2 行銷管理 Chapter 11 訂價 概念 11-3.
總體經濟指標 第四課 編製:黃詩茹. 經濟學研究主題 個體經濟研究 探討個體如何做理性的選擇。 研究個人、家庭、廠商等單一行為者的經 濟作為。例如:消費、生產行為。 總體經濟研究 觀察整體經濟體 ( 社會、國家 ) 的現象。 研究整體經濟社會的產出、物價、資產價 格、政府預算等經濟變數的決定。例如:就業.
第十章 分 配 理 論 INDEX 第一節 所得分配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生產要素的需求 第三節 分配的邊際生產力理論
第十章 國民所得之衡量.
第九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与工业化 第三节 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变化与优化
國民生產毛額的基本概念 國民生產毛額的衡量.
第13章 國民所得帳 第一節 國內生產毛額之定義 第二節 流量與存量 第三節 GDP 之衡量~產出面法 第四節 GDP 之衡量~支出面法
102年10月 公共債務法 講師:財政部國庫署 林組長達聰.
13.1 國內生產毛額 國內生產毛額的定義 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第八章 總體經濟的衡量-總產出.
第2章 國民所得概要.
經濟成長與創新 演示者:陳怡如、林佩儀.
Unity3D.
    第10章 總體經濟學導論 經濟學原理‧溫明忠 著‧前程文化 出版.
第四章 市场与行业分析.
Bank 3.0 證券產業發展趨勢 與數位化應用 富邦證券 副總經理 郭永宜 (行銷暨商品督導)
10 總體經濟與總體指標.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九章 總體經濟的衡量-物價膨脹與失業.
「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 CPI)反映生活成本。當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時,一般家庭需要花費更多的金錢才能維持相同的生活水準。 經濟學家用物價膨脹(inflation)來描述一般物價持續上升的現象,而物價膨脹率(inflation rate)為物價水準的變動百分比。
第1章-國民收益 香港中學會考經濟科 By Mr. LAU san-fat/ver 2004 第1章-國民所得計算-SV.
复习回顾 1.我国之所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A.是由我国生产力整体水平比较低决定的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 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公民與社會第四冊 第四課 總體經濟指標 師大附中 陳采妍.
以無異曲線分析物價指數作為COL指標, 有高估或低估的現象。
物價膨脹與通貨緊縮 物價膨脹.
15 總體經濟指標的衡量.
第 11 章 失業與物價指數 經濟學 精簡本 作者 謝振環.
人民痛苦指數 第七組 吳政穎 陳顯榮 許家嘉 張巧吟
第 11 章 總體經濟的度量 本章內容要點 利用循環流程圖來瞭解總體經濟 衡量總產出的指標 國內生產毛額的意義與計算方法 衡量物價水準的指標
本 节 目 录 一、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二、工业化阶段 三、高效的益综合发展阶段 四、课堂巩固.
經濟學原理 總體經濟 Lecture 1 黃朝熙 2009年3月17日.
中国财政支出 庄志辉 赖灿荣
消費、儲蓄與投資 消費函數與儲蓄函數.
第四章 資金成本.
九十八學年度第一學期經濟學 Chapter 4 價格彈性.
國中公民 國民所得的概念.
國民所得會計帳 國民所得會計帳 1.
經濟學 I 第三章 消費行為的研究.
第4章 即期匯率的決定(I).
電子商務基本概念 電子商務的定義 1-1 電子商務的特性 1-2 電子商務的演進 1-3.
第二章 如何衡量總體經濟.
16 國民所得的意義與衡量 討論總體經濟的問題與對策, 必須有衡量總體經濟活動的具體指標。國民所得是用來測度總體經濟活動的量標。
9 國民所得與物價 以上八課討論個體經濟學,以下八課則是總體經濟學。 個體與總體涵蓋的範圍不同,分析方法卻都是「市場供需均衡」,
2013年全球股價、原油、黃金及波動率指數(VIX)
四種市場結構的類型與比較 完全競爭市場的特徵.
第四章 生產理論 1.生產函數 2.生產期間 3.總產量、平均產量與邊際產量 4.等產量線 5.最適要素僱用量 6.規模報酬.
學習目標 OBJECTIVES 瞭解國內生產毛額與國民生產毛額之定義 瞭解國內生產毛額的計算方式 解構國內生產毛額的組成
东南亚各国国旗.
宏观经济学 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 作者:于姗姗 单位:辽东学院 教学课程:宏观经济学 适用对象:经济类本科.
第五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实践 认识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含义和核算方法;
台灣的人口 教學者:李蕙娟 年級:二年級.
Chapter 10 總體經濟 與 總體指標.
哪些人是管理者? 管理者? 指和一群人工作,並藉由協調他人來完成工作,以便達成組織目標的人
總體經濟學導論 總體經濟學所要討論的是諸如一個國家商品的總需求量、總供給量、商品的進出口量等總量 (aggregates) 的觀念,以及一個國家商品的平均價格水準、勞工平均的薪資水準等平均 (averages) 的觀念。 總體經濟學與個體經濟學的差異主要在研究的對象與課題上。前者研究的對象是整體的,是以單一國家,甚至於全世界的經濟現象作為研究的對象。而後者的研究對象是個體的,是以參與市場的個人、家庭、廠商的經濟行為,以及這些行為與個別市場間的交互運作的關係,作為研究的對象。
個體經濟學 張清溪 / 國立台灣大學
經濟學 學經濟.
總體經濟指標與利率趨勢研判 主講人 財務部 林震慶副理.
1.1 國際貿易的意義與重要性 1.2 國際貿易的類型 1.3 國際貿易的特性 1.4 經營國際貿易的風險
13 凱因斯模型 本章與下一章以總合供需模型說明 國民所得與物價水準是如何決定出來的。 本章先介紹構成總合支出四項目中的民間消費支出與投資,
17 國民所得與經濟福利 本章將首先介紹物價指數的衡量方法,並用以計算平均每人實質國民所得; 再說明國民所得作為福利指標的失。
第一章 電子商務簡介 第一篇 電子商務概論篇.
Application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一節 國民所得的概念 第一節 國民所得的概念 第二節 國民所得會計 第二節 國民所得會計 第三節 國民所得在應用上的限制 第三節 國民所得在應用上的限制 第四節 經濟福利概念與社會福利指標 第四節 經濟福利概念與社會福利指標

第一節 國民所得的概念 1.1 GDP 與 GNP 的意義 1. 國內生產毛額 2. 國民生產毛額 3. GDP 與 GNP 的差異 4. GDP 與 GNP 的關係 5. GDP 的內涵 1.2 國民所得的衡量方法 1. 生產面法 2. 支出面法 3. 所得面法

國民所得的概念 統計整體經濟社會複雜之經濟活動成果時 ,須建立一套有系統的統計模式與指標, 才能正確地衡量其在一定期間內的生產成 果,此項指標就是「國民所得」的衡量。 國民所得會計的建立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國民所得會計

GDP 與 GNP 的意義 指一國「境內」的常住居民,在 「一定期間內」所「生產」之「 最終財貨與勞務」,按「市場價 格」計算之總產值。 國內生 產毛額 (GDP) 指一國的「全體國民」,在「一 定期間內」,所「生產」之「最 終財貨與勞務」,按「市場價格」 計算之總產值。 國民生 產毛額 (GNP)

GDP 與 GNP 的差異 是以「國境」為界限,衡量「一國境 內」的常住居民,在一定期間內之生 產活動所創造的市場價值。因此,只 要在一國境內,不論是本國居民或外 國居民,在本國國境內所生產之最終 財貨與勞務之市場價值,皆應列入本 國的國內生產毛額。 GD P

GDP 與 GNP 的差異 是以「國籍」為界限,衡量「一國全 體國民」,在一定期間內之生產活動 所創造的市場價值,因此,只要是本 國國籍,不論在國內或國外的生產活 動所得皆應列入本國的國民生產毛額 。 GN P

GDP 與 GNP 的關係 就 GDP 與 GNP 而言, GDP 較能真實表現一 國境內實際的生產活動成果,在統計資料 運用上較有意義,故臺灣於 1994 年 11 月起 以實質 GDP 成長率來衡量經濟成長率。

GDP 與 GNP 圖解

GDP 的內涵 以「一國境內」的常住居民為對象在「一定期間」內須於「當期」所「生產」以「市場價值」為計算基礎

以「一國境內」的常住居民為對象 在本國境內之居民,不論是本國國民或外國 國民,在本國境內所生產的財貨或勞務之價 值皆應計入。

在「一定期間」內 是「流量」的觀念,須於當期所生產的財貨 或勞務才列入 。通常一定期間指一年或一 季,僅計算該期間內所生產之財貨或勞務之 價值。

流量與存量 流 量流 量 指「一定期間」 內所產生的數量 總和。如國民所 得、消費、投資 等,均為流量的 概念。 存 量存 量 指「某一時點」 所存在的數量, 如資本量、貨幣 供給量、人口數 量等,均為存量 的概念。

須於「當期」所「生產」 非本期生產但於本期售出的財貨或勞務不 列入 GDP 中。 不具生產之交易不列入 GDP 中。 「移轉性支付」不列入 GDP 中。 計算「最終財貨與勞務」的價值。

以「市場價值」為計算基礎 計算 GDP 是以市場交易之經濟活動為主, 以其市場買賣價格為計算基礎。故無市 場交易的生產活動不列入 GDP 中。

GDP 是指「生產」之最終財貨與勞務的市場價值, 而該產品與勞務亦須透過市場交易,因此吾人也 可以由該經濟體系的 「支出」金額來估算 其價值,又生產交易 的成果最終將分配給 生產過程中各種生產 要素的提供者做為報 酬,故也可由「所得 面」來估算。 國民所得的衡量方法 衡量方法 所得 面 生產 面 支出 面

經濟循環週流圖

生產面法 生產面法估算 GDP ,是將國內不同產業所 生產的最終財貨與勞務,按市場價值加總 計算,此即所謂之「最終產出法」,此法 可統計出各產業對該國 GDP 的貢獻。

國內生產毛額產出比例 農 業工 業服務業

估算 GDP 最終產值法附加價值法

將生產各階段所增加的價值加以加總,其總合 即與最終產值相等。 農民種植小麥,收成後賣給麵粉廠 10,000 元 ,麵粉廠再將小麥製成麵粉給麵包廠得款 1,000 元,麵包廠將麵粉製成最終產品麵包 ,賣給消費者,市場銷售價格為 40,000 元。 最終產品為麵包,市場售價 40,000 元即所創 造的 GDP ,為各生產階段的附加價值加總, 即: 10,000 + 11,000 + 19,000 = 40,000 (元)。

支出面法 支出面法估算 GDP ,是將國內四大部門 (家計部門、企業部門、政府部門、國外部 門)購買最終財貨與勞務所支出的金額加總, 其值亦稱為「國內支出毛額」(簡稱 GDE )。

民間消費支出 (C) 指家計部門購買財貨與勞務的支出。 依其性質可分為耐久財、非耐久財、 勞務三項支出。通常民間消費支出占 一國的 GDP 比例最大。

國內投資毛額 (I g ) 即「國內資本形成毛額」,包括固定資 本形成毛額(新建築物、新機器設備) 及存貨增加。

政府支出 (G) 政府支出主要包括二項: (1) 政府購買之最終財貨與勞務 (2) 僱用軍公教人員的薪資支出 上述支出包含國防、教育、行政、司法等 生產及服務性支出,但不包括非生產性的 「移轉性支付」,例如退休年金、失業救 助、急難救助及金援外交支出等。

淨輸出 (X-M) 本國境內生產,銷往國外的商品為出口 (X ) ,視為本國生產的最終財貨,列入 GDP , 而進口 (M )則非本國生產,已列在前述的 C 、 I 、 G 項目中,應予扣除。故統計 GDP 時,應以淨輸出 (X-M )來計算。

所得面法 以所得面法估算 GDP ,是將國內各生產要 素 ( 土地、勞動、資本、企業能力 ) 參與生產 活動,其要素所有者獲得的報酬加總,又 稱「國內所得毛額」 ( 簡稱 GDI) 。 要素所得法是由生產的成本面來計算 GDP , 而生產要素報酬的總合,即國民所得 (NI) 。

國民所得的組成

所得面法 而最終的產值,除了支付各種生產要素的 報酬外,尚須包括下列二項成本: (1) 生產過程中廠房、機器設備等資本財 的耗損(折舊) (2) 上市前繳納的間接稅(如貨物稅、營 業稅、關稅 …… 等)。

間接稅 間接稅指雖由生產者支付給政府,但可轉 嫁給消費者負擔之稅。 除繳納間接稅外,生產者亦可接受政府補 貼,故間接稅淨額=間接稅-補貼。

GNP 、 GDP 公式

三面等價原理 生產面生產面 生產面生產面 支出面支出面 支出面支出面 所得面所得面 所得面所得面

第二節 國民所得的概念 2.1 國民生產淨額 2.2 國民所得 2.3 個人所得 1. 扣除不勞而獲 2. 加上不勞而獲 2.4 可支配所得

國民生產淨額 國民生產淨額 ( 簡稱 NNP) 又稱「國民淨生產 」,乃一國常住居民在特定期間 ( 通常為一 年 ) 所生產最終財貨與勞務扣除資本折舊的 市價淨值。

國民所得 國民所得 ( 簡稱 NI) 指一國國民在一年期間以 其生產要素參與生產而得到的報酬總合,乃 依「要素成本所計算的國民所得」。

個人所得 個人所得 ( 簡稱 PI) 指個人或家計部門在一定 期間可獲得的所得。 由國民所得 (NI) 計算個人所得 (PI) 時,應 (1) 扣除「勞而不獲」 (2) 加上「不勞而獲」

可支配所得 可支配所得 ( 簡稱 DI) 指個人或家計部門獲取 的所得中,實際可自行支配使用的所得。

國民所得會計帳

國民所得的結構

第三節 國民所得在應用上的限制 3.1 物價水準的變動 1. 物價指數 2. 名目所得 3. 實質所得 3.2 人口的變動 3.3 國民所得應用上的其他限制與缺點 1. 無法顯示非市場性的經濟活動 2. 未列入地下、非法的經濟活動 3. 忽略休閒的狀況 4. 無法反映財貨與勞務品質與結構的變動 5. 無法測度所得分配的公平性 6. 忽視外部成本 3.4 平均每年每人國民所得

物價水準的變動 計算 GNP 或 GDP 時,乃以「當期市場價格」 計算,然而,同一國家即使在不同年度產 量相同,但因物價水準不同,同一產出水 準計算出來的 GNP 或 GDP 會隨物價上漲而 增加,但實質產出水準仍未改變,因此, 用以判斷國民經濟福利時,應將物價變動 的影響因素剔除。

物價指數 指 GDP 平減指數,基期的物價指數為 100 ,若物價 上漲 20 %,則物價指數為 120 ,若物價下跌 20% , 則物價指數為 80 。 實質所得 名目所得 又稱「貨幣所得,是以「當期」的市場價格計算 的所得水準。 又稱「真實所得」,是以「基期」的市場價格計 算的所得水準。

人口的變動 「平均每人實質所得」,同時剔除了「物 價水準變動」及「人口變動」二項因素, 是衡量一國人民生活水準與經濟福利的較 佳指標。

國民所得應用上的其他限制與缺點 無法顯示非市場性的經濟活動 未列入地下、非法的經濟活動 忽略休閒的狀況 無法反映財貨與勞務品質與結構的變動 無法測度所得分配的公平性 忽視外部成本

平均每年每人國民所得

第四節 經濟福利概念與社會福利指標 1. 經濟福利與社會福利 2. 經濟福利指標 3. 社會福利指標

經濟福利與社會福利 「經濟福利」指一國的經濟活動所創造的 成果當中,分配於國民,可以增進國民經 濟生活水準之部分。經濟福利的討論範圍 限於經濟活動,而「社會福利」則除經濟 福利外,另包含政治、社會、文化等層面, 範圍較廣。

經濟福利指標 同時考慮「物價變動」與「人口數量」 等因素,此乃衡量經濟福利最具代表性 之指標。 平均每人實質 GDP 經濟福利量度 ( 簡稱 MEW) ,由美國經濟 學者杜賓與諾得浩斯於 1972 年提出。 經濟福利淨額 ( 簡稱 NEW) ,由美國經濟 學家薩穆遜提出。 新的經濟福利指標

NEW

社會福利指標 社會福利指標於 1970 年由聯合國所倡導, 包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層面,以廣 義的角度來衡量國民生活素質。

綠色國民所得帳 聯合國 SEEA 於 1990 年開發,整合「環境」 和「經濟」的國民所得帳,於國民所得帳 中,扣除自然資源耗損和環境品質變化等 項目,做為國民生活水準、生態平衡和環 境永續發展的福利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