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課 與宋元思書 作者:吳均
吳均 ,字叔庠(庠,古代學校名稱,如: 郡庠、邑庠。又「夏曰校,殷曰序,周曰 庠。」《孟子‧梁惠王上》有「謹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義。」古時朝廷大學,北稱 「上庠」,南稱「成均」,故吳均名均字 庠),吳興故鄣人(今浙江省吉安縣)。生 於南朝宋明帝秦始五年(西元四六九年), 卒於梁武帝普通元年(西元五二○年),是 南朝著名的史學家與詩人。
吳均 出身貧寒,卻很好學,才華洋溢。梁朝初年, 柳惲當吳興太守時,召他作主簿,兩人常常在一 起作詩賦。後來吳均當了建安王記事,又升為國 侍郎,並作過「奉朝請」(奉朝會請召,既非固 定官職,也無實權,是一閑置的官職)。他曾上 表請求撰寫《齊春秋》,不顧梁武帝的忌諱,照 實地記錄齊梁間的歷史,說:「武帝曾為齊明帝 佐命(輔助創業之臣)。」梁武帝厭惡他詳實的 記載,因此批評他所撰的《齊春秋》不合史實, 免去他的官職。後來吳均又奉詔撰寫《通史》, 起自三皇,迄於齊,惜未成書就已辭世。
創吳均體 在吳均現存的一百多首詩中,樂府詩有三十 七首,約佔全部詩作的三分之一,可見吳均 是創作樂府詩的大家。他的詩重音律,音韻 和諧,又喜歡模仿樂府,流露剛健清新的氣 息,得到名家沈約的賞識。當時的人喜歡模 仿他的文體,遂流行一時,稱作「吳均體」 吳均同時也是南朝邊塞詩的先驅,馮斑在 《鈍吟雜錄》中說:「於時侍人灼成一體有 吳叔庠,邊塞之文所祖也。」在現存吳均詩 作中,邊塞詩或邊塞相關題材的詩約十五首, 馮斑的評論的確公允。
吳均的詩作富有感情,往往即事抒懷,藉 週遭景物來渲染離愁別緒。以松樹、梧桐、 寶劍等形象抒發寒士的骨氣,《酬周散騎 吳嗣》一詩,更以揚雄、司馬相如自比, 說自己與他們一樣出身貧賤,才華橫溢, 但不免仕途蹇困,並在詩中表現出自己懷 才不遇的悲歎。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的詩作中,已有五律的影子。 《胡無人行》一詩在形式上已初具五言律詩的特徵, 中間兩聯「鐵騎追驕虜,金羈討黠羌,高秋八九月, 胡地早風霜。」平仄黏對盡合要求, 為五律的發展累積了豐富的經驗。 除詩之外,吳均的書札也一樣馳名。代表作品如: 《與宋元思書》、《與顧章書》、《與施從事書》 等,都能以精簡文字刻畫山水,清新秀逸,「其秀 在骨」,一掃六朝頹靡文風,錢鍾書《管錐篇》更 說:「吳均三書與酈道元《水經注》 …… 實柳宗元 以下遊記之具體而微。」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續齊諧記 魏晉南北朝時,因社會動亂、黑暗,人們往往把擺脫 苦難的希望,寄託於超現實的佛道和鬼神幻想中,於 是志怪小說大量產生。這時期志怪小說數量很多,據 統計約有八十多種,但多已散伕。大致保存或保存少 數片段的約有三十餘種,《續齊諧記》是其中文字較 為清麗的作品。 「齊諧」者究為何意?莊子《逍遙遊》載:「齊諧者, 志怪也。」後世「志怪」的書多用「齊諧」為名。南 朝宋東陽無疑著有《齊諧記》,吳均的《續齊諧記》, 大概就是續東陽無疑的書。
《齊諧記》今已不存,《續齊諧記》今僅存十七 條,書中所載多從舊書古籍取材,吳均是文學名 家,敘述故事、刻畫人物均有較高的藝術技巧, 其中《屈原投江》記敘端午節由來、《桓景登山》 記重九登高的傳說、奇詭曲折的《陽羨鵝籠》則 取材自佛經故事。茲節錄其「重九登高」的記敘 於下: 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學道多年。一天,費長房對 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家中會有災厄。你快回家, 教家人每人做一個紅色香囊,裡面盛著茱萸,再 把香囊繫在手臂上,全家要走到山上,飲菊花酒, 才能躲過這場災禍啊!」
桓景向來敬重費長房,回家後立刻依費長房所說準備。 九月九日當天,他帶了家人離家登山。晚上下山一看, 家中的雞犬牛羊都躺臥在地上,早已氣絕多時。長房 知道後,就說:「這些雞犬牛羊全是替你們承受這場 災厄而死的。」 按:國人每到重陽節農曆九月九日登高、飲菊花酒、 佩戴香囊茱萸的習俗,就是這樣流傳了下來的。唐朝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所寫的正是這種情形。 關於「陽羨鵝籠」的故事,有興趣的同學可參閱部編 版國文選修的二十九課「許彥鵝籠」,情節虛幻離奇, 充滿想像力。
概覽課文 與宋元思書 南朝 吳均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 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 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 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 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 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 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課文分段講解 1. 第一段: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 沒有風,也沒有雲霧,天空和山巒呈 現同樣的清澄。 (天氣的晴朗)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任憑船隨著江水的流向,四處飄蕩。 (心情的閒適)
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 大約一百里長的水路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奇異的山巒、瑰麗的江水,天下獨一無二。
2. 第二段: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淡青色 千丈深的水底清晰地顯露出來
急湍甚(於)箭,猛浪若奔。 省略(浪高) 湍急的水流比飛箭還快, 洶湧的浪花有如飛奔的馬
3. 第三段: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兩岸的高山上, 全生長著耐冷長青的樹木。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依靠著山勢比賽往上, 互相比高比遠。
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爭著向高處筆直伸展, 形成了千百座山峰
4. 第四段: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 泉水沖擊著石頭, 發出泠泠的聲響
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美麗的鳥兒彼此和鳴著, 奏出嚶嚶的旋律。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蟬兒接連不絕地鳴著, 猿猴是連續不斷地叫著
鳶飛戾(於)天者,望峰息心; 5. 第五段(遊後感觸) 省略 一心追求飛黃騰達的人,見了這些 山峰就會停止追求名利的欲望。
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 處理政事的人, 看了這些幽谷就會流連忘返。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 橫斜的樹枝遮蔽了上空,即使 白晝也像黃昏那樣陰暗 6. 第六段: (濃蔭蔽天)
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有的是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偶爾也可以 看到天日。
課文結構分析
1. 從題目來看本文是書信體裁,但無 書信格式。從作法來看具有「遊記」 的特徵。從內容上來看是一篇抒情 小品。 2. 總分結構 3. 以「奇山異水」為全文綱目。
4. 第一段「概述」,先寫美景再寫閒情。 5. 第二段「分述」,寫「異水」,先寫「游 魚、細石」的靜,再寫「急湍、猛浪」的動, 由靜到動,寫水的深、清、急。 6. 第三段「分述」,寫「奇山」,以「樹之 奇」來襯托「山之奇」
7. 第四段寫山中耳聞之聲, 刻畫聽覺之美。 8. 第五段抒發因美景所生的感觸。 9. 第六段以近景作結,呼應「奇山異水」 10. 多四字句,多對仗,為駢體文。
駢體文介紹: 1. 「駢」,駕二馬也。凡物體二者併合或重 列對偶。 2. 六朝時代由辭賦轉變為駢語(駢文),當 時稱「今體」,唐柳宗元「駢四儷六」,清代 「駢體」、「駢文」之名才盛行於世。 3. 王國維:「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 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
4. 中國語單音,故用駢體組成的語句,易引 起聯想與美感。大凡古來的名言佳句,必 是駢偶。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5. 駢文的特點:◎多用對句 ◎以四字及六字之 句調為基本 ◎力圖音調之和諧◎繁用典故◎ 文辭華美。 6. 駢文名家:魏晉時之陸機、潘岳、 孫綽、謝靈運、江淹、鮑照、沈約 、庾信、徐陵等。
處理生難字詞 1. 以「票」為聲符的字群 「縹」碧 → ㄆㄧㄠ ˇ ,淡青色 「飄」蕩 → ㄆㄧㄠ,隨風而動 「漂」亮 → ㄆㄧㄠˋ,色彩鮮明 「剽」竊 → ㄆㄧㄠˋ,竊取
2. 以「戾」為聲符的字群 鳶飛「戾」天 → ㄌㄧˋ,到達 鶴「唳」雲端 → ㄌㄧˋ,鳥類高聲鳴叫。 轉「捩」點 → ㄌㄧㄝˋ,扭轉 眼「淚」 → ㄌㄟˋ,眼睛流下的液體。
3. 以「耑」為聲符的字群 急「湍」甚箭 → ㄊㄨㄢ,急速的流水 「喘」氣 → ㄔㄨㄢ ˇ ,急速呼吸 「端」正 → ㄉㄨㄢ,正直 「揣」測 → ㄔㄨㄞ ˇ ,猜想 「惴」慄 → ㄓㄨㄟˋ,憂慮、恐懼 祥「瑞」 → ㄖㄨㄟˋ,吉兆 逸興「遄」飛 → ㄔㄨㄢˊ,迅速
4. 以「令」為聲符的字群 「泠泠」作響 → ㄌㄧㄥˊ,泉水沖 擊著石頭所發出清脆的聲音 寒「冷」 → ㄌㄥ ˇ ,溫度低 怯「怜怜」 → ㄌㄧㄢˊ,可憐
5. 「綸」的破讀 經「綸」世務 → ㄌㄨㄣˊ 「綸」巾 → ㄍㄨㄢ,用青絲帶做的帽子 6. 「任」的破讀 「任」意東西 → ㄖㄣˋ,聽憑 悲不「任」 → ㄖㄣˊ,承擔
7. 狀聲詞:「泠泠、嚶嚶」 形容水聲:泠泠、淙淙、潺潺、濺濺 形容鳥鳴聲:嚶嚶、間關、啁啾
文法: 請學生找出摹寫、對句、誇飾、 譬喻修辭 1. 誇飾:「天下獨絕」、「千丈見底」、 「急湍甚箭」、「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 叫無絕」。
2. 譬喻:「猛浪若奔」 3. 轉化:「負勢競上,互相軒 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擬人化動詞)
單句對:「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 流飄蕩,任意東西」、「蟬則千轉不窮, 猿則百叫無絕」 隔句對:「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 鳴,嚶嚶成韻。」、「鳶飛戾天者,望峰 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橫柯 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4. 對句:
5. 視覺摹寫:「水皆縹碧,千丈見 底,」、「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 交映,有時見日」 6. 聽覺摹寫:「泉水激石,泠泠作響; 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 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7. 判斷句:「蟬則千轉不窮」、「猿則 百叫無絕」
四、想一想 ( 一 ) 作者認為從富陽到桐廬的富 春江水,有什麼奇異的地方? ( 二 ) 試從山色、山勢、山聲三方面, 說明富春江的「奇山」特色。 ( 三 ) 文中的「鳶飛戾天者」和 「經綸世務者」分別是指那些人? 他們在觀賞景色後有什麼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