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 1 )
课件说明: 该课件参考同济大学精品课程《城市规划原 理》,使用了期中了其中的幻灯片和图片,在 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教 学 参 考 书 I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 《城市规划原理》李德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规划概论》郭彦泓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I 城市发展历史与理论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二版)董鉴泓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外国城市建设史》沈玉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 —— 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E. 沙里宁,顾启源译 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规划导论》邹德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II 居住区规划设计 《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邓述平、王仲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周俭同济大学出版社
教 学 参 考 书 IV 城市设计理论 《城市设计导论》徐思淑、周文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王建国东南大学出版社 《城市建筑》 A. 罗西著,施植明译博远出版有限公司 《城市意象》 K. 林奇著,项秉仁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设计》 E. 培根著,黄富厢、朱绮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市镇设计》 F. 吉伯特著,程里尧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外部空间设计》卢原义信著,尹培同译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建成环境的意义》 A. 拉普普特著,黄兰谷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本学期主要学习内容: 1. 城市规划概论 2. 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原理
绪论 一、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 1.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2. 城市总体规划 ( 1 )总体规划 ( 2 )分区规划 3. 城市详细规划 ( 1 )控制性详细规划 ( 2 )修建性详细规划
城市详规之 居住区规划设计成果
二、城市居住问题 居民是城市的主人,居民的生活是城市最 主要的活动之一。城市生活居住体系包括两个 层次:住宅(家庭生活单元)、居住区(社区、 多个家庭的组合、社交活动)。 居民是城市的主人,居民的生活是城市最 主要的活动之一。城市生活居住体系包括两个 层次:住宅(家庭生活单元)、居住区(社区、 多个家庭的组合、社交活动)。
1 、城市居住问题
2 、城市居住用地的组成
3 、居住用地的分类
三、城市居住用地的选择 1 、自然地质条件 2 、周围环境 4 、可持续发展 3 、与旧城区的关系
四、居住区布置方式 1. 集中布置 2. 分散布置
五、居住区的组织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第一节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 居住区概念:
居住区规划:
居住区规划的任务
居住区规划的内容
第二节 居住区的组成、 类型与规划结构 一、居住区的组成 1. 居住区的组成要素:
二、居住区的规模
三、居住区的类型 1. 按建设条件分: 2. 按所处位置分: 3. 按住宅层数分:
四、居住区的结构规划 2 、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主要因素 1 、邻里单位 3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讨论课任务: 1) 调查某居住区的面积,户数,及人口; 2) 调查居住区布置方式;住宅类型; 2) 调查居住区布置方式;住宅类型; 3) 调查居住区空间构成; 3) 调查居住区空间构成; 4) 调查居住区道路;出入口; 4) 调查居住区道路;出入口; 5) 调查居住区绿化; 5) 调查居住区绿化; 6) 调查居住区景观; 6) 调查居住区景观; 7) 调查居住区文化;居住区特点; 7) 调查居住区文化;居住区特点;
第三节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第三节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一、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观念和设计要点 (一)原则:以人为本 (一)原则:以人为本 观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
(二)设计要点 1 、整体性居住区的整体设计必须运用现代城 2 、经济性 3 、科学性 4 、生态性 5 、地方性与时态性 6 、超前性与灵活性
二、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一)使用要求(二)卫生要求(三)安全要求 (四)经济要求 (五)美观要求
三、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 一 ) 住宅类型的选择 1 .住宅的类型及其特 2 .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的关系 3 .合理选择住宅类型
( 二 ) 住宅的规划布置 1 、住宅群体的组合 ( 1 )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及特点 (2)住宅群体组合方式 ( 3 )住宅群体的空间组合
2 .住宅群体组合与日照、通风和噪声的防治 (1) 住宅群体争取日照和防止日晒的规划设 (2) 住宅群体提高自然通风和防风效果的 规划设计措施 规划设计措施 (3) 住宅群体噪声防治的规划设计措施
3. 住宅群体组合与节约用地
四、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 一 ) 居住区公共月盼设施的分类和内容 1 .按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性质分类 2. 按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频繁程度分类 3. 按营利与非营利性分类
( 二 ) 公共服务设施指标的制定和计算方法
( 三 ) 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1. 规划布置的要求和方式 2. 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3. 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4.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步骤
(四)居住区(街道)工业的规划布置 1. 居住区工业的性质与内容 2. 居住区工业的分布和布置方式
五. 居住区道路和交通的规划布置 (一)居住区道路的功能和分级(二)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三)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四)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经济性(五)居住区内静态交通的组织(六)居住区和居住小区道路系统规划
六. 居住区绿地的规划布置 (一)居住区绿地的功能(二)居住区绿地的组成与标准(三)居住区绿地规划的基本要求(四)居住区公共绿地的规划布置(五)居住区绿化的树种选择和配置
七. 居住区外部环境的规划设计 (一)居住区外部环境设计内容(二)居住区外部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三)居住区内各类室外场地的规划设计(四)居住区环境设施小品的规划设计
讨论课任务: 1) 调查某居住区的面积,户数,及人口; 2) 调查居住区布置方式;住宅类型; 2) 调查居住区布置方式;住宅类型; 3) 调查居住区空间构成; 3) 调查居住区空间构成; 4) 调查居住区道路;出入口; 4) 调查居住区道路;出入口; 5) 调查居住区绿化; 5) 调查居住区绿化; 6) 调查居住区景观; 6) 调查居住区景观; 7) 调查居住区文化;居住区特点; 7) 调查居住区文化;居住区特点;
公共服务设施设计实例分析
实例分析
实例分析
实例分析
第四节 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技术经济指标 规划用地平衡表 技术经济指标
项目数值 (ha) 比重 (%) 人均面积 (m 2 / 人 ) 居住区用地 其中其中 住宅用地 公建用地 道路用地 公共绿地 其他用地 1 、规划用地平衡表 一、规划用地平衡表
2 、规划用地平衡表的作用 1 )用数量表明住宅区的用地状况; 2 )初步审核各项用地分配比例是否科学 合理; 3 )初步评价住宅区的环境质量; 4 )方案评定和管理机构审定方案的重要 依据。
3 、住宅区各项用地平衡控制指标 用地构成居住区小区组团 住宅用地 公建用地 道路用地 公共绿地 居住区用地 100
住宅区各类用地的划分 ( 1 )住宅区用地界限 —— 以道路为界限; —— 以用地边界为界; —— 以天然或人工障碍物边线为界; —— 住宅区内非居住用地或居住区级以 上公建用地应扣除。
( 2 )住宅用地范围 —— 以住宅区内部道路红线为界,宅前宅后小路 属住宅用地 —— 住宅邻近公共绿地等无明确界限时,通常以 1.5~3 米计算 —— 与公共建筑相邻时,以公建用地为界
( 3 )道路广场用地 —— 用地外围为城市支路或居住(小)区级道路, 道路面积按红线宽的一半计算 —— 规划用地内的居住(小)区道路按红线宽度计 算 —— 组团级(与没有人行道的小区级)道路按实际 宽度计算 —— 回车场、停车场应包括在道路用地内 注意:宅间路计入住宅用地 公建用地内的车行道计入公建用地 公共绿地内的人行道计入公共绿地
( 4 )公共绿地 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 街心绿地、林荫道与活动场地
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 )( 2002 年版) ( 1 ) 居住户数(户、套) ( 2 )居住人数(人) ( 3 )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 4 )住宅平均层数 = 住宅总建筑面积 / 住宅基底总面积(层) ( 5 )人口密度 = 规划人口数量 / 居住用地面积(人 /ha ) ( 6 )建筑面积密度(毛密度、净密度) = 建筑面积 / (居住)用地 面积 ( 7 )建筑密度(毛密度、净密度) = 建筑基底面积 / (居住)用地 面积( % ) ( 8 )停车泊位(停车率、地面停车率)(个) ( 9 )绿地率 = 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与居住用地总面积的比例( % ) 二、技术经济指标
第五节 城市旧居住区的再开发 一、城市旧居住区再开发的原则: 城市旧区改建应当遵循加强维护、合理 利用、调整布局、逐步改善的原则,统一规划, 分期实施,并逐步改善居住和交通运输条件, 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实施建设,提高城市的综 合功能。 二、城市旧居住区的特点: 复杂性 长期性和阶段性 综合性
三、旧居住区的开发方式 维修改善 更新 整理和改建
四、旧居住区的维修改善和更新 1 、维修改善 ( 1 )维修改善旧住宅和居住区的公共建 筑 ( 2 )旧居住区室外环境的改善 ( 3 )整顿道路和交通 增设市政公用设施 改善卫生环境 2 、更新 是指对旧住宅和建筑在保留其外形基本 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内部现代化更新。
五、居住区的整治规划 旧居住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六、旧居住区的调查研究 1 、土地的使用现状 2 、建筑现状 3 、人口构成 4 、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5 、市政公用设施现状 6 、工厂的生产情况 7 、地区内大气被污染情况、噪声状况和成品的运输方 式、运输量、生产过程是否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工 厂生产发展的要求以及迁移的条件 8 、建设资金来源 9 、行政区划现状
七、旧居住区再开发中的问题 用地的调整 住户的动迁安置 具有历史价值的住宅、地段和传统民居的保护和保留
第六节 居住区规划设计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