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 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痰证 的药物,称为化痰药。  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喘息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 止咳平喘药。 一. 含义: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六节 利水渗湿药 定义:凡以通利小便,排泄水湿为主要 作用,常用以治疗水湿病证的药物,称 为利水渗湿药。 适应证:主治水湿病证,水湿同为阴邪, 因其停留的部位不同,常见的病症有: 小便不利、水肿、淋证、黄疸、泄泻、 痰饮、带下、湿痹、湿温、暑湿、湿疹、 湿疮等。
Advertisements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 具有消除痰饮作用, 以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 统称为祛痰剂.
妊娠期药物的应用 广东省中医院妇科 梁雪芳. 中药用药禁忌 配伍禁忌 十八反:干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 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 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 用。
第十九章 活血化瘀药.  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功 效,常用于治疗瘀血证的药物,称为活血化瘀 药或活血祛瘀药。活血化瘀作用较强者,称为 破血药或逐瘀药。 一. 含义: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 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于 治疗水湿内停病证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一. 含义 :
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定义 凡具有祛痰或消痰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 能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 二、分类、功效及适应证 化痰药-痰多咳嗽或痰饮气喘,咯痰不爽等。亦可用 于瘿瘤瘰疬,阴疽流注、癫痫惊厥、中风等。 温化寒痰药-温燥-温肺祛寒-寒痰、湿痰证 清化热痰药-寒凉-清化热痰-热痰、燥痰证.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第三节 利湿退黄药 1 .特点:味甘淡或苦,性寒,主入肝胆。 2 .功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3 .主治:湿热黄疸(阳黄): 目黄、身黄、小便黄。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第十六章 消 食 药.  凡以消化食积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 饮食积滞的药物,称为消食药。 一. 含义 :
足 少阴 肾经 Kidney Meridian of Foot-Shaoyin, KI.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小趾下,斜走足心, 循内踝,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 经胸腹第一侧线,止于锁骨下。 体内: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 循咽挟舌。支脉从肺联络心脏, 流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 接。
手太阴经脉循行图示 中焦 络大肠 沿胃口 上膈 属肺 出腋下 上肢内侧前沿 列缺 鱼 鱼际 大拇指桡侧端(少商) 食指内侧(商阳) 该经脉循行所联络的脏腑器官 : 肺 、大肠、胃、 膈、咽喉、气道 主要病候: 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吸、咳血、伤风、 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和手臂内侧前缘痛、肩.
普通高等教育 “ 十五 ” 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方 剂 学方 剂 学方 剂 学方 剂 学.
第十四章 治燥剂 概 述 以轻宣辛燥或甘凉滋润药物为主要组成,具有 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作用,治疗燥证的方剂,称之。 一、定义.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为主组成 凡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润燥作用, 治疗燥证的方剂, 统称为治燥剂.
第八章 解 表 药解 表 药.  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表证的 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发表药。 一. 含义 :
第十四章 治燥剂第十四章 治燥剂. 功用主治 轻宣燥邪 燥证 外燥证 滋阴润燥内燥证 含义 燥证燥证 外燥 内燥 温燥(热 + 燥 + 风) 凉燥(寒 + 燥 + 风) — 感受秋 令燥邪 — 脏腑精 亏液耗 上燥 中燥 下燥 — 肾、大肠 —胃—胃 —肺—肺.
第十节 止血药 定义: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 常用以治疗出血证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适应证: 出血证可由多种原因造成,主要表现 为咯血、咳血、鼻出血、吐血、便血、 尿血、崩漏及外伤出血等。 可分为:血热妄行所致出血;虚寒性 出血;出血兼有瘀滞。
1 止血药 一、含义 : 制止体内外出血,治疗各种出血病证的 药,称为止血药。 二、功效 : 止血 。 三、分类 : 凉血止血,温经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 四、适应证:出血证。 五、配伍: 凉血止血药或收敛止血药常配活血化瘀药,防止止血留瘀。 六、使用注意: 1 .因证选药。 2 .关于炒炭止血的问题。
咳 嗽. 一、定义: 咳嗽是由六淫之邪侵袭肺系,或脏 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失宣降,肺 气上逆所致,临床以咳嗽,咳吐痰液为 主症的疾病。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 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 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 统称为理气剂.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1.概念: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用以改善或 消 除风热表证及温热病卫分证的药物,称 发散风热药。
第八章 理气药.
开窍药 一、含义: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二、功效: 开窍醒神(通关开窍、启闭回苏、醒脑复神)
第十八章 止 血 药.
第二十二章 平肝熄风药.
平肝息风药 一、含义:平肝潜阳或息风止痉为主要功效,治 二、功效:平肝潜阳,息风止痉。 三、主治: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黄小波.
第三章 热 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第 十 一 章 理气剂.
化痰、止咳、平喘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 含义:凡能祛痰或消痰,治疗“痰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化痰药;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
中药学总论 董振华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医教研室.
第九章 清 热 药.
清热药 二、功效:清里热(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虚热)。 三、适应证:里热证。 四、使用注意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第八节 理气药 定义:凡以舒畅气机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第三节 补血药.
咳 嗽.
主题活动三春天的聚会 ——神奇的中草药 大班(下) 文昌湖区萌水镇希望幼儿园 黎萌.
1.特点:多为辛苦寒(辛能发散、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入肝脾肾经。 2.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清热消肿。 3.主治:风湿热痹。
第二十一章 安 神 药.
清热药 定义: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第 十 章 泻 下 药.
咳嗽 三峡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陈良金.
实 证 定义: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 理产物蓄积而产生的各种临床 表现的 病理概括。 包括气滞、血瘀、湿阻、痰、
第十六节 息风止痉药 定义:凡以平息肝风,制止痉挛抽搐为主要作用,用于治疗肝风内动证的药物,称为息风止痉药。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1.含义:凡以清热凉血主要功效,治疗营分、血分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凉血药。
清热药.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的作用,以治气滞、气逆病证的方剂,统称理气剂。
非典型肺炎处方 报告人:殷艳芳.
苦杏仁.
消食药.
第十五章 理 气 药.
消化功能调节药.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 降气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 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立法依据:
大血藤(红藤) 苦平 大肠肝 藤茎
素问·咳论.
利水渗湿药.
鸡蛋知多少 制作人员:郭怡欣 崇家荣 张茅 郑云淇.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消 食 剂.
方舟®定喘止咳胶囊.
化痰止咳平喘药 概 述 第一节 清化热痰药 第二节温化寒痰药 第三节 止咳平喘药.
第五章 实 证 概 述.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第一节 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 (一)经脉循行 释:1.胃口:胃之上口。 2.肺系:与肺连接的气管喉咙等组织。
第五章 化湿药.
第十一章理气剂 【要求】 1 、熟悉理气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二十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 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痰证 的药物,称为化痰药。  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喘息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 止咳平喘药。 一. 含义:

 1. 化痰药 — 味多苦,辛,苦可泄,燥,辛能散,行。  温化寒痰药:性多温燥  清化热痰药:性多寒凉  化燥痰药:味甘质润  化痰软坚散结药:味多咸  2. 止咳平喘药 — 苦辛甘,多归肺经 二. 性味归经 :

 1. 化痰药 —  温化寒痰药: 温肺祛寒,燥湿化痰  清化热痰药: 清化热痰,兼能润燥,散结  2. 止咳平喘药 — 止咳平喘,兼能宣肺,润肺,降肺, 敛肺等 三. 功效 :

 1. 化痰药 — 主治痰证  痰的性质: 寒痰, 热痰, 湿痰, 燥痰, 风痰等 有形之痰,无形之痰  痰的部位: “ 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 四. 适应证 :

 1. 咳喘痰多  2. 昏厥,癫痫  3. 眩晕  4. 失眠多梦  5. 中风,惊厥  6. 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 6. 瘰疬,瘿瘤,阴疽流注等 相关病证:

 2. 止咳平喘药 — 主治外感或内伤所致的各种咳 喘证

 除根据痰, 咳, 喘的不同病机而配伍药物之外, 还可配伍以下两类药物:  1. 配伍健脾药, “ 脾为生痰之源 ”  2. 配伍理气药, “ 气滞则痰凝,气行则痰消 ” 五. 配伍应用 :

 1. 痰中带血者,慎用温燥的化痰药。  2. 麻疹初起有表邪之咳嗽,不宜用温燥或有收 涩作用的止咳药。  3. 久咳不止当用收敛药。 六. 使用注意 :

第一节 温化寒痰药

 功效应用 :  1. 燥湿化痰 ----  治湿痰,寒痰证,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 要药,尤善治脏腑湿痰  治痰浊眩晕,痰厥头痛 半夏 辛, 温 有毒 归脾, 胃, 肺经

 2. 降逆止呕 ---- 治呕吐反胃,为止呕要药  3. 消痞散结 ---- 心下痞,结胸,梅核气  4. 消肿止痛(外用) ---- 瘿瘤痰核,痈疽肿毒, 毒蛇咬伤

 使用注意: 3—9 克  生半夏 ---- 有不良反应,多外用;制半夏 ---- 多内服  法半夏 / 清半夏 ---- 善于燥湿化痰  姜半夏 ---- 善于温中化痰,降逆止呕  反川乌,草乌,附子  性温燥,阴虚燥咳,热痰,燥痰,血证慎用

 功效应用 :  1. 燥湿化痰 — 顽痰咳嗽  2. 祛风止痉 — 眩晕,中风,癫痫,惊风等  3. 散结消肿(外用) ---- 痈疽肿痛,蛇虫咬伤 天南星 苦, 辛, 温 有毒 归肺, 肝, 脾经

 使用注意 : 3—9 克;生品需慎用,孕妇慎用  附药:  胆南星:炮制品,味苦,药性微辛,凉,善于 清热化痰,息风定惊  煎服, 3—6 克

 功效应用 :  1. 祛风痰,定惊搐 — 中风,惊风癫痫,口眼斜  2. 止痛 — 药性上行,治头面部疾病,如眩晕,偏正头 痛  3. 解毒散结(外用) ---- 瘰疬,毒蛇咬伤 白附子 辛, 温 有毒 归胃, 肝经

 使用注意:  煎服, 3—6 克  生品内服宜慎用,宜用炮制品  孕妇慎用

 功效应用 :  1. 温肺豁痰利气 — 寒痰咳嗽,悬饮胸胁胀痛  2. 散结通络止痛 ---- 善消 “ 皮里膜外之痰 ” ,治痰滞经络 之流注,关节麻木,阴疽肿毒  3. 外用发泡或穴位注射疗法 芥子 (白芥子) 辛, 温 归肺经

 使用注意:  煎服, 3—9 克;外用研末适量  药性辛温走散,耗气伤阴,久咳肺虚及阴虚火旺者 忌用  消化道溃疡,出血者,皮肤过敏者忌用。用量不宜 过大,以免引起腹泻  不宜久煎

 功效应用 :  1. 降气消痰,行水 — 苦降辛开,咸能软坚,降气消痰 平喘咳,消痞行水除痞满,治咳嗽痰多,痰饮蓄结, 胸膈痞闷  2. 降逆止呕 — 呕吐噫气,心下痞硬(旋复代赭汤) 旋复花 苦, 辛, 咸, 微温 归脾, 胃, 肺, 大肠经

 使用注意:  煎服, 3—9 克,包煎  阴虚劳嗽,肺燥咳嗽者慎用

 白前  前胡 白前 前胡 无论寒热, 外感内伤, 新嗽久咳均可 兼能散风清热 ---- 咳嗽痰多 胸闷气喘 降气消痰

 皂荚 ---- 有毒,祛痰开窍,散结消肿  皂角刺 ---- 消肿托毒,排脓,杀虫  猫爪草 ---- 化痰散结,解毒消肿

第二节 清化热痰药

 相同功效应用:  1. 清热化痰 ---- 肺热咳嗽  2. 散结消痈 ---- 瘰疬,瘿瘤,肺痈,乳痈 川贝母 浙贝母

 川贝母  浙贝母 川贝母 浙贝母 清热化痰 散结 苦, 甘, 微寒, 兼能润肺止咳 苦寒, 清热力强 阴虚咳嗽 燥咳 风热咳嗽 痰热咳嗽

 使用注意:  煎服, 3—10 克;川贝可研末吞服,一次 1—2 克  不宜与川乌,草乌,附子同用

 功效应用 :  1. 清热涤痰 — 甘寒清润,善于清肺热,治肺热咳嗽, 痰浊黄稠  2. 宽胸散结 — 利气开郁,导痰浊下行,治胸痹,痞满  3. 清热散结消肿 ---- 治疗肺痈,肠痈,乳痈  4. 润燥滑肠 — 便秘 瓜蒌 甘, 微苦, 寒 归胃, 肺, 大肠经

 瓜蒌皮 ---- 重在清热化痰,利气宽胸  瓜蒌仁 ---- 重在润肺化痰,润肠通便  全瓜蒌 ---- 二者功效兼有

 使用注意:  煎服, 9—15 克  不宜与川乌,草乌,附子同用

竹茹 竹沥 天竺黄 竹茹 竹沥 天竹黄 性味甘寒 清热化痰 药力较弱, 入肺胃经, 兼除烦, 止呕 药力较强, 入心肝经, 兼能定惊 中风, 癫痫, 昏迷, 惊风

 功效应用 :  1. 宣肺祛痰 — 咳喘痰多,胸闷不畅  2. 利咽 — 咽喉肿痛,风热犯肺之失音  3. 排脓 — 肺痈吐脓 桔梗 苦, 辛, 平 归肺经

 使用注意:  煎服, 3—10 克;用量过大易恶心呕吐  药性升散,凡气机上逆,呕吐,眩晕,阴虚火 旺,咳血不宜用

 功效应用 :  1. 清热润肺 — 肺热声哑,干咳无痰  2. 利咽开音 — 咽喉干痛,失音  3. 润肠通便 — 热结便秘,头痛目赤 胖大海 甘, 寒 归肺, 大肠经

 使用注意:  2—3 枚,沸水泡服或煎服

 海藻  昆布 海藻 昆布 咸, 寒 归肝, 胃, 肾经 消痰软坚散结 — 二者相须为用, 治疗瘿瘤, 瘰疬 (海藻玉壶汤)

 海蛤壳  海浮石  瓦楞子 海蛤壳 海浮石 瓦楞子 化痰, 软坚散结 ---- 瘿瘤,痰核 制酸止痛 — 胃溃疡

 黄药子 ---- 有毒,不宜过量,化痰散结消瘿, 清热解毒  礞石 ---- 坠痰下气,平肝定惊

第三节 止咳平喘药

 苦杏仁  紫苏子 苦杏仁 紫苏子 ( 苏子 ) 降肺气 止咳平喘 润肠通便 善于宣肺 善于化痰

 用法用量:  煎服: 3—10 克,打碎入煎  有毒,不可过量,婴儿慎用  含蛋白质,脂肪油,多种氨基酸 苦杏仁

 紫菀  款冬花  百部 ---- 外用杀虫 紫菀 款冬花 百部 润肺化痰止咳 (寒热,虚实咳嗽皆可)

 功效应用 :  1. 清肺止咳 — 肺热咳嗽,气逆喘急  2. 降逆止呕 — 胃热呕吐,呃逆  止咳宜炙用,止呕宜生用 枇杷叶 苦, 微寒 归肺, 胃经

 桑白皮  葶苈子 桑白皮 葶苈子 泻肺平喘 利水消肿 甘寒,性缓 兼清肺热,降肺火 苦, 大寒,力峻 泻肺中水饮,痰涎

 功效应用 :  1. 敛肺定喘 — 喘咳痰多  2. 止带缩尿 — 带下,遗尿,尿频 白果 甘, 苦, 涩, 平 有毒 归肺经

 使用注意:  煎服, 5—10 克  有毒,不可过量

 主要成分:银杏黄酮  功效:  扩张心脑血管,降低血压,预防动脉硬化等 附药:银杏叶

 马兜铃 ---- 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  矮地茶 ---- 止咳平喘,清利湿热,活血化瘀  洋金花 ---- 止咳平喘,麻醉镇痛,解痉  华山参 ---- 温肺祛痰,止咳平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