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章
1.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 阴阳学说及五行学说如何在中医学中的 应用 本章重点内容
阴阳五行学说是有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 自然现象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具有朴素的 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因此,它属于古代 哲学范畴。 阴阳五行学说自引用医学领域后,成为解释 人类生命的起源、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 说理工具,并成为指导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 依据,可见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 阴阳学说 The Theory of Yin and Yang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这种物 质不是永恒不变的,它是在阴阳二气的 相互作用的推动下滋生、发展和变化的
《易传 · 系辞》提出: “ 一阴一阳之谓道 ” 。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 “ 阴阳者,天地之道 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 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的基础上,把阴阳学说 的说理工具运用在医学领域,解释人体的生理 功能与病理变化,指导临床的诊断与治疗。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的基本特征 (三)阴阳的普遍性和相关性、 相对性和可分性 (四)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 概括。 阴阳,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即向日者为阳, 背日者为阴。而后逐渐引申到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研究中, 凡是光明、温暖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于阳,凡是黑暗、 寒冷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于阴,所以《内经》说: “ 阴 阳者,一分为二也 ” 。
(二)阴阳的基本特征 最具有阴阳特征性含义的是水与火的基本特 性,水性寒凉、下行、阴暗,属阴;火性温热、 上腾、光亮属阳,所以相互对立的水与火最具 有阴与阳的基本特征,进一步推演、引申阴和 阳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凡是运动的、外向的、 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 的,都属于 “ 阳 ” ;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 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 的,都属于 “ 阴 ” 。
(三)阴阳的普遍性和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 1. 阴阳的普遍性:一切相关事物或现象根据其各自属 性均可用阴阳加以统之,这就是阴阳普遍性。 2. 阴阳的相关性: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对相关 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 女为阴,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没有比较基础,不宜分 阴阳。
( 三)阴阳的普遍性和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 3. 阴阳的相对性:阴阳属性具有相对性,阴阳不 是绝对不变的,而是在特定条件的变更时,阳 可变为阴,阴可变为阳,阴阳可相互转变。 4. 阴阳的可分性: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 无限可分的特点,如人体脏腑,五脏属阴,六 腑属阳,五脏中心肺在膈上属阳,肝、脾、肾 在膈下属阴等,这就是中医学说的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再分阴阳的观点。
1 .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 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2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互用的观点是指阴和阳任 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 (四)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3. 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消长,是指阴阳两者始终处于运动 变化之中,就是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过程。 事物在总体上呈相对稳定,此时就称作 “ 平衡 ” ,所谓健康的人,其主要标志就是阴 阳的消长处于动态平衡。 (四)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4. 阴阳的相互转化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各自向其对 立面转化。它主要是指阳证可以转阴证, 阴证亦可以转为阳证。 (四)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解释人体组织结构 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概括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人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是 阴阳双方,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平衡的结 果。
(三)说明病理变化 ⒈ 阴阳偏胜 : 是指阴或阳一方偏于亢奋的病理状态。 ⒉ 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的某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 状态。 ⒊ 阴阳互损:其意有二,一是阴阳偏胜伤及对方;二 是虚损不足,招致对方受损的病理现象。 ⒋ 阴阳转化: 指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四)指导疾病诊断 八纲辨证 表、热、实三纲属阳 里、寒、虚三纲属阴
(五)指导疾病治疗 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阳胜利热,热 者寒之,阴性则寒,寒者热之 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针对阴或阳的虚 损,采用滋阴或温阳方法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归纳药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分析五味:辛、甘 ( 淡 ) 属阳;酸、 苦、咸属阴 2. 归纳药物性能 1. 确定治则
第二节 五行学说 Theory of Five Elments
五行学说是战国至两汉时期很有影响的哲学 思想。 它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 种基本要素组成的,五要素之间,又存在相生、 相克、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维系 和推动着客观世界的生存和发展。 阐明人体脏腑生理、病理及其与外在环境的 关系,从而指导着临床诊断与治疗。 五行学说
(一)基本概念 (二)五行的特性 (三)对事物属性的分类 (四)五行的生克关系 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 五 ” ,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 物质。 “ 行 ” ,有两层涵义:一是指行列、次 序;二是指运动变化。因此,可将 “ 五行 ” 定 义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 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水曰润下 : 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 火曰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的特性。 木曰曲直:是以树干曲曲直直地向上、向外伸长舒展 的生发姿态。 金曰从革:引申为肃杀、潜降、收敛等特性。 土爰稼穑:指土地可供人们播种和收获农作物, 引申为有生化、承载、受纳特性 。 (二)五行的特性
古人把各种具体事物或现象的性质或特点, 与五行相类比归类,这种归类方法分以下两种 情况: ( 三)事物的五行归类 1. 直接归类(取象比类法) 2. 间接推演(推演络绎法)
五行 人 体 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液五声 木肝胆目筋怒泪呼 火心小肠舌脉喜汗笑 土脾胃口肉思涎歌 金肺大肠鼻皮毛悲涕哭 水肾膀胱耳骨恐唾呻 五行归类示例
(四)五行的生克关系
(五)五行乘侮 相乘次序为: 如肝炎:就是木 —— 土,脾虚表现腹胀,纳差,乏力 (肝) (脾) 乘 1. 相乘 乘即乘虚侵袭之意,是指五行之间相 克太过的异常变化。 木 土 水 火 金 木
相侮又称反克,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 化。 木 土 水 火 金 木 2. 相 侮 相侮次序为: 反克 侮,即欺侮,有恃强凌弱之意。 (五)五行乘侮
利用五行来分析归纳脏腑等组织器官的特点 或属性,并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 借助五行生克制化来分析和研究各脏腑系统 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运用五行生克的异常来阐释病理情况下各脏 腑系统的相互影响。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解释生理现象 五行配五脏: 木 火 土 金 水 肝 心 脾 肺 肾 1 .说明五脏的生理特性
木 水 火 金 土 2 . 阐明五脏的相互关系 生 (一)解释生理现象
1 .相生关系的传变 ( 1 )母病及子 如水不涵木,即肾阴虚不能滋养肝木 ( 2 )子病犯母 即先有子脏的证候,后有母脏的证候 如心火亢盛而致肝火炽盛,最终导致 心肝火旺 (二)解释病理传变
2 .相克关系传变 木能克土,木气有余,相克太过,其 病由肝传脾。如肝炎病,相侮即反克为 病,如木火刑金(木侮金) (二)解释病理传变
(三)指 导 诊 断 疾 病 通过望、闻、问、切等收集来的综合 材料,根据五行学说理论来推断病情 所在。 如:面色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 可能与肝病有关。脾虚病人,如面色 兼见青色,提示木旺乘土。
(四)用于治疗 1 .控制疾病传变,肝有病,木旺乘 土,应先健脾护胃。 2 .确定治则与治法。
⑴ 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包括 “ 虚则补其母 ” 和 “ 实则泻其子 ” ⑵ 根据相生规律制定具体治法:这类 方法均属于 “ 补母 ” 和 “ 泻子 ” 的具体化
滋水涵木法 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 肝旺泻心法 培土生金法 益火补土法
⑶ 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 “ 抑强 ” 即抑制功能过亢之脏 “ 扶弱 ” 即扶助虚弱之脏 ⑷ 根据相克规律制定具体治法
抑木扶土法:又称平肝和胃法,用于肝旺脾虚证。 培土制水法:即温运脾阳,治肾病水湿停聚者。 佐金平木法:泻肝清肺法,用于肝火偏盛、肺失 清肃之证。 泻南补北法:南属火,北属水,又称泻火补水。 法,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亢之证 相 克 治 法 规 律相 克 治 法 规 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