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 瘟 鸭瘟是鸭、鹅、雁的一种急性败血 性传染病,其特征为体温升高,下痢, 流泪,部分鸭头肿大,食道和泄殖腔粘 膜出血、溃疡形成假膜。 鸭瘟是鸭、鹅、雁的一种急性败血 性传染病,其特征为体温升高,下痢, 流泪,部分鸭头肿大,食道和泄殖腔粘 膜出血、溃疡形成假膜。
体温升高,两腿麻痹,下痢, 流泪,有 “ 大头瘟 ” 之称。 1 、临诊: 体温升高,两腿麻痹,下痢, 流泪,有 “ 大头瘟 ” 之称。 鸭瘟 患病鸭头颈部肿胀 (程安春、汪铭书摄) 鸭瘟病 鸭食道黏膜有纵行排列灰黄色假膜覆盖 (程安春、汪铭书摄)
2 、病原: 鸭瘟病毒属疱疹病毒 DNA 型,病毒粒子呈球形, 直径 80~120mm ,病毒连续通过鸭胚,鸡胚和 细胞赔养传代后,可使毒力减弱,利用上述方 法进行弱毒株的培育,可研制疫苗。 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夏季在直接阳光照 射下, 9h 毒力消失。病毒对乙醚和氯仿敏感。
3 、流行病学: 鸭瘟对不同年龄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以番鸭、麻 鸭易感性最高,北京鸭次之。 成年鸭和产蛋母鸭发病和死亡较为严重。 1 个月以下雏鸭发病较少。 鹅和病鸭密切接触也能感染发病,鸡对鸭瘟抵抗力 强。
鸭瘟的传染源主要是病鸭和潜伏期的感染鸭,以 及病愈不久的带毒鸭(至少带毒 3 个月)。 鸭瘟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其他还可以通过 交配、眼结膜和呼吸道而传染;吸血昆虫也可能 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 鸭瘟在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一般以春夏之际和 秋季流行最为严重。
4 、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 3~4d ,病初体温升高( 43 ℃以上), 呈稽留热。 这时病鸭表现精神委顿,头颈缩起,食欲减少或 停食,渴欲增加,羽毛松乱无光泽,两翅下垂。 两脚麻痹无力,走去困难,严重的见病鸭静卧地 上不愿走动,驱赶时,则见两翅扑地而走,走不 了数步又蹲伏于地上。当病鸭两脚完全麻痹时, 伏卧不起。
病鸭不愿下水池,如强迫赶它下水,漂浮水面并 挣扎回岸。 流泪和眼睑水肿是鸭瘟的一个特征症状,病初流 出浆性分泌物,以后变黏性或脓性分泌物,眼睑 粘连而不能张开。
严重者眼睑水肿或翻出于眼眶外,翻开眼睑见到 眼结膜充血或小点出血,甚至形成小溃疡。有部 分病鸭的头颈部肿胀,俗称 “ 大头瘟 ” 。 鼻腔流出稀薄和黏稠的分泌物,呼吸困难,呼吸 时发出鼻塞音,叫声嘶哑。 下痢,排出绿色或灰白色稀粪,肛门周围的羽毛 被污染并结块。
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肿,严重者黏膜外翻, 用手翻开肛门时,可见到泄殖腔黏膜有黄绿色的 假膜,不易剥离。病程一般为 2~5d 。 个别病鹅表现有神经症状,头颈向背上扭转,作 不随意的旋转动作,不久即死亡。
5 、病理变化: 鸭瘟是一种急性败血性疾病,体表皮肤有许多散在 出血斑,眼睑常粘连一起,下眼睑结膜出血或有少 许干酪样物覆盖。 部分头颈肿胀的病例,皮下组织有黄色胶样浸润。 食道黏膜有纵行排列的灰黄色假膜覆盖或小血斑点, 假膜易剥离,剥离后食道黏膜留有溃疡斑痕,这种 病变具有特征性。
有些病例腺胃与食道膨大部的交界处有一条灰黄 色坏死带或出血带。 肠黏膜充血出血,以十二指肠和直肠最为严重, 泄殖腔粘膜表面覆盖一层灰褐色或绿色的坏死结 痂,粘着很牢固,不易剥离,黏膜上有出血斑点 和水肿,具有诊断意义。
产蛋母鸭的卵巢滤泡增大,有出血点和出血斑, 有时卵泡破裂,引起腹膜炎。 肝脏不肿大。肝表面和切面 有大小不等的灰黄色或灰白 色的坏死点。少数坏死点中 间有小出血点,这种病变具 有诊断意义。
雏鸭感染鸭瘟病毒时,法氏囊呈深红色,表面有 针尖状的坏死灶,囊腔充满白色的凝固性渗出物。 鹅感染鸭瘟病毒后的病变与鸭相似,食道黏膜上 有散在坏死灶,坏死痂脱落而留有溃疡,肝也有 坏死点和出血点。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初诊。 荧光抗体试验及用急性期或恢复期血清做血清中 和试验可用于诊断本病。 将病料接种易感小鸭是最敏感的诊断方法。 必要时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和中和试验加以确诊。 PCR 方法可作快速病原诊断。 在鉴别诊断上,主要与鸭巴氏杆菌病(鸭出败) 相区别。 6 、诊断:
7 、防制: 病愈和人工免疫的鸭均获得坚强免疫力,目前使 用的疫苗有:鸭瘟鸭胚化弱毒苗和鸡胚毒苗。 雏鸭 20 日龄首免, 4~5 月后加强免疫一次即可。 3 月龄以上鸭免疫 1 次,免疫期可达 1 年。 对经济价值较高的鸭,可在病初肌注鸭高免血清 0.5ml/ 只,也可用抗病毒药聚肌胞肌肉注射 1mg/ 只,三日一次,连用 2 ~ 3 次,可收到良好疗效。
不从疫区引进鸭,禁止到鸭瘟流行区域和野水 禽出没的水域放牧。 一旦发生鸭瘟时,立即采取隔离和消毒措施, 对鸭群用疫苗进行紧急接种。 受威胁区内,所有鸭和鹅应注射鸭瘟弱毒疫苗, 母鸭的接种最好安排在停产时,或产蛋前1个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