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 第四节 浩瀚的海洋,被誉为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海洋水体以及海洋中各种组成物质,构成了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海洋环境。 随着海洋探测、海洋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迅速发展,海洋农牧化、海洋油气开发、深 海采矿、海水综合利用等产业已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 21世纪将是海洋经济的时代,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解决人口产、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105 年教育部數位學 伴計畫 大學伴 : 小學伴 : 中華電信暨基金會 《好厝邊》社區網路 課輔計畫 大學伴 : 小學伴 :
Advertisements

神对雅各说:「起来!上伯 特利去,住在那里;要在那 里筑一座坛给神,就是你逃 避你哥哥以扫的时候向你显 现的那位。」 示剑 伯特利 玛哈念 毗努伊勒 疏割 伊利伊罗伊以色列 ( 神,以色列的神 )
第二节 淀粉和油脂 林春木 美国汉堡 意 大 利 面意 大 利 面 英 国 热 狗英 国 热 狗.
多环芳烃及其它常见 化学致癌物. 一、概述 致癌性多环芳烃的重要性: 1 、数量最多的一类致癌物。 2 、分布最广的环境致癌物。 3 、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环境致癌物。 二、多环芳烃的性质和种类 多环芳烃是指两个以上苯环连在一起的化合物。 非稠环型:苯环之间有碳原子相连如联苯 稠环型:两个碳原子为两个苯环共有.
班級 :201 製作者 : 游智凱 鄭臣竣 指導老師 : 郭如玲 艾因紐現象 & 秘魯沿海文化探討 圖片 : 印加古文明帝國.
6.5 密 度.
隧道工程 第三章 隧道总体设计.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复习 高三研讨.
化工环境保护概论 主编:杨永杰 化学工业出版社 Chapter5 固体废物与化工废渣处置.
P96 C B 光和光合作用 第4节 能量之源——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福建省双十中学漳州校区 陈洁.
绿色耐材推进 水泥企业节能、降本、增效 通达耐火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物体的浮沉条件 F >G F =G F =G F <G (A)上浮 (D) 悬浮 (B)漂浮 (C) 下沉 视频 浮 物 浮 物 浮 物 浮
加强化验室建设,服务耕地质量管理 邵东县农业局 2012年11月27日.
第八单元 课题1 常见的金属材料.
纳米技术 演讲人:刘欢欢.
导学案 双色笔 教 材 激 情 让我们准备好思维的碰撞.
第九章 木 材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材教研室.
第11章 木 材 返回总目录.
学习情境8 常用建筑装饰材料的检验、应用 主讲教师:欧阳平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
设计者: 干晓洁 杨 哲 常振杰 施玉文 晁文坡 田 亚 看清大“铅”世界.
矽 肺 主讲人:姜山
第二节 海 洋.
南華大學MOOCs現況與規劃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分泌性中耳炎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 惠 莲.
第五章 岩土爆破工程技术 主讲人 :黄志伟.
§5偏振光的干涉 单色自然光通过一个偏振片以后,垂直射 在光轴平行于表面的晶片,从晶片出来的是 两束传播方向相同、振动方向相互垂直、频
农产品周度行情观点
實踐大學高雄校區 行政工作之策勵與精進 2017年3月19日星期日.
海贼王 动漫世界;海贼王 故事文章 主要人物介绍.
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变化 物质的组成 构成物质的微粒 微粒间的相互作用 物质的分类 按状态分类 按组成分类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第13章 装 饰 材 料 返回总目录.
砂岩中經常可以找到化石,這塊砂岩含有「雙殼貝化石」 清楚印模。而且因為受到了很厲害的風化,顏色變成了橙黃色。
自然生態全記錄 報告人:王彥倫、陳詩涵、廖小惟.
第三章 天然災害.
第九章 其他塑料包装材料及成型.
簡報大綱 壹、緣起-永續水資源工程 貳、永續工程(節能減碳)五項指標 参、越引計畫簡介(經費來源計畫) 肆、大壩改善工程簡介 伍、工程特性
密度 bell.5 哪一個比較重?.
第十章 華中地區(二)湖廣地區.
西 班 牙 班級:六年七班 座號:九號 姓名:楊子億.
第三章 火成岩.
第十章 广东文学景观地理分布与地域特征.
『地震』、『海嘯』知多少? 主要參考資料: 日本大海嘯之研究與省思 2. 終極天災
海洋資源概論 Introduction to Marine Resource
找資料:徐翊庭 做簡報:王俐淳 報告 :浦紫妍、李欣芸
你聽見嗎 大響聲在遠方 當我們敬拜 猶大獅子發聲 堅固營壘 四圍環繞 在主同在中都倒塌
二、 global warming天氣變了 這是什麼原因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吧! 活動一:天氣的變化 2019/1/17
沙钢低成本炼铁实践 沙钢总工办 仵玉玲.
微生物與食品保存-保存食物的方法 怎樣保存食物、.
第七章 華南地區(二)嶺南丘陵.
聯合採購系統操作說明 研究部 製作 101年1月 103年6月修訂.
土的组成及其结构构造.
第五章 溫度與熱 研究溫度與溫度計.
一、洋流: 1.定義:海水大規模朝固定方向流動,稱為洋 流或海流。 2.成因: (1)季風吹拂:淺層海流的方向受季風影響比 較大。
第 6 課 總結.
有 蹟 可 尋.
单晶γ能谱仪 沈思淇.
玻璃期货基础知识研究培训 张恒 2012年7月30日.
國小自然關聯物理力學部分 報告人:楊晉豪 開始
撒烏耳 Saul (參考:聖經辭典,聖經思高學會No. 2376) 撒慕耳為撒烏耳傅油.
三、物质的密度.
單元名稱: 純金的皇冠? 教材來源 : 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 第三冊.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三、探究—物质的密度 制作: 邓堡中学邓武勇 2009年10月23日.
認 識 地 震 製作者: 陳嘉慶 一、地震是什麼? 二、地 震 的 生 成 三、地震波與地表震動之關係 四、地震與板塊運動
第三节、 金属烤瓷材料 一、概念和应用范围 金属烤瓷材料,又称为金属烤瓷粉(PFM)
資訊安全,亦即,資訊環境之安全:資訊之生產、取得、使用與傳播等過程所組成整體環境之安全。
防水材料 作者:李雯霞.
贵州省务正道地区铝土矿简介 欢迎关注西南能矿官微公众号
台灣冬夏海流圖  海流(洋流):海水運動  洋流方向 和風向相關  夏天:西南季風(溼熱)  冬天:東北季風(乾冷)  黑潮: 1.來自赤道的暖流(南向北)  寬100公里 深達七、八百公尺 2.溫度與鹽分高(藍黑色)
未來想像教室-環境教育課程 地球發燒了 講師:黃憲政老師.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海洋--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 第四节 浩瀚的海洋,被誉为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海洋水体以及海洋中各种组成物质,构成了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海洋环境。 随着海洋探测、海洋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迅速发展,海洋农牧化、海洋油气开发、深 海采矿、海水综合利用等产业已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 21世纪将是海洋经济的时代,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解决人口产、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本节学习目标: 了解世界海洋的分布特征、海洋的划分,认识世界主要大洋、海、海湾、海峡; 了解海水的组成和性质,学会分析世界大洋表层盐度的分布规律及成因; 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掌握洋流的成因类型和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会搜集有关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各种信息,了解当前世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探讨21世纪海洋资源开发战略。

一、海洋概述 (一)海洋研究的重要意义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海洋占了它表面积的70.8%,约3.62亿平方公里。而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海洋作为生活环境,一直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研究发生在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貌等各种自然现象和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深知海洋调节着地球的气候,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动力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化学资源和水资源,它是天然的交通“大道”,又是认识宇宙、发展自然科学的理想试验场。现代科学技术成就,进入本世纪60年代以后,海洋更成为国际上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

(二)、海洋的分布特征 1、世界大洋的连续性 地球上的海洋是相互连通的,构成统一的世界大洋;而陆地是相互分离的,故没有统一的世界大陆。在地球表面,是海洋包围、分割所有的陆地,而不是陆地分割海洋。

2、世界大洋的广泛性 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有大陆和海洋。而海洋比陆地大得多。根据科学家计算,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海洋占据了其中的70.8%,即3.61亿平方千米,剩余的1.49亿平方千米为陆地,其面积仅为地球表面积的29.2%。也就是说,地球上的陆地还不足三分之一。所以,宇航员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水球”,而我们人类居住的广袤大陆实际上不过是点缀在一片汪洋中的几个“岛屿”而已。有人建议将地球改为“水球”不是没有道理。 

(1)、从“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来说明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特征。 由图可以看出,除了北纬45度~70度以及南纬70度的南极地区,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之外,在其余大多数纬度上的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而在南纬56度~65度,几乎没有陆地,完全被海水所环绕。这种随纬度分布的不均性,正是地球上海、陆分布的一个特点。而另一个特点就是海、陆分布的对称性。比如,南极是陆,北极是海;北半球高位地区是大陆集中的地方,而南半球的高纬度区却是三大洋连成一片。   

在西半球海洋面积占总面积的80%,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20% 在东半球,海洋面积占总面积的65%,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35% 在西半球海洋面积占总面积的80%,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20% (2)、从东西半球看海陆的分布特征

(3)、水半球和陆半球的划分 如果以经度0°,北纬38°的一点和经度180°,南纬47°的一点为两极,把地球分为两个半球,海陆面积的对比达到最大程度,两者分别称“陆半球”和“水半球”。陆半球的中心位于西班牙东南沿海,陆地约占47%,海洋占53%;这个半球集中了全球陆地的81%,是陆地在一个半球内最大的集中。水半球的中心位于新西兰的东北沿海,海洋占89%,陆地占11%;这个半球集中了全球海洋的63%,是海洋在一个半球的最大集中。这就是它们分别称为陆半球和水半球的原因。必须说明,即使在陆半球,海洋面积仍然大于陆地面积。陆半球的特点,不在于它的陆地面积大于海洋(没有一个半球是这样),而在于它的陆地面积超过任何一个半球;水半球的特点,也不在于它的海洋面积大于陆地(任何一个半球都是如此),而在于它的海洋面积比任何一个半球都大。

地球上海陆分布 地球 71 29 北半球 60.7 39.3 南半球 80.9 19.1 东半球 65 35 西半球 80 20 水半球 海洋所占面积的% 陆地所占面积的% 地球 71 29 北半球 60.7 39.3 南半球 80.9 19.1 东半球 65 35 西半球 80 20 水半球 90.5 9.5 陆半球 52.7 47.3

(三)、海洋的划分 广阔的海洋,从蔚蓝到碧绿,美丽而又壮观。海洋,海洋。人们总是这样说,但好多人却不知道,海和洋不完全是一回事,它们彼此之间是不相同的。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关系呢? 1、洋 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体。世界大洋的总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处可达1万多米。大洋离陆地遥远,不受陆地的影响。它的水文和盐度的变化不大。每个大洋都有自己独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统。大洋的水色蔚蓝,透明度很大,水中的杂质很少。世界共有4个,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目前,我们普遍使用的是四大洋,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方案。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对海洋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部相互连接的广大水域具有其独特的自然特征,应当成为一个独立的大洋,即南大洋。我们相信,随着科学的进步,对海洋的区域划分将更加全面、更加完善。 世界四大洋的分界大致如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分界线是通过南美洲的合恩角的经线;大西洋与北冰洋的分界线是冰岛-法罗岛海丘和威维尔·汤姆森海岭一线;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分界线是通过非洲南端的厄加勒斯角至南极大陆的子午线(东经20°);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分界线是横越马六甲海峡,沿巽他群岛西部、南部边界和新几内亚岛,横越托雷斯海峡以及通过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的子午线(东经146°51′);太平洋和北冰洋则以白令海峡为界。

2、海 在洋的边缘,是大洋的附属部分。 海的面积约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较浅,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 2、海 在洋的边缘,是大洋的附属部分。 海的面积约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较浅,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 海临近大陆,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的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颜色和透明度,都受陆地影响,有明显的变化。夏季,海水变暖,冬季水温降低;有的海域,海水还要结冰。在大河入海的地方,或多雨的季节,海水会变淡。由于受陆地影响,河流夹带着泥沙入海,近岸海水混浊不清,海水的透明度差。 海没有自己独立的潮汐与海流。 海可以分为边缘海、内陆海和地中海。边缘海既是海洋的边缘,又是临近大陆前沿;这类海与大洋联系广泛,一般由一群海岛把它与大洋分开。我国的东海、南海就是太平洋的边缘海。内陆海,即位于大陆内部的海,如欧洲的波罗的海等。地中海是几个大陆之间的海,水深一般比内陆海深些。世界主要的海接近50个。太平洋最多,大西洋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差不多

海湾是洋或海延伸进大陆且深度逐渐减小的水域,一般以入口处海角之间的连线或入口处的等深线作为与洋或海的分界。海湾中的海水可以与毗邻海洋自由沟通,故其海洋状况与邻接海洋很相似,但在海湾中常出现最大潮差,如我国杭州湾最大潮差可达8.9m。 由于历史上形成的习惯叫法,有些海和海湾的名称被混淆了,有的海叫成了湾,如波斯湾、墨西哥湾等;有的湾则被称作海,如阿拉伯海等。 海峡是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海峡最主要的特征是流急,特别是潮流速度大。海流有的上、下分层流入、流出,如直布罗陀海峡等;有的分左、右侧流入或流出,如渤海海峡等。由于海峡中往往受不同海区水团和环流的影响,故其海洋状况通常比较复杂。

阅读材料分析讨论 材料一:17世纪,荷兰划定的领海宽度为3海里,一战至二战期间多数国家划定领海宽度为12海里,20世纪60年代拉美一些国家提出200海里领海权; 材料二:美国前总统杜鲁门曾在《大陆架公告》中宣布:“处于公海下,但毗临美国海岸的大陆架底土和海床的自然资源属于美国,受美国的管辖和控制。” 材料二:发达国家希望各国的领海范围小,发展中国家则希望领海的范围大。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不同阶段人们划定领海宽度是出于什么目的?反映出人们的海洋权益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领海观念上的差异说明了什么?

沿海水域的划分 2001年4月1日,美国军用侦察机撞毁我一架战斗飞机,引起全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4月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朱邦造发表声明,介绍事件真相,并阐明中方有关立场。朱邦造说:“……8时36分美机向三亚外海抵近侦察,我海军某部派两架飞机对美机进行跟踪监视。9时07分,中方飞机在离我领海基地104公里处正常飞行,美机突然大动作转向,撞上我一架飞机尾部,致使我机失控坠海……”。朱邦造又说:“……中方军用飞机在中国沿海专属经济区对美国军用侦察机实施跟踪监视是完全正当的,符合国际法的,……美方军用侦察机的侦察行为超越了国际法允许的飞越自由范围,违反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专属经济区上覆空域飞行时应尊重沿海国权利的规定,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资料

(四)、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海域的划分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该公约于1973年开始起草,于1994年11月16日生效,是世界海洋领域的第一部国际法典。公约将世界海洋划分为内海、领海毗邻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国际海底等9个不同区域,沿海国家除了拥有作为其国土一部分的领海、内海外,还可拥有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其他新的管辖海域。由此全球3.61亿平方千米的海洋中,约有1.3亿平方千米被划归为沿海国家。 领海基线:是沿海国划定领海宽度的起算界线。一般有两种确定方法:右图为“低潮基线"法。即海水的最低落潮基线。

"直基线"法。即在大陆岸上和沿海外缘岛屿上选定某些点作为基点,再将相邻各基点连接起来的直线。中国划定领海宽度的方法采用"直线法"。

领海基线――用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是指沿海国官方承认的大比例尺海图所标明的沿岸低潮线。 12海里 12海里 领 海 基 线 内 海 领 海 毗 邻 区 专 属 经 济 区 内海(内水) ―― 领海基 线向陆一侧 的所有水域

领海:从上述领海基线向外延伸至一定宽度的海域,就是领海。领海的宽度国际上没有统一的规定。各沿海国根据主权可以按本国的地理特点、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并照顾到邻国正当利益和国际航运的便利,合理确定其领海范围。目前从3海里到200海里都有。我国政府于1958年9月4日宣布领海宽度为12海里。  内海 (1)指一国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域。 (2)深入大陆内部的海,仅有狭窄的水道与大洋相通,面积小,海水浅,其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影响,如渤海、波罗的海。 领海,内海完全处于所有国的主权下,非经该国允许他国船舶不得进入。其上空是领空的一部分,受该国主权管辖。外国飞机和其他航空器非经许可不得在其领空飞行,外国飞机特别是军用飞机,侵入一国领空是对该国主权的侵犯。

毗邻区――沿海国在与其领海远离陆地一侧毗连的宽度不超过12海里,即从领海基线起不超过24海里的海域。享有资源主权权利和环境保护保全权利,并对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的法律和规章可以行使管制权。 专属经济区――从 领海基线量起向海 一侧不超过200海里 的海域。区内享有 对其自然资源和经 济性的勘探、开发、 养护、管理为目的 的主权权利。

至1996年全世界有80个国家宣布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中国沿海也申请有专属经济区。美军用侦察机撞毁我军用飞机在中国沿海专属经济区上空。虽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有国家在一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飞越自由,但该公约同时规定,在行使此自由时,应顾及和尊重沿海国的权利。美军侦察机的侦察行为明显违反该规定,早已超越了"飞越自由"的范畴。因此,美军无论是闯入我领空的事实还是在我专属经济区上空的非法行为,都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更不要说在此范围内撞毁我军用飞机的嚣张霸道行径了。

日元,用3年时间抢救加固这个小岛(修建了一个 直径为50米的铁质环形防波堤,并用特种防水混 凝土填充加固,并在一块岩礁上建了一座7米高的    日本东京以南1200千米处有个冲之鸟岛, 涨潮时只有两块小礁石露出水面0.45米,岛上既 无人烟又无矿产,但日本政府于1987年投资300亿 日元,用3年时间抢救加固这个小岛(修建了一个 直径为50米的铁质环形防波堤,并用特种防水混 凝土填充加固,并在一块岩礁上建了一座7米高的 铁塔)。为什么一向精明的日本人重视这样一个 弹丸之地? 计算:这一举措可以使日本多拥有多少平方千米的领海? 拥有多少平方千米的专属经济区?(1海里=1.85千米)

专属经济区 S=3.14×(12×1.85) =1500平方千米 领海 S=3.14×(200×1.85) =43万平方千米 2 12海里 200海里 S=3.14×(200×1.85) =43万平方千米 2

专属经济区的重叠问题 重叠区 A 国 专 属 经 济 区 B 国 专 属 经 济 区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钓鱼岛列岛由钓鱼岛、黄尾岛、赤尾岛、南小岛、北小岛、大南小岛、大北小岛和飞濑岛等岛屿组成,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部边缘,距我国台湾基隆市东北约92海里。东西分别距中国大陆和日本冲绳各约200海里,岛屿附近水深100至150米。从1964年生效的《大陆架公约》和1982年通过的《海洋法公约》的有关条款看,钓鱼岛等岛屿与中国台湾省属于同一地质构造。钓鱼岛与中国台湾、澎湖、舟山群岛同在一个大陆架的自然延伸面上,而与日本管辖下的琉球群岛相隔着2000米深的海沟。按照国际公认的《大陆架公约》:“同在一个大陆架上之岛屿归该国所有”的原则,我国对全部东海大陆架享有主权,自然也对坐落在大陆架上的钓鱼岛等岛屿享有领土主权。

1895年4月,中国清政府因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而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这以后在日本才有了“尖阁列岛”(即钓鱼岛等岛屿)之说,而在此之前,日本的地图一直是用中国的名称标定的钓鱼岛列岛。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被美国占领。按照《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理应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列岛等归还中国。但是,1951年,美日背着战胜国中国,非法签订了《旧金山和约》。和约的第二条虽然载明日本放弃其对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一切权利、权利名义与要求,但第三条却错误地把日本所窃取的钓鱼岛等岛屿归在美国托管的冲绳管辖区内。  总之,无论从发现占有权,还是从《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及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效的《大陆架公约》、《海洋法公约》来看,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都是公认的和无可争辩的。  中国一贯强调对钓鱼岛的主权,认为它是台湾的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而且史册上已有详细记载,中国早在明朝时期就对钓鱼岛行使了管辖。日本出版的海洋图志也标明钓鱼岛属中国版图。   而日本政府则依据无主地先占原则,谎称是日本人先占据了这些岛屿,称其为“尖阁列岛”,并依此主张日本对这些岛屿拥有主权。

(五)、认识世界四大洋与主要的海峡 世界最大的洋 太平洋 太平洋在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美洲之间,是世界大洋中最大的一个,东西宽处约19000多公里,南北最长约16000多公里,面积达1.8亿平方公里,占全球面积的35%,整个世界海洋总面积的50%,超过了世界陆地面积的总和。太平洋平均深度为3957米,而在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处可达11034米。

最年轻的大洋---大西洋 大西洋在欧洲、非洲、美洲和南极洲之间,是世界第二大洋,也是最年轻的大洋,距今只有一亿年。大西洋的面积为9336.3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为3627米,最大深度为9219米。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5.4%,是太平洋面积的一半。但是,它正在拼命扩张,把两岸裂开,说不定在遥远的将来,后来居上,它的宽度会赶上或超过太平洋。大西洋位于直布罗陀以西,原名叫“西方大洋”。它的英文(Atlantic)一词,是根据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阿特拉斯(Atlas)的名字来的。希腊史诗《奥德赛》中,有一位顶天立地的大力神,名叫阿特拉斯。他知道世界上任何海洋的深度,并用石柱把天地分开。他就住在阿特拉斯洋里。1650年,荷兰地理学家波恩蛤德·瓦雷尼正式使用“阿特拉斯洋”这个名称。汉文译名“大西洋”,是明朝时欧洲传教士翻译过来的,一直延用至今。

热带海洋----印度洋 印度洋在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是世界第三大洋,总面积7491.7万平方公里,约为海洋总面积的1/5。它的平均深度为3897米,最深为7729米。印度洋北部是封闭的,南段敞开。西南绕好望角,与大西洋相通,东部通过马六甲海峡和其他许多水道,可流入太平洋。西北通过红海、苏伊士运河,通往地中海。

印度洋的主体位于北纬15°与南纬40°之间,大部分处在热带和亚热带。所以它是一个热带的大洋。气候比较温暖,水温与气温都比较高。盐度也比较高,红海的盐度高达42,是盐度最高的海域之一。印度洋南部,洋流比较稳定,终年维持一个反时针方向的环流。由南赤道流、马达加斯加暖流、西风漂流和西澳大利亚寒流组成。印度洋北部,洋流随着季节变化,冬季受东北季风吹刮,形成逆时针环流;夏季,因强劲西南季风,推动洋流方向又变成顺时针了。

冰雪大洋 北冰洋 北冰洋大致以北极圈为中心,位于地球的最北端,被欧洲大陆和北美大陆环抱着,有狭窄的白令海峡与太平洋相通;通过格陵兰海和许多海峡与大西洋相连,是世界大洋中最小的一个,面积仅为1500万平方公里,不到太平洋的十分之一。它的深度为1097米,最深为5499米。古希腊曾把它叫做“正对大熊星座的海洋”。1650年,荷兰探险家W.巴伦支,把它划为独立大洋,叫大北洋。1845年,英国伦敦地理学会命名,经汉文翻译为北冰洋。

北冰洋是世界上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之一,由于位于地球的最北部,每年都会有独特的极昼与极夜现象出现。每年10月到来年3月,冬半年为“长夜”;4月至9月,夏半年为“长昼”。经过一个“白天”和一个“夜晚”,就是一年。每逢长夜来临,大自然只有美丽的月光和五彩缤纷的极光,给人们带来光明和安慰。在那无边的冰原上,阵阵五颜六色的极光,像突然升起的节日烟火,一下照亮半边天;他时而如舞在半空的彩条,时而像挂在天际的花幕,时而如探照灯一样直射苍穹。但极光的美,无法掩饰北冰洋恶劣的气候。这儿千里冰封,终年雪飘,天气严寒,冰山林立,这里的海冰,约有300万年的历史。冬季,80%的海面被冰封住,就是在夏季,也有一多半的海面,被冰霸占。

较大型皮船,爱斯基摩人称之为“乌米雅荒” 在北极地区土著人、因纽特人世世代生活和居住在这里,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过去的漫长岁月中,他们过着一种没有文字、没有货币、却是自由自在、自给自足的生活。随着时代的推移,因纽特人已经开始接受现代文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较大型皮船,爱斯基摩人称之为“乌米雅荒” 身着传统服装的挪威拉普人,图中古老的摇篮在今天已属罕见。(

红海是红的吗? 在非洲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有一片颜色鲜红的海,这就是红海。它是印度洋的附属海。红海像一条张着大口的鳄鱼,从东北向东南,斜卧在那里。它长约2000多公里,最大宽度306公里,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北段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相通,南端有曼德海峡与亚丁湾相通。海内的红藻,会发生季节性的大量繁殖,使整个海水变成红褐色,有时连天空、海岸,都映得红艳艳的,给人们的影响太深刻了,因而叫它红海。实际上,在通常情况下,海水是蓝绿色的。

五彩缤纷的海——珊瑚海   在南太平洋,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缤罗门群岛、新赫布里底群岛、新喀里多尼亚岛及南纬30度线间,有一个五彩缤纷的海,叫珊瑚海。珊瑚海北接所罗门海,南连塔斯曼海,面积近50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海。它是太平洋的边缘海。这里曾是珊瑚虫的天下,它们巧夺天工,留下了世界最大的堡礁。众多的环礁岛、珊瑚石平台,像天女散花,繁星点点,散落在广阔的洋面上,因此,得名珊瑚海。 珊瑚海地处热带,水温终年在18—28℃间,这里风速小,海面平静,水质洁净,有利于珊瑚生长。它以众多的珊瑚礁而著名。

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离岸最近处只有16公里,最远处达240多公里。大堡礁像一条长带斜卧在那儿,长达2000多公里,东西最宽处达150公里,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它大部分礁石隐没在水下,露出海面的成为珊瑚岛。500多个珊瑚岛,星罗棋布散落在900多平方公里的海面上,像一列列城堡,守卫着澳大利亚的东北海防。岛上茂密的热带丛林,郁郁葱葱;旁边白银色的沙滩,滩外碧蓝的海水下,可看到五颜六色的珊瑚礁平台。这里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海水洁净,礁石磷峋,成了海洋生物的乐园。优美的环境,成了人们旅游观光的好地方。1979年,澳大利亚将大堡礁辟为海洋公园,许多腰缠万贯的富翁,到这里投资开发。

银色的航道——多佛尔海峡和英吉利海峡 在大不列颠岛与欧洲大陆之间,有一条沟通大西洋与北海的水道,那就是著名的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这两条海峡,实际上是—条,但历史上一直分为两个海峡,以法国塞纳河口到英国朴次茅斯为界,西南段为英吉利海峡,东北段为多佛尔海峡。总长约600公里,最宽处为220公里,最窄处从英国多佛尔到法国加来西边灰鼻岬,宽度只有33公里。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

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是欧洲到美洲、非洲航线的必经之路。它在历史上,曾经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起过重大作用,俗有“银色航道之称”。海峡两岸港口密布,工业发达。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是国际航运最繁忙的水道。每年通过海峡的船只达12万艘次,居世界各海峡之首。长期以来,英国和欧洲大陆之间来往,主要靠海峡两岸轮渡,航运纵横交错,十分拥挤不便。早在1802年,法国工程师马悌厄曾向拿破仑建议,在多佛尔海峡开凿海底隧道。以后,也有不少人旧事重提,但始终未能实现。近些年来,过往海峡人员越来越多,1973年,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以后,来往更加繁忙。轮渡人员每年多达500多万,车辆超过100万辆。1973年7月,英法两国达成协议,共同开凿多佛尔海峡的海底隧道。这条欧洲海底隧道,于1987年开工,1991年6月28日全面开通。工程耗资170亿美元。在历时4年的施工中,先后有6名英国人和2名法国人为隧道的建设而捐躯。隧道全长53公里,由一条中央服务隧道和南北两条铁路隧道组成。西起英格兰的莎士比亚山崖,经过海底下62米深处,一直延伸到法国的桑加特。隧道投入运营后,大大缩短了由英国到欧洲大陆的时间,每l0多分钟就有一列高速火车往返,乘车只需35分钟就可穿越海峡。

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马六甲海峡  在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有一条细长的水道,呈东南—西北走向。它的西北端通安达曼海,东南端连接南海。这就是马六甲海峡。海峡全长约l080公里,西北部最宽达370公里,东南部最窄处只有37公里。马六甲海峡,因沿岸的马六甲古城而得名。 马六甲城原是个小渔村,位于马来半岛南岸,从15世纪中期起,开始兴旺起来,建立了满刺加王国,统一了马来半岛。到16世纪初,马六甲城已十分繁华,不亚于当时的威尼斯、亚历山大和热那亚等地中海名城。   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要道,亚、非、澳、欧沿岸国家往来的重要海上通道,许多发达国家进口的石油和战略物资,都要经过这里运出。

直布罗陀海峡 直布罗陀海峡位于西班牙最南部和非洲西北部之间。是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重要门户,全长约90公里。该峡最窄处仅14公里,其西面入峡处最宽,达43公里;最浅处水深301米,最深处水深1181米,平均深度约375米;自大西洋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向地中海的海流速为每小时4公里。早年它就被大西洋航海家们所利用,地中海沿岸国家的探险船队曾频繁地通过这里而到达大西洋,从而完成他们的探险之举。今日的直布罗陀海峡仍是大西洋通往南欧1北非和西亚的重要航道。

二:海水的组成与性质 1.海水的化学成分 2.海水的盐度和氯度 3.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

海水的组成 (一) 海水的化学成分 海水是含有多种溶解固体和气体的水溶液,其中水约占96.5%,其他物质占3.5%。海水中还有少量有机和无机悬浮固体物质。氢和氧是海水中最主要的化学成分。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天然元素,在海水中已发现约80 种,但是,这些元素的含量差别很大。通常把每升海水中含100 毫克以上的元素,叫常量元素,不足100 毫克的叫微量元素。现在,所有的常量元素都已经过精确的测定,微量元素经过测定的也达到40 余种。

海水中的溶解气体主要是氧和二氧化碳. 在海水上层的光亮带,这种气体接近饱和 程度 海水中的溶解气体主要是氧和二氧化碳. 在海水上层的光亮带,这种气体接近饱和 程度.由于表层与深层海水经常发生混合,深海中也含有一定数量的溶解气体,这是 底栖生物能存在的原因之一。

读世界大洋表面平均盐度分布图,分析其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二) 海水的盐度和氯度 海水的不断运动,使不同区域中海水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别减小到最低限度,因而其含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海水的这一性质是建立海水盐度、氯度和密度相互关系的基础。根据这一性质,可以通过任何一种主要盐分的含量估算其他所有各种主要成分的含量。

大洋表面平均盐度在南北水平方向上呈马鞍形分布规律:赤道附近低,南北回归线附近最高;在中纬度海区,盐度随纬度升高而降低,到高纬度海区最低。形成这种分布状况的原因是:赤道地区降水量大于蒸发量,而在南北纬20°附近,处于信风带,天气稳定而干燥,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在高纬度海区,蒸发量有所减少,而降水量又有所增加,再加上融冰的影响,盐度降得更低。 暖流、寒流和大陆径流破坏了盐度随纬度的带状分布规律。暖流和寒流交汇的海区,盐度的水平分布差别很大,这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西北部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大西洋,温暖而高盐的湾流与寒冷而低盐的拉布拉多寒流之间,在太平洋的黑潮和亲潮之间,均有很大的水平方向的差异,有的地方水平梯度可以大到0.05%。在各大洋的边缘,由于大陆淡水的流入,海水被冲淡,因而这些海区的盐度一般都较低。

世界上盐度最高海区、盐度最低海区在哪里?并分析原因 从所处位置、降水、蒸发、河流注入等方面进行分析。 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在红海、盐度超过40‰,红海位于副热带,降水稀少,蒸发旺盛,且两岸皆是干燥的沙漠地区,几乎无陆上淡水输入,所以海水盐度较高。盐度最低的海区在波罗的海,波罗的海不仅蒸发量较小,而且四周陆上河流有大量淡水汇入,对海水起了稀释作用,盐度不超过10‰。

(三)、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 1.海水的温度 海水的温度决定于海水的热量收支状况。太阳 辐射是海水最主要的热量来源。大气对海面的长波辐射,海面水汽凝结,暖于海水的降水和大陆径流,以及地球内部向海水放出的热能,也是海水热量来源。海水热量消耗则以海面蒸发为主,此外,海面向空气的长波辐射和海面与冷空气的对流热交换,也可使海水消耗热量。当海洋表层接收太阳热能后,即通过热传导和海水运动传播至深处。

海水表层温度分布具有如下特征: 1)平均温度变化于-1.7—30℃,最高水温并不位于赤道上,而是出现在赤道以北,称为热赤道。水温从热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2)由于陆地集中于北半球,故北半球海水等温线分布不规则,而南半球等温线近似平行于纬线。同时,北半球水温略高于南半球同纬度的水温。 3)不同温度性质的洋流交会处,海水温度梯度最大,等温线特别密集。

2.密度 单位体积中的海水质量就是海水的密度ρ,单位是g/cm3。海水密度值比纯水大,约为1.022—1.028。它是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函数。温度升高时密度减小,盐度增加时,密度增大。纯水密度在温度4℃时最大,海水最大密度的温度则随盐度增加而降低。结冰温度也随盐度增加而降低,但比较和缓。当盐度为24.7‰时,最大密度的温度与结冰温度均为-1.332℃。通常情况下海水盐度为34.6‰,所以,最大密度的温度比结冰温度低。

3.颜色与透明度 海水的颜色决定于海水对太阳光线的吸收和反射状况。太阳光中的红光、橙光和紫光进入海水后,在水深20 米以内即被吸收,绿光、黄光和蓝光伸入得更深一些,极少量蓝光能够伸进1000 米以上。射入海水的光线除被吸收外,还要受到海水中悬浮微粒和水分子的散射,最后只剩下蓝光,所以海水呈现蓝色。海水中的浮游生物也吸收和反射太阳光,因而,生物丰富的海水和没有生物的海水颜色不同。沿岸海水多绿、黄和棕色,部分原因便是由于生物丰富和河水带来泥沙所致。

海水的透明度以直径30 厘米的白圆盘投入海水中的可见深度来表示。海水的颜色、水中的悬浮物质、浮游生物、海水的涡动、入海径流,甚至天空的云量都对海水的透明度有影响。一般愈近大陆透明度愈低,愈近大洋中部透明度愈高。大西洋中部的马尾藻海,是一个海水下沉区域,表层水中缺乏上涌海水带来的营养盐分,浮游生物极少,因而颜色最蓝,而且透明度最大,约为66.5 米。黄海的透明度只有3—15 米左右。

三、海水的运动 海水的运动形式 洋流的形成 表层洋流的分布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海水的运动形式 1. 波浪:风浪、海啸 海洋中的波浪是指海水在外力和惯性力的作用下,水面随时间起伏(一般周期为数秒至数十秒)的现象。即海水质点以其原有平衡位置为中心,在垂直方向上作周期性圆周运动的现象。

一、波浪 (一)什么是海啸 英文海啸(Tsunami)一词源自日本语,指港口(tsu)的波浪(nami)。按字面译就是“海港波浪”,国际科学界于人工智能63年采用了这个听起来很平静的名字,以至于人们很难把它和带给人类巨大灾难的海啸联系起来。日本的海啸多源自近海的地震,东侧日本海沟一带是地震海啸频发地区。1896年的海啸(浪高90英呎)造成2万多人死亡。1960年海啸(由智利海沟地震激发)导致112人丧生。1993年海啸造成的惨景则类似原子弹爆炸。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这种波浪运动引发的狂涛骇浪,汹涌澎湃,它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的能量,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对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摧残。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移动了上万公里仍不减雄风,足见它的巨大威力。

海啸的起因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为什么海啸不为人们所察觉? 地震产生的水体波动与通常海面上的海浪是不一样的,海浪通常只在一定深度以上的水层引起波动,且这种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波动是从海面到海底整个水层的起伏,当然在大洋中海震源附近水面最初的升高幅度只有l一2米,这种波动运行在深水大洋时,波长可达几十至几百公里不等,传播速度可达每小时1千公里,比大型喷气式客机的航速还大,而波高低得难以察觉,因此一般不对大洋中的船只构成威胁。。例如1896年日本海啸发生时,在近海作业的渔民丝毫不觉得海啸正从渔船下经过,第二天返航时才发现渔村已被摧毁。所以海啸不会在深海大洋上造成灾害,甚至于航行的船只也难于察觉出这种波动。

为什么这么可怕? 然而海啸波进入大陆架后,因深度急剧变浅,能量集中,波高骤然增大,当进入狭窄浅水海域,从海面到海流速几乎一样的海啸波携带巨大能量直冲海湾和岸边,这时可能出现10-20米以上的波高,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过来,特别是传播到漏斗型湾顶处更为突出。如海啸波在海口和海湾内反复发生反射时,还会诱发海湾内海水的固有振动引发假潮,可使波高增幅更大,造成更大的危害。

印度洋海啸 2004年12月26日,罕见的海啸席卷印度洋多个国家(图1),30多万人丧生,数百万人急需食品和居所援助,许多幸存者必须接受心理治疗,一些原始种族如生活在尼科巴和安达曼群岛的处在石器时代的部落更是遭遇灭顶之灾

这两张12月30日发布的卫星图片显示的是印度尼西亚亚齐省首府班达亚齐海滨地区受海啸袭击前后的情形。其中,上图拍摄于6月23日,下图拍摄于12月28日。据最新消息,印度洋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所造成的印尼死亡人数约8万。生还者依然面临着饥饿与疾病的威胁。新华社/路透

(二) 潮汐 潮汐是海水位周期性涨落的现象。潮汐主要在地球的低纬度海区最为显著,因为潮汐是地球自转及日月引力所致。一般一个太阴日有两次涨落,白天的称潮,晚上的称汐,合称潮汐。

海面下降,海水从岸上后退,叫落潮。涨潮时海水面最高处称为高潮,落潮时海水面最低处称为低潮 海面下降,海水从岸上后退,叫落潮。涨潮时海水面最高处称为高潮,落潮时海水面最低处称为低潮.高潮与低潮的高差,即是潮差。潮差是以朔望月为周期变化的。潮差最大时,叫大潮,潮差最小时叫小潮。

潮 汐   由月亮和太阳的引力驱动,以及地─月─日系统转动和地球自转的影响,海水呈现周期性的上下波动,这种波动称作潮汐。潮汐对航海等海上活动以及近岸生态有着直接影响。   一天内有两次高潮,两次低潮,潮周期约为12小时25分,称作半日潮。一天内出现两次不相等的高潮和两次不相等的低潮,有时出现一个高潮一个低潮,称作混合潮。一天内只出现一次高潮一次低潮,称作日潮。   在一些水深逐渐变浅、海岸陡峭的喇叭形河口湾,涨潮时水宛如一堵水墙咆哮前进,这种现象称作涌潮。中国钱塘江涌潮,水高势急,潮端竖立,浪花四溅,涛声如雷,为闻名中外之奇观。

钱塘江大潮

钱塘江大潮

涨潮 落潮

我国潮汐观测常用基准面有:习惯基准面、潮高基准面和当地验潮记录零点(即多年平均海平面)。 "目前我国的统一高程基准面是利用青岛验潮站1950 -- 1956年七年观测的潮位资料,计算求出随平均海平面。该海平面位于青岛大港验潮零点上2.39米,命名为"黄海平均海平面",作为我国大陆高程起算面。其他各地的习惯基准面和潮高基准面多与黄海平均海平面有固定的常差,可相互换算。1949年以前我国许多地方为了各自的需要,在这些重要港口进行了潮汐观测,并建立了各种基准面。这些基准面有些还一直沿用至今,这样的基准面我们称它为习惯基准面。主要的习惯基准面有:大连地区用大连基面;夭津塘沽地区用大沽零点。山东和江苏地区用废黄河零点;上海和浙江地区用吴凇基面;福建地区用罗星塔基面;广东地区用珠江基面。而海南岛的榆林基面还没有与大陆零点联测。国家海洋局海洋科技情报研究所、海军航海保证部和交通部上海航道局等单位出版刊印的潮汐表中的潮高起算面均称为"潮高基准面"。该基准面与海图深度基准面(海图中的水深起算面)一致。但它与该站实际观测潮位的起鱼面一般是不一致的,需要加上或减去一个常数。 为了便于风暴潮的预报,己使天文潮预报潮高基准面与实测观测潮位的起算面相一致。不需要订正。

钱塘江大潮掀起4米高的巨浪突袭游客

东方网8月27日消息:8月25日(农历7月17日)浙江钱塘江大潮滚滚向前,场面十分壮观。农历7月中旬—8月中旬是观看钱江潮的最佳时节,每年此时气势恢宏的钱江怒潮都会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

钱塘江大潮 每逢农历8月18日,来浙江海宁一带观潮的人,成群结队,络绎不绝。这时的岸边,人山人海,万头躜动,人们焦急地等待那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不一会儿,忽见人群骚动,只见远处出现一条白线,由远而近;刹那间,壁立的潮头,像一堵高大的水墙,呼啸席卷而来,发出雷鸣般的吼声,震耳欲聋。这真是:“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这就是天下闻名的钱塘江大潮。汹涌壮观的钱塘潮,历来被誉为“天下奇观”。人们通常称这种潮为“涌潮”,也有的叫“怒潮”。涌潮现象,在世界许多河口处也有所见。如巴西的亚马逊河、法国的塞纳尔河等。我国的钱塘江大潮,也是世界著名的。

钱江潮成因 钱塘江海潮的形成与涌潮的壮观景象与杭州湾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有关。   古时的钱塘江从富阳鹳山入海河口只有一般的潮汐涨落,天长日久,北面的长江从上游挟带泥沙逐渐在杭州湾北岸形成太湖冲积平原,与相对稳定的南岸形成独特的河口形状。现在,杭州湾口从北岸的南汇咀至南岸的镇海相距有100公里,而往上游132公里至盐官,江面竟缩小到2.5公里宽,在平面上形成一个巨大的喇叭形,喇叭形的河口结构使得在每日的潮汐中有更多的海潮汇入杭州湾,推动湾口附近沉积的泥沙向湾内移动,慢慢地便在河口段形成沙坝,进入湾口的潮波遇到一个个沙坝的阻碍,前锋变陡,涌出水面,不断涌来的后浪又推动着受阻的前浪滚滚向前。与此相同,由于受喇叭口形状的约束,河口越往里缩,潮水与江面的落差就越大,涌潮就此形成。在月球引力的作用下,长驱直入的潮水至达海宁盐官附近时,潮头最高可达3米以上,以每秒5-7米的速度浩浩荡荡向上游挺进,势如破竹,蔚为壮观。 钱江潮成因

吴 淞 WUSONG 31°24′N 121°30′E 每  日  高  低   潮 日 月相 潮时 潮高 潮时 潮高 潮时 潮高 潮时 潮高 潮时 潮高 0358 257 1054 88 1611 308 E 0012 91 0445 243 1129 102 1657 289 0056 96 0548 233 1229 116 1800 267 0155 97 0710 235 1405 122 1920 252 0310 93 0832 254 1549 112 2040 250 0424 82 0938 283 1716 94 2148 257 0532 69 1032 313 1833 76 2245 26

(三) 洋流 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的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洋流。 洋流是海水的主要运动形式。风力是洋流的主要动力,地球偏转力、海陆分布和海底起伏等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地球偏转力使洋流在北半球发生右偏,在南半球发生左偏,大陆的障碍使任何洋流都不可能环绕地球流动,岛屿或大陆的突出部分,可以使洋流发生分支。另一方面,洋流对于自然地理成分,尤其是对气候也发生巨大的(虽然并不是直接的)影响,许多沿海地区的温度和降水状况,都与附近的洋流有关.

洋流: 海洋表层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 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叫洋流,又叫海流。

1.洋流的分类 (1)按水温分类可分为暖流和寒流。 暖流:若洋流带来的海水温度比到达海区的水温高,这样的洋流叫暖流。如,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属于暖流。在洋流日中,一般用→表示。 寒流:与暖流相反,若洋流所带来的海水温度比到达海区的水温低,就叫寒流。如,由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属于寒流。

(2)按成因分类可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三类。 风海流:是海水在风的摩擦力(切应力)作用下形成的水平运动。也称漂流或吹流。风力作用于海面时,可产生对海面的正压力和摩擦力,故风作用于海面时,可同时产生波浪运动和使海水向前运动的洋流。

密度流:密度流是由于海水密度差异而引起的海流。这是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均,使海区形成了压力梯度,在压力梯度力作用下,海水产生了流动。故密度流也称梯度流。 补偿流:是由于某一种原因使海水从一个海区流出,而使另一部分海水流入进行补充,海水的这种流动叫补偿流。补偿流可以是水平流动,也可以是垂直流动(上升流和下降流)。 综上所述,产生洋流的主要原因是风力和密度差异。实际海洋中的洋流总是由几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风海流 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的存在, 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极 地 高 压 带 东 风 带 副 极 地 低 压 带 西 风 带 赤 道 低 压 带 副 热 带 高 压 带 副 极 地 低 压 带 副 极 地 低 压 带 极 地 高 压 带 低 纬 信 风 西 风 带 东 风 带 低 纬 信 风 西 风 带 东 风 带 风海流

大 西 洋 地中海 密度流 深度 (米) 温度 ( °C) 温度 ( °C) 400 800 1400 10 9 8 7 6 5 4 西经 15.5° 13.0 ° 11.0 ° 10.0 ° 9.5 ° 13.5º 36.5 13.0º 36. 0 37.0 400 大 西 洋 38.0 12.9º 地中海 36. 0 800 36. 5 36.5 直布罗陀海底山脊 直布罗陀海底山脊 1400 10 9 8 7 6 5 4 西经 36.5 盐度‰

水平补偿流 补偿流 垂直补偿流

低 气旋 高 反气旋 以副热带为中心的 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海区气旋型大洋环流 南纬40-60º形成西风漂流

北印度洋 季风洋流 夏季 冬季 北印度洋洋流受西南 季风影响,海水自西向 东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北印度洋洋流受东北 季风影响,海水自东向 西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在图中找出太平洋中的主要洋流

从10月至来年的3月-4月,亚洲大陆被强大的高压所笼罩,在北印度洋海面,盛行东北季风,孟加拉湾的海水流向西南,南绕斯里兰卡岛,与阿拉伯海流向西南的海水一道,形成了东北季风洋流。随后,它沿索马里半岛沿岸南流,形成索马里暖流,并汇合北赤道暖流,在赤道附近转折,沿赤道东流至苏门答腊岛,形成相当明显的赤道逆流。于是,在北印度洋海水呈反时针方向流动,为气旋型的大洋环流。 从5月到9月,西南季风盛行,海水运动的趋势大致与冬季相反,向东或东北流动,南赤道暖流的北分支在季风作用下越过赤道,进入北印度洋,沿索马里海岸向东北流动,形成索马里寒流。尔后,海水从阿拉伯海向东绕过斯里兰卡岛西海岸南下,与南赤道暖流汇合,使其得到加强,而赤道逆流就不复存在了。于是在北印度洋,海水沿顺时针方向流动,为反气旋型的大洋环流。

  3.洋流的作用 洋流对高低纬度之间热能的输送和交换,对全球的热量平衡,有重大影响。据统计,从低纬地区输送到高纬地区的热量,约有一半是由洋流完成的。 一般来说,暖流流经的地区,气温增高,降水机会多;寒流流经的地区,气温降低,降水的机会极少。如大西洋西岸受湾流影响,使高纬地区的西北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冬季最冷月均温比同纬度高16-20℃,呈现森林景观;而同纬度的北美洲东海岸,由于受拉布拉多寒流影响,一年冰冻期达9个月,出现冻原景观。在寒流和暖流相遇的地区,由于温度不同的空气混合冷却,常常是多雾地区;在寒暖流分歧的大陆酉岸,出现地中海式的气候。

海洋中的浮游生物随着洋流漂流,暖流和寒流相遇,有机物质十分丰富。因为寒暖流交汇,把热带和寒带的浮游生物混合在一起,使海水中有机营养物质大量增加,吸引着大批鱼群向这里集中寻饵,形成大渔场。 陆地上排放到海洋中的污染物质,可以被洋流扩散到别的海域,虽使污染范围扩大,但也能加快污染物净化的速度。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 洋流对生物分布的影响 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对航海的影响

俄罗斯境内有两个世界著名的港口:一是北冰洋流沿岸的摩尔曼斯克港,位于北极圈以内(约68°N)却终年不冻;而在其太平洋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港,位于43°N附近 ,却有长达半年的结冰期,这是什么原因呢? 1 对气候的影响 暖流对经过的沿海地区—— 寒流对经过的沿海地区—— 增温、增湿 降温、减湿

  ①对气候的影响。洋流对高、低纬间热量的输送与交换,对全球热量的平衡都有巨大作用。暖流使沿岸地区增温增湿,寒流则起降温减湿作用。西欧形成海洋性气候,北大西洋暖流起了很大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南美西海岸、非洲西海岸部分地区荒漠环境的形成,与沿岸寒流的分布有一定的联系。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最典型的例子是湾流对西北欧的影响。湾流由低纬向高纬输送的热量十分巨大,有人计算,湾流每年供给英吉利海峡1米长海岸线的热量,相当于燃烧6万吨煤的热量。这支暖流占据了北大西洋(不到300米深)7/8的面积。它不仅面积广大,水量也十分惊人,从佛罗里达海峡流出的水量是每小时900亿吨,为全部大陆径流总和的20倍。在北纬55度到70度之间,欧洲西海岸的最冷月平均气温比加拿大东岸高16℃~20℃之多。甚至在北极圈内出现了像摩尔曼斯克那样的不冻港。大洋西部的暖流区,成为大气温暖的下垫面,加之蒸发强烈,空气层不甚稳定,因而降水量较大洋东岸丰沛得多。

寒流对西海岸沙漠形成的影响 寒流控制的海区,气流以下沉为主,下沉气流本来就比较干燥,再加上处在冷下垫面上的空气特别稳定,水汽得不到相应的补充,所以空气的湿度比较小,天气寒冷而干燥,陆地上的沙漠一直可以分布到海边,甚至使这些海区内的岛屿,也成了沙漠。

2 洋流对生物分布的影响 北海渔场 纽芬兰渔场 北海道渔场 秘 鲁 渔 场 寒、暖流交汇处 世界著名渔场多位于 上升流海域

3.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加速海区污染物净化; 扩大海区的 污染范围 4.对航海的影响 影响海轮速度 顺流——速度快 逆流——速度慢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还有哪些方面? 3.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加速海区污染物净化; 扩大海区的 污染范围 4.对航海的影响 影响海轮速度 顺流——速度快 逆流——速度慢

神奇的厄尔尼诺 “El Nino”原为渔民称呼圣诞节期间在厄瓜多尔和秘鲁北部沿海水域出现的暖水现象。后来则被用来称呼范围很广、持续时间很长的海面升温。现在在讨论海-气相互作用中提及的厄尔尼诺现象即为水温上升异常发展的现象。

流经南美沿岸的秘鲁海流是一支冷洋流,在几乎与秘鲁海岸平等的东南信风的吹送下,表层海水离岸外流,深层海水上涌补充,同时将营养盐类挟至上层,因而浮游生物繁盛,吸引大量秘鲁沙丁鱼等冷水性鱼类在这儿繁衍、栖息,使该地区成为著名的东南太平洋渔场。可是在某些年份,东南信风暂时减弱,太平洋赤道逆流的南支越过赤道没厄瓜多尔沿岸南下,使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水温迅速升高,冷水性浮游生物和鱼类因来适应新的环境而大量死亡。由于沿海水温上升在圣诞节即圣子耶稣诞辰前后最为激烈,秘鲁居民将这种海水温度季节性上升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厄尔尼诺为西班牙文音译,意为圣婴)

厄尔尼诺发生时,秘鲁渔获量严重减少,并波及世界饲料市场供应;鱼类尸体堆积在海滨,污染了周围的海水;沿岸地区和岛屿上的海鸟因缺乏食物纷纷逃离,影响了鸟粪工业生产,使工人失业。厄尔尼诺不仅给南美沿岸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也往往酿成全球性的灾难性气候异常,如连接出现的世界范围的洪水、暴风雪、旱灾、地震等,报纸上概称为"厄尔尼诺现象(事件)",科学家们则把那些季节升温十分激烈,大范围月平均海温高出常年1度以后的年份才尔为厄尔尼诺年。1982年-1983年,通常干旱的赤道东太平洋降水大增,南美西部夏季出现反常暴雨,厄瓜多尔、秘鲁、智利、巴拉圭、阿根廷东北部遭受洪水袭击,厄瓜多尔的降水比正常年份多15倍,洪水冲决堤坝,淹没农田,几十万人无家可归。在美国西海岸,加州沿海公路被淹没,内华达等五个州的洪水和泥石流巨浪高达9米。在太平洋西侧,澳大利亚由于干旱引起灌木林大火,造成多人死亡;印度尼西亚的东加里曼丹发生森林大火,并殃及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大火产生的烟雾使马来西亚空运中断,三个州被迫实行定量供水,新加坡的炎热是三十五年来最严重的。据统计,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在世界范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200亿美元。范围可达整个热带太平洋东部至中部。

现在,厄尔尼诺一词已被气象学家和海洋学家专门用来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的大范围异常增温现象。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厄尔尼诺与印度、东南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地的干旱,赤道中太平洋岛屿、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厄瓜多尔、秘鲁、智利、阿根廷等国的异常多雨有着密切的关系,与西北太平洋、大西洋热带风暴的减小、日本及我国东北的夏季低温,我国的降水等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1997年3月起,热带中、东太平洋海面出现异常增温,至7月,海面温度已超过以往任何时候,由此引起的气候变化已在一些地区显露出来。多种迹象表明,赤道东太平洋的冷水期已经结束,开始向暖水期转换。科学家们由此认为,新一轮厄尔尼诺现象开始形成,并将持续到1998年。也正是从这一刻起,地球上的气候开始乱了套。

在南部非洲,厄尔尼诺带来了自1997来最严重的干旱,并使大约500万人口面临饥荒的威胁;在西太平洋地区,厄尔尼诺抑制了降雨,使印度尼西亚和巴布来新几内亚陷入了干旱并引起森林火灾;东太平洋沿岸国家智利、秘鲁、厄瓜多尔、阿根廷、乌拉圭和巴西东部暴风雨和雪成灾。智利全国13个大区有9个遭受水灾,灾民超过5.1万。在阿根廷和智利边境地区,安第斯山区积雪最深达4米,公路被阻,人员被围。在厄瓜多尔沿海地区,更是山洪暴发,通讯中断,成千上万人无家可归  引起这一海洋生物灾难的是秘鲁寒流北部海区的一股自西向东流动的赤道逆流--厄尔尼诺暖流,它一般势力较弱,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年份,它的活力增强,在受南美大陆的阻挡之后,就会掉头流向南方秘鲁寒流所在的地区,使这里的海水温度骤然上升3℃~6℃。原来生活在这一海区的冷水性浮游生物和鱼类由于不适应这种温暖的环境而大量地死亡,以鱼类作食物的海鸟、海兽因找不到食物而相继饿死或另迁它处。灾难最严重的几天,秘鲁首都利马外港卡亚俄海面和滩地上到处是鱼类、海鸟及其它海洋动物的尸骸。死亡的动物尸体腐烂产生硫化氢,致使海水变色,臭气熏天,使泊港舰船的水下船壳变黑,并随着雾气或吹向大陆的海风泼向港口附近的建筑物和汽车,在它们表面也涂上了一层黑色,就像是有人用油漆漆过一样。当地人便把这件厄尔尼诺的"涂鸦"之作称为"卡亚俄漆匠"。

同前几次一样,新一轮的厄尔尼诺现象也影响到了中国。最明显的表现是它能使来自东南部海洋上的夏季风强度减弱,造成夏季降雨带的位置偏南,出现南方暴雨成灾、北方旱象严重的异常现象。6~8月期间,北方大部分地区都出现异常高温,首都北京这一时期天气闷热异常,使得空调器的销售出现空前兴旺的景象。我国往年夏季高温所在地区长江中下游一带,重庆、武汉、南昌、南京四大"火炉"却有两个"熄火"。地处北方的山东等省份因持续高温,出现了罕见的旱灾,黄河山东利津水文站断流达222天,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与此同时,南方许多地区的雨量大大高于往年。据报道,澳门1997年全年前8个月的降雨量超过了过去40年的年平均降雨量;香港的降雨量也打破了有史以来的降水纪录,"七一"香港回归那天,持续不断的大雨自始至终伴随着隆重的交接仪式,令人印象深刻。总的来看,在厄尔尼诺现象的作用下,全国大部分地区冬季的温度比正常年份高,南涝北旱现象比较明显。  

圣婴之后有"女婴"  在深入探索厄尔尼诺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的过程中,科学家又发现了与其性格相反的拉尼娜(LANINA)现象。有人称之为圣婴的邪恶妹妹"女婴",虽然威力不及圣婴,但也会给人类造成相当伤害。拉尼娜现象也是每隔几年出现一次,是东太平洋沿着赤道酝酿出的不正常低温气流,导致气候异常。其发生频率比厄尔尼诺现象低,上一次较强的情况发生在1988~1989年间。1988年夏,北美的大干旱烤焦了从加里福尼亚到佐治亚的大片土地,使谷物收成减产了1/3。美国西部森林火灾不断,著名的黄石国家公园一度被大火所吞。随后飓风又从加勒比海上空呼啸而过,侵害多数的中美洲国家,仅尼加拉瓜一国的损失就达数百万美元,致使500多人死亡,成千上万的人无家可归。  1998年5月厄尔尼诺现象才告结束,全球气候尚未恢复正常,拉尼娜现象又出来为患。令不少地方分别出现严寒、冬暖、风雪、干旱和暴雨等灾害。从世界范围来看,拉尼娜现象在南部非洲引起暴风雨和洪灾,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引起干旱,在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酿成洪灾,在南美洲的南部地区则是异常的潮湿天气,与厄尔尼诺引起的现象正好相反。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厄尔尼诺现象呢? 科学家对此一直众说纷纭,难有定论。 一般认为,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在东南信风的作用下,南半球太平洋大范围内海水被风吹起,向西北方向流动,致使澳大利亚附近洋面比南美洲西部洋面水位高出大约50厘米。当这种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后,海水就会向相反方向流动,即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流动。反方向流动的这一洋流是一股暖流,即厄尔尼诺暖流,其尽头为南美西海岸。受其影响,南美西海岸的冷水区变成了暖水区,该区域降水量也大大增加。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大范围内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

近年来,一些科学家对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在探索厄尔尼诺现象形成机理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了这样的巧合:20年代到50年代,是火山活动的低潮期,也是世界大洋厄尔尼诺现象次数较少、强度较弱的时期;50年代以后,世界各地的火山活动进入了活跃期,与此同时,大洋上厄尔尼诺现象次数也相应增多,而且表现十分强烈。根据近百年的资料统计,75%左右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在强火山爆发后一年半到两年间发生的。这种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特别关注,有科学家就提出,是海底火山爆发造成了厄尔尼诺暖流。

历史记录显示,自1949年至1990年的40余年间共发生10次厄尔尼诺现象,平均3 历史记录显示,自1949年至1990年的40余年间共发生10次厄尔尼诺现象,平均3.5年一次,而90年代以来的最近几年里竟出现了4次(1991年~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1997年~1998年),实属历史罕见。而且,90年代以来太平洋海温长期持续偏高,时起时伏的厄尔尼诺现象伴随着全球气温持续异常,自然灾害特别是气候巨灾频发。这表明,近年来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有加快、加剧的趋势。是谁在助长"圣婴"、"女婴"作恶?  人们已经认识到,除了地震和火山爆发等人类无法阻止的纯粹自然灾害之外,许多灾害的发生多多少少同人类的活动有关。"天灾八九是人祸"这个道理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那么肆虐全球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否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呢?近些年厄尔尼诺现象频频发生、程度加剧,是否也同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有一定关系?

人类的历史长河已流淌了二三百万年。而今,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克隆技术的诞生、登月和更遥远的星空发射探测器的实现……人类已经在地球上建立起了一座空前规模的文明大厦。这座大厦的支柱就是时时刻刻在被消耗着自然资源。   人类从野蛮时代走向近代文明,部族与部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可能从来也没有停止过争夺自然资源的斗争。但是,人类从来都不曾担忧地球上的资源会被用光耗尽。到了今天,一系列问题却突然变得紧迫起来:人满为患,淡水不足,粮食短缺,石油和天然气及各种矿产的储量急剧减少,环境恶化……这一切已经明显地困扰着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多少世纪以来,到外星上去开辟人类新的生存空间,一直是我们的追求和梦想。从哲学上讲,在无垠的宇宙中,地球绝不会是惟一的具有生命存在条件的星体。但从天文学和宇航事业的发展来看,人类移居外星的希望还非洲渺茫,也许在地球上的资源耗尽之前,这一希望也实现不了。   我们只有将目光重新对准地球。在以往的日子里,人类主要是消耗着陆地的资源,而占地球表面2/3面积的海洋,尚未进入全面的大规模的开发状态。海洋资源起码还可以供人类使用几千年,这为人类征服宇宙空赢得了充裕的时间。1994年11月16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揭开了人类大规模开发海洋的序幕,全世界正以极大的热情,迎接着21世纪——“海洋世纪”的到来。   

21世纪是海洋经济的世纪,展开你想象的翅膀,试描绘一下,未来海洋开发的前景?

关于海洋资源,还可以列举好多好多。为了研究和开发方便,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它们进行分类。 按综合属性进行的一种分类,即把海洋资源分为:海底矿产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淡水资源、海洋再生能源、海洋生物奖状、海洋空间资源和海洋旅游资源等。 海洋资源,如果按有无生命,可分为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如果按可否再生,可分为非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如海洋生物资源,潮汐、波浪等能源); 如果按开发在历史长短,可分为传统资源、新型资源和潜在资源;如果按资源分布地域,可分为陆架资源和大洋资源;如果按用途,可分为化工原料资源、冶金原料资源、食品工业原料资源、药物资源、等等。总之,海洋为人类提供的资源可谓异彩纷呈、丰富无比。   

四、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 (一)、海洋资源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沉积场所,也是水生生物最广阔的生活场所。从任何意义上都可以说,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所谓海洋资源,主要是指与海水本身有着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而言。例如,溶解于海水中的化学元素,海洋生物,海底矿藏,由海水运动所产生的能量,以及贮藏在海水中的热量,等等。

1、海洋生物资源 海洋中共有20多万种生物。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海洋每年可以产出30×108吨水产品,足够300×108人食用。海洋向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等于全球所有耕地提供农产品的1000倍。 鱼类是海洋生物资源的主体,全世界近30000种鱼类中,有16000种以上生活在海洋中。太平洋鱼类资源尤其丰富。近年来全世界每年约 7×107吨鱼获量中,85%以上来自海洋。 海洋生物中种类最多的是无脊椎动物,约有16×104种。它们也是重要的海洋资源。其中的头足类、瓣鳃类、甲壳类、海参类、水母类,如乌贼、扇贝、对虾、龙虾、海蟹、海参、海蜇等,都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海洋还生活着种类繁多的海藻。它们是海洋中有机物的主要生产者,每年增长量约为(1300—5000)×108吨。现在已知有70多种可供人类食用。它们不仅含有大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而且有20余种维生素。除食用外,海藻还被用作饲料、肥料、药材,或提取化学物质,用于生产纸张、化妆品、纺织和金属加工,等等。

(1)海洋水产资源   据估计,地球上80%的生物资源在海洋中。有人计算过,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条件下,海洋每年可提供30亿吨水产品,能够养活300亿人口。在海洋水产品中,人们吃得最多的是鱼类。全世界有鱼类2万多种,中国海域约有2000种。世界渔场大都分布在大陆架。     海洋也像陆地-样,有肥美丰产的地方,也有贫瘠荒凉的不毛之地。全世界海洋渔获量的97%是在只占全球海洋面积7%的大陆架海域捕捞的。盛产鱼货的海域称为渔场。世界最著名的有四大渔场:北太平洋渔场、东北大西洋渔场、西北大西洋渔场和秘鲁沿海(东太平洋)渔场。这些渔场中出产的主要经济鱼种有:鲱鱼(青鱼)、鳕鱼(明太鱼)、鲭鱼(鲅鱼、马鲛鱼)、大马哈鱼(鲑鱼)、鲽鱼(比目鱼)、金枪鱼、沙丁鱼以及乌贼(鱿鱼)、虾、蟹和鲸等。中国沿海,东非、西非沿海,澳大利亚以东的太平洋和以西的印度洋海域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渔场。南极海域则是磷虾资源丰富的海域和大型海洋哺乳动物鲸的出没之地。

蓝色牧场--海洋农牧化   海洋鱼类资源的减少,人们对海产品需求量的增加,导致海洋农牧化的出现。首先是变捕鱼为养鱼。要保证养鱼丰收,鱼的种苗生产技术是第一步。近年来,在鱼的人工授精、孵化、仔鱼育成、人工放流等技术上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利用鱼类回游特性进行放养,使得近海渔场的鱼种和资源量不断增加,保证了鱼的产量。 科学种田,使粮食、蔬菜、水果产量大幅度提高,被人们称为“绿色革命”。畜牧业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幅度提高了牛、羊、猪、鸡、蛋、奶的供应量,被称为“白色(奶)革命”。渔业农牧化的进步主要发生在海洋上,所以称为“蓝色革命”。 现代渔业正在实现由天然采捕向农牧化的转变。海洋渔业农牧化就是从海洋生物的繁殖、饲养、生长到收获的渔业生产的全过程,完全由人工控制,就像耕种田地、饲养畜禽、放牧牛羊一样。这种对传统渔业的改造,被称为“蓝色革命”。 现阶段海洋渔业农牧化的主要方式是:人工育苗,放养到海里,在人工控制下生长,再捕捞(鱼、虾、贝类)或收割(藻类)上来。这种方式的渔业在日本称为“栽培渔业”,在欧、美称为增殖渔业。我国则称为“增养殖渔业”。增殖主要是指人工育苗后大量放流到海洋中,通过增加资源量提高渔获量。 

(2)海洋—21世纪的药库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物质、精神文明高度发达。但是,疾病对人的困扰,与以前的时代相比,大同小异。至于衰老,更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心脑血管病、癌症,是威胁当代人生命的大敌。为征服这些病症,除不断研制陆地天然药物和化学合成药物外,人们仍然要向海洋寻求更有效的药物。   6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纷纷以现代科技方法,大力开展海洋药物研究与试制。法国成立有海洋药物研究中心。国际上最大的制药公司-瑞士罗什公司在澳大利亚海滨建立了现代化的海洋药物研究所。美国卫生部组织大学、研究所与药物公司共同开发海洋药物。我国现代药物开发也得到很大发展,已经推出一批高效畅销的海洋药物。 据有关医学专家预测,人类将在21世纪制服癌症。那么,人类靠的是何种灵丹妙药?近年来,科学家们研究后发现,海洋将成为21世纪的药库。   

(3)海洋绿色保健品 海洋绿色保健食品开发可以认为是海洋药物开发的一个重要分支。因为这些食品不仅营养丰富、提供热量,且可调节人体生理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防治疾病。特别是海洋微藻食品,开发前景最为诱人。   90年代风靡世界的螺旋藻健康食品就是一种微藻纯天然食品。1969年7月16日,美国发射"阿波罗"火箭,实现人类第一次登月时,三名宇航员的食品袋里就有螺旋藻食品。作为宇航食品,螺旋藻制品可以保证宇航员在太空中保持匀衡的营养和充沛的精力。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13万人受到核辐射的伤害。来自日本的援救物品中包括冲绳岛海滨养殖场生产的螺旋藻制品。核事故受害者吃了螺旋藻食品,核放射物质不断排出体外,造血功能恢复,白细胞上升,免疫力增强。世界卫生组织把螺旋藻推崇为2l世纪最佳天然健康食品,从而使螺旋藻食品名声大振。

(4)海洋——未来的粮仓   海洋里不能种水稻和小麦,但是,海洋中的鱼和贝类却能够为人类提供滋 味鲜美、营养丰富的蛋白食物。   大家知道,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的最重要的物质,它是生命的基础。现在人类消耗的蛋白质中,由海洋提供的不过5%~10%。美国某海洋饲养场的实验表明,大幅度地提高鱼产量是完全可能的。 目前,产量最高的陆地农作物每公顷的年产量折合成蛋白质计算,只有0.71吨。而科学试验同样面积的海水饲养产量最高可达27.8吨,具有商业竞争能力的产量也有16.7吨。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数不清的食物链。在海洋中,有了海藻就有贝类,有了贝类就有小鱼乃至大鱼……海洋的总面积比陆地要大一倍多,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渔场,大抵都在近海。这是因为,藻生长需要阳光和硅、磷等化合物,这些条件只有接近陆地的近海才具备。海洋调查表明,在1000米以下的深海水中,硅、磷等含量十分丰富,只是它们浮不到温暖的表面层。因此,只有少数范围不大的海域,那儿由于自然力的作用,深海水自动上升到表面层,从而使这些海域海藻丛生,鱼群密集,成为不可多得的渔场。   海洋学家们从这些海域受到了启发,他们利用回升流的原理,在那些光照强烈的海区,用人工方法把深海水抽到表面层,而后在那儿培植海藻,再用海藻饲养贝类,并把加工后的贝类饲养龙虾。令人惊喜的是这一系列试验都取得了成功。。   

(二)、蓬勃发展的海洋旅游 海洋旅游包括海滨观光、海滨休憩、消闲、度假、疗养、海水浴场、海上体育、娱乐活动和钓鱼、海底探险活动等等。主要是享受阳光、沙滩、海水、海鲜和新鲜空气等大自然的赐予。发展海洋旅游是步入小康和富裕社会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和必然需求。对国民经济来说,发展海洋旅游可以回笼货币,增加收入。在吸引国际游客方面,海洋度假休闲旅游可以为国家创收大量的外汇。因此开发海洋旅游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新型海洋产业。 大西洋、地中海沿岸的西班牙号称“旅游王国”。全国海岸线 3140公里,开发成四个大旅游区。西班牙海滨旅游区,沙滩平缓、海水澄澈、阳光灿烂、气候干爽。西班牙风情独特,人文景观绚丽多姿。西班牙舒适宜人的海滨旅游设施,吸引大批来自世界各地富裕国家的旅客到此度假、消闲。1978年西班牙旅游业接待国外游客3800万人,第一次超过本国人口数目(3500万)。1982年接待国外游客4200万人,收入74亿美元,是当时世界上接待外国游客和旅游外汇收入最多的国家。旅游业成为该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西班牙人风趣地说:我们出售的是沙滩、海水、阳光和海鲜。

去海底觅踪   旅游业主们发现,不仅是海底的自然景观吸引人,海底的一些历史遗物,如沉没在海底的船只和城镇,也同样吸引着人们。    1994年初,法国圣皮埃尔海湾公司推出了一项海底公墓的旅游,吸引了很多游客。    法国马提尼克岛的圣皮埃尔在本世纪初曾是个美丽和富有的城市,享有“字得列斯群岛上的小巴黎”的美称。然而圣皮埃尔在历史上曾经历过一次悲惨的厄运:1902年5月8日那一天,位于圣皮埃尔港的培雷火山突然猛烈喷发,在短短几分钟内就摧毁了整个圣皮埃尔市。火喷致使20000名居民丧命,港湾的10余艘巨轮也葬身海底。    这些长眠在水下50米~100米处的沉船残骸,如今构成了加勒比海中最美丽壮观的海底公墓。现在,成千上万的旅游观光者将能够乘坐当今世界上最大、潜水最深的旅游潜艇去游览这座海底公墓。       这项旅游项目推出之后,每天有四五批游客去海底公墓观光。

(三)、海洋——矿物资源的聚宝盆     1、 油气田   人类经济、生活的现代化,对石油的需求日益增多。在当代,石油在能源中发挥第一位的作用。但是,由于比较容易开采的陆地上的一些大油田,有的业已告罄,有的濒于枯竭。为此,近20~30年来,世界上不少国家正在花大力气来发展海洋石油工业。    世界海洋石油的绝大部分存在与大陆架上。据测算,全世界大陆架面积约为300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海洋面积的8%。关于海洋石油的储藏量,由于勘探资料和计算方法的限制,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法国石油研究机构的一项估计是:全球石油资源的极限储量为10000亿吨,可采储量为3000亿吨。其中海洋石油储量约占45%,即可采储量为1350亿吨。中东地区的波斯湾,美国、墨西哥之间的墨西哥湾,英国、挪威之间的北海,中国近海,包括南沙群岛海底,都是世界公认的海洋石油最丰富的区域。

  1896年,美国人以栈桥连陆方式在加利福尼亚距海岸200多米处打出了第一口海上油井,它标志着海上石油工业的诞生。 自升式平台(用于中等水深开采)   到了20世纪40年代建造成功第一台专门设计用于海上石油专谈开采的,工作平台深度只有7米。这项技术进步使着海上石油工业出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到1979年全世界近海有7000余座固定式海洋石油钻探生产平台。 不同深度的石油生产平台

洋底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矿藏资源,锰结核就是其中的一种。它含有30多种金属元素,其中最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锰、铜、钴、镍等。 2、深海矿产-锰结核 洋底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矿藏资源,锰结核就是其中的一种。它含有30多种金属元素,其中最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锰、铜、钴、镍等。   锰结核广泛地分布于世界海洋2000-6000米水深海底的表层,而以生成于4O00-6000米水深海底的品质最佳。锰结核总储量估计在30000亿吨以上。其中以北太平洋分布面积最广,储量占一半以上,约为17000亿吨。锰结核密集的地方,每平方米面积上有100多公斤,简直是一个挨一个铺满海底。 锰结核不仅储量巨大,而且。还会不断地生长。生长速度因时因地而异,平均每千年长1毫米。以此计算,全球锰结核每年增长1000万吨。锰结核堪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多金属矿物资源。

(三)海滨砂矿 海滨砂矿最为大宗的是建筑用砂和砾石。这是因为它们是由常见的普通岩石碎屑生成的。较为稀少而价值甚高的海滨砂矿有:金红石、钻石、独居石、石榴石、钛铁砂、铌铁砂、钽铁砂、磁铁砂、铬铁砂、锡砂、磷钇砂、金砂、铂砂、琥珀砂、金刚砂、石英砂等等,真是琳琅满目,多不胜数。大海就像一个粉碎机和分选机,日夜不停地加工制造富含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的细砂,并把它们按种类聚集在一起,形成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矿体。 石英砂的化学名称是二氧化硅(SiO2),属于非金属砂矿。石英砂是生产玻璃的重要原料。石英砂中的硅元素是半导体材料。钟表、精密仪器、电脑、火箭导航等自动化技术离不开硅。   从金红石中可以提炼钛。钛是制造火箭、卫星必需的贵重金属。锆石中的锆、独居石中的钍都是核反应堆运行不可缺少的金属材料。金刚砂中的金刚石是天然物质中最坚硬的材料,除可以划玻璃、钻瓷器外,制造各种钻头离不开金刚石。   金刚石就是钻石,是与黄金齐名的贵重矿物材料。说来令人难以置信,全世界天然金刚石产量的六分之五来自海洋。南非是海洋金刚石的主要生产国,其次是俄罗斯。

(四)、可再生的海洋能源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能源宝库,仅大洋中的波浪、潮汐、海流等动能和海洋温度差、盐度差能等的存储量高达天文数字。这些海洋能源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  海洋能包括温度差能、波浪能、潮汐与潮流能、海流能、盐度差能、岸外风能、海洋生物能和海洋地热能等8种。这些能量是蕴藏于海上、海中、海底的可再生能源,属新能源范畴。所谓“可再生”是指它们可以不断得到补充,永不会枯竭,不像煤、石油等非再生能源,储量有限,开采一点就少一点。人们可以把这些海洋能以各种手段转换成电能、机械能或其他形式的能,供人类使用。海洋能绝大部分来源于太阳辐射能,较小部分来源于天体(主要是月球、太阳)与地球相对运动中的万有引力。蕴藏于海水中的海洋能是十分巨大的,其理论储量是目前全世界各国每年耗能量的几百倍甚至几千倍。

1、潮汐能开发利用 潮汐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为人类的航海、捕捞和晒盐提供了方便,更值得指出的是,它还可以转变成电能,给人带来光明和动力。   潮汐发电是一项潜力巨大的事业,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在工作原理和总体构造上基本成型,可以进入大规模开发利用阶段。潮汐发电的前景是广阔的。   20世纪初,欧、美一些国家开始研究潮汐发电。第一座具有商业实用价值的潮汐电站是1967年建成的法国郎斯电站。该电站位于法国圣马洛湾郎斯河口。

中国的潮汐电站   中国海洋科技工作者得世界风气之先,潮汐发电研究、试验起步甚早。1958年全民大办电力之时,中国沿海不少地方,在有潮的小河港汊上建成潮汐电站40多座。这些电站规模很小,工程和机电设备简陋。装机容量多为数十千瓦,称为“土法上马”的“土潮汐电站”。由于经济效益和使用价值上的原因,这些电站很快就废弃了。保留至今的只有浙江温岭县沙山潮汐电站和福建福州沿岸的潮汐水轮泵站,可以说是硕果仅存。 70年代,中国出现了建潮汐电站的第二次高潮。10年间又建成潮汐电站十几座。其中最大的两座是江厦潮汐试验电站和白沙口潮汐电站。   进入80年代,我国科技工作者和沿海人民以楔而不舍的精神,对已建潮汐电站进行治理、改进,使之投产发电。同时,开展了中国潮汐能资源普查和大型潮汐电站的选址论证。   到目前为止,我国正在运行发电的潮汐电站共有8座:浙江乐清湾的江厦潮汐试验电站、海山潮汐电站、沙山潮汐电站,山东乳山县的白沙口潮汐电站,浙江象山县岳浦潮汐电站,江苏太仓县浏河潮汐电站,广西饮州湾果子山潮汐电站,福建平潭县幸福洋潮汐电站等。   以上8座潮汐电站总装机容量为6000千瓦,年发电量1000万余度。我国潮汐发电量,仅次于法国、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2、温差能和盐差能利用   古诗词中说:“高处不胜寒”。大气的温度随高度递减,通常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1℃。海水正好相反,深度越大水温越低。我国北方海域,夏季表层海水温度可达30℃,40一50米深处,水温便降到10℃以下,温差达20℃。东海黑潮流经的海面,表层水温常年保持在25℃左右,而800米深处,水温则常年低于5℃,温差也有20℃。海洋表层水温比稍深处水温的明显差别蕴含着巨大的热力位能,可以转换成电力供人利用。 由于海洋温差能开发利用的巨大潜力,海洋温差发电受到各国普遍重视。目前,日本、法国、比利时等国已经建成了一些海洋温差能电站,功率从100千瓦至5000干瓦不等。上万干瓦的温差电站也在建设之中。   盐差能发电是利用河口海域咸淡水之间盐度的明显差异,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日本、美国、以色列、瑞典等国均在进行研究、试验。   我国的温差能发电和盐差能发电也处于研究试验阶段。

(五)、海洋空间资源 1、人工岛、海上城市、海上机场   人工岛、海上城市、海上机场都是人们为了居住、生活、娱乐和工商业活动而建筑的大面积的海上设施。人工岛一般是预先修建周围护岸,再以沙石、垃圾填筑而成。海上城市则可能是半潜式漂浮于海上的钢铁建筑。   建设人工岛、海上城市、海上机场是为了特殊的需要。典型的海上城市设计是为某种海洋开发服务的。例如,浮在大型海底矿场上的海上城市,有可供矿工居住、购物、游乐的设施,并有就地加工矿石的工厂和装船外运的码头。海上机场则是山地滨海大城市修建大型航空港的最佳选择。人工岛的用途很广泛,目前主要用做浅海石油勘探开采基地和接待大型油轮、矿石船的深水港等。

建造海上人工岛是人类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一种形式。目前世界上已出现许多有着各种各样用途的人工岛。这些人工岛除了可作为交通场所(如机场、港口、桥隧)之外,还可作工业生产用地(如海上能源基地、油气钻井开采平台)、储藏地(如危险品仓库、石油储备基地)、娱乐场所(海上公园、游乐场、垂钓场)、废弃物处理场,甚至可在上面建造多功能的海上城市。美国人计划在墨西哥湾等海域建造数个面积为8平方千米的人工岛,用于建设石油加工厂。英国先在海上建筑人工岛。然后再开凿竖井,以彩掘海底煤炭。    东京都15年来用城市垃圾填出18个人工小岛。日本最著名的人工岛是神户人工岛。该岛位于神户市南3千米、水深13米的海面上,建于1966年至1981年,耗资5300亿日元。这个小岛面积为436万平方米,在朋桥与神户市相连。岛上居民为2万人,各种设施齐全,有国际饭店、旅馆、商店、博物馆、岛内游泳场、医院、学校及3个公园,还有休假娱乐场和6000套住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海上城市。神户市在70年代建造了第二个人工岛,面积达5.8平方千米。日本在京湾岸外7千米处建造了一个人工岛,岛上的钢铁基地有7座炼铁炉、3个钢厂,年产钢材600万吨。现在日本政府在开发海洋空间方面雄心勃勃,计划在21世纪建成的“海洋通讯城市”,将容纳100万常住人口和50万流动人口。   

2、在海底安居乐业——开拓海底生存空间    地球上的人口已有50多亿,陆地上已人满为患,人们不得不通过发展高层建筑和多层地下建筑来开拓新的生存空间。其实,广阔的海洋是值得人们开发的重要空间。许多科学家预言,21世纪人类将“回归”海洋,在大量围海造地、建造人工岛和海上城市的同时,人们还将开拓海底世界。 海底居住、生活是人类返回海洋的最高理想。人工岛、海上城市,仍然是与海水隔绝的生活、居住空间。海底生活、居住则要求人与海洋溶为一体。   人类海底居住的许多问题与航天有相同之处。这些问题包括呼吸问题、压力问题、失重问题。为了人类海底居住,科学家们一直没有停止过研究和试验。早年,法国的杰克.库斯托、美国海军的乔治.邦德做出过成功和试验。   

人类在利用海洋空间方面早已进行过很多探索。在离红海苏丹港不远的13 人类在利用海洋空间方面早已进行过很多探索。在离红海苏丹港不远的13.17米水深的海底,就有一个奇特的海底村庄。现在居住在那里的有20多户人家,50多口人。这个海底村是科学家们开拓海底生存空间实验的产物。20世纪初西欧一些科学家企图通过实验证明,人关完全可以像鱼类一样长期在海底生活,并且倡议建立海底村庄。1912年一名叫做科斯塔的苏丹人自告奋勇参加实验。他带领一群勇于冒险的同伴,志愿迁居海底生活,并由自己出任村长。由于海底水的压力大,海底建筑结构十分独特,其屋顶是圆锥形,所有横梁和支柱全是特种钢管,空气和淡水通过钢管从海面送来。80多年来,那里的室内设备越来越现代化,现已安装了电灯、电话、闭路电视和空调。   

1965年8月,美国建造了一个叫做“西勒勃2号”的水下实验室。这个海底住宅有一节火车车厢那样大,直径3 1965年8月,美国建造了一个叫做“西勒勃2号”的水下实验室。这个海底住宅有一节火车车厢那样大,直径3.65米,重200吨,位于米水深的海底。住宅内设办公室、浴池、厨房、厕所和有8个床位的卧室。参加试验的有28人,他们分三批各在海底生活了半个月。一只海豚担任联络员,送报纸和饮料等。目前,类似的水下实验室已发展到100多个,距海面的深度也在不断加大。   不久前,美国有人在佛甸里达州基拉各市的浅海底开设了一家酒店。这家酒店以19世纪一位曾以海底世界为题材创作科幻小说的作家的名字来命名,叫“凡尔纳海底酒店”。该酒店用金属合成材料制成,屋顶离海面9米,客房长15米、宽6米,包括客厅、卧室、厨房和浴池。房间里安装了录像、彩电、音响、电脑、电话和微波炉等现代化家用电器。酒店能容纳6位顾客,每人每天收费250美元,但这些顾客必须是合格的潜水员。这个酒店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从每个房间窗口望出去,都可以看到海中的美景,让人感到像是住在水晶宫里一般。酒店里有一个“潜水室”,在这个潜水室里换上潜水服,可到酒店外的海底活动。   

21世纪,随着各种海洋资源的大力开发,很多海底采矿区、海底工厂、海底仓库和海底城市将会出现。那里,海底交通问题将变得十分重要。对这个问题,美国和日本的规划是开凿海底隧道,并在隧道中使用磁悬浮列车和建设高速公路网。现在看来,这样做仍无法满足海底城市之间以及海底城市与陆地之间交通联系的需要,因此,必须另辟蹊径。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研制一种可以在陆地和海底连通的轨道上行驶的两栖列车。并计划在几年以内投下使用。到那里。人们乘坐这种密封的列车潜入海底,通过玻璃窗,可以尽情欣赏水下世界的诱人景色。   在海底安居乐业,现在虽然还处于试验阶段,但可以预料,到21世纪,海洋将真画龙点睛成为人类快乐的家园。

3、海底隧道   海峡像一道天堑将大陆与大陆,大陆与海岛,海岛屿海岛之间隔开,这给人们的生活、旅行带来许多不便。于是,人们设计建造接通海峡两岸的海底隧道。海底隧道不占地,不妨碍航行,不影响生态环境,是一种非常安全的全天候的海峡通道。目前,全世界已建成和计划建设的海底隧道有20多条,主要分布在日本、美国、西欧、中国的香港九龙等地区 从工程规模和现代化程度上看,当今世界最有代表性的跨海隧道工程,莫过于英法隧道和青函隧道。   英法隧道横贯多佛尔海峡,从英国的福克斯通到法国的桑加特,把英伦三岛与欧洲大陆连接起来。隧道由两股火车隧道和一股工作隧道构成,全长53公里,海底部分37公里。该隧道已于1995年建成通车。

青函隧道因连接日本本州青森地区和北海道函馆地区而得名。隧道横越轻津海峡,全长54公里,海底部分23公里。青函隧道1964年动工,1987年建成,前后用了23年时间。

(二)、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随着科学技水的不断发展,人类利用开发海洋的规模愈来愈大,对海洋的依赖程度愈来愈高。同时人类对海洋的影响也日益增大,把生活与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排人海洋。这些废弃物主要有工业废物如矿渣、废油、汞、废纸浆、废热等,农业废物如有机汞化合物、有机磷化合物、化肥、家禽粪便等,生活废物如垃圾、食品废渣、洗涤剂、杀虫剂等,军事废物如放射性废物、裂变衍生物。有机物等。

虽然海洋具有很强的自净能力和较大容量,但如果废弃物超过自净力和容量时,就会造成海洋污染。特别是在人类活动频繁的近海海域及河口、港湾,海洋污染更严重。海洋污染危害鱼类、海鸟和其他海洋生物,使海洋生态失去平衡;恶化水质;恶化海滨环境;危及人类健康;妨碍海事活动。因此,海洋环境保护应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人们在采取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限制污染物排人海洋的数量等措施的同时,还必需加强对环境污染所引起的海洋环境质量变化规律及其保护方法的研究,以及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海洋污染物质来源   海洋污染物质来源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①工业生产。陆地上特别是沿江沿海地区工厂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进入江河、湖泊和海洋。   ②城市生产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江河湖海。   ③农耕。人类通过农业活动从土壤中取出物质,又将农药、化肥等添加进去而污染土壤,这些物质流入江河湖海污染水质。   ④核电站。沿海核电站将大量的冷却废水排入海洋,而这种废热水的水温较高,这些热水使海洋受到热能污染,水质变坏。   ⑤石油提炼。许多大型炼油厂位于沿海地区,在石油提炼过程中,使部分石油随着废水排入海洋,污染海水。   ⑥油轮泄漏。在石油运输中,有的油轮因产生故障而使石油大量外泄,对所在海区造成严重污染。海上石油钻井平台也会出现石油泄漏的严重事故。 海洋污染源广,污染物质种类多,影响范围大,且危害深远,控制复杂,治理难度大。各种海洋污染物不仅危害海洋生物,也危及人类的健康。

油轮泄漏污染

赤潮的形成与危害 炎夏暴雨后,又逢高温闷热天气,碧波荡漾的海湾,一夜之间,湛蓝的海水便会改变了颜色,海风吹来传来阵阵难闻的腥臭味,死鱼虾尸漂浮海面,贝类相继死亡。这就是赤潮发生时的可怕景象。科学家研究认为生产生活污水的过量排放,给海洋带来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盐,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海中一些特殊生物--赤潮生物便会急剧而大量地繁殖起来,这就形成了赤潮。 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人为因素引起的。人类早就有相关记载,如《旧约·出埃及记》中就有关于赤潮的描述:“河里的水,都变作血,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就不能喝这里的水了”。在日本,早在腾原时代和镰时代就有赤潮方面的记载。1803年法国人马克 · 莱斯卡波特记载了美洲罗亚尔湾地区的印第安人根据月黑之夜观察海水发光现象来判别贻贝是否可以食用。1831—1836年,达尔文在《贝格尔航海记录》中记载了在巴西和智利近海面发生的束毛藻引发的赤潮事件。据载,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发现赤潮现象,一些古书文献或文艺作品里已有一些有关赤潮方面的记载。如清代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就形象地记载了与赤潮有关的发光现象。  

一、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 发生赤潮的原因        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关于赤潮发生的机理虽然至今尚无定论,但是赤潮发生的首要条件是赤潮生物增殖要达到一定的密度,否则,尽管其他因子都适宜,也不会发生赤潮,在正常的理化环境条件下,赤潮生物在浮游生物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有些鞭毛虫类(或者假藻类)还是一些鱼虾的食物。但是由于特殊的环境条件,使某些赤潮生物过量繁殖,便形成赤潮。大学者认为,赤潮发生与下列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一、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         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副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此时,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赤潮检测的结果表明,赤潮发生海域的水体均已遭到严重污染,富营养化。氮磷等营养盐物质大大超标。据研究表明,工业废水中含有某些金属可以刺激赤潮生物的增殖。

二、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     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30℃    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科学家发现一周内水温突然升高大于2℃   是赤潮发生的先兆。海水的化学因子如盐度变化也是促使生物因子—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盐度在26—37的范围内均有发生赤潮的可能,但是海水盐度在15—21.6时,容易形成温跃层和盐跃层。温、盐跃层的存在为赤潮生物的聚集提供了条件,易诱发赤潮。由于径流、涌升流、水团或海流的交汇作用,使海底层营养盐上升到水上层,造成沿海水域高度富营养化。营养盐类含量急剧上升,引起硅藻的大量繁殖。 三、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     随着全国沿海养殖业的大发展,尤其是对虾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也产生了严重的自身污染问题。在对虾养殖中,人工投喂大量配合饲料和鲜活饵料。由于养殖技术陈旧和不完善,往往造成投饵量偏大,池内残存饵料增多,严重污染了养殖水质。另一方面,由于虾池每天需要排换水,所以每天都有大量污水排入海中,这些带有大量残饵、粪便的水中含有氨氮、尿素、尿酸及其它形式的含氮化合物物,加快了海水的富营养化,这样为赤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物环境,使其增殖加快,特别是在高温、闷热、无风的条件下最易发生赤潮。由此可见,海水养殖业的自身污染也使赤潮发生的频率增加。

赤潮的危害 一、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遭到干扰和破坏。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二、赤潮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     赤潮破坏鱼、虾、贝类等资源的主要原因是:     1、破坏渔场的铒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     2、赤潮生物的异常发制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瓣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     3、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4、有些赤潮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三、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由赤潮引发的赤潮毒素统称贝毒,目前确定有10余种贝毒其毒素比眼镜蛇毒素高80倍,比一般的麻醉剂,如普鲁卡因、可卡因还强10万多倍。贝毒中毒症状为:初期唇舌麻木,发展到四肢麻木,并伴有头晕、恶心、胸闷、站立不稳、腹痛、呕吐等,严重者出现昏迷,呼吸困难。赤潮毒素引起人体中毒事件在世界沿海地区时有发生。据统计,全世界因赤潮毒素的贝类中毒事件约300多起,死亡300多人。

七、海洋灾害 截至8月16日12时的统计,今年第14号台风“云娜”已在浙江造成164人不幸遇难,失踪24人,受灾人口达1299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81.28亿元。这是记者17日从浙江省人民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的。   据了解,浙江在14号台风中遇难的164人中,因房屋倒塌遇难的人数为109人,占到了三分之二,因山洪暴发、泥石流遇难的人数为28人,被风刮倒遇难的人数为9人,遭洪水而遇难的人数为12人,因电杆吹倒或触电遇难的人数为5人,其它原因遇难的人数为1人。在遇难的人数中,本地居民为144人,外来务工人员为20人。在此次台风中,浙江全省共有75个县(市、区)、765个乡(镇)受灾。   今年第14号台风云娜于8月12日20时在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950百帕,近中心的最大风力达12级以上。经中国气象局认定,这次台风是1956年以来登陆我国大陆强度最大的台风。   面对强台风的正面袭击,浙江全省共紧急转移群众46.79万人,组织了9900余艘出海船只回港避风,有效地减少了台风造成的损失。(2004-08-17 11:39 )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台风)命名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而热带气旋是指热带地区形成的一种低压。它不断旋转,并伴随着大风和强降雨天气。热带气旋按其中心附近风力大小划分为4种类型:中心风力在7级和7级以下的称热带低压,8到9级称热带风暴,10到11级称强热带风暴,12级和12级以上称台风。这4种类型热带气旋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相互转化。   根据台风委员会1998年12月1日至7日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第31届会议的决议,从2000年1月1日起,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对西北大西洋和南海生成的热带气旋进行命名,旨在帮助人们对热带气旋提高警觉,增强警报效果。同时,保留原有热带气旋编号。该方法将用于台风委员会成员向国际社会发布的公报中。也供各成员用当地语言发布热带气旋警报时使用。第31届台风委员会通过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日本、老挝、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和越南等14个成员提供(每个成员提供10个名字)。这140个名字分成10组;每组里的14个名字(每个成员提供1个名字),按每个成员的字母顺序依次排列。命名表按顺序、循环使用。   根据规定,一个热带气旋在其整个生命过程中无论加强或减弱,始终保持名字不变。这些名字大都出自提供国和地区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等。中国提供的名字是:“龙王”、“玉兔”、“风神”、“杜鹃”、“海马”、“悟空”、“海燕”、“海神”、“电母”和“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