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partment of pathogenic Biology of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医学微生物学 Medical Microbiology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Department of pathogenic Biology of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肝炎病毒 主讲人:谢水祥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肝炎病毒 定义 型别
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与戊型肝炎病毒由消化道传播,引起急性肝炎,不转为慢性肝炎或慢性携带者。 乙型与丙型肝炎病毒主要由输血、血制品或注射器污染而传播,除引起急性肝炎外,可致慢性肝炎,并与肝硬化及肝癌相关。 丁型肝炎病毒为一种缺陷病毒 已型肝炎病毒(HFV) 庚型肝炎病毒(HGV) TT型肝炎病毒(TTV)
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
HAV的生物学性状 属小RNA病毒科,直径27nm,无包膜 呈20面体立体对称 外面为一独立外壳,内含一个单链RNA分子
HAV的电镜照片 Feinstone (1973)
HAV的结构
氯消毒、紫外线照射、福尔马林处理均可破坏其传染性 培养特性 原代狨猴肝细胞或恒河猴胚肾传代细胞对HAV敏感,增殖非常缓慢,一般不引起细胞病变 抵抗力 比肠道病毒更耐热,60℃1h不被灭活,100oC 5分钟可灭活 对乙醚、酸处理(pH 3)均有抵抗力 氯消毒、紫外线照射、福尔马林处理均可破坏其传染性
甲型肝炎 传染源多为甲肝患者 粪-口途径传播 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海产品、食具等传播 常造成散发性流行或大面积流行
HAV的致病性 肠道与局部淋巴结中大量增殖 口咽部或唾液腺中早期增殖 粪-口途径传播 肝脏为最终靶器官(病毒直接损伤或免疫病理作用) 入血并形成病毒血症 通过胆汁随粪便排出体外
常见症状 流感样症状 厌食 恶心 黄疸(眼部及皮肤呈黄色) 尿黄 腹痛 乏力
HAV的免疫性 HAV只存在单一的抗原抗体系统,即HAVAg和抗-HAV 无论显性感染还是隐性感染均能诱生出高效价抗-HAV 抗-HAVIgM阳性是甲肝的确诊依据 IgM型抗体在感染后仅持续存于3-6个月IgG型抗体则可存在多年 对于再感染有牢固免疫力
Time course of HAV infection
微生物学检查 感染早期可检测血清中的抗-HAV IgM 流行病学调查可检测抗-HAV IgG 对已接种甲肝疫苗者检测中和型抗-HAV抗体 直接检测抗原或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病毒RNA
甲肝的防治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养成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 隔离治疗急性期病人 所有废弃物及日常用水均需严格消毒 水产品不宜生吃 水果蔬菜要洗干净
免疫预防 被动免疫可用丙种球蛋白 免疫预防对象是未感染者,主要为儿童和与肝炎病人有密切接触者 减毒活疫苗(0,12)或灭活疫苗(0,1,6)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
电镜下的HBV
Dane 颗粒
HBV的小球形颗粒
HBV的管形颗粒
HBV的基因组结构 3.2Kb不完全双链环状DNA,含4个ORF
HBV的复制
HBV的抗原组成 表面抗原HBsAg 核心抗原HBcAg e抗原HBeAg
表面抗原HBsAg 存在于三型颗粒中 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分亚型(a, d/y, w/r, adr) 产生抗-HBs Pre S1、Pre S2及抗- Pre S1和抗- Pre S2
核心抗原HBcAg 仅存在于Dane颗粒中 不易在血液中检出 可在感染的肝细胞表面存在 刺激机体产生抗HBc(IgG、IgM) 表明病毒在复制
e抗原HBeAg 仅存在于Dane颗粒中 游离存在于血液中 为病毒复制及强传染性的指标 产生抗-HBe,是预后良好的征象
HBV的其它生物学性状 培养 黑猩猩动物模型、鸭动物模型 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细胞培养成功 抵抗力 抵抗力强于HAV 对低温干燥紫外线耐受 不被70%乙醇灭活 100℃ 10分钟可灭活
乙型肝炎 传染源 患者或无症状HBsAg携带者 传播途径 血液及血制品 母婴传播 不严格集体预防接种、药物注射 针刺、文身等 密切接触
HBV的致病机制 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为主 免疫耐受:慢性肝炎、HBsAg无症状携带者 病毒变异与免疫逃逸 免疫复合物性的免疫损伤:肝外损伤 自身免疫反应的免疫损伤:肝特异性脂蛋白抗原
HBV与原发性肝癌 流行病学方面 动物模型 病毒分子结构
乙型肝炎的特点 我国约有40%-60%人群曾受到过HBV的感染 表现急性乙肝的仅占0.1%-1%,亚临床30%-75%,慢性乙肝1%-5%,乙肝病毒携带7%-20%) 急性乙肝如治疗不彻底,10%患者可转为慢性乙肝
乙肝五项及HBV DNA的临床意义 HBsAg、抗HBs HBeAg、抗HBe 抗HBc (HBcAg) HBV DNA
病毒抗原抗体系统检测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 HBsAg HBeAg 抗-HBs 抗-HBe 抗-HBc + - HBV感染或无症状携带者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 或无症状携带者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 (传染性强,“大三阳”)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 (“小三阳”) 既往感染恢复期 既往感染或“窗口期”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
检测乙肝抗原与抗体的实际用途 1.筛选供血员 2.可作为乙肝病人或携带者的特异性诊断 3.对乙肝病人预后和转归提供参考 4.研究乙肝的流行病学,了解各地人群对乙肝的感染情况 5.判断人群对乙肝的免疫水平,了解注射疫苗后抗体阳转与效价升高情况等
防治原则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人工自动免疫: 疫苗(血源性、基因工程) 人工被动免疫:高效价人血清球蛋白(HBIg) 治疗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的生物学性状 40~60nm球形 有包膜 单正链RNA
HCV的基因结构
HC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播途径似HBV 是引起输血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主要原因 无症状HCV携带者和慢性丙肝者多见 诱发肝外损伤:肾小球肾炎 免疫力不牢固
HCV的诊断及预防 检查病毒RNA 检测抗HCV 因HCV免疫原性不强及变异,目前尚无可用疫苗
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 virus, HDV) 由HBsAg构成其外壳 HDV定位于肝细胞核内,在血液中由HBsAg包被,形成35-37nm颗粒 单负链环状RNA
HDV的结构 Rizzetto于1977年首先发现,又称 抗原 35-37nm球形颗粒; 1.7Kb-ssRNA 含9个ORF
丁型肝炎的特点 只能感染HBsAg阳性的病人 我国丁肝感染率在1.6%-5%,西南地区感染率高 联合感染与重叠感染 病原学检查为HDAg、抗-HD及HDV-RNA,持续高滴度IgG型抗HD是慢性HDV感染的主要血清学标志。一旦乙肝患者感染了HDV,尤其是在慢性乙肝的基础上感染,容易发展成为重度慢性乙肝、重型肝炎,甚至肝硬化
微生物学检查及预防 诊断为检测抗-HD HDV-RNA 丁型肝炎传播途经与乙型肝炎相似。传播途径和防治原则似HBV。
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 HEV) 球形,无包膜 直径32~34nm 单正链RNA,3个ORF 两个血清型
致病性及免疫 主要为粪-口途径传播 由胆汁经粪便排出体外 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及免疫病理作用 多表现为急性戊型肝炎 孕妇感染常致流产
戊型肝炎的特点 与甲型肝炎相比,患者黄疸前期症状重,病程持续时间较长,病死率较高,特别是孕妇感染HEV后。青壮年是HEV最喜欢攻击的人群。 戊型肝炎分两种:“流行性” 多发生在雨季和洪水后, “散发性” 在秋冬季呈现高峰。 传染性强的时间在患者将要出现症状前(潜伏末期)至发病初期,患者的隔离期为起病后3周。 尚末发现有2次发病者。
微生物学检查及预防 检测HEV 检测抗-HEV IgM HEV RNA 预防与甲肝类似
课外作业 1.试述HBV感染的致病机理? 2.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系统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用途?
第28章 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第一节 皮肤感染真菌 一、皮肤癣真菌: 毛癣菌(Trichophyton) 表皮癣菌(Epidermophyton) 小孢子癣菌(Microsporum)
皮肤癣真菌 (Dermatophytes) 1、生物学性状 Sabouraud培养基上形成丝状菌落 菌落颜色 菌落形态 大分生孢子 菌丝 毛癣菌 灰白、红、 表面呈绒毛 细长棒状的 螺旋状、球 橙或棕色 状、粉粒状 薄壁大分生 拍状、鹿角 或蜡样 孢子 状和结节状 表皮癣菌 初为白色, 初为白色鹅 卵圆形或粗棒 球拍状 以后转变为 毛状,以后 状薄壁大分生 黄绿色 转变为黄绿 孢子,厚膜孢 色粉末状 子 (陈旧培 养) 小孢子癣 灰色、橘红 绒毛状逐渐 厚壁梭形 结节状、梳 菌 色或棕黄色 变至粉末状 状和球拍状
表22-1 癣菌的种类及侵犯部位 属名 侵犯部位 皮肤 指甲 毛皮 毛癣菌属(Trichophyfon) 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fon 小孢子癣菌属Microsporum) + -
第29章 深部感染真菌 白假丝酵母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图示)。 2.繁殖方式:出芽繁殖。 3.培养特性 沙氏培养基:类酵母型菌落(图示) 玉米粉培养基:厚膜孢子(图示) 血清:37℃1-3小时形成芽管(图示)
(二)病性与免疫性 皮肤粘膜感染:鹅口疮(图示) 、口角糜烂、外阴与阴道炎。 内脏感染:肺炎、支气管炎、食管炎 肠炎、膀胱炎和肾盂肾炎等。 中枢神经感染:脑膜炎、脑膜脑炎、脑脓肿等。
2、培养鉴定:类酵母样菌落、芽管、假菌丝和厚膜孢子可帮助诊断 (三) 检查 1、直接镜检 2、培养鉴定:类酵母样菌落、芽管、假菌丝和厚膜孢子可帮助诊断 厚膜孢子 假菌丝
新生隐球菌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球形,有肥厚的荚膜(图示)。 2.培养特性:酵母型菌落 3.生化特性:分解尿素
(二)致病性 1.肺部感染 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膜炎、脑炎。 3.皮肤粘膜感染(图示) (三)微生物学检查:脑脊液中查圆形厚壁并围以厚荚膜的酵母样细胞。 (四)防治原则
新生隐球菌及其荚膜(印度墨水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