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六 腑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第二节 六 腑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六腑的生理特性:“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 。 若六腑通和降的太过或不及,都会影响饮食水谷的受盛和传化。
七冲门 唇为飞门 齿为户门 会厌为吸门 胃上口为贲门 胃下口为幽门 大小肠会为阑门 肛门为魄门 饮食物自进入体内,到排出体外,必须通过消化道的七道关隘,即《难经》所说的“七冲门” 唇为飞门 齿为户门 会厌为吸门 胃上口为贲门 胃下口为幽门 大小肠会为阑门 肛门为魄门
一.胆 1.位置:位于右胁下,附于肝之短叶间, 2.表里关系:与肝互为表里,通过经脉相互络属。 3.生理特点: 中空的囊状器官,内藏胆汁,适时排泄,泻而不藏 ——六腑 —“中精之腑”、“中清之腑” 内藏之胆汁为精微物质,与五脏“藏精气”的作用相似,与六腑传化水谷、排泄糟粕有别 ——奇恒之府 4.五行属性:属木
(1)贮藏和排泄胆汁 5. 胆的生理功能 肝之余气 胆囊 入肠中 (生成) (贮藏) (助消化) 病理: 肝之余气 胆囊 入肠中 (生成) (贮藏) (助消化) 病理: 胆汁生成排泄障碍 厌食、胁痛、腹胀、恶心 胆汁上逆 口苦、呕吐黄绿苦水等 胆汁外溢肌肤 黄疸 胆汁滞留日久 砂石 肝疏泄 进食时
—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过程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素问·灵兰秘典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5. 胆的生理功能 (2)主决断 —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过程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素问·灵兰秘典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生理:胆气充沛,则判断、决断力正常,承受力大,不易惊。 病理:胆气虚弱,则胆怯易惊,失眠多梦,决断不能; 胆火过剩,则胁痛、口苦、烦躁易怒; 胆虚痰扰,则口苦,心烦不寐、惊悸不宁 。
二.胃 1.位置:腹腔上部,上连食道,下通小肠。 2.分部: 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上连食道; 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下接小肠; 上下脘之间的部分称为中脘。 3.表里关系:与脾互为表里,以膜相连, 通过经脉相络属。 4.五行属性:属土,为阳明燥土。
6.胃的生理功能及生理特性 (1)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①受纳:是指胃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作用。 饮食由口进入,经食道,胃加以接受和容纳,暂存于胃腑之中,故胃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机体气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饮食物的营养,故胃又称“水谷气血之海”。 ② 腐熟:指胃将饮食物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的作用。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必须与脾的运化功能配合,才能使之顺利进行。 中医学非常重视“胃气”,认为“人以胃气为本”。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衰,故又有“胃为五脏之本”的理论。
6.胃的生理功能及生理特性 (2)胃主通降 是指胃具有通利下降的生理功能及特性。 病理: 胃失通降 胃脘胀痛、纳呆厌食等; 主要体现于饮食物的消化和糟粕的排泄过程中。 胃贵于通降,以下行为顺。 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升胃降协调,共同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病理: 胃失通降 胃脘胀痛、纳呆厌食等; 胃气上逆 恶心、呕吐、呃逆、嗳气
6.胃的生理功能及生理特性 (3)喜润恶燥 是胃的生理特性 喜润:胃腐熟食物,不仅需胃阳的推动和蒸化,亦需胃阴得濡润,胃阴充足,才能维持其受纳腐熟的生理功能和通降下行的特性。 恶燥:胃为阳土,其病易成燥热之害,常致胃阴受损。 故治疗胃病时,须注意保护胃阴。
三.小肠 1.位置: 2.分部: 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3.表里关系: 与心互为表里,通过经脉相互络属,。 位于腹中,其上口与胃之幽门相接,下口与大肠相连,大小肠相接处称为阑门。是一个比较长的,呈迂曲回环迭积之状的管状器官。 2.分部: 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3.表里关系: 与心互为表里,通过经脉相互络属,。
4.小肠的生理功能 (1) 受盛化物 ①定义:指小肠接受胃下传的初步消化的食物, 并进行进一步的消化。 ②体现: 其一,经过胃初步腐熟的饮食物要适时下降到小肠,由小肠受盛之; 其二,是指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由小肠对其进一步消化,将饮食水谷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即化物作用。
4.小肠的生理功能 (2) 泌别清浊 ①定义: ②过程: 分清:将经过小肠化物功能化生的水谷精微加以吸收,再通过脾的升清和散精作用上输心肺,输布全身; 别浊:将食物中的糟粕通过阑门分为食物残渣和废水,食物残渣下降到大肠,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多余的水分则气化生成尿液排出体外。 ③病理: 小肠功能失常,消化吸收障碍 腹胀、腹痛、肠鸣; 清浊不分 大便稀薄,小便短少
4.小肠的生理功能 (3)小肠主液 ①定义: 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参与水液的代谢。 ②生理: 小肠吸收功能正常,则大便成形,小便通畅。 小肠吸收功能障碍,大便稀薄,小便短少,治疗时采取“利小便以实大便”的方法。
四.大肠 1.位置: 管腔性器官,居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其下端连肛门。 2.分部: 包括结肠和直肠。 3.表里关系: 大肠与肺有经脉相互络属而互为表里。
4. 大肠的生理功能 (1) 传化糟粕 大肠接受经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经肛门而排出体外。 《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大肠的传导功能是胃降浊功能的延续,同时还与肺的肃降功能、肾的气化密切相关。
4. 大肠的生理功能 大肠传导糟粕功能失常:大便秘结或泄泻。 (2)大肠主津 病理: 大肠传导糟粕功能失常:大便秘结或泄泻。 湿热蕴结大肠: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 (2)大肠主津 大肠在传导糟粕的同时,还能吸收食物残渣中的部分水分, 故有“大肠主津”之说。 大肠吸收水分过多,可致大便秘结 反之,可见腹泻、大便稀溏;
五.膀胱 1.位置: 小腹中央,是一个囊状器官,其上有输尿管与肾相连,下连尿道与外界相通。膀胱又称脬,主贮存、排泄尿液。 2.表里关系: 由足太阳膀胱与足少阴肾经相互络属,使膀胱与肾为表里。
3.膀胱的生理功能 (1) 贮存尿液 (2)排泄尿液 人体的津液通过肺、脾、肾等脏的作用,布散全 身,发挥其滋养濡润机体的作用。 其代谢后的部分则下归于肾,经肾的气化作用, 升清降浊。清者回流体内,重新参与水液代谢;浊者 下输于膀胱,变成尿液,由膀胱贮存。 (2)排泄尿液 尿液贮存于膀胱,当尿液达到一定量时,从尿道 排出体外。
3.膀胱的生理功能 膀胱贮存、排尿功能依赖于肾气与膀胱之气的协调。 病理: 肾、膀胱气虚失固 尿频、遗尿、尿失禁 肾、膀胱气虚失固 尿频、遗尿、尿失禁 肾、膀胱气化不利 排尿不畅、少尿 湿热内侵,引起膀胱湿热蕴结,气化不利,可见尿频、尿急、尿痛,甚至血尿。
六.三焦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 1.形态: 其在脏腑中最大,又与五脏没有直接的阴阳 表里关系,又称之为“孤府”。 2.部位划分: “有名无形”与“有名有形”之争。 其在脏腑中最大,又与五脏没有直接的阴阳 表里关系,又称之为“孤府”。 2.部位划分: 横膈以上为上焦 横膈以下脐为中焦 脐以下为下焦
3.三焦的生理功能 (1)通行元气 元气,由肾精所化,是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2)运行水液 通过三焦布达于全身。 人体津液代谢是由肺、脾、肾、膀胱等脏腑协同作用完成的,以三焦为通道。 《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病理:三焦水道不利,可见尿少、水肿。
宣发卫气,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以营养滋润全身。 脾胃肝胆消化饮食,吸收和输布水谷精微以化生气血的功能。 4.三焦部位的划分及其功能特点 部位划分 生理功能 生理特点 上焦 横膈以上的胸部和头面部。包括心、肺。 宣发卫气,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以营养滋润全身。 如雾 中焦 横隔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脾胃肝胆。 脾胃肝胆消化饮食,吸收和输布水谷精微以化生气血的功能。 如沤 下焦 脐以下的下腹部 包括大小肠、肾和膀胱等脏腑 大小肠、肾、膀胱排泄二便的生理功能。 如渎
思考题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怎样的? 胆的生理功能有哪些?怎样理解胆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府? 胃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有哪些?怎样理解“利小便以实大便”? 何谓三焦?上中下三焦的生理特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