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概论 第十讲 失业、通胀、经济周期、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政策 开始.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九章 1 第十二章 通货膨胀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定义 第二节 通货膨胀与失业 第三节通货膨胀与失业 第四节 通货紧缩 了解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掌握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
Advertisements

稳恒磁场习题课. 类比总结 1. 产生 静止电荷运动电荷 2. 被作用 电荷 与电荷运动 状态无关 只对运动电荷作用 3. 表观 性质 力力  作功 力力 4. 基本物 理量 5. 基本 定理 基本 性质 表一 场的产生与性质静电场稳恒磁场.
—— 以洞庭湖区为例. 河 流河 流 沼 泽 沼 泽 滩 涂滩 涂 湖泊 这些美丽的风景图片反映的是什么景观?
波斯希腊 波斯钱币 ( 绵羊 ) 马其顿钱币 ( 山羊 ). 波斯希腊 波斯希腊 亚历山大击败波斯王大利乌三世 (333BC)
消费及其类型.
小学科学中的化学 武威十九中 刘玉香.
2013届高考复习方案(第一轮) 专题课件.
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 《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 高 唱
第二章 三代的興衰與文化 第一節 三代興衰與封建制度 學習目標: 夏商周三代的興衰與大事 封建制度的本質、內容及重要性 宗法制度的特徵及與封建制度的關係 禮樂制度的實施範疇與內涵 封建制度下的社會階級制度.
桃園國際機場 通行證規定教育訓練簡報.
第五章各組負責頁數 G1:P91~P98 G2:P98~P103 G3:P103~P108 G4:P108~110.
任科教师: 孟老师 办公室:二楼成教2 时 间: 14年5月 电 话:
上海普通居民对当地房价的态度及住房需求调查
液 体 高二物理.
第五单元 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课时 衡量变化的尺子 ——— 时间和纪年 新围初中 王济洪.
第二章 复式记账原理*** 主要内容、重点难点: 1.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2.会计科目与账户*** 3. 借贷记账法***
耐人尋味的耶穌基督.
氧气的制法 装置 原理 练习 随堂检测.
第29章 貨幣政策與物價 新陸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發行.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
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第三章 帝國體制與天下秩序 第一節 大一統帝國的出現與皇帝制度的確立
1、分别用双手在本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2、双手交叉
南美洲 吉林省延吉一高中 韩贵新.
將軍澳循道衛理小學 申請中一自行分配學位 家長晚會
2011年广西高考政治质量分析 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蒋 楠.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目 录 课时1 神奇的货币  课时2 多变的价格 课时3 多彩的消费.
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
认识结果语境论.
知识回顾 1、通过仔细观察酒精灯的火焰,你可以发现火焰可以分为 、 、 。 外焰 内焰 焰心 外焰 2、温度最高的是 。
第四章 市场与行业分析.
2016届高三期初调研 分析 徐国民
2007年11月考试相关工作安排 各考试点、培训中心和广大应考人员:
大道至简:自主学习拿高分 丽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朱德飞.
主题一 主题二 模块小结与测评 主题三 考点一 主题四 考点二 主题五 考点三 主题六 考点四 命题热点聚焦 考点五 模块综合检测 考点六.
分式的乘除(1) 周良中学 贾文荣.
第四章 制造业企业 主要经济业务核算.
中考试题的 基础性、科学性与规范性 刘文川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 教材、教法与评价的交流 金 利 2006年1月10日.
B F C D G E B E A 下图是沿20°经线所作的地形剖面示意图
物價膨脹之意義(1) 一、意義:指在一段期間內,一國平均物價水準發生持續上漲的現象。 圖示(物價膨脹):
2013年全国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 统计基础知识 2013年9月.
淺談中國繪畫藝術 美術科教學媒體製作: 陳美滿 老師.
发展心理学 王 荣 山.
八桥初中九年级思想品德课复习导学案之五---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辩证的否定观:辩证否定、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徐志摩与 四大美女.
温故知新 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有哪些? 2、照相机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动物激素的调节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B级)
为什么要理财? 财富在增加 幸福却…… 据最新发布的《中产家庭幸福白皮书》显示,中国大多中产阶级生活得并不幸福。面对越来越大的压力,这些有车有房,收入可观的人群却显得更为脆弱。中产阶级家庭中,子女教育、医疗、养老成为家庭财务规划中压力最大的三个内容。尤其是养老,随着通胀、退休延迟、失独老人的增加,人们对于未来20年、30年的生活状况感到不确定因素在不断增加,烦恼挥之不去。
《美国的两党制》选考复习 温州第二高级中学 俞优红 2018年6月14日 1.
第七章 财务报告 主讲老师:王琼 上周知识回顾.
失業的定義 按照我國的規定,全國年滿 15 足歲的人口,去除現役軍人與監 管人口後,依其在勞動市場的狀況,可歸屬於「勞動力」或 「非勞動力」。 凡年滿 15 足歲,有能力參與工作,目前已有工作,或無工作但 正在積極尋找工作者,皆屬於勞動力。而年滿 15 足歲但在勞動 力以外的人口,則屬非勞動力。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平移与平行.
一、认真审题,明确作图目的。 二、作图按投影规律准确无误。 三、图线粗细分明。 四、需要保留作图线的一定保留。
第二节 时间 位移.
第六章 静电场 第3课时 电场能的性质.
相似三角形 青铜峡市第六中学: 李 成.
东南亚各国国旗.
变 阻 器 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 陆 俊.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三线八角.
第二十三章 旋转 图形的旋转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鲍敬谊.
失業的定義 按照我國的規定,全國年滿 15 足歲的人口,去除現役軍人與監管人口後,依其在勞動市場的狀況,可歸屬於「勞動力」或「非勞動力」。
失業與物價膨脹.
埃及永生之旅 報告者:陳菱霙.
第六章 静电场 第2课时 电场力的性质.
緒論:印度佛學源流略講 第一節:原始佛教概論 一、佛陀生平 二、原始佛學 第二節:佛教的發展與傳播 一、部派佛教略說 二、大乘佛教的發展
第2节 大气的热力状况 基础知识回顾 重点难点诠释 经典例题赏析.
本講章由楊偉文博士編寫 作為香港管理專業協會 「企業管理文憑課程」授課之用 © 2011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经济学概论 第十讲 失业、通胀、经济周期、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政策 开始

第十讲 失业、通胀、经济周期、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讲 失业、通胀、经济周期、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政策 §1 失业与通货膨胀 §2 经济周期 §3 经济增长 §4 宏观经济政策

一、失业理论 二、通货膨胀理论 三、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1 失业与通货膨胀 一、失业理论 二、通货膨胀理论 三、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一、失业理论 2. 充分就业Full employment 1、失业: 消灭了周期性失业时的就业状态。 实现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或称充分就业的失业率,或长期均衡的失业率。 充分就业并非人人都有工作。是不存在(或仅存在最少量)非自愿失业 。 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都是失业。 我国劳动年龄范围的下限为16岁,上限为男59岁,女54岁。 假设某国总3000万人,就业者为1500万人,失业者为500万人,则该国失业率为: A.17% B.34% C.25%

3、失业的分类与原因 又称需求不足的失业 紧缩性缺口: 凯恩斯称为非自愿失业。 实际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时的总需求,其间的差额。 (1)周期性失业。 又称需求不足的失业 凯恩斯称为非自愿失业。 指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故称周期性失业。 紧缩性缺口: 实际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时的总需求,其间的差额。 紧缩性缺口导致周期性失业。 对付需求不足的失业,应该采取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

凯恩斯对需求不足的失业的解释: 凯恩斯把总需求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总需求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 =C+I 凯恩斯认为 决定消费需求的是Y和MPC; 决定投资需求的是预期利润率与利率。 以MPC递减规律来说明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 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说明投资需求不足。 消费、投资需求的不足 →→总需求不足 →→周期性失业

(2)自然失业的类型 自然失业:指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 自然失业率是由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各国的不同,但有不断上升趋势 A.摩擦性失业: 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 新加入劳动力队伍正在寻找工作而造成的失业。 B.求职性失业: 不满意现有工作,离职寻找更理想工作所造成的失业。 C.结构性失业: 劳动力流动不能适应劳动力需求变动所引起的失业。 往往是“失业与空位”并存。

D.技术性失业: 技术进步所引起的失业。 设备代替工人。 E.季节性失业: 某些行业生产的季节性变动所引起的失业。 F.古典失业: 由于工资刚性所引起的失业。 只要实际工资变化是无下界的,失业人口可通过工资向下的充分运动而得到消除。 工资调整遇到不可下降的下界,出现失业。 把这种情况下的失业称为古典失业,即可以用古典理论来解释的失业现象。

(3)隐蔽性失业 表面上有工作,实际上对生产并没有作出贡献的人,即有职无工的人。 当经济中减少就业人数而产量仍没有下降时,就存在着隐蔽性失业。

4、失业的损失 奥肯定理(定律 ) 失业率每增加1%,实际国民收入减少2.5%; 失业率每减少1%,则实际国民收入增加2.5%。 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Arther·OKun), 在为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分析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发现, 失业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就降低3个百分点。 后来经济增长率修改为2个百分点或者2.5个百分点。 个人收入、生活水平下降; 影响社会稳定,增加政府福利支出; 国民收入减少。 等等。。。。。 奥肯定理(定律 ) 失业率每增加1%,实际国民收入减少2.5%; 失业率每减少1%,则实际国民收入增加2.5%。 在美国,这种比例关系:在不同时期并不完全相同

二、通货膨胀理论 1、通货膨胀: 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 通货膨胀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Currency 通货: 在实践中,通货指现金——纸币和铸币,即流通于社会上的货币。 1、通货膨胀: 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 通货膨胀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不是指一种或几种商品的物价上升; 不是指物价水平一时的上升。 指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超过经济所需数量而引起货币贬值和价格水平全面、持续的上涨。

衡量指标: 生活费用指数IOL (1)消费物价指数 CPI:Comsumer Price Index 消费物价指数(CPI): Cost-of-living Index 消费物价指数(CPI): 在普通家庭的支出中,购买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商品,现在要比过去多花多少钱。 选取一组相对固定的典型的商品或劳务,比较其在不同时期购买所花费的支出。 (2)批发零售物价指数 零售物价指数RPI Retail Sales Index (3)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数IPD GNP Implicit Price Deflator

2、通货膨胀的分类 爬行(温和)的通货膨胀 <10% 加速(奔驰)的通货膨胀 >10% 超速(恶性)的通货膨胀 >100% 爬行(温和)的通货膨胀 <10% 加速(奔驰)的通货膨胀 >10% 超速(恶性)的通货膨胀 >100% 受抑制(隐蔽)的通货膨胀 ,政府采取价格管制与配给。

3、通货膨胀的原因 原因 私人投资增加 政府购买增加 货币供给量增加 (1)需求拉上通货膨胀: 太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货物。 P AS AS 总供给的增加并不能迅速满足总需求的增加 AD0AD1,Y0Y1 , P0P1。 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无法再增加。 P AS AS P P1 AD1 P0 AD0 P1 AD1 P0 ADf AD0 Y Y Y0 Y1 Yf Yf

两个缺口 实际总需求<充分就业时的总需求时,其间的差额。 实际总需求>充分就业总需求时,其间的差额。 导致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紧缩性缺口: 实际总需求<充分就业时的总需求时,其间的差额。 导致周期性失业。 膨胀性缺口: 实际总需求>充分就业总需求时,其间的差额。 导致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国民生产总值缺口: 潜在国民生产总值是充分就业的国民生产总值,也称充分就业国民生产总值。 与实际上所生产的国民生产总值的缺口。

(2)成本推动 成本增加 工资成本推动: AS0AS1 P0P1。 利润推动: 进口成本推动: 成本增加,使总供给在高于以前的价格水平,达到以前同样的产量水平。 成本增加 AS0AS1 P0P1。 工资成本推动: 个别部门工资增加导致整个社会工资水平上升。工资与物价互相推动,形成通货膨胀。 利润推动: 厂商垄断利润推动产品销售价格上升。 进口成本推动: 进口原材料价格上升而引起通胀。如世界性商品价格上涨。 P AS1 P1 AS0 P0 Y

(3)供求混合推进 (AD 和AS) AD0  AD1,E0  E1,P0  P1。 AS0  AS1,E1  E2,P1  P2。 总需求  物价  工资  成本  总供给  物价  。 P AD1 AS1 AS0 AD0 E2 P2 P1 E1 P0 E0 Y

如果通货膨胀突发,人们无法完全预测到;劳动力货币工资率的增长小于物价的上升,劳动力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扩大就业,产量增加。 (4)结构性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的现象。 扩展部门,资源与人力短缺,资源价格上升。 非扩展部门,资源与人力过剩,但由于攀比行为,资源尤其是工资价格同样上升。 两部门成本增加产生通货膨胀。 在通货膨胀期间,需求、成本以及结构这三种因素同时起作用。 (5)预期的通货膨胀。 如果通货膨胀突发,人们无法完全预测到;劳动力货币工资率的增长小于物价的上升,劳动力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扩大就业,产量增加。 如果通货膨胀可被预期到;就会要求增加货币工资;劳动力供给曲线与劳动力需求曲线同幅移动,就业没有改善,产量不会增加。

4、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有利论: 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可缺少。 有利于雇主,可刺激投资; 通货膨胀税,政府增收; 加剧不平等,富人的边际储蓄倾向大,可增加储蓄。 有害论认为:通货膨胀政策是饮鸩止渴。 扭曲价格机制;资源配置效率降低.预期利润率降低,不利于调动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 破坏经济秩序,效率低下; 紧缩政策抑制经济发展;使政府增加了治理通货膨胀的压力,削弱经济活力. 货币贬值不利于经济交往。 加大了经济核算的困难。 “货币幻觉”,在通货膨胀时,仍以为币值是稳定的。 信息比较灵通的企业家和银行家,按原来比较廉价的价格买进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扩大就业和生产.

5、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2)产出效应 短期,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可促进产出、刺激就业,成本推进的通贷膨胀却会导致产出水平的下降、减少就业。 超级通货膨胀,产出减少,经济趋于崩溃。 (1)再分配效应 降低固定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累进所得税); 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债务人获利,对于储蓄者不利; 助长投机并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通货膨胀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将有利于: A.债务人 B.债权人 C.工人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 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 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众。

6、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社会价格总水平即商品和劳务价格总水平不断普遍下降。 流通中的货币大大少于商品流通的需要, 特别是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社会对于经济前景预期普遍不良, 总需求小于总供给, 造成价格水平普遍下降, 经济持续萎缩,资产严重缩水。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经济过程,往往是在通货膨胀得到抑制之后发生的。 物价连续下跌,另一个是通货量,货币供给量连续下降。 实质:通货紧缩是“伴随物价下跌而出现的经济衰退”。

1980 — 1999年我国零售物价指数(RPI)增长率 年 份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RPI 6.0 2.4 1.9 1.5 2.8 8.8 6.0 7.3 18.5 17.8 年 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88 1999 RPI 2.1 3.9 8.6 13.2 21.7 14.8 6.1 0.8 -2.0 -2.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我国4次通货膨胀高峰及其原因 (1)1980通胀高峰(6%) (2)1985通胀高峰(8.8%) (3)1988通胀高峰(18.5%) 高额的财政赤字。1980年财政赤字为127.5亿元。 货币超额投放。货币流通增长率1980年为22.6%。 (2)1985通胀高峰(8.8%) 信贷规模的膨胀国家银行贷款余额增长率1985年为23.9%。 货币超额投放。货币流通增长率1985年为19.8%。 (3)1988通胀高峰(18.5%) 政策调控导致货币超额投放。为了启动经济,1988年货币流通量增长了31.8%。 通胀预期导致消费者抢购,使消费需求膨胀,引起了较高的通货膨胀。 (4)1994通胀高峰(21.7%) 政策调控导致货币超额投放。为了启动经济,1992年货币流通量增长了43.2%。 投资的高速增长导致货币超额投放。社会投资增长率1993年为12.1%。

三、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1、凯恩斯的观点 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 AS P AD1 AD0 P1 如存在失业,资源闲置,总需求AD的增加只会使国民收 入Y增加,而价格P不变。 如充分就业,资源充分利用,总需求AD的增加会使价格P 增加,而国民收入Y不变。 P0 ADf Y Y0 Yf

2、菲利浦斯曲线 菲利浦斯曲线: gP通胀率 PC B a A b u失业率 c d 宏观经济政策: 凯恩斯主义认为宏观经济政策 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交替关系。 失业率高(d),通货膨胀率低(b); 失业率低(c),通货膨胀率高(a); B a A b u失业率 c d 宏观经济政策: 当失业率高时, 高通胀可换取低的失业率; 当通胀高时, 高失业率可换取低的通胀。 凯恩斯主义认为宏观经济政策 在短期与长期中均是有用的 在短期与长期中均是无用的 在短期中有用,而在长期中无用

3、货币主义的观点 短期: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交替关系; 长期: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 LPC SPC a 短期内,高通胀使利润增加,企业投资增加,失业率减少。 长期中,工人有预期,高通胀工人要求增加工资,不会减少失业。 宏观经济政策:短期有效,长期无效。 b u c d

4、理性预期学派观点。 宏观经济政策: 短期与长期都无效。 无论短期与长期,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都不存在交替关系。 无论短期与长期,菲利浦斯曲线都是一条从U0出发的垂线。 发生通胀时,工人一开始就有预期,且预期值与实际通胀发生值相同。 高通胀必然造成工资增加,也就无法降低失业率。 宏观经济政策: 短期与长期都无效。 gP PC u u0

§2 经济周期 一、经济周期概述 二、引起经济周期的原因

一、经济周期概述 国民收入及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 每个周期都是繁荣与萧条的交替。 1、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的中心是: 国民收入的波动

2、经济周期的阶段 1)两个主要的大的阶段 扩张阶段——繁荣 收缩阶段——萧条 2)四个阶段 主要阶段-繁荣与萧条 过渡阶段-衰退与复苏

主要阶段-繁荣与萧条 繁荣AB :国民收入与经济活动高于正常水平的一个阶段。 经济周期繁荣阶段的特征: 生产迅速增加 投资增加 信用扩张 价格水平上升 就业增加 衰退BC :繁荣 萧条。经济开始从顶峰下降,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

过渡阶段-衰退与复苏 萧条CD :国民收入与经济活动低于正常水平的一个阶段。 3、周期分类 基钦(美国,1923 )短周期,平均长度为3.5年。 朱格拉(法国,1860)中周期,平均长度为8~10年。 库兹涅茨(美国,1930)中长周期,平均长度为20年。 康德拉季耶夫(俄国,1925)长周期,平均为50年。 复苏DE :萧条繁荣。经济开始从谷底回升,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

二、引起经济周期的原因 1、外生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经济之外的某些因素的变动。 2、内生经济周期理论: 在经济体系内寻找经济周期自发地运动的因素。 3、现代经济周期理论: 1)凯恩斯主义学派经济周期理论是总需求分析 :以投资分析为中心。 投资影响总需求,从而引起国民收入波动。 2)货币主义者:强调货币量变动对经济影响。 3)现代预期学派:强调预期失误是经济周期的原因。

§3 经济增长 一、经济增长概述 二、经济增长的经济源泉 三、经济增长模型

一、经济增长概述 1、经济增长:GNP的增加。 美经济学家 库兹涅茨定义: ② 生产率本身的迅速增长。数量特征 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不断增长 这种能力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相应调整基础之上。 ② 生产率本身的迅速增长。数量特征 ③ 经济结构的变革速度是高的。(产业结构升级) ④ 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的迅速改变。(城市化)结构特征 ⑤ 增长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大。(运输和通讯) ⑥ 世界增长的情况是不平衡的。(3/4处于落后) 国际扩散特征 2、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 ①人均产量和人口高增长。 GNP的增加是最基本特征。

二、经济增长的经济源泉 2、劳动 人力资本:无形资本,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投资。 3、技术进步 劳动力数量增加的来源 人口的增加 资本 劳动 技术进步 1、资本 物资资本:有形资本,指设备、厂房、存货等存量。 2、劳动 劳动力数量的增加 劳动力质量的提高 人力资本:无形资本,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投资。 3、技术进步 提高生产率,同样要素投入能提供更多产品 资源配置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的进展。 劳动力数量增加的来源 人口的增加 人口中就业率的提高 劳动时间的增加 经济增长中起着最大作用的因素是:技术进步

三、经济增长模型 (2)模型公式 1、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资本一产量比率为4,储蓄率为20%时,经济增长率为: G —经济(国民收入)增长率 S —储蓄率,储蓄量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C —资本-产量比率。生产一单位产量所需要的资本量。 C不变,G取决于S。 1、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 美国经济学家多马提出。 (1)基本假设条件 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 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 两种生产要素之间不能相互替代 生产规模收益不变 不存在技术进步 资本一产量比率为4,储蓄率为20%时,经济增长率为: A.5% B.80% C.20%

(3)三个增长率概念是 实际增长率 有保证的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 A.实际增长率:实际上所发生的增长率。 B.有保证的增长率 又称合意增长率,是长期中理想的增长率。 企业家意愿中所需要的资本-产出比率是kw 指因为企业家都满意而能够得到保证。 如果有保证的增长率小于实际增长率,企业家会增加投资,使两者一致,刺激经济扩张,长期萧条。 如果有保证的增长率大于实际增长率,企业家会减少投资,使两者一致,经济将累积性收缩,长期萧条。

C.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相同的均衡国民收入增长率。 是长期中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允许达到的最大增长率。 长期中,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是: 实际增长率 =有保证的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

2、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由美国经济学家索洛等人提出 a -经济增长中资本的贡献率。 b -经济增长中劳动的贡献率。 新古典增长模型对不发达经济的意义: 不发达经济可以通过 促进技术进步、 提高储蓄率和 降低人口增长率 来提高人均收入量。

3、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2)基本公式 P=利润率, Sp、Sw、C分别表示利润收入者储蓄率、工资收入者储蓄率、资本-产出比。 (1)基本假设 社会成员分为利润与工资收入者2个阶级; 利润收入者与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不变; 利润收入者的储蓄倾向大于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 (2)基本公式 P=利润率, Sp、Sw、C分别表示利润收入者储蓄率、工资收入者储蓄率、资本-产出比。 由于Sp、Sw、C 假定不变,故利润率的提高,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率。

(3)意义 联系实际谈谈经济增长政策的运用。 盲目追求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在经济增长中收入分配有利于资本家而不利于工人。 收入分配比例失调反过来又影响了经济增长,并引起经济和社会问题。 要解决问题,根本途径不是盲目追求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而是实现收入分配的均等化。 要调节储蓄率,即调整资本收入(利润)和劳动收入(工资)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 练习:经济增长会加剧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经济增长模型是: A.哈罗德一多马模型 B.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C.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联系实际谈谈经济增长政策的运用。

§4 宏观经济政策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二、需求管理中的财政政策 三、货币政策 四、供给政策 政府调控,涉及三方面问题: 为何调控-----要同时实现四大目标 拿何调控----- 财政政策两个工具 货币政策三大工具 如何调控----- 运用 萧条时扩张 繁荣时紧缩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二、需求管理中的财政政策 三、货币政策 四、供给政策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四大目标: 四大目标的内在矛盾: 充分就业不利于物价稳定 充分就业有利于经济增长,却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因为居民有钱了就要购买外国商品,这就会形成国际收支逆差的压力 经济增长不利于物价稳定,会造成通货膨胀。 四大目标: 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 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保持在社会能够接受的范围内, 经济要适度增长, 国际收支则既无逆差也无顺差。

二、需求管理中的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的内容 2、内在稳定器 (2)财政收入: (1)财政支出: 政府购买:对产品与劳务的购买。如基础设施政府工程支出。 转移支付:各种福利支出、补贴。 个人所得税 公司所得税 各种转移支付.如社会福利支出 具有内在稳定器的功能,也就是自动在经济过热的时候使其降温,而在经济过冷的时候使其升温。 (2)财政收入: 个人所得税 公司所得税 其他税收(财产税)

内在稳定器的机制 通货膨胀时期。 居民和企业收入增加 »»»»»适用累进所得税率提高,政府给予的福利补贴减少»»»»»企业和居民的收入相对减少»»»»»消费和投资可以减少»»»»»减轻通货膨胀的程度。 经济萧条时期。 居民和企业的收入减少»»»»»适用所得税率下降,政府给予的福利补贴增加»»»»»企业和居民的收入相对增加»»»»»消费和投资也可以增加»»»»»减轻经济萧条的程度。 内在稳定器的局限性 是自发调节,可缓解经济过热或者过冷;但调节作用有限。 关键时期要靠财政、货币政策干预,自动稳定器只能起到配套作用。

3、赤字财政政策 借债发展,发展还债 经济萧条时期, 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出现支出大于收入的财政。 债务人是国家,债权人是公众,国家与公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政权稳定,债务偿有保证,不会引起信用危机。 债务用于发展经济,使政府有能力偿还债务,弥补赤字。 借债发展,发展还债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赤字财政政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4、财政政策的运用 经济萧条时期, 扩张性财政政策=减税和增支 减税:增加企业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和投资; 增加政府支出:直接刺激总需求,使经济走出萧条。 通货膨胀时期, 紧缩性财政政策=增税和减支 增税:减少居民和企业的消费和投资; 减少政府支出:直接使总需求下降。

三、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的实施者 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是:中央银行。 首先看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 2、货币政策主要工具 (1)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其目的不是牟利,而是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如买进债券,增加货币量,利率下降; 如卖出债券,减少货币量,利率上升。

(2)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目的: 保证存款人及时、足额地提取; 规范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活动,防止它们不适当地扩张存款,增加银行体系的风险; 调节货币供应量。 指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其存款的一部分缴纳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制度。 如降低准备率,增加货币量,利率下降; 如提高准备率,减少货币量,利率上升。

(3)中央银行的再贴现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所付的利率就称再贴现率。 政策有: 变动贴现率,变动贴现条件。 如降低贴现率,放松贴现条件,商业银行得到更多的资金,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 反之。 法定准备率为20%时,最初存款1000元,银行体系所能创造的货币总量为()元。 A.2000 B.8000 C.5000 D.10000

3、货币政策传递机制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直接目标是利率,最终目标是总需求。 反之。 货币政策是要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来调节利息率,再通过利息率的变动来影响总需求。 货币供给量增加,人们购买债券,债券价格上升,利率下降,消费和投资增加,起到刺激总需求的目的。 反之。 古典区域和中间区域是货币政策有效的区域

4、货币政策的运用 货币政策工具的内容是什么? 不同时期如何运用? 繁荣时期。 紧缩性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抛出债券,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严格贴现条件 减少货币供给,遏制总需求的作用,降低通货膨胀率。 萧条时期。 扩张性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买入国债,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放松贴现条件 增加货币供给,刺激总需求,使经济摆脱萧条,增加就业。 货币政策工具的内容是什么? 不同时期如何运用?

5、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的比较 凯恩斯 主义 货币主义 直接 目标 手段 机制 工具 最终 利率 调节货币量 货币量→利 率→ 货币量→利 率→ 总需求 公开市场业务 贴现政策 准备金 总需求变动 货币主义 货币量 控制货币供给量 货币量→物价→ 国民收入 货币存量 稳定经济

四、供给政策 2、指数化政策及其措施 定期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收入的名义价值,以使其实际价值保持不变。 主要的指数化措施有: 工资指数化 税收指数化 四、供给政策 1、收入政策 (1)西方国家最常用的收入政策工具是 工资—物价冻结 工资与物价指导线 税收刺激计划 (2)收入政策目的在于:制止通货膨胀。 在以下政策工具中,属于供给管理的是: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指数化政策

3、人力政策及其措施 人力政策又称就业政策,是一种旨在改善劳动市场结构,以减少失业的政策。主要措施有: 人力资本投资; 完善劳动市场; 协助工人进行流动。 4、经济增长政策 增加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资本积累; 技术进步; 计划化与平衡增长 在以下三种政策工具中,属于需求管理的是: A.收入政策 B.人力政策 C.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