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冒佩华 主讲
导 引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丁伯根也指出,“人类幸福会受到经济政策的影响,而经济政策则依靠经济学形成了它的洞察力。”理论经济学对经济活动的指导意义是很深远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由于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经济范畴、理论体系等进行了全面的变革,从而成为完整、严密、科学的理论经济学。
导论 政治经济学述要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第四节 政治经济学方法 导论 政治经济学述要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第四节 政治经济学方法 第五节 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和意义
一、“经济”的含义及“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名词的由来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经济”的含义及“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名词的由来 1.“经济”的含义 2.“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由来 二、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演变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一、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二、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总过程
一、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力概念:人们利用、改造自然,使之适合人们需要的能力就是生产力。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生产力由三个实体性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组成。其中最重要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作为生产过程中的客体,其作用也不能忽视。 3、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科学技术虽非生产力独立的实体性要素,但三个实体性要素作用的发挥受科学技术水平高低的制约。
生产关系概念:生产关系即人们在生产总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的内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过程、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以及产品分配关系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社会生产方式 政治经济学与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对象)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政治经济学与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对象) 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密切联系。 生产关系应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加以研究。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不同观点如下: “生产方式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 依据有三: A.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简单总和,而是两者的矛盾统一体。研究这对矛盾才能说明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 B.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1版序言中说:“我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在此,马克思把生产(技术)方式同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并列在研究对象之内,并且摆在首位,表明政治经济学不限于研究生产关系,还要研究生产力。1878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这样讲过:“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这里,条件是指生产的物质内容,即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形式是指生产关系。当时马克思看过并无异议。可见,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生产力。 C.生产方式是中介性经济范畴
“生产关系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关系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依据: A.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如果将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包括进来,乃是用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的性质来否定科学研究对象合理区分的可能性,没有弄清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的关系,也没搞清研究对象与必须联系的对象的关系。 B.马克思《资本论》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形式,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力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 依据有四: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力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 依据有四: A.政治经济学不单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的科学,它同时需要研究生产力的变化与发展规律。因为生产力具有社会属性和物质技术属性。 B.揭示与阐明特定生产方式下生产力所具有的特定社会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区别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C.《资本论》中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和它相关的生产力。 D.恩格斯在《反社林论》中实际是将生产力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事实上,恩格斯1878年在《反杜林论》中这样讲:“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在这里,条件指生产的物质内容,即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形式指生产关系。
二、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总过程 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总过程中的四环节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四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产环节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环节,而交换、分配、消费也会起积极的反作用。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政治经济学从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各个环节全面考察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种经济关系及其表现形式。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一、经济规律的内涵与特点 二、经济规律的分类
一、经济规律的内涵与特点 概念: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本质和必然的联系。 性质: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按自己的要求起作用;不能违背、制定、改造它。 主观能动性: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利用它。 特点 1、经济规律的存在具有历史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以经济条件为转移。 2、经济规律的作用必须有人的活动的参与,直接涉及人们的物质利益;也由于人们认识、利用经济规律的能力有限,从而使经济规律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
二、经济规律的分类 某一特定社会形态所占支配地位的特有经济规律:表现为特定社会形态经济发展过程中特殊的本质联系。 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普遍经济规律:表现为人类所有社会形态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一般的共同的本质联系。 某一特定社会形态所占支配地位的特有经济规律:表现为特定社会形态经济发展过程中特殊的本质联系。 若干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表现为几个社会形态经济运行过程中共同的本质联系。
第四节 政治经济学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唯物辩证法 1、科学抽象法 2、矛盾分析法 3、历史与逻辑相一致方法 4、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方法
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几位在沙漠上旅行的学者经过长途跋涉,饥渴交困。然而不幸的是,当他们坐下来围着随身所携带的一堆罐头时,却因为没有开罐工具而一筹莫展。于是,一场研究如何用最简单的办法开启罐头的学术讨论会开始了。 物理学家首先发言:“给我一个聚光镜,我可以用阳光把罐头打开。” 化学家接着说:“我可以利用几种化学药剂的综合反应来开启罐头。” 而经济学家则说:“我的办法最简单。假设我有一把开罐刀……” 但是,马克思在探讨方法论时的观点与众不同。
关于数学方法 首先,材料必须是足够的; 其次,材料必须是经过检验的。 马克思自己就曾经想运用数学方法来说明经济危机的规律性。马克思提出了运用数学方法的前提条件: 首先,材料必须是足够的; 其次,材料必须是经过检验的。 自从19世纪以后,数学的发展为西方经济学家提供了方便。西方经济学家在他们的研究中大量地运用数学,他们所用的数学方法几乎遍及纯数学的各主要分支。不可否认,数理分析的方法要比单纯文字说明、推理更方便、更精确,有时也更能说服人。大量的数学符号和算式推导,使经济过程和现象的表述较为简洁、清晰。然而,当前西方经济学似乎越来越追求经济学的数学形式。微观经济学所使用的数学工具甚至比物理学家使用的还多。过去使用数学工具较少的宏观经济学,现在也连篇累牍地充满了复杂的数学公式。 随着数学对经济学的渗透,西方有些经济学家在经济分析采用很深的数学方法,引起了其他一些经济学家的非议,认为这是一种经济学研究的数学化倾向。经济学的数学化应该是经济学发展的方向吗?对这一问题,国内外都有激烈的争论。
A:经济学中运用数学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当资本主义的曙光刚刚在欧洲大陆上出现,经济学处于初创时期时,就有一批经济学家以数学公式来表示经济中的数量关系。被马克思称为“政治经济学”之父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就是这批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著《政治算术》就是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随着边际革命的发生,数学在经济学中更加重要了,英国著名的边际经济学派经济学家杰文斯甚至说“经济学为快乐的与痛苦的微积分”。经过慎重评选的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授给了在经济计量学方面作出了开创性贡献的挪威经济学家费瑞希和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以后获奖的经济学家中有1/3以上是在经济学数学化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的。20世纪经济学的重大进展都与数学相关。 经济学数学化的内容之一是运用数学工具表述、研究与论证经济现象及其相互关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数理经济学。数理经济学以许多现代数学的分支(如博弈论、概率论、组合论、拓扑学等)为工具来准确、简明地表述经济概念,论证并发展经济理论,对经济理论水平的提高和分析手段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人类经济行为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不确定与风险,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使无数经济学家耗费了毕生心血。但只有在运用了博弈论之后,对不确定行为的分析才有了突破性进展。 经济学数学化的另一个重大成就是经济计量学的建立。经济计量学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依据编制经济模型,即用数学来表示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然后代入统计数据,得出结论,或用于经济预测,或用于政策分析。它的建立对解决实际经济问题起了重大的作用。例如,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运用经济计量学方法提出了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经济预测和政策制定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已被世界上100多个国家采用。
B:西方经济学滥用数学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严重问题。工具被当作了目标,简单明了的经济思想披上了烦琐的数学外衣,增大了认知费用,理论经济学有被数学主宰的倾向。西方学者在经济学中滥用数学的结果导致数学形式主义,它所追求的只是数学形式。甚至有人认为只有使用数学工具的文章才是具有理论创新的文章,否则就属于“垃圾”。可是,在经济学中,数学形式的正确决不能证明经济理论的正确。给错误的经济理论装配一套数学公式,其作用是给错误的内容以貌似科学的包装。詹姆斯·布坎南指出:“不管当代的学者如何想尽各种办法使问题复杂化,来掩盖自己理论上的不可靠,经济学的主要原理仍然是根本的原理。我们不需要用现代数学这种多余的‘超重行李’”去掌握和传播亚当·斯密实现的、并由他的继承者所强调的原理。”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本是学数学的,后来改行研究经济学。他对他们自己圈子内的人在经济学中滥用数学的情况相当熟悉,并对此提出了可以说是中肯的批评。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讽刺当时兴起的数理经济学时说:那些作者,“在神气十足但毫无用处的符号迷阵中,把现实世界中之复杂与息息相通性置诸脑后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瓦西里·里昂惕夫在《科学》杂志上撰文,对西方经济学滥用数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说:“专业经济学杂志上连篇累牍地充满了数学公式。这将读者从一套似乎有理而完全是任意的假说引到精确的但是却是无关的理论结论。”他把“经济理论家不停地建立大量的数学模型”以及“经济计量学家把大体上相同的一套一套的数据和具有一切可能形式的代数函数相拟合”称为“一场沉闷的演出”。这种批评出自一个对经济学数学化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之口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评论: 应该承认,数学是辅助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很有益的方法。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是有其必然原因的。首先,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它要研究经济中的数量关系。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数量关系来表示,经济变量可以定量化,这就为经济学的数学化提供了可能。其次,在经济理论研究中恰当地运用数学方法,可以使正确的理论和科学的研究成果表达的更为准确和精确,可以更好地检验结论和前提是否一致或矛盾,可以更有力地增强研究成果中的结论。最后,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借助数学工具所建立的经济模型对实际经济问题的解决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必须注意,在经济理论研究中不能滥用数学。数学不是经济学本身,而是一种工具。数学本身不能创造任何经济理论,不能创造任何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数学是从前提出发,经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的。在经济研究中运用数学时,要结论正确,首先要求前提正确。自然科学家懂得,在数学这个磨盘中,你放进小麦,可以磨出面粉;你放进草籽,就不可能磨出同样的东西。从错误的前提出发,不管用了多少数学和多么复杂的数学,都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数学可以给错误的经济理论披上科学的外衣,但不可能赋予错误理论以科学的内容。离开了思想,工具就是没有意义的。而且,经济学分析的工具也不只是数学一种,应提倡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第五节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意义 一、政治经济学的实践性、阶级性与人文性 二、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一 实践性、阶级性和人文性 实践性:政治经济学本质是一门实践的科学 一 实践性、阶级性和人文性 实践性:政治经济学本质是一门实践的科学 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或利益关系。在阶级社会,生产关系或利益关系必然表现为阶级关系。 人文性:国度性和以人为本(也表现为阶级性)
二 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1、社会经济革命的指导思想 2、社会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 3、人类知识结构的理论依据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1 背景资料 当今中国经济学界关于经济理论的阶级性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本身具有普遍的、一般的科学意义,是无国界的、无阶级的。因此,不应该有中国特色的基础理论。”见樊纲:《经济科学现代化与中国化的再思考》《中国书评》1995年5月。 另一种观点认为:“追求理论的普遍性,并不等于该理论已经有了普遍性。在数学基础理论中,尚且有法国的布尔巴基学派、波兰学派等等,难道经济学家们比数学家还更容易团结在一个旗帜下吗?”见崔之元《西方经济理论的范式危机——与樊刚先生商榷》《中国书评》1995年9月。
背景资料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2 马克思指出:我绝不用玫瑰色描述《资本论》中出现的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中,自由的科学研究遇到的敌人,不是它在一切其他领域内遇到的敌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的特殊性,必然会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例如,英国高教会宁愿饶恕对它的39个信条中的38个信条展开的攻击,而不饶恕对它的现金收入的1/39进行攻击。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商品价值 第二节 商品价值量
第一节 商品价值 一 商品的两个因素 二 劳动的两重性 三 商品经济及其基本矛盾 四 商品拜物教
“商品”是经济的元素形式 商品范畴是经济学最本质的抽象,是经济的细胞形式;商品关系孕育着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 “已经发育的身体比身体的细胞更容易研究些”。
一、商品的两个因素 商品概念 商品两因素 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或精神内容 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社会使用价值,永恒范畴 特点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其次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交换关系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特点 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知识、信息、科技与价值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排斥、相互对立(矛盾) 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 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效用、供求、知识决定价值的理论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比较 名称 使用价值 价值 含义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 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 的凝结 属性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名称 使用价值 价值 含义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 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 的凝结 属性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形成 人类具体劳动的产物 人类抽象劳动的产物 实现 在使用和消费中实现 在商品交换中实现 特点 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 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容,是交换价值的物 是物化的人类抽象劳 质承担者 动 目的 消费的需要 商品生产者的需要
概念: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二、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 概念: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特点 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永久性 抽象劳动 概念: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特点 形成商品的价值,社会属性,历史范畴。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关系 统一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对立性: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 劳动二重性学说的重要意义 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为政治经济学其它一系列理论奠定了基础 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x)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只有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只有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创建剩余价值学说 只有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才能解决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的一系列问题,建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比较 名称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含义 生产产品时人类特定 是一种抽去具体形式的 种类的劳动耗费 一般人类劳动 名称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含义 生产产品时人类特定 是一种抽去具体形式的 种类的劳动耗费 一般人类劳动 性质 是由它的目的、方法、 同质的人类劳动 对象和结果决定的, 是不同质的人类劳动 结果 创造使用价值 创造价值 量的变 受生产力的变化而变 不受生产力变化的影响 化因素 化
三、商品经济及其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 条件 概念:是以交换为目的,具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经济形式 前提条件:社会分工;决定性条件:生产资料和产品归属不同的所有者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矛盾产生基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矛盾解决:商品交换 劳动二重性以及商品二 因素的矛盾都源于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四、商品拜物教 概念 根源 在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者之间生产关系的物化以及人的力量表现为物的力量,是支配人这种社会现象的一种观念反映。 不是产生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来源于劳动 (价值的内容) 是由商品形式本身引起的 根源是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商品拜物教的历史性:商品经济的产物
第二节 商品价值量 一 价值量的决定 二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三 价值量的变化规律
一、商品价值量决定 商品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x)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重要意义 概念: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劳动时间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重要意义 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获超额价值 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缩短意味社会生产力发展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以下几个条件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是在现有的社会生产条件下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时间。 (2)是在正常的(或一般的)生产条件下的劳动时间。 (3)是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下的劳动时间。 (4)是在平均劳动强度下的 劳动时间。
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概念 简单劳动: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 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换算 一定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 是通过千万次交换,在市场竞争中自发形成的
三、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 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 概念: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表示方法: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 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 1.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2.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3.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4.自然条件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 1.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劳动生产率变化,但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的复杂程度增大,社会总价值增大。 科技(劳动)、管理(劳动)与价值创造(逄锦聚P43-44)
商品两因素 劳动二重性 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具体劳动 私人劳动 商品 社会劳动 抽象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 决定 使用价值 (质) 决定 决定 商品两因素 劳动二重性 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 私人劳动 商品 (质) 社会劳动 抽象劳动 价值 (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私人劳动 具体劳动 … 具体劳动… 使用价值 商 或 社会劳动 品 局部劳动 脑力、体力支出 … 抽象劳动… 价值
补充材料: 谷书堂、钱伯海的价值见解: 谷:认为劳动生产力、资本生产力、土地生产力共同创造价值,而工资、利息、地租不过是根据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所作贡献给予这些贡献者的报酬 钱:认为生产诸要素(科技、先进设备)(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所以按资分配不存在剥削社会产品价值分解为V+M。 两位向理论界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1、非劳动生产要素是否创造价值? 2、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 3、收入分配是否取决于生产要素在创造价值中的贡献?
补充材料: 吴易风价值的见解: 他们与斯密和李嘉图弟子犯的是同样的错误。斯密虽然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但是却陷入了三个理论陷阱使他的理论矛盾重重,无法贯彻始终。 由于资本积累和私有产权出现后,资本、土地及其收入这些市场经济的现象严重困绕了他,使得他乱了思路,不得不认为,劳动价值论只适应简单商品经济而不适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值一部分用来支付工资,一部分用来给资本家支付利润,一部分用来支付地租,于是他就认为全部商品价值分解为这三部分而漏掉了不变资本,著名的“斯密教条。 工资、利润、土地是一切收入的源泉,彻底违背了劳动价值论”,从而引出了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可见,谷、钱的价值新见解不是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而是斯密和萨伊的理论的翻版
第二章 货币 第一节 价值形式的演变与货币起源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与货币流通规律 第三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价值形式演变与货币的起源 一 简单的价值形式 二 扩大的价值形式 三 一般价值形式 四 货币形式及其发展
一、简单的价值形式 概念 等式 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是偶然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 = 2把斧子 1只绵羊 = 2把斧子 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的地位作用: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关系:对立统一 相对价值形式的质:两端的商品都有价值,是价值关系 相对价值形式的量(交换价值量)的变化规律 等价形式:三个特征 局限性:同一人类劳动的本质没有充分表现
地位作用: 1只绵羊 = 2把斧子 相对价值形式 等价形式 起主动作用 起被动作用 要表现自己的价值 不表现自己的价值 1只绵羊 = 2把斧子 相对价值形式 等价形式 起主动作用 起被动作用 要表现自己的价值 不表现自己的价值 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 是充当其它商品价值 的表现材料
二、扩大价值形式 概念 等式 特点: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局限性:无统一的等价物 某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其他一系列商品的价值形式 = 1 把斧子 = 80斤粮食 1只绵羊 = 60尺布 = 5张兽皮 =一定量的其他商品 等式 特点: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局限性:无统一的等价物
三、一般价值形式 概念 等式 特点:价值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局限性:一般等价物不固定 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某种特殊的商品上 1 把斧子 = 1 把斧子 = 80斤粮食 = 60尺布 = 1 只绵羊 5张兽皮 = 一定量的其他商品= 等式 特点:价值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局限性:一般等价物不固定
四、货币形式 概念 等式 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某种商品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并固定地独占了一般等价物的地位。 等式 1 把斧子= 80斤粮食= 60尺布= 1克黄金 5张兽皮= 一定量的其他商品= 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产生的根源及发展历史: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五 货币形式发展 1.实物货币阶段; 2.贵金属货币阶段; 3.代用货币阶段; 4.信用货币阶段; 5.电子货币阶段。
第二节 货币职能与货币流通规律 一 货币职能 二 货币流通规律 三 纸币流通规律与通货膨胀和紧缩
一、货币职能 价值尺度 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格标准:包含一定量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 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关系: 涵义:用货币为尺度来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 作用:使商品在量上可以比较; 特点:只是想象或观念的货币。 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格标准:包含一定量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 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关系:
货币流通: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货币始终留在流通领域。 流通手段 涵义: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特点:必须是现实货币,但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公式:W——G——W 货币流通: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货币始终留在流通领域。 包含商品相对过剩危机的可能: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涵义: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 作用: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一般不会发生货币过多的现象 特点:必须既是现实货币,又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支付手段: 涵义: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的职能; 产生的前提:商业信用 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
世界货币 五种职能的关系: 涵义:超出国界,在世界市场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职能:价值尺度、购买手段、支付手段、平衡贸易差额、财富转移。 特点:金银条块(但存在“特别提款权”) 五种职能的关系: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 其他是派生职能
二、货币流通规律 概念: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的规律 公式: 决定因素: 1、商品价格总额 商品数量 商品价格水平 决定因素: 1、商品价格总额 商品数量 商品价格水平 2、货币流通速度 公式: PQ(商品价格总额) M(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 V( 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关系:1、M与PQ 成正比 2、M与V成反比 调整公式: PQ-PQ1(赊销商品)+PQ2(到期支付)-PQ3相互抵消 M= —————————————————————————— V
三 纸币流通规律与通货膨胀和紧缩 纸币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性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货紧缩: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即物价出现负增长。
有关国民党统治时期通货膨胀的一些资料 1935年国民党反动政府实行了“法币改革”,规定自1935年11月4日起,以伪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一九三六年又增加了伪中国农民银行。从1942年7月1日起,法币的发行权统一于伪中央银行);并宣布所有白银和银元的持有人,应即将其缴存政府,照面额换领法币。从法币改革到抗日战争前夕,法币的发行额增加到三倍以上。截至1936年6月为止,搜刮人民的白银就达二亿二千五百万元。 抗日战争期间,法币的发行额迅速增长起来。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法币的发行额为1937年7月抗日战争发生时的三百四十余倍,同一时期的物价至少上涨了二千倍左右。 抗日结束后,国民党反动派又发动了反人民的国内战争,这就不能不更加大量地增发纸币。从1937年6月至1948年8月21日法币崩溃为止,法币发行量上升到四十七万倍,同一时期上海的物价上涨了四百九十二万七千倍。大量发行的结果,法币急剧地贬值,1948年8月法币的购买力只有战前币值的五百分之一。
在这一段时间内,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从通货贬值中掠夺人民的财富,估计在一百五十亿银元以上。 1937年——1949年一百元伪法币的购买力变化如下: 1937年 可买黄牛二头; 1938年 可买黄牛一头; 1939年 可买猪一口; 1941年 可买面粉一袋; 1943年 可买鸡一只; 1945年 可买鸡蛋二个; 1946年 可买固体肥皂六分之一块; 1947年 可买煤球一个; 1948年8月19日可买大米0.002416两(按每斤十六两算); 1949年五月可买大米0.000000000185两(即一粒大米的千分之二四.五)。
第三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一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二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三 价值规律的作用
一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一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既是价值如何决定的规律(生产中的价值规律),也是价值如何实现的规律(流通中的价值规律) 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不是由某个生产者个人生产一定量商品或某个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当时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生产市场上这种商品的社会必需总量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
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商品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它的涨落总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进行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商品 使用价值 价 值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 创造 决定 私有制 社会分工 形成 交换价值 交换 价值量 价 值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 创造 决定 私有制 社会分工 形成 交换价值 交换 衡量 大小 价值量 货 币 价格 表现 定义 本质 职能 基本职能 其它职能 供求关系影响 价值规律 基本内容 表现形式 主要作用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流通规律 纸币
案例1 讨论:谈谈你对此问题的看法? 2001年春运期间,铁道部做出火车票提价20%-30%的决定。 火车提价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人认为,火车票提价是应该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有利于铁路部门成为市场竞争主体,通过市场竞争手段实现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有人提出,火车票提价后火车乘客不仅没减少,反而增加,航空部门和公路乘客却减少,结果,乘客不仅要承受高额票价,往往还要和黄牛周旋,甚至受骗上当。有人认为,火车票提价是错误的,铁道部作为具有垄断性质的公共部门,是依靠垄断地位而“敛财”,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还有一个律师以申请复议的法律途径对铁道部正式提出了质疑,并要求取消春运涨价令。 讨论:谈谈你对此问题的看法?
课堂分析 戏曲“天仙配”中唱到:“你耕田,我织布;你挑水,我浇园。”这里是否体现商品生产? 古语云: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用商品生产理论解释,人们为什么老死不相往来。
计算题 去年,在供求一致的条件下,某种商品的单位价格为1元。今年,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货币币值仍然没变。 当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时,社会生产这种商品为10000件,而社会需求为15000件。试计算: 1、该商品单位价格应为多少? 2、单位商品价值与价格偏离是多少? 提示:1、设货币币值不变,在供求一致条件下单位价格与价值一致,按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动成反比的原理求今年单位商品价值2、按求过于供影响价格偏离价值假定按比例提高,求今年单位商品价格。
答案: 根据劳动生产力与价值量成反比的原理:劳动生产力 =1/单位商品价值量 ∵去年劳动生产力=1 ∴ 今年劳动生产力=1·(1+25%)=125% ∴今年的单位商品价值量=1/125%=100/125=0·80元 根据供求对价格的影响作用原理: ∵社会生产的使用价值量为10000件,社会需求商品使用价值量为15000件 ∴社会必需的价值量为15000×0·80元=12000元 ∴单位商品价格=12000/10000=1·20元 单位商品价格高于价值:1·20元-0·80元=0·40元 答:1、该商品的单位价格为1·20元;2、价格高于价值0·40元
计算题 年内商品价格总额为1400亿元,赊销商品的价格总额为350亿元,到期支付商品价格总额为400亿元,互相抵消支付商品价格总额为250亿元。根据经验测定单位货币每元年平均流通次数为8次,当年发行纸币200亿 元。试计算:1、年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多少?2、纸币贬值后每元值多少? 提示:1、按货币流通公式计算所需要的货币量 2、按流通需要货币量与纸币发行量之比求纸币每元值多少。
答案 根据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 答:1、年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为150亿元 2、货币贬值后每元值为0·75元 ∴当年所需要的货币流通量= 1400+400-350-250 =150亿元 8 货币贬值后每元值=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 150 =0·75元 流通中实际发行货币量 200 答:1、年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为150亿元 2、货币贬值后每元值为0·75元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源泉与资本的属性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第四节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企业制度的演进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源泉与资本的属性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第四节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企业制度的演进 第五节 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二、劳动力的买和卖 三、公有制经济与劳动力商品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 资本总公式及矛盾 循环形式不同 运动目的不同 价值所处的地位不同 循环形式不同 运动目的不同 价值所处的地位不同 资本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区别 资本总公式及矛盾 资本总公式:G —W—G` 适用于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矛盾:等价交换(价值规律)与价值增殖的矛盾 解决矛盾的条件: “资本是不能从流通中产生”:A 、等价交换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B、不等价交换也不会发生价值增殖。但“资本又离不开流通”:货币不进入流通进行买卖活动不会增殖。 矛盾解决的关键:购买到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劳动力商品
Pm G——W …P… W`——G`(G+△G) A G——W——G’ G——G’
二、劳动力的买卖 概念: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是存在于健康的活的人体中的。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完全自由的人 除了劳动力一无所有 劳动力使用价值:劳动(能生产大于自身的价值) 劳动力价值: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包括三部分: 劳动力自身生存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维持劳动力家属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劳动力教育训练费用 劳动力价值决定的特点:1.有一个最低限度;2.包含历史和道德因素;3.劳动力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
三、公有制经济与劳动力商品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是商品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力具有双重身份: 1、劳动者作为公有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是公有企业和社会的主人,并通过社会保障和公用事业的受益来体现; 2、由于公有资产不能量化到个人,劳动者只能通过劳动合同的形式与企业发生劳动交易关系,劳动者在一定的期限内就自己的劳动力的支配权转让给企业。 从公有制经济来看,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包括市场机制配置生产要素这一关键因素
第二节 剩余价值源泉与资本属性 一、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二、总体劳动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三、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四、资本特征与属性
一、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劳动过程:劳动者借助于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具有某种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劳动过程三要素:人类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在资本家监督下为资本家劳动 劳动产品对资本家所有 价值形成过程:生产过程既转移了旧价值又包含了劳动者新创造的劳动力价值,没有剩余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劳动时间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体现投资者与工人的某种经济关系
小商品生产过程 具体 创造使用价值 预 生产资料 ………………(12) 劳动过程 付 价值(12) 劳动 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 资 商品 具体 创造使用价值 预 生产资料 ………………(12) 劳动过程 付 价值(12) 劳动 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 资 商品 本 劳动 生产 价 劳动力 抽象 创造新价值 过程 值 价值 (3) …………(3) 价值形成过程 ( 15) ( 15) 劳动 劳动力价值 小商品生产过程
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生产过程 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 具体 创造使用价值 预 生产资料 ………………(24) 劳动过程 具体 创造使用价值 预 生产资料 ………………(24) 劳动过程 付 价值(24) 劳动 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 市场 资 经济 本 劳动 生产 价 劳动力 抽象 创造新价值 过程 值 价值 (3) …………(6) 价值增殖过程 (30) (27) 劳动 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 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
二、总体劳动者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 1.从生产力角度看(从劳动过程看) 从简单的劳动过程考察:劳动者为创造物质财富而付出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否则是非生产劳动。 从协作的劳动过程考察:不仅直接而且间接用于生产产品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生产劳动的涵义扩大) 从高效率的劳动过程考察:即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看,提供剩余劳动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生产劳动的涵义缩小) 2.从生产关系角度看(价值增殖过程),为资本家生产或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否则是非生产劳动 总体劳动
三、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划分标准:价值增殖中作用。 不变资本C:是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变换了它的物质存在形式,转移原有的旧价值,并没有改变自身的价值量。 可变资本V: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发生了价值量的增殖。 划分意义:揭露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这一原理在现代社会不会改变(机器人不创造价值): 自动化机器仍是机器,是不变资本。 自动化机器代替不了人的劳动。 制造和使用自动化机器的工人劳动是复杂劳动。 率先使用自动化机器的企业获得超额价值。
四、资本的特征与属性 垫支性 运动性 增殖性 资本是历史的产物,具体说是商品经济社会的产物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本: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相结合,性质是带来私人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资本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资本: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相结合,由国家或集体所有,是由公有企业占有的能带来增殖的价值,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一般属性: 垫支性 运动性 增殖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二重性示意图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一、产品的价值构成 二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 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四、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五、当代剩余价值生产的新特点 六、剩余价值规律
一、产品的价值构成 Z=c+v+m 产品的价值最终可以分解为三个部分: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
二、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表明工人受剥削的程度。 决定剩余价值量的两个因素: 公式:物化劳动表示: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v); 活劳动表示: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时间表示: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剩余价值量的两个因素: M= m`·v 剩余价值率 可变资本总量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数量界限: 货币所有者手中必须有一定量最低限额的资本,可变资本的最低限额能够保证工人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使投资者脱离生产劳动
“假设这个工人自己占有生产资料,并且满足于工人的生活,那么只要再生产他的生活资料的必要劳动时间,比如说每天8小时,对他来说就够了。因而他只需要够8小时用的生产资料。但是,资本家除这8小时外还要工人再进行比如说4小时剩余劳动,这样,他就需要一个追加的货币额,来购置追加的生产资料。按照我们的假设,他必须使用2个工人,才能靠每天占有的剩余价值来过工人那样的生活,即满足他的必要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生产的目的就只是维持生活,不是增加财富;而在资本主义生产下,增加财富是前提。为了使他的生活比一个普通工人好一倍,并且把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一半再转化为资本,他就必须把预付资本的最低限额和工人人数都增加为原来的8倍。·······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一定高度,就要求资本家能够把他充当资本家即人格化的资本的全部时间,都用来占有从而控制别人的劳动,用来出售这种劳动的产品。”(《资本论》第1卷,341~342页) 8个工人是否是个体与私营企业的界限?
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劳动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这种生产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6小时 12小时 15小时 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15-6=9小时 劳动日的最高限度:1、生理界限;2、道德界限 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争取缩短工作日的斗争 社会主义社会延长工作日与社会主义性质不相容
四、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这种生产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4 6 12 必要劳动时间:4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8小时 超额剩余价值: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都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 前者: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者: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同工作日的长度有关,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根本的革命 前者使劳动者形式上隶属于资本,后者使劳动者实际上隶属于资本
五、当代剩余价值生产的新特点 提供剩余价值的部门大为扩展 提供剩余价值的主体有所变化 提供剩余价值的手段更文明
六、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内容:通过扩大和增加绝对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的手段 ,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剩余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表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实质 决定着社会资本运行的各个环节 决定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矛盾发展全过程 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 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革命建立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理解全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一把钥匙
第四节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企业制度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个阶段 企业制度的演进 企业管理及其性质
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个阶段 (一)简单协作 (二)工场手工业 (三)机器大工业
二、企业制度的演进 业主制:出资人是所有者和经营者,按自己意愿经营 并获得全部收益。自然人企业不是法人企业 业主制:出资人是所有者和经营者,按自己意愿经营 并获得全部收益。自然人企业不是法人企业 合伙制:是由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共同投资者共同投资,并分享收益、共同监督和管理的企业制度。自然人企业 合作制:劳动群众自愿组合、共同投资,使用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进行合作劳动的经济形式。 股份合作制:是股份经济和合作经济相互融合、渗透而成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企业制度。 公司制:随着大规模资本联合、协作生产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企业制度。主要形式: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前者:不通过公开募集股份,也不发行股票,而由为数不多的股东集中组成的公司。后者:全部股份分为等额,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的全部股份;或由发起人认购一部分股份,其余部分由社会公开募集。
三 、企业管理及其性质 (一)资本主义企业管理三阶段 (二)企业管理二重性 1.传统管理阶段,即经验管理阶段 2.科学管理阶段 3.现代管理阶段,最主要的有管理科学学派和行为科学学派 (二)企业管理二重性 1.自然属性:一般管理职能 2.社会属性:资本主义管理的特殊职能
第五节 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一、工资的一般现象与本质 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工资 三、工资的形式及其变动
一、工资的一般现象与本质 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 不是劳动的价值和价格。 1、如果劳动是商品,价值量就无法计算。 2、劳动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 3、把劳动看成商品,不是违背价值规律,就是违背剩余价值规律。 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原因: 1、工人出卖的是一定时间的劳动力,但是,看起来好象是一定时间的劳动。 2、工资是在工人劳动之后才支付的,所以被误认为是劳动的价格。 3、在工资形式的实际运动中,劳动时间、 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不同,工资也不同。 4、劳动是工人谋生手段,工资往往被看作是劳动换来。
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的转化形式,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社会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的转化形式,在公有制经济内部是社会主义市场性按劳分配的结果和实现形式,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关系。
三、工资形式及其变动 主要形式: 其他形式: 变动趋势: 计时工资:是按照劳动时间支付工资的形式。 计件工资:是按照标准质量的劳动成果的数量支付工资 其他形式: 名义工资:是劳动者实际得到的一定数量的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是劳动者用货币工资所能买到的消费资料的数量。 变动趋势: 名义工资呈上升趋势,实际工资呈曲折上升趋势。
四、劳动力价值或价格其他转化形式 奖金:对劳动者超额劳动支付的价值 津贴:对特殊条件下工作的劳动者额外劳动和某种艰苦劳动的补偿。 联产承包计酬: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的一种劳动报酬形式。
计算题 吉林省辽源煤矿在日伪时期“万人坑”里,发现死难矿工牛世清尸骨上有一张欠债工票,上面记载1842年11月牛世清挖煤30天,月工资32.34元。据资料记载,当时工人每日产煤1.88吨,每吨煤市价22.65元,每吨煤生产费用(包括支付工资在内)14.90元。 试计算: (1)资本家一个月在牛世清身上榨取多少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题解: 1、先求工人生产一吨煤可以为资本家带来的剩余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费用和剩余价值两个部分构成的。即w=k(=c+v)+m,∴剩余价值量的计算方法是: m=w-k。 ∴每月的剩余价值量=(22.65元-14.90元)×1.88×30=7·75 × 1·88 × 30=437.10元。 2、 m’=m/v=437.10元/32.34元=1,351.58% 答: (1)资本家一个月从牛世清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为437.10元; (2)剩余价值率是1,351.58%。
计算题 试计算:(1)每斤棉纱的社会价值是多少?(2)资本家每月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多少?(3)本月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某资本家纺纱厂原来属于中等生产条件,按社会劳动生产率,月产棉纱1万斤。投资在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上的价值6万元,平均使用年限五年,价值逐渐转移到商品中去;每月消耗原材料等劳动对象价值1万6千元;雇佣工人50人,每人平均月工资80元;剩余价值率为100%。而本月由于改进技术,企业个别劳动生产率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半倍,除原材料等劳动对象价值消耗按比例增加外,其它资本价值消耗没有增加。 试计算:(1)每斤棉纱的社会价值是多少?(2)资本家每月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多少?(3)本月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题解: 1、 ∵每月固定资产折旧费=60,000元/(12×5)=1,000元 每月工人工资=80 ×50=4000元 ∴每月总产值=(1000+16000)c +4000v+(4000×100%)m =25000元 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25000/10000=2.5元 2、 ∵劳动生产率提高50%即产量增加到15000斤,原料耗费为16000元× (1+50%)=24000元 ∴当月个别价值=(1,000+16,000×1.5)c+4,000v+(4,000×100%)m=33,000元 当月社会价值=15000斤×2·5元=37500元 ∴本月的超额剩余价值=37500-33000=4500元 3、本月的m`=(4500+4000)/4000=212·5% 答:(1)每斤棉纱的社会价值是2.50元; (2)资本家每月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4,500元; (3)本月剩余价值率为212.5%。
思考题: 1.试述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条件。 2.试述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 3.试述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及其关系。 4.试述市场经济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5.试述生产劳动的内涵。 6.试述工资的本质。
7.某资本家纺织厂原来属于中等生产条件,按社会劳动生产率月生产棉纱10000斤。投资在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上面价值60000元,平均使用年限5年;每月消耗原材料等劳动对象价值16000元;雇佣工人50人,每月平均工资80元;剩余价值率为100%。 而本月由于改进技术,企业个别劳动生产率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除原材料等劳动对象价值消耗按比例增加外,其它资本价值消耗没有增加。 试计算:(1)每斤棉纱的社会价值是多少? (2)资本家每月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多少? (3)本月剩余价值率为多少?
第四章 资本积累 第一节 简单再生产 第二节 扩大再生产 第三节 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过剩人口 第四节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第一节 简单再生产 一、物质资料的再生产 二、资本价值的再生产 三、经济关系的再生产
一、物质资料的再生产 再生产: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 简单再生产概念:按照原有生产规模不断重复进行的再生产。 形式: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概念:按照原有生产规模不断重复进行的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资本价值的再生产、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存在的意义: 1、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是社会再生产的手段
二、资本价值再生产 价值再生产揭示出不同社会生产过程的特征: 资本主义条件下: 社会主义条件下: 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 全部资本也是工人创造 工人不仅创造自身的价值,还创造剩余价值 工人不仅创造了自身价值还为资本家创造了全部价值 社会主义条件下: 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上缴国家,由所有劳动者共同使用。 社会主义公有资本也是工人创造剩余价值转化来的
三、经济关系的再生产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方式决定社会形态 资本主义制度体现的经济关系 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的经济关系: 资本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与劳动者间接结合 社会主义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劳动者直接结合 资本主义制度体现的经济关系 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家 生产和再生产雇佣劳动者 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的经济关系: 体现劳动者在再生产过程中摆脱剥削和贫困地位,走向共同富裕的经济关系。
第二节 扩大再生产 一、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二、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的转变 三、资本积累量的决定因素
一、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资本化。 无偿占有M 扩大剥削、资本规模 榨取更多 M 关系: 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 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使生产在扩大规模上重复进行。 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资本化。 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资本积累的实质 无偿占有M 扩大剥削、资本规模 榨取更多 M 关系: 唯一源泉 主要源泉 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 扩大再生产
二、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的转变 商品所有权规律:按等价交换原则实行商品交换的商品经济规律。商品所有权建立在自己劳动的基础上。 资本主义占有权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资本家无偿占有他人劳动产品的权利。特点是以等价交换的形式掩盖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内容。 二规律的关系:所有权规律转变为占有权规律没有破坏等价交换规律。占有权规律是在所有权规律基础上生成,是对所有权规律的应用。 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占有权规律是转变为公有制企业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共同占有的规律。
三、资本积累量的决定因素 资本积累量的决定因素(前提:剩余价值分割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比例不变) 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大小 预付资本的多少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 所用资本:投入生产中的全部资本 所费资本:在生产中实际耗费的资本
第三节 资本有机构成与相对人口过剩 一、相对人口过剩的形成 二、资本的积累和集中及其现代特点
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资本价值构成三者的逻辑关系图: 相对过剩人口 技术构成: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间的比例 价值构成: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构成的资本 资本积累(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的两个社会经济后果: 1.相对过剩人口; 2.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第八章介绍) 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积累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劳动力需求相对绝对减少 妇女儿童、破产者、农民成为雇佣劳动者 劳动力供给绝对增加
资本构成 物质形态 价值形态 基础决定 技术构成 价值构成 反映(近似) 密切联系 决定 反映 有机结合 表现 资本有机构成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 A 劳动力蓄水池 B 加强在业工人的剥削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A 流动的过剩人口 ; B 潜在的过剩人口; C 停滞的过剩人口 失业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有现象 1.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2.科技进步、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提高对劳动者需求减少 3.市场经济的周期波动 4.劳动力市场与就业余缺信息
二、资本积聚和集中及其现代特点 资本积聚:个别资本依靠自己的资本积累,即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资本的总量。 资本积累与积聚的关系:积累是积聚的基础,积聚是积累的直接结果 资本积聚的限制:A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财富的限制 B社会资本分散程度的限制 资本集中:个别资本通过合并而形成的较大的资本。途径:兼并和联合。杠杆:竞争和信用。 关系: 区别:A、B 联系:A、B 并购:一家企业利用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资产或股份的方式,来实现对另一家企业的控制或两家企业相互联合的行为。
第四节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与历史趋势 一、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及其当代效应 二、中外原始资本的积累 三、资本积累的不同历史作用
一、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及其当代效应 资本积累一般规律:一极是财富作为资本在资本家手中的积累,另一极是创造财富的无产阶级的贫困的积累。 资本主义积累规律实质:资本主义制度必然造成社会阶级的两极分化 无产阶级相对贫困:无产阶级的工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即在无产阶级创造的价值中,无产阶级的工资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 无产阶级绝对贫困: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的经济生活状况的绝对恶化。表现:A、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B、实际工资下降 C、 大量工人生活在贫困线下
二、中外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它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用暴力手段剥夺生产者,强迫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并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迅速集中在自己手中的过程。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实质:暴力剥夺 社会主义原始积累三个阶段: 消灭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国有和集体所有制。 苏联的援助 国家基本建设投资
三、资本积累的不同作用 资本积累的作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的规模迅速扩大,社会分工和生产的专业化获得广泛发展,社会产品得到成倍增长。 资本主义积累的作用: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却日益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手中,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中国社会主义积累的作用:实践了“剥夺者被剥夺”的真理,即把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社会主义积累与资本主义积累的区别:社会主义积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计算题 某企业原预付资本总额为10万美元,有机构成(c:v)为9:1,工人平均周工资为50美元。这周又追加资本4万美元,资本有机构成为19:1,且工人平均周工资仍保持不变。 试计算:该企业这周是增加了就业人口还是减少了就业人口?若减少了就业人口,数量是多少?
计算题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到19:1后,原资本有机构成变为95000:5000 追加资本40000美元,资本的有机构成为38000:2000 ∵按原资本有机构成9:1,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1万美元可雇佣工人=10000/50=200名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到19:1后,原资本有机构成变为95000:5000 追加资本40000美元,资本的有机构成为38000:2000 ∴本周可变资本=5000+2000=7000美元 可雇佣的工人数=7,000 / 50=140人 本周失业人数为:200人-140人=60人 答:该企业在本周就业人数减少,失业人数为60人。
练习题 1.试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决定和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因素。 2.试述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与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3.试述资本积累、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关系。
第五章 资本循环和周转 第一节 资本循环 第二节 资本周转
第一节 资本循环 一、循环的三个阶段 二、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态 三、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四、流通时间
一、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产业资本:投放在工业、农业、建筑业等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 产业资本循环:就是产业资本依次地经过三个阶段,相应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公式:G — W…P…W’— G’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购买阶段 (货币转化为商品) A 公式:G — W (剩余价值的生产条件) pm 第二阶段:生产阶段 公式: W …P…W’(生产剩余价值,决定性阶段) 第三阶段:销售阶段(商品转化为货币) 公式:W’— G’(实现剩余价值)
第一节的图式 过 程 G—W W···P···W' W'—G' 阶 段 购买阶段 流通过程 生产阶段 生产过程 出售阶段 职能形式 货币资本 过 程 G—W W···P···W' W'—G' 阶 段 购买阶段 流通过程 生产阶段 生产过程 出售阶段 职能形式 货币资本 (G) 生产资本 (P) 商品资本 (W') 职 能 为生产剩余价值作准备 生产剩余价值 实现价值与剩余价值
二、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形态 货币资本循环:以货币资本为出发点和回归点的资本运动 生产资本循环:以生产资本为出发点和回归点的资本运动 公式:G—W… P…W`—G` 特点:明显地表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形式。 片面性:价值增殖好象是货币本身具有的魅力 生产资本循环:以生产资本为出发点和回归点的资本运动 公式: P…W`—G`·G—W…P 特点: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片面性:似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生产而生产。 商品资本循环:以商品资本为出发点和回归点的资本运动 公式: W`—G`·G—W…P…W` 特点:揭示了生产和消费的内在联系。 片面性:似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
(2) G—W… P…W’—G’ ·G—W…P…W’ —G’ (1) (3) G W W’ G’ w g
三、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产业资本循环条件:产业资本循环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 产业资本循环在空间上的并存性:指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要按一定比例在空间上并存。 产业资本循环在时间上的继起性:指产业资本的各个部分要依次经过三个阶段的运动,在时间上相互继起。 关系:相互联系和互为条件。并存性决定继起性,而并存性又是继起性的结果。 产业资本循环不仅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而且是三个循环形式统一。
四、流通时间 概念:资本循环一次需要的全部时间,包括两个部分,资本生产时间和资本的流通时间。 资本生产时间:是资本在生产领域里停留的时间。包括劳动期间和非劳动期间。 劳动期间:生产一种产品所经历的劳动过程的全部时间,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一起创造剩余价值的过程。 非劳动期间:是生产资料处在生产领域,但是没有和劳动力结合。包括:A备料时间 B停工时间 C自然力作用时间 资本流通时间:是资本在流通领域里停留的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出售时间。 资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相互排斥。
流通时间 生产时间 购买时间 劳动期间 A与 Pm相结合 非劳动期间 (原料储备、停工、自然力作用时间) 出售时间
第二节 资本周转 一、资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三、预付资本总周转 四、资本周转速度提高的意义和途径 第二节 资本周转 一、资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三、预付资本总周转 四、资本周转速度提高的意义和途径 五、资本的筹集和运用
一、周转时间和次数 资本周转: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资本周转速度:用资本周转时间长短和和周转次数来表示。 周转时间是资本周转一次所持续的时间,等于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 资本周转次数是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一年)资本循环的次数。 公式:n(周转次数)=U(年)/ u(周转一次的时间) 关系: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成正比,与周转时间成反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都千方百计缩短资本周转时间,加快资本周转速度。
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资本是一次预付,实物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并随着物质磨损程度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 流动资本: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则一次生产过程中完全消失其原有的独立的使用价值形态,其价值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 区别 价值周转方式 周转时间 回收方式 物质更新方法 与C和V 的关系:依据不同、目的不同、内容不同 固定资本磨损:物质磨损(有形)和精神磨损(无形) 固定资本物质要素受到损失 固定资本价值上受到损失 固定资本价值补偿:折旧——折旧费—折旧率
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预付资本总周转:预付资本价值在一年内的周转次数。 制约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因素: 预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总周转速度=1年内固定资本周转总值 + 1年内流动资本周转总值 预付资本总值 制约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因素: 预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周转速度快慢
四、资本周转速度提高的意义和途径 意义: 可以节省预付资本 可以缩短资本的回收期 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可以加速资本或剩余价值的流通 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和预付可变资本量及其周转次数的乘积 公式:M=m`·v· n 年剩余价值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公式:M`=m’·v·n/V=m`n 途径 缩短周转时间 加快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
一、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 1. 计算公式不同 2. 表示的涵义不同 3. 大小不同 二、年剩余价值率与年利润率 1. 计算公式不同 2 一、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 1.计算公式不同 2.表示的涵义不同 3. 大小不同 二、年剩余价值率与年利润率 1.计算公式不同 2.反映的内容不同
五、资本的筹集和运用 资本筹集途径: 自有资本 信用资本 直接融资 吸引外资 投资决策的注意事项 投资项目选择要考虑行业的成熟程度(新兴行业、成长行业、成熟行业和衰退行业)和产品的生命周期(新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消亡期) 考虑投资的机会成本 考虑投资的风险性
计算题 某企业年产9,000件商品。投资固定资本1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投资流动资本5万元(包括工人工资),周转时间为3个月;雇佣工人100人,月平均工资50元;每件商品社会价值为30元。 试计算: 1、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2、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为多少次? 3、年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 (30×9,000)W-(5万×12/3+10万/10年)(C+V) (100人×50元×12个月)V 题解 依据关于预付资本总周转和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影响的原理进行计算: 1、 m´=生产周期的剩余价值量/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 = (30×9,000)W-(5万×12/3+10万/10年)(C+V) (100人×50元×12个月)V =6万/6万元=100% 2、年预付资周转速度=10万元×1/10+5万元×12/3 =1·4次 10万元+5万元 3、M`= m´ ·n=100% ×12/3=400% 答:1、剩余价值率为100%;2、年预付资本周转1·4次 3、年剩余价值率为400%。
第六章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 第一节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第二节 社会总资本正常运行的条件 第三节 经济增长及其模型
第一节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一、 社会总资本 二、 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
一、社会总资本 概念 个别资本运动与社会总资本运动异同点 1.个别资本: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 2.社会总资本:社会资本相互交错互为条件的个别资本运动的总和。 个别资本运动与社会总资本运动异同点 1.共同点 (1)从运动的内容看,二者都包含生产剩余价值或资本增值的生产消费; (2)从运动的形式看,二者都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3)从运动的过程看,二者都经过三个阶段或两个过程; (4)从运动的目的看,二者都是为了价值增值。
2.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 (1)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还包括个人消费; (2)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资本流通还包括商品、剩余价值流通; (3)社会资本运动不仅考察价值补偿,还考察实物补偿。 研究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 1.社会总产品(社会总商品资本):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年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2.出发点:社会总商品资本 社会总商品资本能够成为研究的出发点是因为社会总商品资本的运动具有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内容和特点。 G—W···P···W’ W’——G’ g--w
二、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 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实现及其补偿 为什么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1.社会总产品的补偿或实现包括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两个方面。 2.价值补偿: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出售以货币形式回流,用于补偿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且还要取得剩余价值。 3.实物补偿: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转化为货币后,如何再进一步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即相当于不变资本价值的部分如何重新取得所需要的Pm;相当于可变资本价值的部分以及投资者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部分,如何重新取得所需要的Km。 为什么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1.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运动正常运行的前提; 2.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是社会资本运动正常进行的关键; 3.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是这个核心问题的核心。 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1. 实物: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 价值:C+V+M 3. 社会生产:Ⅰ和Ⅱ
第二节 社会总资本正常运行的条件 一、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一、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图式 假定前提 图式 Ⅰ4000C+1000V+1000M=6000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三大交换) Ⅰ内部交换:Ⅰ 4000C(生产资料)本部类各企业之间交换实现 Ⅱ内部的交换: Ⅱ 500V+ 500M(生活资料),通过Ⅱ内部各企业的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交换实现 ⅠⅡ之间 交换:Ⅰ1000V+1000M 与Ⅱ2000C 两大部类间交换实现
基本实现条件 Ⅰ(V+M)=ⅡC 表明: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存在互为条件、密切联系的内在关系 派生实现条件 Ⅰ(C+V+M)= Ⅰ C+ⅡC 表明:Ⅰ生产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必须保持平衡 Ⅱ (C+V+M)= Ⅰ(V+M) +Ⅱ(V+M) 表明: Ⅱ消费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必须保持平衡
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前提条件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过程 ⅠC+ Ⅰ (V+M)> ⅡC+ ⅠC Ⅱ (C+V+M) > Ⅰ(V+M/X) +Ⅱ(V+M/X) 或Ⅱ (C+M-M/X) > Ⅰ(V+M/X)(M/X:资本家个人消费, M-M/X:积累)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过程 假定 1、Ⅰ:积累率为50% , C:V=4:1 2、Ⅱ:根据Ⅰ确定C, C:V =2:1不变 3、M`=100%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 750V+7 50M =3000 图式
重组图式(年初) Ⅰ4000C+400△C+1000V+100△V+500M/X=6000 社会资本三大交换过程 Ⅰ内部:Ⅰ 4400C(生产资料)本部类各企业之间交换实现 Ⅱ内部: Ⅱ 800V+ 600M/X(生活资料)Ⅱ内部各企业的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交换实现 ⅠⅡ之间 :Ⅰ1100V+500M/X与Ⅱ1600C 两大部类间交换实现 年底 图式 Ⅰ4400C+1100V+1100M =6600 Ⅱ1600C+ 800V+ 800M =3200 实现 了扩大再生产
基本实现条件 Ⅰ(V+ △ V+M/X)=Ⅱ(C+ △C) 表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存在互为条件、密切联系的内在关系 派生实现条件 Ⅰ(C+V+M)= Ⅰ( C+△C)+Ⅱ(C+△C) 表明:Ⅰ生产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必须保持平衡 Ⅱ(C+V+M)= Ⅰ(V+△V+M/X) +Ⅱ(V+ △V+M/X) 表明: Ⅱ消费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必须保持平衡
补充:生产资料优先增长 前提: 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生产资料的生产快于消费资料的生产 (I快于II) 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快于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 (Ic快于 Iv+m) 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受生活资料增长的制约。 第一年:I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 750V + 750M =3000 第二年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增加到Ⅰ9:1 ,Ⅱ5:1,重新组合为: Ⅰ4000C+450 △C+1000V+50 △V+500M/X =6000 Ⅱ1500C+50 △C+ 750V+10 △V + 690M/X =3000 第二年结果 Ⅰ4450C+1050V+1050M =6550 I增长9·17% Ic增长11.25% Ⅱ1550C+ 760V+ + 760M =3070 II增长2·33% I(v+m)增5%
第三节 经济增长及其模型 一、经济增长与制约因素 1.经济增长的概念 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3.影响和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 第三节 经济增长及其模型 一、经济增长与制约因素 1.经济增长的概念 经济增长主要是指产出的增加。一般用GDP表示。 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经济发展的涵义比经济增长宽泛 (2)经济发展以经济增长为基础 3.影响和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 (1)从供给角度看,是生产要素的投入和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2)从需求方面看,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扩大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3)制度或体制影响,产权制度、市场制度、分配制度等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制度因素。 4.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1)国家宏观调控 (2)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a.从与发达国家经济史比较中看新的经济增长点(方向); b.从世界市场分工体系变化规律看新的经济增长点(外在力量); c.从现有部门中寻找经济增长点; d.从知识经济发展方向看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 经济增长模型 1.马克思的经济增长模型 经济增长率可以新价值增加额(净产值)计算,也可以按总产值计算。原因是资本有机构成C/V固定不变,m’=1:1也不变。具体说来如下展开: ∵资本有机构成C/V固定不变(已知) ∴ △C/△V 固定不变且必须与C/V相等,否则,不能保持原有比例 即C/V=△C/△V 也即△C/C=△V/V (1) 又∵m’ =1:1 即m’ = m/v = 1:1 则m与v相等 ∴△V/V = △M/M (2) 将(1)与(2)合并,得△C/C = △V/V = △M/M 依据“等比”原则得: △C+△V+△M △V+△M C+V+M V+M (总产值计算) (净产值计算)
由上可知:△V+△M △V V C/V +1 (4) V+M V (3) 积累等于资本追加量,即△C+△V=MS’ 也即△C+△V=(M’V)S’ 两边同时除以△V,得 (V/△V)· M’S’ =△C/△V+1 即V/△V=(△C/△V+1)/M’S’ 再倒数得 △V M’S’ V △C/△V+1 ∵△C/△V=C/V ∴△V M’S’ V C/V +1 (4) 将(3)与(4)合并得: 经济增长率 =(△V+△M)/(V+M)=M’S’/(C/V+1) 结论:经济增长取决于三个因素:(1)资本有机构成C/V;(2)剩余价值率M’;(3)储蓄率S’
2.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 假设Y为收入或产出,S为储蓄,I为投资,则S’=S/Y为储蓄率,V=I/△Y为投资率(边际资本-产出比率),G=△Y/Y为增长率;由于假定V固定且S=I,所以有 G=△Y/Y=(△Y/ Y)·(S/I)=(△Y/I)·(S/Y)=S’/V 缺陷:(1)经济增长与劳动无关;(2)技术进步没有直接进入模型 3.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索洛) Q=F(k, l ,t) 由于引入了时间因素,而在不同时期,社会生产技术水平是不同的,生产中使用的技术手段发生了变化,意味着已经考虑到了技术进步因素 4.罗默的经济增长模型 Q=F(ki, k, xi) k表示社会既定的知识总 水平, ki表示各企业知识投入, xi表示物质资本、劳动投入品
计算题 社会两大部类预付资本情况是: Ⅰ24,000 c +3,000v; Ⅱ6,000c+1,500 v。两大部类c中固定资本都各占50%,使用年限均为5年,当年更新1/5;剩余价值率m’为100%。 试计算: (1)当年两大部类生产产品价值各为多少? (2)为实现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积累率均为60%,第Ⅰ部类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为11 :1,则第Ⅱ部类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比例应是多少? (3)第二年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结果,两大部类生产的发展速度各为多少?
题解 1、∵w=k+m ∴ Ⅰw=(24,000c×50%)/5+24,000c×50%+3,000v+3,000m=20,400 2、先求Ⅰ(v+△v+m/x)=3,000+3,000×60%×1/(11+1)+3,000×(1-60%)=4,350; ∵ Ⅰ(v+△v+m/x)= Ⅱ(c+ △c) ∴Ⅱ△c =4,350- Ⅱ3,600c =750 又 ∵ m- m/x = △c +△v ∴Ⅱ△ v =1500 m ×60/100-750△c =150 ∴ Ⅱ△c :△ v=750:150=5:1
题解 3、先求Ⅰc和 m, Ⅱ c和 m? Ⅰc =[(24,000c+1650 △c )×50%] × (1+1/5)=12825 ×6/5=15390 Ⅱ c =[(6,000c+ 750 △c )×50%]×(1+1/5) =3375 × 6/5=4050 Ⅰm=Ⅰ(3000v+150△v)×100%=3150 Ⅱm= Ⅱ (1500v+150△v)×100%)=1650 ∴ Ⅰ 发展速度=15390c+3150v+3150 m =106· 32% 14400c+3000v+3000 m Ⅱ发展速度=4050c+1650v+1650 m =111·36% 3600c+1500v+1500 m
第八章 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 第一节 成本价格和利润 第二节 产业资本和平均利润 第三节 商业资本和平均利润
第一节 成本价格与利润 一、 成本价格 二、 利润 三、 利润率
概念: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一、成本价格 概念: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1、用K表示,公式:K=C+V 2、商品价值转化为 W=K+m 3、意义:产品出售的最低价格界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盈亏的界限。具体说:(1)成本价格的补偿是企业实现再生产的必要条件;(2)成本价格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败的关键。 4、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因为C与V的区别消失 资本主义的生产耗费与实际生产费用 马克思主义的成本价格与西方不同: 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成本通常从机会成本的角度去理解.
二、利润 概念:企业产品的销售收入扣除成本后的余额,符号为P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 付资本的产物时 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关系: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 付资本的产物时 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关系: 形式: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本质: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反映的关系:剩余价值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利润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和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概念:剩余价值或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三、利润率 概念:剩余价值或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公式: 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 联系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M与资本的不同部分的比率。 区别 质:前者反映剥削程度,揭示剩余价值真正来源, 后者表示 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掩盖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量:利润率总小于剩余价值率。公式:前者m’=m/v,后者p’=m/(c+v)。 影响利润率因素:(利润率是综合性指标) n=1,p’=m/(c+v)=(m/v)v/(c+v)=m’/(c/v+1). n>1,p’=nm’/(c/v+1) m`高低, C/V高低, n快慢, C节省
第二节 产业资本与平均利润 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三、生产价格与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 第二节 产业资本与平均利润 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三、生产价格与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 四、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规律的作用 五、平均利润率变动趋势
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利润率不同,等量资本不能获得等量利润,引起不同生产部门竞争 不同部门竞争的手段是资本转移,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 部门之间竞争导致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趋向平均化 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 / 社会总资本× 100%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影响平均利润率的因素 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 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平均利润率的实质:平均利润形成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瓜分的结果。各个部门所得的利润量与生产剩余价值不一致, 但整个社会利润总量和剩余价值总量是相等的,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平均利润率规律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
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概念 生产价格与价值区别: 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的 公式:W=k+P 质:前者同资本有联系,同活劳动没有直接联系 量:生产价格和个别价值经常不一致 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通过生产价格规律起作用
价值规律通过生产价格起作用,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个别:平均利润与剩余价值不等,全社会:总额相等 个别:生产价格与价值不相等,全社会:总额相等 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取决于价值的变动 意义 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解决了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 揭示了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的对立
三、生产价格与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 概念 市场价值:即商品社会价值:是通过部门内部的市场竞争形成的,即由占生产显著大量的中等企业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决定的 部门内部竞争:是同一生产部门内生产同种商品的各个资本家企业为获得超额利润而进行的竞争 市场价格:是市场价值的货币表现 部门内部的竞争使各部门形成各不相同的社会价值,这又会形成部门之间的竞争,从而形成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第二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企业条件类别 产量 个别价值 社会价值或市场价值 单位商品 全部商品 优等 10 8 80 100 中等 800 劣等 12 120 总计或平均 1,000
四、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规律的作用 生产价格规律作为价值规律的转化形式发生作用,其调节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 促进企业改革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调节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分配
五、平均利润率变动趋势 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 根本原因: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 不表明社会资本占有的利润量绝对减少,还可能增加 不表明剩余价值率降低 平均利润率并非直接下降 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 M`提高 Pm价值降低 相对过剩人口存在 对外贸易发展
第三节 商业资本与平均利润 一、 商业资本的形成和作用 二、商业利润的质与量 三、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四、商业资本周转特点及其对价格影响
一、商业资本的形成和作用 概念: 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攫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 形成 必要性:产业资本减少流通资本,增加生产资本,必然要求有专门从事销售的商业资本存在 可能性:商品资本职能可能独立化 条件:商品销售成为商业投资者的独立业务;商业资本家必须有独立投资 商业独立存在的作用:(1)有利于产业企业专门从事生产活动,增加利润总额;(2)节省流通资本增加生产资本;(3)加速产业资本周转;(4)加速商品流转,缩短流通时间
二、商业利润的质和量 概念 来源 是从事商品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 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一部分,并通过价格差价途径实现。(质) 商业资本对商业员工的剥削 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公式变化:W=k+p(产业利润)+h(商业利润) P`=∑M / 产业资本总额+商业资本总额 (量)
商业资本作为一种职能资本参加利润率平均化过程 商业资本按低于生产价格向产业资本购买商品,按生产价格卖给消费者,两者差价是商业利润 背景条件: 商业资本作为一种职能资本参加利润率平均化过程 商业资本按低于生产价格向产业资本购买商品,按生产价格卖给消费者,两者差价是商业利润 图式 假定:预付资本为720C+180V=900 M`=100% C 全部转移 则:W=720c+180v+180M=1080, P`=180/900=20% 现在:商业资本为100,社会总预付资本为1000,p`=180/1000=18%,按P`再分配剩余价值,则:产业利润为162;商业利润为18。 于是:产业资本按出厂价900+162=1062卖出, 商业资本按900+162+18=1080零售价卖出。 商业资本周转次数为10·62次,即分10·62次购买价值1062的商品
三、商业费用及其补偿 概念 分类 补偿 商业流通费用是商品在流通中耗费的费用 生产性流通费用是与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中的继续有关的流通费用,由商品使用价值的运动引起的 纯粹流通费用是由于商品的价值形态变化引起的非生产性流通费用 补偿 生产性流通费用增加价值,从商品价值中直接得到补偿,通过商品加价实现 纯粹流通费用不能增加价值,是从剩余价值中扣除,并参加利润平均化过程,也通过加价实现
商业资本增加投入50纯粹流通费用,这时可分配的剩余价值为:180-50(纯粹流通费用补偿)=130 P`=(180-50) /(900+100+50)=12·38% 产业利润P=900×12·38%=111·43 商业利润h=(100+50) ×12·38%=18·57 出厂价:720C+180V+111·43=1011·43 零售价: 720C+180V+111·43+18·57+50=1080
四、商业资本周转的特点及对价格的影响 特点 作用 只有流通过程 不直接增加剩余价值 受生产和消费的限制 加快资本周转,有利于提高平均利润率(间接作用) 加快资本周转,有利于降低商品价格(直接作用)
案例 1 彩电降价到底了没有?《深圳商报》记者日前从广东省彩电企业领导座谈会上了解到,目前彩电业平均利润为6 %,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微利行业。在这个有康佳、TCL、创维等著名彩电企业首脑们参加的企业会议上,这一利润率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表示异议。据称,现在25英寸、21英寸彩电已经是“亏本赚吆喝”,不仅无利可图,而且企业还要倒贴成本。能给企业带来利润的是29英寸、34英寸大彩电及新推出的数字电视机。 时间倒退到十年前,中国彩电生产企业平均利润曾经达到50%以上。这使中国彩电行业迅速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向规模和质量要效益。
案例1分析: 平均利润率规律是商品经济的一条重要的规律,但平均利润率是否能发挥作用,作用的大小则取决于资本自由流动的程度。家电行业是我国实施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较早市场化的行业,由于当时我国处在短缺经济环境,存在较大的供需缺口,因此彩电等行业的平均利润率高达50%甚至更高。改革开放后,市场机制的引人,资本不断向高利润率部门流入(包括民间资本与国外资本)使彩电等行业由一只独秀到百花齐放,市场上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利润率不断下降,甚至已降到使某些企业产生亏损。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将有更多的行业开放,可想而之凡是存在超额利润的行业一定会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也将更明显。
案例 2 洛杉矶11月2日消息:据美国国际管理咨询公司最近对全球28个国家的160家大公司所作的调查,随着全球网上销售日趋兴旺,传统的采购运作方式受到了冲击。根据这家公司的调查报告,这160家大公司年采购总额为5200亿美元。虽然目前这些公司的网上采购只占全部采购的2%,但在今后两年内,这一比例将增长到25%。 接受调查的公司表示,由于因特网提供了新的采购方式,它们的采购人员和供应商的数量将在今后两年内平均减少四分之一。同时,有三分之一的公司表示将与别的公司组成采购联合体。 调查报告还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努力通过减少供应商、节省时间和改善服务来提高公司的整体运作水平。在被调查的公司中,更新了采购方式的公司利润率比其他公司高三分之一,销售产品的成本低20%。
案例 2 江苏省充分利用网络销售农产品,网上农产品虚拟大市场初见雏形。该省已有1161个农产品上网销售,网上销售额达7.7亿元。近年来,江苏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区域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特色正逐步显现,特色农产品受到市场特别是网上市场的欢迎。以此为契机,全省各地积极构筑网络销售平台,让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现对接。通过互联网,宝应县的大米远销到了广西等地,一时卖不出去的蔬菜也找到了销路,农民初步尝到了网络的甜头。如今,网上销售已成为江苏各地农产品流通的新方式。徐州丰县的“中华果都咨询网”建立1年来,已有1500多人次在网上信息中心发布信息,销售以特色果品为主的农产品,网上销售额突破了5000万元,全县出现一批营销规模较大的农民网上经纪人。大丰市农业网建立了特色农产品销售平台,200多个特色农产品常年在网上发布,网上成交额达3000多万元。
案例2分析: 商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是专门从事商品买卖活动以获取商业利润的职能资本。降低商业流通费用,是增加商业利润的重要途径。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电子商务的兴起,大大降低了商业流通费用,降低了商业预付资本,加速了商业资本周转。电子商务作为新的物流方式突破了传统商业的时间、地点等因素的限制,节约了许多传统商业所必须投入的资本,例如:店面、店员等,同时又可以实现一般商业企业难以实现的零库存经营。另外,由于网络的受众面广泛,销售渠道宽,企业可以节省诸如广告等费用,加速了商业资本周转。
计算题 部 门 不变资本(万元) 可变资本(万元) 计 其中固定资本 (使用年限5年) 甲 5600 5000 400 乙 8100 产业资本各部门剩余价值率均为200%,预付资本有机构成情况如下:计算各部门生产价格为多少? 部 门 不变资本(万元) 可变资本(万元) 计 其中固定资本 (使用年限5年) 甲 5600 5000 400 乙 8100 6500 900 丙 2500 1750 500
题解 20% 8= Σ6/ Σ 1+5 平均利润率 2950 2650 3200 1200 2800 800 400 600 1000 5000 5600 甲 350 1300 3 折旧 总额 750 1600 4=1-2 流动资本 13250 1750 6500 2 固定资本 总计 11000 3600 1800 16200 合计 2200 2600 500 2500 丙 900 8100 乙 10=3+4+5+9 9 =8×(1+5) 7=3+4+5+6 6 5 1 生产价格 平均利润 商品价值 剩余价值 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 部门
计算题 设产业部门预付不变资本为16,200万元,其中固定资本13,250万元,使用年限为5年;可变资本1,800万元;m’=200%。设商业部门所用资本与所耗资本相等,剥削生产工人的m’也为200%,预付资本的情况是:购进商品资本1,000万元;保管费用300万元(其中:200c,100v);运输费用500万元(其中:400c,100v);纯粹流通费用200万元。试计算:(1)平均利润率;(2)产业资本家集团获得的平均利润与商业资本家集团获得的平均利润;(3)产业部门的出厂价格;(4)商业部门售卖商品的生产价格。
题解 1、平均利润率=(产业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商业部门生产性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纯粹流通费用)/(产业予付资本总额+商业予付资本总额) =[1,800×200%+(100+100)×200%-200]/(16,200+1,800+1,000+300+500+200)=19% 2、产业平均利润=(16,200+1,800)×19%=3,420万元 商业平均利润=(1,000+300+500+200)×19% =380万元 3、出厂价格=(16,200-13,250)+13,250×1/5+1,800+3,420=10,820万元 4、商业售卖商品生产价格=出厂价格+商业利润+保管费+运输费+纯粹流通费用=10,820+380+300+500+200=12,200万元
第九章 生息资本和利息 第一节 借贷资本与利息 第二节 银行资本与银行利润 第三节 股份资本与股息 第四节 信用
第一节 借贷资本与利息 一、 借贷资本及其特点 二、 利息与企业利润 三、 利息率
一、借贷资本及其特点 概念:是借贷资本家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其本质是产业资本运动中货币资本的独立化形态。 生息 高利贷资本 所处的经济条件不同 来源不同 贷款对象和借款目的不同 利息来源及体现关系不同 生息 资本 区别 借贷资本 形成 来源 特点 借贷资本
形成:与资本循环和周转密切联系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出现大量暂时闲置资本 来源: 特点: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对货币资本的经常性需要 积累中折旧费闲置待用流动资本尚未投资的剩余价值 食利者阶层的资本 商品的资本(资本商品) 所有权资本(财产资本) 具有拜物教性质的资本(G—G`) 特点: 本质:适应 于生产流通的需要产生的,是在职能资本运动基础上形成,并服务于职能资本,它一经形成,就成为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
概念: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二、利息与企业利润 概念: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公式:平均利润=利息+企业利润 实质:是货币资本作为生息资本增殖的表现,不是资本商品的价格 表现特点:资本商品的价格。这是因为: 利息是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采取货币支付。 在货币市场上,利息与一般商品价格有相同之处:A与一般商品价格决定一样受竞争和供求的调节,B 与一般商品价格一样反过来也调节借贷资本的供求
三、利息率 概念: 影响利率高低的因素 平均利息率:是把不同时点上的利息率加以平均 是一定时期内(通常按年计算)利息量与借贷的货币资本量的比例。 公式:利息率=利息量/借贷资本量 利率的界限:最高界限:平均利润率;最低界限:零 影响利率高低的因素 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借贷资本供求;习惯与法律和传统因素 平均利息率:是把不同时点上的利息率加以平均 作用:调节资本供求,进而调节储蓄和投资
第二节 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一、银行资本和银行职能 二、银行利润及其来源 三、银行体系和金融机构体系 四、金融工具和金融风险
一、银行资本和银行职能 概念: 来源:自有资本和通过吸取存款的借入资本 构成:现金和有价证券 职能: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 业务 是指银行资本 所有者经营银行所使用的全部资本。 来源:自有资本和通过吸取存款的借入资本 构成:现金和有价证券 职能: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 负债业务:吸收存款和吸收资本 资产业务:进行贷款和运用资本的业务 经营结算业务:替职能资本经营者存款、支款和进行非现金结算等 业务
二、银行利润及其来源 概念 来源 银行利润量:银行资本与职能资本一样获得平均利润 是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之间的差额,扣除经营银行业务的费用和银行雇员的工资后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 贷款利息与存款利息的差额 中间业务的手续费 对外投资获得的股票红利和证券交易收益 来源 银行利润量:银行资本与职能资本一样获得平均利润 银行资本瓜分产业工人剩余价值是通过直接剥削银行店员的剩余劳动实现的
银行自有资本105亿元,其中5亿元用于经营银行业务费用,100亿元用于贷款;吸收存款650亿元用于贷款,存款利息为3%,贷款利息为5% 银行利润:(105-5)×5%+650 ×(5%-3%)-5=13亿元 银行利润率=13亿元/105亿元 通过资本转移和竞争,银行也可获得平均利润
三、银行体系和金融机构体系 银行体系 :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 非银行金融机构 金融体系 美国、德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四、金融工具和金融风险 金融工具 金融风险 金融活动中与资金融通的具体形式相联系的载体主要是股票和证券。 内容: 发行者 投资者 期限 价格和收益 流通性 指经济活动中由资金筹措和运用所产生的风险,即由不确定性引起的在资金筹措中形成损失的可能性 金融风险 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风险管理
第三节 股份资本与股息 一、 股份资本及其性质 二、股票和股息 三、虚拟资本与创业利润 四、现代股份制的特点和作用
一、股份资本及其性质 股份制是不同所有者通过认购股票共同出资创建企业的一种财产组织形式或企业组织形式 形成 原因 形式 萌芽:古罗马 确立与发展:15世纪末至19世纪 高潮期:19世纪下半叶(信用) 现代股份制:19世纪末(垄断) 形成 原因 发达的商品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催化剂:信用竞争 形式 股份无限 股份有限 股份两合 有限责任 革命意义:为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物质条件 分析股份制的性质
股票持有者根据票面额从企业盈利中获得的收入 二、股票和股息 概念 是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的凭证,也是取得一定权利的所有权证书 权利 自益权和公益权。 特征 要式证券 永久性证券 有价证券 权利证券 分类 优先股和普通股 股息 股票持有者根据票面额从企业盈利中获得的收入 股票价格=股息/存款利息率 股票市场:买卖股票的场所
三、虚拟资本与创业利润 虚拟资本概念 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能给持有者定期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 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的关系 1.联系(逄锦聚110) (1)虚拟资本的存在和运动以它所体现的实体资本为基础:实体资本的运动状况决定虚拟资本的运动状况;实体资本运用的规模影响着虚拟资本的发行规模;实体资本的循环周期影响着虚拟资本的周期波动。 (2)虚拟资本对实体资本有制约作用:虚拟资本影响实体资本运用的过程和规模;虚拟资本的流向影响实体资本的分配比例和结构;虚拟资本扩大了实体资本的活动范围。 2.区别 (1)质:前者本身没有价值,不在生产过程发挥;后者是职能资本,本身有价值,并在实际生产过程发挥作用。 (2)量:两者总量不一致;前者变化不一定反映实际资本量;前者增长速度日益快于后者。
创业利润:发行的股票价格总额与实际投 入企业的资本总额之间的差额 证券市场:专门买卖有价证券的特殊市场
四、现代股份制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 作用 法人财产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 新变化 加速资本集中 重新配置资本 创建现代企业制度 过渡形式 规模日益扩大 金融财团 跨国公司 股权多元分散化 法人互相持股参股 加速资本集中 重新配置资本 创建现代企业制度 过渡形式 作用
第四节 信用 一、 信用的形式和本质 二、信用的作用
一、信用的形式和本质 概念 形式 商品买卖中延期付款或货币借贷活动的总称,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特殊运动形式 概念:用赊帐方式出售商品时买卖双方提供的信用 商业信用 工具:商业票据(期票)—借者与贷者之间的债务凭证 形式 特点与局限 概念:银行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贷款而形成的信用 银行信用 特点
二、信用的作用 加速利润率的平均化 节省流通费用 加速资本积聚和集中 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 促进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扩大 信用的两重性
案例: 吴敬琏教授认为,中国股市存在着严重的泡沫。理由是,1999年5月18日,沪市收盘指数是1059.87点。其后,在各种力量的作用下,股市出现了媒体所谓的“井喷”行情,大涨特涨;半年后,又来了一次“网络股”潮,股指又开始大涨,没有多久,股指就顺利地实现了翻番,跑到2100点之上。与此同时,上市公司业绩的提高几乎可以省略不计。这种股指脱离上市公司基本面的上涨产生了相当多的泡沫。吴教授还认为,中国股市从总体上看是一种“零和游戏”。因为,在股票炒作过程中,挣钱的人所挣的钱不是基于生产发展中创造出的财富得来的钱,即不是来自于上市公司的优良业绩,而是将别人口袋里的钱转到自己的口袋里,也就是你的所得是别人的所失。整个股市上一些人炒股挣的钱,和一些人炒股赔的钱正好相抵消。 有五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董辅礽、肖灼基、韩志国和吴晓求)则认为:只要是股市就不能没有泡沫。只要是股市就不能没有投机行为。就像再健康强壮的人体内都有细菌一样。由于人体内部都有白血球和红血球,能够把细菌活动抑制在能够接受的程度。中国股市不是“零和游戏”,是创造财富的重要途径,发展股市是发展经济的需要。
案例分析: 按照国际标准,通常由股市的市盈率来衡量股市的泡沫。在国际上,各国考虑到银行利率、国际资本市场的平均水平以及上市公司的成长性等因素,一般认为,20倍上下的市场盈利率属于正常的范围。中国目前沪、深两市的平均市盈率大约为60倍左右。因此,中国股市泡沫较多,应该挤压。否则不仅会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而且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至于中国股市是“零和游戏”,还是“正和博弈”(包括“双赢”和“多赢”)就是看股民赚得的钱是否来自上市场公司良好的经营业绩。如果中国上市公司的质量普遍较高,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保值率都很高,股民普遍都能得到较高的投资回报,那肯定就是“正和博弈”。反之大多数家上市公司都亏损,或微利,不能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那就只能是“零和游戏”。因为没有高质量的上市公司做支撑,靠人为地炒作抬高的股价,不可能长期得到维持,早晚会下跌。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我国股市的确存在着许多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上市公司质量不高,股市上投机成份较大,泡沫较多。这需要通过优化股权结构,强化公司治理结构来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来解决,也需要增强股东的投资意识,挤压股市泡沫。
计算题 某银行资本家自有资本10.5万元;吸收存款90万元,存款利息率为3%;除银行业务开支5,000元外,其余全部贷出,贷款利息率为5%。银行资本家用获得的利润创办股份公司,以票面额100元一张发行股票,按股息率9%向外抛售。试计算:(1)银行利润是多少?(2)银行利润率是百分之多少?(3)每张股票价格是多少?(4)通过抛售股票又捞取多少利润?
题解 银行利润=(贷款利息-存款利息)+其它手续费=(105,000-5,000+900,000)×5%—900,000×3%-5,000=18,000元 银行利润率=银行利润/银行自有资本总额=18,000/105,000=17 .1% 股票价格=股息量/利息率=股票票面额×股息率/利息率=100元×9%/3%=300元 抛售股票取得的利润额(创业利润)=抛售额(银行利润)/票面额×(股票价格-股票票面额)=18,000/100×(300-100)=36,000元 答:(1)银行利润是18,000元; (2)银行利润率是17.1%; (3)每张股票价格是300元; (4)通过抛售股票又捞取利润36,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