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 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中医科 董炳耀
针灸治疗的目的 针灸治疗疾病是根据脏腑、经络学说,运用四诊、八纲理论,将临床上各种不同证候进行分析归纳,以明确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疾病的部位是在脏在腑,在表在里;疾病的性质是属寒属热,属虚属实。然后根据辨证,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按方施术——或针或灸,或针灸并用;或补或泻,或补泻兼施。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呃 逆 是因气逆动膈,致喉间呃呃有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控的病症。相当于西医学的膈肌痉挛。除单纯性膈肌痉挛外,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癌、肠硬化晚期、脑血管病、尿毒症、胃或食道术后等亦可引起本病。 本病病位在膈,基本病机为气逆动膈。凡上、中、下三焦诸脏腑气机上逆或冲气上逆均可动膈致呃逆。 临床上以胃气上逆动膈最为常见,多由饮食不当、情志不舒和突然吸入冷空气而引发。
临床表现 本病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音短促、频频发出、不能自控为主症。常伴有胸膈痞闷、胃脘不适、情绪不安等。 分型: 1、胃寒积滞:呃逆常因感寒或饮冷而作,呃声沉缓有力,遇寒则重,得热则减,苔薄白,脉迟缓。 2、胃火上逆: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喜冷饮,尿赤便秘,苔黄燥,脉滑数。 3、肝郁气滞:呃逆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呃声连连,胸胁胀满,苔薄白,脉弦。 4、脾胃阳虚:呃声低沉无力,气不得续,脘腑不适,喜暖喜按,身倦食少,四肢不温,舌淡,苔薄,脉细弱。 5、胃阴不足:呃声低微,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饥不欲食,舌红,少苔,脉细数。
基本治疗 治则:胃寒积滞、脾胃阳虚者温中散寒、通降腑气,针灸并用,虚补实泻;肝郁气滞、胃火上逆者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只针不灸,泻法;胃阴不足者养阴清热,降逆止呃,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针灸处方: 主要穴位:膻中,内关,攒竹,足三里。 辅助穴位:天突,膈俞等。
膻中穴 心包募穴,气会。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中点。 主治:1、胸闷,气短,胸痛,心悸,咳嗽,气喘。 2、乳汁少,乳痈。 3、呃逆,呕吐。 操作:直刺0.3~0.5寸,或平刺。
内关穴 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打陵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屈肌腱之间。 主治:1、心痛,心悸,胸闷。 2、眩晕,癫痫,失眠,偏头痛。 3、胃痛,呕吐,呃逆。 4、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0寸。
攒竹穴 定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主治:1、头痛,眉棱骨痛。 2、目视不明,目赤肿痛,眼睑瞤动,眼睑下垂,迎风流泪。 3、面瘫、面痛。 4、腰痛。 操作:平刺0.5~0.8寸。
足三里穴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三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主治:1、胃痛,呕吐,噎嗝,腹胀,腹痛,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乳痈。 2、虚劳贏瘦,咳嗽气喘,心悸气短,头晕 3、失眠,癫狂。 4、膝痛,下肢痿痹,脚气,水肿。 操作:直刺1.0~2.0寸。
落 枕 是指患者颈项部强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病症。主要由项部肌肉感受寒邪或长时间过分牵拉而发生痉挛所致。多见于成年人,中、老年患者落枕往往是颈椎病变的反映,且易反复发作。 西医学的颈部肌肉劳损、颈肌风湿病、颈部扭挫伤、颈椎退行性变以及颈椎小关节滑膜嵌顿、半脱位或肌肉筋膜的炎症等疾病所引起的颈项强痛、活动障碍,都可参考本病治疗。
基本治疗 临床表现:一般多在早晨起床后,突感一侧颈项强痛,不能俯仰转侧。疼痛可向同侧肩背及上肢扩散。检查时,局部肌肉痉挛,压痛明显,但无红肿。 针灸治疗处方: 主要穴位:列缺,落枕穴(经验效穴)。 辅助穴位:阿是穴,大椎,后溪等。
列缺穴 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主治:1、外感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 2、口,齿痛。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
落枕穴 定位:伏掌。在手背侧,当第二、三掌骨及第四、五掌骨之间,掌骨中点处。 主治:1、落枕。 2、手指麻木,手指屈伸不利。 操作:直刺0.5~0.8寸。
急性胃痉挛 是由于胃肠平滑肌突发的一阵阵强烈收缩而引起的剧烈胃痛、腹痛,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 临床表现:突发的阵发性胃痛、腹痛,发作间隙缺乏异常体征为特点。局部受惊、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食后剧烈运动等常为诱因。 证型:1、饮食积滞:脘腹疼痛势如刀绞,据按。伴恶心呕吐、嗳腐吐酸、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苔白腻,脉弦紧。 2、寒客胃肠:脘腹疼痛如针刺刀绞,腹皮挛急,喜暖喜按,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苔白,脉紧。
基本治疗 治则:消食代滞、通调腑气、温中散寒、理气镇痛、以针刺为主,泻法。 针灸治疗处方: 主要穴位:梁丘,足三里。 辅助穴位:中脘,天枢等。
梁丘穴 郄穴。 定位: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2寸。 主治:1、急性胃痛,胃痉挛,乳痈。 2、膝关节肿痛,下肢不遂。 操作:直刺1.0~1.5寸。
痛经 是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的周期性小腹疼痛。以青年女性较为多见。 痛经的发生与冲、任二脉以及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与肝肾二脏也有关联。 临床表现:经期或行经前后小腹疼痛,随着月经周期而发作。疼痛可放射到胁肋、乳房、腰骶部、股内侧、阴道或肛门等处。一般于经期来潮前数小时即已出现疼痛,成为月经来潮之先兆。重者疼痛难忍,面青肢冷,呕吐汗出,周身无力甚至晕厥。
分型 1、寒湿凝滞: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则舒,经血量少,色紫黯有块。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苔白,脉细或沉紧。 2、气滞血瘀: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血块,舌紫黯或有瘀斑,脉沉弦或涩。 3、气血不足: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且有空坠感,经量少、色淡、质清稀,神疲乏力,头晕眼花,心悸气短,舌淡,苔薄,脉细弦。
基本治疗 治疗原则:寒湿凝滞、气滞血瘀者温经散寒、化瘀止痛,针灸并用,泻法;气血不足者益气养血、调补冲任,针灸并用,补法。 针灸治疗处方: 主要穴位:地机,中冲。 辅助穴位:三阴交,关元等。
地机穴 郄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主治:1、腹胀、腹痛、泄泻、水肿、小便不利。 2、月经不调、痛经,遗精。 3、腰痛,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1.0~1.5寸。
中冲穴 井穴 定位: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主治:1、中风昏迷,中暑,小儿惊风,热病。 2、心烦,心痛。 3、舌强肿痛。 操作:浅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急性腰扭伤 是指腰部软组织损伤,急性扭挫伤,而无骨折、脱臼、皮肉破损的证候。 临床表现:扭挫伤部位肿胀疼痛,皮肤呈现红、青、紫等色。新伤腰部微肿,肌肉压痛,表示伤情较浅;如果疼痛较甚,关节屈伸不利,活动受限,表示伤势较重。陈旧伤一般肿胀不明显,常因风寒湿邪侵袭而反复发作。
基本治疗 治则:通经活络,消肿止痛,针刺为主,泻法 针灸治疗处方: 主要穴位:大肠俞,委中,人中。 辅助穴位:肾俞,腰阳关,腰眼等。
大肠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1、腰痛。 2、腹胀、泄泻、便秘、痢疾、痔疮。 操作:直刺0.5~1.2寸。
委中穴 合穴,膀胱下合穴 定位: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主治:1、腰痛,下肢痿痹。 2、腹痛,吐泻。 3、小便不利,遗尿。 4、丹毒,瘾疹,皮肤瘙痒,疔疮。 操作:直刺1.0~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
人中穴 即水沟穴,督脉、手足阳明经交会穴 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1、昏迷,晕厥,中风,癫狂,抽搐。 2、口,唇肿,齿痛,鼻塞,鼻衄,牙关紧闭。 3、闪挫腰痛,脊膂强痛。 4、消渴,黄疸,遍身水肿。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一般不灸。
四总穴歌诀 肚腹三里留 腰肾委中求 颈项寻列缺 口面合谷收
谢谢!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