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 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中医科 董炳耀.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足 阳 明 胃 经足 阳 明 胃 经 The Stomach Meridian of Foot-yangming , ST 阳面 阳经向下降 下肢阳面 从头走足 下肢外侧前缘.
Advertisements

第三章 足阳明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足阳明经络 足阳明胃经在鼻旁与手阳明大肠经衔接 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鼻,目,上齿,口唇,喉咙和乳房,属胃,络 脾.
足 少阴 肾经 Kidney Meridian of Foot-Shaoyin, KI.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小趾下,斜走足心, 循内踝,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 经胸腹第一侧线,止于锁骨下。 体内: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 循咽挟舌。支脉从肺联络心脏, 流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 接。
消化内科病证  胃痛  呃逆  便秘  泄泻. 胃痛 gastralgia 重点难点  掌握胃痛的辨证、针灸治疗  熟悉胃痛的病因病机  了解胃痛的鉴别、相关西医病证.
胃 痛 针灸学内科病证 针灸学内科病证. 一、概 念 针灸学内科病证 — 胃痛 3 胃 痛 胃痛, 又称胃脘痛, 是指上腹胃脘反复发作性疼 痛为主的症状。因其疼痛部位近心窝部, 又称 作 “ 心痛 ” 、 “ 胃心痛 ” 等。本病与 “ 真心痛 ” 有本质 不同,临床上应加以区别。多见于急慢性胃炎,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 45 穴) (一)主治概要: ① 胃肠病:食欲不振、胃痛、呕吐、 噎膈、腹胀、泄泻、便秘等 ② 头面五官病:目赤痛痒、目翳、眼 睑润动等 ③ 神志病:癫狂等 ④ 热病 ⑤ 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下肢痿 痹、转筋等.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中医学 第八版 第四章 内科常见病证. 不 寐 【概念】不寐,即失眠,是指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 病证。主要由于机体阴阳不调,气血失和,使心神不安所 致。 【病因病机】 1. 心脾两虚 2. 阴虚火旺 3. 心虚胆怯 4. 情志所伤 5. 痰热扰心.
月经不调 主要内容 概述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按语 概述 定义  广义 ---- 泛指一切月经病  狭义 ---- 指月经的周期、经色、经量、经质出 现异常改变,并伴有其他症状。 本节课主要以月经周期的异常作为本病 的主要特征介绍。
常 用 经 外 奇 穴.
针灸基础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刘 悦.
The Lung Meridian of Hand-taiyin
Lung meridian of hand taiyin
The Lung Meridian of Hand-taiyin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
第一章 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手太阴经络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为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的始发经, 在食指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针灸教研室 姜桂美
针灸学内科病证 胃 痛.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节 腰痛 腰痛 返回目录.
顺一堂整理 2013年8月 真诚祝愿痛经的姐妹们早日摆脱痛经的折磨
靳三针疗法.
痛 经 概述 痛经又称“经行腹痛”,是指女性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的小腹疼痛等为主要症状一种临床表现;多见于未婚的青年女性 。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光盘 中国传统 康复技术.
感 冒.
经外奇穴 头颈部腧穴 背部腧穴 上肢部腧穴 下肢部腧穴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宋海英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中医教研室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 (The Bladder Meridian of Foot-Taiyang,BL)
经外奇穴.
奇 穴.
督脉.
第十六章 奇经八脉-任脉 主讲人 :熊 俊 Lecturer:Jun Xiong Ren meridian 《经络腧穴学》本科教学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督脉 Du Meridian.
经 前 期 综 合 征 1、熟悉经前期综合征的定义、诊断、辨证 要点及辨证论治 2、了解经前期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及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一.手太阴肺经(11穴) 起穴:中府→上肢内侧前缘→止穴:少商。 本经名穴:列缺。 第三节 十四经穴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云门(LU2)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The Stomach Meridian of Foot-yangming
足厥阴肝经 (The Liver Meridian of Foot-Jueyin, LR)
足少阳胆经 (The Gallbladder Meridian of Foot-Shaoyang, GB)
便秘.
常见急诊的针灸技术应用 主讲 熊芳丽.
气血同病辩证.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第四节 经 外 奇 穴 康复医学系老服教研室 罗清平.
痛经 目的要求 1·掌握痛经的定义、辩证要点及辨证论治。 2·掌握痛经的应急处理。 3·熟悉痛经的病因病机。
痛 经.
足阳明胃经 (The Stomatch Meridian of Foot-Yangming, ST)
三、足阳明胃经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鼻翼旁,上行眼眶下缘,折回下行口角,在下颌角前分成两支,一支上额角,另一支下沿颈前外下行缺盆,循乳中,夹脐旁两寸,经下肢前缘下行,止于足次趾外侧端。胫部支脉从膝下三寸至中趾外侧,跗部支脉从足背至大趾内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体内:属胃,络脾。入上齿龈。
呃 逆 三峡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陈良金  .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 降气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 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立法依据:
胃阴亏虚.
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
TDS检测穴位 解 说 手 册 北京人人健康预防保健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制.
项目九 手厥阴经络与腧穴 Pericardium Meridian of Hand-Jueyin, PC.
泄泻.
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蹻脉、阴蹻脉、阳维脉、阴维脉。
呃 逆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The 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 SP)
Points of Bladder Meridian of Foot—Taiyang,BL.
手阳明大肠经 (一)经脉循行 体表:从食指桡侧端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经肩颈上颜面,在人中沟交叉到对侧,在鼻翼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神经根型颈椎病.
手少阳三焦经.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運動穴位按摩 中國經絡學 穴位按摩 手掌按摩 腳底按摩.
Dislocation of the Patella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中医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 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中医科 董炳耀

针灸治疗的目的 针灸治疗疾病是根据脏腑、经络学说,运用四诊、八纲理论,将临床上各种不同证候进行分析归纳,以明确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疾病的部位是在脏在腑,在表在里;疾病的性质是属寒属热,属虚属实。然后根据辨证,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按方施术——或针或灸,或针灸并用;或补或泻,或补泻兼施。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呃 逆 是因气逆动膈,致喉间呃呃有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控的病症。相当于西医学的膈肌痉挛。除单纯性膈肌痉挛外,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癌、肠硬化晚期、脑血管病、尿毒症、胃或食道术后等亦可引起本病。 本病病位在膈,基本病机为气逆动膈。凡上、中、下三焦诸脏腑气机上逆或冲气上逆均可动膈致呃逆。 临床上以胃气上逆动膈最为常见,多由饮食不当、情志不舒和突然吸入冷空气而引发。

临床表现 本病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音短促、频频发出、不能自控为主症。常伴有胸膈痞闷、胃脘不适、情绪不安等。 分型: 1、胃寒积滞:呃逆常因感寒或饮冷而作,呃声沉缓有力,遇寒则重,得热则减,苔薄白,脉迟缓。 2、胃火上逆: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喜冷饮,尿赤便秘,苔黄燥,脉滑数。 3、肝郁气滞:呃逆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呃声连连,胸胁胀满,苔薄白,脉弦。 4、脾胃阳虚:呃声低沉无力,气不得续,脘腑不适,喜暖喜按,身倦食少,四肢不温,舌淡,苔薄,脉细弱。 5、胃阴不足:呃声低微,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饥不欲食,舌红,少苔,脉细数。

基本治疗 治则:胃寒积滞、脾胃阳虚者温中散寒、通降腑气,针灸并用,虚补实泻;肝郁气滞、胃火上逆者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只针不灸,泻法;胃阴不足者养阴清热,降逆止呃,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针灸处方: 主要穴位:膻中,内关,攒竹,足三里。 辅助穴位:天突,膈俞等。

膻中穴 心包募穴,气会。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中点。 主治:1、胸闷,气短,胸痛,心悸,咳嗽,气喘。 2、乳汁少,乳痈。 3、呃逆,呕吐。 操作:直刺0.3~0.5寸,或平刺。

内关穴 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打陵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屈肌腱之间。 主治:1、心痛,心悸,胸闷。 2、眩晕,癫痫,失眠,偏头痛。 3、胃痛,呕吐,呃逆。 4、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0寸。

攒竹穴 定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主治:1、头痛,眉棱骨痛。 2、目视不明,目赤肿痛,眼睑瞤动,眼睑下垂,迎风流泪。 3、面瘫、面痛。 4、腰痛。 操作:平刺0.5~0.8寸。

足三里穴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三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主治:1、胃痛,呕吐,噎嗝,腹胀,腹痛,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乳痈。 2、虚劳贏瘦,咳嗽气喘,心悸气短,头晕 3、失眠,癫狂。 4、膝痛,下肢痿痹,脚气,水肿。 操作:直刺1.0~2.0寸。

落 枕 是指患者颈项部强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病症。主要由项部肌肉感受寒邪或长时间过分牵拉而发生痉挛所致。多见于成年人,中、老年患者落枕往往是颈椎病变的反映,且易反复发作。 西医学的颈部肌肉劳损、颈肌风湿病、颈部扭挫伤、颈椎退行性变以及颈椎小关节滑膜嵌顿、半脱位或肌肉筋膜的炎症等疾病所引起的颈项强痛、活动障碍,都可参考本病治疗。

基本治疗 临床表现:一般多在早晨起床后,突感一侧颈项强痛,不能俯仰转侧。疼痛可向同侧肩背及上肢扩散。检查时,局部肌肉痉挛,压痛明显,但无红肿。 针灸治疗处方: 主要穴位:列缺,落枕穴(经验效穴)。 辅助穴位:阿是穴,大椎,后溪等。

列缺穴 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主治:1、外感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 2、口,齿痛。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

落枕穴 定位:伏掌。在手背侧,当第二、三掌骨及第四、五掌骨之间,掌骨中点处。 主治:1、落枕。 2、手指麻木,手指屈伸不利。 操作:直刺0.5~0.8寸。

急性胃痉挛 是由于胃肠平滑肌突发的一阵阵强烈收缩而引起的剧烈胃痛、腹痛,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 临床表现:突发的阵发性胃痛、腹痛,发作间隙缺乏异常体征为特点。局部受惊、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食后剧烈运动等常为诱因。 证型:1、饮食积滞:脘腹疼痛势如刀绞,据按。伴恶心呕吐、嗳腐吐酸、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苔白腻,脉弦紧。 2、寒客胃肠:脘腹疼痛如针刺刀绞,腹皮挛急,喜暖喜按,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苔白,脉紧。

基本治疗 治则:消食代滞、通调腑气、温中散寒、理气镇痛、以针刺为主,泻法。 针灸治疗处方: 主要穴位:梁丘,足三里。 辅助穴位:中脘,天枢等。

梁丘穴 郄穴。 定位: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2寸。 主治:1、急性胃痛,胃痉挛,乳痈。 2、膝关节肿痛,下肢不遂。 操作:直刺1.0~1.5寸。

痛经 是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的周期性小腹疼痛。以青年女性较为多见。 痛经的发生与冲、任二脉以及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与肝肾二脏也有关联。 临床表现:经期或行经前后小腹疼痛,随着月经周期而发作。疼痛可放射到胁肋、乳房、腰骶部、股内侧、阴道或肛门等处。一般于经期来潮前数小时即已出现疼痛,成为月经来潮之先兆。重者疼痛难忍,面青肢冷,呕吐汗出,周身无力甚至晕厥。

分型 1、寒湿凝滞: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则舒,经血量少,色紫黯有块。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苔白,脉细或沉紧。 2、气滞血瘀: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血块,舌紫黯或有瘀斑,脉沉弦或涩。 3、气血不足: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且有空坠感,经量少、色淡、质清稀,神疲乏力,头晕眼花,心悸气短,舌淡,苔薄,脉细弦。

基本治疗 治疗原则:寒湿凝滞、气滞血瘀者温经散寒、化瘀止痛,针灸并用,泻法;气血不足者益气养血、调补冲任,针灸并用,补法。 针灸治疗处方: 主要穴位:地机,中冲。 辅助穴位:三阴交,关元等。

地机穴 郄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主治:1、腹胀、腹痛、泄泻、水肿、小便不利。 2、月经不调、痛经,遗精。 3、腰痛,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1.0~1.5寸。

中冲穴 井穴 定位: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主治:1、中风昏迷,中暑,小儿惊风,热病。 2、心烦,心痛。 3、舌强肿痛。 操作:浅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急性腰扭伤 是指腰部软组织损伤,急性扭挫伤,而无骨折、脱臼、皮肉破损的证候。 临床表现:扭挫伤部位肿胀疼痛,皮肤呈现红、青、紫等色。新伤腰部微肿,肌肉压痛,表示伤情较浅;如果疼痛较甚,关节屈伸不利,活动受限,表示伤势较重。陈旧伤一般肿胀不明显,常因风寒湿邪侵袭而反复发作。

基本治疗 治则:通经活络,消肿止痛,针刺为主,泻法 针灸治疗处方: 主要穴位:大肠俞,委中,人中。 辅助穴位:肾俞,腰阳关,腰眼等。

大肠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1、腰痛。 2、腹胀、泄泻、便秘、痢疾、痔疮。 操作:直刺0.5~1.2寸。

委中穴 合穴,膀胱下合穴 定位: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主治:1、腰痛,下肢痿痹。 2、腹痛,吐泻。 3、小便不利,遗尿。 4、丹毒,瘾疹,皮肤瘙痒,疔疮。 操作:直刺1.0~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

人中穴 即水沟穴,督脉、手足阳明经交会穴 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1、昏迷,晕厥,中风,癫狂,抽搐。 2、口,唇肿,齿痛,鼻塞,鼻衄,牙关紧闭。 3、闪挫腰痛,脊膂强痛。 4、消渴,黄疸,遍身水肿。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一般不灸。

四总穴歌诀 肚腹三里留 腰肾委中求 颈项寻列缺 口面合谷收

谢谢!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