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学习 “文言文词类活用” 田家炳中学 陈 健
文言文词类活用 1.一般动词。 2.使动用法。 1. 名词。 3.意动用法。 2. 使动用法。 4.作状语。 3.为动用法 四.数词用作动词 二.动词的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一般动词。 2.使动用法。 3.意动用法。 4.作状语。 1. 名词。 2. 使动用法。 3.为动用法 四.数词用作动词 三.形容词的活用 1. 名词。 2. 一般动词。 3.使动用法。 4.意动用法。 5.为动用法
一.名词的活用 条件: 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 名词活用的类型: 1.一般动词。 2.使动用法。 3.意动用法。 4.作状语。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二月草已芽”(《采草药》)。“芽”表示“发芽” 1.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2.赵王之子孙侯者(《触龙说赵太后》) (盟约——订立盟约) (五爵之第二等——封为侯)
3.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5.填然鼓之。 (《寡人之于国也》)填:拟声词。然:...的样子。鼓,v.敲鼓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同上) 7.五十者可以衣帛。 (同上) (过错——责备) (托辞——找借口) (鼓——击鼓) (树木——种植) (衣服——穿上)
(王——称王) (罪恶——归罪;归咎) (河水——游泳) (南面——南飞) (南面——南行) 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11.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1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王——称王) (罪恶——归罪;归咎) (河水——游泳) (南面——南飞) (南面——南行)
13.过秦论(《过秦论》) 1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15.会盟而谋弱秦。 ( 《过秦论》) 16.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17.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过失——指出过失) (帝王——称帝称王) (盟约——订立盟约) (序列——排列) (册——造册登记)
18.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19.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 20.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21.沛公奉卮酒为寿。(《鸿门宴》) 22.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23.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 (路——取道) (王——称王) (道义——合乎道义) (寿辰——祝寿) (军队——驻扎) (王——称王)
2.名词活用为使动 2.名词活用为有“使......为”意思的动词,通常称为名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必带宾语。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之”就是“使他为王” 既东封郑。 (《烛之武退秦师》) (疆界——使……成为疆界)
3.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1.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边邑——把……当作边邑)
2.吾从而师之。 (《师说》) 3.耻学于师。 (《师说》) 4.孔子师郯子、苌弘…… (《师说》)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老师——以……为老师) (羞耻——以……为羞耻) ( 老师——以……为老师) (羞耻——以……为羞耻) (镜子——以……为镜子)
4.名词作状语 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 A.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B.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特征、状态。 C.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D.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时间。E.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F.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
A.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2.南取汉中。(《过秦论》) 3.西举巴蜀。(《过秦论》) 4.东割膏腴之地。(《六国论》) (上面——向上)(下面——向下) (南——向南) (西——向西) (东——向东)
5.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 6.仓皇东出。(《伶官传序》) (北——向北) 7.汶水西流。(《登泰山记》) 5.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 6.仓皇东出。(《伶官传序》) 7.汶水西流。(《登泰山记》) 8.济水东流。(《登泰山记》) 9.东犬西吠。(《项脊轩志》) 10.骊山北构而西折(《阿房宫赋》 (北——向北) (东面——向东) (西面——向西) (东面——向东) (西面——朝西) (北面——从北面)(西面——向西面)
B.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 表示动作、行为特征、状态。 1.席卷天下。(《过秦论》) 2.包举宇内。(《过秦论》) 3.囊括四海。(《过秦论》) 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席子——像卷席子那样) (包裹——像包包裹那样) (口袋——像装口袋那样) (云——像云一样)(回声——像回声一样) (影子——像影子一样)
5.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6.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7.廊腰缦回。 (《阿房宫赋》) 8.蜂房水涡。 (《阿房宫赋》) (翅膀——像翅膀一样) (奴隶——像对奴隶一样) (腰——像腰一样) (蜂窝——像蜂窝一样) (水涡——像水涡一样)
C.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1.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3.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船——用船) (眼睛——用眼)(耳朵——用耳) (兄长——以对待兄长之礼)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5.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6.群聚而笑之。 (《师说》) (脸——当面) (小路——抄小路) (人群——成群地)
D.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时间 1.内立法度。(《过秦论》) 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3.有大石侧立千尺。 (《石钟山记》) (国内——在国内) (夜间——在夜间) (旁边——在旁边)
4.使不上漏。(《项脊轩志》) 5.前辟四窗。(《项脊轩志》) 6.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上面——从上面) (前面——从前面) (旁边——从旁边)
E.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过秦论》) (瓮——以瓮)(绳子——以绳子)
F.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 1.日削月割。 《六国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 1.日削月割。 《六国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 (天——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 (天——每天) (天——一天天地)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2.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3.动词活用为为动用法
1. .动词活用为名词。 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或“之”字,被定语修饰。如: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救”,表示“救兵”。
(动词“赐”作动词“为”的宾语,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用作名词,恩惠) 2、于是从散约败 《过秦论》 2、于是从散约败 《过秦论》 3、追亡逐北 《过秦论》 (动词“赐”作动词“为”的宾语, 用作名词,恩惠) 动词“约”与“败”组成主谓结构,用 作名词:盟约、联盟) (动词“亡”“北”处在动宾结构的宾语位置,用作名词:逃跑的军队、败北的军队)
4、此亡秦之续耳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7、其进愈难,其见愈奇。 (动词“续”,受定语“亡秦”的 修饰,用作名词:继承者,后续者) (动词“至”用作名词:到的人)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见 : 看见的景物)
2.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如:烛之武退秦师(退,带宾语“秦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劝学》 2、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相斗)
3、项伯杀人,臣活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欲止不内 4、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6、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句中的“活”“从”“止”都是使动用法) (却:使……退却;击退) (“兴”“亡”,动词使动用法, 使……兴盛;使……灭亡) (鸣:使……鸣)
3.动词的为动用法 1、祭祀必祝之 《触龙说赵太后》 2、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馆记》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4.伏清白以死直兮.《离骚》 (祝,祈祷。动词的为动用法:为……祈祷) (泣:为……哭泣) (哀:为……而哀) (死:为……而死)
三.形容词的活用 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1.活用为名词。2.用作一般动词。 3.使动用法。4.意动用法。 5.为动用法
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或数词。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或数词。 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如: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贵以近知远,以所见知所不见 1、“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长”表示“长处”,“短”表示“短处”。
2、供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3、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勾践灭吴》 4、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 5、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归去来兮辞》 (缺少 :缺少的东西。困窘 : 困乏的东西) (有利 → 有利的时机) (德才兼备 → 德才兼备之人) (年轻的 → 年龄小的人) (年长的 → 年长的人) (幼小 → 幼儿)
9、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圣明 / 圣明的人)(愚蠢 /愚蠢的人)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7、小学而大遗。 (《师说》) 8、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9、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圣明 / 圣明的人)(愚蠢 /愚蠢的人) (细小 / 小的方面)(与“小”相对 /大的方面) (细小/ 小的收获)(与“小”相对 大的方面) (艰险偏远/ 艰险偏远的地方)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的动词。 如: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坏、破旧 → 损害) 2.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的动词。 如: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坏、破旧 → 损害) 1、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2、且饮食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不多 → 缺少) (衰弱 → 减少)
3、念悲其远,亦哀之矣。《触龙说赵太后》 4、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兮辞》) 5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 (遥远 → 远嫁) (好的 → 喜欢) (骄傲 → 轻视)
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7、火尚足以明也。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尽,完 / 走到尽头) (明亮 / 照明) (错误 / 弄错)
3.形容词活用作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如:“以愚黔首”(《过秦论》)“愚”,表示“使... ...愚笨”。 1、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2、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利益 → 使……得到好处) (安定 → 使……安定)
3、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勾践灭吴》 4、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触龙说赵太后》 5、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 (整洁 → 使……整洁) (美丽 → 使……美丽) (饱 → 使……饱) (尊贵 → 使……尊贵) (愉快 → 使……现出愉快的神色)
4.形容词活用作意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为......”或“把... ...当作......”。如,“且庸人尚羞之”中的“羞”,表示“把......当作羞耻”。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丽 → 以为……美丽)(《邹忌讽齐王纳谏》)
1、而耻学于师/则耻师焉/不耻相师 2、成以其小,劣之。《促织》 3、乐琴书以消忧。 (《归去来兮辞》) (形容词“耻”带宾语“学于师” “师”“相师”,用作意动:以……为耻) (劣:以……为劣) (快乐 → 以……为快乐)
5.形容词活用作为动用法 念悲其远也 《触龙说赵太后》 (悲,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悲伤)
四.数词用作动词 1、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兰亭集序》 2、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 (数词“一”用作动词:看作一样) 1、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兰亭集序》 2、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 3、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数词“一”用作动词:看作一样) (数词“一”处在谓语的位置, 用作动词:是一样的) (数词“一”用作动词:统一)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