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学习 “文言文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词类活用是指一部分实词(也有个别虚词)在一定条件下临时改变原来所属那类词的语法功能而作另一类词用的现象。 识别词类活用主要根据上下文,从语法角度去分析。
文言文词类活用 1.一般动词 1. 名词 2.使动用法 2. 使动用法 3.意动用法 3.为动用法 4.作状语 1. 名词 2. 一般动词 二.动词的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一般动词 2.使动用法 3.意动用法 4.作状语 1. 名词 2. 使动用法 3.为动用法 四.数词用作动词 三.形容词的活用 1. 名词 2. 一般动词 3.使动用法 4.意动用法 5.为动用法
2006年高考江苏卷: 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
(2008年广东高考题) ①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译文:当时陶侃担任闲散官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周访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
2007年高考湖南卷: (2)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2007年高考湖南卷: (3)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2009年高考湖南卷: (3)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 2009年高考湖南卷: (3)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
类型示例 名词 活用为 1.名词+宾语 动词 籍吏民,封府库。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副词作状语 +名词 汉水又东。 动词 类型示例 1.名词+宾语 籍吏民,封府库。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副词作状语 +名词 汉水又东。 3.能愿动词 +名词 名词处在动词应该处的位置上。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名词+补语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5.“所”+名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6.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8.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规律:两个名词连用,不是并列、偏正、修饰关系,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总结 1.朝歌夜弦 《阿房宫赋》 2.晋军函岭,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3.朝服衣冠 《谏太宗十思疏》 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名作动,唱歌。 名作动,驻军。 名作动,穿上。 帝王:称帝称王 规律:两个名词连用,不是并列、偏正、修饰关系,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寡人之于国也》) 6.今王鼓乐于此(《孟子》) 树:种植 鼓:奏 规律: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规律:名词前面有副词或能愿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 9.云青青兮欲雨 《梦游天姥吟留别》 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1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名作动,下雨 名作动,游泳 名作动,称王 规律:名词前面有副词或能愿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12.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1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桓晋文之事》) 14.江水又东(《水经注》) 目:使眼色 王:称王 东:向东流 规律: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名词前后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连接,这个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15.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16.扣弦而歌《赤壁赋》 名作动,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名作动,歌唱。 规律:名词前后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连接,这个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总结 下列几种情形中的名词常用作动词: 1.用在介词结构前的名词 2.用在代词前的名词 3.用在副词后的名词 4.用在能愿动词后的名词 5.用在所字后的名词 6.两个名词连用时的其中一个名词 7.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
练习一 A 吏于土:在地方上做官。后带补语。 B 芽:发芽。前有副词“已” 。 A.凡吏于土者 ,皆往之。 B.二月草已芽 。 C 花:开花。在谓语位置。 D 事:做,从事。 E 侯:封侯。 A.凡吏于土者 ,皆往之。 B.二月草已芽 。 C.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D.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E.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练习二 1服:穿上戴好 2 蹄:用蹄踢 1.邹忌朝服衣冠 2.驴不胜怒,蹄之 3疾病:患疾病 3.其疾病而死。 4 志:做标记 4.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服:穿上戴好 2 蹄:用蹄踢 3疾病:患疾病 4 志:做标记 “所”字结构:所+动词=名词性词组
2.名词活用为使动 2.名词活用为有“使......为”意思的动词,通常称为名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必带宾语。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之”就是“使他为王” 既东封郑。 (《烛之武退秦师》) 步余马于兰皋兮。(《离骚》) (封——使……成为疆界) (步——使……缓行)
3.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1.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边邑——把……当作边邑)
2.吾从而师之。 (《师说》) 3.耻学于师。 (《师说》) 4.孔子师郯子、苌弘…… (《师说》)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老师——以……为老师) (羞耻——以……为羞耻) ( 老师——以……为老师) (羞耻——以……为羞耻) (镜子——以……为镜子)
4.名词作状语 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 A.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B.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特征、状态。 C.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D.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时间。E.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F.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
A.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2.南取汉中。(《过秦论》) 3.西举巴蜀。(《过秦论》) 4.东割膏腴之地。(《六国论》) (上——向上)(下——向下) (南——向南) (西——向西) (东——向东)
5.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 6.仓皇东出。(《伶官传序》) (北——向北) 7.汶水西流。(《登泰山记》) 5.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 6.仓皇东出。(《伶官传序》) 7.汶水西流。(《登泰山记》) 8.济水东流。(《登泰山记》) 9.东犬西吠。(《项脊轩志》) 10.骊山北构而西折(《阿房宫赋》 (北——向北) (东——向东) (西——向西) (东——向东) (西——朝西) (北——从北面)(西——向西面)
B.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 表示动作、行为特征、状态。 1.席卷天下。(《过秦论》) 2.包举宇内。(《过秦论》) 3.囊括四海。(《过秦论》) 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席子——像卷席子那样) (包裹——像包包裹那样) (口袋——像装口袋那样) (云——像云一样)(回声——像回声一样) (影子——像影子一样)
5.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6.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7.廊腰缦回。 (《阿房宫赋》) 8.蜂房水涡。 (《阿房宫赋》) (翅膀——像翅膀一样) (奴隶——像对奴隶一样) (腰——像腰一样) (蜂窝——像蜂窝一样) (水涡——像水涡一样)
C.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1.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3.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船——用船) (眼睛——用眼)(耳朵——用耳) (兄长——像对待兄长一样)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5.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6.群聚而笑之。 (《师说》) (脸——当面) (小路——抄小路) (人群——成群地)
D.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时间 1.内立法度。(《过秦论》) 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3.有大石侧立千尺。 (《石钟山记》) (国内——在国内) (夜间——在夜间) (旁边——在旁边)
4.使不上漏。(《项脊轩志》) 5.前辟四窗。(《项脊轩志》) 6.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上面——从上面) (前面——从前面) (旁边——从旁边)
E.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过秦论》) (瓮——以瓮)(绳子——以绳子)
F.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 1.日削月割。 《六国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 1.日削月割。 《六国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 (天——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 (天——每天) (天——一天天地)
练习 1.猱进鸷击,或能免乎? 2.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3.卒廷见相如。 4.操军破,必北还。 5.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1.表比喻。像“猱”“鸷”那样,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 2.表比喻。像“狐狸”那样鸣叫。 3.表处所。在朝廷上,表示动作行为的地点。 4.表方向 。向北方,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5.表方向。向东;向北。
随堂测试 A A、名作动,归罪 1.下列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项是( ) A.王无罪岁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1.下列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项是( ) A.王无罪岁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D. 用心一也 A A、名作动,归罪 BC、名词作状语 D、数词作形容词
D 2.选出下面加点字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一项( ) A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B.公子怒,欲鞭之。 C.儿涕而去。(《促织》) D.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 ABC名作动。意思分别是:A养蚕,B鞭打,C哭泣。 D时间名词作状语。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2.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3.动词活用为为动用法
1. .动词活用为名词。 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或“之”字,被定语修饰。 如: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救”,表示“救兵”。
(动词“赐”作动词“为”的宾语,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用作名词,恩惠) 2、于是从散约败 《过秦论》 2、于是从散约败 《过秦论》 3、追亡逐北 《过秦论》 (动词“赐”作动词“为”的宾语, 用作名词,恩惠) 动词“约”与“败”组成主谓结构,用 作名词:盟约、联盟) (动词“亡”“北”处在动宾结构的宾语位置,用作名词:逃跑的军队、败北的军队)
4、此亡秦之续耳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7、其进愈难,其见愈奇。 (动词“续”,受定语“亡秦”的 修饰,用作名词:继承者,后续者) (动词“至”用作名词:到的人)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见 : 看见的景物)
2.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如:烛之武退秦师(退,带宾语“秦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劝学》 2、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相斗)
3、项伯杀人,臣活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欲止不内 4、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6、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句中的“活”“从”“止”都是使动用法) (却:使……退却;击退) (“兴”“亡”,动词使动用法, 使……兴盛;使……灭亡) (鸣:使……鸣)
练习: 1、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2、舞幽壑之潜蛟。 3、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4、令诸君知天亡我。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6、鲁人有因子墨子而 学其子者 (使……回去) (使……起舞) (使……相斗) (使……灭亡) (使……失望) (使 …… 学习)
2、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馆记》 3.伏清白以死直兮。《离骚》 3.动词的为动用法 1、祭祀必祝之《触龙说赵太后》 1、祭祀必祝之《触龙说赵太后》 2、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馆记》 3.伏清白以死直兮。《离骚》 (祝,祈祷。动词的为动用法:为……祈祷) (泣:为……哭泣) (死:为……而死)
三.形容词的活用 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1.活用为名词。2.用作一般动词。 3.使动用法。4.意动用法。 5.为动用法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或数词。 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如: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贵以近知远,以所见知所不见 1、“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长”表示“长处”,“短”表示“短处”。
2、供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3、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勾践灭吴》 4、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 5、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归去来兮辞》 (缺少 :缺少的东西。困窘 :困乏的东西) (有利 → 有利的时机) (德才兼备 → 德才兼备之人) (年轻的 → 年龄小的人) (年长的 → 年长的人) (幼小 → 幼儿)
9、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圣明 / 圣明的人)(愚蠢 /愚蠢的人)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7、小学而大遗。 (《师说》) 8、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9、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圣明 / 圣明的人)(愚蠢 /愚蠢的人) (细小 / 小的方面)(与“小”相对 /大的方面) (细小/ 小的收获)(与“小”相对 大的收获) (艰险偏远/ 艰险偏远的地方) (遥远 → 远嫁)
10、念悲其远,亦哀之矣。《触龙说赵太后》 (遥远 → 远嫁)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形容词活用如及物动词,其后带有宾语。 2、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便活用 为动词。 3、形容词用在名词或副词后面,活用如不及 物动词。
示例: (轻视) 1、尔安敢轻吾射? (擅长) 2、京中有善口技者。 (远离) 3、敌人远我。 (靠近) 4、稍出近之。 (逗乐) (交好) 1、尔安敢轻吾射? 2、京中有善口技者。 3、敌人远我。 4、稍出近之。 5、似与游者相乐。 6、与先君子善。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的动词。 如: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坏、破旧 → 损害) 1、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2、且饮食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不多 → 缺少) (衰弱 → 减少)
3、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兮辞》) 4、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 (好的 → 羡慕) (骄傲 → 轻视)
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6、火尚足以明也。 7、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尽,完 / 走到尽头) (明亮 / 照明) (错误 / 弄错)
3.形容词活用作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如:“以愚黔首”(《过秦论》)“愚”,表示“使... ...愚笨”。 1、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2、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阙损→ 使…… 减少) (利益 → 使……得到好处) (安定 → 使……安定)
3、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勾践灭吴》 4、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触龙说赵太后》 5、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 (整洁 → 使……整洁) (美丽 → 使……美丽) (饱 → 使……饱) (尊贵 → 使……尊贵) (愉快 → 使……现出愉快的神色)
示例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各国诸侯(因此)畏惧(秦国),会合结盟想办法使秦国(的势力)削弱。 屈心而抑志兮
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
4.形容词活用作意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为......”或“把... ...当作......”。如,“且庸人尚羞之”中的“羞”,表示“把......当作羞耻”。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丽 → 以……为美丽)(《邹忌讽齐王纳谏》)
示例 齐彭殇为妄作 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滕公认为他的话出众不凡,他的容貌壮美 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答案: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齐彭殇为妄作
1、而耻学于师/则耻师焉/不耻相师 2、成以其小,劣之。《促织》 3、乐琴书以消忧。 (《归去来兮辞》) (形容词“耻”带宾语“学于师” “师”“相师”,用作意动:以……为耻) (劣:以……为劣) (快乐 → 以……为快乐)
5.形容词活用作为动用法 念悲其远也 《触龙说赵太后》 (悲,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悲伤)
四.数词用作动词 1、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兰亭集序》 2、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 (数词“一”用作动词:看作一样) 1、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兰亭集序》 2、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 3、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数词“一”用作动词:看作一样) (数词“一”处在谓语的位置, 用作动词:是一样的) (数词“一”用作动词:统一)
课堂练习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