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情 和经济社会发展展望 贵阳市交通技工学校 侯勇
贵州省情介绍
地 理 地 貌 贵州位于中国大西南东部,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 贵州国土总面积17.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4%,居全国第16位。 省会贵阳市距重庆长江口岸300多千米、距广西北海直距约500千米。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通称贵州高原,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 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 贵州是世界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气 候 贵州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 贵州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 贵州年相对湿度高达82%,而且不同季节之间的变幅较小,各地湿度值之大以及年内变幅之平稳,是同纬度的我国东部平原地区所少见。 气候特点在垂直方向差异较大,立体气候明显,“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人口和民族 2006年末全省人口为3959.15万人。 贵州有56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居全国第三位。 世居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瑶族、白族、壮族、畲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等17个。
行 政 区 划 全省现辖贵阳、六盘水、遵义、安顺4 个地级市和黔东南、黔西南、黔南3个自治州以及毕节、铜仁2个地区,共有56个县、11个自治县、9个县级市、10个市辖区、2个特区和692个镇、507个乡(其中含253个民族乡)、88个街道办事处。省会为贵阳市。
贵 阳 市
【辖区】城市行政区划辖六区(云岩区、南明区、白云区、乌当区、花溪区、小河区)、一市(清镇市)、三县(修文县、开阳县、息烽县)。 【现行政区】2004年,贵阳市辖6个区、1个市、3个县,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1个乡(其中民族乡19个)、30个镇、37个街道办事处、3个农村社区、1118个行政村、437个居委会。 【辖区】城市行政区划辖六区(云岩区、南明区、白云区、乌当区、花溪区、小河区)、一市(清镇市)、三县(修文县、开阳县、息烽县)。
历 史 文 化 贵州是中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 贵州建省只有500多年, “贵州”名称始于宋朝(公元960—1127年)。 贵州简称“黔”。 贵州这片土地上特有的自然形态和文化形成,显示了在复杂历史时期形成的文化,以其“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族”的多元民族文化,形成了它的多样化格局和灿若云锦般的辉煌。
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17日)
遵义会议的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后来在长征途中的扎西会议上通过。 遵义会议的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后来在长征途中的扎西会议上通过。 陈云手稿记载的遵义会议作出的四条决定: (1)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 (2)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 (3)常委中再进行分工; (4)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资 源 优 势 贵州水、电、煤多种能源兼备,组合良好。 全省水能蕴藏量为1808万千瓦(平均功率),居全国第6位。 煤炭保有储量达504.27亿吨,居全国第5位, 远景可开发电力装机容量4000万千瓦以上。“水火互济”的电源结构使贵州成为中国发电工业的最佳省份之一。
矿产资源 贵州已发现矿产123种 排全国第一位的有汞、重晶石、化肥用砂岩、冶金用砂岩、饰面用辉绿岩、砖瓦用砂岩、砖瓦用砂岩等; 排第二位的有磷、稀土等; 排第三位的有铝土矿、镁等; 煤、锰、锑、金、镓、硫铁矿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
生物资源 贵州是全国重要的动植物种源地和中药材四大产区之一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的有71种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87种
旅游资源 贵州以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相结合为主要特点。自然风光集山石、水景、洞穴、林木于一体,景观奇特,有世界罕见的生物化石群和原始神秘的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以古朴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和悠远凝重的历史文化为主要特色,以遵义会址和红军四渡赤水遗迹为代表的举世闻名的长征文化,让人驻足凭吊、追思缅怀;多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浓郁神秘的民族风情,以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使贵州成为迷人的“天然公园”和“避暑胜地”。
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展望
“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到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比2000年增加两倍、人均超过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
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有新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趋于良好;
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特色优势产业健康成长,一批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对内对外开放达到新水平;
完成“两基”攻坚任务并得到巩固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迈出新步伐;
力争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有新改善,基本解决农村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力度,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 二、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四、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五、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
坚持把新阶段扶贫开发作为我省“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继续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采取综合措施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依托生物多样性、利用环境差异性,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围绕市场需求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着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逐步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采取做好规划、分类指导、抓好试点、扎实推进的办法,加大政府投入,集约利用土地,提高生产能力,完善市场机制,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公共设施,大力普及沼气,改善人居环境,形成众多各具特色的乡村田园村寨、民族文化村寨,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加强以交通和水利 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基本建成适应发展需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二、在解决工程性缺水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加强以交通和水利 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基本建成适应发展需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二、在解决工程性缺水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三、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贵阳市“三条环路十六条射线”骨干路网系统。 (1)一环路:蟠桃宫-宝山路北段-北京路-枣山路-浣沙路-解放路-宝山路南段-蟠桃宫。 (2)二环路:三桥-改茶路-贵黄路东段-花溪二道北段-南二环-东二环-贵遵路南段-三桥。 以上两条环路要建成无信号灯控制的城市快速通道。 (3)三环路(即贵阳环城高速公路):机场路-东北环线-西北环线-南环线-机场路。 (4)十六条射线:贵黄路艺校至金华段、北京西路、观山路、金朱路、贵金线、贵遵路沙坡至尖坡段、盐沙线、新天大道、北京东路、机场路、油小线、东站路、富源路、沙冲路及延伸段、花溪大道、花溪二道。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特色经济体系 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构建特色经济体系 二、努力提高重点产业及骨干企业整体技术水平 三、努力促进服务业壮大规模,提升素质
止境
贵州电力与邻近的省区相比,在装机、年发电量等主要经济指标上走在了前列,成为南方电网区域中仅次于广东的电力大省。 “十一五”期间,作为“西电东送”南线的重要电源省,贵州向广东送电量预计将达1800亿千瓦时,是“十五”期间的6倍。
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积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二、加快贵阳城市经济圈建设,逐步形成合理的区域开发格局 三、切实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四、建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
坚持生态立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生态立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三、扎实推进生态建设 四、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
大力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二、积极推进科技自主创新 三、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2007年“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力争2010年在市(州、地)所在地和部分县(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使在校生规模达到100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0%左右。
加大对家庭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全部免收杂费,继续落实好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政策,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入学问题。
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体系; 大力支持发展农业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积极办好一批骨干性、示范性职业技术院校,每个县重点建设好一所中等职业学校或职业教育中心,新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10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20所,建成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4所,力争到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40万人以上。
深化体制改革,实施开放带动战略 一、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二、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引导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 三、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 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五、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六、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积极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二、加快人口与计划生育、卫生和体育事业发展,努力提高人民健康素质 三、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其他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 七、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作为政府工作的优先目标,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十一五”期间,力争促进城镇就业80万人以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80万人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建立健全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社会保障人口覆盖面,认真研究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切实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分扩大。
到2010年,力争创建2个全国文明城市、2个全国文明行业、10个全国文明村镇、30个全国文明单位,力争二分之一的城市、三分之一的县城、五分之一的乡镇达到省级标准,新增省级文明行业6个,红旗文明单位150个,文明单位500个。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