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 发生发展 植物病害的发生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寄主与病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病害的发展乃是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病原物大量侵染和繁殖,并造成植物减产或品质的下降的过程。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Advertisements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6.5 真菌界 真菌为多细胞结构的真核生物; 具有细胞壁,但无根、茎、叶的分化, 无光合色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营寄生或腐生的异养方式生活; 分为真菌门和地衣门。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三)与动植物共生.
植物生理 植物细胞生理基础 同工酶. 学习目标 Click to add title in here Click to add title n here  掌握同工酶的概念。  了解同工酶的意义。
焦點 1 真菌的特徵與分類. 真菌 ( 菌類 ) 皆為異營真核生物大多為陸生大多具菌絲 ( 營養菌絲, 繁殖菌絲 )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分子生物学部分开发实验 植物遗传亲缘关系研究.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碰撞 两物体互相接触时间极短而互作用力较大
第五节 担子菌亚门真菌 (Basidiomycotina)
普通植物病理学 (General Plant Pathology)
番茄病害 (tomato diseases)
第二章 病害鉴别技术 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概念 一、植物病害的含义
麻风愈后者皮肤生理屏障功能的研究 大连市皮肤病医院皮肤生理研究室.
第十章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知识 + 实践 = 能力不断提高.
三种中国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 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病原真菌的基本形态和生活史.
医学真菌总论.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生殖细胞.
植物学 第四章 苔藓植物 第三节、藓 纲 一、藓纲的一般特征
第二章 园林植物病害的生物病原物 本章的基本要求: 了解:各种植物病原物的基本特点; 掌握:各类病原所致病害的症状特点,诊断方法,防治措施;
霜霉病 幼苗和成株均可发病。 主要危害叶片,茎、卷须及花梗也能受害。
园林植物病害基础知识 第二章 第一节 园林植物病害的概念 一、植物病害的定义
植物和我们.
糖尿病流行病学.
会计学专业基础课堂之 基础会计(初级会计) 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第十四章 寄主 - 病原物的相互作用 植物病原物如何侵害健康的植株,使其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病态? 植物如何保护自己免受病原物和非病原物的侵害?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1、这个过程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2、这个过程中有哪些细胞参与? 这些细胞分别行使什么样的功能? 3、抗体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第一章 植物病害的概念和症状 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症状
第三节 格林公式及其应用(2) 一、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定义 二、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三、二元函数的全微分的求积 四、小结.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第三篇 组织工作.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第二章 植物病害的病原物 第一节 植物病原真菌
光学谐振腔的损耗.
第十章 方差分析.
§7.4 波的产生 1.机械波(Mechanical wave):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过程叫机械波。1 2 举例:水波;声波.
第8章 静电场 图为1930年E.O.劳伦斯制成的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第三章 辐射 学习单元2 太阳辐射.
Positive gate bias-Induced Reliability in IGZO TFT
ATP SLYTYZJAM.
Metabolic biomarker signature to differentiate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from chronic pancreatitis Gut, 2017, Jan (IF=14.921) 汇报人:王宁 IMI CONFIDENTIAL.
2-2.1 原核生物界 1、全為單細胞,缺少核膜以及膜狀胞器, 例如:細菌和藍綠藻。.
药物的跨膜转运.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和防治策略.
第二章 基本知识概要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二、细胞概念的一些新思考 1,有机体的组成和结构单位 2,代谢和功能的单位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第一节 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重建.
成绩是怎么算出来的? 16级第一学期半期考试成绩 班级 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总分 1 张三1 115
中式烹调技艺 第八章.
第15章 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 初步
有关“ATP结构” 的会考复习.
光合作用的过程 主讲:尹冬静.
一 测定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的实验 实验装置 金属蒸汽 显示屏 狭缝 接抽气泵.
防蚊灭蚊.
Chapter 1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prokaryotic
囊叢枝菌根菌 製作人:鍾羽桐、黃柏榮.
基因信息的传递.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FH实验中电子能量分布的测定 乐永康,陈亮 2008年10月7日.
细胞分裂 有丝分裂.
插入排序的正确性证明 以及各种改进方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十三章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 发生发展 植物病害的发生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寄主与病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病害的发展乃是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病原物大量侵染和繁殖,并造成植物减产或品质的下降的过程。

群体水平上的相互作用——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 相互作用: 个体水平上的相互作用,这个过程以病原物为主线,涉及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病原物接种体的释放和传播、病原物侵染寄主植物的过程以及病害的发展和延续。 群体水平上的相互作用——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

侵染循环(infection cycle): 每一种侵染性病害都要经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使病害和病原物得以发展和延续。这种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称作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也称作侵染循环。

病害循环与生活史的区别: 生活史是以病原物为对象阐述病原物的生长、繁殖、休眠过程; 病害循环主要是以特定寄主与病原物的组合为对象,阐述病害的发生、发展和延续,包括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的接触、侵入寄主、建立寄生关系、表现症状、病原物的生长和繁殖、病原物的传播以及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

⑴ 病原物的越冬(overwintering)或越夏(oversummering); 病害循环涉及的四个问题: ⑴ 病原物的越冬(overwintering)或越夏(oversummering); ⑵ 病原物接种体的释放(inoculum release)与传播(transmission); ⑶ 侵染过程(pathogenesis); ⑷ 病害的初侵染(primary infection)和再侵染(reinfection)。  

第一节 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就是寄主植物收获或休眠后病原物的存活方式或存在场所。 第一节 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就是寄主植物收获或休眠后病原物的存活方式或存在场所。 病原物越冬和越夏的场所一般也就是初次侵染的来源,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与寄主生长的季节性有关。

一、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 (一)田间病株 多年生植物根、茎部:如苹果和梨的轮纹病、腐烂病、病毒病以及枣疯病等。 田间杂草 :多种病毒病和细菌病 带病寄主:保护地内 的寄主(黄瓜霜霉菌 )、自生麦苗 、转主寄主 等。

(二)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 种子: 种子之间:如小麦粒线虫的虫瘿、菟丝子的种子、麦角菌的菌瘿等; 种子表面:小麦腥黑穗病; 种子内:小麦散黑穗病菌。 苗木 :由病毒、类病毒、细菌等引起的多种果树病害,如苹果花叶病、锈果病、柑桔黄龙病等 ; 种薯 :马铃薯晚疫病菌 。

(三)土壤及粪肥 以休眠体:病原物的休眠体可以在土壤中较长时间的存活,如鞭毛菌的休眠孢子囊、卵菌的卵孢子、黑粉菌的冬孢子、半知菌的厚垣孢子和菌核、菟丝子和列当的种子以及线虫的胞囊或卵囊等。 以腐生的方式:一些病原真菌和细菌。 分为土壤寄居菌(soil invaders)和土壤习居菌(soil inhabitants)两类。

土壤寄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存活,病残体一旦腐烂分解,病原菌不能单独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大多数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属于这种类型。 土壤习居菌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在土壤中可以长期存活,并且能够在土壤有机质中繁殖。腐霉菌、丝核菌和镰刀菌多属于这种类型。

土壤习居菌特点: 1 一般寄生性不专化,多属于低级的寄生物; 2 寄主范围广泛,主要危害植物幼嫩的组织,造成幼苗的死亡; 3 较长的腐生阶段,在腐生阶段可以完成菌量的大量积累,因此,在条件适宜时,短时间内即可造成病害的大量发生; 4 在多数情况下,随着单一作物的连年种植,病害往往表现逐年加重,被称为重茬病害或再植病害. 如西瓜、棉花、茄子等。

(四)病株残体 绝大部分非专性寄生的真菌和细菌都能在病株残体中存活,或者以腐生的方式生活一定的时期。 专性寄生的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TMV,也能在残体中存活一定的时期。 病株残体上的病原物往往是土壤病原物的主要来源。

(五)介体 昆虫是多种病毒、细菌和线虫的传播介体,有些昆虫一经携带某些种病毒便终生具有传毒能力。 (六)温室内或贮藏窖内 如甘薯黑斑病菌、马铃薯环腐病菌等都可以在贮藏、运输期间存活。   一种病原物可以在几个场所越冬、越夏。如棉花枯萎菌可以在种子、病株残体、土壤、棉子饼和粪肥中越冬。  

二、病原物越冬、越夏方式及影响因素 (一)病原物越冬、越夏方式 1.休眠(dormancy or resting) 产生各种各样的休眠体,如真菌的卵孢子、厚垣孢子、菌核、冬孢子、闭囊壳等。 2.腐生(saprophyte) 可以在病株残体、土壤及各种有机物上腐生而越冬、越夏。棉苗立枯病菌、甘薯黑斑等。 3.寄生(parasite) 活体营养生物如小麦条形柄锈菌、小麦白粉菌。 植物病毒粒体可以在寄主植物和介体内越夏和越冬。

(二)影响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因素 最主要因素是温度,其次是湿度。 一般而言,凡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雨水、积雪等有利于作物越冬的都有利于病原物的越冬。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低温病害,不耐高温。 在夏季最热一旬平均气温超过22~23℃的地区,条锈菌便不能越夏。

夏孢子存活期与温度的关系: 温度( °C ) 时间(天) 0 433 5 179 15 47-89 25 25 36 2 45 45分钟

第二节 病原物接种体的传播 病原物的接种体(inoculum)是指病原物具有独立存活、传播和侵染功能的最小结构,它能被监测和计数。 第二节 病原物接种体的传播 病原物的接种体(inoculum)是指病原物具有独立存活、传播和侵染功能的最小结构,它能被监测和计数。 接种体有多种类型:孢子、菌丝片段、菌核、细菌细胞、病毒颗粒、线虫成虫、幼虫、卵或虫瘿、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种子等等。

一、接种体的释放 (一)主动释放 子囊孢子的释放通常是由于具弹性的子囊的爆炸,将子囊孢子顺序弹射出去 。 油菜菌核病菌子囊盘成熟后,子囊孢子可主动弹射,在静止空气中,孢子弹射高度可达70 cm左右,便于气流携带至几米至几千米处。 有些寄生性种子植物,当种子成熟时,果实吸水膨胀开裂,如松杉寄生可将种子弹射出3~5 m,最远可达15 m。表面带有粘液,很容易粘附在别的寄主植物表面。

(二)被动释放 借助外力(风、雨水、昆虫以及农事操作等)而被动释放。 如玉米小斑病菌孢子释放需2000倍于孢子重量的力,即风速达到5 m/sec时才能释放。 雨滴的溅散(rain-splash) 一滴直径5 mm的水滴(叶面积水的大小),垂直降落在光滑平面上的一层含有孢子的水膜上,可以分散成5 000个以上的小水滴,溅散的最大距离约达100 cm,最大高度可达40 cm。其中约有50%的小水滴带有孢子,散布的平均距离达20 cm。

生长在闭囊壳、子囊壳、子囊盘、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盘内孢子的释放往往需要水的参与。细菌的释放更离不开水。

二、接种体的传播方式 主要是依赖外界的因素,其中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中以风、雨水、昆虫和其他动物传播的作用最大;人为因素中以种苗和种子的调运、农事操作和农业机械的传播最为重要。

(一)气流传播 真菌的孢子数量大、体积小、重量轻,非常适合于气流传播。 土壤中的细菌和线虫也可被风吹走。 列当、独脚金的种子极小,成熟时蒴果开裂,种子随风飞散传播,一般可达数十米远。

气流传播的距离一般比较远,很多外来菌源都是靠气流传至。 如小麦条锈病菌的夏孢子可借助气流传播1 000 km以上 。 图

(二)雨水传播 植物病原细菌和真菌中的黑盘孢目和球壳孢目的分生孢子多半都是由雨水传播的,因为这些子实体之间含有胶质,胶质遇水膨胀和融化以后,接种体才能从子实体或植物组织上散出,随着水滴的飞溅和水流而传播。鞭毛菌亚门真菌的游动孢子只有在有水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和传播。

在保护地内凝集在塑料薄膜上的水滴以及植物叶片上的露水滴下时,也能够帮助病原物传播。 灌溉水动能够携带病菌的孢子、菌核、病原线虫等移动,如烟草黑胫病菌、白菜软腐病菌、水稻白叶枯病菌等。

(三)生物介体 昆虫,特别是蚜虫、飞虱和叶蝉是病毒最重要的传播介体。 近年来在我国江苏、安徽等省发现的严重危害松树造成整株萎蔫枯死的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主要是由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传播的。

(四)人为因素 引种、施肥和农事操作中,经常造成植物病害的传播。 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的调运以及农产品和包装材料的流动,能够将病害从一个国家传到另一个国家,从病区传播到新区。 使用未腐熟的粪肥、移动带病土壤能造成病害的传播人们在田间走动也能通过衣服和鞋将病原物接种体从一处带到另一处。

(五)病原物自身的移动 病原物有时可以通过本身的活动传播。 小麦全蚀病菌:1.5 m/生长季。 立枯丝核菌:2.5 cm/天。 茎线虫:爬行0.1~1 cm /天。 菌索、菌根等均具有主动传播扩散的能力。 以上这些带有主动性的传播实际上只是病原物的局部扩散,都不是宏观上的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传播。

第三节 侵染过程 一、病程的概念 病程: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的过程简称为病程(pathogenesis),也就是植物个体遭受病原物侵染后的发病过程。病程又叫侵染过程(infection process)。

病程不仅是病原物侵染活动的过程,同时受侵寄主也产生相应的抗病或感病反应,并且在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的变化,逐渐由健康的植物变为感病的植物或者终于死亡。在这一过程中植物同病原物构成了一个体系,称为植物病害体系(pathosystem)。

侵染过程一般分为4个时期: 侵入前期(prepenetration phase) 侵入期(penetration phase) 潜育期(incubation phase) 显症期(symptom appearance phase)。 病原物的侵染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各个时期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为了便于更好地认识和说明这个过程,人为地把它分为几个时期。

二、侵入前期 指病原物接种体在侵入寄主之前与寄主植物的可侵染部位的初次直接接触,或达到能够受到寄主外渗物质影响的根围或叶围后,开始向侵入的部位生长或运动,并形成各种侵入结构的一段时间。 侵入前期的时间,有的可能仅几个小时,有的甚至长达数月。

侵入前阶段是病原物处于寄主体外的复杂环境中,其中包括物理的、生化和生物因素的影响。病原物必须克服各种对其不利的因素才能进一步侵染。

(一)接触前(pre-contact) 1.根际分泌物对病原物的影响 (1)诱发病原物积聚(趋化性): 根部的分泌物(如CO2,氨基酸等)可达到根部数厘米以外,病原物和其它微生物受植物分泌物的刺激或诱发而大量积聚在植物的根围。

(2)刺激休眠体的萌发: 有些根的分泌物可刺激或诱发某些病原真菌、细菌和线虫等休眠体的萌发、产生侵染结构。 危害葱的白腐小核菌(Sclerotium cepivorum)的菌核只能在洋葱和大蒜属植物的根围萌发,而在同科的其它属植物的根围就不能萌发。 利用: 在病土中播种某些非寄主的诱捕植物,其分泌物能促进线虫的胞囊或卵孵化,形成的线虫得不到适当的寄主而死亡。 土壤中施用适量的石灰可以干扰根的分泌物的刺激作用,从而减少线虫的侵染。

(3)有助于孢子的萌发: 从植物表皮扩散出来的营养物质有助于孢子的萌发,营养物质越多,孢子萌发率越高,萌发越快。而且有些孢子只有在有植物分泌物的前提下才能萌发。 (4)营养: 有些从伤口侵入的病原物,更需要在侵入前,先在伤口部分吸收死亡细胞的营养物质生长后侵入。

2.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有些非致病的根围微生物能产生抗菌物质,可以抑制或杀死病原菌;有些腐生菌或不致病的病原菌变异菌株,具有占据病原物侵染点的竞争现象,使病原菌不能在侵入部位立足和侵入。 利用:将具有撷颃作用(或占位作用)的微生物施入土壤,或创造有利于这些微生物生长的条件,往往可以防治一些土壤传播的病害。

3.病原物对寄主的影响: 土壤与根围中的病原物在侵入寄主以前对寄主植物也有一定的影响。有些病原物在侵入前分泌一些有毒物质,造成植物发生不良反应或部分寄主细胞死亡,从而利于病原物的进一步侵入。

(二)接触后(post-contact) 病原物与寄主接触后,并不马上侵入寄主,而在植物表面或根围生长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真菌的休眠体萌发所产生的芽管或菌丝的生长、释放的游动孢子的游动、细菌的分裂繁殖、线虫幼虫的脱皮和生长等,这些生长活动有助于病原物到达侵入植物的部位。 接触期间,病原物与寄主之间有一系列的识别(recognition)活动,包括物理学和生化识别等。

1. 物理学识别: (1)寄主表皮的作用 寄主表皮包括表皮毛、表皮结构等对病原物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称为趋触性(contact tropism)。 如在单子叶植物上锈菌芽管受物理学刺激沿纵行叶脉的生长。

(2)水的作用: 真菌的芽管和菌丝趋水性使之向植物气孔分泌的水滴或有水的方向运动。 灰葡萄孢侵染唐菖蒲: 植物表面有一层水膜时通过角质层直 接侵入。 当叶面的水膜干燥时,气孔产生分泌 水,芽管就趋向气孔侵入。

(3)电荷的作用: 某些疫霉菌的游动孢子对植物根围的0.3~0.6 μA的电流强度有趋电性等。

2.生化识别(趋化性): 叶片表面上的营养物质对它的侵染有一定影响。 灰葡萄孢(B. cinerea)的孢子在含有葡萄汁的水中比在清水中萌发的早而快。 植物的大部分分泌物利于病原物的侵入,但有时植物组织分泌到表面的物质能抑制孢子的萌发。 表面的其它微生物也可以产生某些抑制物质。

(三)环境条件的影响 湿度、温度对接触期病原物的影响最大。 1. 湿度: 1)许多真菌孢子必须在水滴中萌发率才高。 小麦条锈病菌的夏孢子,在水滴中萌发率很高,在饱和湿度中的萌发率不过10%左右,当湿度降到99%时,孢子萌发率就低到1%左右。 稻梨孢菌的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的空气中,萌发率不到1%,在有水滴时达到86%。

对于鞭毛菌亚门真菌,水滴更为必要。 对于绝大部分气流传播的真菌,湿度越高对侵入越有利。 2) 白粉菌的分生孢子是一例外. 可以在湿度比较低的条件下萌发,湿度太大或在水滴中萌发反而不好。 机理: 白粉菌细胞液的渗透压很高,从干燥的空气中吸收的水分或仅孢子呼吸作用所产生的水分可以满足萌发的需要。所以,白粉菌的分生孢子在湿度较低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白粉病在干旱的条件下发生严重,在没有雨的温室发生也可以很重。

3)对于土壤传染的真菌(除鞭毛菌外),土壤湿度高不利于孢子的萌发和侵入。 湿度过高不仅影响病原物的正常呼吸作用,而且还可以促进对病原物有拮抗作用的腐生生物的生长。

2.温度: (1)对病原物的影响: 真菌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一般在20~25℃左右。 不同真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存在一定差异。 霜霉目真菌、大多数锈菌和黑粉菌孢子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要低一些。 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则要高一些。在适宜温度下,不仅孢子萌发的百分率增加,萌发所需要的时间也较短。

(2)温度对寄主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影响植物的生理特性,改变分泌产物或分泌营养物的数量,从而影响病菌的侵染。 例如草莓丝核菌所引起的草莓立枯病,低温时比高温时发病重,这是因为草莓在低温下分泌的氨基酸量大,而这些氨基酸对病原菌生长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光照: 一般光照对真菌孢子的萌发影响不大,但光照对于某些真菌的萌发有刺激作用或抑制作用,如禾柄锈菌(Puccinia graminis)的夏孢子在没有光照条件下萌发较好。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冬孢子在有光照的条件下才能萌发。

侵入前期(prepenetration phase) 潜育期(incubation phase) 显症期(symptom appearance phase)。

三、侵入期 将病原菌侵入寄主到建立寄生关系的这段时间,称为病原物的侵入期(penetration phase)。

(一)病原物的侵入途径 1.直接侵入 直接侵入是指病原物直接穿透寄主的保护组织(角质层、蜡质层、表皮及表皮细胞)和细胞壁从而侵入寄主植物。 有的病原物如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和部分真菌直接侵入寄主。

真菌的侵染丝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

真菌直接侵入的典型过程: 1)落在植物表面的真菌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产生芽管; 2)芽管的顶端可以膨大而形成附着胞(appressorium),附着胞以分泌的粘液和机械压力将芽管固定在植物的表面; 3)从附着胞与植物接触的部位产生纤细的侵染丝(penetration peg),借助机械压力和化学物质的作用穿过植物的角质层。 4)真菌穿过角质层后或在角质层下扩展、或随即穿过细胞壁进入细胞内、或穿过角质层后先在细胞间扩展,然后再穿过细胞壁进入细胞内。

真菌直接侵入的机制: 包括机械压力和化学的两方面的作用。 1)附着胞和侵染丝具有机械压力。 例如麦类白粉病菌分生孢子形成的侵染丝的压力可达到7个大气压,能穿过寄主的角质层。 2)侵染丝顶端部分分泌的毒素使寄主细胞失去保卫功能,侵染丝分泌的酶类物质对寄主的角质层和细胞壁具有分解作用。 实验证明酶的活动局限在侵染丝的侵入点附近,并不扩散到较远的地方。

2. 自然孔口侵入 许多真菌和细菌都是从自然孔口侵入的。 植物的自然孔口很多,包括气孔、水孔、皮孔、柱头、蜜腺等。 在自然孔口中,尤其以气孔最为重要。气孔在叶表皮分布很多,下表皮的分布则更多。 真菌孢子萌发形成芽管,再形成附着胞和侵染丝,而后以侵染丝从气孔侵入。 存在于气孔上水膜内的细菌通过气孔游入气孔下室,再繁殖侵染。

3.伤口侵入 包括外因造成的机械损伤、冻伤、灼伤、虫伤、植物自身在生长过程中造成一些自然伤口,如叶片脱落后的叶痕和侧根穿过皮层时所形成的伤口等,都可能是病原物侵入的途径。 所有的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大部分的病原真菌、病毒、类病毒可通过不同形式造成的伤口侵入寄主。

伤口侵入的意义: 1) 以伤口作为侵入的途径; 2)利用伤口的营养物质; 3)病原物先在伤口附近的死亡组织中生活,然后再进一步侵入健全的组织。 后两类病原物也称为伤口寄生物,大都是属于寄生性较弱的寄生物。

(三)侵入所需要的时间和接种体的数量 1. 时间: 部分植物病毒和病原细菌与寄主的适当部位接触即可侵入。 昆虫传染的病毒,侵入所需要时间的长短因病毒的性质而不同,短的只要几分钟,长的也不过几小时; 真菌孢子要经过萌发和形成芽管才能侵入,所需要的时间较长,但一般都不过几小时,很少超过24 h。马铃薯晚疫病和小麦秆锈病:2~3 h。 侵入时间越长,侵入的百分率则越高。测定小麦品种对锈病的反应时,麦苗接种病原菌后一般需要保湿十几个小时,目的在于保证病原物的成功侵染。

2.接种体数量 植物病原物完成侵染所需的最低接种体数量称为侵染剂量(infection dosage),有人也称为侵染数限。 侵染剂量因病原物的种类、病原菌的活性、寄主品种的抗病性和侵入部位而不同。 1)真菌 小麦的锈菌、白粉菌:用单个夏孢子或分生孢子接种叶片,就可引起侵染。 小麦赤霉病菌: 分生孢子浓度104 个/ml. 小麦腥黑穗病菌: 麦种上要有100个/粒冬孢子

2)细菌 少数细菌:单个细菌. 多数细菌:一定数菌量. 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悬浮液的浓度不低于1×108 /ml。 3)植物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104-5个粒体。 一般来说,病原物的侵入量大,繁殖较快,容易突破寄主的防御。

(四)侵入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受寄主的感病期、感病器官、病原物侵入时环境条件的影响。环境条件中以湿度和温度的影响最大。 1.湿度 湿度高低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决定孢子能否萌发和侵入,是影响病原物侵入的主要因素。 多数病原物要求高湿的条件才能保证侵入成功,高湿条件持续的长短又影响病原菌的侵入率,有的甚至要求有水膜存在。

2.温度 影响萌发和侵入的速度。 1)大多数病原物接种体萌发的最适温度与侵入寄主的温度是一致的。 小麦条锈病菌:最适温度范围是9~13℃ 最高为22℃ 最低为1.4℃ 小麦秆锈病菌: 最适侵染温度是18~22℃ 最高为31℃ 最低3℃

2) 有些病原物接种体萌发的最适温度与侵入寄主的温度不一致。 马铃薯晚疫病菌: 产生孢子囊:18~22℃ 形成游动孢子:12~13℃ 游动孢子萌发:12~15℃ 芽管生长:21~24℃。 因此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的有利条件是夜间,此时温度较低而湿度高,有利于孢子囊和游动孢子的形成和萌发,但是芽管的侵入和侵入以后菌丝的发育则需要比较高的温度。 3.光照 光照可以决定气孔的关闭,因而影响侵入。

侵入前期(prepenetration phase) 潜育期(incubation phase) 显症期(symptom appearance phase)。

四、潜育期 潜育期(incubation phase):病原物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开始表现明显症状的时期,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繁殖和蔓延的时期。 有人认为孢子萌发就是潜育期的开始,把从孢子开始萌发到寄主开始表现症状的时期称为潜育期,还有人把从孢子开始萌发到病菌在寄主上再产生孢子的时期称为潜育期。 也有人认为当病原物同寄主接触之时,就是潜育期的开始。 通常潜育期是通过接种试验确定的,以接种之日到症状出现之日的期间为潜育期。

潜育期是植物病害侵染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借助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和生物化学等先进技术研究侵染早期植物的反应,揭示病原物和寄主植物间相互作用的本质,是现代植物病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一)定殖(colonization) 病原物侵入后,首先在寄主上定殖,建立寄生关系,从寄主获得水分和养分并从侵染点向四周扩展,进一步生长、繁殖。但是寄主并不单纯是被动供给水分和营养物,对病原物的侵入有一定的反应。因此,潜育期也是病原物和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时期。 植物病原物的侵入并不表示与寄主建立了寄生关系,建立了寄生关系的病原物能否进一步发展而引起病害,还要受寄主植物的抵抗力和环境因素等很多条件影响。

(二)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 病原菌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其扩展范围的不同,表现出了对植株组织和器官的不同选择性。 有的病原菌仅在侵染点周围的小范围内扩展,只能造成局部侵染病害,这种现象称为局部侵染(local infection)。如真菌性叶斑病; 有的则从侵入点向各个部位蔓延,从而引起全株性的系统侵染(systemic infection),如棉花的枯黄萎病、番茄的青枯病、烟草花叶病、枣疯病等,这些病原物可通过输导组织扩展,形成系统性病害。

病原物在寄主组织内的生长蔓延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 ⑴ 病原物在植物细胞间生长,从细胞间隙或借助于吸器从细胞内吸收营养和水分。这类病原物多为专性寄生菌,如各类锈菌、霜霉菌、寄生性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 ⑵ 病原物侵入寄主细胞内,在植物细胞内寄生,借助寄主的营养维持其生长。如各类植物病毒、类病毒、细菌、植原体和部分真菌。 ⑶ 在细胞间和细胞内同时生长。多数的植物病原真菌菌丝可以在细胞间生长,同时又可穿透寄主细胞在细胞内生长。病原细菌则大多先在寄主细胞外生存、繁殖,当寄主细胞壁受到破坏后再进入细胞。

(三)潜育期的长短及影响因素 植物病害潜育期的长短随病害类型、温度、寄主植物特性、病原物的致病性不同而不同,一般为10 d左右。 水稻白叶枯病:3 d 大、小麦散黑穗病:半年 潜育期的长短与病害流行有密切的关系。潜育期短,发病快,循环次数多,病害容易大发生。

侵入前期(prepenetration phase) 潜育期(incubation phase) 显症期(symptom appearance phase)

五、显症期(symptom appearance phase): 从出现症状直到寄主生长期结束,甚至植物死亡为止的一段时期。 症状出现以后然后进入繁殖阶段产生子实体,症状也随着有所发展。显症期是病原物大量增殖、扩大危害的时期。 真菌性的病害往往在受害部位产生孢子等子实体,称为产孢期。

影响产孢的因素: 1.温度 其幅度比生长所要求的温度范围要窄,而有性孢子产生的温度范围比无性孢子更窄,且要求较低的温度。 白粉菌:晚秋才产生闭囊壳,可能主要是受温度的影响。 子囊菌:有性孢子越冬后的落叶中产生,其发育过程需要一个低温阶段。 通常无性孢子产生的最适温度同该菌生长最适温度基本一致。 有些需高温和低温交替。 苹果炭疽病菌恒温条件下不容易产生孢子,在变动的室温下,几天之后就能产生大量孢子。

2.湿度 高湿度有利于子囊壳的形成,能促进子囊孢子的的产生。因此在实验室中,对未产生子实体的病组织,常用保湿的方法促其产生子实体。大多数真菌需要较长的潮湿时间。

3.光照 光是许多真菌产生繁殖器官所必需的。 有的只有某一个阶段需要光照,有的全部发育阶段都需要光照。 在实验室中,有些真菌完全在黑暗中培养也能产生孢子,而且同光照下培养没有什么差别。另一些真菌则需要光的刺激。 一般在白天散射日光下接受光照,12 h光照与12 h黑暗交替,就能促进孢子产生。 有些真菌需要在全光条件下培养才能产生孢子。 紫外光和近紫外光对某些真菌的繁殖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4.寄主 病原物与寄主的组合决定病原物与寄主的亲和性程度,进而决定病害症状的表现和类型,症状的发展速度及病部繁殖体的数量。 田间观察可以发现专性寄生物的孢子常在寄主活组织上形成,兼性寄生物则常在坏死组织上产生孢子。有些真菌的子实体仅在病斑的边缘形成,可能是一种中间类型。 一般认为“饥饿”可以促进孢子产生,即营养条件不利于菌丝体生长时,可以促进产生孢子。在实验室中,常用降低培养基碳源的方法来促进孢子产生,有时甚至用水琼脂培养。

许多植物病原真菌在人工培养条件下不产生孢子或很不容易产生孢子。 微量元素、维生素、激素等与真菌孢子形成的关系作了探索,都没有发现存在共同的规律。 植物病原真菌的繁殖可能同寄主的性状有密切关系,有人建议用植物组织经冷法灭菌(用氧化丙烯熏蒸)后培养真菌,虽然对某些病原菌有一定效果,但仍不是万用的药方。 总的说来,植物病原真菌在自然界进行繁殖的生理和生态环境是千差万别的,至今仍是有待探索的秘密。

第四节 初侵染和再侵染 初侵染(primary infection): 第四节 初侵染和再侵染 初侵染(primary infection): 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接种体在生长季节中首次引起寄主发病的过程称为初侵染。 再侵染(reinfection): 受到初侵染而发病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在同一生长季节中经传播引起寄主再次发病的过程叫再侵染(reinfection)。再侵染的接种体来源于当年发病的植株,在同一季节中,经传播引起第二次或更多次的侵染,导致植株群体连续发病。

单循环病害(monocyclic disease) : 指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或虽有再侵染,但危害作用很小的病害。 该类病害多为土传、种传的系统性病害。如小麦腥黑穗病等. 多循环病害(polycyclic disease): 指病原物在一个生长季节中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 该类病害多是局部侵染病害,病害的潜育期短,病原物的增值率高,寿命较短,对环境敏感。小麦锈病、稻瘟病、水稻白叶枯病、马铃薯晚疫病、白粉病等。

一种病害是否有再次侵染,涉及到这种病害的防治方法和防治效率。只有初次侵染而没有再次侵染的病害,只要防治初次侵染,病害就能得到控制。对于可以发生再次侵染的病害,在注意初次侵染的前提下,还要加强再次侵染各个环节的控制,防治方法和效率的差异也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