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鱼病的诊断与防治 主讲:黄志秋
一、病毒性鱼病 1、草鱼出血病 [病原]草鱼出血病病毒 [症状]病鱼的体色发黑,体表 及内脏各器官组织都不同程度 地充血、出血,严重时全身肌 肉呈鲜红色,病鱼严重贫血, 鳃常呈“白鳃”。 右上图:患出血病草鱼鱼种,剪去一侧腹壁,示肠出血。 右中图:患出血病草鱼鱼种,示口腔、上下颌、头部及眼出血。 右下图:患出血病草鱼鱼种,剥去皮肤,示肌肉出血。
1、草鱼出血病 [流行情况]该病是草鱼鱼种培育阶段流行广、危害大的鱼病。流行季节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1足龄青鱼也受害,2龄以上草鱼有时也患此病。 流行于水温20-33℃,最适流行水温为27-30℃;但当水质恶化、水温变化大、鱼体抵抗力低下、病毒的数量多及毒力强时,在水温低至L2℃及高至34.5℃时也有发病。 [诊断]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要进行病原学、病理学及免疫学诊断。
[预防措施] (1)彻底清塘; (2)草鱼鱼种下塘前用灭活疫苗浸浴或注射; (3)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鱼体抵抗力; (4)发病季节,每月用下列治疗药物预防一个疗程。
[治疗方法] (1)外泼药:全池遍洒含氯消毒药,如二氧化氯0.02—0.03ppm,或漂白粉精0.5—0.6ppm,或三氯异氰尿酸 0.3—0.4ppm。 (2)内服药:每100kg鱼每天用0.5kg大黄、黄岑、黄柏、板蓝根(单用或合用都可以)再加0.5kg食盐拌饲投喂,连喂7天。 (3)每100kg鱼每天用40mL4%碘液拌饲投喂,连喂4天。
附:青鱼出血病 与草鱼出血病相似。体表充血不明显, 以肠道、肌肉充血较明显。 [治疗方法] 1、给鱼种注射灭活疫苗 以肠道、肌肉充血较明显。 [治疗方法] 1、给鱼种注射灭活疫苗 或不养双季鱼种。 2、每万尾鱼种用大黄或 枫香树叶0.25-0.5kg,研成 粉末,煎煮或开水浸泡过夜, 与饵料混合投喂,连服5天。并以敌菌灵0.6g/米3水或硫酸 铜0.7g/米3全池遍洒,两天为一个疗程。 3、发病季节,每亩水面水深1m,生石灰15kg/次, 溶水后全池遍洒,15-20天一次。
2、痘 疮 病 点,以后变厚、增大,形成表皮的 “增生物”。色泽由乳白色逐渐转变 为石蜡状,长到一定程度后自行脱 [病原]疱疹病毒。 [病症]早期病鱼体表出现乳白色斑 点,以后变厚、增大,形成表皮的 “增生物”。色泽由乳白色逐渐转变 为石蜡状,长到一定程度后自行脱 落,但又会重新长出。当“增生物” 数量不多时,对病鱼无多大危害。 如蔓延到鱼体的大部分,就严重 影响鱼的正常生长,使鱼消瘦,并 影响亲鲤的性腺发育。 右上图患病鲤鱼背面观,为疾病早期。 右下图患病鲤鱼侧面观,疾病后期。
痘 疮 病 [流行情况] 此病不常见,主要危害鲤、鲫及圆腹雅罗鱼等,影响鱼的生长及降低商品价值,流行面不广,危害性不大。 同池混养的青、草、链、鳙、鳊及赤眼鳟不感染。该病流行于冬季及早春低温(10-16℃)时,及水质肥沃的池塘、水库、网箱内。
[防治方法] (1)将病鱼放到含氧量高的清水或流水中饲养一段时间,体表的“增生物”会逐渐脱落转愈。 (2)每立方米水体用0.4~1g红霉素全池泼洒,对治疗痘疮病有一定的效果。 (3)流行地区改养对此病不敏感的鱼类; (4)升高水温及适当稀养也有预防效果。
3.鲤水肿病 [病原]此病是由病毒和细菌双重感染而引起的。病毒初步诊断为鲤春病毒。细菌主是点状产气单胞菌。 [病症] [病症] (1)急性型:患病初期的病鱼皮肤和内脏有明显的出血性发炎,皮肤红肿,身体的两侧和腹部由于充血发炎,出现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浮肿红斑;鳍的基部发炎,鳍条间组织破坏,形成“蛀鳍”,肛门红肿外突,全身竖鳞,鳃苍白,全身浮肿;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行动迟缓,离群独游,有侧游现象,有时静卧水底,呼吸困难,不食不动,最后尾鳍僵化,失去游动能力,不久死亡。急性型的病鱼一般2~14天即可死亡。
3.鲤水肿病 (2)慢性型 开始皮肤表层局部发炎出血,表皮糜烂,脱鳞,而后形成溃疡,肌肉坏死,邻近组织发炎,呈现红肿,有时局部竖鳞,鳍充血,有自然痊愈的,也有因此而死亡的。慢性型发病过程长,可拖至45~60天或更长一些时间。死亡之前,常伴有全身水肿,腹腔积水,眼球突出,有的出现竖鳞。
鲤水肿病 上为健康鲤鱼 中为急性型病鲤 (示全身红肿、竖鳞) 下为慢性型病鲤(示 溃疡痊愈后形成的疤 痕)
鲤水肿病 [流行情况]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水肿病的发生,主要危害2~3龄鲤鱼,在鲤鱼产卵孵化季节,最为流行。病鱼池的鲤鱼因该病死亡率可达45%,最高达85%,成鱼饲养池的鲤鱼,死亡率也可达50%以上。
(3) 对患病鲤鱼,每尾体重150~400g个体,注射土霉素3mg。 [防治方法] (1)严防鱼体受伤,受伤鱼不能用作亲鱼,更不要将受伤鱼和健康鱼一起混养。 (2)产卵池要严格清塘消毒,挖除污泥。 (3) 对患病鲤鱼,每尾体重150~400g个体,注射土霉素3mg。 (4)每kg饵料中加土霉素1.8g做成颗粒饵料,每50kg鱼每天投喂颗粒饵料1.5kg,连喂8天。 (5)用5ppm的高锰酸钾涂擦患处,以加速伤口愈合,减少细菌感染。
[症状] 病鱼严重贫血,鳃及肝脏的颜色苍白,并常伴有腹水,肝脏有淤血点,肠内充满淡黄色粘稠物。 4、鳜鱼暴发性传染病 [病原] 病毒。 [症状] 病鱼严重贫血,鳃及肝脏的颜色苍白,并常伴有腹水,肝脏有淤血点,肠内充满淡黄色粘稠物。 右图:患鳜鱼暴发性传染病的鳜鱼严重贫血,剪去一侧鳃盖及腹壁,示鳃及肝脏的颜色苍白。
鳜鱼暴发性传染病 [流行情况] 病毒在鳜鱼体内可长期潜伏,在广东省(或南方省份)流行于5-11月。 [诊断] 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将病变组织进行超薄切片,电镜检查到有大量六角形的病毒颗粒。 [防治方法] 严格执行检疫制度,进行综合预防,如注射灭活疫苗,不乱用药物,在发病季节及时预防细菌、寄生虫感染,保持水质优良、稳定等。治疗方法尚待研究。
二、细菌真菌性皮肤病 [病原] 白皮极毛杆菌。 [病症] 发病时,尾鳍末 端有些发白,随病情的发 展,迅速蔓延到鱼体后半 1.白皮病 [病原] 白皮极毛杆菌。 [病症] 发病时,尾鳍末 端有些发白,随病情的发 展,迅速蔓延到鱼体后半 部躯干,蔓延的部分出现 白色,故又称白尾病。严 重的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 不全,不久病鱼的头部朝 下,尾部向上,在水中挣 扎游动,不久即死去。
[流行情况] 此病传染性大,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养殖场的鱼种培育池,主要危害鲢、鳙鱼的夏花鱼种,夏花草鱼为次,流行季节以6~7月最盛。一般死亡率在30%左右。该病的病程较短,从发病到死亡只要2~3天时间,对鱼种生产威胁较大。
[防治方法] (1)避免鱼体受伤。 (2)鱼种放养前或发病初期,可用金霉素或土霉素水溶液浸泡鱼体半h,药液浓度是每立方米水用金霉素12.5g或土霉素25g。 (3)发病严重的鱼池,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1g或五倍子2~4g,全池遍洒。
2.白头白嘴病 [病原] 由粘球菌引起的。 [病症]病鱼自吻端到眼前的一段皮肤呈乳白色。唇似肿胀,嘴张闭不灵活,造成呼吸困难。口圈周围的皮肤腐烂,稍有絮状物粘附其上,故在池边观察水面游动的病鱼,可清楚地看到“白头白嘴”的症状。病鱼体瘦发黑,反应迟钝,有气无力地浮动,常停留在下风处近岸边,不久就会出现大批死亡。
白头白嘴病 [流行情况] 为夏花培育池中最常见的严重鱼病之一,草、青、鲢、鳙、鲤的鱼苗和夏花鱼种均能发病,尤其对夏花草鱼危害最大。鱼苗培养20天左右以后,若不及时分塘,就容易发生此病,发病快,来势猛,我国华中、华南地区最为流行。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合理放养和及时分塘。 (2)用1ppm漂白粉全池遍洒,每天1次,连续2天。 (3)或用生石灰全池遍洒,每亩水面用15~20kg。 (4)用乌蔹莓(五爪龙)、硼砂合剂治疗,每立方米水用乌蔹莓5~7g、硼砂1.5~2g,每天洒药1次,连续3天,病情严重的应连续洒药6天。 (5)用五倍子全池遍洒,每立方米水用药2~4g。 (6)用乌桕叶治疗。每立方米水用乌桕叶干粉6.25g,或鲜叶25g;用含2%的生石灰水浸泡并煮沸10min,全池遍洒。
3.赤皮病 [病原]荧光假单胞菌。 [病症]此病是草、青鱼种和成鱼阶段的主要鱼病之一。病鱼体表出血发炎,鳞片脱落,尤其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为明显;鳍的基部或整个鳍充血,鳍的梢端腐烂,常烂去一段,鳍条间的软组织也常被破坏,使鳍条呈扫帚状,称为“蛀鳍”,并常和烂鳃病及肠炎病并发。
[流行情况] 此病流行广泛,而且终年可见,常与烂鳃、肠炎病并发。 [防治方法] (1)鱼池彻底清塘消毒,防止鱼体受伤;鱼种放养时,用漂白粉药液给鱼种浸洗半h左右,浓度是每立方米水用药5~10g。 (2)给病鱼投喂磺胺噻唑,其方法是每100kg鱼第一天用药10g,第二至第六天减半,用适量的面糊作粘合剂,拌入饵料中,做成药饵投喂。 (3)用漂白粉或五倍子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1g或五倍子2~4g。
4.疖疮病 [病原]疖疮型点状产气单孢杆菌. [病症]患病初期鱼体背部皮肤及肌肉组织发炎,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部位出现脓疮,手摸有浮肿的感觉,脓疮内部充满含血的浓汁和大量细菌,所以又名瘤痢病。鱼鳍基部往往充血,鳍条间组织破坏裂开,有时像把烂纸扇,病情严重的鱼肠道也往往充血发炎。
疖疮病 [流行情况] 此病在我国各养殖区都可发现,但发病数不多。主要危害青鱼。此病无明显的流行季节,一年四季都可出现。 [防治方法]方法与赤皮病相同。对于患疖疮病的亲鱼,可在病灶部位抹浓的高锰酸钾或金霉素软膏消炎。
5.打印病 以后的躯干部分,其次是腹部两侧, 少数发生在鱼体前部。发病部分先 是出现圆形的红斑,好似在鱼体表 皮上加盖的红色印章,随后表皮腐 [病原] 点状产气单孢菌点状亚种引起的。 [病症]症灶主要发生在背鳍和腹鳍 以后的躯干部分,其次是腹部两侧, 少数发生在鱼体前部。发病部分先 是出现圆形的红斑,好似在鱼体表 皮上加盖的红色印章,随后表皮腐 烂,中间部分鳞片脱落,腐烂表皮 也崩溃脱落,并露出白色真皮,病 灶部位周围的鳞片埋入已腐烂的表皮内,外周的鳞片 疏松并充血发炎,形成鲜明的轮廓。在整个病程中后 期形成锅底形,严重时甚至肌肉腐烂,露出骨骼和内 脏,病鱼随即死去。 上:患打印病的细鳞斜领鲴 下:患打印病的团头鲂
打印病 [流行情况] 近年来,此病已发展成为主要鱼病之一,主要危害鲢、鳙鱼、团头鲂、细鳞斜颌鲴等,在各个发育生长阶段中都可发病,尤其对鲢、鳙、团头鲂的亲鱼危害最大,发病严重的鱼池,其发病率可高达80%以上。此病在华中、华北较为流行,夏、秋两季流行最盛。
[防治方法] (1)避免鱼体受伤;鱼池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并在放养时适当调整放养密度,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池内水质清新,可以预防或减轻病情。 (2)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1g,全池遍洒。 (3)每立方米水用五倍子10g,全池遍洒。 (4)每亩水面用0.75kg辣椒粉加水10~15kg煮沸后,全池均匀泼洒,连续3天。 (5)亲鱼发病可选用金霉素注射,每kg鱼注射5mg,或注射四环素,每kg鱼注射2mg,进行肌肉或腹腔注射,同时采用高锰酸钾等杀菌药物涂于病灶处。
6.竖鳞病 [病原]由水型点状极毛杆菌引起。 [病症]病鱼体表用手摸去有粗糙感;鱼体后部部分鳞片向外张开像松球,鳞的基部水肿,以致鳞片竖起。用手指在鳞片上稍加压力,渗出液就从鳞片基部喷射出来,鳞片也随之脱落,脱鳞处形成红色溃疡,并常伴有鳍基充血,皮肤轻微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胀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游动迟钝,呼吸困难,身体倒转,腹部向上,持续2~3天,即陆续死亡。
[流行情况] 此病主要危害鲤鱼。此病在我国东北、华中、华东等养殖区常出现,有两个流行季节:一为鲤鱼产卵期,二是鲤鱼越冬期为主要流行季节。死亡率可达85%。 [防治方法](1) 应注意防止鱼体受伤。 (2)亲鲤产卵池在冬季要进行干池清整消毒。 (3)用链霉素腹腔注射,每尾用药3~6mg。 (4)每100kg水加捣烂的大蒜0.5kg,搅匀给病鱼浸洗数次。 (5)用2%食盐与3%小苏打混合液给病鱼浸洗10分钟,或3%食盐水浸洗病鱼10~15分钟。
7、细菌性肠炎病 [病原] 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等。 [症状] 肠壁充血发炎,肛门红肿;2龄以上的大鱼患病严重时有腹水,肠壁呈紫红色。 右左图:患细菌性肠炎病的草鱼肠,剖开肠管,示肠内充满黄色粘液及肠壁充血。 右右图:患细菌性肠炎病的草鱼肠,剖开肠管,刮去粘液,示全肠充血呈红色或紫红色。
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但要注意: 细菌性肠炎病 [诊断] 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但要注意: 1、与以肠出血为主的草鱼出血病的区别,前者的肠壁弹性较差,肠内粘液较多;后者的肠壁弹性较好,肠内粘液较少。 2、与食物中毒的区别,食物中毒的病鱼,在肠壁充血的同时,肠内有大量食物,且是吃同一种饲料的鱼突然发生大批死亡。
[治疗方法] 外泼含氯消毒药,用时每100kg鱼每天用肠炎灵10g拌饲,分上、下午两次投喂,连喂3-5天。 [预防措施] 1、进行综合预防; 2、发病季节每月投喂中草药饲1-2个疗程,每100kg鱼每天用大蒜头500g,或干的地锦草、马齿苋、铁苋菜、辣蓼(合用或单用均可)500g,或穿心莲2kg,粉碎后加食盐200g,拌饲投喂,连喂3天为1个疗程。 [治疗方法] 外泼含氯消毒药,用时每100kg鱼每天用肠炎灵10g拌饲,分上、下午两次投喂,连喂3-5天。
8、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 柱状嗜纤维菌(原叫柱状屈桡杆菌)。 [症状] 病鱼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鳃上粘液增多,鳃丝肿胀,严重时鳃丝末端缺损,软骨外露,鳃盖“开天窗”。 右上图:患细菌性烂鳃病草鱼,剪去 鳃盖,示烂鳃(上)、健康草鱼(下) 右中图:患细菌性烂鳃病鳜鱼前半段,剪去鳃盖,示鳃烂。 右下图:患细菌性烂鳃病鲤鱼前半段,剪去鳃盖,示鳃烂。
[流行情况] 危害草、青、鳜、加州鲈、鳗、鲤、鲫等多种淡水鱼,从鱼种至成鱼均可受害。 在15-30℃范围内,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 [诊断] 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可作出初步诊断。用显微镜检查,鳃上没有大量寄生虫及真菌寄生,看到有大量细长、滑动的杆菌,可作出进一步诊断。
(2)在发病季节,每月全池遍洒生石灰1-2次,保持池水pH8左右; (3)发病季节定期将乌桕叶扎成数小捆,放在池中沤水,隔天翻动1次。 [预防措施] (1)进行综合预防; (2)在发病季节,每月全池遍洒生石灰1-2次,保持池水pH8左右; (3)发病季节定期将乌桕叶扎成数小捆,放在池中沤水,隔天翻动1次。 [治疗方法] (1)全池外泼含氯消毒药; (2)内服药饲4-6天,每100kg鱼每天5-10克磺胺-6-甲氧嘧啶拌饲投喂,第1天用量加倍。
9.鲤白云病 [病原]是由恶臭假单孢菌及萤光假单孢菌引起。 [病原]是由恶臭假单孢菌及萤光假单孢菌引起。 [病症]患病初期可见鱼体表有点状白色粘液物附着并逐渐蔓延扩大,严重时鳞片基部充血、竖起,鳞片脱落,体表及鳍充血,肝、肾充血,鱼靠近网箱溜边不吃食,游动缓慢,不久即死。 右上:患病鲤鱼 右下:正常鲤鱼
[流行情况]流行于水温6~18℃,并稍有流水、水质清瘦、溶氧充足的网箱养鲤及流水越冬池中,当鱼体受伤后更易暴发流行。当水温上升到20℃以上,此病可不治而愈。养在同一网箱中的草、鲢、鳙、鲫鱼不感染发病。 [防治方法] (1)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1g,全池遍洒。 (2)每50kg鱼,用磺胺噻唑5g拌饵喂鱼,每天1次,连续6天。
10、腐鳍病 [病原]由一种杆菌引起的细菌性鱼病。 [病症]患腐鳍病的泥鳅,背鳍及其附近肌肉腐烂,甚至背鳍可以全部烂掉,肌肉外露骨,鱼体两侧从头部至尾部均浮肿,有红斑。患腐鳍病的其他鱼类,鳍因组织坏死而逐渐缩小,鳍的边缘呈锯齿状;随着病情发展,逐渐腐损,最后仅剩鳍条软骨外露。 右图患腐鳍病的泥鳅(背上为致命的杆菌)
腐鳍病 [流行情况] 许多饲养经济鱼类和观赏鱼类都可感染此病,尤以泥鳅发病率最高。 [防治方法] 选择病原菌敏感的药物对病鱼洗浴,用青霉素100微克/mL、赤霉素12.5微克/mL等药物浸洗病鱼。
11、水霉病 病,是由水霉科中许多种类寄生 而引起的。我国常见的有水霉和 绵霉两属。 [病症] 霉菌最初寄生时,肉眼看 [病原]水霉病又称肤霉病、白毛 病,是由水霉科中许多种类寄生 而引起的。我国常见的有水霉和 绵霉两属。 [病症] 霉菌最初寄生时,肉眼看 不出病鱼有什么异状,当肉眼看 到时,菌丝已在鱼体伤口侵入, 并向内外生长,向外生长的菌丝似灰白色棉絮状,故称白毛病。病鱼焦躁不安,常出现与其他固体磨擦现象,以后患处肌肉腐烂,病鱼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最终死亡。 上左为水霉 上右为绵霉 下为患病的鲢鱼
水霉病 [流行情况] 一年四季都能感染鱼体,全国各养殖区都有流行。各种饲养鱼类,从鱼卵到各龄鱼都可感染。感染一般从鱼体的伤口入侵,在密养的越冬池冬季和早春更易流行。鱼卵也是水霉菌感染的主要对象,特别是阴雨天,水温低,极易发生并迅速蔓延,造成大批鱼卵死亡。
[防治方法] 避免鱼体受伤;同时注意合理的放养密度。彻底清塘。 最好不要用受伤的鱼作亲鱼,亲鱼进池前用磺胺药物软膏涂抹鱼体。 孵化鱼卵时,每隔6~8h在孵化器中加孔雀石绿溶液一次,使孵化用水呈淡绿色,一直到鱼苗孵出为止,可以减少肤霉菌的感染和提高孵化率。粘性鱼卵也可用6ppm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鱼卵10~15分钟,连续2天,以后每天早晨或傍晚,用每100kg水含孔雀石绿7~10g的溶液10~15kg泼洒在孵化箱附近的水面中,直至鱼苗孵出为止。
[防治方法] (4)用3%~5%的福尔马林溶液或1%~3%的食盐水溶液浸洗产卵的鱼巢,前者浸洗2~3分钟,后者浸洗20分钟,均有防病作用。 (5)每亩水面用2.5~5kg菖蒲汁,0.5~1kg食盐,加入2~20kg人尿,全池泼洒。 (6)用食盐、小苏打合剂各4/10000的溶液全池遍洒。
12、细菌性败血症 [病原] 该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 为主的多种细菌感染而引起的 细菌性传染病。 [病症] 早期病鱼的上下颌、口 腔、鳃盖、眼睛、鳍基和鱼体 两侧轻度充血,进而严重充血,有的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 腔积有淡黄色透明腹水,肠内没有食物而被粘液胀得很粗,鳔 壁充血,有的鳞片竖起,肌肉充血,鳃丝末端腐烂。但也有症 状不明显而突然死亡的,这是由于鱼的体质弱,感染病菌太 多,毒力强所引起的超急性病例。病鱼表现为厌食、静止不 动,继而发生阵发性乱窜,有的在池边摩擦,最后衰竭而死。 患病鲢鱼(示鳃丝腐烂、头部体侧及鳍基充血)
[流行情况] 初发于江浙一带养鱼老区,80年代以后才蔓延至全国各养鱼区。每年3月-11月是该病的流行季节。高峰期5-9月,水温9-36℃均有流行,尤以水温持续在28℃以上及高温季节后水温仍保持在25℃以上时尤为严重,危害鲢、鳙、鲤、鲫、鲮及少量草鱼、青鱼。 [防治方法] (1)在鱼种下池前要彻底清塘消毒。 (2)每亩水面用生石灰35~50kg对水全池泼洒,并用“鱼血散”、“出血康”等药物配成药饵投喂(药饵配法可见产品使用说明),连喂3~5天。 (3)优氯净0.3mg/L或漂白粉精0.2-0.3mg/L遍洒.
13、鲤鱼穿孔病 [病原] 柱形曲挠菌和气单胞菌。 [流行情况] 国内该病的发生近年来日趋严重,特别是鲤鱼主要养殖区,多有发生。池塘和网箱养鱼都可发生,但以网箱养鲤多见。10-20cm的鲤鱼种多发。该病的流行时间较长,春、夏和秋季皆可发生,水温在25℃以下时多发。发生该病的鲤鱼在没有形成穿孔时,较轻的有的可自愈,或经过治疗可治愈,但是一旦发生穿孔,不是死亡就是丧失商品价值。 [症状及病理变化]体表病变较轻者无明显异常。当病变严重时,病鱼则表现烦燥不安,不停地在水里作上下浮沉游动,有时作挣扎状的扭动。此时病鱼吃食下降,并在水面离群独游,从游动的鱼体上可见到发红的或溃烂而呈灰白色的病灶。
眼观病鱼的特征性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病鱼的体表,以开始的红斑到随后的皮肤和肌肉坏死溃烂,形成溃疡和穿孔为特征。发生的部位可在胸部、腹部和尾部的两侧、头后背侧、鳍条基部等处,以躯体两侧最多见。最初是在体表出现的黄豆大的红斑,这种红斑逐渐扩大,红斑处皮肤红肿、鳞片松动,基部充血。随后表皮糜烂,鳞片脱落,露出充血、出血的真皮,接着真皮也坏死溃烂露出肌肉,肌肉发生溃烂后留下坑状的溃疡灶。溃疡周围的组织充血发红、肿胀、鳞片竖起。已经形成溃疡的,最后多向穿孔发展,肌肉彻底坏死烂掉,穿通体壁,形成穿孔,暴露出体腔和内脏,水很快涌入体腔,引起病鱼死亡。
[防治方法] 1.鱼种进箱前或下塘前,用10ppm漂白粉或20ppm高锰酸钾浸洗10-15分钟消毒鱼体。 2.操作过程中避免损伤鱼体。 3.以下内服与外用药结合治疗: 1)内服药物: 每100kg鲤鱼每天用鱼腥草100g、黄连10g、黄芩30g、千里光50g、金银花30g,煎汁,将药拌入饵料中,制成药饵投喂。
2)体外消毒: (1)漂白粉1ppm全池遍洒,连用3天。 (2)优氯净0.3ppm全池遍洒,连用3天。 3)浸洗药物: (1)食盐:3%的食盐水浸洗5分钟。 (2)高锰酸钾:20ppm浸洗10-15分钟。 4)涂抹药物: (1)四环素或金霉素消炎油膏涂抹鱼体患部。 (2)呋喃西林用凡士林调合,抹于鱼体患部。
13、鳃霉病 [病原] 属霉菌类的鳃霉。 [病状与诊断] 病鱼不摄食,游动迟缓,鳃部呈充血和出血状。由于菌丝体产生的孢子入水中与鱼体接触,附着在鳃上,发育成菌丝。菌丝向组织里不断生长,分枝,似蚯吲状贯穿组织,并沿着鳃丝血管分枝或穿入软骨,破坏组织,堵塞微血管,使血液流动滞塞。鳃丝呈坏疽性崩解,坏死部位腐烂脱落处明显可见缺陷。
[流行与危害] 此病在长江和西江流域各养鱼地区均有发生,成以两广地区最为严重,每年5月-10月的夏秋季节为此病流行季节,尤以5月-7月为甚。据多年积累的资料表明,此病的流行与池水的恶化密切相关,特别是有机质含量较高,水质肮脏的池塘,更易发生此病。
[预防与治疗] 预防: (1)彻底清塘消毒,保持水质清洁,防止水质恶化,可防止此病发生。 (2)培肥水质需施放沤熟的肥,不宜施生肥。 治疗: (1)在发病池内加注清水,改善水质。 (2)生石灰。以20-30mg/L的水体终浓度向全池泼洒,可降低池水中有机质含量,使水质转化并能消毒。 (3)漂白粉。以1mg/L的水体终浓度向全池泼洒。 (4)漂白粉。以1mg/L浓度全池泼洒,连用2天。
三、寄生虫引起的皮肤病 (一)隐鞭虫病 由隐鞭虫属的鞭毛虫寄生于鱼的鳃和皮肤上引起。 [病原] 国内发现于鱼的隐鞭虫有10余种,危害鱼的有二种。 1.鳃隐鞭虫—虫体狭长,柳叶状。有二根鞭毛,一根为前鞭毛;另一根沿虫体表面伸离虫体后端呈游离状,称为后鞭毛。虫体中部有一个圆形的细胞核,细胞核的前面有一个卵圆形或圆形的动核。以纵二分裂法进行无性繁殖。
2.颤动隐鞭虫 虫体近三角形,前后鞭毛从虫体前端长出,波动膜不明显。胞核圆形,位于虫体中部稍前;动核棍棒状,在胞核前面。
[症状] 鳃隐鞭虫主要危害夏花草鱼,一般寄生于鱼的鳃上。大量寄生时,造成鳃表皮细胞的破坏;产生的凝血酶引起血管发炎,血液循环受到障碍;鳃组织受到刺激而分泌大量粘液,使患病呼吸困难,窒息死亡。病鱼体色发黑,消瘦,鳃瓣鲜红多粘液,严重时大批死亡。 颤动隐鞭虫对鲤、鲮等鱼的鱼苗和一寸以下的幼鱼有一定的危害,寄生于鱼的皮肤和鳃。幼鱼感染严重时,幼嫩的皮肤和鳃组织受损,影响其正常机能,从而影响病鱼的生长发育。病鱼日渐消瘦,体发黑,皮肤和鳃瓣粘液增多。
[诊断] 剪取少量鳃丝或刮取皮肤上的粘液,用显微镜检查虫体。 [预防方法] 1.鱼塘在放养前用生石灰清塘。 2.对入池前发现有隐鞭虫寄生的鱼种,用8ppm的硫酸铜水溶液或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水溶液药浴15~30分钟;或15~20ppm的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15~30分钟;或2~4%的食盐水药浴5~10分钟。 3.流行季节,食场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挂袋。 [治疗方法] 鱼池发生此病时,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使池水成0.7ppm的浓度。
由漂游鱼波豆虫寄生于鱼的鳃和皮肤上引起。 (二)鱼波豆虫病 由漂游鱼波豆虫寄生于鱼的鳃和皮肤上引起。 [病原] 固定标本为背腹扁平的梨形;生活虫体呈卵圆形,背面稍突,腹面凹陷。腹侧面有一条纵的口沟,由口沟前端的生毛体长出二根或四根后伸的鞭毛。胞核圆形,位于虫体中央或稍前。以纵二分裂法进行繁殖,在不良条件下可形成胞囊。
[症状] 本虫可寄生于多种淡水鱼,对幼鱼的危害更大;鱼愈小,愈容易发病,春花鱼种阶段最易受害。虫体寄生于鱼的鳃和皮肤,大量寄生时,引起病鱼皮肤和鳃上粘液增多,皮肤上形成一层蓝灰色粘液,呼吸困难。病鱼消瘦,体色发黑,游动缓慢,丧失食欲,可引起苗种大量死亡。 [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 同隐鞭虫病。
患病的草鱼种(示体表盖了一层淡蓝色粘液感染区充血)
(三)艾美耳虫病 又称"球虫病",由艾美虫属的球虫主要寄生于鱼的肠壁组织内引起。 [病原] 艾美虫的形态随发育阶段的不同而异,通常最容易见到的为卵囊阶段。卵囊呈球形或椭圆形,外包一层厚而透明的卵囊膜。发育成熟的卵囊内有四个孢子、一个卵囊残余体和1-2个极体。每个孢子内含有二个香蕉状的孢子体和一个孢子残余体。每个孢子体体内有一个胞核。艾美虫的发育只需一个宿主,在鱼的肠管、胆管等处的上皮细胞内进行,但较为复杂,包括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 寄生于我国淡水鱼类的艾美虫已发现30多种,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寄生于青鱼肠道内的青鱼艾美虫和住肠艾美虫。
[症状] 严重感染的青鱼体发黑,腹部膨大,鳃瓣苍白,游动缓慢,丧失食欲。解剖病鱼可见肠管变粗;肠壁发炎充血,形成溃疡,甚至穿孔;前段肠管的肠壁上有许多白色小结节。严重感染时可引起1-2龄青鱼的大量死亡。 [诊断] 从病鱼前肠肠壁上刮取少量粘液或白色小结节内容物,用显微镜检查。 [预防方法]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2.鱼塘轮养不同种类的鱼。 [治疗方法] 每10kg鱼用硫磺粉10g或碘0.24g(或2%碘酊12mL),拌料投喂,连用四天。
(四)粘孢子虫病 粘孢子虫指粘孢子纲的一大类原虫,发现于我国淡水鱼的种类已有100多种,几乎每种鱼都有寄生,可侵袭鱼体内外各种组织和器官,为鱼类最常见的寄生虫。 [病原] 粘孢子虫的每个孢子有1-7块(多为2块)几丁质壳片,两壳连接处叫缝线,缝线由于粗厚或突起呈脊状,称缝脊。有缝脊的一面称缝面,无缝脊的一面称壳面。大多数种类的缝脊是直的,少数弯曲成"S"状。每个孢子内有1~7个(典型种类为2个)呈球形、梨形或瓶形的极囊,通常位于孢子前端,有的种类位于孢子两端。极囊内有一根呈螺旋状盘曲的极丝。孢子内除极囊外充满胞质,胞质中有二个胚核,有的种类还有一个嗜碘泡。
[症状] 粘孢子虫在鱼体寄生、繁殖和形成胞囊,导致寄生组织器官的损伤,破坏其正常机能,引起相应的症状,影响鱼的生长发育,甚至死亡。一般以寄生在鳃、肠和神经系统的种类危害较大。现将重要的种类及所引起的鱼病列举如下: 1.疯狂病:由鲢碘泡虫寄生于白鲢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引起。病鱼体色暗淡,极度消瘦,头大尾小,尾上翘;离群独游,急游打转,常跳出水面,复又钻入水中,如此反复多次而终至死亡。有的侧向一边游泳打转,失去平衡感觉和摄食能力而亡。 慢性病鱼呈波浪形旋转运动,形似极度疲乏,无力游泳,食欲减退,消瘦。解剖病鱼可见肠内无食物,肝、脾萎缩,有的腹腔积水,鳔后室常萎缩成颗粒状,肌肉暗淡无光泽。从鱼苗至成鱼均可患此病,死亡率高。
2.饼形碘泡虫病:由饼形碘泡虫寄生于草鱼的肠道引起。病鱼体色发黑,腹部膨大,不摄食,鱼体消瘦而死。解剖病鱼可见前肠粗大,肠管呈白色糜烂状,发病快,死亡率高。该虫还可侵袭鲤鱼肌肉,病鲤鱼体表高低不平,消瘦,严重时死亡。 3.野鲤碘泡虫病:由野鲤碘泡虫寄生于鲮、鲤、鲫鱼的体表、鳍和鳃等处引起。病鱼苗的体表和鳃瓣上有许多白色点状或块状的胞囊,鱼体消瘦发黑,游动无力,可引起鱼苗大批死亡。 4.异形碘泡虫病:由异形碘泡虫寄生于鲢、鳙鱼的鳃上引起。病鱼离群独游,消瘦,头大尾小,体表失去光泽,鳃瓣上有很多针尖大小的白色胞囊。
5、单极虫病:单极虫指单极虫属的粘孢子虫,我国已发现10种左右,常见的致病种类如鲮单极虫和鲫单极虫,特别喜欢侵袭鲤和鲫鱼的皮肤,在鳞片下形成瘤状胞囊。病鱼消瘦,体色较黑,竖鳞。 6、水臌病:由变异粘体虫寄生于白鲢所引起。虫体侵袭白鲢的各器官组织,形成白色胞囊,尤以腹腔的胞囊最多。病鱼瘦弱,腹部膨大,游动缓慢,平衡能力差。解剖病鱼可见体内各脏器间充塞有大量白色胞囊。 7、鲢旋缝虫病:由鲢旋缝虫寄生于鲢、鳙鱼的肌肉、皮下等处所引起。主要危害二龄鲢及鳙鱼。病鱼瘦弱,眼球突出,体表两侧、头及鳍基部有块状或粒状突起,严重病鱼死亡。解剖病鱼,可在肌肉中见到许多淡黄色、大小不一的粒状结节。
患碘泡虫病的鲤鱼的鳃上大量胞囊 上:黄颡鳍上的胞囊 下:鲤鱼体表的胞囊
[诊断] 剪取患部组织或刮取胞囊内容物镜检。 [预防方法]1、及早捞出病鱼,并深埋。 2、产卵池、孵化池和鱼种池应有独立的水源,不能和病鱼池水源相通。 3、每亩用125kg生石灰清塘。 4、鱼场的用具、渔具等应经常清洁消毒。 5、冬片鱼种在放养前采用500ppm的高锰酸钾液。 6.白链鱼苗、鱼种阶段,每半月遍洒5ppm粉剂敌百虫,可防治白链疯狂病。
[治疗方法] 1.用1‰的90%晶体敌百虫浸洗3-10分钟;同时全池遍洒晶体敌百虫,使池水成0.2-0.3 ppm浓度;对鲮鱼粘孢子虫病有一定疗效。 2.每1万尾鱼种或50kg吃食鱼用硫磺粉75g拌饵投喂,每天一次,连续8天。 3.对寄生于鳃瓣上的粘孢子虫,用2%食盐水浸洗30分钟,每天一次,连续两次。
(五)斜管虫病 由鲤斜管虫寄生于多种淡水鱼类的鳃和皮肤上引起。 [病原] 虫体腹面观呈左右不对称的卵圆形,后端稍凹入;侧面观背面隆起,腹面平坦。背面前端左角上有一横列短刚毛。腹面纤毛线左侧为9条,右侧为7条,每条纤毛线上长着等长的纤毛。体内有一斜置的喇叭状口管、大小两个核和两个伸缩泡。繁殖以横分裂法进行,有性生殖营接合生殖。
[症状] 鲤斜管虫能寄生于多种鱼类,最敏感的是草、鲢、鳙、鲤、鲫鱼等的幼鱼。大量虫体寄生于鱼的皮肤和鳃瓣时,刺激分泌大量粘液,使病鱼皮肤表面形成一层淡蓝色薄膜,并影响呼吸。病鱼食欲减退,鱼体消瘦变黑,漂游水面或作侧卧状,靠近塘边,呼吸困难,不久死亡。 [诊断] 剪取鳃丝或刮取皮肤上的粘液,用显微镜检查虫体。 [预防]和[治疗方法] 见隐鞭虫病。
(六)小瓜虫病 又叫白点病,由多子小瓜虫寄生于各种淡水鱼的体表和鳃上引起。 [病原] 多子小瓜虫的形态大小随发育阶段不同而异。成虫卵圆形或球形;全身密布短纤毛,靠近前端腹面有一"6"字形的胞口,体中部有一香肠状或马蹄形的大核,球形的小核紧贴在大核上,不易辨认;胞质内还有很多伸缩泡和食物粒。幼虫卵圆形或椭圆形,体前端有一个乳突状的钻孔器,全身披有等长的纤毛,后端有一根长而粗的尾毛,大核椭圆形或卵圆形,小核球形。虫体以分裂法进行繁殖,发育只需一个宿主,在宿主体上形成的小囊泡内进行3-4次分裂,以后离开宿主形成胞囊,在胞囊内进行多次分裂,形成许多幼虫,幼虫再侵袭宿主发育为成虫。
[症状] 各种淡水鱼类,从鱼苗到成鱼都可感染发病,并可发生大批死亡。幼虫侵入鱼的皮肤和鳃,剥取宿主组织作营养,引起组织增生形成白色的囊泡。严重感染时,病鱼的皮肤、鳍和鳃上布满白色小点状囊泡。虫体刺激鱼体分泌大量粘液,影响呼吸。病鱼食欲减退,消瘦,游泳缓慢,漂浮水面;鱼体不断与其它物体磨擦,表皮糜烂。眼被大量寄生时,可引起眼睛发炎、变瞎。
[诊断] 用显微镜检查囊泡中的虫体。 [预防方法] 1.放养前彻底清塘,注意合理密养。 2.发现病鱼及时捞除。 3.引进或放养前,发现鱼有小瓜虫寄生时,采用50ppm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浴30—60分钟效果较好,安全而有效。 [治疗方法] 每亩水深1m用0.25kg辣椒粉或鲜辣椒2kg,生姜0.5kg,水5kg,置锅中煮沸后,再煮10分钟,对水15kg,全塘泼洒,连续两天,即可治愈小瓜虫病。
(七)车轮虫病 由车轮虫属和小车轮虫属的一些纤毛虫寄生于鱼的皮肤和鳃上引起。 [病原] 虫体侧面观如毡帽状,反口面观呈圆碟状,运动时如车轮旋转样。虫体隆凸的一面为前面或称口面,相对而凹入的一面为后面或称反口面。口面有一向左或反时针方向旋绕的口沟,下接胞口和胞咽;口沟两侧各有一行纤毛,形成口带。反口面周围有长、短纤毛数圈,有的种类在纤毛之后常有一缘膜。反口面的中间为齿环和辐线环。在辐线环上方有一马蹄形的大核,一个长形的小核和一个伸缩泡。车轮虫以纵分裂法和接合生殖法进行繁殖。
[症状] 能致病的车轮虫有10多种,寄生吁各种淡水鱼、海水鱼的体表、鳃等处,主要危害鱼苗、鱼种,严重时可引起大批死亡。大量寄生时,由于虫体的刺激,引起组织发炎,分泌大量粘液,在体部、鳃上形成一层粘液层,虫体密集处,如鳍、头部、体表出现一层白翳。病鱼消瘦、发黑、游动缓慢,呼吸困难,以致死亡。 [诊断] 用显微镜检查虫体。 [预防]和[治疗方法] 同隐鞭虫病。
眉溪小车轮虫寄生在鳃丝上 患病的草鱼
(八)指环虫病 由指环虫属的单殖吸虫寄生于鱼的鳃上引起。 [病原] 虫体扁平,体长不到2毫米。前端有二对头器、相对排列成方形的四个黑色眼点。口在眼点附近,下接咽、食道和二根肠支,二肠支伸至体末端汇合成圈。体后端为一后吸器,其上有一对中央大钩、二根联结片和七对边缘小钩。雌雄同体,体内有雌、雄性生殖器官。我国发现的指环虫有300种以上,对饲养鱼类有致病作用的主要有:鳃片指环虫、鳙指环虫、小鞘提环虫、坏锶指环虫、鲩指环虫、鲢指环虫和大钩指环虫等。 指环虫的生活史简单,不需要中间宿主。成虫产出的虫卵附着在鱼的鳃上或落入水中,在适宜条件下孵出幼虫,幼虫借纤毛在水中游泳,如遇到适宜的宿主时,就附着到鱼的鳃上发育为成虫。大多数指环虫对宿主有强烈的选择性。
坏鳃指环虫
[治疗方法] 1.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使池水成0.2-0.3ppm;2.5%敌百虫粉剂全池泼洒,使池水成1~2ppm。 2.用90%晶体敌百虫与面碱合剂(1:0.6)全池泼洒,使池水成0.1-0.24ppm。 3.病鱼用20ppm高锰酸钾溶液药溶15-30分钟。
(九)三代虫病 三代虫属的单殖吸虫。 [病原] 三代虫的形态、大小与指环虫相似,主要区别在于头器为一对,无眼点,后吸器的边缘小钩为8对,咽由8个肌肉细胞分两部组成,二根肠管以盲端结束,身体中部有一椭圆形的胎儿,胎儿体内又孕育着下一代的胎儿。我国纪录的大致40种,饲养鱼类常见的有:鲢三代虫、鲩三代虫和秀丽三代虫等。 三代虫的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直接产出胎儿,在水中漂游,遇到适宜一宿主,即附着上去开始营寄生生活。
[症状]态 三代虫主要危害鱼苗、鱼种。以锚钩和边缘小钩钩住鱼体,利用头器的粘着作用在鱼体表或鳃上作尺蠖虫式运动,从而操作鱼体,刺激分泌大量的粘液。大量寄生时,病鱼皮肤上有一层灰白色粘液,鱼体瘦弱失去光泽,游动不正常,食欲减退,呼吸困难,终至死亡。 [诊断] 剪取鳃丝或刮取 体表粘液用显微镜检查。 [预防]和[治疗方法]同 指环虫病。
(十)侧殖吸虫病 又叫闭口病,由日本侧殖吸虫寄生于青、鲤、鲫鱼等鱼类的肠道前部引起。 [病原] 虫体小而扁平,近椭圆形,体表披有小棘。口吸盘位于亚前端,后接前咽、咽、食道和二根盲肠。腹吸盘位于虫体前1/3处或稍后。雌雄同体,睾丸一个,位于卵巢之后,具阴茎囊;卵巢一个,卵黄腺位于虫体中部之后的两侧;子宫环绕于肠叉和体后端之间。雌雄性生殖管末端部具小刺,生殖孔位于虫体左侧中部。卵梨形,前端具盖。
本虫的发育需要纹沼螺、田螺和旋纹螺作为中间宿主。成虫在终末宿主鱼的肠内产出虫卵,卵随粪便排入水中,发育为毛蚴。毛蚴侵入中间宿主发育为雷蚴、尾蚴,尾蚴可继续在螺体内发育为囊蚴,当鱼吞食了这种螺后,囊蚴在鱼肠道内发育为成虫。同时,尾蚴具有移行习性,可以从螺体内移出并集聚在螺的触角上,当鱼,特别是鱼苗吞食了尾蚴后,尾蚴不经囊蚴阶段而直接发育为成虫。鱼直接吞食尾蚴而发育为成虫为本虫的主要发育形式。
[症状] 日本侧殖吸虫寄生于青、鲤、鲫等多种淡水鱼类的肠道前部,大鱼一般无明显症状,鱼苗,特别是入池3天以内的早期鱼苗感染后,由于虫体堵塞肠道,影响鱼苗的摄食、消化,使之得不到维持生命必需的营养,造成衰竭死亡。病鱼苗体色发黑,闭口不食,鱼体瘦弱,生长停滞,游泳无力,并群集于池塘下风处。发病3-5天后可大批死亡。
[诊断] 采集病鱼肠中的虫体,染色制片后用显微镜观察鉴定,也可用显微镜进行活体观察。 [预防方法] 1.用生石灰清塘,以杀灭螺蛳。 2.鱼塘加水时,进水处拦以密眼网,以防螺蛳进入。 3.鱼苗和夏花鱼种池,不要使用历年饲养成鱼的鱼池。 [治疗方法] 鱼种患病后,可用晶体敌百虫拌饲投喂,每公斤鱼每天0.3克,连喂6天。
(十一)鲤蠢绦虫病 由鲤蠢属的一些绦虫寄生于鲫、鲤鱼肠道内引起。 [病原] 虫体扁平,不分节。头部不扩大,前缘皱折不明显或光滑,颈很短。体内具有一套生殖器官,睾丸多,椭圆形,从头后不远处开始,分布至阴茎囊的两侧;卵巢“H”形,位于体后方;卵黄腺比睾丸稍小,部分分布在卵巢之后,大部分分布在卵巢之前。 发育中需颤蚓作为中间宿主,在颤蚓体腔内发育形成原尾蚴,当鱼吞食含有原尾蚴的颤蚓后即被感染,而发育为成虫。
[症状)] 严重感染时,患鱼肠道被堵塞,同时引起肠炎和贫血,有时可致病鱼死亡。病鱼腹部膨大,且较硬,最后不食死亡。解剖病鱼,可见前肠膨大成球形;剪开肠管,可见肠道被虫体堵塞,肠壁发炎。 [诊断] 剪开病鱼肠管,发现肠内有大量带状、不分节的绦虫;取虫体染色制片后用显微镜鉴定为鲤蠢绦虫,即可确诊。 [预防方法] 用生石灰清塘,以杀灭虫卵和中间宿主。 [治疗方法] 国内尚无研究。
(十二)九江头槽绦虫病 由九江头槽绦虫寄生于鱼的肠道引起。 [病原] 虫体扁平,带状,乳白色,长20-230毫米。头节心脏形,顶端有一明显的顶盘,两侧各有一个深的吸沟。颈节不明显。颈节之后由许多节片组成,前端节片宽大于长,成熟节片近方形,孕卵节片长稍大于宽。每个节片内有一套雌雄性生殖器官。 发育需剑水蚤充作中间宿主,卵随病鱼粪便落入水中,发育并孵出钩球蚴,在水中游泳,如被剑水蚤吞食,即在其体腔内发育为原尾蚴。带有原尾蚴的剑水蚤如被终末宿主鱼吞食,原尾蚴就在鱼的肠中发育为裂头蚴,再发育为成虫。
[症状] 九江头槽绦虫可寄生于草、青、鲢、鳙、鲮等鱼的肠内,主要危害草鱼,可致10厘米以下的草鱼种大批死亡。虫体夺取宿主营养;引起肠管炎症;堵塞肠管,影响食物通过;导致宿主营养不良、贫血。病鱼表现鱼体发黑,瘦弱,不食,离群独游,漂浮水面,口常张开。剖开鱼腹,可见前肠膨大成胃囊状,剪开肠管可见肠道被虫体堵塞,肠的皱壁萎缩,肠壁发炎。
患病的草鱼种
[诊断] 剪开病鱼肠管见有大量窄长、带状、分节的绦虫,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鉴定为九江头槽绦虫,即可确诊。 [预防方法] 1.死鱼应及时捞出,并深埋于远离鱼池处;病鱼池用过的工具应消毒后再使用。 2.用500ppm的生石灰或50ppm的漂白粉清塘,杀灭池中的虫卵及中间宿主。清塘后切勿放入草鱼作"食水鱼"。
[治疗方法] 1.鱼饲料中加入1/10的晶体敌百虫投喂,连喂3-6天。 2.每100kg鱼每天用0.7-1kg硫双二氯酚(即别丁)拌入饲料投哏,连喂3天;如未完全治愈,则隔20天后再投喂一个疗程。
(十三)舌状绦虫病 由舌状绦虫属和双线绦虫属绦虫的裂头蚴寄生于鱼类的体腔内引起。 [病原] 两属绦虫的裂头蚴形态相似。虫体肥厚,白色的长带状,长数厘米到数米,宽可达1.5厘米。头节略呈三角形,身体没有明显的分节。舌状绦虫的裂头蚴在背腹面中线各有一条凹陷的纵槽;而双线绦虫的裂头蚴在背腹面各有二条凹陷的平行纵槽,在腹面还有一条中线,介于这两条纵槽之间。 发育需二个中间宿主和一个终末宿主。成虫寄生在终末宿主鸥、秋沙鸭等吃鱼水鸟的肠道,第一中间宿主为剑水蚤,鱼类为第二中间宿主。虫卵随鸟粪排入水中,孵出钩球蚴,被剑水蚤吞食后,在其体内发育成原尾蚴。带有原尾蚴的剑水蚤如被鱼吞食,原尾蚴在鱼的体腔内发育为裂头蚴。含有裂头蚴的鱼如被吃鱼水鸟吞食,裂头蚴即在水鸟的肠内发育为成虫。
[症状] 裂头蚴寄生于鲫、鲤、鲢、鳙、鳊、鲌等鱼的体腔。由于虫体较大,使病鱼腹部膨大,失去平衡;虫体的挤压和缠绕,使肠、性腺、肝、脾等器官受到压迫而逐渐萎缩,使其正常机能受到抑制、破坏,并引起贫血。病鱼腹部膨大,用手轻压有坚硬实体的感觉;常漂浮水面,缓慢游动,甚至在水面侧游或腹部向上;严重贫血,生长停滞,失去生殖能力;鱼体消瘦,终致死亡。有时裂头蚴可以从病鱼腹部钻出,直接导致病鱼死亡。解剖病鱼可见体腔内充满白色虫体。
[诊断] 解剖病鱼,在体腔内发现虫体,即可确诊。 [预防方法] 1.用生石灰清塘,以杀灭虫卵及剑水蚤。 2.驱赶食鱼鸟类。 3.及时捞出并深埋病鱼、裂头蚴。 [治疗方法] 尚无有效方法。
(十四)嗜子宫线虫病 由嗜子宫属的线虫寄生于鱼的鳞片下、鳍等处引起。 [病原] 我国发现的种类较多,常见的如寄生于鲤鱼鳞片下的鲤嗜子宫线虫,寄生于鲫鱼鳍上的鲫嗜子线虫和寄生于乌鱼鳍上的藤本嗜子宫线虫。其中鲤嗜子宫线虫的危害较大。 鲤嗜子宫线虫雌虫寄生于鲤鱼鳞片下,血红色,长10~13.5厘米,呈两端稍细的粗棉线状。卵巢二个,位于虫体两端。粗大的子宫占据体内大部分空间,内充满虫卵和幼虫。雄虫寄生于鲤鱼的鳔内、鳔壁和腹腔内,虫体细如发丝,体表光滑,透明无色。
本种线虫为胎生,鲤鱼为终末宿主,萨氏中镖水蚤等大型剑水蚤为中间宿主。成熟雌虫钻破宿主皮肤,一部分虫体浸入水中,由于渗透压的作用,体壁和子宫破裂,幼虫散落水中被剑水蚤吞食,在剑水蚤体腔中发育,剑水蚤被鲤鱼吞食后,幼虫钻到鲤鱼体腔中发育,雄虫寄生在鳔内、鳔壁和腹腔内,雌虫则移行到鳞片下发育成熟。
[症状] 主要危害2龄以上的鲤鱼。虫本寄生于鳞片下,同时经常蠕动,造成皮肤损伤,使鳞片隆起,皮肤发炎出血,进而引起水霉菌的继发感染。病鱼食欲减退,消瘦,虫体寄部位的皮肤肌肉充血发炎,鳞片隆起,有虫体寄生的鳞片呈现出红紫色的不规则花纹,揭起鳞片可见到红色虫体。
[诊断] 肉眼检查病鱼,可见寄生处鳞片有红紫色的不规则花纹,揭起鳞片可见到红色虫体。 [预防方法]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杀死幼虫。 2.防止把病鱼运到无病地区饲养,也不要把病鱼混入健康鱼群。 [治疗方法] 1.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使池水呈0.6ppm浓度,能使虫体死亡、脱落。 2.医用碘酒或1%高锰酸钾涂擦病鱼患部,或2%食盐水溶液洗浴10-20分钟。
(十五)中华鳋病 由中华鳋属的一些壳动物寄生于鱼的鳃上引起。大中华鳋病又叫鳃蛆病,链中华鳋病又称翘尾巴病。 [病原] 中华鳋只有雌性成虫营寄生生活,幼虫及雄虫完全营自由生活。我国危害较大的有以下二种: 1.大中华鳋:雌鳋身体细长呈圆柱状,长2.2~3.0毫米,略呈乳白色,分头、胸、腹三部。头部略呈三角形,上有一只中眼和五对附肢,第二触角变成强大的钩,用以钩在鱼鳃上。头部与第一胸节间有一假节。胸部六节,前五节各有一对游泳足;第六节为生殖节,在繁殖季节常挂有一对卵囊。腹部三节,在第一与第二、第二与第三腹节间各有一假节;第三腹节后面有一对尾叉,上有刚毛数根。 2.鲢中华鳋:雌鳋与大中华鳋的主要区别在于:虫体较短粗,全长1.9-2.7毫米,头部略呈菱形,头胸部之间的假节较不明显,胸节前四节较宽短,第五胸节很小。
雌鳋产出虫卵,经数天或十多天孵出无节幼体,在水中营自由生活,经四次蜕皮成为第五无节幼体,再蜕皮一次成为第一桡足幼体,蜕皮四次成为第五桡足幼体,再经一次蜕皮即成为幼年鳋。以后雌雄鳋在水中交配,交配后的雄鳋仍留在水中自由生活至死,而雌鳋则侵袭到宿主身上过寄生生活,并且身体长大数倍。
[症状] 中华鳋以长大的第二触角长期插入鳃丝,造成机械性损伤,影响鱼的正常呼吸,引起鱼焦躁不安;同时伤口又为微生物的侵入打开了门户,可导致鳃丝的局部发炎,甚至化脓。鳋在摄食时,分泌酶溶解组织,使口器部位的鳃丝表皮破坏,细胞松散,附近微血管亦被破坏,有时使鳃丝末端弯曲变形、贫血。 大中华鳋主要危害2龄以上的草鱼,病鱼在水中跳跃不安,食欲减退或不食,体发黑;严重时或并发其它病时,呼吸困难,离群独游,或停留近岸水体中,不久死亡。揭开鳃盖,可见许多带有卵囊的雌鳋挂在肿胀发白的鳃丝末端上,形似白色小蛆。 鲢中华鳋主要危害2龄以上的鲢、鳙鱼,病鱼常在水体表层打转或狂游,尾鳍上叶常露出水面,日久鱼体瘦弱死亡。 [诊断] 肉眼检查病鱼鳃,发现虫体,必要时可用显微镜进行虫种鉴定。
[诊断] 肉眼检查病鱼鳃,发现虫体,必要时可用显微镜进行虫种鉴定。 [预防方法] 1.用生石灰带水清塘,以杀死幼虫。 2.用不同种类的鱼进行隔年轮养。 3.不引入有中华鳋幼虫的池水,不放入患中华鳋病的鱼。 4.鱼种放养时,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浸洗鱼种20~30分钟,每立方米水中放硫酸铜5克,硫酸亚铁2克。 5.发病季节,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在食场挂袋。
[治疗方法] 1.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0.7ppm。 2.敌百虫粉剂(2.5%)和硫酸亚铁合剂(1.2:0.2)全池遍洒,使池水成1.4ppm浓度。 3.敌百虫粉剂(2.5%)全池遍洒,使池水呈2ppm浓度。 4.90%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每立方米水用药0.3-0.5克。
(十六)锚头鳋病 由锚头鳋属的一些甲壳动物寄生于鱼的皮肤、鳃、鳍、眼、口腔等处引起。又叫针虫病、铁锚虫病。 [病原] 锚头鳋只有雌性成虫营永久性寄生生活,无节幼体营自由生活,桡足幼体营暂时性寄生生活。我国发现的有10多种,其中常见而又危害较大的有三种:多态锚头鳋,寄生于鳙、鲢等鱼的体表和口腔;鲤锚头鳋,寄生于鲤、鲫、鲢、鳙、乌鳢、泥鳅等多种鱼类的体表、鳍和眼;草鱼锚头鳋,寄生于草鱼的体表、鳍基和口腔。
雌鳋产出虫卵,卵在水中经数天孵出第一无节幼体,经四次蜕皮后成为第五无节幼体,再蜕皮一次成为第一桡足幼体。第一桡足幼体蜕皮四次,成为第五桡足幼体,此时进行交配,受精后的雌性第五桡足幼体寻找合适寄生的宿主营永久性寄生生活。无节幼体在水中营自由生活。桡足幼体虽仍能在水中自由游动,但必须到鱼体上营暂时性寄生生活,摄取营养,否则就不能蜕皮发育,而在数天后死亡。
[症状] 锚头鳋雌虫头部钻入宿主肌肉中,造成组织的损伤、发炎、形成溃疡。病鱼焦躁不安,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游动缓慢。6-10厘米的鱼种可发生鱼体畸形弯曲,失去平衡。露在鱼体外面的虫体上常有累枝虫等原生动物、藻类和霉菌附生,当严重感染时,使鱼体上好似披着蓑衣样,从而增加了鱼体的负担,影响病鱼的活动能力。鳗鱼口腔内有大量虫体寄生时,使病鳗口腔不能关闭,无法摄食而死。鲢、鳙等鳞片较小的鱼,由于锚头鳋的寄生引起周围组织红肿发炎,因而皮肤上形成石榴子样的红斑。锚头鳋寄生于草、鲤等鳞片较大的鱼时,则使寄生部位的鳞片被"蛀"成缺口,鳞片色泽较淡,寄生处亦出现充血的红斑,但一般肿胀不明显。
[诊断] 用肉眼检查病鱼,发现虫体。必要时用显微镜鉴定虫种。 [预防方法] 1.用生石灰带水清塘,每亩水面1米水深用150kg。 2.用不同种的鱼进行轮养。 3.在锚头鳋繁殖季节,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使池水呈0.5ppm,间隔二周一次,连续2-3次。 4.鱼种放养前进行检查,发现有锚头鳋寄生时,用高锰酸钾浸洗后再放养。
[治疗方法] 1.高锰酸钾浸洗病鱼,病草鱼,在水温15-20℃时用20ppm,水温21-30℃时用10ppm,浸洗1.5-2小时。病鲢、鳙鱼,水温10℃以下用33ppm,10-20℃时用20ppm,20-30℃时用12.5ppm,浸洗1小时。 2.全池遍洒90%晶体敌百虫,使池水成0.3-0.5 ppm浓度。如鱼种感染的多为童虫,可在半月内连续施药二次;如多为壮虫,施药一次即可;如多是老虫时,可以不下药。
(十七)钩介幼虫病 由一些蚌类的幼虫,即钩介幼虫寄生于鱼的鳃、嘴部、鳍和皮肤上引起。 [病原] 虫体略呈杏仁形,有二片几丁质壳,每瓣壳片的腹缘中央有一个鸟喙状的钩,钩上有许多小齿;背缘有韧带相连。从侧面观,可看到闭壳肌和四对刚毛。在虫体中央有一根细长的足丝。 蚌的受精和发育在母蚌的外鳃腔里进行,受精卵发育为钩介幼虫后离开母蚌漂浮于水中,一旦和鱼体接触,就寄生在鱼体上,吸取鱼体营养进行发育、变态,成为幼蚌;然后破包囊而沉入水中,营底栖生活,长大为蚌。
[症状] 钩介幼虫能寄生于各种鱼类,但主要危害草、青鱼。该幼虫用足丝粘附在鱼体上,用壳钩钩在寄生部位,引起周围组织发炎、增生,形成包囊而将幼虫包在其内,包囊外观呈乳白色或米黄色小点状。本病对饲养5-6天的鱼苗和体长1.7-2.7厘米的夏花鱼影响较大,寄生在嘴角、口唇或口腔里时,使病鱼丧失摄食能力而饥饿死亡。寄生在鳃上时,因妨碍呼吸,使鱼窒息死亡。
[诊断] 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则可取包囊用显微镜检查虫体。 [预防方法]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以杀死蚌类。 2.鱼苗及夏花鱼培育池内不能混养蚌,进水须经过滤(尤其是在进行饲蚌育珠的单位及附近),以免钩介幼虫随水带入鱼池。 [治疗方法] 1.硫酸铜溶液全池泼洒,使池水成0.7ppm,根据病情每隔3~5天泼洒一次。 2.病初,用人工摸蚌法彻底清除池中的蚌类,或将病鱼转到没有河蚌的鱼池饲养,均可使病情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