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 热 fever 广东医学院病生教研室
发 热 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机体代谢和功能的改变 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概述 ? = 发热 体温
体温调节方式(调定点学说) 散热装置 POAH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系统) 深部温度 + - 体温 (输出变量) 产热装置 调定点 温度感受装置(反馈检测器) 产热装置
☆发热和过热 发热 概述 特点 致热原(病因) 体温调节中枢 (fever) 调定点 调节性体温 伴代谢功能改变 必须有致热原作用 调定点上移 体温为调节性升高 致热原(病因) 体温调节中枢 发热 (fever) 调定点 调节性体温 伴代谢功能改变
☆发热和过热 过热 概述 体温不能控制 于调定点水平 被动性体温 体温调节障碍 散热障碍 产热功能异常 SP正常 如:脑损伤 如:鱼鳞病 先天汗腺缺乏 过热 产热功能异常 如:甲亢 SP正常 体温不能控制 于调定点水平 被动性体温
过热和发热的比较 概述 过热 发热 病因 调定点 调节功能 效应 无致热原 有致热原 上移 无变化 正常 障碍 体温可很高,甚致命 过热 发热 病因 无致热原 有致热原 上移 调定点 无变化 调节功能 正常 障碍 效应 体温可很高,甚致命 体温可较高,有热限
体温升高 概述 剧烈运动 体 温 升 高 月经前期 生理性 应激 发热 调节性体温 病理性 过热 被动性体温
发 热 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机体代谢和功能改变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基 本 发 病 过 程 发热激活物 调定点上移 体温调节中枢 产EP 细胞 体温升高 EP
(病因) 原因和机制 ☆发热激活物 概念 --激活产EP细胞产生和释放 EP并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种类 ◇外致热原 来自体外 ◇体内产物
外毒素 内毒素(endotoxin,ET) 脂多糖(LPS) 原因和机制 ☆发热激活物 ◇外致热原 --细菌 革兰氏阳性菌 外毒素 革兰氏阴性菌 内毒素(endotoxin,ET) 脂多糖(LPS)
原因和机制 ☆发热激活物 ◇外致热原 --细菌 --病毒 --其它微生物
外致热原的种类 外致热原 举 例 致热物质 细菌 G+菌 G-菌 分枝杆菌 病毒 真菌 螺旋体 疟原虫 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 举 例 致热物质 细菌 G+菌 全菌体及外毒素 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 全菌体、肽聚糖及内毒素(ET) 大肠杆菌、淋球菌等 G-菌 全菌体、肽聚糖、多糖及蛋白质 结核杆菌 分枝杆菌 全病毒及血细胞凝集素 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等 病毒 全菌体、荚膜多糖及蛋白质 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等 真菌 螺旋体 溶血素及外毒素 疟原虫 裂殖子及疟色素
原因和机制 ☆发热激活物 ◇体内产物 --抗原抗体复合物 --类固醇 --其它
基 本 发 病 过 程 发热激活物 调定点上移 产EP 细胞 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升高 EP
原因和机制 ☆EP和产EP细胞 ◇产EP细胞 --能产生和释放EP的细胞 单核细胞 巨噬细胞 内皮细胞 淋巴细胞 星状细胞 肿瘤细胞 等
(endogenous pyrogen,EP) 原因和机制 ☆EP和产EP细胞 ◇内生致热原 (endogenous pyrogen,EP) 概念 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 产EP细胞产生和释放的 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原因和机制 ☆EP和产EP细胞 ◇内生致热原 种类 IL-1 TNF IFN IL-6 IL-2 MIP-1 IL-8
☆EP和产EP细胞 特点 小分子蛋白类(不耐热) 多种细胞产生 小剂量引起单相热,大 剂量引起双相热 注入动物体内可引起发 原因和机制 ☆EP和产EP细胞 ◇内生致热原 特点 小分子蛋白类(不耐热) 多种细胞产生 小剂量引起单相热,大 剂量引起双相热 注入动物体内可引起发 热,阻断后体温下降
体温 单相热 双相热 时间(分)
原因和机制 ☆EP和产EP细胞 ◇EP的产生和释放 产EP细胞的激活 EP的产生和释放
发热 激活物 LBP 产EP细胞 LPS 信号转导 NF-κB
基 本 发 病 过 程 发热激活物 ? 调定点上移 产EP 细胞 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升高 EP
原因和机制 ☆发热时体温调节机制 ◇体温调节中枢 ◇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 ◇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体温调节方式 ◇发热时相
热限 ! - ☆发热时体温调节机制 + 正调节中枢 体温 负调节中枢 体温 ◇体温调节中枢 POAH MAN,VSA 原因和机制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OAH - 负调节中枢 体温 (中杏仁核 腹中膈) MAN,VSA 热限 !
原因和机制 ☆发热时体温调节机制 ◇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 通过血脑屏障 通过迷走神经 通过终板血管器(OVLT)
O V L T 区 POAH 神经元 毛细血管 巨噬C 巨噬C EP EP EP 第三脑室 视上隐窝 视神经交叉
原因和机制 ☆发热时体温调节机制 ◇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正调节介质 负调节介质
☆发热时体温调节机制 正调节介质 负调节介质 1.PGE 2. Na+ / Ca2+ 3. cAMP 4.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CRH) 5.一氧化氮(NO) 负调节介质 1.精氨酸加压素(AVP) 2.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 3.脂皮质蛋白-1(Lipocortin-1)
原因和机制 正调节介质 --前列腺素E(PGE) 潜伏期短 PGE T↑ T↓ PGE抑制剂
原因和机制 正调节介质 --Na+/ Ca2+ Na+ T 降钙剂 T Ca2+ T
原因和机制 正调节介质 --Na+/ Ca2+ Na+ Ca2+ EP cAMP 调定点上移
原因和机制 正调节介质 --cAMP 茶碱 cAMP 潜伏期短 + T↑ - 尼克酸 认为cAMP可能是更接近终末环节的发热介质。
原因和机制 正调节介质 --CRH --NO
原因和机制 负调节介质 --精氨酸加压素(AVP) AVP T (解热) - 拮抗剂 受体阻断剂 25C→散热 4C→产热
负调节介质 --黑素细胞刺激素(-MSH) 解热作用 --脂皮质蛋白-1 解热作用: 抑制IL-1 IL-6 IL-8 CRH :散热 原因和机制 负调节介质 --黑素细胞刺激素(-MSH) 解热作用 :散热 --脂皮质蛋白-1 解热作用: 抑制IL-1 IL-6 IL-8 CRH
基 本 发 病 过 程 发热激活物 体温调节中枢 调定点上移 产EP 细胞 体温升高 EP 中枢调节介质
原因和机制 ☆发热时体温调节机制 ◇体温调节方式 产热增加 散热减少
体温 调 定 点 PGE Na+/Ca2+ cAMP CRH NO 发热激活物 AVP -MSH Lip-1 EP 皮肤血管收 缩 机制小结 体温调节中枢 PGE Na+/Ca2+ cAMP CRH NO 发热激活物 AVP -MSH Lip-1 EP 调 定 点 皮肤血管收 缩 外致热原 体内产物 骨骼肌紧张 寒 战 散热 产热 体温
原因和机制 ☆发热时体温调节机制 ◇发热的时相
体温上升期 高峰期 体温下降期 体温 调定点 附图 发热三个时相体温与调定点关系示意图
调定点上移 皮肤血管收 缩 物质代谢加强 寒 战 调定点 散热 产热 体温升高 体温 发冷 寒战 皮肤苍白 鸡皮疙瘩 体温上升期 高峰期 寒 战 皮肤血管收 缩 体温上升期 高峰期 体温下降期 体温 调定点 发冷 皮肤苍白 鸡皮疙瘩 寒战 临床表现
发热时相及比较 发热时相 特 点 表现 体温上升期 SP 畏寒 皮肤苍白 寒战 鸡皮疙瘩 产热>散热 高温持续期 (高峰期) 体温SP 皮肤干燥发红自觉酷热感 产热散热 体温下降期 (退热期) SP 大汗 皮肤潮湿 产热<散热
发 热 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机体代谢和功能改变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物质代谢改变☆生理功能改变☆防御功能改变 机体代谢和功能改变 ☆物质代谢改变☆生理功能改变☆防御功能改变
机体代谢和功能改变 代谢变化 分解代谢增强! T↑ 1℃ BMR 13% 1.糖:糖原分解、糖酵解加强 2.脂肪:酮血症、酮尿、消瘦 代谢变化 分解代谢增强! T↑ 1℃ BMR 13% 1.糖:糖原分解、糖酵解加强 2.脂肪:酮血症、酮尿、消瘦 3.蛋白:负氮平衡 4.水盐代谢 :水分丢失
机体代谢和功能改变 功能变化 交感神经兴奋及血液温度升高! 1.CNS:兴奋性 热惊厥(小儿) 2.心血管:心率升高、心收缩力增强 △T 1℃ △HR 18次/分 3.呼吸:加深加快 4.消化:消化液分泌减少及消化酶活性降低
机体代谢和功能改变 防御功能改变 1.抗感染能力的改变 2.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 3.急性期反应
发 热 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机体代谢和功能改变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治疗原发病 ☆一般处理 ◇对不过高发热(<40℃ )不急 于解热 ◇补充营养物质、维生素和水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必须及时解热的病例 ◇高热(>40℃) ◇心脏病患者 ◇妊娠期妇女 解热措施 • 药物解热 • 物理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