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 热 fever 广东医学院病生教研室.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十一章 能量代谢与 体温调节 1. 能量代谢 2. 体温及调节. 食物 ( 糖、脂肪、蛋白质 ) 生物氧化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一、能量代谢的概念 能量代谢: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时随着的能 量释放,转移和利用。 H 2 O + CO 2 + 含 N 废物 + 能量 机械能 + 热能  化学能、 热能.
Advertisements

第六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 能 量 代 谢 第一节 能 量 代 谢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发 热 fever 体温升高 调节性体温升高 被动性体温升高 中暑、鱼鳞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 体温调节中枢损伤 发热 过热.
发 热 ( Fever ). 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 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产热增多,散热减少, 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正常成人口腔温度相对恒定 36.3 ~ 37.2 ℃, 肠温较口温高 0.3 ~ 0.5 ℃,腋温较口温低 0.2 ~ 0.4 ℃。 一、概念.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energy metabolism and body temperature)
第十四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生命体征: Vital signs 是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总称。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 一 ) 中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曹 颖. 第十四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The vital signs( 生命体征 )are body temperature, pulse, respiration and blood pressure.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Adrenoceptor blocking drugs. 人体 β 1 - 肾上腺受体 受体 - 腺苷酸环化酶偶联和受体 - 磷 脂酶偶联示意图.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第二篇 外周神经系统药.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外周神经系统主要由传出神经与传入神经系 统组成。 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局麻药.
第 11 章. 概述 发热: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调定点上移引起 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 C )。 体温的相对稳定是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 实现的。 高级中枢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OAH) 次级中枢 延髓、脊髓,对体温信息有整合作用 调定点学说 (Set Point, Sp )
炎症细胞因子与兔创伤性颅脑损 伤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所在院系:临床医学院 项目成员:吴祖创 吴龙 陈晓武 指导教师:吴明灿.
图 1-8 人体体温的昼夜变动(图) 人的体温是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由于身体内部的温度不容易测 量,所以临床上常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代表体温。正常人 的口腔温度为 36.7 ~ 37 ℃ (平均为 37.2 ℃) ,腋窝温度为 36.0 ~ 37.4 ℃ (平均为 36.8 ℃ ),直肠温度为.
第 七 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energy metabolism) 生物体内伴随物质代谢过程而产生的 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的过程,称 为能量代谢。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机体唯一能利用的能量是蕴藏在食物 中的化学能。能量主要来自糖和脂肪,而 蛋白质主要用于细胞自我更新、合成酶和.
第 九 章 营养、代谢和体温调节. 第一节 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生理功能 一、糖类及其生理功能 二、脂肪及其生理功能 三、蛋白质及其生理功能 (一)蛋白质的营养意义 (二)氮平衡 (三)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四)蛋白质的生物热价和互补作用.
掌握:发热的概念 发热的分期及各期热代谢的特点 了解:发热的原因、分类和发生机制 发热时机体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重点:发热的概念 发热的分期及各期热代谢的特点 难点:发热的分期及各期热代谢的特点 发 热.
第 六 章 发 热 (Fever).
第六章 发 热.
发 热 第六章 (fever) 济宁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发热性疾病的诊断思路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病科 刘国珍 教授.
动物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of Animal 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病理生理教研室 高雪丽.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着的能量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
第六章 发热(fever) 第一节 概述 1、高级中枢 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reoptic 一、体温调节中枢:
神经、体液因素及药物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河北大学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第2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热激活物→ 机体 → 激活产内生致热源细胞→ 内生致热源(EP) → 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 中枢发热介质的释放 → 调定点上移 → 体温↑ 外致热原 发热激活物(Ep诱导物) 体内产物.
温升高,并伴有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代谢变化。
发 热 fever 南京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肠道杆菌有哪些种类以及它们的共同特性?为什么容易产生耐药性?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 能 量 代 谢 第二节 体 温.
发热 (fever) 正常人体温是相对恒定的,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37℃左右,在一昼夜间体温呈现周期性波动,但上下波动一般不超过1℃。
发 热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病理生理学系.
第四章 发热 (Fever).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主讲人:罗官莉 生 理 学教 研 室.
发 热 Fever.
发热与退烧药 第五制作小组.
§3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水盐平衡调节.
发热 Fever.
第10章 发 热 第一节 概 述 发热:是指致热原的作用使机体体温调 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 节性体温升高。
肺结核.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一、体温 (一)表层(体表)体温和深部(体核)体温
五、作用于神经系统的受体拮抗剂 兴奋性氨基酸(EAA)受体拮抗剂 抑制性氨基酸受体受体拮抗剂 神经肽Y受体拮抗剂
炎症.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研究發展處 業務簡報 報 告 人:國立高雄餐旅大學 張明旭 研發長 中華民國105年4月14日.
第十二章 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与辅助分子.
常见症状.
发 热 Fever.
糖尿病流行病学.
第九章 玻璃体病 菏泽医专眼科学教研室 董桂玲.
发 热 (Fever).
甲状腺激素.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第三章 常见症状评估.
第三部分 动作与技能实验 实验一 反应时实验 实验二 反应时运动时实验 实验三 敲击速度实验 实验四 动作稳定性实验 实验五 手指灵活性实验
FSD-C10 一个极有希望的药物 汇报人:李艳花 生物化学教研室.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神经调节 神经元 结构和功能单位:______ 反射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____
第一节 概 述 掌握要点: 名词解释:自分泌、允许作用、受 体上调、激素作用机制、 第二信使学说、基因表 达学说.
Fever 发热 山东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 王建丽.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Pharmacology of Efferent nervous system
第十三章 Chapter 13 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B-cell immunity)
胸腔积液 pleural effusion 正常人胸腔内有3-15ml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作用,胸膜腔中的积液是保持一个动态(产生和吸收的过程)平衡的状态。若由于全身或局部病变破坏了此种动态平衡,致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慢,临床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液)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安徽省级精品课程 汪思应主持 发热 fever or pyrexia.
机体的内环境及其稳态 中国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 赵书芬.
第四节 妊娠期母体变化 生殖系统的变化 乳房的变化 循环系统的变化 血液的改变 泌尿系统的变化 呼吸系统的变化 消化系统的变化 皮肤的变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发 热 fever 广东医学院病生教研室

发 热 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机体代谢和功能的改变 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概述 ? = 发热 体温

体温调节方式(调定点学说) 散热装置 POAH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系统) 深部温度 + - 体温 (输出变量) 产热装置 调定点 温度感受装置(反馈检测器) 产热装置

☆发热和过热 发热 概述 特点 致热原(病因) 体温调节中枢 (fever) 调定点 调节性体温 伴代谢功能改变 必须有致热原作用 调定点上移 体温为调节性升高 致热原(病因) 体温调节中枢 发热 (fever) 调定点 调节性体温 伴代谢功能改变

☆发热和过热 过热 概述 体温不能控制 于调定点水平 被动性体温 体温调节障碍 散热障碍 产热功能异常 SP正常 如:脑损伤 如:鱼鳞病 先天汗腺缺乏 过热 产热功能异常 如:甲亢 SP正常 体温不能控制 于调定点水平 被动性体温

过热和发热的比较 概述 过热 发热 病因 调定点 调节功能 效应 无致热原 有致热原 上移 无变化 正常 障碍 体温可很高,甚致命 过热 发热 病因 无致热原 有致热原 上移 调定点 无变化 调节功能 正常 障碍 效应 体温可很高,甚致命 体温可较高,有热限

体温升高 概述 剧烈运动 体 温 升 高 月经前期 生理性 应激 发热 调节性体温 病理性 过热 被动性体温

发 热 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机体代谢和功能改变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基 本 发 病 过 程 发热激活物 调定点上移 体温调节中枢 产EP 细胞 体温升高 EP

(病因) 原因和机制 ☆发热激活物 概念 --激活产EP细胞产生和释放 EP并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种类 ◇外致热原 来自体外 ◇体内产物

外毒素 内毒素(endotoxin,ET) 脂多糖(LPS) 原因和机制 ☆发热激活物 ◇外致热原 --细菌 革兰氏阳性菌 外毒素 革兰氏阴性菌 内毒素(endotoxin,ET) 脂多糖(LPS)

原因和机制 ☆发热激活物 ◇外致热原 --细菌 --病毒 --其它微生物

外致热原的种类 外致热原 举 例 致热物质 细菌 G+菌 G-菌 分枝杆菌 病毒 真菌 螺旋体 疟原虫 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 举 例 致热物质 细菌 G+菌 全菌体及外毒素 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 全菌体、肽聚糖及内毒素(ET) 大肠杆菌、淋球菌等 G-菌 全菌体、肽聚糖、多糖及蛋白质 结核杆菌 分枝杆菌 全病毒及血细胞凝集素 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等 病毒 全菌体、荚膜多糖及蛋白质 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等 真菌 螺旋体 溶血素及外毒素 疟原虫 裂殖子及疟色素

原因和机制 ☆发热激活物 ◇体内产物 --抗原抗体复合物 --类固醇 --其它

基 本 发 病 过 程 发热激活物 调定点上移 产EP 细胞 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升高 EP

原因和机制 ☆EP和产EP细胞 ◇产EP细胞 --能产生和释放EP的细胞 单核细胞 巨噬细胞 内皮细胞 淋巴细胞 星状细胞 肿瘤细胞 等

(endogenous pyrogen,EP) 原因和机制 ☆EP和产EP细胞 ◇内生致热原 (endogenous pyrogen,EP) 概念 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 产EP细胞产生和释放的 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原因和机制 ☆EP和产EP细胞 ◇内生致热原 种类 IL-1 TNF IFN IL-6 IL-2 MIP-1 IL-8

☆EP和产EP细胞 特点 小分子蛋白类(不耐热) 多种细胞产生 小剂量引起单相热,大 剂量引起双相热 注入动物体内可引起发 原因和机制 ☆EP和产EP细胞 ◇内生致热原 特点 小分子蛋白类(不耐热) 多种细胞产生 小剂量引起单相热,大 剂量引起双相热 注入动物体内可引起发 热,阻断后体温下降

体温 单相热 双相热 时间(分)

原因和机制 ☆EP和产EP细胞 ◇EP的产生和释放 产EP细胞的激活 EP的产生和释放

发热 激活物 LBP 产EP细胞 LPS 信号转导 NF-κB

基 本 发 病 过 程 发热激活物 ? 调定点上移 产EP 细胞 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升高 EP

原因和机制 ☆发热时体温调节机制 ◇体温调节中枢 ◇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 ◇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体温调节方式 ◇发热时相

热限 ! - ☆发热时体温调节机制 + 正调节中枢 体温 负调节中枢 体温 ◇体温调节中枢 POAH MAN,VSA 原因和机制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OAH - 负调节中枢 体温 (中杏仁核 腹中膈) MAN,VSA 热限 !

原因和机制 ☆发热时体温调节机制 ◇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 通过血脑屏障 通过迷走神经 通过终板血管器(OVLT)

O V L T 区 POAH 神经元 毛细血管 巨噬C 巨噬C EP EP EP 第三脑室 视上隐窝 视神经交叉

原因和机制 ☆发热时体温调节机制 ◇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正调节介质 负调节介质

☆发热时体温调节机制 正调节介质 负调节介质 1.PGE 2. Na+ / Ca2+ 3. cAMP 4.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CRH) 5.一氧化氮(NO) 负调节介质 1.精氨酸加压素(AVP) 2.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 3.脂皮质蛋白-1(Lipocortin-1)

原因和机制 正调节介质 --前列腺素E(PGE) 潜伏期短 PGE T↑ T↓ PGE抑制剂

原因和机制 正调节介质 --Na+/ Ca2+ Na+ T 降钙剂 T Ca2+ T

原因和机制 正调节介质 --Na+/ Ca2+ Na+ Ca2+ EP cAMP 调定点上移

原因和机制 正调节介质 --cAMP 茶碱 cAMP 潜伏期短 + T↑ - 尼克酸 认为cAMP可能是更接近终末环节的发热介质。

原因和机制 正调节介质 --CRH --NO

原因和机制 负调节介质 --精氨酸加压素(AVP) AVP T (解热) - 拮抗剂 受体阻断剂 25C→散热 4C→产热

负调节介质 --黑素细胞刺激素(-MSH) 解热作用 --脂皮质蛋白-1 解热作用: 抑制IL-1 IL-6 IL-8 CRH :散热 原因和机制 负调节介质 --黑素细胞刺激素(-MSH) 解热作用 :散热 --脂皮质蛋白-1 解热作用: 抑制IL-1 IL-6 IL-8 CRH

基 本 发 病 过 程 发热激活物 体温调节中枢 调定点上移 产EP 细胞 体温升高 EP 中枢调节介质

原因和机制 ☆发热时体温调节机制 ◇体温调节方式 产热增加 散热减少

体温 调 定 点 PGE Na+/Ca2+ cAMP CRH NO 发热激活物 AVP -MSH Lip-1 EP 皮肤血管收 缩 机制小结 体温调节中枢 PGE Na+/Ca2+ cAMP CRH NO 发热激活物 AVP -MSH Lip-1 EP 调 定 点 皮肤血管收 缩 外致热原 体内产物 骨骼肌紧张 寒 战 散热 产热 体温

原因和机制 ☆发热时体温调节机制 ◇发热的时相

体温上升期 高峰期 体温下降期 体温 调定点 附图 发热三个时相体温与调定点关系示意图

调定点上移 皮肤血管收 缩 物质代谢加强 寒 战 调定点 散热 产热 体温升高 体温 发冷 寒战 皮肤苍白 鸡皮疙瘩 体温上升期 高峰期 寒 战 皮肤血管收 缩 体温上升期 高峰期 体温下降期 体温 调定点 发冷 皮肤苍白 鸡皮疙瘩 寒战 临床表现

发热时相及比较 发热时相 特 点 表现 体温上升期 SP 畏寒 皮肤苍白 寒战 鸡皮疙瘩 产热>散热 高温持续期 (高峰期) 体温SP 皮肤干燥发红自觉酷热感 产热散热 体温下降期 (退热期) SP 大汗 皮肤潮湿 产热<散热

发 热 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机体代谢和功能改变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物质代谢改变☆生理功能改变☆防御功能改变 机体代谢和功能改变 ☆物质代谢改变☆生理功能改变☆防御功能改变

机体代谢和功能改变 代谢变化 分解代谢增强! T↑ 1℃ BMR 13% 1.糖:糖原分解、糖酵解加强 2.脂肪:酮血症、酮尿、消瘦 代谢变化 分解代谢增强! T↑ 1℃ BMR 13% 1.糖:糖原分解、糖酵解加强 2.脂肪:酮血症、酮尿、消瘦 3.蛋白:负氮平衡 4.水盐代谢 :水分丢失

机体代谢和功能改变 功能变化 交感神经兴奋及血液温度升高! 1.CNS:兴奋性 热惊厥(小儿) 2.心血管:心率升高、心收缩力增强 △T 1℃ △HR 18次/分 3.呼吸:加深加快 4.消化:消化液分泌减少及消化酶活性降低

机体代谢和功能改变 防御功能改变 1.抗感染能力的改变 2.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 3.急性期反应

发 热 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机体代谢和功能改变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治疗原发病 ☆一般处理 ◇对不过高发热(<40℃ )不急 于解热 ◇补充营养物质、维生素和水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必须及时解热的病例 ◇高热(>40℃) ◇心脏病患者 ◇妊娠期妇女 解热措施 • 药物解热 • 物理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