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六 章 发 热 (Fever).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十一章 能量代谢与 体温调节 1. 能量代谢 2. 体温及调节. 食物 ( 糖、脂肪、蛋白质 ) 生物氧化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一、能量代谢的概念 能量代谢: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时随着的能 量释放,转移和利用。 H 2 O + CO 2 + 含 N 废物 + 能量 机械能 + 热能  化学能、 热能.
Advertisements

第六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 能 量 代 谢 第一节 能 量 代 谢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发 热 fever 体温升高 调节性体温升高 被动性体温升高 中暑、鱼鳞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 体温调节中枢损伤 发热 过热.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energy metabolism and body temperature)
第十四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生命体征: Vital signs 是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总称。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 一 ) 中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曹 颖. 第十四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The vital signs( 生命体征 )are body temperature, pulse, respiration and blood pressure.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Adrenoceptor blocking drugs. 人体 β 1 - 肾上腺受体 受体 - 腺苷酸环化酶偶联和受体 - 磷 脂酶偶联示意图.
第 11 章. 概述 发热: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调定点上移引起 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 C )。 体温的相对稳定是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 实现的。 高级中枢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OAH) 次级中枢 延髓、脊髓,对体温信息有整合作用 调定点学说 (Set Point, Sp )
—— 海淀区高三化学《考试说明》解读 2015 年 1 月 29 日 学习《考试说明》 备考理综化学.
图 1-8 人体体温的昼夜变动(图) 人的体温是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由于身体内部的温度不容易测 量,所以临床上常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代表体温。正常人 的口腔温度为 36.7 ~ 37 ℃ (平均为 37.2 ℃) ,腋窝温度为 36.0 ~ 37.4 ℃ (平均为 36.8 ℃ ),直肠温度为.
第 七 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energy metabolism) 生物体内伴随物质代谢过程而产生的 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的过程,称 为能量代谢。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机体唯一能利用的能量是蕴藏在食物 中的化学能。能量主要来自糖和脂肪,而 蛋白质主要用于细胞自我更新、合成酶和.
第 九 章 营养、代谢和体温调节. 第一节 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生理功能 一、糖类及其生理功能 二、脂肪及其生理功能 三、蛋白质及其生理功能 (一)蛋白质的营养意义 (二)氮平衡 (三)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四)蛋白质的生物热价和互补作用.
掌握:发热的概念 发热的分期及各期热代谢的特点 了解:发热的原因、分类和发生机制 发热时机体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重点:发热的概念 发热的分期及各期热代谢的特点 难点:发热的分期及各期热代谢的特点 发 热.
認識食品標示 東吳大學衛生保健組製作.
发 热 fever 广东医学院病生教研室.
第六章 发 热.
发 热 第六章 (fever) 济宁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SARS今冬可能捲土重來 流感與SARS流行期重疊 每年約10%人口(200萬)受感染
附3 第八章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附2:教案格式样稿 课程名称:护理基本技术 班级:09专科护理1 学时:2
颞下颌关节常见病.
致理科技大學保險金融管理系 實習月開幕暨頒獎典禮
第六章 发热(fever) 第一节 概述 1、高级中枢 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reoptic 一、体温调节中枢:
神经、体液因素及药物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河北大学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第2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热激活物→ 机体 → 激活产内生致热源细胞→ 内生致热源(EP) → 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 中枢发热介质的释放 → 调定点上移 → 体温↑ 外致热原 发热激活物(Ep诱导物) 体内产物.
温升高,并伴有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代谢变化。
发 热 fever 南京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发热 (fever) 正常人体温是相对恒定的,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37℃左右,在一昼夜间体温呈现周期性波动,但上下波动一般不超过1℃。
发 热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病理生理学系.
第四章 发热 (Fever).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主讲人:罗官莉 生 理 学教 研 室.
发 热 Fever.
发热与退烧药 第五制作小组.
强心苷对离体蛙心的作用 成都医学院实验技术中心
結腸直腸腫瘤的認知.
經歷復活的愛 約翰福音廿一1-23.
发热 Fever.
第10章 发 热 第一节 概 述 发热:是指致热原的作用使机体体温调 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 节性体温升高。
肺结核.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郭詩韻老師 (浸信會呂明才小學音樂科科主任)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一、体温 (一)表层(体表)体温和深部(体核)体温
炎症.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常见症状.
发 热 Fever.
第四节 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及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糖尿病流行病学.
2. 戰後的經濟重建與復興 A. 經濟重建的步驟與措施 1.
第九章 玻璃体病 菏泽医专眼科学教研室 董桂玲.
好好學習 標點符號 (一) 保良局朱正賢小學上午校.
发 热 (Fever).
甲状腺激素.
第三章 常见症状评估.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神经调节 神经元 结构和功能单位:______ 反射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____
4. 聯合國在解決國際衝突中扮演的角色 C. 聯合國解決國際衝突的個案研究.
新陸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發行 第十九章 稅捐稽徵法 稅務法規-理論與應用 楊葉承、宋秀玲編著 稅捐稽徵程序.
第一节 概 述 掌握要点: 名词解释:自分泌、允许作用、受 体上调、激素作用机制、 第二信使学说、基因表 达学说.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Newborn and Neonatal Disease
四年級 中 文 科.
Fever 发热 山东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 王建丽.
聖誕禮物 歌羅西書 2:6-7.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Pharmacology of Efferent nervous system
依撒意亞先知書 第一依撒意亞 公元前 740 – 700 (1 – 39 章) 天主是宇宙主宰,揀選以民立約,可惜他們犯罪遭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安徽省级精品课程 汪思应主持 发热 fever or pyrexia.
經文 : 創世紀一章1~2,26~28 創世紀二章7,三章6~9 主講 : 周淑慧牧師
第四节 妊娠期母体变化 生殖系统的变化 乳房的变化 循环系统的变化 血液的改变 泌尿系统的变化 呼吸系统的变化 消化系统的变化 皮肤的变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 六 章 发 热 (Fever)

教学内容 §1. 概 述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3. 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4.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教学要求 掌握: 发热等概念 发热激活物的类型性质、内生致热原的种类 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熟悉: 内生致热原的作用方式 发热的基本时相和热代谢的特点 机体的主要机能和代谢变化 了解: 正常体温调节,发热的处理原则

第一节 概 述 临床常见的病理过程 疾病的重要信号

一、正常体温及调节 肛温 36.5 ~ 37.7 C 腋温 36.0 ~ 37.0 C 口温 36.3 ~ 37.2 C 人类体温相对稳定(约37℃),昼夜波动<1 ℃ 腋温 36.0 ~ 37.0 C 口温 36.3 ~ 37.2 C 肛温 36.5 ~ 37.7 C

体温调节 调定点(SP) 37℃ T<37℃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T>37℃ (POAH) 散 热 ↑ 产 热 ↑ 产 热 ↓ 散 热 ↓ 体温正常 体温调节

二、 体温升高 月经前期 剧烈运动 生理性 心理性应激 : 调节性体温升高, 体温=调定点 发 热 病理性 : 被动性体温升高, 体温>调定点 过 热

(一) 发 热 (Fever) 致 热 原 体温调节功能正常 体温调定点上移 调节水平上调 调节性体温升高( >0.5 C) T↑= SP↑

(二) 过热(Hyperthermia) 过度产热 体温调节障碍 散热障碍 被动性体温升高 体温超过调定点水平 T↑ > SP

过热和发热的比较 发 热 过 热 无致热原 有致热原 病因 调定点无变化 SP =37℃ 调定点上移 发病 机制 SP↑>37℃ 发 热 过 热 无致热原 有致热原 病因 调定点无变化 SP =37℃ 调定点上移 发病 机制 SP↑>37℃ 被动性体温↑ 调节性体温↑ (T↑ > SP ) (T↑= SP↑) 体温较高,有热限 体温很高,可致命 效应 物理降温 对抗致热原 防治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热激活物 EP 体温调定点上移↑ 产EP细胞 产热↑ 散热↓ 体温↑

一、发热激活物(EP诱导物) 能激活产EP细胞 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EP)的物质 (一)外致热原 (二) 体内产物 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 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

(一)外致热原 1. 细菌 (1) G+菌: 葡萄球菌、链球菌 致热成分: 全菌体 + 肽聚糖 + 外毒素 致热成分:全菌体 + 肽聚糖 + 内毒素(endotoxin,ET) 内毒素: 磷脂多糖(LPS),最常见外致热原, 难灭活 (3) 结核杆菌: 全菌体+肽聚糖

2. 病 毒 流感病毒 SARS病毒 甲流病毒 致热成分:全病毒体 + 血细胞凝集素

3. 真 菌 白色念珠菌 致热成分:全菌体 + 荚膜多糖 + 蛋白质

4.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 致热成分: 代谢裂解成分 + 外毒素

5. 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 致热成分:裂殖子和疟色素

(二) 体内产物 1、抗原抗体复合物 2、类固醇: 本胆烷醇酮 3、尿酸结晶

二、内生致热原 ( endogenous pyrogen, EP) 发热激活物 产EP细胞 (单核C, 巨噬C, 内皮C, 淋巴C等 ) 产生和释放 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 IL-1,TNF,IFN, IL-6 )

EP产生和释放过程: 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 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 LPS - sCD14 + 受体 产生释放EP 激活产EP细胞 LPS – LBP + mCD14 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一) 体温调节中枢 : 正负调节学说 1. 正调节中枢 :促进 T ↑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OAH ) 中杏仁核 ( MAN) ,腹中膈(VSA) 正负调节共同决定SP↑水平,发热的幅度和时程

(二) 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 体温 调节 中枢 T ↑ 致热信号(EP) SP↑ 1. 血脑屏障:转运IL-1,IL-2,TNF 2. 终板血管器(OVLT):邻近POAH,易通透 3. 迷走神经:肝迷走神经含IL-1受体

下丘脑终板血管器(OVLT) M 视神经交叉 第三脑室 视上隐窝 毛细血管 EP POAH 神经元 POAH 神经元

(三) 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致热信号(EP) 体温调节中枢 POAH VSA MAN 正调节介质 负调节介质 - + SP

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正调节介质 负调节介质 前列腺素E(PGE) 精氨酸加压素(AVP) Na+/Ca2+ ↑ 黑素细胞刺激素 环磷酸腺苷(cAMP) 脂皮质蛋白-1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CRH) 一氧化氮(NO)

1. 正调节介质 (1) 前列腺素E2 (PGE2 ) ① PGE →脑室→发热, 潜伏期比EP短 ② EP → 发热 , 脑脊液PGE↑

(2) 中枢 Na+/Ca2+比值↑ ①脑室内灌注Na+→体温↑, Ca2+→体温↓ ②脑室内灌注降钙剂→ 体温↑ ③ EP→体温中枢 Na+/Ca2+比值↑→体温↑

(3) 环磷酸腺苷 (cAMP) 接近终末环节的发热介质 ① EP → 发热,脑脊液中 cAMP↑↑ ② 外源性 cAMP → 发热

(4)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RH) ① IL-1β刺激下丘脑释放CRH ②中枢注射CRH 致发热 ③ 不介导 IL-1α 发热,可能是双向调节介质 (5) 一氧化氮(NO) ① POAH、OVLT等处注射 NO ,发热 ② 促进棕色脂肪的代谢, 产热↑ ③ 抑制负调节介质产生, 利于发热

热限: 发热时体温上升的高度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现象,<41℃。   发热时体温上升的高度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现象,<41℃。 负调节中枢会释放出某些内源性降温物质,阻止体温调定点无限上升,这类物质称为负调节介质。

2. 负调节介质 ② AVP阻断剂 : 致热效应↑ (1) 精氨酸加压素 (AVP) (2) α-黑素细胞刺激素 (α-MSH)

(3) 膜联蛋白A1(脂皮质蛋白-1) ① 大鼠脑内注射,抑制EP诱导的发热 依赖脂皮质蛋白-1释放 钙依赖性磷脂结合蛋白 主要分布脑、肺 ② 糖皮质激素的解热作用: 依赖脂皮质蛋白-1释放

体温 (四)体温调节的方式 发热激活物 产EP细胞 EP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 骨骼肌紧张寒战 皮肤血管收缩 代谢↑ 直接作用 OVLT 迷走N 发热激活物 产EP细胞 EP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Na+/Ca2+ ↑ AVP α-MSH cAMP ↑ PGE2 ↑ 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 交感神经 运动神经 骨骼肌紧张寒战 皮肤血管收缩 代谢↑ 散热↓ 产热↑ 体温

(五)发热时相及其热代谢特点 调定点恢复 调定点上移 I II III 高温 持续期 T 正常 下降期 上升期 典型发热过程的三个时相

体温上升期 (寒战期) 高温持续期 (高峰期,稽留期) 体温下降期 (退热期,出汗期) (五)发热时相及其热代谢特点 调定点上移 调定点恢复 体温上升期 (寒战期) 高温持续期 (高峰期,稽留期) 体温下降期 (退热期,出汗期) Ⅰ Ⅱ Ⅲ

1. 体温上升期 Ⅰ Ⅱ Ⅲ 症状:发冷恶寒、鸡皮、寒战和皮肤苍白 关系:体温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调定点 1. 体温上升期 症状:发冷恶寒、鸡皮、寒战和皮肤苍白 关系:体温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调定点 特点:产热 > 散热,体温上升 Ⅰ Ⅱ Ⅲ

2. 高温持续期 (高峰期) 症状:皮肤发红、干燥,自觉酷热 关系:中心体温与上升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 特点: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 Ⅰ Ⅱ Ⅲ

3. 体温下降期 (退热期) 症状:皮肤血管舒张、出汗 关系:体温调定点回降,中心温度>调定点 特点:散热>产热,体温下降 Ⅰ Ⅱ Ⅲ

第三节 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一、物质代谢加快 1. 糖分解代谢↑,糖元贮备↓ ,乳酸↑ 2. 脂肪分解↑ ,脂肪贮备↓,消瘦 3 . 蛋白质分解↑,负氮平衡 维生素代谢:消耗增多 水、盐代谢 : 体温上升期: 尿量明显减少 高热持续期: 皮肤、呼吸道水分蒸发 体温下降期: 尿量恢复、大量出汗

二、生理功能的变化 1. CNS: 兴奋性↑.烦躁,精神错乱. 小儿高热易出现热惊厥(6月-6岁) 2. 循环:交感N (+) , HR>150次/min, 易诱发心衰 (T↑1℃ → HR↑18次/min) 3. 呼吸:呼吸加强,易呼吸性碱中毒 4. 消化:消化液分泌↓,酶活性↓,食欲↓

三、 防御功能的改变 1. 抗感染能力的改变: 双向影响 2. 发热疗法治疗肿瘤 3. 急性期蛋白↑: 稳定细胞膜

第四节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一、防治原发病 二、一般发热(< 40 ℃,无严重疾病) 首要是原发病诊断,其次是解热; 发热可↑防御能力; 体温曲线反映病情,过早退热会掩盖病情 不急于解热,加强营养,防脱水

三、必须及时解热 1. 高热( > 40 ℃),患者明显不适 2. 心脏病患者:发热易诱导心衰 3. 妊娠期妇女:发热易致畸、诱导心衰

四. 解热措施 1.药物解热 (1) 化学药物:水杨酸盐类 (2) 类固醇解热药:糖皮质激素 (3) 清热解毒中草药:适当选用 2.物理降温:冰帽或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