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经 讲 义 21世纪课程教材 王洪图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湖北中医学院中基内经教研室.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LOGO 第十课 看中医 (Part 1). 1.A 不如 B (那么) adj. (那麼) adj. 2. 上医医国、其次医人、其次医病 上醫醫國、其次醫人、其次醫病 3. 癌症、糖尿病、艾滋病 愛滋病
Advertisements

任 脉 Ren Meridian. 目的要求 1 .熟悉《素问》《难经》任脉循行的原 文。熟悉经脉病候。掌握腧穴的定位和起 止穴。 2 、掌握重点腧穴的主治。掌握天突、廉 泉的刺灸方法。 3 、熟悉非重点腧穴定位和主治。熟悉腧 穴的刺灸方法。 4 、了解腧穴的命名、局部解剖。
1 四、足太阴脾经 (一)经脉循行 释 :( 1 )白肉际:又称赤白肉际。手足两侧 阴 阳面的分界处。 释 :( 1 )白肉际:又称赤白肉际。手足两侧 阴 阳面的分界处。 ( 2 )核骨:第一趾骨小头的头部突起。 ( 2 )核骨:第一趾骨小头的头部突起。 ( 3 )踹: 指腓肠肌。 ( 3 )踹: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怎样学习《内经》??? 学习方法: 1. 疏通文理 2. 注意句读 3. 结合医理 4. 融会贯通 5. 背诵锦句 6. 善用工具.
引言  《中藏经》:痹者,闭也。  现代临床上的风湿病、类风湿病、痛风 病等皆属于《内经》痹证范畴。  《内经》中的 “ 痹 ” 范围很广。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 的应用.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 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 )阴阳是一属性概念 2 )阴阳代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3 )阴阳双方必须相互关联(在同一层次)
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  元气论 元气论 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章. 1.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 阴阳学说及五行学说如何在中医学中的 应用 本章重点内容.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重点: 1 、掌握精气、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 1 、掌握精气、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精气、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 基本内容。 2 、掌握精气、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 基本内容。 3 、了解精气、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 中医学中的应用。 3.
中 医 基 础 理 论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中 医 基 础 理 论中 医 基 础 理 论 主要内容: 1 、阴阳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2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第二节 精气血津液.  1. 识记掌握  ⑴掌握精的基本概念、分类、代谢和功能。  ⑵掌握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和分类。  ⑶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  ⑷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和功能。  ⑸掌握人体神的基本概念、生成和作用。  ⑹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 
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一项、三等奖一项,山西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参编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药学》,(2001年科学技术出版社);参编《中国药酒谱》(中医医药科技出版社),开发新产品三项。 主编《圆运动的古中医学》,(2007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此书是“当当网”2011、2012,2013年中医专业类图书销售排名一,在国内外影响较大。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五脏 肝.
《内经选读Ⅱ》重要原文.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脾 与 胃 中医学教研室.
“藏”内脏。 脏(阴)贮藏营养(精微)物质的实质性脏器(肝、心、脾、肺、肾、心包)。 腑(阳)传导变化功能的空腔类脏器(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象”形象、征象,是指脏腑本身的形象与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
基础知识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脏 腑 返回目录.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现在,为了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向同学们提出两个问题: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第三章 藏象学说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中医科 张二力.
第一节脏腑四 脏 腑之间的关 系 梁永林.
素问·六节藏象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第二篇 民族传统养生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 整体观、系统论、发展观 第一节 整体观 第二节 系统论 第三节 发展观
第三章 脏象学说.
一、经络学说概论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脏 腑 理 论 (藏 象)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中医教研室 田国庆. 脏 腑 理 论 (藏 象)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中医教研室 田国庆.
中医 经络养生.
中 医 诊 疗 技 术.
从中医治疗到《世典》的文学治疗 中医系:琚杰.
上篇 经络与腧穴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素问·平人气象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内经》论睡眠障碍.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精的基本概念、分类、代谢及功能。
第五章 病 机 第二节 基本病机.
素问·厥论 主讲人 王洪京.
第一章 精气、阴阳、五行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精气学说 第二节 阴阳学说 第三节 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灵枢·本神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 精 第二节 气 第三节 血 第四节 津液 第五节 神.
第四单元 血气精神.
精、气、血、津液、神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学教研室 尹德海.
第二篇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主要内容: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脏腑 经络 形体官窍 体质.
素问·经脉别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项目二 病机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八章 病 机.
第四章 病因病机 薛霁 首都医科大学 邹志东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
第五章 经络.
强五脏就是强正气 ——五脏养生讲座.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四种命题 2 垂直.
1.1.2四种命题 1.1.3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
1.1.3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高二数学 选修2-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教学目标 第一章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了解: 骨盆;邻近器官、血管、 淋巴神经;骨盆底的解 剖。 熟悉: 外生殖的解剖。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朱抗美教授 二○一一年十二月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齐贺彬.
第二章 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陈达理 教授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 主讲人 王洪京.
《中兽医基础与临床 》实验教学 中兽医教研室 郑州牧专.
概述 心的解剖位置 心的形态结构 主要功能 联属功能 心的特性. 概述 心的解剖位置 心的形态结构 主要功能 联属功能 心的特性.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王树水 主任医师 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儿科副主任 广东省介入性心脏病学会结构性心脏病分会侯任主任委员 招生专业与类型 科研工作 教育经历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内 经 讲 义 21世纪课程教材 王洪图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湖北中医学院中基内经教研室

第二章 藏象 第五节 素问·太阴阳明论

题解 本篇讨论了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脾胃的相互关系。故名:“太阴阳明论”。

第一段 大阴阳明异位,受病不同

原文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解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回: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帝曰:愿闻其异状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泻,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干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原文分析 太阴、阳明生病而异的原因 1.生理特性:“阴阳异位” 2.阴阳属性:“更虚更实,更逆更从” 3.病理变化:“生病而异” 4.“阳道实,阴道虚” 5.不同邪气的易感趋向。

第二段 论脾病四肢不用之理

原文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著胃工之情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明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原文分析 一、脾胃的相互关系 1.解剖部位:脾、胃以膜相连 2.经脉循行:脾脉贯胃络嗌 3.生理功能: 4.病理变化:

二、脾主时与脾胃为后天之本 治中央 虽不独主一时, 四时之中皆有“土气” 以四藏养四时 生万物而法天地

脾与胃在生理的差异– “阴阳异位” 脾--脏、阴、里、 主内, 通于地气, 有藏有虚的特点。 经脉循行: 足太阴--从足上行至头 胃--腑、阳、属表, 主外, 通于天气, 有盈有实的特点。 经脉循行: 足阳明—从头下行至足

更虚更实,更逆更从 春夏阳明为实,太阴为虚,秋冬太阴为实,阳明为虚,即更 虚实也。春夏太阴为逆,阳明为顺;秋冬阳明为逆,太阴为顺也。 ——杨上善 春夏阳气用事——阳明为实为顺,太阴为虚为逆 秋冬阴气用事——太阴为实为顺,阳明为虚为逆

“生病而异” 阳明(胃) 太阴(脾) 病因 犯贼风虚邪, 食饮不节,起居不时, 受风气 受湿气 病机 属阳,其病多实 属阴,其病多虚 阳明(胃) 太阴(脾) 病因 犯贼风虚邪, 食饮不节,起居不时, 受风气 受湿气 病机 属阳,其病多实 属阴,其病多虚 病位 由阳经入六腑 由阴经入五脏     邪从外入 病由内生 病证 阳热有余 里阴不足,或阴阳两虚 病候 身热,不时卧 ●满闭塞,下为飧泄 上为喘呼 久为肠澼 传变情况 上行极而下     下行极而上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阳道实,阴道虚” 事物之属于阳者,有刚悍、充实、向外等特点 事物之属于阴者,有柔弱、不足、向内等性质 阳明病多热多实,太阴病多寒多虚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对于中焦病的治疗特点,也可概括谓“实证责之于胃,虚证责之于脾” “阳道实,阴道虚”是对以阳明胃为代表的六腑(及其络属的阳经)、以太阴脾为代表的五脏(及其络属的阴经)病理特点的高度概括。

不同性质的邪气对人体部位的侵犯有一种趋向性 邪气伤人有阴阳之别,其伤部位也不相同: “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以类相从,同气相求 风为阳邪,其性轻扬,风邪伤害人体, 往往上部先受到侵袭,如伤风感冒等。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所以湿邪易先伤害人体下部, 常见如下肢痠痛、带下、尿浊、便脓血等。

第六节 灵枢·本神

题解 本——根本,本源; 本神:推求神的本源 本篇较详细地阐述了神的概念、生成及其与五脏关系,且篇首提出了“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故名。

第一段 神的分类与概念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清之魄,所以任物者清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校注 1、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2、两精相搏谓之神 男女两性的生殖之精 两精 先、后天之精 营卫之气 流,流动、交流,有布施之义。薄,通搏,有交合、 相感的意思。句意与《素问·宝命全形论》之“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天元纪大论》“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之意相合。 2、两精相搏谓之神 男女两性的生殖之精 两精 先、后天之精 营卫之气

原文分析 德流气薄而生 一、“德流气薄”是产生生命活动的条件 德—自然界基本规律,引申指万 气—身形产生及生存的物质基础 物形成的自然条件,诸如气 候、日光、空气、雨露等 德流气薄而生 气—身形产生及生存的物质基础 “夫天亦何尝无气,地亦无偿无德,经分属之,亦互文见义耳。” ——成瑾《箬园日札》

原文分析 精 神 二、精、神、魂、魄的概念及其活动内容 魂,指神支配下的 人的意识活动 魄,以精为物质基 础的生理本能 血足—魂藏:善谋虑 血虚—魂不守舍:梦寐恍惚。 变幻游行 精 神 气足—形盛魄壮:感觉动作 灵敏 魄,以精为物质基 础的生理本能 气足—形衰魄弱:语声低微 反应迟钝

原文分析 三、以心为主导的思维过程 ① 任物 忆 ② ⑥ 存 处物 ③ ⑤ 存变 远慕 ④ (接受信息,反映信息) 意(回顾信息,萌发意念) 智(作出判断,得出结论) 存 处物 志(意念明晰,确立志向) 虑(深思谋虑,综合比较) ③ ⑤ 存变 思(推求变化,分析思考) 远慕 ④

四、智者养生的原则方法 顺四时而适寒暑 和喜怒而安居处 —顺应自然,外避虚邪贼风 …… 节阴阳而调刚柔 —调适情志,起居有常 —节制房事,保持阴阳平衡 治病与养生要形神并重,以神为主 “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保养精气神则能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第二段 神志受伤及其临床表现

原文 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筋挛,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干秋。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痠痿厥,精时自下。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原文分析 一、神志受伤的临床表现 心之神受伤 脾之意受伤 肝之魂受伤 肺之魄受伤 肾之志受伤 表现:精神不能自主,极度消瘦,憔悴枯槁 至其所不胜之时,冬天病情加重 表现:胸膈郁闷、烦乱,四肢无力,憔悴枯槁 脾之意受伤 至其所不胜之时,春天病情加重 表现:狂妄失常,阴缩,筋挛,两胁不适,憔悴枯槁 肝之魂受伤 至其所不胜之时,秋天病情加重 表现:不能正确认识外界事物,旁若无人,憔悴枯槁 肺之魄受伤 至其所不胜之时,夏天病情加重 表现:喜忘,腰背酸软无力,俯仰屈伸困难,憔悴枯槁 肾之志受伤 至其所不胜之时,季夏病情加重

原文分析 二、情志过激的致病特点 1.情志过激,先伤心神 2.既伤心神,亦伤他脏 3.伤神为主,亦伤及形 4.五者已伤,针不可治 (神志变化在先,形体症状在后) 必须以解除精神致病因素为主 4.五者已伤,针不可治

第三段 五脏藏神及其病证

【原文诵读】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原文分析】 一、五脏藏精与藏神 二、五脏虚实证候举例 三、强调了脾肾两脏的重要性 四、五脏病诊治的总原则(审其病形,知其虚实,谨而调之)

五脏藏神(五脏与气血精神的关系) 五脏 肺 肾 肝 脾 心 藏 气 精 血 营 脉 舍 魄 志 魂 意 神 五神的活动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 五神脏 五神的活动是五脏的功能活动表现

五脏虚实病候举例 虚 实 肝 恐 怒 脾 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腹胀,经(泾)溲不利 心 悲 笑不休 肺 鼻塞不利,少气 喘喝,胸盈仰息 肾 厥 胀,五脏不安* * 脾虚和肾实均有“五脏不安”病候——强调脾(后天之本)和肾(先天之本)的重要性及对他脏的影响,对后世重视脾肾的学术思想有启发意义。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菩萨蛮 黄鹤楼  1927 春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