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热证  (一)   栀子豉汤类证 .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2016年7月27日星期三 2016年7月27日星期三 2016年7月27日星期三 1 奔豚病 ---- 阳虚寒逆、阳虚饮动 第三组倾情打造 组长:何乐梅 资料收集 : 张志强、叶露 、易玉辉、何乐梅 资料整理:潘早波、王芳 讲稿:申子里扎、梁凡 PPT 制作:龚海波、何乐梅 讲解:梁凡.
Advertisements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本篇讨论消渴、小便不利和淋病三种疾病。. 1 、消渴是指口渴而过多地消耗水液的,以严重 口渴、多饮为主要表现一种病变。本篇所论消 渴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热病过程中出现的口渴 症状;二是指杂病中的消渴病,本篇论述以后 者为主。 2 、小便不利是指尿量及次数减少,甚则癃闭的.
( 一 ) 八纲辨证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ith Eight Principles.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一)桂枝汤证 原文 12/P30 分析:论述了桂枝汤证的主要症状与基本 病机及《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
伤寒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 2006 年 2 月. (三)寒热错杂痞证 1. 半夏泻心汤证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 虽以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 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 主之。但满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词解 ※奔豚气:豚为小猪,此处指奔豚气病, 指气上冲症状如豚之奔走。 概 述 本篇主要论述奔豚气病的成因和症状及 治疗,至于吐脓、火邪、惊怖三种病, 篇中虽有涉及,但并未论述。 奔豚气症状,以 “ 气从少腹,上冲咽喉, 发作欲死,复还止 ” 为特点,与肾积奔 豚之气从少腹上冲形似而实异。此处奔.
傷寒學 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 院中醫臨床基礎教研室.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八、痞证 (一)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点.
内科病证的辨证论治 咳嗽 喘证 内伤发热 心悸. 咳 嗽 一、定义: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发出咳 声或咳吐痰液的肺系病证。 咳:有声无痰。 嗽:有痰无声。 病位:肺。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生理 病理.
第一章解表药对. 祛风散寒药对 祛风散寒药对 麻黄 - 桂枝 药对出处《伤寒论》 麻黄 桂枝 麻黄 桂枝组成.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 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 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 统称为理气剂.
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  元气论 元气论 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解 表 剂.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九章 脏 腑 辨 证 王明三 Tel
解表剂 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解除表证的方剂,称为解表剂。
2017/2/26 心 悸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风 温.
5 《伤寒论》主症和主脉辨证辨证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杨运高.
中医抗衰老漫谈——安佰海.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 脉证治第十六.
二、伤寒表实证 (一)   麻黄汤证 论太阳伤寒的主要证候与治疗.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英洪友.
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为解表剂。
第一章 解表剂.
温里剂 【概念】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属于“八法”中的“温法”。
第九章 外感病辨证.
第九章 其他辨证方法.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本篇主要论述腹满、寒疝、宿食三种病证的辨证施治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第十 金匮教研室.
第三节:问 诊 一:问诊的意义 二:问诊的方法 三:问诊的主要内容.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第十 概述 概念 腹满、寒疝、宿食 三病合篇的缘由: 腹满 辨证与治则 实热性腹满与虚寒性腹满的辨证
第六单元 解表药.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汗 证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1. 平胃散主治证的病机是 : A.湿滞脾胃 B.湿热中阻 C.外寒内湿 D. 脾虚失运 E.湿热下注
第三节 脏腑病机 一、五脏病机 二、六腑病机 三、奇恒之腑病机.
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表245 妇人产后病概论
安神剂 【概念】   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治疗神志不安疾患的方剂,称为安神剂。.
第八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经行感冒.
清热药.
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中醫臨床基礎教研室
气血同病辩证.
心悸 概述 是指自觉心中急剧跳动,惊惕不安,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常伴有气短、胸闷、眩晕、失眠、脉律失常等症。或阵发性或持续性。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目的要求: 重点内容: ⒈了解惊悸、吐血、衄血、下血和瘀血的概念及合篇理由。
七、结胸证.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七节 温里药 定义:凡是以温里祛寒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适应证:
第二章 寒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消 渴 返回目录.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金匮教研室.
二、阳明病实证 (一)承气汤证.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董振华.
六经病小结与脉诊.
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主讲教师:英洪友.
消 食 剂.
第五章 八纲辨证 主讲:赵中玮.
第三节 少阳病兼变证 一、少阳病变证治则.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二、热证  (一)   栀子豉汤类证 

禁例:旧微溏者禁之---脾胃(肾)虚寒者不宜 病因:误汗吐下,正虚邪陷 较轻者:虚烦不得眠---余热留扰胸膈 较重者:反复颠倒---卧起不安 心中懊憹---烦闷殊甚,不可名状 重者:胸中窒、心中结痛---邪热阻隔,气机不畅 变证 太阳病 治疗:栀子豉汤---清热宣郁除烦 兼少气:热扰胸膈,中气受损---栀子甘草豉汤 兼呕者:热扰胸膈,胃气不和---栀子生姜豉汤 兼腹满:热扰胸膈,腑气不畅---栀子厚朴汤 兼中寒:热扰胸膈,中阳受伤---栀子干姜汤 兼证 禁例:旧微溏者禁之---脾胃(肾)虚寒者不宜

鉴别: 虚烦: 无形之邪热内扰胸膈。心烦不眠,微热 实烦: 阳明腑实内结致烦。腹满不大便,谵语、潮热 阴烦: 虚寒危证。无热恶寒,神情淡漠或昏睡,脉微细沉伏。

(二)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原文63/P92,162/P93) 汗下后,邪热壅肺作喘的证治 因:汗后伤津 禁治:不可更行桂枝汤---已无桂枝证 证:汗出---里热熏蒸,津液外泄 喘---热邪壅肺,肺气上逆 无大热---热甚于里,表热不甚 治:麻杏甘石汤---清热宣肺平喘。 案例录像 太阳病

(三)白虎加人参汤证 (原文26/P95) 服桂枝汤后,热盛津伤,转属阳明病的证治 大汗出---表邪虽解,津液耗伤 大烦渴----里热灼津 发热不退---里热炽盛 服桂枝汤后 证 脉:洪大----热邪内盛,脉道充盈 治: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 案例录像  

(四)葛根芩连汤证(原文34/P97) 太阳病误下,里热挟表邪下利的两种证治 桂枝证---桂枝汤,解肌祛风 医反下之----表证误下,是为误治 施治过程 太阳病,见桂枝汤证 (一)      利不止----表邪内陷,胃肠受伤 脉促----表邪未解,正气抗邪 (补):无汗---表寒犹在,毛窍不开 治:(补)用葛根汤       (一)利不止----表邪内陷,胃肠受伤 脉促----表邪未解,正气抗邪 (补):无汗---表寒犹在,毛窍不开 治:(补)用葛根汤 (二)利不止----理同上 喘息----里热迫肺,肺失清肃 汗出----邪热内盛,迫津外出 治:葛根芩连汤---清热止利兼透表 误下转归 (二)利不止----理同上 喘息----里热迫肺,肺失清肃 汗出----邪热内盛,迫津外出 治:葛根芩连汤---清热止利兼透表

鉴别 葛根芩连汤证与葛根汤证: 同点:下利 异点: 表实无汗---葛根汤证 里热有汗----葛根芩连汤证

三、虚证 (一)   心阳虚证

1. 桂枝甘草汤证(心阳虚心悸证 ) (原文64/P100) 因:汗多损伤心阳 证: 叉手自冒心---望诊所见体征 心下悸 ----心阳不足 欲得按---虚则喜按 治:桂枝甘草汤----辛甘化合,恢复心阳 太阳病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心阳虚烦躁证 )(原文118/P101) 因:火逆----火疗劫汗 下之----攻下 变证:烦躁-----心阳虚损,心神浮越 治:桂甘龙牡汤主之----温补心阳,重镇安神。 更伤阳气 病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心阳虚惊狂 )(原文112/P103) 脉浮---表证之脉 误治---以火迫劫之----火疗夺汗 伤寒 诊断:亡阳----大汗,心阳浮越于外 变证:惊狂---火热内迫,扰乱神明 卧起不安----惊狂时作,神志不宁 救治:救逆汤----温通心阳,重镇安神兼涤痰浊

4.桂枝加桂汤证(心阳虚奔豚 ) (原文117/P105) 误治:烧针令其汗---烧针取汗,表邪未解,心阳被伤 机转:针处被寒----处理不当,寒邪从针孔而入 太阳病 核起而赤---气血凝滞,针处红肿如核 必发奔豚----心阳虚,复感外寒,引起肾水上犯 气从少腹上冲心----寒水之气上逆 证 外治---灸其核上各一壮----散针处寒邪 内治---服桂枝加桂汤----平冲降逆,兼解表邪。   治

小结 (1)火逆变证 ①扰乱心神:烦躁、惊狂、谵语等 ②扰乱气机:腹满,小便难,甚则气从少腹上冲心而发奔豚 ③热郁胃肠:腹满不大便,但头汗出 ④热毒上炎:口干、咽燥、咽烂 ⑤热入血分:衄血、吐血、便血、发黄 ⑥灼伤阴津:口干、小便少,身体枯燥

(2) 桂甘系列方证比较 同点 心阳受损 异点 程度有异 桂枝甘草汤证----轻---心悸 桂甘龙牡汤证----中---烦躁 (2) 桂甘系列方证比较 同点 心阳受损 异点 程度有异 桂枝甘草汤证----轻---心悸 桂甘龙牡汤证----中---烦躁 救逆汤证----------重---惊狂

(3)药同,比例不同,功效殊然 桂枝汤: 桂=芍 调和营卫 桂枝加桂汤: 桂 〉芍 平冲降逆 桂枝加芍药汤: 芍 〉桂 缓急止痛

5.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心阳虚欲作奔豚 ) (原文65/P106) 因:过汗损伤心、肾之阳 证:脐下悸,欲作奔豚----水停下焦有上逆之势 治:苓桂甘枣汤----温壮心阳,行气化水   病

(二)脾虚证

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脾虚水停证)(原文67/P108) 治疗经过:若吐若下----误吐下后,脾伤停饮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饮邪阻逆于胸脘之间 起则头眩----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证 伤寒 脉:沉紧---里有水饮 治:苓桂术甘汤---温中阳,化水气 治禁:发汗---阳气更伤,水饮更盛 案例录像 误治后果:动经---扰动经脉 身为振振摇----身体振颤,摇动不定 救治:真武汤(补)。

2.厚朴生姜法夏甘草人参汤证 (脾虚气滞腹胀证)(原文66/P110) 因:过汗损伤脾阳 证:腹胀满 神疲乏力(补) 治:厚朴生姜法夏甘草人参汤---通补兼施。 中虚失运 气滞不通。 病

3.小建中汤证 (原文102/P112) 病程:二三日 证:心中悸、烦---气血阴阳俱虚 治: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化生气血 伤寒

4.桂枝人参汤证 (原文163/P113) 原有病:外证未除----尚有寒热头痛脉浮等证 治疗经过:数下之----里气受伤,表邪内陷 太阳病 遂协热而利----里气虚寒,挟未陷之表热下利 利不止---脾胃虚寒,中阳不升 心下痞硬---升降失调,阴寒上逆 证 诊断:表里不解---表证发热,里证腹泻 治: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温里解表 案例录像

协热下利 葛根芩连汤证 表里俱热的协热利---辛寒清热 桂枝人参汤证 表里俱寒的协热利-----辛温扶阳

葛根芩连汤证 桂枝人参汤证 病机:表证误下,邪从热化,病入阳明 证候:身热下利,汗出而喘 治法:清热解表,坚阴止利 鉴别要点:表里俱热(以里为主) 桂枝人参汤证 病机:表证误下,邪从寒化,病入太阴 证候:身热恶寒下利不止,心下痞硬 治法:温中和表 鉴别要点:表里俱寒

(三)肾阳虚证

1.干姜附子汤证(肾阳虚烦躁证) (原文61/P115) 原发病:太阳阳明合病 误治:大下后,复发汗---大伤阳气 昼日烦躁不得眠 昼日阳气虽虚 尚能与阴邪抗争 夜而安静 夜间阳气更虚 虚阳无力与阴邪相争 不呕、不渴、无表证---非三阳病 病人 现证 脉:沉微-----里阳虚衰 身无大热----阳气暴虚,浮越于外 治:干姜附子汤----急复其阳

2.茯苓四逆汤证 (阴阳两虚烦躁证 )(原文69/P116) 因:发汗、下之 误汗下后 病传少阴(心肾) 证:病仍不解----病证不见好转 烦躁-----阳虚心神不宁 应有恶寒肢厥下利脉微细 治:茯芩四逆汤 回阳益阴 宁心安神 病

比较: 茯芩四逆汤 干姜附子汤 四逆汤+人参+茯芩---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大剂复方,回阳益阴 四逆汤-甘草----取回阳之力,功专效速 单捷小剂,独任回阳。

茯芩四逆汤证与干姜附子汤证比较: 主证:烦躁 茯四---以烦躁为主证(不分昼夜) 尚有恶寒肢厥下利脉微细 干附---昼日烦躁夜安静,身无大热,脉沉微 病机:肾阳虚 茯四---阳虚为主,阴亦不足或兼水气(病重势缓) 干附---阳气暴虚(病重势急) 治法:回阳救逆 茯四---回阳益阴(兼伐水邪) 干附---破阴回阳 方药:干姜、生附子 // 茯四---加人参、茯芩、甘草

3.真武汤证(阳虚水泛证 ) (原文82/P118) 太阳病(原发病) 因:发汗----汗不如法 汗出不解---汗后病邪未除 仍发热---表证未罢,变证已现 心下悸 头眩 身瞤動 振振欲擗地 证 凌心 清阳不升 侵犯四肢经脉 阳虚水泛 治:真武汤主之----温阳镇水 案例录像  

鉴别 真武汤证 阳虚水泛,病在全身、在肾 苓桂术甘汤证 阳虚水停,病在局部,在脾。

(四)阴阳两虚证

1.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证 (原文29/P120) 原有证:阳虚---脉浮、自汗出、小便数、恶寒; 阴虚----心烦、脚挛急 治(补):芍药甘草附子汤 伤寒 误汗:四肢厥、咽干、烦躁、吐逆---阴阳更伤 处理:先作甘草干姜汤-----先复其阳(阳亏) 服桂枝汤后变证 然后随证施治 若厥愈足温,脚不伸---作芍药甘草汤(阴损) 若谵语---调胃承气汤---(热化) 若重发汗,复加温针---四逆汤(寒化)

2.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原文68/P123) 因:汗不得法 证: 病不解---病证未好转 反恶寒---恶寒反加重 证: 病不解---病证未好转 反恶寒---恶寒反加重 机理:虚故也---汗后阴阳两虚 治:芍药甘草附子汤----养阴扶阳 病

3.炙甘草汤证 (心阴阳两虚证) (原文177/P123) 气血阴阳俱虚,脉道不充运行无力,心失所养 脉证:脉结代 心动悸 治疗:炙甘草汤---补益气血阴阳 (又名复脉汤---复断续之脉) 伤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