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發展 分期與各期特徵 指導老師:張桂秋
前言 從受孕起→個體在先天遺傳與後天環境的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經驗的累積→身心狀況產生連續不斷、有順序、有方向性的改變,這個歷程稱為「發展」。 身心發展的過程:動作技能→社會行為→認知發展和情緒發展,都由簡單雜→一般到特殊→由籠統到統整。
發展的意義 1.發展的起點應為個體受孕的開始;其終點就廣義而言應到死亡;就狹義而言約到青年期為止。 2.發展為個體的改變,其過程是有順序的、前後連貫的、漸進的、持續的。 3.發展的內容應包含生理和心理的改變。 4.發展的改變與遺傳、環境、學習、成熟有關。 5.發展不單是量的變化、也是質的變化。 6.發展的方向是由簡單到複雜,由分化到統整。
兒童發展的分期 胚胎期:受精到出生 嬰兒期:二歲前 嬰幼兒期:二~四歲 幼兒期:四~六歲 兒童期:六~十二歲 青少年前期:十~十八歲
發展改變的現象 包括身體及心智能力的改變,賀洛克(Hurlock,1978) 提出在發展上的變化類型如下: 尺寸大小的改變: (幼兒的身高、體重與生理週期的變化) 比例的改變: (新生兒頭與身長比例1:4成人則是1:7)
舊特徵的消失: (如:胎毛會掉、乳齒會落、重疊音、少依賴….) 新特徵的獲得: (恆齒、字彙越來越多、動作、記憶、知覺、思考越來越明顯)
發展的一般原則 舉例說明 發展的模式具有共同性 嬰幼兒的動作發展都遵循的一定的先後順序: 抬頭→翻身→坐→爬→站→走→跑。 共同的模式下有個別差異 每個人的身高、興趣、至立不完全一樣,會獨自行走的時間也略有不同。 發展的歷程具有連續性 發展是循序漸進的,早期發展是後期發展的基礎,成人的人格缺失往往溯源於兒時的生活經驗。 連續的歷程中有階段性 認知發展可分感覺動作期、前運思期、具體運思期、形式運思期四階段,每一階段各有其特徵。 發展的速率具有不平衡性 神經系統的發展是先快後慢,生殖系統的發展事先慢後快。 發展的過程由一般到特殊 出生不久,看到喜歡的比只會舞動手臂,稍大能身手握取,等到手指動作分化成熟才能運筆寫字。
發展的一般原則 早期的發展比晚期重要 發展依賴成熟與學習 發展有其關鍵期 發展的模式是相似的(如:嬰兒的動作發展順序為翻、滾、爬、站、走、跑次序不會顛倒)
發展的一般原則 發展歷程中有階段現象:(例如:兒童的認知發展由一個階段邁向一個更高的階段,表示他們的思維方式會有顯著的變化)。 發展中有個別差異:不同的遺傳基因、後天不同的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區環境….. 發展速率有所不同:例如:幼兒期淋巴系統、神經系統快速成長,生殖系統緩慢;直到青春期才快速成長 發展具有相關性:生理發展良好,帶動好的心理、社會發展;反之…
影響幼兒發展的因素-客觀因素 遺傳:生理特質方面,如外貌、身高、體重、血型、色盲或血友病等;心理特質方面,如智力、情緒、性格等,都於遺傳幼密切關係。我們常說:「有其父必有其子」、「龍生龍,鳳生鳳」,指的就是遺傳的影響力。 環境:所謂「環境」,是指個體自有生命開始之後,在他的生存空間中所有可能對他產生影響的一切因素。環境不只影響個體生理的成長,也會影響心理的發展。
發展環境可區分為兩個階段 產前環境:個體在出生之前,以母親的子宮為生長環境,因此母親的營養、情緒、服藥、疾病,以及是否曾接受輻射線等,都可能影響胎兒發展。 產後環境:出生之後,個體所接觸的生活環境範圍極廣,包括: (1)自然環境-如地形、氣候、溫度、物產、食物營養、空 氣汙染等。 (2)社會環境-如家人關係、家庭社經狀況、學校教育、社 區環境、傳播媒體、社會風氣、文化制度。
影響幼兒發展的因素-主觀因素 成熟:所謂成熟,是指個體身心兩方面,在遺傳秉賦的影響下,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成長變化的過程。例如生長、基本動作技巧的發展、情緒的分化,以及青春期的發動等,莫不受到內在成熟歷程的支配。 學習:所謂學習,是指個體隨著經驗的累積,或是經由練習,逐漸產生行為改變。透過學習,可以使個體的天賦潛能更進一步發展。例如:游泳、騎腳踏車、寫字等特殊的動作技能,都需要經過練習,不是個體長大自然就會的。而情緒控制、良好習慣的養成、道德觀念的培養等,也登需要學習。
結論 針對孩子粗大動作、手部精細動作、知覺的發展做評估,藉以了解孩子感覺統合方面的發展與表現。 認知發展:生命概念、空間概念、時間概念、數學概念。 人際社會:與同儕互動、與長輩互動。 語言發展:理解力、表達力。 精細動作:視知覺能力、視覺動作整合能力、手操作靈 巧性。 粗大動作:姿勢控制能力、兩側協調與動作計畫能力、 肢體運用能力、球類技巧、 靜態與動態的 平衡。 生活自理:進食、清潔、穿脫衣物、自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