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 Drugs Affecting Autacoids 制作:肖 逸
目的要求: 了解自体活性物质的生物学意义;组胺的作用、组胺受体类型及其效应。 掌握常用H1受体阻断药和H2受体阻断药的作用机制、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 膜磷脂代谢产物类药物及拮抗药 花生四烯酸的代谢和生物转化 前列腺素和血栓素 白三烯及拮抗药 ★ 5-HT类药物及拮抗药 ★ 多肽类 ★ NO ★ 腺苷
组胺及抗组胺药
一.组胺(histamine) 内源性生物活性物质,参予广泛调节作用;在某些脑区可能起神经递质作用。 刺激或变态反应→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等。
【作用】 作用于受体(H1、H2 和H3)发挥生理功能;H1和H2在外周主要分布于心血管、胃肠道和腺体中,在脑中主要位于突触后膜。 H3受体主要位于组胺能神经元末梢,与组胺的负反馈调节作用有关。
病理生理意义:舒张血管,血压下降甚至休克;增加心率和增强心肌收缩,抑制房室传导;支气管痉挛、胃肠绞痛;刺激胃酸分泌。 组胺曾用于胃分泌机能检查;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曾用于麻风病和嗜铬细胞瘤的鉴别诊断;平滑肌收缩作用被作为平喘实验工具药。
培他司汀 betahistine(抗眩啶) H1受体激动剂,可扩血管(内耳血管明显),可增加内耳、前庭和脑的血流。 用于梅尼埃病,可消除耳鸣、眩晕等症状;脑动脉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等致的体位性眩晕;对多种头痛有一定缓解作用。 ★ 英普咪定
二.组胺受体阻断药: (一)H1受体阻断药: 竞争H1受体而阻断组胺对其激动;主要用于过敏性疾病。 第一代H1阻断药:苯海拉明等。 第二代H1阻断药:阿司咪唑等。
【药理作用】 1.抗组胺H1型效应: 可完全对抗组胺收缩胃肠道、气管平滑肌的作用(保护豚鼠耐受致死量组胺引起的支气管痉挛)。 对组胺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及水肿有强大抑制作用;对舒张血管及降压能部分对抗。
2.中枢作用: 第一代H1阻断药多有镇静、嗜睡等作用,可能与阻断中枢H-R有关。 第二代H1受体阻断药选择性较高,无抗胆碱作用,不引起中枢抑制。 3.其他作用:镇吐和防晕动病可能系中枢抗胆碱效应。
【应用】 1.变态反应:皮肤粘膜变态反应效果好;支哮、过敏性休克无效; 昆虫咬伤、药疹和接触性皮炎的皮肤瘙痒和水肿有效,可止痒但对已引起的皮损无效。 2.防止晕动病和呕吐。 3.催眠。
【不良反应】 中枢抑制常见,服药后避免驾驶车、船及高空作业等;消化道功能障碍、口干等;偶见失眠、烦躁;注意致畸可能。 可引起变态反应,局部用可致皮炎。 第二代H1阻断药不良反应较少,但阿斯咪唑和特非他定偶可致致命性心血管不良反应。
(二)H2受体阻断药 对H2-R有高度选择性,对H1-R几乎无作用。常用药物: 西咪替丁(cimetidine) 雷尼替丁(ranitidine) 法莫替丁(famotidine) 尼扎替丁(nizatidine) 乙溴替丁(ebrotidine)
【体内过程】 能从胃肠道吸收,生物利用度尼扎替丁最高,雷尼替丁和西咪替丁次之,法莫替丁较低。 单次口服西咪替丁的有效血浓度可持续6~8小时,雷尼替丁和法莫替丁约持续8~12小时。 分布广泛,西咪替丁可部分通过血脑屏障。 多以原形经肾排出;老年及肾功不良者排泄慢。
【药理作用】 竞争H2R,减少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 雷尼、尼扎、法莫替丁作用较西咪替丁强。 乙溴替丁可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溃疡愈合。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消化性溃疡;停药后易复发;其他胃酸分泌过多症、胃食管返流症等。
【不良反应】 较少,可见头痛、头昏、恶心及皮疹等;静注可致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及心律失常。 大剂量西咪替丁可引起中枢、内分泌紊乱;偶致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及肝肾毒性。 西咪替丁能抑制肝药酶活性;孕妇慎用。
E N D ! 前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