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气相色谱法 Gas Chromatography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一、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及其解法 二、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简单应用 三、 小结及作业 §6.2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Advertisements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2.5 函数的微分 一、问题的提出 二、微分的定义 三、可微的条件 四、微分的几何意义 五、微分的求法 六、小结.
全微分 教学目的:全微分的有关概念和意义 教学重点:全微分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难点:全微分应用于近似计算.
仪 器 分 析 实 验仪 器 分 析 实 验 主讲人:刘江涛 重庆师范大学 化学学院.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野菊花挥 发油中龙脑和樟脑的含量 复旦大学 化学教学实验中心 张晋芬. 1 、掌握中药挥发油的水蒸馏同时溶剂提取的方法 以及微波辅助提取法; 2 、熟悉毛细管气相色谱仪的工作原理及其操作; 3 、掌握野菊花挥发油中樟脑、龙脑的毛细管气相 色谱分离分析及定量分析方法。 一、实验目的.
第一章   气相色谱分析.
《解析几何》 乐山师范学院 0 引言 §1 二次曲线与直线的相关位置.
第十四章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
气相色谱的保留值法定性及归一化法定量 复旦大学 化学教学实验中心 张晋芬.
第五章 气相色谱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气相色谱分析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气相色谱仪 第四节 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油脂中脂肪酸含量测定 ---气相色谱法检测大豆油脂肪酸组成.
环氧乙烷残留量检测 -色谱法 (GC-7800) 史兰
第9章 气相色谱法 gas chromatography,GC.
第16章 气相色谱分析 16.1 气相色谱仪器 气路系统、进样系统、柱分离系统、温控系统、各类检测器 16.2 气相色谱固定相
第20章 气相色谱法 Gas Chromatography, GC 分析化学.
第19章 气相色谱法 Gas Chromatography
3.5.2 过氧化物交联 缩合交联的优点: 缩合交联的缺点: 如何来制备高强度的硅橡胶? 如:管材,垫圈。 基胶流动性好;易于封装,密封。
7.气相色谱仪的基本原理与使用方法.
碘量法应用与实例:维生素C含量测定.
药 物 分 析 实 验 实验三 典型化学药的特殊杂质 和相关物质检查.
气相色谱 厂家: 安捷伦 型号:7890A 作者: 陈烨.
第十九章 气相色谱法 Gas Chromatography
不确定度的传递与合成 间接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估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2-7、函数的微分 教学要求 教学要点.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第二章 气相色谱法(2) (Gas Chromatography).
gas chromatographic analysis ,GC gas chromatographic instruments
高效毛细管电泳复习题 一、选择题 1、高压电源、进样系统、石英毛细管及检测器是 哪个仪器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 气相色谱分析 §2-1 气相色谱法概述 色谱法(chromatography):以试样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的溶解、吸附、分配、离子交换或其他亲和作用的差异为依据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分离分析方法称色谱法。 色谱柱:进行色谱分离用的细长管。 固定相:(stationary phase) 管内保持固.
基础化学实验IV(仪器分析实验) 气相色谱法分析测定 混合物中苯、甲苯、二甲苯.
气相色谱.
第十章 气相色谱分析.
数 控 技 术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NaI(TI)单晶伽马能谱仪实验验证 朱佩宇 2008年1月3日.
第十六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Chromatography
实验十一 气相色谱性能测定及条件选择方法.
第8章 静电场 图为1930年E.O.劳伦斯制成的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第一章 函数与极限.
—— Potential-pH Diagram
基准物质(p382,表1) 1. 组成与化学式相符(H2C2O4·2H2O、NaCl ); 2. 纯度>99.9%; 3. 稳定(Na2CO3、CaCO3、Na2C2O4等) 4. 参与反应时没有副反应.
从物理角度浅谈 集成电路 中的几个最小尺寸 赖凯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本科2001级.
新型前处理技术替代铁系磷化和锌系磷 化 提供涂装结合力和耐蚀性 多金属处理:铁,锌, 铝 基材形成纳米级转化膜 浸泡和喷淋
第五章 相平衡 (第二部分).
10.2 串联反馈式稳压电路 稳压电源质量指标 串联反馈式稳压电路工作原理 三端集成稳压器
3.8.1 代数法计算终点误差 终点误差公式和终点误差图及其应用 3.8 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
第三章:恒定电流 第4节 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
气相色谱自动进样器 型 号:AOC-20i 国 别:日本 单价(万元):5.8.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你有过呕吐的经历吗? 你感到胃液是什么味道的?
光合作用的过程 主讲:尹冬静.
第五章 质谱 §5.1 质谱基本原理 运用电磁学原理 对荷电分子、亚稳分子碎片进行分离、分析  正离子自由基 正离子.
四、标准加入法 (Q=0) 序 号 测定液浓度 c c c 测定液体积 V V V 标液浓度 cS cS cS
第五节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两种物质的性质 浓度 pH值 共轭酸碱对间的质子传递平衡 可用通式表示如下: HB+H2O ⇌ H3O++B-
一 测定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的实验 实验装置 金属蒸汽 显示屏 狭缝 接抽气泵.
第4课时 绝对值.
利用DSC进行比热容的测定 比 热 容 测 量 案 例 2010.02 TA No.036 热分析・粘弹性测量定 ・何为比热容
P3M2 PTH/SMT电容器的参数识别与简易测试
第二章 均匀物质的热力学性质 基本热力学函数 麦氏关系及应用 气体节流和绝热膨胀.
实验一 单级放大电路 一、 实验内容 1. 熟悉电子元件及实验箱 2. 掌握放大器静态工作点模拟电路调试方法及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温州中学选修课程《有机化学知识拓展》 酯化反应 温州中学 曾小巍.
守恒法巧解金属与硝酸反应的计算题.
§2.4 典型化合物的红外光谱 1. 烷烃 C-H 伸缩振动(3000 – 2850 cm1 )
FH实验中电子能量分布的测定 乐永康,陈亮 2008年10月7日.
—— Potential-pH Diagram
本底对汞原子第一激发能测量的影响 钱振宇
第三节 水溶液的酸碱性及pH计算 一、水的质子自递反应 水的质子自递反应: 水分子是一种两性物质,它既可 给出质子,又可接受质子。于是在水
9.6.2 互补对称放大电路 1. 无输出变压器(OTL)的互补对称放大电路 +UCC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十五章 气相色谱法 Gas Chromatography

气相色谱法(GC)是英国生物化学家 Martin A T P等人在研究液液分配色谱的基础上,于1952年创立的一种极有效的分离方法,它可分析和分离复杂的多组分混合物。目前由于使用了高效能的色谱柱,高灵敏度的检测器及微处理机,使得气相色谱法成为一种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应用范围广的分析方法。

联用: 如气相色谱与质谱(GC-MS)联用、气相色谱与Fourier红外光谱(GC-FTIR)联用、气相色谱与原子发射光谱(GC-AES)联用等。

气相色谱法又可分为气固色谱(GSC)和气液色谱(GLC): 前者是用多孔性固体为固定相,分离的对象主要是一些永久性的气体和低沸点的化合物; 而后者的固定相是用高沸点的有机物涂渍在惰性载体上。由于可供选择的固定液种类多,故选择性较好,应用亦广泛。

气相色谱仪

一.GC工作过程

气相色谱仪主要包括五部分: 1、载气系统 2、进样系统 3、分离系统 4、温控系统 5、检测系统 1、载气系统 载气由压缩气体钢瓶供给,经减压阀、稳压阀控制压强和流速,由压强计指示气体压强,然后进入检测器热导池的参考臂,继而进入色谱柱。最后通过热导池、流量计而放入大气。

气相色谱对载气的基本要求: (1)纯净 通过活性炭或分子筛净化器,除去载气中的水分、氧等有害杂质。 (2)稳定 采用稳压阀或双气路方式: 载气

(3)常用的载气: 氮气 氢气 氦气 氩气 2、进样系统 包括进样装置和汽化室。 进样通常用微量注射器和进样阀将样品引入。液体样品引入后需要瞬间汽化。汽化在汽化室进行。 对汽化室的要求是:(1)体积小;(2)热容量大;(3)对样品无催化作用

进样系统

进样系统: 六通阀

进样系统 通常采用六通伐进样: 色谱柱 泵 1 进样 色谱柱 泵 2

接色谱柱 散热片 加热块 载气入口 汽化室示意图

对高分子样品,采用裂解装置: 管式炉裂解器 热丝裂解器 居里点裂解器 载气入口

尼龙6/66共聚物在6500C的裂解色谱图

3.分离系统 1)填充柱 填充柱由不锈钢或玻璃材料制成,内装固定相,一般内径为2~4 mm,长1~3m。填充柱的形状有U型和螺旋型二种。 分离系统由色谱柱组成,它是色谱仪的核心部件,其作用是分离样品。色谱柱主要有两类:填充柱和毛细管柱。 1)填充柱 填充柱由不锈钢或玻璃材料制成,内装固定相,一般内径为2~4 mm,长1~3m。填充柱的形状有U型和螺旋型二种。

2)毛细管柱 毛细管柱又叫空心柱,分为涂壁,多孔层和涂载体空心柱。涂壁空心柱是将固定液均匀地涂在内径0. l~0 2)毛细管柱 毛细管柱又叫空心柱,分为涂壁,多孔层和涂载体空心柱。涂壁空心柱是将固定液均匀地涂在内径0.l~0.5 mm的毛细管内壁而成,毛细管材料可以是不锈钢,玻璃或石英。 毛细管色谱柱渗透性好,传质阻力小,而柱子可以做到长几十米。与填充往相比,其分离效率高(理论塔板数可达106)、分析速度块、样品用量小,但柱容量低、要求检测器的灵敏度高,并且制备较难。

分离系统 色谱柱 填充柱(2-6mm直径,1-6m长) 毛细管柱(0.1-0.5mm直径, 几十米长) 固体固定相:固体吸附剂 液体固定相:由担体和固定液组成

固体吸附剂包括活性碳、硅胶、Al2O3、分子筛等;用于H2、O2、N2、CO、CO2、C1-C4的分离; (1)固体固定相: 固体吸附剂包括活性碳、硅胶、Al2O3、分子筛等;用于H2、O2、N2、CO、CO2、C1-C4的分离; (2)液体固定相 担体 固定液

4.控制温度系统 在气相色谱测定中,温度是重要的指标,它直接影响色谱柱的选择分离、检测器的灵敏度和稳定性。控制温度主要指对色谱柱炉,气化室,检测器三处的温度控制。色谱柱的温度控制方式有恒温和程序升温二种。

对于沸点范围很宽的混合物,往往采用程序升温法进行分析。程序升温指在一个分析周期内柱温随时间由低温向高温作线性或非线性变化,以达到用最短时间获得最佳分离的目的。

K是热力学常数,随温度变化,温度越高,K值越小,因此保留时间越短,据此,可通过柱温调节分离程度。 控温系统作用 恒温 程序升温 K是热力学常数,随温度变化,温度越高,K值越小,因此保留时间越短,据此,可通过柱温调节分离程度。 提高温度 程序升温

恒温和程序升温分析烃类化合物

5.检测和数据处理系统 这个系统是指样品经色谱柱分离后,各成分按保留时间不同,顺序地随载气进人检测器检测器把进入的组分按时间及其浓度或质量的变化,转化成易于测量的电信号,经过必要的放大传递给记录仪或计算机,最后得到该混合样品的色谱流出曲线及定性和定量信息。

检测器 作用: 将色谱分离后的各组分的量 转变成可测量的电信号,然 后纪录下来。 要求: 灵敏度高 线性范围宽 响应速度快 结构简单 通用性强 常用检测器: 热导检测器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电子捕获检测器

气相色谱检测器 气相色谱检测器是把载气里被分离的各组分的浓度或质量转换成电信号的装置。目前检测器的种类多达数十种。根据检测原理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浓度型检测器和质量型检测器两种:

(l)浓度型检测器 测量的是载气中某组分浓度瞬间的变化,即检测器的响应值和组分的浓度成正比。如热导检测器和电子捕获检测器。 (2)质量型检测器 测量的是载气中某组分进入检测器的速度变化,即检测器的响应值和单位时间内进入检测器某组分的量成正比。如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和火焰光度检测器等。

-.热导检测器(TCD) 热导检测器是根据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热导系数原理制成的。热导检测器由于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几乎对所有物质都有响应,通用性好,而且线性范围宽,价格便宜,因此是应用最广,最成熟的一种检测器。其主要缺点是灵敏度较低。

热导池由池体和热敏元件构成,可分双臂和四臂热导池两种。由于四臂热导池热丝的阻值比双臂热导池增加一倍,故灵敏度也提高一倍。 1.热导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热导池由池体和热敏元件构成,可分双臂和四臂热导池两种。由于四臂热导池热丝的阻值比双臂热导池增加一倍,故灵敏度也提高一倍。 目前仪器中都采用四根金属丝组成的四臂热导地。其中二臂为参比臂,另二臂为测量臂,将参比臂和测量臂接入惠斯电桥,由恒定的电流加热组成热导地测量线路,如前图所示。

2.影响热导检测器灵敏度的因素 (l)桥电流 桥电流增加,使钨丝温度提高,钨丝和热导池体的温差加大,气体就容易将热量传出去,灵敏度就提高。响应值与工作电流的三次方成正比。所以,增大电流有利于提高灵敏度,但电流太大会影响钨丝寿命。一般桥电流控制在1OO~20OmA左右(N2作载气时为100~150mA, H2作载气时150~200mA为宜)。

(2)池体温度 池体温度降低,可使池体和钨丝温差加大,有利于提高灵敏度。但池体温度过低,被测试样会冷凝在检测器中。池体温度一般不应低于柱温。 (3)载气种类 载气与试样的热导系数相差愈大,则灵敏度愈高。故选择热导系数大的氢气或氦气作载气有利于灵敏度提高。如用氮气作载气时,有些试样(如甲烷)的热导系数比它大就会出现倒峰。

(4)热敏元件的阻值 阻值高、温度系数较大的热敏元件,灵敏度高。钨丝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热敏元件,它的阻值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其电阻温度系数为5 (4)热敏元件的阻值 阻值高、温度系数较大的热敏元件,灵敏度高。钨丝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热敏元件,它的阻值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其电阻温度系数为5.5×10-3cm·Ω-1·℃-1,电阻率为5.5×1O-6Ω·cm。为防止钨丝气化,可在表面镀金或镍。

二.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是以氢气和空气燃烧的火焰作为能源,利用含碳有机物在火焰中燃烧产生离子,在外加的电场作用下,使离子形成离子流,根据离子流产生的电信号强度,检测被色谱柱分离出的组分。 它的特点是:灵敏度很高,比热导检测器的灵敏度高约103倍;检出限低,可达10-12g·S-1;

1.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能检测大多数含碳有机化合物; 死体积小, 响应速度快, 线性范围也宽,可达106以上; 而且结构不复杂,操作简单,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色谱检测器之一。

其主要缺点是:不能检测永久性气体、水、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化氢等物质。

2.火焰离子化机理 至今还不十分清楚其机理,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化学电离过程。有机物在火焰中先形成自由基,然后与氧产生正离子,再同水反应生成H30+离子。以苯为例,在氢火焰中的化学电离反应如下:

3.影响操作条件的因素 离子室的结构对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的灵敏度有直接影响,操作条件的变化,包括氢气、载气、空气流速和检测室的温度等都对检测器灵敏度有影响。

三.电子捕获检测器(ECD) 电子捕获检测器也称电子俘获检测器,它是一种选择性很强的检测器,对具有电负性物质(如含卤素、硫、磷、氰等的物质)的检测有很高灵敏度(检出限约1O-14g·cm-3)。

它是目前分析痕量电负性有机物最有效的检测器。电子捕获检测器已广泛应用于农药残留量、大气及水质污染分析,以及生物化学、医学、药物学和环境监测等领域中。 它的缺点是线性范围窄,只有103左右,且响应易受操作条件的影响,重现性较差。

1.电于捕获检测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实际上它是一种放射性离子化检测器,与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相似,也需要一个能源和一个电场。能源多数用63Ni或3H放射源,其结构如下图:

检测器内腔有两个电极和筒状的β放射源。β放射源贴在阴极壁上,以不锈钢棒作正极,在两极施加直流或脉冲电压。放射源的β射线将载气(N2或Ar)电离,产生次级电子和正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电子向正极走向移动,形成恒定基流。

当载气带有电负性溶质进入检测器时,电负性溶质就能捕获这些低能量的自由电子,形成稳定的负离子,负离子再与载气正离于复合成中性化合物,使基流降低而产生负信号——倒峰 。 2.捕获机理 捕获机理可用以下反应式表示:

四.火焰光度检测器(FPD) 这种检测器可用于大气中痕量硫化物以及农副产品,水中的毫微克级有机磷和有机硫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火焰光度检测器,又称硫、磷检测器,它是一种对含磷、硫有机化合物具有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的质量型检测器,检出限可达10-12g·S-1(对P)或10-11g·S-11(对S)。 这种检测器可用于大气中痕量硫化物以及农副产品,水中的毫微克级有机磷和有机硫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1.火焰光度检测器的工作原理 根据硫和磷化合物在富氢火焰中燃烧时,生成化学发光物质,并能发射出特征波长的光,记录这些特征光谱,就能检测硫和磷以硫为例,有以下反应发生:

当激发态S2*分子返回基态时发射出特征波长光λmax为394nm。对含磷化合物燃烧时生成磷的氧化物,然后在富氢火焰中被氢还原,形成化学发光的HPO碎片,并发射出λmax为526nm的特征光谱。这些光由光电信增管转换成信号,经放大后由记录仪记录。

五.原子发射检测器(AED) 原子发射检测器是90年代最新型的一种检测器,其结构见图19-8。工作原理如下:将被测组分导人一个与光电二极管阵列光谱检测器耦合的等离子体中,等离子体提供足够能量使组分样品全部原子化,并使之激发出特征原子发射光谱,经分光后,含有光谱信息的全部波长聚焦到二极管阵列。用电子学方法及计算机技术对二极管阵列快速扫描,采集数据,最后可得三维色谱光谱图(见下图)。

六.检测器的性能指标 通用性检测器要求适用范围广; 选择性检测器要求选择性好。表19-8列出四种常用检测器的性能指标。 一个优良的检测器应具以下几个性能指标:灵敏度高,捡出限低,死体积小,响应迅速,线性范围宽,稳定性好。 通用性检测器要求适用范围广; 选择性检测器要求选择性好。表19-8列出四种常用检测器的性能指标。

1.灵敏度 当一定浓度或一定质量的组分进入检测器,产生一定的响应信号R。以进样量C对响应信号(R)作图得到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直线的斜率就是检测器的灵敏度(S)。因此,灵敏度可定义为信号(R)对进人检测器的组分量(C)的变化率

对于浓度型检测器,ΔR取mV,ΔC取mg·cm-3,灵敏度S的单位是mV·mL·mg-1; 对于质量型检测器,Δc取g·s-1,则灵敏度S的单位为mV·s·g-1。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从色谱图上测量峰的面积来计算检测器的灵敏度。根据灵敏度的定义,可得浓度型检测器灵敏度计算公式

式中:Sc一灵敏度(mV·cm3·mg-1),Ai一色谱峰面积(cm2),C2一记录仪灵敏度(mV·cm-1),Fc′一检测器入口处载气流速(cm3·min-1),wi一进入检测器的样品量(mg),C1一记录纸移动速度(cm·min-1)。

同样,对于气体样品,进样量以体积cm3表示时,则灵敏度Sc的单位为mV·mL·mg-3。 质量型检测器灵敏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Sm---灵敏度(mV·s·mg-1),wi---进入检测器的样品量(g)。

[例 19. 1]进样0. 5μL纯苯,得色谱峰高h=6. 25cm. 半峰宽W1/2=0. 25cm苯的密度为0 [例 19.1]进样0.5μL纯苯,得色谱峰高h=6.25cm.半峰宽W1/2=0.25cm苯的密度为0.88g·cm-3,记录纸走速C1=0.5cm·min-1,检测器入口处载气流速Fc′=30cm3.min-1,记录仪满量程为10mV,满量程宽度25cm,求热导检测器的灵敏度。 解: wi=0.5×10-3cm3×0.88×103mg·cm-3=0.44mg C2=10mV/25cm=0.4mV·cm-1 Ai=1.065h·W1/2=1.065×6.25cm×0.25cm =1.065×6.25×0.25cm2 将以上各式代人(19-6)式,得 S=1.065×6.25×0.25cm2×0.4mV·cm- 1× 30cm3·min-1/(0.44mg×0.5cm·min-1) =90.8mV·cm3·mg-l

2.检出限(敏感度) 当检测器输出信号放大时,电子线路中固有的噪声同时也被放大,使基线波动,如图所示。取基线起伏的平均值为噪声的平均值,用符号RN表示。由于噪声会影响测量试样色谱峰的认辨,所以在评价检测器的质量时提出了检出限这一指标。

Dc的物理意义指每毫升载气中含有恰好能产生三倍于噪声信号的溶质毫克数。 检出限定义为:检测器恰能产生三倍于噪声信号时的单位时间(单位:S)引入检测器的样品量(单位:g),或单位体积(单位:cm3)载气中需含的样品量。 对于浓度型检测器,捡出限Dc表示为 Dc=3RN/Sc Dc的物理意义指每毫升载气中含有恰好能产生三倍于噪声信号的溶质毫克数。

质量型检测器的检出限为 Dm=3RN/Sm Dm的物理意义指每秒通过的溶质克数,恰好产生三倍于噪声的信号。

无论哪种检测器,检出限都与灵敏度成反比,与噪音成正比。检出限不仅决定于灵敏度,而且受限于噪声,所以它是衡量检测器性能好坏的综合指标。

3.最小检测量 在实际工作中,检测器不可能单独使用,它总是与柱、气化室、记录器及连接管道等组成一个色谱体系。最小检测量指产生二倍噪声峰高时,色谱体系(即色谱仪)所需的进样量。对于浓度型检测器组成的色谱仪,最小检测量(单位:mg)为

由此看出,最小检测量与检出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检出限只用来衡量检测器的性能,而最小检测量不仅与检测器性能有关,还与色谱柱效及操作条件有关。 质量型检测器的最小检测量(单位:g)为 由此看出,最小检测量与检出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检出限只用来衡量检测器的性能,而最小检测量不仅与检测器性能有关,还与色谱柱效及操作条件有关。

检测器的线性范围定义为在检测器呈线性时最大和最小进样量之比,或叫最大允许进样量(浓度)与最小检测量(浓度)之比。 4.线性范围 检测器的线性范围定义为在检测器呈线性时最大和最小进样量之比,或叫最大允许进样量(浓度)与最小检测量(浓度)之比。

图为某检测器对两种组分的R-Ci图。R为检测器响应值,Ci为进样浓度。对于组分A进样浓度在CA。至CA′之间为线性,线性范围为CA′/CA。对于组分B则在CB至CB′之间为线性,线性范围为CB′/CB。

不同的组分的线性范围不同。不同类型检测器的线性范围差别也很大。如氢焰检测器的线性范围可达107,热导检测器则在105左右。由于线性范围很宽,在实际检测时一般采用双对数坐标纸。

5.响应时间 响应时间指进入检测器的某一组分的输出信号达到其真值的63%所需的时间。响应速度快。一般都小于1s。

气路系统

15-2 气相色谱固定相 (1).固体吸附剂 (2).液体固定相 15-2 气相色谱固定相 (1).固体吸附剂 (2).液体固定相 一、气液色谱固定相 载体(担体)和固定液组成气液色谱固定相 1.载体(担体)

(l)对载体的要求 具有足够大的表面积和良好的孔穴结构,使固定液与试样的接触面较大,能均匀地分布成一薄膜,但载体表面积不宜太大,否则犹如吸附剂,易造成峰拖尾; 表面呈化学惰性,没有吸附性或吸附性很弱,更不能与被测物起反应; 热稳定性好;形状规则,粒度均匀,具有一定机械强度。

(2)载体类型 (大致可分为硅藻土和非硅藻土两类) 硅藻土载体是目前气相色谱中常用的一种载体,它是由称为硅藻的单细胞海藻骨架组成,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少量无机盐,根据制造方法不同,又分为: 红色载体和白色载体。

红色载体是将硅藻土与粘合剂在900℃煅烧后,破碎过筛而得,因铁生成氧化铁呈红色,故称红色载体,其特点是表面孔穴密集、孔径较小、比表面积较大。对强极性化合物吸附性和催化性较强,如烃类、醇、胺、酸等极性化合物会因吸附而产生严重拖尾。因此它适宜于分析非极性或弱极性物质。

白色载体是将硅藻土与20%的碳酸钠(助熔剂)混合煅烧而成,它呈白色、比表面积较小、吸附性和催化性弱,适宜于分析各种极性化合物。 101,102系列,英国的Celite系列,英国和美国的Chromosorb系列,美国的Gas-Chrom A, CL, P, Q, S, Z系列等,都属这一类。

非硅藻土载体有有机玻璃微球载体,氟载体,高分子多孔微球等。这类载体常用于特殊分析,如氟载体用于极性样品和强腐蚀性物质HF、Cl2等分析。但由于表面非浸润性,其柱效低。

硅藻土载体表面不是完全惰性的,具有活性中心。如硅醇基 (3)载体的表面处理 硅藻土载体表面不是完全惰性的,具有活性中心。如硅醇基 或含有矿物杂质,如氧化铝、铁等,使色谱峰产生拖尾。因此,使用前要进行化学处理,以改进孔隙结构,屏蔽活性中心。处理方法有酸洗、碱洗、硅烷化及添加减尾剂等。

(i)酸洗:用3--6mol/L盐酸浸煮载体、过滤,水洗至中性。甲醇淋洗,脱水烘干。可除去无机盐,Fe,Al等金属氧化物。适用于分析酸性物质。 (ii)碱洗:用5%或10%NaOH的甲醇溶液回流或浸泡,然后用水、甲醇洗至中性,除去氧化铝,用于分析碱性物质。

(iii)硅烷化:用硅烷化试剂与载体表面硅醇基反应,使生成硅烷醚,以除去表面氢键作用力。如:常用硅烷化试剂有二甲基二氯硅烷(DMCS),六甲基二硅烷胺(HMDS)等。

2.固定液 另外还要求固定液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对试样各组分有适当的溶解能力;在操作温度下有较低蒸气压,以免流失太快。 (l)对固定液要求首先是选择性好。固定液的选择性可用相对调整保留值2.1来衡量。对于填充柱一般要求2.1>1.15;对于毛细管柱,2.1>1.08。 另外还要求固定液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对试样各组分有适当的溶解能力;在操作温度下有较低蒸气压,以免流失太快。

(2)组分分子与固定液间的作用力 在气相色谱中,载气是情性的,且组分在气相中浓度很低,组分分子间作用力很小,可忽略。 在液相中,由于组分浓度低,组分间的作用力也可忽略。液相里主要存在的作用力是组分与固定液分子间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反映了组分在固定液中的热力学性质。作用力大的组分,由于溶解度大,分配系数大。

此外,固定液与被分离组分间还可能存在形成化合物或配合物等的键合力。 这种分子间作用力是一种较弱的分子间的吸引力,它不像分子内的化学键那么强。它包括有定向力、诱导力、色散力和氢键作用力4种。前三种统称范德华力,都是由电场作用而引起的。而氢键力则与它们有所不同,是一种特殊的范德华力。 此外,固定液与被分离组分间还可能存在形成化合物或配合物等的键合力。

(3)固定液的特性 固定液的特性主要是指它的极性或选择性,用它可描述和区别固定液的分离特征。目前大都采用相对极性和固定液特征常数表示。 固定液的极性的表征不同于化合物极性的表征,化合物的极性用偶极矩表征,而固定液的极性实际上是用典型化合物在固定液上的保留性能来表征,目前多用McReynolds常数表征固定液的极性。

(i)相对极性: 1959年由Rohrschneider提出用相对极性P来表示固定液的分离特征。此法规定非极性固定液角鲨烷的极性为0,强极性固定液β,β′-氧二丙睛的极性为100。 然后,选择一对物质(如正丁烷一丁二烯或环乙烷一苯),来进行试验。分别测定它们在氧二丙腈、角鲨烷及欲测固定液的色谱柱上的相对保留值,将其取对数后,得到:

式中下标1,2和X分别表示氧二丙睛,角鲨烷及被测固定液。

由此测得的各种固定液构相对极性均在0~100之间。一般将其分为五级,每20单位为一级。相对极性在0~+l之间的叫非极性固定液,+2级为弱极性固定液,+3级为中等极性,+4~+5为强极性。非极性亦可用“-”表示。 0——————————100 +1 +2 +3 +4 +5 非——————————极性

(ii)固定液特征常数 ΔI=Ip—Is 式中ΔI为任一标准物质保留指数差值,Ip和Is分别为任一标准物质在被测固定液和参比固定液的保留指数。表19-2列出一些常用固定液的Rohrschneider常数。

麦氏常数是在罗氏方法的基础上,1970年由McReynolds提出的改进方案。选用苯、正丁醇、2一戊酮、l一硝基丙烷、吡啶、2一甲基一2一戊醇、碘丁烷、2一辛炔、二氧六环、顺八氢化茚10种物质,在柱温120℃下分别测定它们在226种固定液和角鲨烷上的ΔI值。归纳后发现前5种物质已足以表达固定液的相对极性,把该五项之和称为总极性。

---即测定五种典型化合物在某一固定液上的保留指数,同时测定这五种典型化合物在角鲨烷上的保留指数,用这两种固定液上保留指数之差来表征固定液的极性。

保留指数 人为规定正构烧烃的保留指数为其碳数乘100,如正己烷和正辛烷的保留指数分别为600和80O。至于其他物质的保留指数,则可采用两个相邻正构烷烃保留指数进行标定。

测定时,将碳数为n和n+1的正构烷烃加于样品x中进行分析,若测得它们的调整保留时间分别为tr′(Cn),tr′(Cn+1;)和tr′(x)且tr′(Cn)<tr′(x)<tr(Cn+1)时,则组分X的保留指数可按下式计算,即

(4)固定液的分类 气液色谱可选择的固定液有几百种,它们具有不同的组成、性质、用途。如何将这许多类型不同的固定液做一科学分类,对于使用和选择固定液是十分重要的。 现在大都按固定液的极性和化学类型分类。按固定液极性分类就是如前所述,可用固定液的极性和特征常数(罗氏常数和麦氏常数)表示。

此外,还有用化学类型分类。这种分类方法是将有相同官能团的固定液排列在一起,然后按官能团的类型分类。这样就便于按组分与固定液结构相似原则选择固定液。

(5)固定液的选择 对固定液的选择并没有规律性可循。一般可按“相似相溶”原则来选择。在应用时,应按实际情况而定。 (i)分离非极性物质:一般选用非极性固定液,这时试样中各组分按沸点次序流出,沸点低的先流出,沸点高的后流出。

(ii)分离极性物质:选用极性固定液,试样中各组分按极性次序分离,极性小的先流出。极性大的后流出。 (iii)分离非极性和极性混合物:一般选用极性固定液,这时非极性组分先流出,极性组分后流出。

(vi)分离能形成氢键的试样:一般选用极性或氢键型固定液。试样中各组分按与固定液分子间形成氢键能力大小先后流出,不易形成氢键的先流出,最易形成氢键的最后流出。 (v)复杂的难分离物质:可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合固定液。

对于样品极性情况未知的,一般用最常用的几种固定液做试验。表19-3列出了几种最常用的固定液。

二.气固色谱固定相 1.常用的固体吸附剂 主要有强极性的硅胶,弱极性的氧化铝,非极性的活性炭和特殊作用的分子筛等。使用时,可根据它们对各种气体的吸附能力不同,选择最合适的吸附剂。

2.人工合成的固定相 作为有机固定相的高分子多孔微球是一类人工合成的多孔共聚物。它既是载体又起固定液作用,可在活化后直接用于分离,也可作为载体在其表面涂渍固定液后再用。

由于是人工合成的,可控制其孔径大小及表面性质。圆球型颗粒容易填充均匀,数据重现性好。在无液膜存在时,没有“流失”问题,有利于大幅度程序升温。这类高分子多孔微球特别适用于有机物中痕量水的分析,也可用于多元醇、脂肪酸、脂类、胶类的分析。

角鲨烷(异三十烷)squalane 2,6,10,15,19,23-六甲基二十四烷 硅油 silicone β,β′-氧二丙晴 β,β′-oxydipropionitrle

解:(1)苯酚的Sm,Dm,W0m 分别为 如果校正面积Sm=1.065×1.84×107=1.97×107mV·s/g Dm=2.55×10-9mg

(2)首先求最低检测浓度Cmin 6.52×10-6mg/l=6.52μg/ml>>0.05μg/ml ∴当苯酚浓度为0.05μg/ml时,无法测出。 6.52μg/ml/ 0.05μg/ml=130.4倍 需浓缩130.4时方能检测。

气相色谱采用双柱双气路流程有什么用? 解:      气相色谱采用双柱双气路流程主要用于程序升温分析,它可以补偿由于升温过程中载气流量不稳、固定液流失等使检测器产生的噪声及基线漂移,从而提高稳定性。

用热导池检测器时,为什么常用H2和He作载气而不常用氮气作载气?

另外载气热导系数大,在相同的桥电路电流下,热丝温度较低,桥电流可以升高 另外载气热导系数大,在相同的桥电路电流下,热丝温度较低,桥电流可以升高.如果用氮气作载气,除了由于氮和被测组分导热系数差别小(0℃时 )使热导池检测灵敏度低以外,还常常由于二元体系导热系数呈非线性等原因,有时会出现不正常的色谱峰如倒峰,W峰等。

1.在气相色谱分析中, 色谱流出曲线的宽度与色谱过程的哪些因素无关? A.热力学因素;B.色谱柱长度;   C.动力学因素;D.热力学和动力学因素。 2.在一定的柱温下, 下列哪个参数的变化不会使比保留体积(Vg)发生改变? A.改变检测器性质;B.改变固定液种类;   C.改变固定液用量;D.增加载气流速。

4.使用热导池检测器时, 应选用下列哪种气体作载气, 其效果最好? A.H2; B. He;C.Ar;D.N2。   5.检测器的"线性"范围是指 A.标准曲线是直线部分的范围;    B.检测器响应呈线性时最大和最小进样量之比; C.检测器响应呈线性时最大和最小进样量之差; D.最大允许进样量与最小检测量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