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3 第八章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附2:教案格式样稿 课程名称:护理基本技术 班级:09专科护理1 学时:2 附3 第八章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课程名称:护理基本技术 班级:09专科护理1 学时:2 学年:2011-2012 学期:1 课时安排: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5′ 二、讲述新课(详见续页) 75′ 三、测评及回顾总结 8′ 四、布置作业 2′ 教法设计: 讲授、讨论、提问、演示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体温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正常体温及生理性变化 2、掌握异常体温的观察及护理 3、掌握体温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异常体温的观察及护理、体温的测量方法 1、了解正常体温及生理性变化 2、掌握异常体温的观察及护理 3、掌握体温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异常体温的观察及护理、体温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异常体温的观察及护理 教学用具:口表、肛表
是体温(T)、脉搏(P)、呼吸(R)和血压(BP)的总称。 是机体内在活动的一种 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身心状况的可靠指标。 生命体征(vital signs) 是体温(T)、脉搏(P)、呼吸(R)和血压(BP)的总称。 是机体内在活动的一种 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身心状况的可靠指标。 提问:什么是生命体征?导入新课
第一节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体温(body temperature) 也称体核温度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 中枢神经)的温度。 皮肤温度 也称体表温度(shell temperature),受环 境温度和衣着情况的影响且低于体核温度。 复习生理学内容
一、正常体温与生理性变化 (一) 体温的产生 由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 解而产生。 提问:体温是怎样产生的?
2、散热过程 人体以物理方式散热。 皮肤、呼吸、排尿、排粪也散发部分量。 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 (二)产热与散热 1、产热过程 是细胞新陈代谢的过程。 安静时—内脏(肝脏) 运动或活动时—骨骼肌 产生热量的主要因素有:食物氧化、骨骼 运动、交感神经兴奋、甲状腺素分泌增多等。 2、散热过程 人体以物理方式散热。 皮肤、呼吸、排尿、排粪也散发部分量。 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 提问:1.主要的散热器官? 2.散热方式?
体温 产热 散热 皮肤、呼吸 排尿、排便 肝脏、骨骼肌 辐射、传导、 食物氧化 对流、蒸发 骨骼肌运动 物理方式 化学方式 温度感受器 概括总结产热和散热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温度感受器 体温调节中枢 调定点学说
一般维持在37℃左右,变化的范围很小,不超过0.5~1.0℃。 可用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来表示。 (三)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动 1、正常体温 一般维持在37℃左右,变化的范围很小,不超过0.5~1.0℃。 可用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来表示。 ℉= ℃×9/5+32 ℃=( ℉ -32)×5/9 37 ℃=98.6 ℉ 强调体温的正常值不是固定点,而是一个波动范围。
学习技巧:口温正常值37℃,腋温比口温低0.5℃,肛温比口温低0.5 ℃。
女性体温平均比男性高0.3℃。并且女性的基础体温排卵后上升。 2、生理变化 ①昼夜差异: 清晨2~6时最低,午后2~8时最高 。 ②年龄差异: 幼高老低 ③性别差异: 女性体温平均比男性高0.3℃。并且女性的基础体温排卵后上升。 自学后提问:体温有哪些生理变化?
此外,情绪激动、紧张、进食、环境温度的变化等都会对体温有影响。 ④环境温度 ⑤活动: ⑥药物影响: 麻醉药物降低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力 此外,情绪激动、紧张、进食、环境温度的变化等都会对体温有影响。 提示:机体代谢降低,产热减少如安静、饥饿状态下,老年人等体温低。反之,代谢增高,产热增多如运动、情绪激动、儿童等,体温高。
体温过高(hyperthermia)又称发热。 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 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型的体温升高。 二、异常体温 (一)体温过高 体温过高(hyperthermia)又称发热。 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 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型的体温升高。 腋温超过37℃或口温超37.5℃,一昼夜体温波 动在1℃以上可称为发热。 讲授:重点讲授异常体温
多见,主要由病原体外因性致热源进入体内所引起的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 包括无菌性坏死性物质的吸收所致、变态反应性发热、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引起的中枢性发热等。 举例解释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
1、发热的程度判断 以口腔温度为例,可划分为: 低热 <38.0℃ ( 99.1~100.4℉) 中等热 38~39.0℃ (100.6~102.2℉) 高热 39~41.0℃ (102.4~105.8℉) 超高热 41℃ 以上 (105.8℉以上) 讲授发热程度判断的临床意义。发热是机体的防御反应,低热和中度热可不做降温处理,但须密切观察病情。 高热对机体各系统功能均有影响,应做降温处理。
2、发热分期 ★ ①体温上升期: 产热大于散热。 皮肤苍白、畏寒、寒战、皮肤干燥。 举例:幼儿高热前口述冷——体温上升期
②高热持续期: 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 食欲不振;口干、尿少;皮肤潮红、灼 热;皮肤干燥;呼吸深而快;心率加快; 头晕、头痛、甚至惊厥。 高热持续期的临床表现从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讲授,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将体温绘制在体温单上,互相连接,就构成了体温曲线,各种体温曲线的形态称为热型。 ③退热期: 散热大于产热,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 皮肤潮湿、大量出汗。老年人易出现血压 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 3、热型 将体温绘制在体温单上,互相连接,就构成了体温曲线,各种体温曲线的形态称为热型。 强调心肺功能差者,如老年人和心脏病患者降温宜采用渐降方式。
①稽留热: 持续在39~40℃左右, 达数天或数月,24h波 动范围不超过1℃。 多见于肺炎球菌肺炎, 伤寒等。 结合体温曲线讲授稽留热
体温在39℃以上, 24h内温差达1℃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多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等。 ②弛张热: 体温在39℃以上, 24h内温差达1℃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多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等。 结合体温曲线讲授弛张热,分析稽留热和弛张热的区别。
③间歇热: 骤然升高至39℃以上, 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 后下降至正常,经过一 个间歇又反复发作。高 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等。 结合体温曲线讲授间歇热,分析间歇热和弛张热的区别。
④不规则热: 发热无一定规律, 且持续时间不定。 见于流行性感冒, 癌性发热等。 结合体温曲线讲授不规则热。
4、体温过高病人的护理 病例讨论 女性患者,35岁,以持续高热1周为主诉入院,体温在39~400C,24小时内体温波动在10C以内脉搏108次/分,呼吸24次/分,意识清楚,面色潮红,口唇干燥,食欲不振,据病例列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措施。 1.布置讨论题 2.学生分组讨论 3.回答讨论题
高热护理措施 观察 降温 补充营养和水分 口腔护理 皮肤护理 卧床休息 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 归纳总结高热的护理措施
…… ……
测 评 1、名词解释: 生命体征、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 2、发热的过程可分为 、 、 三个阶段。 测 评 1、名词解释: 生命体征、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 2、发热的过程可分为 、 、 三个阶段。 3、高热的护理措施有 __、__、__、__、__、 __、__。 4、测量口温时间__分钟,测量腋温时间__分钟,测量肛温时间__时间。 参考资料: 1、李小萍主编《基础护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崔焱主编《护理学基础》 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 业 1、高热病人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2、测量体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测量口腔温度时病人不慎咬 碎体温表,请列出处理步骤。 课后分析: 作 业 1、高热病人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2、测量体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测量口腔温度时病人不慎咬 碎体温表,请列出处理步骤。 课后分析: 填写有一定深度的教学反思,包括授课任务完成情况、课堂状况、教学效果、教学体会及改进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