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 第四冊 3-2
課前引導 第2 節 俄國大革命和共產黨的極權統治 1.日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對俄國造成 什麼影響? 1.日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對俄國造成 什麼影響? 2.共產黨革命之後,俄羅斯的政治、經濟情勢 有何變遷?
3-2.1 俄國大革命 從改革到趨向保守 日俄戰爭失敗後的衝擊 革命爆發
革命前的俄國 補充 1.十九世紀的俄國 A.政治:仍維持君主專制政體 B.社會: a.中產階級人口甚少 b.農奴人口占絕大部分 C.經濟:工業化程度低落 尼古拉二世 4
1.亞歷山大二世改革 →遭暗殺 2.亞歷山大三世、 尼古拉二世改採保 守政策→加深沙皇 與人民的對立 從改革到趨向保守 p.124 1.亞歷山大二世改革 →遭暗殺 2.亞歷山大三世、 尼古拉二世改採保 守政策→加深沙皇 與人民的對立 尼古拉二世與其家人
亞歷山大二世 亞歷山大二世(1855年—1881年在位) 即位時正值克里米亞戰爭進行,戰敗後民間要求改革的呼聲。於是在戰後,接受西化派人士的主張,開始進行一系列改革: 1.廢除農奴制度。2.設立地方自治議會。3.修訂司法制度。4.改造政府行政組織,提升施政成效。5.放寬思想控制和圖書檢查制度,提升大學自主權。 雖然亞歷山大二世進行現代化政策,但他仍堅持採取獨裁政治,並無情鎮壓社會主義與革命運動 1877年,俄土戰爭爆發,土耳其戰敗,兩國簽訂《聖斯泰法諾條約》,俄國獲得有利的媾和條件。但由於英、奧等列強干涉,俄國被迫接受柏林會議的調停,使俄國對巴爾幹的野心受挫。1881年,亞歷山大二世在聖彼得堡被民意黨(The People's Will Party)的革命人士炸死。
尼古拉二世 俄國末代沙皇(1894~1917年在位),為亞歷山大三世的長子 1894年,亞歷山大三世過世後繼承皇位 1895年,他聯合德國和法國干涉日本歸還遼東半島;1900年,俄國參與八國聯軍,占領中國東北而與日本爭奪朝鮮和滿洲;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俄國戰敗後,在首都發生「血腥星期天」事件,並爆發1905年革命 1915年,俄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於戰況連番失利,糧荒嚴重,民怨四起。1917年3月,俄國爆發「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傳位給弟弟米哈伊爾大公,但遭其拒絕 於是羅曼諾夫王朝正式結束
亞歷山大二世、尼古拉二世 亞歷山大二世 尼古拉二世
日俄戰爭失敗後的衝擊 p.124 1.起因:與日本爭奪滿洲與東北亞利益(光緒) 2.戰敗之影響:國內掀起改革呼聲 →引發「血腥星期天」(1905)慘案 ,並爆發革命 A.之後引起全國大罷工,百業停頓 B.國會與沙皇的衝突益加尖銳
日俄戰爭
義大利雜誌中呈現 1905年沙皇騎兵隊 鎮壓工人罷工圖像 p.124
革命爆發 p.125 1. 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全面動員, 引發民怨四起 A.俄軍武器裝備落後 B.人丁徵召,以致田園荒蕪,引發糧荒 2. 1917年俄國發生兩次革命 A.二月革命:a.帝俄結束,成立臨時政府(共 和國) b.繼續對德作戰,更動盪 B.十月革命:列寧奪權(布爾什維克黨,1918改組為俄國共產黨),建蘇維埃政府 a.高唱「和平、土地、麵包」 b.聯合兵、工、農
1917年俄國發生兩次革命
「二月革命」群眾街頭暴動情境圖 14
尼古拉二世遭槍決想像圖 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在十月革命 後,被布爾什維克黨人倉促處決 15
十月革命 一九一七年夏天在聖彼得堡的街戰
對工廠工人發表演說的列寧
共產黨專政 世界革命的意識 經濟困頓 史達林執政 3-2.2 共產黨的極權統治 共產黨專政 世界革命的意識 經濟困頓 史達林執政
列寧
列寧 俄國共產黨與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的創建者。1870~1924年,出生於新比爾斯克一中產階級家庭 1895年,因參加地下革命活動遭到逮捕,並被驅逐至西伯利亞。1900年,被迫離開俄國,前往西歐。1903年,當俄國社會民主黨分裂為孟什維克派和布爾什維克派時,列寧身為布爾什維克派的領袖,主張由職業革命家來推動社會主義革命,才能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他的理念後來結合馬克斯的理論,形成「馬克斯──列寧主義」,成為共產黨員奉行的革命哲學。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在德國參謀本部的協助下,於1917年4月間祕密搭乘火車,從蘇黎士返回彼得格勒。他高舉「一切權力歸於蘇維埃」的口號,領導布爾什維克黨發動十月革命,建立無產階級政權,成為蘇維埃政府的第一任領袖
列寧(2) 1918年以後,蘇聯各地出現反布爾什維克的運動,導致「白俄」與「紅俄」對抗,爆發內戰。 1919年,列寧成立「第三國際」(The Third ernational),指揮各國的共產黨。在他的領導下,蘇維埃政府憑著「紅軍」的力量,於1921年結束內戰,解除反革命的威脅。 在列寧掌權初期,他推行激進的共產主義政策,稱作「戰鬥共產主義」(wartime communism),結果經濟狀況未見改善反而惡化,工業生產滑落,農村歉收,全國性大饑荒,餓死者多達五百餘萬人,使人民普遍不滿蘇維埃政府的統治。 1921年,列寧不得不展開新經濟政策,恢復部分私有財產的政策,但被黨內政敵批評為「與資本主義妥協」。1922年起,他的身體狀況開始惡化;1924年因中風而逝世。
共產黨專政 p.125 1.由列寧與布爾什維克黨人主導 A.宣布「和平法令」-停止對德戰爭 B.頒布「土地法令」-取消土地私有, 田地由農民平均分配 2.遷都莫斯科: A.克里姆林宮為行政中樞 B.以紅旗為國旗 3.共產黨成唯一政黨(整合各左派政黨)
克里姆林宮 克里姆林宮是位於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市中央行政區特維爾區的一個建築群,為俄羅斯聯邦政府行政總部所在地,同時是俄羅斯總統駐地。四周由宮牆圍四座宮殿、四座大教堂、十九座塔樓而成,是俄羅斯克里姆林式建築的代表之
克里姆林宮
世界革命的意識 p.126 1.成立「第三國際」-1919年 ※P.126 小百科 A.淵源:馬克斯的〈共產主義者宣言〉 B.目的:推廣世界革命 2.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1922年 A.簡稱:蘇聯(Sovit Union)~1991成立獨立國協 B.用意:新國名沒有「俄羅斯」(Russia), 表示非俄羅斯國家也可以加入聯邦 C.政體: 「第三國際」、蘇聯,由俄國共產黨專政
「第三國際」號召世界各地 的工人起來反抗壓迫者
經濟困頓 P.126 1.列寧掌權初期 A.推行激進共產主義政策 a.稱作「戰鬥共產主義」內戰1918~1920 b.引發全國性大飢荒-工業生產滑落, 農村歉收 B.修改政策-恢復部分私有財產1921
「戰鬥共產主義」 補充 戰鬥共產主義是指蘇聯在內戰時期(1918~1920)所採取的一種經濟政策。1918年,隨著內戰的爆發,蘇聯的經濟與社會環境日益惡化,列寧於6月開始實施「戰鬥共產主義」的管理制度,其主要是在全蘇聯境內沒收私人企業與工業的國有化,國家從農民那裡強制徵用剩餘穀物與其他食物產品。 但其結果卻使俄國經濟狀況未見改善反而惡化。工業生產滑落,農村歉收,全國性大饑荒 最後迫使列寧於1921年3月不得不採取新經濟政策:採行實物稅、重新實施貨幣制度、恢復部分私有財產政策與放寬企業經營的限制,才使經濟逐漸回穩。
布爾什維克黨三巨頭 史達林、列寧和托洛斯基 29
史達林執政 P.127 1.1924托洛斯基與史達林爭領導權 A.托洛斯基失敗,逃亡國外 B.成立「第四國際」-影響不大 ※P.128小百科 2.獨裁統治:組情報系統,監控人民 3.推行五期的「五年計畫」
史達林的「五年計畫」 內容: A.將民營工商業收歸國有 B.農民的田地一律改為集體農場→機械化 成果: A.讓蘇聯免於1930年代的世界經濟大恐慌的摧殘 B.得到國際上不少「共黨同路人」、甚至 資本主義國家的稱讚 C.到第二次大戰前夕已成第三大工業國 代價: A.多達數百萬人遭冤死或餓死 B.全國人民失去自由
史達林 蘇聯共產黨書記、蘇聯總理,以獨裁作風統治蘇聯達25年之久。1879年,生於喬治亞一鞋匠家庭 1917年十月革命後,擔任俄共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1924年,列寧去世後,史達林與托洛斯基等人發生激烈的權力鬥爭,史達林最後勝出並掌控蘇聯政治。1928年,他實施農業集體化政策,並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畫,推行經濟工業化,大幅改變蘇聯的經濟和社會結構,使蘇聯逐漸轉型為現代化工業國家 他也積極鎮壓國內的異議分子,形成恐怖政治。1953年,逝世於莫斯科。
托洛斯基 俄國猶太裔革命家,十月革命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879年,出生於烏克蘭的亞諾夫卡,曾參加地下社會主義組織。1907年,他逃到維也納,在巴爾幹戰爭中擔任記者 1917年,他返回俄國,加入布爾什維克派,與列寧一起領導革命運動。 1918年,隨著內戰的爆發,兼任國防人民委員,創建紅軍,並於1921年成功結束內戰。列寧生前希望讓他成為接班人,但1924年列寧逝世後,史達林和托洛斯基為了政策路線及領導權發生激烈鬥爭。最後,他被開除黨籍並逐出政治局和中央委
史達林向農民宣傳其集體農場計畫的海報
THE END
南一版 南一版
第二節 俄國大革命與共產黨的 極權統治 ●革命前的俄國 ●俄國大革命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展開 38
革命前的俄國 1.十九世紀的俄國 A.政治:仍維持君主專制政體 B.社會: a.中產階級人口甚少 b.農奴人口占絕大部分 C.經濟:工業化程度低落 尼古拉二世 39
2. 知識分子要求改革 A. 亞歷山大二世- a. 下令解放農奴 b. 遭暗殺 B. 亞歷山大三世-改採專制保守政策 a 2.知識分子要求改革 A.亞歷山大二世- a.下令解放農奴 b.遭暗殺 B.亞歷山大三世-改採專制保守政策 a.人民思想轉趨激烈 b.各種革命組織紛紛成立 C.尼古拉二世-專制保守 a.知識分子要求改革被拒 b.戰爭失利,人民歸咎沙皇 40
俄國大革命 (一)「二月革命」與臨時政府的成立 1.革命背景:戰爭失利 A.工業落後 B.青年入伍→田園荒蕪→糧食短缺 41
變調的國際婦女節遊行 1917年3 月28 日,慶 祝國際婦女節的遊行 者在半路高喊:「打 倒飢餓,給工人麵包 吃!」隨後俄國人民 的抗議情緒持續升高 ,沙皇政府因而垮臺 42
3.臨時政府成立後 A.保障民權,釋放政治犯、宗教犯 和召開制憲大會 B.繼續對德、奧作戰 C.獲美國與協約國的承認 D.派系鬥爭,政局混亂 43
「二月革命」群眾街頭暴動情境圖 44
尼古拉二世遭槍決想像圖 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在十月革命 後,被布爾什維克黨人倉促處決 45
1.蘇聯共產黨 A.又名:布爾什維克黨 B.領導人:列寧、托洛斯基 (二)「十月革命」與共產政權的建立 1.蘇聯共產黨 A.又名:布爾什維克黨 B.領導人:列寧、托洛斯基 2.十月革命 A.德國資助列寧返國--瓦解蘇聯作戰力 B.列寧煽動兵、工、農取得政權 a.提出「和平!土地!麵包!」等口號 b.組織「紅衛隊」保護各地的蘇維埃 史料連結 46
布爾什維克黨領導的武裝革命 47
布爾什維克黨三巨頭 史達林、列寧和托洛斯基 48
3. 共產政權成立後 A. 停止對德、奧作戰 B. 廢除土地私有,把土地分配給農奴 C. 實行恐怖政治 a. 一黨專政的極權統治 b 3.共產政權成立後 A.停止對德、奧作戰 B.廢除土地私有,把土地分配給農奴 C.實行恐怖政治 a.一黨專政的極權統治 b.以暴力推翻資本主義—清算鬥爭 地主、貴族、教士、資本家 c.無產階級專政 49
4. 史達林執政 (1928~1953) A. 整肅異己,獨裁整治 B. 推行數次「五年經濟計畫」 a 4.史達林執政 (1928~1953) A.整肅異己,獨裁整治 B.推行數次「五年經濟計畫」 a.措施:(a)逐步推展社會建設 (b)加強重工業發展 b.成果: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已成僅次 於美國與德國的第三大工業國 c.影響:國際間左派思潮因而高漲 史料連結 50
五年經濟計畫宣傳海報 51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開展 1.共產主義的目標 A.推翻現有秩序 B.在各國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C.組成「蘇維埃共和國世界聯邦」 (蘇聯) D.實現普遍的共產主義社會 52
2.定新國名 A.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 a.簡稱:蘇聯--USSR b.用意:將來世界共產革命,非 俄羅斯國家皆可加入 B.定都:莫斯科 53
3. 推廣世界革命 A. 成立「第三國際」--1919 a. 又稱「共產國際」 b. 目的:統一策劃與指揮各國的共產 活動 c 3.推廣世界革命 A.成立「第三國際」--1919 a.又稱「共產國際」 b.目的:統一策劃與指揮各國的共產 活動 c.解散:1943--為對美、英表示友善 B.向亞洲輸出蘇聯革命 a.原因:認為亞洲飽受帝國主義侵略 ,正是共產主義最容易發展 的溫床 b.輸出對象:日本、中國、印度 54
中國共產黨早期刊物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以 宣傳馬克思主義、組織 工人運動與建立社會主 義青年團為目標。 「勞動者」即中國共產 黨早期所發行的宣傳刊 物之ㄧ。 55
第三國際宣傳海報 第三國際是推動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組織,目的在煽動世界 各地的無產階級起來反抗壓迫者。 56
★ 參考資料 1917年4月間,流亡海外的列寧經由芬蘭回到俄國,受到支持者的歡迎。列寧向群眾演說挑明對臨時政府的不滿: 1917年4月間,流亡海外的列寧經由芬蘭回到俄國,受到支持者的歡迎。列寧向群眾演說挑明對臨時政府的不滿: 「各位水兵同志們,我在此跟各位致敬,但我不知道你們是否還相信臨時政府給予你們的承諾,我確信他們善於甜言蜜語,不斷承諾許多事情。然而事實已經證明,他們在欺騙你們以及俄國廣大民眾。人們要的是和平、麵包和土地,但他們卻給予你們戰爭和飢餓……地主依然霸占土地……我們要為社會主義革命奮戰到底,直到無產階級最後勝利的來臨,世界社會主義革命萬歲!」 ~~艾德蒙‧威爾森著,劉森堯譯,到芬蘭車站 57
★ 恐怖整肅 史達林為了把全國所謂的「社會主義敵人」都剷除,親自上陣主導恐怖整肅的布局和進行。直到大整肅結束,據估計至少有1,200萬人遭到逮捕入獄,或被發放到……勞改營。……整個社會都沉浸在人性的齷齪裡,幾千萬人終日活在恐懼的煎熬中。 ~~高佛瑞‧哈吉遜,20th人類大世紀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