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球40mm和38mm之比較 報告者:王奕霖
前言 2000年世界盃 ITTF 新發佈訊息,2000年10月起球大小為使用 40mm,緩衝期 2年,2年內區域性比賽時由各地區桌球聯盟決定使用大或小球,2年後全面實施。
研究問題 38mm轉變成40mm之後速度改變的快慢? 38mm轉變成40mm之後旋轉改變的強度? 比賽技術趨勢之改變? (例如:兩面弧圈拉為優勢或削球為優勢。) 戰術的改變的情形? (例如:第三板搶攻打法為優勢或中台打法為優勢。)
研究目的 了解38 mm轉變40mm速度之改變。 了解38mm轉變40mm旋轉之改變。 比賽技術趨勢之變化。 戰術運用之改變。
實驗方法與步驟 研究物品 實驗的時間與地點 實驗器材與設備 乒乓球: 三星Nittaku的比賽用球,球的直徑為38mm,重2.5g。 台東體育實驗中學 體育館二樓桌球訓練室 實驗器材與設備 1. SONY DIGITAL VIDEO CAMERA RECORDER PC105 2. 皮尺 3. 三星38mm Nittaku比賽用球 4. 三星40mm Nittaku比賽用球
研究設計 實驗以台東縣少年國手代表兩名,要求選手在同一落點作出正手前衝弧圈球和正手加轉弧圈全的動作,分別利用40mm和38mm的球,來加以觀察落地後距離的差異性,在實驗過程中並嚴格要求選手姿勢動作做正確,並要求以最大發力為有效球,達到實驗數據。
流程方法 正式實驗前,先向所有受試者說明本實驗的目的、流程及實驗須注意事項。 請受試者填寫同意書及基本資料。 說明完畢,請受試者先行熱身十分鐘,熱身運動可以作要實驗的動作做準備, 強度約為30%VO2Max,以不帶來任何疲勞為原則。 架設實驗儀器與布置實驗場地
實驗場地平面配置圖 DV 皮尺
實驗步驟 說明: 觀察選手做正手前衝弧圈球和正手加轉弧圈球,利用軟體SPSS及EXCEL紀錄下來兩種球的落地距離,並觀察空中軌跡。 受試者自行拋球,彈跳一次桌面之後擊 出。 丈量球離桌之後彈跳距離。 觀察選手做正手前衝弧圈球和正手加轉弧圈球,利用軟體SPSS及EXCEL紀錄下來兩種球的落地距離,並觀察空中軌跡。
資料分析 楊正偉小球 楊正偉大球
連明魁小球 連明魁大球
結果與討論 結果 討論 40mm的桌球速度比38mm的桌球速度慢很多。 40mm的桌球旋轉比38mm的桌球旋轉弱很多。 改變後比賽技術之變化。 戰術運用之改變。
結論 速度和旋轉度都下降了,這樣的情況之下,最直接影響就是接球率,換句話來說也就是攻擊的破壞力下降了 。 訓練方面更須強化基本動作和腳步的移位,特別是注意連續攻擊的訓練,加快重心轉移及重心恢復 。 思考戰術上的一些改變,不論是攻削結合、弧圈結合快攻、近抬推功打法,都必須以更多變化性節奏來控制比賽
建議 發球方面:增加低短不旋的發球 。 桌面球處理球方面:在抑制對方攻球的原則,接發球裡擺短和快搓增加了 。 動作方面:強化重心的轉換的攻球,動作縮小。 多樣性的打法 :削球打法的崛起 或 削中反攻
結語 多變化的發球及接發球來改變自己的比賽節奏、紮實的基本動作、靈活的腳步及配合比賽戰術的運用,再加上前幾板的掌控得宜,相信能掌握整個比賽的節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