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预防医学》 口腔流行病学(1) 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 口腔预防教研室
第二章 口腔流行病学 口腔流行病学概念、作用、原则、基本方法 龋病、牙周疾病指数、流行特征、影响因素 口腔健康调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第二章 口腔流行病学 口腔流行病学概念、作用、原则、基本方法 龋病、牙周疾病指数、流行特征、影响因素 口腔健康调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其他口腔常见病的流行情况 调查后数据整理、分析
一 流行病学的定义及其发展 研究人群疾病与健康发生、发展原因、分布规律 研究如何预防和控制疾病的策略及其效果评价 研究对象是全部人群,包括健康和患病人群 流 行 病 学 医 学 公共卫生学
二 口腔流行病学的定义及其发展 运用流行病学的原则、基本原理和方法 研究人群中口腔疾病发生、发展、分布规律 研究探讨口腔健康、疾病影响因素 二 口腔流行病学的定义及其发展 是流行病学的一个分支 运用流行病学的原则、基本原理和方法 研究人群中口腔疾病发生、发展、分布规律 研究探讨口腔健康、疾病影响因素 为制定口腔保健计划、选择防治策略和评价服务效果打下良好基础
二 口腔流行病学的定义及其发展 口腔流行病学 制定卫生保健规划、评价进展 描述口腔健康、疾病分布状态 口腔疾病监测 二 口腔流行病学的定义及其发展 制定卫生保健规划、评价进展 描述口腔健康、疾病分布状态 口腔流行病学 口腔疾病监测 研究口腔疾病病因、影响流行因素 研究疾病预防措施、评价效果
第二节 口腔流行病学的方法
一 描述性流行病学 种类 又称 特点 举例 横断面研究 现况调查 某一时间点 全国口腔流调 纵向研究 疾病监测 动态观察 定期随访 一 描述性流行病学 种类 又称 特点 举例 横断面研究 现况调查 某一时间点 全国口腔流调 纵向研究 疾病监测 动态观察 定期随访 常规资料分析 历史资料分析 已有资料记录分析总结 分析病史资料
二 分析性流行病学 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 群组研究 (cohort study)
二 分析性流行病学 (一)病例-对照研究 暴露情况 病例组 对照组 合计 有暴露 a b n1 无暴露 c d n2 m1 m2 N
二 分析性流行病学 (一)病例-对照研究 提出疾病的病因假设 确定病例组和对照组的配比方式 确定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入选 设计调查表 二 分析性流行病学 (一)病例-对照研究 提出疾病的病因假设 确定病例组和对照组的配比方式 确定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入选 设计调查表 资料整理与分析
二 分析性流行病学 (一)病例-对照研究 甜食情况 合计 a b n1 c d n2 m1 m2 N
二 分析性流行病学 (二)群组研究 组别 发病 未发病 合计 暴露组 a b n1 非暴露组 c d n2 m1 m2 N
二 分析性流行病学 (二)群组研究的研究步骤 暴露组 提出病 因假设 追踪观察 统计分析 非暴露组
二 分析性流行病学 (二)群组研究 甜食情况 合计 a b n1 c d n2 m1 m2 N
三 实验流行病学 是实验法而非观察法 要求设立严格的对照观察,而非自然形成的暴露组和非暴露组
三 实验流行病学 临床试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随机化 对照 盲法
三 实验流行病学 设立对照原因 疾病的自愈趋势 安慰剂效应 影响疾病预后的其它因素
三 实验流行病学 对照方式 阳性对照 阴性对照 安慰剂对照 空白对照 自身对照
三 实验流行病学 应用范围 预防措施效果和安全性评价 评价某种新药、新方法或新制剂的效果与相反事件 探讨疾病病因 三 实验流行病学 应用范围 预防措施效果和安全性评价 评价某种新药、新方法或新制剂的效果与相反事件 探讨疾病病因 保健措施质量成本效果、成本效益评价
三 实验流行病学 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 明确实验目的 开放试验与盲法试验 确定试验现场 措施标准化 确定试验对象 确定试验观察期限 三 实验流行病学 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 开放试验与盲法试验 措施标准化 确定试验观察期限 明确实验目的 确定试验现场 确定试验对象 确定试验样本量
第三节 龋病流行病学 指数表明某种现象变动的程度 起到指标或指示作用的标示 第三节 龋病流行病学 指数表明某种现象变动的程度 起到指标或指示作用的标示 常用一组序数作代号加上某种记述标准来说明疾病在个体和群体中的表现程度,用数值级差作标准,测量和比较疾病的扩展范围和严重程度
第三节 龋病流行病学 简单 能进行统计学处理 价廉 理想指数 可靠 有效
第三节 龋病流行病学 根据记分情况可分为: 可逆性指数(如菌斑指数和牙龈指数) 累积性指数(如龋失补指数)
一 龋病常用指数 龋失补指数: 龋(decayed)、失(missing)、补(filled) 一 龋病常用指数 龋失补指数: 龋(decayed)、失(missing)、补(filled) 分为恒牙龋失补指数(DMF index),乳牙龋失补指数(dmf index) 又各可分为DMFT 、dmft和DMFS 、dmfs
一 龋病常用指数 龋均= 龋面均= 龋、失、补牙之和 受检人数 龋、失、补牙面之和 受检人数
一 龋病常用指数 患龋率= 龋病发病率= 患 龋 病 人 数 受检人数 ×100% 发 生 新 龋 人 数 受检人数 ×100%
一 龋病常用指数 已 充 填 牙 面 数 龋、失、补牙面数之和 龋面充填构成比 ×100% = 根 龋 数 牙龈退缩牙面数 ×100% 一 龋病常用指数 已 充 填 牙 面 数 龋、失、补牙面数之和 龋面充填构成比 ×100% = 根 龋 数 牙龈退缩牙面数 ×100% 根龋指数 = 该年龄组全口无龋人数 受检年龄组人数 无龋率 = ×100%
二 流行特征及其有关因素 WHO龋病流行程度的评价指标 以12岁儿童龋均作为衡量标准 龋均(DMFT ) 等级 0.0~1.1 1.2~2.6 2.7~4.4 4.5~6.5 6.6以上 很低 低 中 高 很高
二 流行特征及其有关因素 1 地区分布 发达国家因采取防龋措施,龋均和患龋率不断 发展中国家因经济发展,糖摄入量明显,但口腔保健未引起重视,龋均前十位都是发展中国家。 我国患龋情况总体仍处于很低水平。
二 流行特征及其有关因素 2 时间分布 发达国家因采取防龋措施,由60年代的高峰至70年代 发展中国家近20年来经济发展,糖摄入量明显,但口腔保健未引起重视,龋均前十位都是发展中国家。 我国第三次流调结果显示呈现趋势。
二 流行特征及其有关因素 3 人群分布 年龄: 5~8岁乳牙患龋高峰,12~15岁恒牙患龋易感期,25岁患龋趋向稳定 中老年人患龋率再度上升,50岁后患龋情况严重
二 流行特征及其有关因素 3 人群分布 性别 恒牙患龋率女性高于男性 城乡居民 民族 彝族最高、回族最低
二 流行特征及其有关因素 (二)影响龋病流行的因素 氟摄入量 饮食习惯 家族影响
小 结 口腔流行病学概念、作用、原则、基本方法 龋病描述指数、流行特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