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3 受訪者對於本校畢業生各項就業力表現的滿意程度 4 受訪者認為本校畢業生哪些就業力具有優勢.
Advertisements

7 的乘法口诀. 7 的乘法口诀 外海中心小学 林秀屏 七九 六十三 七二 十四 七四二十八 七七 四十九 七五 三十五 七六 四十二 七八 五十六 七一 得七 七三 二十一.
第五課 不要怕失敗. 第五課 不要怕失敗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民國 林良 說明失敗雖然痛苦, 卻能累積經驗、增長 智慧,邁向成功 藉生活中的 小事件說明 道理 ★補充: *失敗: 女兒:成績考壞 作者:第一天教書慘痛的經驗 *生活中的小事件:考試欠佳.
数的顺序 比较大小 3 、口答 ( 1 )一个两位数,个位上是 7 ,十位上是 6 , 这个数是( )。 ( 2 )一个数,百位上是 1 ,十位、个位上都 是 0 ,这个数是( )。 1 、读数: 43 、 55 、 67 、 100 、 91 2 、写数:五十二、八十九、四十、七十三、一百.
生命價值與哲學思維 第五週:邏輯思維 (2) :世親《唯識二十論》 外在世界是否如夢一般,僅僅在我的意識中存 在? 耿 晴 政大哲學系助理教授 1.
點 觀世音菩薩 分享人生積極正面訊息 創造宇宙合諧快樂能量 無事莫把閒話聊 是非往往閒話生 無 j 無事莫把閒話聊 是非往往閒話生.
性境現量通三性 前五識既是性境、現量,為什麼會通三性 ? 前五識在緣境的那一剎那,沒有善惡,不 通三性,第二念中,第六意識進來,分別 開始有了善惡,才通三性。
第十章 分 配 理 論 INDEX 第一節 所得分配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生產要素的需求 第三節 分配的邊際生產力理論
《十住毘婆沙論》卷14 〈分別二地業道品〉第二十八 講義 p.13-22頁.
二諦之安立 (著重於一切法空性) 《中觀今論》 第十章第二節 沈文義 12/29/‘05.
四聖諦十二因緣 後學陳靜莉 學講.
《春曉》.
解深密經專題研究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2005.
中觀今論 第九章 現象與實性之中道 第一節 太過‧不及‧中道 參考資料: 福嚴佛學院, 講義.
認識倍數(一) 設計者:建功國小 盧建宏.
二元一次不等式 課堂練習一:圖解 x
引滿能招業力牽 滿業者,在《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決》中言:「言滿業者,即六識中善惡二業」,它也是第六意識作用下所造的善惡業,但不同於引業那樣強而有力。有情的滿業有很多,感的果當然也就多,所謂「多業能圓滿」,也有間斷,所謂「有間斷者是滿業故」,說明了它是在不斷的遷流變化的。眾多滿業所感的果組合起來,填滿有情總報體以外的別報(亦叫依報,如環境等)。
如何撰寫學年文章 學協 學術小組 2002‧10.
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猶自現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
The Determination of Magnesium by Direct Titration
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 醫療器材審查員 陳羿羚
諸菩薩任持,是無分別智,後所得諸行,為進趣增長。
妙雲集導讀正聞篇 我們的身心 丘中仁.
法眼僧蹤 融熙詞曲.
正見為眼目 Right View. 正見為眼目 Right View 假使有世間  正見增上者 雖復百千生  終不墮惡趣  ─雜阿含經 788經.
所知相分第二 分六大科 出體相 釋名義 辨一異 辨品類 釋妨難 通契經.
1/2/ :38 PM 耶利米書 33:1-3 約翰福音 14:12-14 © 2007 Microsof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Microsoft, Windows, Windows Vista and other product names.
探索唯識(再修訂版) 佛光大學名譽教授 陳玉璽 主講.
2012年十一月十三号 Do Now Write the following in pinyin: 1) 今天是七月十九号吗
Shǔ huā shēnɡ 数 花 生 单击页面即可演示.
BCY行動研究2011之後 上課日誌 隔週上課前兩天以 時間: 年 月 日  紀錄者: 檔案名: 上課日期+學生名字
此意染汙故,有覆無記性,與四煩惱常共相應。如色、無色二纏煩惱,是其有覆無記性攝,色、無色纏為奢摩他所攝藏故;此意一切時微細隨逐故。
How to use Edmodo Alice Lin 8-12th Grade Valencia High School
複 拍 子 國小音樂科學習加油站 Content.edu.tw/primary/music/tp_ck
《成佛之道》第五章、大乘不共法 般若波羅蜜 圓融 /
網頁資料知多少? 事 實 ? 謠言?.
乙二、別釋修學方便 丙一、明教觀宗本 丙二、明二諦觀門 丙三、明起修方便 丁一、明二諦修證次第 丁二、明二諦正觀教學 戊一、世俗假施設門
用愛與智慧 ~成為孩子的伯樂 倪美英老師.
新高中 通識教育科 教案設計分享會 沙田循道衛理中學 許文忠老師 2019/4/25.
日本攝影師 Hokkaido 的微拍.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 大乘三系~佛果功德 開仁 /
~~統計學應用~~ 學生心目中的老師.
農業金融講義 課程大綱.
十八界的 樂受概念.
花 時 間.
畢達哥拉斯 與 畢氏定理.
中三生物科 生物的七個特徵.
你的真實身份 約翰福音 3:17 “因為 神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 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
十二門論-觀相門第四
從龍樹《中論》第二十四品 深入瞭解大乘空觀
正向輔導管教 (國小案例 分享與座談) 基隆市中和國小張意欣老師.
好朋友相處之道 10句讓你心有所感的話 mar03280 整 理 Music: Angels Sing.
細胞.
    二、依他八喻  復次,何緣如經所說於依他起自性說幻等喻?於依他起自性為除他虛妄疑故。他復云何於依他起自性有虛妄疑?由他於此有如是疑:云何實無有義,而成所行境界?為除此疑說幻事喻。云何無義,心、心法轉?為除此疑說陽焰喻。云何無義有愛非愛受用差別?為除此疑說所夢喻。云何無義,淨不淨業愛非愛果差別而生?為除此疑說影像喻。云何無義,種種識轉?為除此疑說光影喻。云何無義,種種戲論言說而轉?為除此疑說谷響喻。云何無義,而有實取諸三摩地所行境轉?為除此疑說水月喻。云何無義,有諸菩薩無顛倒心,為辦有情諸利樂事,故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 puann1-ceh4-po1-lo5-bit8-to1 sim1-king1
19 我怎能不為主活 ╭╮. . ╭╮ 345|1-1176|5--67|16655112|3-3
10328: Coin Toss ★★★☆☆ 題組:Problem Set Archive with Online Judge
經文:哥林多前書 9 章 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 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 我若甘心做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
比山高 比海深 測不透 摸不著 卻看得見 因為有你 因為有我 活出愛.
日式素雅商务模板 Office2010 and above, click to select the picture, right, Format Picture, fill, or image texture fill, file, select the image to your quest.
信息 永生系列 第四講 永生的過程 (2) 約翰福音 6:50-51 牟張大明姊妹.
主日信息 Sunday Sermon.
十門分別 長行 數 相 次第 訓詞 修習 結頌 差別 相攝 所治 勝利 抉擇.
營運模式.
經文:約翰一書 5:1-12 凡信耶穌是基督的,都是從神而生,凡愛生 他之神的,也必愛從神生的。
第七章: 類別之概要 Called cetasika bec it arises depend on citta , greed, anger, delusion .King and Minister.
向耶和華唱新歌 全地都要向耶和華歌唱 要向耶和華歌唱 稱頌祂的名 祂的名 天天傳揚祂的救恩 詞:詩九十六:1~4 曲:啞歌
基督之家聯合禱告會 時間:9/21/ :00AM-2:00PM
經文:提摩太前書 1:12-17 我感謝那給我力量的我們主基督耶穌 ,因他以我有忠心,派我服事他。 我從前是褻瀆神的,逼迫人的,侮慢
主日信息 『基督裡的自由』 (約 8:31-36) 薛忠勇 弟兄 5 19  2013.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二節、在理論上成立阿賴耶識 第一項、安立阿賴耶相 甲、三相  第二節、在理論上成立阿賴耶識   第一項、安立阿賴耶相    甲、三相  如是已說阿賴耶識安立異門,安立此相云何可見?安立此相略有三種:一者、安立自相;二者、安立因相;三者、安立果相。此中安立阿賴耶識自相者,謂依一切雜染品法所有熏習為彼生因,由能攝持種子相應。此中安立阿賴耶識因相者,謂即如是一切種子阿賴耶識,於一切時與彼雜染品類諸法現前為因。此中安立阿賴耶識果相者,謂即依彼雜染品法無始時來所有熏習,阿賴耶識相續而生。

安立阿賴耶識自相: 阿賴耶識接受熏習,任持不失,名為相應 眼、耳、鼻、舌、身、意識 依一切雜染品法所有熏習 現 行 熏 種 子 為彼一切法生因 種 子 生 現 行 末那識 阿賴耶識(心田)

阿賴耶識的因相 謂即如是一切種子阿賴耶識,於一切時與彼雜染品類諸法現前為因──從能生現行說 種子現行分三類: 現受 生受 後受 一切時包括三類

阿賴耶識的果相 謂即依彼雜染品法無始時來所有熏習,阿賴耶識相續而生 ──從受熏持種說 從果相上說,可以知道阿賴耶識不是常恆住、不變異的,它是看前七識活動而接受熏習而相續改變的

   乙、熏習  復次,何等名為熏習?熏習能詮,何為所詮?謂依彼法俱生俱滅,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是謂所詮。如苣勝中有華熏習,苣勝與華俱生俱滅,是諸苣勝帶能生彼香因而生。又如所立貪等行者,貪等熏習,依彼貪等俱生俱滅,此心帶彼生因而生。或多聞者,多聞熏習,依聞作意俱生俱滅,此心帶彼記因而生,由此熏習能攝持故,名持法者。阿賴耶識熏習道理,當知亦爾。

能詮:語言文字,即「熏習」二字 所詮:文字所表達的意涵 「熏習」意即:此法(阿賴耶識)與彼法(前六識,主要是第六識)一起在境界上活動,熏習在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受熏持種,有能生彼前六識的功能 譬喻:把苣(音巨)蕂──胡麻與花一起埋入土中待爛以後,將胡麻磨成油,就成為塗身的香油。胡麻沒有香氣,因與花和合而有了香氣,名為熏習。

貪行(心在境界上活動)者←→不淨觀 瞋行者←→慈悲觀 癡行者←→緣起觀 慢行者←→界差別觀 尋思行者←→數息觀 多聞熏習名持法者: 不淨的智慧 慈悲的智慧 緣起的智慧 界差別觀的智慧 尋思止息的智慧 煩惱:貪、瞋、癡、慢、疑 眼、耳、鼻、舌、身、意識 末那識 阿賴耶識(心田) 一切種子

阿賴耶識(心田) 熏習成眼、耳、鼻、舌、身、意識;貪、瞋、癡種子    丙、本識與種子之同異  復次,阿賴耶識中諸雜染品法種子,為別異住?為無別異?非彼種子有別實物於此中住,亦非不異。然阿賴耶識如是而生,有能生彼功能差別,名一切種子識。 眼、耳、鼻、舌、身、意識;貪、瞋、癡; 末那識 阿賴耶識(心田) 熏習成眼、耳、鼻、舌、身、意識;貪、瞋、癡種子

   丁、本識與染法更互為緣  復次,阿賴耶識與彼雜染諸法同時更互為因,云何可見?譬如明燈,焰炷生燒,同時更互。又如蘆束互相依持,同時不倒。應觀此中更互為因道理亦爾。如阿賴耶識為雜染諸法因,雜染諸法亦為阿賴耶識因,唯就如是安立因緣,所餘因緣不可得故。 雜染諸法就是前七識

染法 阿賴耶識在凡夫位是雜染藏,收藏前六識熏習的雜染法 因為我執(第七識執著阿賴耶識為我),雖然前六識亦作善法,或修禪定,所得果報唯屬生死流轉法,還是名為染法。 焰炷生燒:釋同時更互 蘆束:識、名、色

   戊、本識與雜異諸法為因  云何熏習無異無雜,而能與彼有異有雜諸法為因?如眾纈(音協)具纈所纈衣,當纈之時,雖復未有異雜非一品類可得,入染器後,爾時衣上便有異雜非一品類染色絞絡文像顯現。  阿賴耶識亦復如是。異雜能熏之所熏習,於熏習時雖復未有異雜可得,果生染器現前已後,便有異雜無量品類諸法顯現。

纈: 將布放在雕花的木格上,以石灰塗不受色處,浸染料後,去掉石灰,就顯現出花色

己、大乘甚深緣起 一、二種緣起 如是緣起,於大乘中極細甚深。又若略說有二緣起:一者、分別自性緣起;二者、分別愛非愛緣起。    己、大乘甚深緣起     一、二種緣起 如是緣起,於大乘中極細甚深。又若略說有二緣起:一者、分別自性緣起;二者、分別愛非愛緣起。 此中依止阿賴耶識諸法生起,是名分別自性緣起,以能分別種種自性為緣性故。 復有十二支緣起,是名分別愛非愛緣起,以於善趣惡趣能分別愛非愛種種自體為緣性故。

分別自性緣起:種子親生自法而不混亂 阿賴耶識 生理組織──色蘊,由各自種子現行 心理活動──各由八識心王、五十一心所自種子生現行 眼種子 耳種子…… 第六識種子 阿賴耶識

何以故? 這裡說的「分別」不是阿賴耶識有分別執著,而是指六、七二識的我執、法執熏習種子在阿賴耶識,當因緣和合生現行時,一一種子如其性質顯現,沒有紊亂

分別愛非愛緣起: 三惡道 人趣 天趣 阿賴耶識

何以故? 以分別自性為本,由貪、瞋煩惱發動善業、不善業,業力成熟時就得到三界五趣的果報。這果報有的是可愛的,有的不可愛

分別自性者,謂於分別有勢力故,或於分別有所須故,說名分別。即阿賴耶識能分別自性,以能分析一切有生雜染法性令差別故 《攝大乘論釋》卷2: 分別自性者,謂於分別有勢力故,或於分別有所須故,說名分別。即阿賴耶識能分別自性,以能分析一切有生雜染法性令差別故 分別愛非愛者,謂無明等十二支分,於能分析善趣、惡趣,若可欣樂、不可欣樂……種種自體差別生中為最勝緣。從阿賴耶識諸行等生時。由無明等勢力。令福非福不動等有差別故 (CBETA, T31, no. 1598, p. 388, c1-8)

二種緣起譬喻  於阿賴耶識中,若愚第一緣起,或有分別自性為因,或有分別宿作為因,或有分別自在變化為因,或有分別實我為因,或有分別無因無緣。若愚第二緣起,復有分別我為作者,我為受者。譬如眾多生盲士夫,未曾見象,復有以象說而示之。彼諸生盲,有觸象鼻,有觸其牙,有觸其耳,有觸其足,有觸其尾,有觸脊梁。諸有問言:象為何相?或有說言象如犁柄,或說如杵,或說如箕,或說如臼,或說如帚,或有說言象如石山。若不解了此二緣起,無明生盲亦復如是,或有計執自性為因,或有計執宿作為因,或有計執自在為因,或有計執實我為因,或有計執無因無緣;或有計執我為作者,我為受者。阿賴耶識自性、因性及果性等,如所不了象之自性。  又若略說,阿賴耶識用異熟識一切種子為其自性,能攝三界一切自體、一切趣等。

愚第一緣起 分別自性為因 分別宿作為因 分別自在變化為因 分別實我為因 分別無因無緣 不了諸法各由阿賴耶識種子生,故名「愚」 「分別」是不合道理的執著

自性為因──因中有果 數論師(又作「雨眾」)的執著 主張「自性」是一切法生起的「因」 《金七十論》卷: 自性次第生 大、我慢、十六  主張「自性」是一切法生起的「因」 《金七十論》卷:   自性次第生  大、我慢、十六   十六內有五  從此生五大 (CBETA, T54, no. 2137, p. 1250, b28-29)  自性增長為「大」──智慧;「大」生「我執」;次慢生十六:五唯(色、聲、香、味、觸)、五知根(眼、耳、鼻、舌、皮 )、五作業根(語具──即口舌,及手、足、小便處、大便處)、及心平等根──了別的心,能了一切境界。 其中自性是實有不壞滅法;大等二十三諦從自性轉變而成,是無常有壞滅法。一切法從自性轉變生起,後變壞時,還歸結在自性中,自性是本有的,常住的,所以它能為萬有的本質因

宿作為因 尼乾子計。主張有情一切所受但從宿世罪惡所起,專修苦行,受苦既盡,宿因償已,即得解脫故。 《瑜伽》:今應問彼汝何所欲。現法方便所招之苦,為用宿作為因?為用現法方便為因?若用宿作為因者,汝先所說由勤精進吐舊業故,現在新業由不作因之所害故,如是於後不復有漏,不應道理。若用現法方便為因者,汝先所說凡諸世間所有士夫補特伽羅所受皆由宿作為因不應道理。 相似句: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

自在變化為因 古婆羅世教,及近世印度教等,執有大自在天能變能化,創生天地萬物,為有情父,作之主宰。 有餘復執大梵天等造生萬物,亦同此執。 原因:世間有情不遂所願時,推想有另外的力量在主導

實我為因 勝論師十句義中主張「實我」是一切法因。主張:一切唯是梵我的顯現,「我」就是萬有的本質。 《瑜伽師地論》卷八十八:「若計實我能有作用於愛非愛諸果業中得自在者,此我恆時欣樂厭苦,是故此我唯應生福不生非福。」(CBETA, T30, no. 1579, p. 800, b8-15)

無因無緣 即無因論者 執一切法皆是「無因無緣」而有的。烏鴉為什麼黑?自然是這樣的。

愚第二緣起 無明緣行,無明是緣起無自性,行也是緣起無自性;乃至生緣老死,生無自性,老死亦無自性。 若不了知十二有支唯是諸法互為緣生,業果相續如幻;別執有「我」在作業──作者;「我」在受果──受者。

唯識正道理:又若略說,阿賴耶識用異熟識一切種子為其自性,能攝三界一切自體,一切趣等。 阿賴耶識就是異熟識 阿賴耶識沒有常住不變的體性,以前七識熏習的種子作為它的體性 這些種子若是雜染法,就能生起欲界、色界、無色界;也能生起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五趣的有情。

二、種子 此中五頌: 外、內。不明了。於二唯世俗、勝義。諸種子當知有六種: 剎那滅、俱有,恆隨轉應知、決定、待眾緣、唯能引自果。     二、種子  此中五頌:  外、內。不明了。於二唯世俗、勝義。諸種子當知有六種:  剎那滅、俱有,恆隨轉應知、決定、待眾緣、唯能引自果。  堅、無記、可熏、與能熏相應:所熏非異此,是為熏習相。  六識無相應,三差別相違,二念不俱有,類例餘成失。  此外內種子,能生、引應知,枯喪由能引,任運後滅故。

外、內,不明了。於二唯世俗、勝義。諸種子當知有六種: 種子分內種與外種。 依善、惡、無記分,種子屬於無記性,故云「不明了」。 此內、外二種安立有世俗種子、勝義種子。外種唯依世俗立,內種依勝義立。 世間真實名世俗諦,世間咸謂外種是實種子故。聖智所行真實名勝義諦,一切種子阿賴耶識,聖智證故 外種是依識所變現而假立的,所以屬於世俗;內種即萬法的真因緣性,屬於勝義

剎那滅、俱有,恆隨轉應知、決定、待眾緣、唯能引自果。 剎那滅:能生性的種子生起的一剎那──最短促的時間,隨即壞滅;無常生滅法,才是種子 俱有:種子與果俱時而有,然非滅已,乃生現果,已滅無有,無功能故 恆隨轉:種子未得果、未對治時,彼生果功能性恆隨逐於阿賴耶識 決定:善的功能唯生善的現行,惡的功能唯生惡的現行,無記功能唯生無記的現行 待眾緣:要由善惡業熏發才生起現行 唯能引自果:如阿賴耶識種子唯能引生阿賴耶識,如稻穀等唯能引生稻穀等果。此顯種果生義

堅、無記、可熏、與能熏相應:所熏非異此,是為熏習相──受熏相 堅:常相續 無記 可熏──可以受熏,也就是無常相 與能熏相應

六識無相應,三差別相違,二念不俱有,類例餘成失。 這是解釋前六識不能受熏持種的理由 「六識無相應」,即六識不符合「能受熏」──堅、無記、可熏、與能熏相應的四個條件

依止耳根、聲境,生耳識 與耳識合作的作意、觸、受、想、思 依止眼根、色境, 生眼識 與眼識合作的作意、 觸、受、想、思 依止鼻根、香境,生鼻識 與耳識合作的作意、觸、受、想、思 末那→ 阿賴耶識→ 末那→ 阿賴耶識→ 末那→ 阿賴耶識→

三差別相違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在境界上活動時: 各依自己的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各取自己的境界:色、聲、香、味、觸、法 各有自己合作的心所法,此處舉作意

二念不俱有──不能俱生俱滅,不符熏習的條件 第一念 第二念 第三念 第四念 ………… 眼識→ 意識→ 耳識→ 深度睡眠 末那→ 阿賴耶識→ 末那→ 阿賴耶識→ 末那→ 阿賴耶識→ 末那→ 阿賴耶識→ 末那→ 阿賴耶識→

類例餘成失 一類學者主張:同類可以受熏,如:眼根、眼識、色境同屬一類,彼此可以受熏 →眼根、色境是物質;眼識是心法;色、心可以互熏,又都各為能熏與所熏 →色法能生心法(心王、心所);心、心所能生色法 →淨識和染識互生

此外內種子,能生、引應知,枯喪由能引,任運後滅故。 能生:生因者,生起現在的生命 能引:引因者,在生命體結束以後還殘有餘骸 枯:花草樹木;喪:有情類

別以二偈說熏習的因果 為顯內種非如外種,復說二頌: 外或無熏習,非內種應知;聞等熏習無,果生非道理。  外或無熏習,非內種應知;聞等熏習無,果生非道理。  作不作失得,過故成相違;外種內為緣,由依彼熏習。

三、四緣料簡 復次,其餘轉識普於一切自體諸趣,應知說名能受用者,如《中邊分別論》中說伽陀曰:     三、四緣料簡  復次,其餘轉識普於一切自體諸趣,應知說名能受用者,如《中邊分別論》中說伽陀曰:  一則名緣識,第二名受者,此中能受用、分別、推心法。  如是二識更互為緣,如《阿毗達磨大乘經》中說伽陀曰:  諸法於識藏,識於法亦爾,更互為果性,亦常為因性。

四緣: 因緣,即種子 所緣緣,即所緣境 增上緣(根,及一切助成的條件) 等無間緣 料簡:用四法來揀擇緣起道理

《中邊分別論》中說伽陀曰: 一則名緣識,第二名受者,此中能受用、分別、推、心法。 緣識:因識,即阿賴耶識 前七識依止阿賴耶識的種子而生起,名轉識 受者:轉識就是受者 能受用:受蘊 分別:想蘊     皆屬心所法 推:行蘊

諸趣自體 即色蘊 能受用 (受蘊) 緣  識 (因識) 轉識 前七識 分 別 (想蘊) 推 (行蘊)

《阿毗達磨大乘經》中說伽陀曰: 諸法於識藏,識於法亦爾,更互為果性,亦常為因性。 諸法:特別指轉識 究實說,一切法包括了 根身(有情的生命體): 生理組織 心、心所──這是一切法生起的根源 器界(賴以生存的環境) 種子

若於第一緣起中,如是二識互為因緣,於第二緣起中復是何緣?是增上緣。 分別自性緣起中,阿賴耶識種子生轉識;轉識又熏習阿賴耶識;彼此互作因緣 分別愛非愛緣起中,造作感人天的善業、造作感三惡道的惡業;業幫助種子現行;業對種子能現行來說,是增上緣

如是六識幾緣所生?增上,所緣,等無間緣。 眼識生起需要 種子緣,即因緣;此略未說 眼根,即增上緣; 所認識的境界,即所緣緣; 前一念眼識滅去,讓第二念眼識能生起,名為等無間緣 其餘諸識類推

如是三種緣起:謂窮生死、愛非愛趣,及能受用;具有四緣。 窮生死,即阿賴耶識,即分別自性緣起,是長期生死 愛非愛趣,即分別愛非愛緣起,是一期生死 能受用:轉識依根而受用境界,剎那生死 三種緣起都各有因緣、所緣緣、增上緣、等無間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