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外汇汇率和汇率制度
本章学习目标 掌握外汇、汇率和汇率制度的基本内容 理解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 掌握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 具备对不同汇率制度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
本章内容 外汇的概念 汇率及其标价方法 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 汇率变动对一国经济的影响 汇率制度
第一节 汇率及其标价方法 1、汇率的概念 2、汇率的标价方法 3、汇率的种类
一、汇率的概念 汇率是不同货币之间兑换的比率、比价,也可以说是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汇率的其他名称: 1、汇价:外汇市场 2、兑换率:货币兑换 3、外汇牌价:银行
二、汇率的标价方法 直接标价法 1单位或100单位的外国货币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本国货币。 在这一标价法下,外国货币好似“商品”,称为单位货币;本国货币好似货币,称为计价货币,两者对比后的直接标价法,则表示银行买卖一定单位的外币应付或应收多少本币。
特点: (1)外币的数量固定不变,折合本币的数量则随着外币币值和本币币值的变化而变化。 (2)汇率的涨跌都以本币数额的变化而表示。如果一定单位的外币折算成本币的数额比原来多,则说明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跌。在这种方式下,外汇汇率的涨落与本币标价额的增减是一致的,更准确地说,本币标价额的增加“直接”地表现了外汇汇率的涨跌。
1单位或100个单位的本国货币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 间接标价法 1单位或100个单位的本国货币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 这一方式下,本币好似“商品”,作为单位货币,外币好似“货币”,作为计价货币,两者对比后的汇率,表示银行买卖一定单位的本币应收或应付多少外汇。目前只有极少数国家采用该标价法。
特点: (1)本币的数量固定不变,折合成外币的数额则随着本币和外币币值的变动而变动。 (2)汇率的涨跌都以相对的外币数额的变化来表示。如果一定单位的本币折成外币的数量比原来多,则说明本币汇率上升,外币汇率下跌 。
美元标价法(U.S. Dollar Quotation) 是以美元作为标准货币来表示各国货币。 特点: 美元的单位始终不变,美元与其他货币的比值是通过其他货币量的变化体现出来的。随着国际金融市场之间外汇交易量的猛增,为了便于国际间进行交易,而在银行之间报价时采用的一种汇率表示法。目前各大国际金融中心已普遍使用。
三、 汇率的种类 1、从银行买卖外汇的角度,汇率可分为买入汇率、卖出汇率、中间汇率和现钞汇率 1、买入汇率指银行向同业或客户买入外汇时使用的汇率。 2、卖出汇率是指银行向同业或客户卖出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
3、中间汇率是买入价与卖出价的平均数 中间汇率=(买入价+卖出价)/2 4、现钞汇率。一般来说,外国现钞不能在本国流通,只有将外钞兑换成本币,才能够购买本国的商品和劳务。把外币现钞换成本币的兑换率,即现钞汇率。
不同标价方法下买入价和卖出价的特点 直接标价法 $1=RMB 8.28 —— 8.30 买入价 卖出价 前买后卖,买低卖高
间接标价法 伦敦外汇市场 £ 1= $ 1.5000 —— 1.5200 卖出价 买入价 前卖后买,卖低买高
举 例 买入价 卖出价 现钞价 美元/人民币 681.14 683.87 675.68 银行买入外币现钞的价格低于买入外币支付 凭证的价格。
人民币元/100外币 货币名称 现汇买入价 现钞买入价 卖出价 英 镑 1254. 01 1227. 57 1264. 08 港 币 87 人民币元/100外币 货币名称 现汇买入价 现钞买入价 卖出价 英 镑 1254.01 1227.57 1264.08 港 币 87.59 86.89 87.92 美 元 681.14 675.68 683.87 欧 元 993.45 972.5 1001.43 日 元 6.4132 6.278 6.4647 加拿大元 657.67 643.81 662.95 新加坡元 476.05 466.01 479.87 澳大利亚元 564.99 553.08 569.53
2、按照外汇买卖交割的时间来划分,汇率可分为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 1)即期汇率是指目前的汇率,用于外汇的现货买卖。 2)远期汇率是指将来某一时刻的汇率,比如1个月后的、 3个月后的或6个月后的汇率,用于外汇期货买卖。
3、按制定汇率的方法来划分,汇率可以分为基本汇率和套算汇率。 1)基本汇率:指一国货币对某一关键货币的汇率。 2)套算汇率:通过两种货币基本汇率之比套算出的汇率。
如:某一时刻人民币对美元的基本汇率为: 1美元=6.8183元人民币 欧元的基本汇率为: 1美元=0.697628欧元 则人民币和欧元之间的套算汇率为 1欧元= 6.8183/ 0.697628=9.7735元人民币
第二节 汇率决定与变动 一、货币本位制 货币本位制是指货币的基础材料和相应制度。 第二节 汇率决定与变动 一、货币本位制 货币本位制是指货币的基础材料和相应制度。 1、金币本位制(Gold Specie Standard) 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金本位货币制度盛行于1880一1914年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纷纷发行不兑现的纸币,禁止黄金自由输出,金本位制随之告终。
国际金本位制度的特点 黄金作为最终清偿手段,是“价值的最后标准”,充当国际货币 各国货币由黄金铸成,且铸币有重量和成色规定,有法定含金量 金币可以自由熔化、自由铸造和自由输出入 辅币和银行券可按票面价值自由兑换为金币
2、金块本位制(Gold Bullion Standard) 这是一种以金块办理国际结算的变相金本位制,亦称金条本位制。在该制度下,由国家储存金块,作为储备;流通中各种货币与黄金的兑换关系受到限制,不再实行自由兑换,但在需要时,可按规定的限制数量以纸币向本国中央银行无限制兑换金块。可见,这种货币制度实际上是一种附有限制条件的金本位制。
3、金汇兑本位制 国内只流通银行券,银行券不能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实行金块或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这两种货币制度在1970年代基本消失。
4、纸币本位制 纸币本位制,亦称“自由本位制”。以国家发行的纸币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其特点是国家不规定纸币的含金量,也不允许纸币与金(银)兑换,纸币作为主币流通,黄金不在作为货币。
二、汇率决定理论 金本位制度下的汇率决定 铸币平价 1英镑金币的含金量是1美元金币含金量的4.8665倍,所以铸币平价为4.8665。若只考虑货币价值而舍弃其他因素,则铸币平价就等于英镑与美元间的汇率。
金本位制度下的汇率变动 供求关系及黄金输送点 出口↑-贸易顺差→对本币需求↑ →本币升值 进口↑-贸易逆差→对外汇需求↑ →本币贬值 黄金输送点(gold point)是指汇价波动而引起黄金从一国输出或输入的界限。汇率波动的最高界限是铸币平价加运金费用,即黄金输出点(Gold Export Point);汇率波动的最低界限是铸币平价减运金费用,即黄金输入点(Gold Import Point)
$/£ 美国黄金输出点 4.8957 英国黄金输入点 4.8665 铸币平价 t 美国黄金输入点 4.8373 英国黄金输出点
1、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制度 特点: (1)黄金成为两国汇率决定的实在的物质基础。 (2)汇率仅在铸币平价的上下各6‰左右波动,幅度很小。 (3)汇率的稳定是自动而非依赖人为的措施来维持。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 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该体系的汇率制度安排,是钉住型的汇率制度。 (1)实行“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2)在“双挂钩”的基础上,《国际货币基金协会》规定,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一般只能在汇率平价+-1%的范围内波动,各国必须同IMF合作,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保证汇率的波动不超过该界限。
3 购买力平价理论 本国人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或外国人之所以需要本国货币,是因为这两种货币在各发行国均具有对商品的购买力;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就是决定汇率的“首先的最基本的依据”;汇率的变化也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的变化而决定的,即汇率的涨落是货币购买力变化的结果。
三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 1、国际收支 2、通货膨胀率的差异 3、利率差异 4、相对的经济增长率 5、中央银行的干预 6、市场预期
1、国际收支对汇率的影响 国际收支顺差 增加外国对本币的需求 本币汇率上浮 国际收支逆差 增加本国的外汇需求 本币汇率下浮
2、通货膨胀对汇率的影响 通货膨胀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对汇率产生影响: 一是通过影响进出口贸易对汇率产生影响: 一国发生通货膨胀,该国出口商品的国内成本就会提高,削落了该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影响出口。同时,在汇率不变的情况下,该国的进口成本会相对下降,进而会刺激进口,外汇支出增加。这样,推动外币汇率上升和本币汇率下降。
二是通过影响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产生影响: 一国发生通货膨胀,必然使该国的实际利率降低,投资者为追求较高的利率,就会把资本移向海外,这样,又会导致资本项目收支恶化。资本的过多外流,导致外汇市场外汇供不应求,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跌。 总之:通货膨胀率高,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跌
3、利率差异对汇率的影响 一国利率水平相对提高,会吸引外国资本流入该国,从而增加对该国货币的需求,该国货币汇率就趋于上浮。 反之,一国的利率水平相对降低,会直接引起国内短期资本流出,从而减少对该国货币的需求,该国货币汇率就下浮。
4、经济增长率对汇率的影响 综合来说:短期外汇汇率上升,长期外汇汇率下降 经济增长率快——国民收入增加快——贸易收支逆差——外汇汇率上升 经济增长率快——劳动生产率提高快——产品成本下降——利于出口——贸易收支顺差——外汇汇率下降 经济增长率快 —— 投资势头好 ——资本流入——外汇汇率下降 综合来说:短期外汇汇率上升,长期外汇汇率下降
5、中央银行的干预对汇率变动的影响 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下,中央银行介入外汇市场直接进行货币买卖,对汇率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其效果也是极明显的。 通常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措施有四种: 1、直接在市场上买卖外汇 2、调整国内财政、货币等政策 3、在国际范围公开发表导向性言论以一影响市场心理 4、与国际金融组织和有关国家配合和联合,进行直接和间接干预
6、市场预期对汇率变动的影响 一国货币之所以有人要,是因为它有价值,而其价值大小就是人们对其边际效用所作的主观评价。主观评价与心理预期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心理预期对货币汇率的影响极大,甚至已成为外汇市场汇率变动的一个关键因素, 只要人们对某种货币的心理预期一变化,转瞬之间就可能会诱发大规模的资金运动。 影响外汇市场交易者心理预期变化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一国的经济增长率、国际收支、利率、财政政策及政治局势。
第四节 汇率变动对经济影响 1、对一国国际收支的影响 2、对一国国内经济的影响 3、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1、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1)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2)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3)对国际储备的影响
(1)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贬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升值则相反。 一、贬值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1、货币对外贬值,意味着外汇汇率的提高,即以外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降低了。价格降低,有利于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获利,进而有利于扩大出口。 2、货币对外贬值,外汇汇率上涨,也表示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提高了,起着抑制 进口的作用。 贬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升值则相反。
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改善贸易逆差的马歇尔-勒纳条件 外汇倾销 J曲线效应 只有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本币贬值才能够改善贸易逆差 使本币对外贬值程度超过对内贬值,提高本国商品海外竞争力,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 J曲线效应 通过本币贬值实现国际收支的改善存在“时滞”
(2)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一、贬值对长期国际资本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贬值会鼓励长期资本流入。因为一国汇率下调,使得同样的国外投资可购得比以前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务,从而有利于吸引外商到该国进行投资和追加投资。不过,在即定利润率的条件下,汇率下跌也使得外商汇回母国的利润减少,因而也可能出现不愿追加投资或抽回资本的情况。因此,一国货币汇率下跌能否真正达到吸引外资的目的,还取决于外商在汇率下跌前后获利大小的比较,以及贬值后是否造成经济状况恶化、货币发生危机的可能性等因素的影响。
二、贬值对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 一般来说,贬值会导致短期资本外逃。短期资本逐利性强、流动性大,尤其游资,极具投机性,因此,一旦贬值使金融资产的相对价值降低,短期资本就会抽逃,同时,贬值还会造成一种通货膨胀预期,影响实际利率水平,打破“利息平价”关系,诱发投机性资本外逃。
(3)对国际储备的影响 1、贬值会增加一国国际收支,因此,会增加一国国际储备 2、本国货币贬值,外汇汇率上升,增加一国国际储备
2、对一国国内经济的影响 (1)对物价的影响 (2)对国民收入与就业的影响 (3)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1)对物价的影响 1、从进口来看,贬值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升,由此引发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贬值会给一国通货膨胀带来压力,引起物价上涨。 1、从进口来看,贬值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升,由此引发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2、从出口来看,贬值会刺激出口,在短期内会加剧国内市场的供求矛盾,甚至引起出口商品国内价格的高涨,由此也会影响其他相关产品的物价上涨。
(2)对国民收入与就业的影响 货币贬值——利于出口——出口部门扩大生产——一国产量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就业增长 货币贬值——不利于进口——生产进口替代品的国内生产部门扩大生产—— 一国产量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就业增长
(3)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货币贬值——资源向出口产品生产部门转移和向进口替代品生产部门转移——出口产品生产部门和向进口替代品生产部门比重增加 货币升值则相反
3、汇率变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汇率不稳,会加剧这家之间贸易竞争,从而招致其他国家的不满、抵制甚至报复,掀起货币竟相贬值的风潮或加强贸易保护主义,其结果将会导致国际经贸关系的恶化。 (2)汇率不稳,会促进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 (3)汇率不稳,加剧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促进国际金融业务不断创新。
第三节 汇率制度 一、概念: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货币汇率确定的原则与变动的基本方式所作的安排和规定。 固定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
二、固定汇率制 (Fixed Exchange Rate System) 1、概念:是两国货币比价基本固定,或把两国货币汇率的波动界限规定在一定幅度之内。
2、固定汇率制的类型 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
3、维持固定汇率的措施 1)改变贴现率 2)动用黄金外汇储备 3)外汇管制 4)借债或货币互换 5)公开贬值
4、固定汇率制的优缺点 优点 1、汇率稳定,有利于国际经济交易。 2、“纪律约束”作用。 3、抑制了投机。
缺点 1、汇率不能充分发挥调节国际收支的作用。 2、牺牲内部均衡换取外部均衡。 3、消弱了国内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4、易引起国际汇率制度的混乱和动荡。
浮动汇率制 (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 1、概念:是政府对汇率不加以固定,也不规定上下波动的界限,听任外汇市场根据外汇的供求情况,自行决定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汇率。
2、浮动汇率制的类型 按政府对汇率是否进行干预分为 按浮动的形式可分为 自由浮动(free floating) 管理浮动(management floating) 按浮动的形式可分为 单独浮动(independently floating) 联合浮动(joint floating) 钉住汇率(pegged exchange rate)
3、浮动汇率制的优缺点 优点: 1、汇率可以充分发挥调节国际收支的作用。 2、有利于各国自主决定其货币政策。 3、无需牺牲内部平衡来换取外部平衡的实现。 4、减少了对储备的需要和资源的浪费。
缺点: 1、给国际贸易和投资带来很大的不稳定性。 2、助长了投机活动。
三、联系汇率制 联系汇率制是一种固定汇率制,即将本币与某特定外币的汇率固定下来,并严格按照既定兑换比例,使货币发行量随外汇存储量联动的货币制度。如果所联系的货币是美元,也可称作“美元化制度(dolla rlization)”。
香港联系汇率制的由来已久,是港元与其他货币挂勾的制度。港元于1935年12月至1972年6月期间,曾经与英镑挂勾。 80年代初,香港面临回归谈判问题,加上香港股市出现股灾,市民对港元信心出现动摇,港元不断贬值。为挽救香港金融体系,香港政府于1983年10月15日公布联系汇率制度,港元再与美元挂勾,汇率定为7.8港元兑1美元。此后稳定下来,联系汇率制度一直实行至今。联系汇率制度依赖香港庞大的外汇储备支持。
优点与缺陷 优点: 1、汇率稳定,自动调节国际收支 2、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行政干预减少 缺陷: 1、削弱了货币政策独立性。 缺陷: 1、削弱了货币政策独立性。 2、不能利用汇率杠杆。 3、易招致国际游资冲击。
第五节 人民币汇率的改革 一、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安排 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前,我国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1950~1952)。由于人民币没有规定含金量,因此,对西方国家货币的汇率,最初不是按两国货币的黄金平价来确定,而是以“物价对比法”作为基础来计算的。也就是说,建国初期人民币汇率制定的依据是物价水平,这是一种比较市场化的汇率安排。
建国初期,由于国民党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物价节节上涨。如上海批发物价指数以1949年6月为100,到1950年3月则上涨至2242.93。由于国内物价上涨、国外物价趋跌的价格对比关系,根据前述政策要求,我国人民币对美元汇价由1949年1月18日1美元=80元旧人民币,调低至1950年3月13日的1美元=42000 元旧人民币,在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内,人民币汇价下调49次。
从1950年3月至1952年底,由于美国对朝鲜发动了侵略战争,大量抢购战备物资,美国及其盟国接连宣布一系列对我“封锁禁运”的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必须降低外汇汇价,以利于推动本国进口。1952年12月,人民币汇价调高至1美元=26170元旧人民币。
2.第二阶段(1953~1972) 从1953年起,国内物价趋于全面稳定,对外贸易开始由国营公司统一经营。计划经济本身要求对人民币的汇价采取基本稳定的政策。同时,由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的确立,各国之间的汇价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持了相对稳定。 在国内物价水平趋于稳定的情况下,我国进行建国以来的首次币制改革。1955年 3月1日,开始发行新人民币,新旧人民币折合比率为1:10000。自采用新人民币后,1955年至1971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直是1美元折合2.4618元新人民币。
3.第三阶段(1973~1978)。1973年3月以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解体,西方国家普遍实行了浮动汇率制。为了避免西方国家通货膨胀及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我国从1973年开始频繁地调整人民币对外币的汇率(仅1978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就调整了61次),而且在计算人民币汇价时,采用了钉住加权的“一篮子”货币的办法,所选用的“篮”中货币都是在我国对外贸易的计价货币中占比重较大的外币,并以这些货币加权平均汇价的变动情况,作为人民币汇价相应调整的依据。
自5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对外自我封闭,对内高度集权,直至80年代初,国家外汇基本上处于零储备状态,外贸进出口主要局限于社会主义国家,且大体收支平衡,国内物价水平也被指令性计划所冻结,尽管人民币汇率严重高估,但它并未带来明显的消极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二、改革后的人民币汇率安排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1979~1984)。1979年我国的外贸管理体制开始进行改革,对外贸易由国营外贸部门一家经营改为多家经营。为了加强经济核算并适应外贸体制改革的需要,国务院决定从1981年起实行两种汇价制度,即另外制定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继续保留官方牌价用作非贸易外汇结算价。这就是所谓的“双重汇率制”或“汇率双轨制”。
1980年人民币官方牌价为1美元=1. 5元人民币。从1981年1月到1984年12月期间, 我国实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贸易外汇1美元=2 1980年人民币官方牌价为1美元=1.5元人民币。从1981年1月到1984年12月期间, 我国实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贸易外汇1美元=2.80元人民币;前者主要适用于进出口贸易及贸易从属费用的结算;后者主要适用于非贸易外汇的兑换和结算。
2.第二阶段(1985~1990)。在人民币双重汇率制下,外贸企业政策性亏损,加重了财政补贴的负担,而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外国生产厂商对双重汇率提出异议。1985年1月1日,我国又取消了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重新恢复单一汇率制,1美元=2.80元人民币。
3.第三阶段(1991~1993)。自1991年4月9日起,我国开始对人民币官方汇率实施有管理的浮动运行机制。国家对人民币官方汇率进行适时适度、机动灵活、有升有降的浮动调整,改变了以往阶段性大幅度调整汇率的做法。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官方汇率数十次小幅调低,但仍赶不上水涨船高的出口换汇成本和外汇调剂价。
4.第四阶段(1994~2008)。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建立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1993年12月31日,官方汇率1美元兑换人民币5.8元;从1994年1月1日起,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定为1 美元兑换8.70元人民币。
2005年7月21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 由此,人民币走入升值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