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系所評鑑之準備與機制建立 元智大學 張百棧 教務長 資訊管理學系 教授 2015.06.01
壹、大學系所評鑑之準備
前言 1998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其「21世紀高等教育的世界宣言:願景與行動」,呼籲: 高等教育宜採行評鑑 評鑑涵蓋高等教育的各種功能和活動: 教學與學術班制、研究與獎學金、師資素質、學生學習、教學設備、學校環境、社區服務和校友表現等。 評鑑由學者專家,進行內部自我評鑑和外部評核。 應建置獨立的全國性單位和訂定受到國際層級認可的標準。
評鑑實施週期 95年起進行第一週期系所評鑑 目標:提供學生優質的學習環境 精神:以輸入面為主 95年起進行第一週期系所評鑑 目標:提供學生優質的學習環境 精神:以輸入面為主 101年起進行第二週期通識教育暨系所評鑑 目標:建立學生學習成效評估機制,確保學習成效 精神:以過程面為主 106年起預計第三週期或111年起第四週期評鑑 目標:查驗學生學習成果,檢討實施與改進策略 精神:以產出面為主
大學評鑑之目的及定位 一、目的:教育品質保證 建立大學品保制度 大學評鑑 ◎協助大學建立自我定位 ◎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大學自我定位 一、目的:教育品質保證 建立大學品保制度 ◎協助大學建立自我定位 ◎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引導大學建立持續改善機制 ◎提升大學辦學品質 ◎高等教育政策改進參據 高等教育政策改進 大學自我定位 提升大學辦學品質 大學持續改善機制 學生學習 成效提升 大學評鑑
大學評鑑之目的及定位 二、大學評鑑定位 (一)以學校為主體,確保大學教學品質、提升競爭力,並促進學校發展特色。 (二)大學系所及校務評鑑重點在於系所及學校提供學生優質學習環境,定位在「教學評鑑」,非「學術評鑑」或「研究評鑑」。 (三)評鑑係依學校及系所自訂目標檢視是否達成預定成果,無「單一」或「量化」的評鑑指標系統,評鑑結果採認可制,未進行校際或系際之比較。 (四)評鑑宗旨在於持續改善,不過度強調評鑑結果之懲罰功能,轉化為各項「獎優」機制之參據。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評鑑特色(1/2) 強調系所根據教育目標與核心能力,於各評鑑項目自主舉證說明評估學生學習成效機制之落實情形。 重視系所性質差異,同時,不採固定量化指標進行排名。 評鑑項目設計從教師本位轉為學生本位之績效責任,強調學生學習成效之品質保證。 系所之學術與專業表現評估強調因學校發展定位、系所班制結構及所屬學門普遍認可之學術與專業表現標準而有差異,因而聚焦於深化學生之學術研究能力與強化學生之生涯競爭力。(理工醫農SCI、人文社會科學) 評鑑對象以「學門」為單位,配合系所間之資源整合與共享。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評鑑特色(2/2) 強調系所畢業生生涯發展追蹤機制之建立與落實,取代過去強調畢業生升學與就業之成效。 評鑑委員之組成以「專業同儕」為原則,並重視評鑑委員之專業培訓(1天、後設評鑑)。 強調系所蒐集內外部利害關係人意見,建立自我改善機制並加以落實。 根據評鑑項目自我檢視,絕非校際或系(所)際間之相互比較。 評鑑結果採認可制,由專業同儕進行品質判斷,分為「通過」、「有條件通過」及「未通過」三種認可結果,評鑑結果供做政府決策依據。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第一週期與第二週期系所評鑑之差異 第一週期 第二週期 評鑑目的 確保優質學習環境之提供 學生學習成效評估機制之建立與落實 評鑑對象 系所 系所、在職專班、學門、專業學院 學門分類 49學門 系所不得選擇學門歸屬 50學門(新增通識教育學門) 系所自行選擇學門歸屬 評鑑項目設計 強調輸入與過程面,教師本位績效責任 強調過程與產出面,學生本位績效責任 結果評定 認可制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第一週期與第二週期系所評鑑之差異 評鑑項目不同 第一週期 第二週期 項目一 目標、特色與自我改善 目標、核心能力與課程設計 項目二 課程設計與教師教學 教師教學與學習評量 項目三 學生學習與學生事務 學生輔導與學習資源 項目四 研究與專業表現 學術與專業表現 項目五 畢業生表現 畢業生表現與回饋機制 項目六 (專業學院) 院務整體發展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系所評鑑共五大項目 項目一:目標、核心能力與課程設計 項目二:教師教學與學習評量 項目三:學生輔導與學習資源 項目四 : 學術與專業表現 項目四 : 學術與專業表現 項目五:畢業生表現與整體自我改善機制
通識教育評鑑五大項目 項目一:理念、目標與特色 項目二:課程規劃與設計 項目三:教師素質與教學品質 項目四:學習資源與環境 項目五:組織、行政運作與自我改善機制
系所評鑑項目 項目 評鑑項目 系所支援建置 校內自行開發 一 目標、核心能力與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審查 核心能力與課程之關係圖 全校課程地圖系統 雷達圖預警系統 二 教師教學與學習評量 教師教學成長工作坊 數位教材製作軟體&教學 [教師評鑑]系統建置 [教學評量]-課程評量 三 學生輔導與學習資源 TA[教學助理]制度推動 英文能力檢測&學習輔導 [網路輔助教學系統] 學習預警機制 四 學術與專業表現 [學生學習歷程]系統 Retention Warning system 教師人力資源庫 系所評鑑指標管理平台 五 畢業生表現與回饋機制 [校友回饋系統]-自我認知回饋
項目一:依據核心能力進行課程規劃與設計之機制運作與內涵為何?(例一) 學生意見調查 教育目標 本系特色 產業發展趨勢 教學評量 測驗考試 學習評量 實作習題 課程規劃委員會 業界代表/校友 學生代表 系上教師 行政人員 學生核心能力 學生專業能力 課程評鑑 自我評鑑 系務會議/檢討會議 14
項目一:教育目標、核心能力、課程規劃與設計機制(例二)
項目二:教師教學與學習評量 (一)共同部分(系所、學位學程及在職專班) 參考效標: 2-1 專、兼任教師之數量與學術專長,符合系所、學位學程及在職專班教育目標及滿足學生學習需求之情形為何? 2-2 專任教師之結構與流動之情形為何? 2-3 教師依據課程所要培育之核心能力,進行教學設計與應用多元教學方法之情形為何? 2-4 教師自編講義、編製數位媒材做為教學輔助,提升學生學習成效之情形為何? 2-5 教師依據課程所要培育之核心能力,設計學習評量之情形為何? 2-6 依據教學評鑑結果,協助教師改進教學設計、教材教法與多元學習評量方法之情形為何?
2-7 教師配合課程需求,進行實務教學之成果為何? (三)學位學程部分 (二)在職專班部分 2-7 教師配合課程需求,進行實務教學之成果為何? (三)學位學程部分 2-8 院(系)配合學位學程需求,提供空間與設備支援,滿足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需求之情形為何? 2-9 學位學程授課教師協調課程教學內容,達成科際整合之機制及其運作情形為何? 建議準備佐證資料: *專、兼任教師學經歷基本資料表 *六年內教師流動資料表 *教師教學大綱 *教師自編講義或編製數位媒材之成果 *教師依據核心能力進行學習評量之相關資料 *專兼任教師每一開授課程教學評鑑結果及教學專業成長之相關資料 *教師實務教學成果之相關資料(在職專班適用) *校、院(系)提供學位學程空間與設備支援的之相關資料(學位學程適用) *其他相關佐證資料
教師依據課程所要培育之核心能力,進行教學設計與應用多元教學方法之情形為何?例一 多元化教學 報告 演練 習作 外聘演講 講授 實地 參訪 討論
自編紙本教材講義 編製數位媒體教材 課程 教材 e-learning教學網站 教師自編講義、編製數位媒材做為教學輔助,提升學生學習成效之情形為何?例一 課程 教材 編製數位媒體教材 自編紙本教材講義 e-learning教學網站
依據教學評鑑結果,協助教師改進教學設計、教材教法與多元學習評量方法之情形為何?例一 教師教學研習會 教師教學社群 混程教學計畫 教師研習活動 評量 教學
提供學生學習輔導之作法為何? 輔導作法 Hour Office 導師制 時間 生師親校優質輔導網 輔導 選課 預警 學習 教學 補救 心理 會考評量與
自我評鑑報告之撰寫 理念目標 計劃方案 決定機制 執行情形 自我評鑑 改進措施 1.目標要既宏遠又明確可行 (近程、中程、遠程) 1.目標要既宏遠又明確可行 (近程、中程、遠程) 2.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要確切反映 (理念目標與特色發展)
「自我評鑑報告待釐清問題」之回應 詳盡的書面說明或補充、修正資料 除書面之外,系所主管可在簡報時口頭簡略說明。
實地訪評當天之資料準備與展示 按項目和指標,分門別類整理與陳列,方便委員檢閱。 每一指標儘量按計畫、執行、考核(檢討) 之順序整理。 資料依學士班、碩士班、碩專班、博士班等,清楚標示。 文字敘述後,用圖表顯示,並輔以照片證實。 每位教師建一檔案夾,內含教學、研究、服務之詳細資料,展示於會場。
實地訪評當天之資料準備與展示(續) 陳列出每位教師之著作及有關資料。 展示出本單位近五年重要績效與榮譽等。 展示出本單位近五年重大活動之資料。 本單位之網頁資料,內容務必更新、詳實完整,圖表清晰,並在評鑑場所展示。 資料展示會場務必寬敞,教學現場務必整理清潔。
「實地訪評待釐清問題」之回應 詳盡的書面說明或補充、修正資料。 除書面之外,單位主管應用口頭說明,以釐清問題並獲取評審委員之理解。
結 語 一個健全系所必備條件: 師資,設備,課程規劃,及優質學習環境 學生學習輔導要充 實,校友聯繫要 確實 單位主管的投入與全體師生的表現
大學評鑑之現況 大學評鑑委員專業 臺灣學術社群範圍較小,在受評單位任教教師與評鑑委員關係難以全然切割之情況下,評鑑委員之遴聘被外界批判無法真正落實公正客觀及利益迴避原則。另評鑑委員主觀意見及評鑑專業素養亦為學校質疑。
大學自辦外部評鑑之推動 自辦外部評鑑之類型 1.學校主動申請經本部認可之國內外專業評鑑機構進行評鑑 大學 2.大學自辦外部評鑑 經教育部認可之國內外專業評鑑機構評鑑通過者,免接受本部委託之評鑑 自我評鑑機制及結果經本部認定者免接受本部委託之評鑑
貳、以元智大學為例 -自我評鑑機制
評鑑目的 確保系所達成教育目標與核心能力 提供學生一個優質的學習環境 建構學生核心能力的學習成效評估機制 本校自我評鑑制度設計以學生為本位 重視學生自我核心能力之達成,以及國際視野之培養 強調學生學習成效之品質保證系統
定位與目標 定位:具國際聲望的雙語大學及應用導向的研究型大學 目標:強化學用雙語環境,培育全球流通人才
系所評鑑與校務發展關連性
自我評鑑架構設計 以成果導向之評鑑架構 以成果導向之系所評鑑設計,以學生學習成果為核心,藉由畢業生核心能力檢核,整體評量系所辦學績效,確保校院教育目標與人才培育之達成
評鑑對象 參加國際專業認證或系所自我評鑑 工學院 IEET認證 管理學院 系所自我評鑑 通識教育評鑑 資訊學院 電通學院 人社院 AACSB認證 系所自我評鑑 通識教育評鑑 資訊學院 系所自我評鑑 電通學院 IEET認證 人社院 系所自我評鑑
自我評鑑實施流程
評鑑組織-自我評鑑指導委員會 由校長、副校長及校內外委員7~13人組成,校長 為召集人 校外委員占委員總數五分之三以上 執掌 指導本校自我評鑑機制,審查自我評鑑實施計畫、自評報告、自我評鑑結果、自我改善計畫等
評鑑組織-自評執行委員會 系級自評執行委員會 : 由系所主管及校內委員3~9人組 成,系所主管為召集人 校級自評執行委員會 : 由副校長、教務長、學務長、總務 長、研發長、資訊長、主任秘書、人事室主任、會計室主任、 國際暨兩岸事務室主任、環境暨安全衛生中心主任、通識教學 部主任及各學院院長組成,副校長為召集人 院級自評執行委員會 : 由院(部)內主管及校內委員 5~9人組成,院(部)主管為召集人
系所評鑑項目 系所評鑑共同指標 系所特色指標 學生輔導 學習成效 畢業生表現 課程規劃 師資 學習資源 目標 特色 自我改善 創意教學 專業語文人才 社會責任 專業實習 畢業製作 學用合一 國際化
通識教育評鑑項目 通識教育評鑑指標 課程規劃 師資與 理念 目標 教學 基本評鑑項目 及特色指標 學習資源 經典五十 行政運作 評鑑項目 內涵及評鑑重點 理念、目標與自我改善 明確之通識教育理念與教育目標 自我改善機制之建立與落實 課程規劃與設計 設立健全之課程規劃與審查機制 通識教育目標與校院基本素養之連結關係 師資與教學品質 確保教師之專業素養符合通識教育目標 建立提升授課教師教學專業能力之機制 學習資源與環境 提供相關學習資源,確保學生學習成效 建立學習輔導機制 組織與行政運作 建立常態化之行政運作機制 經典五十 依課程設計落實執行 基本評鑑項目 及特色指標 理念 目標 課程規劃 經典五十 師資與 教學 行政運作 學習資源 (特色指標)
校務發展特色評鑑重點 國際化 培育全球流通人才 跨領域創意教學與多元學習 專業實習與學用合一 績效檢核與社會責任
KPI量化指標 1 2 3 4 5 學生面:註冊率、退學率、畢業生就業率….. 教學面:生師比、授課時數、不及格率….. 研究面:學術研究、論文指標、專利…... 國際化:外籍師生數、英語授課、國際交流… 學習成果:專業實習、證照、海外就業人數….. 1 2 3 4 5
評鑑認可結果 受評單位於一個月內提出自我改善計畫 通過 受評單位於一個月內提出自我改善計畫,於完成改善後三個月內接受追蹤評鑑 有條件通過 評鑑認可結果及處理方式 通過 受評單位於一個月內提出自我改善計畫 有條件通過 受評單位於一個月內提出自我改善計畫,於完成改善後三個月內接受追蹤評鑑 未通過 提校級自評執行委員會決議再評鑑或組織調整,決議再評鑑者,須於評鑑結束後一年內接受再評鑑
自我改善追蹤機制 評鑑結果追蹤考核 受評單位於評鑑結束後一年內完成改善,由所屬學院檢核改善情形,提校級自評執行委員會審查 未完成改善者,納入下年度持續追蹤改善,直至列管解除
行政支援 人力 經費 教育訓練 秘書室為專責單位,負責規劃、推動自我評鑑業務,並追蹤後續改善成果。 由秘書室依年度工作計畫統籌編列預算支應 秘書室於期初規劃年度自我評鑑教育訓練計畫 參與評鑑工作之校內人員須於實施評鑑當年度參加校內或校外舉辦之評鑑相關研習課程一次以上。
哈佛大學校長德瑞克‧柏克(Derek Bok) 大學校長與教授們,並不積極及有系統的來改善大學教育品質。 「教學方法」變成了教授個人的特權,難以共同討論 及改善。 由於「教學方法」難以改進,使得課程增加,卻不保證學習進步。 大學排行榜與教學品質脫鉤。 國際排名反應的是大學研究聲譽,而非教學品質。
21世紀8個教育目標 具備探索力 與知識力 的大學生 1.表達能力 (寫作與口語溝通) 2.思辨能力 3.道德推理能力 4. 履行公民責任的能力 5.迎接多元化生活的能力 6. 迎接全球化社會的能力 7.廣泛的興趣 8.就業能力
五項改進新世紀的教育方法: 喚起學生的好奇心。 克服干擾學生學習的先入為主觀念。 拋出有趣的問題,鼓勵學生思考。 發展學生思辯的習慣,養成他們敬重慎思明辨的力量。 評估學生是否進步,給學生即時的回饋,幫助學生檢視自己的進展並作改善。
預祝 貴校系所與通識教育 評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