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滋 病 防 治
Q and A Q:艾滋病是哪一年发现的? A:1981年 Q:艾滋病防治日是哪一天? A:每年的12月1日 A: Getting to Zero Q:中国政府作出几项承诺? A:7项
2009/2010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普遍可及和人权” 选择这一主题是为了加快落实保护人权和艾滋病预防、治疗、关怀和支持普遍可及的目标 2011年世界艾滋病日主题:“Getting to Zero”--“朝零努力”:零新增感染、零歧视、零死亡。
Q and A Q:什么是我国对艾滋病防治的四免一关怀政策 A:国家实施艾滋病自愿免费血液初筛检测 对农民和城镇经济困难人群中的艾滋病患者 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 对艾滋病患者遗孤实行免费就学 对孕妇实施免费艾滋病咨询、筛查和抗病毒 药物治疗 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纳入政府 救助范围。
艾滋病人在医院最易受伤害 “众目睽睽下药房人员招呼患者拿药‘那位艾滋病人,这是您的药’; 一位艾滋病感染者在做B超时被告知‘您等一下,等所有的人都做完了我再安排您检查’; 医护人员全副武装给艾滋病患者进行体检 拒绝为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提供服务、推诿病人、不能一视同仁地对待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 不能在检查、治疗、教学活动中注意保护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隐私; 在未告知的情况下进行HIV抗体检测、 治疗中的知情同意不到位等现象 病人已经抬到手术台上,突然被怀疑感染了艾滋病,医生吓跑了,患者被晾在手术台上
一个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到医院打针,连注射室的门都进不了。医生让感染者站在门外,在屋里指导患者自己给自己打针。 《健康时报》记者模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两天内辗转北京6家医院,想做一个小小的扁桃体炎输液治疗,全部遭到拒绝! 清华大学艾滋病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景军教授说:防治艾滋病最大的障碍是恐惧和歧视,其中最可怕的是医生的恐惧和歧视。
《2009年世界艾滋病报告》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 全球每8秒就有一人感染HIV, 每天有1.1万人感染HIV。 每天有8000名感染者丧命。 至2009年全球感染者近6000万。 2008年新增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为270万。 2008年艾滋病死亡人数为200万。 自人类1981年诊断出第一起艾滋病病例以来,已有超过2500万人死于艾滋病及相关疾病。
2011年度报告/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 2010年全球艾滋病病毒(HIV)携带者大约3400万人,比2009年增加70万。 约180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原因 新感染艾滋病病毒人数下降 就医及接受抗病毒治疗人数增加
艾滋病防治形势严峻 从局部流行进入广泛流行 从特殊人群进入普通人群 大批HIV 感染者巳发展成为 AIDS 病人 HIV合并 HCV、HBV、TB感染增多 抗病毒比例低、耐药问题等
1985年 截至2011年10底 中国艾滋病流行 第一次报告 1例艾滋病 累计报告感染者/病人434459 例 其中病人166207例 累计死亡88223例 15
我国艾滋病流行范围的变化 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1998年全国所有省份报告有HIV感染者。 1995年 1985年 1989年 我国的艾滋病流行经历了几个时期,第一阶段从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到1988年共有7个省报告感染者和病人。这个里面除了4例血友病病人为国内感染者以外,其他均为外国人或海外华人,这4个血友病病人实际上也是用了外国赠送的抗血友病的凝血因子这个制品。我记得当时我还在法国留学的时候,有些同事就来问我,中国艾滋病的情况怎么样?我说,中国艾滋病不是一个问题。第二个阶段,就是1989年,这个时候就发现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国内感染者。同年,从云南省注射毒品的吸毒者中,发现了146名感染者。这是1989年的情况,可以说是一个突变。第三个阶段,到1994年艾滋病就扩散到了21个省,大多在沿海省和大城市,在回国人员、性病患者、暗娼和同性恋者中发现了少数感染者和病人。1995年发现了经母婴途径传播的感染者,因为这个病毒它可以穿过胎盘。第四个阶段,1998年开始,全国所有省份报告有感染者。有28个省报告在注射毒品者中发现了感染者和病人,大部分省均报告发现经性途径传播的感染者和病人。应该说这个传染病的流行势头严重。 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1998年全国所有省份报告有HIV感染者。 16
中国艾滋病流行特点(一) 全国艾滋病疫情依然呈低流行态势, 部分地区疫情严重。 全人群感染率为0.058%,仍属于低流行国家。 疫情估计数: 超过5万人的省份有5个,占全国估计总数的60.0%; 5千人以下的省份有12个,占全国估计总数的4.8%. 估计2011年全国艾滋病疫情分布 17
中国艾滋病流行特点(一) 全国艾滋病疫情依然呈低流行态势, 部分地区疫情严重。 累计报告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数排在前6位的省份依次为云南、广西、河南、四川、新疆、广东,报告人数占全国报告总数的75% 全国累计报告HIV/AIDS分布(截至2011年10月底) 18
中国艾滋病流行特点(二) 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数量继续增加,但新发感染人数保持在较低水平。 78万 74万 70万 估计现存活的HIV感染者人数仍在增加 估计HIV新发感染数控制在较低水平 5.0万 4.8万
中国艾滋病流行特点(三) 既往感染HIV者陆续进入发病期,艾滋病发病和死亡增加。 每年报告艾滋病病人数 从 2008 年 的 14509 例增加到 2010 年的 34188 例,其中由既往报告感染者发展而来分别占 26.5% 和53.6%。 每年报告艾滋病相关死亡人数 从2008年的9748例增加到 2010 年的 18987 例(其中,既往死亡2010 年报告的5006例,占26.4%)。 2008-2010年报告艾滋病相关死亡人数
中国艾滋病流行特点(四) 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所占比例继续增高 异性传播+同性传播 =经性传播 2011估计现存活感染者和病人 46.5% + 17.4% = 63.9% 2009估计现存活感染者和病人 44.3% + 14.7% = 59.0% 2011年4.8万新发感染者 52.2% + 29.4% = 81.6% 2009年4.8万新发感染者 42.2% + 32.5% = 74.7%
年度报告病例的感染途径构成
中国艾滋病流行特点(五) 受影响人群增多,艾滋病流行形势复杂化 约56%的感染者尚未发现; 艾滋病流行的危险因素仍然广泛存在; 艾滋病受影响人群增多; 50岁以上年龄组当年报告数所占比例增加 职业为学生报告比例增加 同性性传播快速上升
1985-2009年全国报告HIV/AIDS变化趋势 从1985 - 2009全国历年报告的感染者数来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数在2002-2004年有大的增长,其中2004年的大幅度攀升主要是由于开展了既往采供血人群和羁押人群的筛查工作。 近几年的上升趋势有所减缓。2005年-2009年报告的数字是分别是40711、44070人,48161,60081人,68249人。 24 24 24
大多数 HIV/AIDS 患者居住在贫困地区
AIDS: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HIV: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vs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病原学 HIV属于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 直径为100~120nm的球形颗粒,由核心和包膜两部分组成。 核心包括两条单股RNA链、核心结构蛋白和病毒复 制所必需的酶类,含有反转录酶(RT,P51/P66),整合酶(INT,P32)和蛋白酶(PI,P10)。核心外面为病毒衣壳蛋白(P24、P17)。病毒的最外层为包膜,其中嵌有外膜糖蛋白 gp120和跨膜糖蛋白gp41。 HIV基因组含有3个结构基因,2个调节基因和4个辅助基因
HIV是一种变异性很强的病毒,各基因的变异程度不同,env基因变异率最高。 HIV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包括: 反转录酶无校正功能导致的随机变异 宿主的免疫选择压力 病毒DNA与宿主DNA之间的基因重组 药物选择压力, 其中不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是导致耐药的重要原因。
根据基因差异,HIV可分为HIV1型和HIV2型,两型,目前全球流行的主要是HIV1 HIV1可进一步分为不同的亚型,包括M亚型组(主要亚型组)、O亚型组和N亚型组,其中M组有A、B、C、D、E、F、G、H、I、J和K11个亚型。 HIV2的生物学特性与HIV1相似,但其传染性较低,引起的艾滋病临床进展较慢,症状较轻。 HIV2型至少有A、B、C、D、E、F和G7个亚型。
HIV在人体细胞内的感染过程 (1)吸附及穿入 (2)环化及整合:病毒RNA在反转录酶作用下,形成cDNA,在DNA聚合酶作用下形成双股DNA,在整合酶的作用下,双股DNA整合入宿主细胞染色体DNA中,这种整合的病毒双股DNA即前病毒; (3)转录及翻译 (4)装配、成熟及出芽
HIV1和HIV2型 HIV病毒结构
流行病史 传染源:病人及感染者 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传播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高危人群:男同性恋者、性乱交者、静脉药瘾者、血友病和多次输血者
采供血和医源性传播
性接触传播
母婴传播 年迈的老祖母无奈地望着自己的孙女,她的孙女已经到了艾滋病的晚期,濒临死亡。
发病机理:主要是HIV直接和间接作用下CD4+T细胞破坏和功能受损,导致细胞免疫缺陷,促使多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发生。 1 CD4+T细胞受损:表现为功能损害及计数减少。 2 单核—吞噬细胞功能异常:损害机体抗病原体能力,成为病毒储藏所并在病毒扩散中起重要作用。 3 B淋巴细胞损伤:早期表现为多克隆活化,对新抗原刺激反应性降低。 4 NK细胞损伤异常表现:主要是功能缺陷
HIV相关痴呆机理 gp120与谷氨酸联合活化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导致神经元内钙离子数大幅升高,引起神经元损伤。 其他HIV蛋白如tat,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损伤 病理解剖: 淋巴结:反应性病变、肿瘤性病变 胸腺: 萎缩性、退行性、炎症性病变。
临床表现与分期:急性期 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HIV后2-4周左右 部分感染者出现HIV病毒血症和免疫系统急性损伤所产生的临床症状 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缓解 临床表现以发热最为常见,可伴有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 此期在血液中可检出HIVRNA和P24抗原,而HIV抗体则在感染后数周才出现。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一过性减少
临床表现与分期:无症状期 可从急性期进入此期,或无明显的急性期症状而直接进入此期。 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6-8年。其时间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型别,感染途径,机体免疫状况的个体差异、营养条件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在无症状期,由于HIV在感染者体内不断复制,免疫系统受损,CD4+ T淋巴细胞计数逐渐下降,同时具有传染性。
临床表现与分期:艾滋病期 为感染HIV后的最终阶段。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多<200/mm3,HIV血浆病毒载量明显升高。此期主要临床表现为HIV相关症状、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HIV相关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10%以上。部分患者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精神淡漠、性格改变、头痛、癫痫及痴呆等。另外还可出现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其特点为①.除腹股沟以外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的淋巴结肿大;②.淋巴结直径≥1厘米,无压痛,无粘连;③.持续时间3个月以上。
机会性感染 尸检结果表明,90%的艾滋病人死于机会感染。 能引起艾滋病机会感染的病原多达几十种,而且常多种病原混合感染。 主要包括原虫、病毒、真菌及细菌等感染。
1.原虫类 (1)卡氏肺囊虫肺炎 (2)弓形体感染 (3)隐孢子虫病 2.病毒类 (1)巨细胞病毒感染/ CMV视网膜脉络膜炎 (2)EB病毒 (3)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4)HBV、HCV
3.真菌类 (1)念珠菌感染 (2)隐球菌病 4.细菌类 (1)结核杆菌 (2)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 PCP) 卡氏肺孢子虫(也称卡氏肺囊虫)是一种原虫病。1942年vandermeer首次报告了由其引起的人体感染。 主要临床特点为发热、呼吸困难和紫绀及干咳,症状进行性加重,单纯吸氧不能缓解,经特效治疗后可迅速恢复。
PCP胸片的典型改变为双侧弥漫性肺泡和间质浸润,开始由肺门向外扩展,随之迅速实变为蝶状阴影,肺尖和肺底很少累及。 CT表现为双肺弥漫性渗出及间质改变,呈毛玻璃状阴影、斑片状或网格状影。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血象:白细胞计数多在正常范围或稍增高分类可正常或核左移,嗜酸细胞计数轻度增加。 病原体检查:由于PCP临床症状没有特异性,目前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来确诊。通常以肺组织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发现卡氏肺孢子虫的包囊和滋养体为金标准。
治疗首选复方新诺明,也可用戊烷脒。复方新诺明,剂量TMP每日20 mg/kg,SMZ每日100 mg/kg分4次口服,首剂加倍,疗程不少于3周,一般治疗4~5 d后临床即可改善,疗效可达70%。 戊烷脒4 mg/kg*d,肌注,疗程2周,疗效可达40%~70%。静滴时可溶入250 ml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时间不能少于1h。
口腔毛状白斑
口腔念珠菌病
卡波西肉瘤
传染性软疣
S Cotell et al., N Eng J Med 1998 (338):888
食管念珠菌病
脚癣
组织孢浆菌病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 感染
The pathogenesis of HIV-1 infection: compartments GI tract chromaffin cells macrophages & glial cells lymphocytes in blood, semen & vaginal fluid lymph nodes The Pathogenesis of HIV-1 Infection: Compartments Only 2% of the body’s total HIV-1 burden resides in the blood. Soon after infection, HIV-1 becomes widely disseminated, predominantly in lymphoid tissues. Even during clinical latency, HIV-1 continues to replicate actively in the lymphoid organs1,2 In addition to infecting CD4+ T cells, HIV-1 attacks bone marrow progenitor cells, CNS tissue, developing thymocytes, and thymic stromal cells3 1. Package insert: Videx®. Bristol-Myers Squibb HIV Products; 1994. 2. Pantaleo and Fauci. Annu Rev Immunol. 1995;13:487-512. 3. Fauci et al. Ann Intern Med. 1996;124:654-663. thymus bone marrow lung alveolar macrophages Langerhans cells in skin 63
HIV感染平均进展速度:从感染到确诊艾滋病为期十年 800 10,000,000 1,000,000 500 100,000 10,000 1,000 200 100 100 50 10 月 年 CD4计数 (个/毫升) 血浆HIV载量 (拷贝/毫升) 血浆HIV (“病毒载量”) CD4 (T 细胞) 计数
Relating disease progression to plasma HIV-1 RNA level (viral load) and CD4 cell count Viral Load = speed of car 1,000 copies 100 10,000 copies 200 Relating Disease Progression to Plasma HIV-1 RNA Level and CD4+ Cell Count Information available to date suggests that CD4+ cell counts are useful as an indicator of current immunologic status and for determining when opportunistic infection prophylaxis should be initiated. However, CD4+ cell counts are less useful as prognostic markers of future clinical progression in healthy patients Plasma HIV-1 RNA level provides information about the speed of disease progression and how actively the virus is replicating Together, these measures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when to start therapy, whether or not treatment is effective and when to change therapy 100,000 copies 300 400 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CD4 count = distance left before car crashes + from Coffin J. AIDS. 1996;10(suppl 3):S75-S84. 65
CD4细胞计数与机会性感染之间的关系 CD4+淋巴细胞计数 (个/ml) 带状疱疹 结核 口腔念珠菌病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食道念珠菌病 ASSOCIATION BETWEEN OPPORTUNISTIC INFECTIONS AND CD4+-LYMPHOCYTE COUNT 机会性感染与CD4+淋巴细胞计数之间的关系 CD4+lymphocyte count CD4+淋巴细胞计数(cells/l);Herpes zoster 带状疱疹;Tuberculosis 结核;Oral candidiasis 口腔念珠菌病;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Esophageal candidiasis 食道念珠菌病;Mucocutaneous herpes 皮肤粘膜疱疹;Toxoplasmosis弓形虫病;cryptococcosis隐球菌病;coccidioidomycosis 球孢子菌病;Mycobacterium avium complex 鸟分支杆菌复合病;cytomegalovirus 巨细胞病毒感染;Cryptosporidiosis 隐孢子虫病;PML 进展性多发性脑白质病; time 时间 食道念珠菌病 皮肤粘膜疱疹 弓形虫病,隐球菌病,球孢子菌病,鸟分支杆菌复合体病,巨细胞病毒感染 隐孢子虫病,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 时间 66
实验室检查 包括HIV抗体、HIV 核酸、CD4+ T淋巴细胞、HIV基因型耐药检测等。 HIV1/2抗体检测是HIV感染诊断的金标准
实验室检查 HIV1/2抗体检测 HIV1/2抗体检测 筛查试验(含初筛和复检) 确证试验 常用的方法:免疫印迹法(WB)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化学发光或免疫荧光试验 快速检测(斑点ELISA和斑点免疫胶体金或胶体硒快速试验 明胶颗粒凝集试验、免疫层析试验) HIV1/2抗体检测 确证试验 常用的方法:免疫印迹法(WB)
实验室检查 筛查试验 阴性:可出具HIV1/2抗体阴性报告 见于未被HIV感染的个体 但处于窗口期的新近感染者也可呈阴性反应
实验室检查 筛查试验 阳性: 应用原有试剂和另外一种不同原理或不同厂家的试剂或另外两种不同原理或不同厂家的试剂进行重复检测 如两种试剂复测均呈阴性反应,则为HIV抗体阴性 如有一种或两种试剂呈阳性反应,需进行HIV抗体确证试验
实验室检查 确诊试验 无HIV特异性条带产生,报告HIV抗体1/2阴性 如带型仍不满足阳性标准,继续随访到8周,如带型没有进展或呈阴性反应则报告阴性 经确证试验HIV-1/2抗体阳性者,出具HIV-1/2抗体阳性确认报告,并按规定做好咨询、保密和报告工作。
实验室检查:病毒载量测定 病毒载量测定常用方法 反转录PCR系统(RT-PCR) 核酸序列依赖性扩增(NASBA NucliSens)技术 分枝DNA信号放大系统(bDNA) 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技术(real-time PCR)
实验室检查:病毒载量测定 病毒载量测定的临床意义 预测疾病进程 提供开始抗病毒治疗依据 评估治疗效果 也可作为HIV感染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 18月龄以后再经抗体检测确认
实验室检查:病毒载量测定 无症状HIV感染者每年检测一次, HAART 初始治疗或调整治疗方案前、初治或调整治疗方案初期每4-8周检测一次,以便尽早发现病毒学失败。 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后,每3-4个月检测一次, 病毒持续抑制达2-3年以上、临床和免疫学状态平稳的患者可每6个月检测一次。
实验室检查:CD4+T淋巴细胞检测 CD4+T淋巴细胞是HIV感染最主要的靶细胞,HIV感染人体后,出现: CD4+/CD8+ T细胞比值倒置现象 细胞免疫功能受损 进行HAART治疗,CD4+T淋巴细胞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实验室检查:CD4+T淋巴细胞检测 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是 了解机体的免疫状态和病程进展 确定疾病分期和治疗时机 判断治疗效果 HIV感染者的临床合并症
实验室检查:CD4+ T淋巴细胞检测 CD4+ T淋巴细胞数> 350/mm3的HIV无症状感染者,每6个月应检测一次 在HAART治疗的第一年内每三个月检测一次 治疗一年以上且病情稳定的患者每半年检测一次。
实验室检查: HIV 基因型耐药检测 HIV耐药检测结果可为艾滋病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提供重要参考,耐药测定方法有基因型和表型,目前国外及国内多用基因型 推荐在以下情况进行HIV基因型耐药检测 抗病毒治疗病毒载量下降不理想或抗病毒治疗失败需要改变治疗方案时 如条件允许,进行抗病毒治疗前,最好进行耐药性检测,以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取得最佳抗病毒效果 对于抗病毒治疗失败者,耐药检测需在病毒载量>1000拷贝/ml且未停用抗病毒药物时进行,如已停药需在停药4周内进行基因型耐药检测
实验室检查: HIV 基因型耐药检测 HIV耐药结果阴性 HIV基因型检测出现HIV耐药 改变抗病毒治疗方案需要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才能进行 HIV耐药结果阴性 表示该份样品通过基因型耐药检测未检出耐药性,不能确定该感染者不存在耐药情况
诊断标准 HIV/AIDS的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包括不安全性生活史、静脉注射毒品史、 输入未经抗HIV抗体检测的血液或血液制品、 HIV抗体阳性者所生子女或职业暴露史等) 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慎重作出诊断。 诊断HIV/AIDS必须是HIV抗体阳性(经确证试验证实),而HIV-RNA和P24 抗原的检测有助于HIV/AIDS的诊断,尤其是能缩短抗体“窗口期”和帮助早期诊断新生儿的HIV感染。
诊断标准:急性期 患者近期内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
诊断标准:无症状期 有流行病学史,结合HIV抗体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即可诊断。
诊断标准:艾滋病期 (2) 腹泻(大便次数多于3次/日),>1个月 (3) 6个月之内体重下降10%以上 (4) 反复发作的口腔念珠菌感染 (1) 原因不明的持续不规则发热38 ℃以上,>1个月 (2) 腹泻(大便次数多于3次/日),>1个月 (3) 6个月之内体重下降10%以上 (4) 反复发作的口腔念珠菌感染 (5) 反复发作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6) 肺孢子菌肺炎(PCP) (7) 反复发生的细菌性肺炎
诊断标准:艾滋病期 (8) 活动性结核或非结核分枝杆菌病 (9) 深部真菌感染 (10)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11)中青年人出现痴呆 (12)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 (13)弓形虫脑病 (14)青霉菌感染 (15)反复发生的败血症 (16)皮肤黏膜或内脏的卡波西肉瘤、淋巴瘤
诊断标准:艾滋病期 有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加上述各项中的任何一项,即可诊为艾滋病。 HIV抗体阳性,而CD4+ T淋巴细胞数<200/mm3,也可诊断为艾滋病。
治 疗 1、HAART/哈特疗法(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是治疗艾滋病的有效方法,也称为“鸡尾酒疗法” 联合应用逆转录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 2、免疫治疗 3、并发症治疗 4、对症支持治疗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一)治疗目标 1)减少HIV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非艾滋病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使患者获得正常的期望寿命,改善生活质量; 2)抑制病毒复制使病毒载量降低至检测下限; 3)重建或者维持免疫功能; 4)减少免疫重建炎性反应综合征; 5)减少HIV的传播、预防母婴传播。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二)治疗指征和开始时机
病人治疗前准备:评估入选标准 1.首先要确诊HIV感染 2.医学入选标准 3.临床适宜性 4.依从性准备 5.实验室检测基线评估
医学入选标准 临床标准:艾滋病3、4期 实验标准:CD4<200/mm3/总LC <1200/mm3
临床适宜性 1. 抗病毒治疗应先治疗活动性机会性感染 2. 如合并结核,应至少先进行2个月的抗结核治疗。 3. 有肝、心、肾功能异常者,应在当地专家组的指导下进行抗病毒治疗。 4. 孕妇:优先使用AZT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成人及青少年开始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时机 临床及实验室指标 推荐意见 急性期 建议治疗 有症状 无症状: CD4+T淋巴细胞<350/mm3 CD4+T淋巴细≥350/mm3 考虑治疗。存在以下情况时建议治疗:高病毒载量(>105copies/ml)、CD4+T淋巴细胞数下降较快(每年降低>100/ mm3)、心血管疾病高风险、合并活动性HBV/HCV感染、HIV相关肾脏疾病、妊娠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婴幼儿和儿童开始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标准 免疫学指标 根据婴幼儿/儿童的年龄制定HAART指征和时机 <12个月 12 至35个月 36 至59 个月 >5 岁 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 任何水平 <20 <15 CD4+T淋巴细胞数(/ mm3) <750 <350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抗反转录病毒药物共有六大类 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 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 蛋白酶抑制剂(PIs) 整合酶抑制剂(raltegravir) 融合抑制剂(FIs) CCR5抑制剂(maraviroc)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四)成人及青少年抗病毒治疗 初治患者推荐方案为2种NRTIs+ 1种NNRTIs或2种NRTIs+ 1种加强型PIs(含利托那韦)。 对于基线CD4> 250/mm3的女性患者或基线CD4> 400/mm3的男性患者要尽量避免使用含NVP的治疗方案,合并HCV感染的避免使用含NVP的方案。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表6:推荐成人及青少年初治患者抗病毒治疗方案 TDF+3TC 替代方案 AZT齐多夫定+3TC 一线治疗推荐方案 TDF+3TC (替诺福韦+拉米 夫定) +基于NNRTI:EFV奈韦拉平 或基于PI:LPV洛匹那韦 或其他:RAV拉替拉韦或ETV依曲韦林 替代方案 AZT齐多夫定+3TC D4T司他夫定+3TC,6个月后改为AZT+3TC ABC阿巴卡韦+3TC +NVP奈韦拉平
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 儿童推荐一线方案:(1)AZT或d4T +3TC +NVP/EFV 替代方案:AZT或d4T+3TC +LPV/RTV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 *去羟肌苷(ddI, Videx ®) 齐多夫定(AZT, ZDV, Retrovir ®) 司他夫定(d4T, Zerit ®) 扎西他滨(ddC, Hivid ®) 拉米夫定(3TC, Epivir ®) 阿巴卡韦(ABC, Ziagen ®) AZT + 3TC (双汰芝®) AZT + 3TC + ABC (三协维®) 替诺福韦* (TDF, Viread ®) ( *中国政府免费提供的药物)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 *奈韦拉平 (NVP, Viramune ®) 德拉夫定 (DLV, Rescriptor ®) 依非韦伦 (EFV, Sustiva ®) ( *中国政府免费提供的药物)
蛋白酶抑制剂( PIs ) 沙奎那韦 (SQV, Invirase ®, Fortovase ®) 茚地那韦 (IDV, Crixivan ®) 利托那韦 (RTV, Norvir ®) 奈非那韦 (NFV, Viracept ®) 安普那韦 (APV, Agenerase ®) fosamprenavir (FAPV, Lexiva ®) 洛匹那韦 + 利托那韦 (LPV/r, Kaletra ®) atazanavir (ATV or TAZ) (在中国市场可以得到的药物)
母婴传播阻断目标及措施 1.建立健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管理和服务模式。 2. 承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的人员培训覆盖率达90%以上。 3. 孕产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知晓率达到70%以上。 4. 孕产妇、婚前保健人群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咨询率分别达到85%以上。 5. 孕产妇、婚前保健人群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率分别达到80%以上。
6. 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应用率分别达到90%以上。 7. 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人工喂养率达到85%以上。 8. 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12月龄及18月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率分别达到80%以上。 9. 通过母婴传播的儿童艾滋病感染率下降50% 。
建议方案 一、没有抗病毒治疗指征、既往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孕产妇 孕期:自妊娠28周(或妊娠28周后发现感染尽早)开始口服齐多夫定(AZT )300mg,每日2次,至临产; 临产后:立即口服AZT 300mg,奈韦拉平(NVP)200mg以及拉米夫定(3TC)150mg;之后每3小时服用AZT 300mg,每12小时服用3TC 150mg,直至分娩结束; 分娩后:产妇继续口服AZT 300mg及3TC 150mg,每日2次,连续服用1周。
HIV感染孕产妇分娩新生儿 出生后尽早(6小时内,最迟不超过48小时)单剂量口服NVP 2mg/kg(或混悬液0.2ml/kg),最多不超过6mg(或混悬液0.6ml); 同时口服AZT 4 mg/kg(或混悬液0.4ml/kg),每12小时1次,连续应用1周。 如果母亲服用AZT的时间不足4周,新生儿需连续应用AZT 4周。
最低限度方案。 产妇临产后:立即口服奈韦拉平(NVP)200mg,一次; HIV感染孕产妇分娩新生儿:出生后尽早(6小时内,最迟不超过48小时)单剂量口服NVP 2mg/kg(或混悬液0.2ml/kg),最多不超过6mg(或混悬液0.6ml)。
二、具有抗病毒治疗指征或既往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孕产妇 分娩新生儿:出生后开始服用AZT 4mg/kg(或混悬液0.4ml/kg),每12小时1次,连续应用1周。如果母亲用药不足4周,婴儿用药需持续4周。
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IRIS) IRIS可发生于进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时,机体免疫功能重建而出现临床症状恶化。 主要表现为发热、潜伏感染的出现或原有感染的加重或恶化。 多出现在抗病毒治疗后3个月内 应继续进行抗病毒治疗 针对性抗病原治疗,严重者可短期应用激素
中国现有NRTI药物的用法 齐多夫定 (AZT, ZDV) 300mg 2次/日,与或不与食物同服 可与ddI或NVP合用,但不能与d4T合用 对于严重肾损害的患者,100 mg 2次/日 去羟肌苷 (ddI) 400mg 1次/日,空腹服用(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 体重<60 kg的患者250mg 1次/日 与d4T配伍时,毒性增加 司他夫定 (d4T) 40mg 2次/日,与或不与食物同服 ; 体重<60 kg的患者,30mg 2次/日 可与ddI或NVP合用,但不能与AZT合用 对于严重肾损害的患者,20 mg 1次/日
中国现有NRTI药物的用法 奈韦拉平 (NVP) 在治疗最初14天,200 mg 1次/日 与或不与食物同服 可联合使用的药物有: AZT + ddI或d4T + ddI 治疗14天后,加量至200 mg 2次/日,与或不与食物同服 由于NVP通过细胞色素p450途径诱导肝脏代谢,不能用于服用利福平治疗结核的患者 小心使用通过细胞色素p450代谢的其他药物
现有治疗的局限性 目前的治疗不可能根除疾病 在静止的记忆CD4 T 细胞中含有休眠的病毒 潜伏储库 即使检测不到病毒血症,病毒仍在持续复制 病毒颗粒的半衰期为30分钟 CD4细胞的半衰期小于1天 如果不予治疗,每年可产生250代病毒 患者必须终生服药 短期和长期副作用 乏力,头痛,恶心,腹泻,消化道不适,贫血,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皮疹 周围神经病变,胰腺炎,肝功能障碍,血脂 ,心血管疾病危险性 ,糖尿病,脂肪萎缩
拯救生命 责无旁贷
病入膏肓 这是2003年11月16日拍摄的泰国某处艾滋病濒死病房,病榻上躺着的都是病入膏肓的艾滋病患者。
河南“艾滋病”村
HIV在人体细胞内的感染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