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2011年课标处理教材 ——七年级(下)
第五个历史时期——隋唐时期 1、时间:581——960 2、特征:经济繁盛、文化辉煌、社会开放 3、时期:隋、唐、五代十国 4、学习要点:5个
·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旧 新 (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3)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4)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5)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5)以…大运河、赵州桥、…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4)以唐诗…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6)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⒌隋唐时期 ·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 ·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隋朝学习要点 1、统一:时间、过程、意义 2、灭亡:时间、原因 3、重大事件: (1)政治:科举制 (2)交通:大运河
唐代学习要点 1、唐代前期兴盛 (1)原因 (2)表现 2、唐代民族关系 3、唐代对外关系 4、唐代社会特点 5、唐代中后期衰败 (2)灭亡
1、知道隋朝的统一,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第1课) (1)隋朝建立:581年宫廷政变改周为隋 (2)隋朝统一:589年灭陈 统一的原因: ①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②长期分裂割据,人们渴望统一;③陈朝统治腐朽;④隋朝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⑤隋朝为灭陈作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意义:第三次大统一
(3)开创性成就:科举制、大运河 (4)灭亡:618年 原因: ①隋炀帝统治期间,劳役不息,天下死于役,导致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三伐高丽 ②关中贵族集团势力强大 ③起义:611年,山东人王薄在长白山率众起义,点燃了全国农民战争的燎原之火。以后农民起义军遍布南北各地。 (5)评价:繁荣、短命
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武则天武曌、唐中宗李哲、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天宝) 旧 新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3)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学习要点(第2、3课) 1、前期兴盛 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武则天武曌、唐中宗李哲、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天宝) 2、原因 (1)几代结果:李世民“贞观之治”——武则天“治宏贞观,政启开元”——李隆基“开元盛世” (2)吸取隋亡教训、采取恰当措施、善于用人
(4)特点:开明政策;手段多样(联姻、一国多制、 旧 新 (4)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5)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学习要点(第4、5课) 1、民族和睦——文成公主入藏为例 (1)时期:唐太宗时期 (2)具体事例:经济、文化交流 (3)意义 (4)特点:开明政策;手段多样(联姻、一国多制、
2、中外文化交流——玄奘、鉴真为例 (1)长安的地位 (2)玄奘西行天竺 时期、目的、结果、意义 (3)鉴真东渡日本
课标:“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 (1)经济 农业:①工具改进
②产量提高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泪江汉身衰疾。
手工业:纺织业、陶磁业、矿冶业等 商业:出现邸店、飞钱;对外贸易发达等
(2)社会:开放、宽容 ①对外:坚持“华夷一体”的观念;吸收外来科技文化、多元宗教;②民族:开明政策,一国多制 (3)文化:唐诗为代表 (4)盛唐社会气象 生活水平较高;开放、进取、兼容并蓄的精神风貌
①藩镇坐大——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矛盾;②玄宗怠事,奸人当道——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课标: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15页) 安史之乱:755年--763年 (1)原因: ①藩镇坐大——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矛盾;②玄宗怠事,奸人当道——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2)制造者:安禄山、史思明 (3)后果:出现藩镇割据局面,由统一走向分裂、由盛变衰
五代十国局面 (1)唐朝灭亡(907年) 原因:①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②黄巢起义(875– 884) (2)五代十国局面(907--960)——是唐朝灭亡后到北宋建立前的历史时期 ①形成: 907年节度使朱温篡唐建后梁,各地藩镇纷纷自立为国,其中位于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藩镇国家即五代,这五国虽然实力强大,但无力控制整个中国本土,只是藩镇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五代为宗主国,其中十个国龄较长、国力较强的统称为十国。
中原地带的五代 朝代 建立者 时间 梁 朱温 907-923 唐 李存勖(沙陀人) 923-937 晋 石敬瑭(沙陀人) 936-947 汉 刘知远(沙陀人) 947-951 周 郭威 951-960 九南一北的十国 吴国 ( 892-937) 南唐 ( 937-975) 前蜀 ( 891-925) 后蜀( 925-965) 闽国 ( 893-945) 楚国 ( 896-951) 南汉( 905-971) 南平( 907-963) 吴越 ( 893-978) 北汉 ( 951-979)
特点 (1)五代相继,十国基本并存 (2)华夷混合政权 (3)藩镇割据的继续 (4)军阀混战、战乱频仍、民生疾苦的毫无纲纪造反年代 (5)十国经济发展胜于五代 (6)契丹逐渐强大
第六个阶段——宋元时期 1、时间:960—1368 2、特征: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与发展;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重大成就 3、经历:北宋、辽、西夏、金、南宋 4、学习要点:七个
旧 新 (六)经济区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1)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3)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4)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6)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4)以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5)说出《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⒍宋元时期 ·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 ·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宋代学习要点 1、北宋建立与灭亡 2、南宋建立与灭亡 3、宋代民族关系 (1)北宋与辽对峙 (2)金灭辽、北宋 (3)南宋抗金 4、宋代政治 5、宋代经济及社会生活 6、宋代科技文化
元代学习要点 1、元朝统一 (1)成吉思汗崛起 (2)灭西夏、金、南宋 2、元代对西藏管辖 3、元代经济与社会生活 4、元代文化
1、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北宋(960--1127)(第7课) (1)建立: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社会特点 (1)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2)积贫积弱 (3)重文轻武 ①收兵权、以厚禄 ②重内轻外:禁兵、厢兵、乡兵,在边境地区还有蕃兵等 ③军权三分:枢密院调军、三衙管军权、帅臣领兵 ④文人治军:枢密院为文官
学习要点(第7课) 1、辽、西夏、北宋对峙 (1)辽: 民族:契丹;区域: 与北宋对峙:先战后和——澶渊之盟;岁币 (2)西夏: 旧 新 (3)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学习要点(第7课) 1、辽、西夏、北宋对峙 (1)辽: 民族:契丹;区域: 与北宋对峙:先战后和——澶渊之盟;岁币 (2)西夏: 民族:党项;区域: 与北宋对峙;先战后和——岁币 2、金 (1)女真崛起:1125年,完颜阿骨打建金
(2)金的发展 ①灭辽:1125年 ②灭北宋:1127年 3、南宋建立 (1)时间、建立者、都城 (2)与金关系:岳飞抗金、宋金和议
(1)南移区域:从泾水、渭水、汾水和黄河下游的基本经济区——长江以南岭南地区 (2)标准: 旧 新 (1)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学习要点(第8、9课) 1、“理解”含义 (1)南移区域:从泾水、渭水、汾水和黄河下游的基本经济区——长江以南岭南地区 (2)标准: ①重心:指发展水平,在全国是最先进的。表现为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超过其他地区 ②完成:第一,生产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超过其他地区。第二,生产发展具有持久性与稳定性。第三,取代后,封建政府在经济上倚重新的经济中心,并在政治上有所反映
(3)表现: ①农业:苏湖熟,天下足 ②手工业:丝织品产量首位、瓷都、造船等 ③商业:交子、大都市 (4)实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动态反应 (5)历程
(6)原因:内外因 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人口流动带来生产技术和经验使江南得到开发,南方经济发展 东汉末年——东晋南朝 唐代中叶——五代时期 北宋末年——南宋初期 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人口流动带来生产技术和经验使江南得到开发,南方经济发展 唐中期安史之乱,五代战乱纷争,大量人口迁徙,加速南方发展,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呈开始趋势 辽、西夏战乱,金灭辽、灭北宋,大量人口南下,南宋时期经济南移成定局 (6)原因:内外因
2、宋代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都市生活和宋词流行 (1)商业贸易繁荣——交子 时间、地区、意义 (2)都市生活 与唐代长安比较: (3)宋词(第19课) ①兴起于唐代,发展于宋代;②代表人物与代表作
3、元朝统一、宣政院对西藏的管辖、商业贸易的繁荣;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元曲的流行(第10课) (1)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一个特殊机构。它既是管理全国佛教的事务机关,又是直接统领吐蕃的政务和军事 (2)元代商业:国内外贸易都很发达 条件:①不抑商;②交通发达;③空间辽阔的统一局面;④商品生产发达 表现:大都市(“憧憧十一门,车马如烟云” );海外贸易140多国
(3)元曲(第19课) 继唐诗、宋词之后的又一文学之盛 兴起原因: ①城市经济繁荣;②都市生活活跃;③元廷不重视中国文学与科举,当时社会提倡歌舞戏曲作为大众的娱乐品,使宋、金以来的戏曲升华为元曲 内容: ①散曲,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 《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 ②杂剧:是元代的歌剧 。产生于金末元初
代表人物 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 马致远:《汉宫秋》、《青衫泪》 郑光祖:《倩女离魂》 白朴: 《墙头马上》
学习要点(第21课) 1、活字印刷术 2、指南针 3、火药 旧 新 (6)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4)以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5)说出《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学习要点(第21课) 1、活字印刷术 2、指南针 3、火药
第七个阶段——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1、时间:1368—1840 2、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整体格局进一步巩固、各民族进一步共同发展;清中期后逐步落后世界潮流 3、经历:明、清(1840年前) 4、学习要点:十个
旧 新 (1)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2)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3)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4)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5)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3)知道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等名医名著。 (4)知道《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 (5)以长城、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4)以明清小说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 ·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西北边疆的巩固。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通过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的措施,认识君主专制在清代的极端强化。 ·以《红楼梦》和京剧为例,了解清代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 ·通过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和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明朝学习要点 1、明朝建立 2、明朝灭亡:李自成起义 3、明朝政治:专制强化 4、明朝对外关系:友好与反抗 5、明朝科技文化:建筑、农书、工书、医书
清朝学习要点 1、清朝建立 2、清朝政治 (1)专制极端强化 (2)中后期政治腐败 (3)闭关锁国 3、清朝前期经济 4、清朝疆域及管辖:西藏、新疆、台湾 5、清朝前期文化
(1)元朝灭亡:繁杂的赋税 、争权夺利而互相征战 ;红巾军起义 (2)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1421年迁都北京 旧 新 (1)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学习要点(第12课) 1、明朝建立:(1368-1644年) (1)元朝灭亡:繁杂的赋税 、争权夺利而互相征战 ;红巾军起义 (2)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1421年迁都北京 明朝地位:是中国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繁盛黄金时代,史称“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2、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第12课) “理解”要求? (1)诛杀功臣 (2)官制改革 中央废丞相、废中书省,权分六部(吏、户、礼、工、刑、兵) 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布政使司管行政,按察使司管司法、都指挥司管军政 ) (3)设立厂卫制度 明太祖锦衣卫,明成祖东厂、西厂等干预司法 (4)兴文字狱 (5)八股取士 内容,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称为“八股文”
旧 新 (2)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3)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学习要点(第13、15课)
第一,齐民要术是一本纯技术性书,农政全书理论和技术都有的农学体系书 第二、农政全书引进了西方的内容。 旧 新 (3)知道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等名医名著。 (4)知道《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 (5)以长城、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4)以明清小说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 学习要点(第22课) 《农政全书》特色: 第一,齐民要术是一本纯技术性书,农政全书理论和技术都有的农学体系书 第二、农政全书引进了西方的内容。
课标: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第12课) 明朝灭亡: (1)原因:土地兼并,皇帝不事、宦官专权,灾害严重 直接原因:加派三饷(“练饷”、“剿饷”和“辽饷”) ,陕北饥民起义 (2)经过:1629年起义;后继承舅舅髙迎详闯王称号,1641年提出“均田免粮“口号,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1644年进北京灭明朝,因杀吴三桂家人,吴三桂放清军入关,退出北京,1645年被村民误杀死
(3)满族入主中原 ①属于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②三个阶段: 努尔哈赤:建八旗制度,1616年,在赫图阿拉自立为汗,国号金,后迁都沈阳,1826受伤死 皇太极:1635年,定族名为“满洲”。1636年,称帝且改“金”国号为“清”,正式建立清朝,1643年猝死 顺治帝:六岁登基,1644年迁都北京 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旧 新 (3)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4)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西北边疆的巩固。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学习要点(第13、14课)
课标: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清朝前期(1644--1840) (1)原因: 第一,几代统治者调整政策 ①鼓励垦荒②多次减免赋税③兴修水利 第二,社会安定 (2)表现: ①经济发展:百年间耕地面积增加40%,农田的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进一步发展;手工业、商业发展 ②人口增长:(1661年)1913万——(1790年 )3亿多—— (1840年 )4亿多 (3)世界地位
课标:通过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措施,认识君主专制在清代的极端强化(第12课) 表现 (1)机构设置 (2)文字狱高锋
课标:以《红楼梦》和京剧为例,了解清代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第19课) 京剧: (1)背景:①明清时期北京成为休闲文化的一大中心;北京戏曲舞台非常活跃,成为各种剧种竞争的场所;②乾隆喜欢戏剧;③徽商支持 (2)形成:①1790年秋,为庆祝乾隆八十生日 ,四大徽班先后进京;②道光年间,徽汉合流;③吸收昆曲、秦腔、梆子腔、楚腔、京腔等 (3)特点:①综合性(唱、念、做、打) ;②写意性(化妆、服装、舞台布置等)
课标:通过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和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1)腐败现象:官场腐败,贪污受贿成风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典型:和珅 (2)闭关锁国(第16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