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休閒管理概論 第三週 運動休閒與生活
新的經濟時代,人類社會的生活型態與潛在的價值觀開始改變,過去常見的價值觀是「生活是為了工作、貢獻社會」、「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執行更多的任務」 現在已經悄悄的轉變為「工作是為了過更好的生活」。
生活內容組成 一個人自然的生活結構包括三類 1. 維持生命健康所需要的睡覺、用餐、衛生、盥洗等活動 2. 執行社會角色所需要的通勤、工作、上學 3. 運用剩餘的時間,基於自己的喜好選擇參與活動,來調 節生活步調、滿足自我表達與實現自我。
就時間運用分配而言,一般而言為平均各占三分之一。但是 對特定社會或者族群而言可能存在個別差異;相對於上 班族,退休族的自由時間可能很長,而義務時間很短。 第一類維持生命健康所需要的必要時間差異比較小,第二類 義務時間或第三類自由時間的差異比較大。 第三類的生活內容通常就是休閒生活,例如:閱讀書報、看 電視、聊天、小憩、家庭聚會、購物、運動、社會交際 、擔任志工、旅遊等,參與的活動項目和頻次會隨著所 處的社會經濟背景及社會文化、時尚發展而調整。
生活品質 一.概念與內涵 生活品質受到文化、宗教及價值觀等因素影響,是相當多元的概 念,會隨不同情境而有所不同。 生活品質受到文化、宗教及價值觀等因素影響,是相當多元的概 念,會隨不同情境而有所不同。 對個人而言,生活品質是一種主觀的個人感覺,包括生活的舒適 感、自在、愉快、滿意等。生活品質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 身體健康、心理、情感歸屬、自由等因素,都會影響生活品質 世界衛生組織將生活品質定義為:個人依其所處生活環境之文化 及價值信念,對其目前的生活狀況達到其目標、期望、標準、關心 等的認知感受。 廣義來說,包括一個人在生理健康、心理狀態、獨立程度、社會 關係、個人信念及環境六項構面。
從相關研究發現,生活品質的內涵主要可以歸納為四個構面來衡量 生理層面 指身體健康、活動力、獨立生活程度。 例如:我需要靠醫療的幫助應付日常生活、我有機會從事休閒活動、我四 處行動的能力很好、我的身體很健康,工作有效率。 心理層面 指個人信仰、情緒、認知、情感。 例如:我享受生活、 我覺得自己的生命有意義、我集中精神的能 力很好、我所處的環境很健康、我每天生活有足夠的精力、我滿 意自己的睡眠狀況、我滿意自己的工作能力、我常有負面的感受 、我能夠自我放鬆及享受。
社會關係 指家庭、朋友等人際關係。 例如:我能接受自己的外表、我有足夠的金錢應付所需 、我能方便得到每日生活所需的資訊、我對自己感到滿意、 我滿意自己的人際關係、我滿意自己的性生活、我滿意親朋 好友給我的支持。 環境互動 指經濟、家庭狀況、居家附近休閒機會。 例如:我滿意自己居住場所的狀況、我對醫療保健服務 的方便程度感到滿意、我對使用的交通運輸方式感到滿意、 我滿意住家附近的運動休閒設施、我滿意住家附近的外圍環 境。
就主觀的感受而言,優質生活的過程與結果必須是: 1. 均衡生活體驗:紓解壓力、排解無聊。 2. 健全生活內涵:維持親子關係、社會交友、增廣見聞、 促進健康體能、關心生活環境。 3. 提升生命品質:欣賞真善美、發揮自我能力、開發潛能 、實現夢想。
但優質生活並非必然產生,從實證研究發現,優質生活是: 1. 來自日常生活,各式各樣的活動,點點滴滴的累積。 2. 需要臨場良好的體驗,也需要規劃中長期生活結構並投入 心 力去實踐。 3. 個人的認知、態度、自主選擇、人際互動及活動技能,對於 創造臨場優質體驗的影響明顯,而可用時間、所得、交通則 對於中長期休閒生活型態影響明顯。
人類健康體能成長與衰退 人的健康體能通常以心肺功能、肌力、柔軟度、身體組成指數 (BMI)等為指標,並隨著年齡而成長、成熟與衰退。 一般人的體能在超過30歲後開始衰退;但是有些人的體能卻 在50歲甚至65歲後才開始衰退; 而有些人在30歲衰退後,於40歲左右逐漸提升,到65歲後才 再度衰退; 但是也有人在年過三十之後,發生急性病變,健康體能急速 衰退,如圖2-3所示意的四種曲線型態。 體能曲線除了基因與地理因素之外,主要受到個人生活型態 的影響。 就客觀因素而言,充分且均衡的運動、營養、休息是健康生 活型態的必要內容,也是許多醫護人員提供健康處方的三類內 容。
三.腦與內分泌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參照春山茂雄在《腦內革命》一書中,將腦與內分泌對一個人日常生活身心健康的影響歸納下: 參照春山茂雄在《腦內革命》一書中,將腦與內分泌對一個人日常生活身心健康的影響歸納下: 1. 腦是指揮人體器官及言行舉止的中樞與起源。 2. 人腦在生活過程、面對環境運作過程中,需要蛋白質的養分 3. 腦在分解蛋白質成為胺基酸的過程中,同時會發出腦波來指揮身 體相關器官,以因應當時的環境。 (1)當意識到正面與優質時,有助於大腦皮質分泌內啡呔,會 增強身體免疫力、記憶力、吸收力,解除精神壓力,放鬆心情。 (2)當意識到緊張與負面思考時,基於人天生自衛的本能,腦在 分解蛋白質時發出 β 波,進而促使分泌去甲腎上腺素及腎上腺 素,讓身體準備應付不佳或惡劣的環境。 ex) 戰鬥或逃跑(fight or flight)
雖然腎上腺素具有促進人體生理與心理功能的效用,但是,當分泌太多,或者持續太久時,卻會產生一些對身體健康有害的負面影響。這些負面影響產生的途徑可以歸納如圖2-4所示,說明如下: 1. 血管收縮、血流循環減緩:一方面會造成血液輸氧量不足、血小板容易壞死、體內養分燃燒不完全,最後形成血管阻塞、乳酸堆積的現象;另一方面,血流減緩再恢復正常流速的過程中,可能造成活性氧,使血管壁細胞受傷發炎,發炎的細胞甚至可能病變成為癌細胞。 2. 血糖升高:導致不覺得飢餓,食用的養分分解後優先儲存在體內,而不是轉換為能量使用;如果儲存在體內的蛋白質、脂肪、醣類等沒有充分消耗,將造成乳酸堆積甚至肥胖現象。
運動休閒促進優質生活 一.運動對健康體能的影響 運動有別於其他休閒活動,其特性包括: 1. 需要採取具體行動、可以表達自我、有機會發揮潛力 運動有別於其他休閒活動,其特性包括: 1. 需要採取具體行動、可以表達自我、有機會發揮潛力 2. 運動過程中有時候必須額外運用堅毅的意志力克服生理 能力的極限 3. 在指導人員的協助下,充分準備,發揮潛能、超越自我 、克服挑戰、達成任務而產生成就感,創造值得回味的美好 體驗。
以時速10公里左右的速度,持續跑步20分鐘 ,一個人的身體發生哪些變化? 從事運動對於人類健康體能的影響為何? 以時速10公里左右的速度,持續跑步20分鐘 ,一個人的身體發生哪些變化? 持續跑步20分鐘屬於有氧運動及抗阻力運動 跑步者身體的改變,會增強的功能包括:心臟肌肉增 厚、血管通路直徑增大、肌耐力增加、能量消耗增加 、最大攝氧量增加、減緩肌肉纖維損失速率等。
1. 能量消耗:將身體儲存的多餘能量轉化,特別是脂肪與醣類。 2. 輸氧量增加 心跳加快,增加血液流動量、增進氧氣吸收、進行能量轉 換,滿足運動時身體所需額外的能量,並將能量轉換過程 產生的二氧化碳排出體內。 經過一段時間規律運動之後,心臟肌肉增厚或血管通路直 徑增大,那麼每次輸血量會增加。這兩項因素會提高輸氧 量,進而提高一個人的最大攝氧量。 輸氧量=心跳率 × 每次輸血量 3. 減緩肌肉纖維損失速率 一般而言,肌肉纖維數量隨著年齡增加而減少,而肌肉纖維數量 與肌力成正比。做抗阻力運動,會減緩肌肉纖維損失速率,進而 增加肌肉耐力。
整體而言,在清潔、安全、衛生的環境下,採用正確的方法 、適度的運動對於生理健康的促進包括:增強心肺耐力、肌耐力、柔軟度、協調、平衡、骨骼等生理功能,因而可以延緩生理功能衰退。 世界衛生組織(WHO)依照每天累積運動量將一個人的活動生活分為四個等級,其健康體能效益與風險如圖2-5所示:
1. 動態生活:輕度活動,每天60分鐘。 2. 健康生活:中度運動,每天30分鐘。 3. 運動體能:中強運動,每週至少三次,每次至少20分鐘。 4. 競技訓練:強度訓練,每週二次以上。 一個人的最適心肺運動量可以推算如下: 220-年齡=最大心跳數 最大心跳數 ×(60~75%)=最適心肺運動量區間
身體活動量金字塔 活動等級 活動類型 身體活動情形 每小時平均消耗能量(仟卡) 等級三 短跑,爬坡,瑜珈,太極拳等。 每周一至三次,增加全身協調,平衡,肌肉耐力 600 ~ 800 等級二 快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持拍球類運動 每周三次,每次三十分鐘,達到高心跳率,深呼吸,流汗 350 ~ 600 等級一 散步,遛狗,走樓梯,清掃落葉,園藝 每天運用下肢大肌肉,全身移動一小時 150 ~ 300
二.運動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運動對個人成長及社會整合的功能 -運動對個人成長及社會整合的功能 運動休閒可以成為提高自由時間運用價值的來源,因為經過妥善規劃與組織而實施的運動,可以有效的鼓勵兒童、青少年去學習技能、社會互動技巧、獨立能力,以及建設性的面對與處理衝突。 也就是說,實現運動教育的價值不僅僅需要運動項目內容,同時也需要運動的方法與過程。
盧俊宏將一個人生活中從接受運動到規律運動過程與實踐,對身體、心理和生活品質的影響歸納如下: 1. 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增進體能。 降低疾病。 增進身體活動能力。 增進身體舒適和適應能力。 改善反應能力。 提升工作績效。 2. 對心理的影響 減少負面情緒,例如憂鬱、焦慮。 增加正面情緒,例如自信、自尊。 增加樂觀。 與他人正面交往。 改善心情。 3. 對生活品質的影響 當促進身心健康時,生活滿意度會同步提升,進而提升生活品質。
三.運動與健康、快樂之關係 在台灣,一個人投入運動時間的多寡主要是基於他(她)自主選擇運用時間,以及受到健康生活型態影響。 三.運動與健康、快樂之關係 在台灣,一個人投入運動時間的多寡主要是基於他(她)自主選擇運用時間,以及受到健康生活型態影響。 一個人參與運動之後,普遍都會感到快樂,進而影響他(她)自主選擇運動的動機或企圖 雖然實地從事運動的人,特別是青少年和壯年族群,不一定會覺得自己更健康,但如果他們願意保持健康、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就會進而自主選擇決定運用時間去運動。 一個人當下的生活感到快樂或健康,自然會感受到較佳的生活品質。
在安全、衛生的環境下,一個人若能遵循原則與指導,運動休閒可以明顯的為一個人創造優質的生活。 這些原則歸納如下: 1.內生動機:維持健康、追求快樂。 2.漸進原則:從低強度慢慢增加強度,直到理想的體能。 3.規律循環原則:運動、休息、補充營養。 4. 組合原則:選擇多種類型運動做為休閒參與內容。 5.超負荷原則:運動強度要適度超過基礎代謝所需能量。 6.特殊原則:針對身體需要加強的部位優先進行,以擴大身心 改善效果,避免運動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