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孔尚任
作者:孔尚任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 1699年6月,《桃花扇》 “三易稿而书成”, “时有纸贵之誉。”
《桃花扇》之情节背景 明末复社成员承东林遗志,与阉党作继续斗争。 1644年清兵入关,定都北京。 5月,凤阳总督马士英等人拥戴福王朱由崧于南京即位,年号弘光,史称南明。
赠扇 撕扇 溅扇 桃花扇 画扇 寄扇
思想内容 以戏曲的形式,展现了明末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评价了南明的历史,寄寓了深刻的黍离之悲,及对明末清初这一“天崩地解”的巨大历史变革所作的沉思与考量。
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 ——《桃花扇小引》
《桃花扇》是历史教科书 ?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桃花扇》之作者,但借侯李之事以写故国之戚,而非以描写人生为事,故《桃花扇》,政治的也,国民的也,历史的也。 文学从来没有真实反映历史的使命。 历史也者,不过是侯李爱情故事背后的构设场景。
中国戏曲强调演出时的间离效果,浓厚的历史色彩使观众在这艺术距离中易产生一种真切的投入感,更能与「历史人物」同喜同悲。 无可否认,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抒发的是一种浓烈的历史感情,他塑造了现实人物的艺术形象,为的是达到更有力的抒情效果,所以即使人物形象的虚实曾交织在作者的创作思维里,我们通过作品讨论的一定是虚构出来的那一个李香君,而不管其中有多少真实成分,因为那已经毫不重要。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这正是作者“艺术地掌握世界”的匠心所在。 那么作者是怎样借传奇中男女主角侯方域、李香君的离合之情,写南明一代兴亡之感的呢?
对《桃花扇》的文学解析 李香君形象分析
香君本事 《板桥杂记》中卷:李香,身躯短小,肤理玉色,慧俊婉转,调笑无双,人名之为“香扇坠”。余有诗赠之曰:“生小倾城是李香,怀中婀娜袖中藏。何缘十二巫峰女,梦里偏来见楚王?”武塘魏子中为书于粉壁;贵阳杨龙友写崇兰诡石于左偏,时人称为“三绝”。由是香之名盛于南曲,四方之士,争一识面以为荣。
香君本事 《板桥杂记》下卷:李贞丽者,李香之假母,有豪侠气,尝一夜博输千金立尽。与阳羡陈定生善。香年十三,亦侠而慧,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梦》皆能妙其音节,尤工《琵琶》。与雪苑侯朝宗善。阉党阮大铖欲纳交于朝宗,香力谏止,不与通。朝宗去后,有故开府田仰以重金邀致香。香辞曰:“不敢负侯公子也。”卒不往。
香君本事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李姬传》:(姬)亦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别士大夫贤否。张学士溥,夏吏部允彝亟称之。…… 在这些关于李香君的记载中,除提到她擅长琵琵外,其人似无更能擅名动人之处。
李香君是我国戏曲舞台上最光辉的底层妇女形象之一,是《桃花扇》剧作的核心人物 。 剧中专写李香君的高风亮节的场次有五出:却奁、拒媒、守楼、寄扇、骂筵。
《却奁》赏读 联系关键语句,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侯方域《李姬传》(《壮悔堂文集》卷五)称李香君“侠而慧”、“风调皎爽不群”,在剧中何由见得? 这出戏突出运用了什么手法刻写人物?
《却奁》的出场人物 末 ——杨文骢,字龙友,侯、李之友人 小旦 ——李贞丽,老鸨,李香君之养母。 生 ——侯方域,字朝宗,落第书生。 末 ——杨文骢,字龙友,侯、李之友人 小旦 ——李贞丽,老鸨,李香君之养母。 生 ——侯方域,字朝宗,落第书生。 旦 ——李香君,秦淮名妓,侯朝宗之妻。
李香君形象解读
(旦)俺看杨老爷虽是马督抚至亲,却也拮据作客,为何轻掷金钱,来填烟花之窟?在奴家受之有愧,在老爷施之无名。今日问个明白,以便图报。 ——聪慧机警
(旦怒介)官人是何说话!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 ——深明大义
官人之意,不过因他助俺妆奁,便要徇私废公。那知道几件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 ——气节高尚 (拔簪、脱衣介)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 ——气性刚烈 (语言、动作、神情刻画)
香君天姿国色,今日插了几朵珠翠,穿了一套绮罗,十分花貌,又添二分,果然可爱。 俺看香君天姿国色,摘了几朵珠翠,脱去一套绮罗,十分容貌,又添十分,更觉可爱。 ——秀外慧中 (侧面描写、对比手法)
李香君的“侠而慧”形象 秀外慧中 聪慧机警 深明大义(明辨是非、坚定正直) 气节高尚 气性刚烈 坚守反对权奸﹑反对邪恶势力的正义立场﹐表现出不为利诱﹑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
在李香君的形象上,坚贞的爱情和反对权奸的政治态度紧密结合在一起; 在李香君的经历中,爱情的不幸遭遇和国家的覆亡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作者把李香君为了本身幸福所进行的斗争,跟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很自然地结合了起来。
“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嵘。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 “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干儿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家种。”
《桃花扇》在明清两代政权更替的历史大背景下,将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同社会政治的兴亡变迁结合起来,以艺术的形式回顾了明朝末年的政治状况,对历史与人生展开深切的反思,希望能够从中总结出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经验教训,这不能不是寄托了作者的艺术匠心。
艺术特色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完美统一,具有“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的效果。 人物塑造相当成功 结构新颖 语言慷慨而幽美
《桃花扇·凡例》:“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天假借。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 “剧名《桃花扇》则‘桃花扇’譬则珠也,作《桃花扇》之笔譬则基也。穿云入雾,或正或侧,而龙睛龙爪,总不离乎珠。”
孔尚任称:“桃花扇何奇乎?妓女之扇也,荡子之题也,游客之画也,皆事之,鄙焉者也……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上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权奸者,魏阉之余孽也;余孽者,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帝基者也。帝基不存,权奸安在?惟美人之血痕,扇面之桃花,啧啧在口,历历在目,此则事之不奇而奇,不必传而可传者也。人面耶?桃花耶?虽历千百春,艳红相映,问种桃之道士,且不知归何处矣。”
“至文词之妙,其艳处似临风桃蕊,其哀处似看雨梨花”(梁廷丹《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