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 第二节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三节 大地构造学说 第四节 火山与地震 第五节 地壳的演变.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探究问题 1 、观察任意一 质点,在做什么运动? 动画课堂 各个质点在各自的平衡 位置附近做机械振动,没 有随波迁移。 结论 1 :
Advertisements

一、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及其解法 二、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简单应用 三、 小结及作业 §6.2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2.5 函数的微分 一、问题的提出 二、微分的定义 三、可微的条件 四、微分的几何意义 五、微分的求法 六、小结.
—— 以兴城实习为例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刘凤麟. 一、构造作用对沉积作用的控制 海房沟组复成分砾岩砾岩 海防沟组见于龙回头海滩 记录如下 点号: 001 点位:龙回头山坡沿 “ 龙回头碑 ” 东向下至山腰,垂向距 离约 30m 点性:岩性观察点 描述:整体为杂色,砾石成分复杂:
第十章 节 理 ( Joint ). 节理定义要点: 无明显位移的断裂,成群成组发育。 节理研究意义: 脉状矿体的储集空间; 油、气、水运移储集的通道和空间; 工程地质:岩体强度、稳定性; 地质构造分析:应力场分析;
§6.1风化作用weathering 一、基本概念
第一章 土壤矿物质与岩石的风化.
导入新课 什么是幽灵岛.
碰撞 两物体互相接触时间极短而互作用力较大
实习三、基性岩类: 辉长岩-玄武岩类 实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辉长岩-玄武岩类的基本特征;
变质岩实验课.
第九章 金融资本 第一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第二节 货币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 股份资本 第四节 保险业资本 第五节 金融衍生产品.
《解析几何》 乐山师范学院 0 引言 §1 二次曲线与直线的相关位置.
复习提问 1、二分二至日的日期? 2、今天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而后向南还是向北移动? 3、今天的昼夜长短情况?而后白昼怎么变?
Sedimentary Petrology
地壳运动和火山地震 2012、10.
第二章 岩石圈 第一节 岩石圈的组成 第二节 岩石圈的结构 第三节 岩石圈的运动 第四节 固体地球表面的结构与轮廓 第五节 构造地貌
第二节 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植物和我们.
第二章 地质体的基本产状 及沉积岩层构造.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火成岩岩石标本的观察、鉴定与描述.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数 学 分 析 第九章 定积分 第二节 微积分学基本公式 主讲:师建国.
第5章 定积分及其应用 基本要求 5.1 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5.2 微积分基本公式 5.3 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阶段评估检测(一) 阶段评估检测(二) 阶段评估检测(三) 阶段评估检测(四) 阶段评估检测(五) 阶段评估检测(六)
第三节 格林公式及其应用(2) 一、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定义 二、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三、二元函数的全微分的求积 四、小结.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第三篇 组织工作.
海防沟组复成分砾岩 王炎阳
实验一:主要火成岩造岩矿物.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欢迎选修 《板块构造与地壳演化》 任课教师: 张传恒 贾维民.
普通地质学 第十五章 岩浆作用与岩浆岩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谢文伟 谢宇飞 制作.
第一章 地球与地质作用 内容提要: 一、地球及其特征 二、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 三、地质作用 四、地质年代与地层系统
变质岩 学习提纲 1.了解变质岩和变质作用 2.掌握变质岩特有的矿物成分 3.掌握变质岩的结构 4.掌握变质岩的构造,
第五章 板块构造与岩浆活动.
                                                                                                                                                                
GeoScienceWorld出版社 7家地球科学领域的顶尖协会共同建立的非营利型组织,包括:美国石油地质师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s、美国地质学会American Geological Institute、美国地质协会Geological.
Presenter: 宫曦雯 Partner: 彭佳君 Instructor:姚老师
ACD/ChemSketch软件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简单应用
岩浆岩实验 岩浆岩是由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中形成的高温熔融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在进行岩浆岩实验时,必须对岩石标本和薄片作全面观察和描述,鉴别其中的主要造岩矿物、次要造岩矿物、副矿物及次生矿物;观察矿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对含量、结构、构造等特征,最后根据命名原则准确定出岩石名称。通过学习岩石标本鉴定和薄片鉴定方法,使学生全面掌握岩石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鉴定技能,为专业课程学习及实践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地球科学研究的工作能力。
数 控 技 术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七章 地球的结构.
§7.4 波的产生 1.机械波(Mechanical wave):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过程叫机械波。1 2 举例:水波;声波.
第二章 火成岩的基本特征与分类 ( classification of igneous rocks)
第8章 静电场 图为1930年E.O.劳伦斯制成的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以我国为例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 学习目标:
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组成岩石的矿物 Go 二、岩石及其成因 Go 三、地壳物质循环Go.
第六章 火成岩共生组合与成因 四、板块构造与火成岩组合 1. 大洋中脊的火成岩组合 2. 会聚板块边界的火成岩组合
一、驻波的产生 1、现象.
第五节 对坐标的曲面积分 一、 对坐标的曲面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二、对坐标的曲面积分的计算法 三、两类曲面积分的联系.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第一节 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重建.
成绩是怎么算出来的? 16级第一学期半期考试成绩 班级 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总分 1 张三1 115
第12章 化学汽相沉积( CVD) 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CVD)是通过气相物质的化学反应在基材表面上沉积固态薄膜的一种工艺方法。 CVD的基本步骤与PVD不同的是:沉积粒子来源于化合物的气相分解反应。 CVD的实现必须提供气化反应物,这些物质在室温下可以是气态、液态或固态,通过加热等方式使它们气化后导入反应室。
崇德小学照片 4.种类繁多的动物 桐乡市崇德小学 陈梅娟.
物理化学 复旦大学化学系 范康年教授 等 2019/5/9.
一 测定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的实验 实验装置 金属蒸汽 显示屏 狭缝 接抽气泵.
工程地质学 第1章 岩石和地质构造.
GIS基本功能 数据存储 与管理 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与编辑 空间查询 空间查询 GIS能做什么? 与分析 叠加分析 缓冲区分析 网络分析
土木工程地质 李定龙 李洪东 主编.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ESA)
Timing & charge yield of Surface and Bulk event
第四节 向量的乘积 一、两向量的数量积 二、两向量的向量积.
FH实验中电子能量分布的测定 乐永康,陈亮 2008年10月7日.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山底小学 谢雪琴.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 第二节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三节 大地构造学说 第四节 火山与地震 第五节 地壳的演变

教学重点 认识地壳的物质组成及其演变,掌握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说以及地震、火山的概念和理论。 教学难点 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说以及地震、火山的概念和理论。 教学活动 实习与实验:在野外或者实验室、地质博物馆认识构造运动、地质构造以及地震、火山。 检索分析: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地壳”、“构造运动“火山”、“地震”,分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和网站与之有关,并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1. 夏邦栋等. 地质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 J.H.塔齐. 地球的构造圈.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 3. 傅承义.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 4. 周廷儒. 故地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 化学成分与矿物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一) 化学成分 在108种已知化学元素中,自然界存在 92种,并有300余种同位素 1924年克拉克据来自世界各地的5195个岩石样 首次测定了16km厚度内

地壳中63种化学元素的平均重量百分比(即元素丰度)所获数值后来被命名为克拉克值。 地壳中主要元素的克拉克值

(二) 矿物 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矿物的形态 : 气态: 天燃气 (二) 矿物 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矿物的形态 : 气态: 天燃气 液态 : 石油,汞 大部分矿物呈固态

(三)主要造岩矿物与常见矿物 主要造岩矿物: 包括 石英 、 钾长石、 斜长石 、 云母 、角闪石、 辉石和橄榄石 主要造岩矿物: 包括 石英 、 钾长石、 斜长石 、 云母 、角闪石、 辉石和橄榄石 石英 (SiO 2) :发育单晶并形成晶簇,或为致密块状 粒状集合体 无节理 晶面具玻璃光泽。 石英

白云母 K2[ALSi3O10](OH ,F )2单晶体为短柱状或板状、 集合体为鳞片状,具平行片状极完全解理 、薄片无色透明 珍珠光泽。 黑云母 K(Mg,Fe)3[AlSiO3](OH,F)2 特点与白云母相近,惟颜色随含铁量增加而变暗,多呈褐棕色或黑色。 白云 母 黑云 母

长石 正 长 石 斜长石 微斜长石

橄榄石 辉石 玄武角闪石

二 岩浆岩 造岩矿物按一定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称为岩石,依据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三大类。岩浆石来自上地幔熔融状物质,主要成分为硅酸盐 金属硫化物 氧化物和部分挥发物。 (一)岩浆岩的矿物组成 依据矿物组成的差别,岩浆岩可分为四类 1 超基性岩 二氧化硅含量小于45%,多铁 镁而少钾 钠,主要矿物为橄榄石和辉石,代表岩石为橄榄石。 2 基性岩 二氧化硅含量为45%~52%,主要矿物为辉石 钙斜长石,亦有少量橄榄石和角闪石,代表性岩石为辉长石 玄武岩。 3 中性岩 二氧化硅含量52%~65%主要矿物为角闪石和长石,兼有少量石英 辉石 黑云母,代表性岩石为闪长石 安山岩 正长石与粗面岩。

岩浆岩 (二) 岩浆岩的产状 结构与构造 岩浆岩的形成过程 4 酸性岩 二氧化硅含量65%以上,多钾 钠而少铁 镁,主要矿物为长石 石英和云母,代表性岩石为花岗岩与流纹岩。 岩浆岩 (二) 岩浆岩的产状 结构与构造 岩浆岩的形成过程

(三) 岩浆岩的主要类型

侵入岩体与喷出岩体产状示意图

三 沉积岩 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 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固结而成的岩石。 (一)沉积岩的基本特性 沉积岩具有节理, 三 沉积岩 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 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固结而成的岩石。 (一)沉积岩的基本特性 沉积岩具有节理, 富含 次生有机 质,并有生物化石。

沉积岩具有碎屑结构与非碎屑结构之分。通常情况下沉积岩由岩石碎屑 矿物碎屑 火山碎屑及生物碎屑等构成,其中包括(粒径>2mm) 砂(粒径2~0.05mm) 粉砂(粒径0.05~0.005mm)和泥(粒径<0.005mm. )等不同粒径的物质。 沉积岩层面呈波状起伏, 或残留波痕 雨痕 干裂 槽模沟模等印模,或层内出现锯齿状缝合线或结核,均属沉积岩的原生构造特征。

(二) 沉积岩的主要类型: 主要指母岩风化碎屑经搬运再堆积后经胶结而成的岩 石,包括 a: 砾岩与角砾岩具粒状结构。砾岩经长途搬运砾石 圆度为圆形或次圆形;角砾岩未经搬运或搬运很短,砾石 圆度为次棱或棱形。 b: 砂岩。 具砂状结构。颜色多,按砂砾砾径可分 为粗砂岩(2~0.5mm) 中粒砂岩(0.5~0.25mm) 细 砂岩(0.25~0.05mm)。

2 粘土岩类 具泥状结构,由粘土矿物及其它细粒物质组成,硬度低。固结好而无层理的为泥岩,固结较好并有良好层理的为页岩,固结差的为粘土。 3 生物化学岩类 多由化学和生物化学形成物组成并主要见于海相或湖相沉积物,具显晶或隐晶结构 、鲕状或豆状结构、生物结构,成分单一而种类繁多,且常见为单矿岩,如铝质岩、铁质岩、锰质岩、硅制岩、岩盐。

四 变质岩 (一 )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结构的变化,统称变质作用,其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变质作用基本上是在固态岩石中进行的,因而本质上有别与 岩浆作用。变质岩既继承了原岩的些特点, 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如含有变质矿物。具有变成构造与变余构造。

(二) 变质作用类型与常见变质岩 1· 动力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引起的定向压力使原岩碎裂、变形及一定程度的重结晶,称为动力变质,主要发生于断裂带 2· 接触热变质作用 发生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围岩受热后矿物发生重结晶、脱水、脱碳形成变晶结构与新矿物。 3·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也发生在侵入体于围岩接触带,其实质是高温下岩浆分泌的挥发性物质与热液通过与围岩的交代作用使后者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矿物。 4· 区域变质作用 区域性构造导致的深广范围的变质作用,代表岩石有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 5· 混合岩化作用或超变质作用 是区域变质与岩浆作用间的一种 过渡性地质作用。

第二节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一 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 二 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 系 三 地质构造

一 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 (一) 构造运动的一般特点 : 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构造圈。构造运动使地壳发生变位与变形,形成各种地质构造,促进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均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一般特点。 (二)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 1 水平构造 2 垂直构造

二 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 (一) 岩相 二 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 (一) 岩相 沉积岩的岩相通常分为海相、陆相、和过渡相三大类。地壳上升时岩相从海相向陆相转变,沉积物粒级增大,厚度变小,形成海退层序。反之,地壳下沉则形成海侵层序。升降频繁,沉积物类型复杂多变;构造运动相对稳定,沉积物类型也相应简单化。 (二) 沉积构造 彼此有共生关系的地层或岩相的组合,或岩相大致相同的沉积物组合,就是沉积构造。一个建造相当于大地构造旋回的一定阶段。基本建造类型有: 1· 地槽型建造 主要由海相地层组成、厚度很大,无沉积间断或仅有极短间断、产生于强烈构造下降区的建造

3· 过渡性建造 兼有地槽型与地台型建造的特征但以碎屑岩占优势,陆相沉积物与泻湖相沉积分布广泛,海相沉积只见于剖面下部。 2· 地台型建造 以陆相碎屑沉积为主,厚度不大,未受强烈构造变动,地壳升降幅度均较小的地台上的建造。岩浆岩分布也较少。 3· 过渡性建造 兼有地槽型与地台型建造的特征但以碎屑岩占优势,陆相沉积物与泻湖相沉积分布广泛,海相沉积只见于剖面下部。 (三) 地层的接触关系 1· 整合 指相邻新老地层产状一致且相互平行,时代连续,没有沉积间断,表明两种地层是在构造运动持续下降或上升而未中断沉积的情况下形成的。 2· 假整合 又称平行不整合,指两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表明曾发生上升运动致使沉积作用一度中断,而后下沉堆积了上覆新地层。 3· 不整合 又称角度不整合指上下两地层产状既不一致,时代也不连续,其间有地层缺失。表明老地层沉积后曾发生褶皱与隆升,沉积一度中断而后再下沉接受新沉积。

(一)水平构造 水平岩层虽经垂直运动而未发生褶 皱,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产状者,称为水平构造。在 三 地质构造 (一)水平构造 水平岩层虽经垂直运动而未发生褶 皱,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产状者,称为水平构造。在 未受切割情况下,同一岩层形成高原面或平原面,受切 割面顶部岩层较坚硬时,则形成桌状台地、平顶山或方 山。软硬岩层相间时形成层状山丘或构造阶地。我国第 三系红色砂岩产状平缓,遭受侵蚀后常形成顶平、陡坡 形状奇特而 多样化的 丹霞地貌。 丹霞山

(二) 倾斜构造: 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层面与水平面 形成夹角时,即为倾斜构造。褶曲、断层或不均匀升降运 (二) 倾斜构造: 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层面与水平面 形成夹角时,即为倾斜构造。褶曲、断层或不均匀升降运 动都可成岩层的倾斜。其产状以走向、倾向和倾角三要素 确定。倾斜构造可形成单面山、猪背岭等典型地貌。 单面山

(三) 褶皱构造 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 的现象称为褶皱,其中单个弯曲叫褶曲。褶皱能只管反映 构造运动的性质和特征。褶曲有两种基本类型,即上凸的 背斜和下凹的向斜两者共用一翼。

(四) 断裂构造 岩石因所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 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虽破裂而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者叫节理破裂而发生明 显位移的则叫断层。

第三节 大地构造学说 一 板块构造学说 (一) 大陆漂移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先探讨大陆漂移说。 一 板块构造学说 (一) 大陆漂移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先探讨大陆漂移说。 奥地利学者魏格纳根据大西洋两岸陆地轮廓具有相似性,某些动物种属相同,非洲与南美洲发现同一种古生物化石,非洲南部与南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现同样二叠系地层,挪威——苏格兰间的一条加里东褶皱带没入大西洋后重现于加拿大与美国,印度、澳大利亚、非洲、南美洲与南极洲等气候差异极大的地区均发现石炭二叠纪冰川遗迹等理由于1915年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统一的大陆即联合古陆。侏罗纪后联合古陆开始分裂并各自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海陆格局。

大陆漂移过程示意图

大陆飘移学说地质学证据 大陆漂移学说的古生物学证据 大西洋两岸轮廓相似性

由于当时对洋底地壳认识的局限性,魏格纳虽然指出了地球自转离心力与日月引潮力对古陆分离的可能影响及花岗岩在玄武岩壳上漂移的假说,但没有对大陆漂移的原因和驱动力等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因此提出后即遭到反对。到20世纪50年代海洋物理学发展,尤其是古地磁方面的发展使大陆漂移学说重现生机。 各大陆岩石现代磁纬度、地磁极同古磁纬、古地磁的巨大差异表明大陆发生了显著的位移。古地磁移动轨道是复原古陆的证据,迪茨与霍登据此绘制了新的大陆漂移图

大陆漂移简图

(二)海底扩张学说 20世纪30年代末尤其是二战结束以来的海底考察发现 海洋虽然历史悠久,海底却很年轻,几乎不存在时代早于 侏罗纪的地层,海底沉积物很薄,火山也较少。这表明海 底年龄只有数亿年。迪茨和赫斯据此各自提出了海底扩张 假说。据傅承义(1974年)概括,其要点为: 1· 年速度为1㎝至数厘米的地幔物质对流是地壳运动 的主要动力。 2· 对流运动发生在岩石圈下厚达数千米,强度很小的 软流圈内。

3· 海底为对流循环顶端。对流由发散区向外扩张,并 在数千千米外汇聚流入地下。海岭热流较高,为对流上升 区,海沟为下降区。 4· 海底及其沉积物在对流汇聚区下沉,一部分受挤 压,变质而与大陆熔接,另一部分则沉入软流层。 5· 海底年龄仅有2~3亿年,整个海底3~4亿年即可更 新一次。 愈来愈多的证据证明海底确实在扩张。例如,古地磁 测定结果表明洋底地磁正反向磁极异常带在大洋中脊两侧 呈对称分布。

(三) 板块构造说 板块学说的立论依据在于,地表岩石 并非浑然一体,而是由被诸如大洋中 脊、岛弧、海沟、深大断裂等构造活动 带所割裂的几个不连续的独立单元,即 板块构成的。 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对流带动 板块由大洋中脊或海岭向两侧扩 张,在岛弧地区或活动的大陆边 缘沉入地下,通过软流层完成对 流的循环

全球板块分布图

全球板块的划分

第四节 火山与地震 火山 (一)火山的类型与分布 第四节 火山与地震 火山 (一)火山的类型与分布 火山喷出地表是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的一种快速猛烈的释放形式,称为火山喷发。火山喷出物既有气体、液体,也有固体。气体以水蒸汽为主,并有氢、氯化氢、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氟化氢等。液体即岩熔。固体则指熔岩与围岩的碎屑,如火山灰、火山渣、火山豆等。

火山喷发形式有两类: 1 · 裂隙式喷发,多见于大洋中脊的裂谷中,是海底扩张的原因之一,陆上只见于冰岛拉基火山等地方。 2· 中心式或管状喷发。 火山几乎无例外的分布于大小板块边界上。汇聚型板块边界上火山活动强烈而频繁,但火山并不分布于海沟附近,而是在与海沟有一定距离的岛弧的一侧

世界主要火山带的分布 红色为火山带

(二) 火山地貌 1· 灰渣火山锥。主要由火山碎屑物在喷口周围堆积成的锥形体,如菲律宾的马荣火山。 2· 富硅质熔岩穹丘。流动 性小、富含硅质的熔岩形成穹丘。如 腾冲火山中的覆锅山。 火山碎屑沿马荣火山下落 C.G.Wenell 摄于1984年9月23日

3.基性熔岩盾 流动性大的基性熔岩流反复喷出堆积而 成,形如盾状。如夏威夷火山。 4.次生火山锥 古火山锥因 后来的再喷发使锥顶破坏和 扩大成环形凹地,并在其中再产生新的火山锥。如维苏威 火山、我国东北沙秃火山群中的个别火山。

维苏威火山 夏威夷火山

6. 破火山口 有些爆炸式喷发的火山,喷发时堆积物很少却形成一个大的爆破口 5. 复合火山锥 多次喷发的火山碎屑和熔岩呈层状混合堆成的火山锥,或称层状火山。有的复合火山锥上还生长着许多小火山锥,称寄生火山。如意大利的埃特纳火山,在高达3700米的大火山锥上还分布有300多个小型的岩渣火山锥。 6. 破火山口 有些爆炸式喷发的火山,喷发时堆积物很少却形成一个大的爆破口 7. 火山塞 填塞在火山喷管中的大块凝固熔岩,在火山锥被剥蚀后露出地表,形如瓶塞。如美国怀俄明州的“鬼塔”(Devil’s Tower)。 8. 火山口湖 火山口积水可形成湖泊。如白头山的天池。

二 地震 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大地的快速震动。当地球集聚的应力超过岩层或岩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发生断裂、错动,急剧地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表的震动。 地震只发生于地球表面至70km深度以内的脆性圈层中。地震时,地下岩石最先开始破裂的部位叫震源。按其深度可分为浅源地震(深约70km以内)、 中源地震(70~300km)和深源地震(300~700km)。震源在地面的投影

位置叫震中,从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称为体波,体波由可分 为横波和纵波。地震时,纵波较快传播到地面。沿地面传播的称为面波,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横波,对地面破坏较大。 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通常采用美国克特(c f richter)提出的标准来划分。地震对地面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为烈度,通常分为12级。烈度的大小于震源、震中、震级、构造和地面建筑物等综合特性有关。

世界上主要的地震带包括: 1· 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它与环太平洋火山带密切相关,但“火环”与“震环”并不重合。地震多分布于靠大洋一侧的海沟中,火山则多分布于靠陆一侧的岛弧上。 2· 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大致沿地中海经高加索、喜马拉雅山脉,至印尼和环太平洋带相接。这个带以浅源地震为主多位于大陆部分。 3· 大洋中脊地震活动性较弱,释放能量很小,均为浅源地震。 4· 东非裂谷带

世界地震代分布图

第五节 地壳的演变 一 地质年代 在内外动力作用下,地壳的组成、结构、构造及外部特征不免发生变化。一系列变化构成的连续事件可以清晰的反映地壳演化的历史。通常以地质年代表示这种演化的时间与顺序,地质年代有相对年龄和绝对年龄之分。 (一)相对年代法或古生物地层法 依据地层下老上新的沉积顺序,地层剖面中的整合不整合关系,标准古生物化石与生物群体进行比较,确定某个地层或事件的相对年代的方法,称为相对年代法或古生物地层法。

通过矿物或岩石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测定,依据放射性元素衰变规律计算其年龄,即距今天的年数。 (三)与地球演变有关的几种地质年龄 (二)绝对年代法 通过矿物或岩石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测定,依据放射性元素衰变规律计算其年龄,即距今天的年数。 (三)与地球演变有关的几种地质年龄 与地壳早期演化有关的几种年龄如下: 地球物质,尤其是重化学元素的年龄早于地球的年龄;地球形成的年龄约为50×108年;地壳形成年龄约为46×108年;现有最古老的岩石年龄为30×108~40×108年;已知最古老的生物化石的年龄超过30×108 地壳演化简史

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我国大陆轮廓已基本形成 地质年代 生物演化 矿产形成 地壳运动 新生代   形成石油的时期 发生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 形成许多高山 中生代 形成丰富金属矿产;重要的造煤和成油时期 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我国大陆轮廓已基本形成 古生代 重要的造煤时期 地壳剧烈变动的时期,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雏形形成;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 元古代 地壳运动剧烈,海洋占优势、现在的陆地在那时仍大部分被海洋所占据 太古代 形成铁矿的重要时期 深浅多变的广阔海洋,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 原始生命体 海水里出现藻类、海绵等原始生命体 无脊椎(三叶虫珊瑚) 脊椎(鱼) 两栖类 爬行动物(恐龙) 哺乳动物,灵长类 人类出现 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第二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