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文學探討 繪本文學探討 美國繪本界的重量級代表家 美國繪本界的代表家— 莫里斯‧桑達克 繪本界的畢卡索--莫里斯‧桑達克
莫里斯‧桑達克(Maurice Sendak) 桑達克出生於1928年的紐約布魯克林區的猶太村。 其父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由波蘭移民到美國。 桑達克曾說:祖父的照片和米老鼠,是象徵他童年的兩個重要圖騰。
兩樣文化的融合—歐洲文化&美國文化 桑達克所居住的猶太村裡,保存了濃厚的原鄉文化,移民們對歐洲文化始終未能忘情,但紐約市是孕育許多美國流行文化的發源地,於是桑達克身上便融合了這兩地的文化,成為具有特殊文化底蘊的美國繪本家。
體弱多病的童年歲月 桑達克自小體弱多病,常因身體不適而遭父親禁足,只能待在家中玩耍,無法像兄姐一樣到戶外玩耍。 善感、想像力超凡、思路纖細敏銳、對疾病及死亡恐懼的不安感,也意外造就了桑達克的繪本創作歷程,使他的繪本創作掀起了一場「兒童文學革命」。
桑達克求學歷程 18歲完成高中義務教育後, 便至一家櫥窗展示公司工作。 20歲時,桑達克花了兩年時 間,利用晚上到紐約的「藝 術學生聯盟」學習寫生、油 畫等課程。 之後,接觸了十九世紀藍道 夫‧凱迪克、沃爾特‧克萊 恩等人的繪本。
桑達克繪本創作 陸續誕生 1952年,桑達克和露絲‧克勞斯合作完成《挖洞》(A Hole Is to Dig)。 桑達克繪本創作 陸續誕生 1952年,桑達克和露絲‧克勞斯合作完成《挖洞》(A Hole Is to Dig)。 1953年,桑達克和露絲‧克勞斯合作完成《一間特別的房子》(A Very Special House),並贏得凱迪克銀牌獎。
1956年 桑達克的第一本繪本創作誕生 1956年,桑達克首度文圖自創出《肯尼的窗戶》(Kenny’s Window)。 此書評價並不高,但從肯尼這個孤獨、充滿幻想的孩子身上,可以發現桑達克企圖表現出兒童不為人知的心理面。
60年代繪本界耀眼的明星 1959年,桑達克和珍妮絲‧梅‧奧黛莉(Janice May Udry)合作的《跳月的精靈》,於1960年再獲得凱迪克銀牌獎。此書以黑白、全彩跨頁交替的方式呈現,營造出獨特的視覺效果和氣氛。
60年代繪本界耀眼的明星 1962年,桑達克和夏洛特‧佐羅托(Charlotte Zolotow)合作《兔子先生,幫幫忙好嗎?》,1963年此書贏得凱迪克銀牌獎。 1963年,桑達克自創《野獸國》,並以此書於1964年贏得凱迪克金牌獎。
《野獸國》是桑達克創作之路的里程碑 此書文字內容極簡,但圖像充滿無限的想像力,圖文配合得極為巧妙。
《野獸國》掀起了一場「兒童文學革命」 在保守的60年代美國繪本界,此書的出現,在成人之間掀起了一場「兒童文學革命」。此書對兒童心理的探究,讓成人重新思考兒童文學的內涵,也提醒成人認真檢視自己看待兒童的態度是否過於制式單一化。
《野獸國》暴露出兒童內心深層的恐懼、憤怒、不安等負面情緒 桑達克認為恐懼、憤怒、不安……,是小孩生活的本質。只是小孩會透過「想像」來對抗並遠離那些痛苦經驗。 針對《野獸國》可能會驚嚇到小孩、對兒童心理有不良影響的質疑,他說:「那些不暴露糾葛、痛苦,只是一味粉飾世界的書,是那些不能或不願意想起自己兒時真正經驗的人,所作出來的東西。這種刻意刪除真相的人生觀,與小孩的真實人生毫不相干。」
1970年 《廚房之夜狂想曲》 桑達克以《廚房之夜狂想曲》於1971年又獲得凱迪克銀牌獎。
1970年 《廚房之夜狂想曲》 此書以類似漫畫的形式,描述男孩米奇原本在床上睡得好好的,但忽然飄了起來,掉進午夜廚房的麵糰裡,然後三個麵包師傅只顧著或麵糰,完全沒注意到米奇,把他和麵糰和在一起,送進烤箱,烤到一半才發現米奇在烤箱裡。之後所有的情節像夢境一般,浮游於廚房上空的米奇,幫助廚師做好了蛋糕…… 桑達克說這本書是他創作生涯中做得最開心的繪本,因為完全跳脫成人思考的模式。
1970年 《廚房之夜狂想曲》 桑達克在書中運用漫畫格的形式來詮釋夢境, 因此可以非常自由的變換場景,一下子從地上 到空中,忽上忽下,忽遠忽近。 桑達克把紐約和廚房作完美的結合,用廚房的 器物代替大樓,創造一個超現實的紐約天際線 。
運用漫畫格的形式來詮釋夢境
繪本以大跨頁形式,呈現藍色午夜天空中的繁星點點,一列麵包火車呼嘯而過,各式各樣的紙盒、紙袋和瓶子,構成一個美麗的大都會仿製品。頁面上最突出的景物,便是位於最前方的牛奶瓶,米奇正是從這個牛奶瓶中取得一杯牛奶來做麵包。
米奇靠著麵粉飛機,飛到牛奶瓶口,從裡面舀了牛奶給麵包師傅。想像力十足!
任務完成,米奇在左上角洋洋得意地看著。三個麵包師傅用攪拌器、漏斗跟湯匙,唱歌跳舞歡欣鼓舞地,創造出皆大歡喜的結局。
1970年 《廚房之夜狂想曲》 此書的主題是夢,且是一個快樂幻想的夢。主角米奇沒遇到什麼大難題,他三兩下就解決了問題,順利幫助麵包師傅做好蛋糕。 桑達克藉由此書要讀者拋掉一般的邏輯,聽任夢境的離奇與超現實,完全沈浸於想像的快樂。
向喜愛的紐約、喜愛的事物致敬 《廚房之夜狂想曲》以桑達克兒時接觸到的各種通俗文化,構成畫面的構圖設計,他表示此書是向紐約致敬、 向他喜愛的事物致敬的繪本:童年時代的感官娛樂,包括身體對冷和熱、揉麵團、飄落和飛翔的感知、廚房的擺設與味道、午夜紐約的戲劇性與刺激性等。
《廚房之夜狂想曲》構想簡單,但傳達夢境的構圖卻極為困難 桑達克自述此書的創作動機主要是因為小時候的一則廣告文宣:「你們睡覺時,我們在烤麵包」。 此書構想雖簡單,但桑達克花了很大力氣來畫它,光是不同的草圖他就做了四份。
《廚房之夜狂想曲》構想簡單,但傳達夢境的構圖卻極為困難 此書最困難的地方,在於如何傳達夢境裡跳躍式的邏輯? 桑達克模仿美國漫畫家溫瑟‧麥凱著名的漫畫《小尼莫夢境歷險》,運用漫畫的框格,自由的變化場景,使過場的轉接與跳躍性順利完成。
《廚房之夜狂想曲》引起的非議 有一些教育家和圖書館員對桑達克的《野獸國》頗有微詞,認為裡頭有許多可怕的野獸對小孩心理不好,且小孩對媽媽發脾氣更不應該。 但更多非難的意見,認為《廚房之夜狂想曲》裡,光溜溜未穿衣服的赤裸男童,更是問題所在。有些圖書館員甚至在書上為男童畫上尿布。
桑達克的對於藝術去性化的觀點 桑達克說:「在瑞士鄉下一間幼稚園,有一尊雕像,是一個赤裸的小男孩在奔跑……但它的生殖器官刻了一個小銅點。小朋友們覺得很不高興,他們的父母便去抗議,於是小男孩的生殖器官便重新被刻了出來。我們這些城市人比較喜歡小銅點、無花果葉,或是尿布,在鄉下地方,人們的態度居然完全相反。」
1981年 《在那遙遠的地方》 《在那遙遠的地方》為桑達克五度贏得了凱迪克銀牌獎的榮耀。
1981年 《在那遙遠的地方》 《在那遙遠的地方》為桑達克五度贏得了凱迪克銀牌獎的榮耀。 此書創作長達五年。書中文字來回修改了100多次,才使文字定稿。 但此書可說是桑達克作品中,含意艱深最難懂的一部書。 桑達克自述:「這是一本關於莫札特和恐怖的書」。
《在那遙遠的地方》 這本繪本道盡孩子間複雜的情緒、交錯的情感。而這 一部分幾乎全被大人忽視,桑達克則如實地揭露出來。 故事是說小女孩愛達,平常要幫忙照顧妹妹,有一天 來了幾個「地精」,即格林童話中專門偷嬰兒的妖怪, 這些地精把愛達的妹妹偷走了。艾達穿上黃雨衣,帶 著號角,出發去找妹妹,經過一番波折,終於找回妹 妹……。
《在那遙遠的地方》與莫札特之關連 桑達克一邊構思創作此書,一邊從事「魔笛」歌劇舞台裝置與服裝設計,「莫札特」可說是《在那遙遠的地方》的背景音樂,他不僅將故事時間設定在莫札特死前的十年(1781),甚至他還讓莫札特的身影出現在故事接近尾聲的畫面中。
莫札特
「魔笛」(德文:Die Zauberflöte) 「魔笛」是莫札特三部最傑出歌劇,是以德語演 唱的歌劇,也是在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後一年(35歲 )寫作的。 這部歌劇取材於詩人維蘭德(C. M. Wieland,1733-1813)的童話集《金尼斯坦》(Dschinnistan,1786-1789)中一篇名為〈璐璐的魔笛〉(Lulu oder die Zauberflöte)的童話。 1780年後由維多劇院(Theater auf der Wiede)的經理席卡內德改編成德語歌劇腳本,並請莫札特為這部德語歌劇譜曲。
藉由《在那遙遠的地方》重構及療癒童年的陰影 此書創作長達五年,桑達克說他在創作期間也不太瞭解自己真正要表達什麼?但隨著創作結束,他便發現:他是藉由重構童年時代的恐懼,以及書中主角對抗恐懼的心理歷程,才解除了那潛藏在自己內在、對於恐懼的裝置。 此書無異是作者本人尋求解脫及療癒心理的作品。
1988年 《親愛的小莉》 桑達克為格林童話所作的繪本。
1988年 《親愛的小莉》 桑達克為格林童話所作的繪本—《親愛的小莉》—與《在那遙遠的地方》一樣,都是採取舞台劇的構圖。莫札特的身影仍映現於畫面間。 此書的構圖以柔軟筆觸的線條為主,顏色採淡雅色系風格。 桑達克在此書中運用豐富的布景創造出主旋律,利用動物、荊棘、樹木、花朵等來加強戲劇效果。